《白宫杀人事件》作为一部融合悬疑、政治讽刺与黑色幽默的剧集,其艺术特色体现在多维度创新叙事、角色塑造、视觉符号及社会隐喻中。
以下从五个核心维度解析其艺术表达: 一、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与时空解构1. 三重时空交织的悬疑张力 导演丽莎·约翰逊通过“血色之夜”(案发现场的GoPro视角)、“听证迷宫”(国会质询与闪回穿插)和“观鸟隐喻”(科迪莉亚的望远镜视角)三重时间线,构建出多层叙事迷宫。
例如,听证会中参议员的质问与案发细节的闪回形成道德拷问,而科迪莉亚观察游隼的镜头则暗喻权力结构的脆弱性。
2. 非线性叙事与碎片化线索 剧集采用非线性叙事,观众需通过细节线索拼凑真相,如草坪烟蒂的45度倾倒角度、外交部长衬衣纽扣错位等,形成“剥洋葱式”的推理体验。
但部分观众认为节奏稍显拖沓,尤其是第六、七集的重复叙事削弱了连贯性。
二、反套路角色与黑色幽默的平衡1. “鸟类哲学”侦探的创新设定 乌佐·阿杜巴饰演的科迪莉亚以观鸟者的视角解谜,将候鸟迁徙规律与犯罪现场分析结合。
她打破第四面墙的台词(如“你们也在隐瞒什么吗”)直接将观众拉入共谋者的道德困境,赋予推理过程哲学深度。
2. 喜剧元素与政治讽刺的融合 剧中通过总统醉酒岳母的滑稽言行、主厨的“精致暴力”(雕琢糖艺与藏匿凶器)等荒诞情节,消解悬疑的沉重感。
例如,凯莉·米诺格被迫在案发现场演唱7遍《忘不了》,既制造笑点又隐喻权力对个体的碾压。
--- 三、权力生态的视觉化隐喻1. 白宫空间的符号化呈现 剧集1:1复刻白宫内部细节,如连接国宴厅与核掩体的“奶酪通道”、藏有监听设备的总统肖像画框、作为藏尸冰柜的酒窖等,将权力体系的隐秘性具象化。
科迪莉亚在总统浴室发现带血的金色水龙头,暗示权力对暴力的镀金美化。
2. 道具与色彩的象征系统 冰雕权杖的消失、染血的《联邦党人文集》、藏有黑金交易的郁金香球茎等道具,均指向政治伪善与腐败。
暗色调场景与快速剪辑强化悬疑氛围,而游隼盘旋的屋顶镜头则成为权力崩塌的预言性意象。
--- 四、社会议题的尖锐投射1. 新旧势力的权力博弈 剧中通过“完美受害者AB”(象征传统体制)与“社交秘书莉莉”(代表新贵资本)的冲突,揭示体制内“公仆”与“寄生者”的对立。
AB的死亡成为新旧势力矛盾的爆发点,隐喻现实中美国内部的撕裂。
2. 对政治伪善的解构 总统顾问急于掩盖真相、国宴中政客虚伪的祝酒词等情节,直指权力阶层的集体性谎言。
剧中甚至调侃“当权者用档案掩盖真相,艺术用虚构揭开伤疤”,呼应特朗普解密肯尼迪档案的现实事件。
--- 五、音乐与视听语言的实验性1. 古典音乐与悬疑节奏的碰撞 第六集片尾使用《第三个人》主题曲(齐特琴演奏),以压抑旋律烘托真相揭露的冲击力。
片头动态插画(如“无辜的台灯”“沉默的沙丁鱼”)通过超现实风格暗示角色的多重性。
2. 犯罪现场还原技术的创新 剧组邀请法医学专家参与创作,通过显微镜观察血迹、毒药成分分析等细节,将科学推理与艺术想象结合,提升悬疑可信度。
《白宫杀人事件》通过叙事实验、符号隐喻与社会批判,构建了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的政治寓言。
其艺术特色不仅在于对阿加莎式推理的致敬,更在于对当代美国权力结构的解剖——正如剧中台词所言:“在这镀金囚笼里,所有锁链都是自愿戴上的”。
在大众文化领域,不说人话,不接地气,不面对现实,全心全意媚俗媚上,这样的话,无论搞光伟正,还是搞政治正确;无论在东海西海,还是古今中外;恐怕都不成,观众不会买账。
这几年,大部分的美剧,一味玩少数、边缘、性别这些身份政治,僵化到了无聊无趣的地步。
也真是看不下去。
但事情总在变化。
君不见,这边已经为民营经济撑腰鼓劲了,那边白宫换了主人,躲过一枪的懂王加火星人马斯克两人组带领着MG小将们一顿操作猛如虎。
全世界目瞪口呆之下,白左主导的影视圈似乎被刺激得似乎有了点生气。
我是在这个背景下看《白宫杀人事件》的。
看完后快乐之余,还有些意犹未尽。
不由得想:剧集是好看的,可是没有现实的韩国总统的戒严、泽连斯基在椭圆形办公室与特朗普的公开争吵、白宫群英拉大西洋主编群聊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神奇。
要说不可思议,现实比想象更不可思议。
《白宫杀人事件》制作水准在线:情节紧张,对白利落,故事不断生发、推进、翻转,人物个性鲜明,剪辑明快,配乐熨帖。
特别是故事设定噱头十足:白宫、杀人案件。
就是看角色们在白宫里转悠,经过那些著名的大厅、办公室,看到各位美国总统的画像、雕塑,华美的家具、地毯、瓷器,都让喜欢美国历史的我心满意足了。
何况还能下到地下两层,上到禁止游览的总统家人亲友居住的区域,这就很有类似沉浸式游览的乐趣了。
这部剧集没有超级明星,但各位演员表演都不弱,比如温特正经但不死板,蒙混进来的“第三者”与女酒鬼招待员喜剧效果十足。
其中差一点的,是清洁工艾尔丽,我觉得她有点用力过猛,显得太凶,而不是角色的隐忍有力。
警察顾问这位女主角的表演很精彩,那种对自己能力的自得,对笨人的不耐,对凡人的同情,对推理的投入、执着,表现得充分又微妙,加上她的观鸟爱好者的人设,就显得魅力十足,几乎可以与英剧里的马普尔小姐、福尔摩斯抗衡了。
当然,她应该也是从前辈塑造的伟大的侦探角色中学了不少。
主角侦探是黑人女性,助手是亚裔,总统是男同,这些设定很难说这不是在迎合欧美时代风气。
因为剧集拍得好,所以这些也无关紧要了。
要紧的是,我从剧里又看到那股子美国知识分子的机敏、狡黠、自信、尖锐。
推理剧好看,很大程度在于案件的奇特与推理的严密。
《白宫杀人事件》情节不断反转,注意的焦点随着侦破的进程不断转移,事实的碎片一点点拼凑起来,最后成为一张完整的图画,这个过程让人紧张而着迷。
但这里头有些情节巧则巧,却禁不起认真推敲。
比如总统弟弟如此无能与不着调,他何以有那么强大的动机搞出那么多事情?
又布鲁斯和艾尔丽并排仰躺在地毯上诉说与安慰,浪漫的确是浪漫,但为何要躺在老太太的房门前?
还有那座莉莉用来砸死温特的闹钟,莉莉事后那么多天的时间,怎么不去直接销毁这个最重要的罪证,反而以重新装修做掩盖?
在国宴期间,让那么多人出状况,让几乎所有人都可能杀死温特,这也太闹了。
更主要的,剧集一方面在突出白宫里这群职业公仆的专业性,一方面又在大量表现他们的内卷与混乱,这里头是有些矛盾的。
因为容易把这群人与总统一家人与莉莉这样的新贵等量齐观,而非形成对比了。
但它也有很巧妙的安排,首先是以国会听证会的方式展示剧情与人物;第二是大侦探时不时地观鸟。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讲故事的角度与趣味,让节奏跌宕起伏,不至于平铺直叙,令人昏昏。
尽管如此,用八集的长度讲一个案件,就推理而言,也似乎过于冗长了。
但它可以辩护的理由是,它使用这些时间展现了好多动人的细节与故事,大大丰富了角色,使得好几位都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
比如水管工与清洁工的爱情,女侦探小时候帮助妹妹找袜子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制作者借着这个案件意图呈现出不仅仅是人性的社会的冲突,还有更深的隐喻。
凶手莉莉,代表的是新贵里的解构派。
他们蔑视传统、历史、体制,他们幼稚无能,傲慢刻薄、莽撞可笑,却充满自信地认为自己必将打造一个新世界。
被害者温特,代表的是体面的专业官僚、职业经理人,他们珍视传统价值、历史、荣誉,他们保守、稳健、隐忍,为维持体制的运行苦心孤诣、忍辱负重。
新贵莉莉杀死了老公仆温特,弄得总统搬出了白宫。
其中的隐喻很明显。
有意味的是,温特与莉莉都在为总统一家人服务。
这位总统和他的家人是怎样的呢?
为淋浴抓狂,遇事不决的总统,颓废无聊的弟弟,拉着虎皮充大旗的亲密朋友,就这样一帮人,只能称之为草台班子。
女侦探最后的经典的总结发言,说明作者是站在公仆温特一方面,至少对被害者有着更大的同情。
那她斥责的,她反对的,邪恶的毫无同情心的莉莉,在现实中是哪些人,是呼之欲出的。
这个态度,在美国影视圈,是理所应当的。
他们大概是美国最反对与警惕懂王与马斯克联盟的一群。
但这个商人总统与高科技资本的新保守主义结合,能量还没释放完。
他们的毁灭,最好的情形还得等一段时间。
最坏就是拉着全人类加速毁灭。
我的问题是,这个世界靠温特是不够的,靠女侦探也不够。
白宫也许真的要翻新了,但莉莉肯定是不行的。
作为一个推理迷,在第二集就发现这部剧的标题设计的很精妙,一查果然如此,不仅来源自有名的推理小说或者悬疑影视剧,而且和每集内容非常贴切,可以看出创作团队非常用心(虽然这部剧是推理破案和政治讽刺相结合的作品,但本篇评论仅从推理角度来简析介绍,且有一定的情节剧透,请未观看过本剧的读者酌情阅读)。
第一集: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厄舍府的倒塌》,非常有名的作品,应该不用我多做介绍了,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最出名的短篇之一,讲述了阴森恐怖的厄舍府及其久居其中的一对双胞胎兄妹的故事。
顺便一提Netflix在2023年出过一部同名电视剧《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本剧第一集是案件引子,介绍了AB死亡被发现这一开端,涉及到的各类人物,白宫国宴举行的前后及背景。
用这一名篇来作为第一集标题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白宫作为一幢历史也非常悠久的建筑物,和厄舍府一脉相承,也暗合了后来白宫内部各类关系的分崩离析。
第二集: Dial M for Murder 《电话谋杀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之一,该片以商人东尼为主角,揭露了他因发现妻子玛丽与侦探小说家马克的不正当关系,而精心策划了一场看似完美的电话谋杀计划,意图置玛丽于死地。
本剧第二集讲述了AB被一通神秘来电约到一个地点,挂断电话之后意识到自己即将丧命。
电话来电在《电话谋杀案》中是一项重要道具和信号,也是本剧恶意的开端。
第三集: Knives Out 《利刃出鞘》,近年来很有名的本格推理电影,“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讲述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在自己85岁生日第二天,被发现在自家庄园离奇被杀,遗留了亿万遗产。
久负盛名的大侦探布兰科突然被匿名人士雇佣调查此案真相。
本剧第三集的重要道具也是一把刀,我想这就是主创选择这个分标题的原因。
本集围绕用来割AB双腕的刀的下落来展开,最后也追踪到了那把刀和刀的主人,可谓确实是Knives Out。
第四集: The Last of Sheila《勾魂游戏》,1973年的电影,也是一部经典本格推理侦探片,亮点之一是该片编剧之一是希区柯克经典影片《惊魂记》的男主角 - 安东尼柏金斯。
本剧第四集围绕白宫butler Sheila Cannon的一系列操作展开,她在案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总是满口谎言。
本集标题暗合了她的名字Sheila。
同时我注意到剧中角色Sheila的姓是Cannon,而《勾魂游戏》的女主角的扮演者是黛恩·坎农(Dyan Cannon),不知创作者是否有意为之。
第五集: The Trouble with Harry 《怪尸案》,同样是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该片讲述了宁静的小镇突然发生了一起命案,与被害者相关的几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凶手,然而事实真相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本剧中本集凶手的嫌疑在本集后半开始集中在Harry Hollinger身上,故而有了本集标题。
同时故事已到中段,似乎每个嫌疑人都有谋害AB的动机,都像是真凶,与《怪尸案》的故事遥相呼应。
第六集: The Third Man 《第三人》,卡罗尔·里德执导的英国惊悚悬疑电影,改编自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是一部关于寻找在场的第三个人的电影或小说。
本剧本集引出了在现场的第三个人的存在,把案件往事实中心又推进了一点。
第七集: The Adventure of the Engineer's Thumb 《工程师大拇指案》,柯南·道尔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冒险史》中的一个短篇篇章。
本剧本集中的中心人物是白宫工程师,以及他在案件中推波助澜的部分。
本集主要角色是Engineer,他自身也对这个身份很重视,《工程师大拇指案》的主角也是Engineer,不过本剧似乎和大拇指没什么关系。
第八集: The Mystery of the Yellow Room 《黄色房间的秘密》,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所著的经典推理小说,是推理史上第一部密室杀人长篇经典,开创了密室杀人的这一经典模式。
本剧最后一集的标题出来我就感觉很是欣慰,创作团队太懂了。
有种一切都回归原点的舒适感。
一切都从那个黄色房间开始,一切又都回到了那个黄色房间。
本剧的现场回到了这个房间,最后一集侦探带领着大家回到了这个房间,密室推理这一模式也回到了这个房间。
不知道是先有了白宫黄色房间的点子才有了本集标题,还是先定了标题再确定了黄色房间在本剧的地位。
不管是哪样,作为一个推理小说迷来说肯定是高兴的,这个彩蛋是献给所有沉迷推理世界的人们的。
而且这本书和本剧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密室杀人,向来是没有密室的。
盘点完所有标题,不得不说我很喜欢这部剧集,情节曲折不无聊,线索交织但清晰,噱头够大,侦探够怪。
同时也科普了白宫的构造和鸟类知识。
是部佳作。
無心插柳在Netflix上開了The Residence,玩的是東方列車式的懸疑。
名不經傳的女主,演得很舒服,很witty,不裝逼。
也許她胖胖的形象,爆炸頭,加上身上一個斜背包,這些形象更親民(vs 一般偵探劇那種都市精英的幹練)劇情就是各種的巧合和抽絲剝繭,不過不失,結尾的twist 稍為有點牽強,殺人劇情的邏輯有多少經不起對敲。
但沒關係,本來誰殺人只是牽著觀眾走的一個晃子,這裏面要營造的雲裏霧裏的感覺,還是可以的。
反正,我不知不覺的就在出差的過程中,把八集全看就是了hhh黑人和亞裔的捧哏逗哏有點傻白甜,但是還是讓人發笑。
Birding 真的是神來之筆,把劇情的推進配合得天衣無縫,竟然一點都不生硬,甚至把這個本來走滑稽路線的偵探劇,增添了幾分可愛。
我還學到了一個偵訊技巧:沉默不回應。
問完嫌疑人,別焦急回應。
讓沉默在空中飛一會,目不轉睛的盯著嫌疑人,製造無形的壓力。
好幾次,嫌疑人都被沉默擊破了,推翻了自己的口供(當然這是劇情需要)。
我思考速度快,pleaser性格,容易急著回應,甚至有一點想把事情control 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適當的沉默,既是讓信息和情緒沉澱,亦是讓對方有空間繼續敍述,事情也許會發酵到意想不到,更好玩、更有意思的方向。
网飞出马,好像从没让人失望过。
如果说HULU的大尺度全靠露,那么Netflix是真有实力,尺度大得让人不敢睁开眼。
最近,又发现了一部宝藏悬疑剧——《白宫杀人事件》。
看剧名就能感受到,凶杀案直接发生在了总统府,那么必然会牵扯出许多政治隐喻。
但是与那些说教剧不同,这部剧的政治隐喻没那么让人方案,反而有点爽。
比如,剧中虽然没有出现总统,但是出现了总统的弟弟叫“特离谱”(特里普),当然是翻译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翻译是真到位!
当然,这个总统肯定是影射川普的,不过整体看下来,这场凶杀案也确实离谱。
死者是白宫首席大管家,死亡时间是发生在一次重要的国宴上,而他是一个老派的规矩维护者,几乎和白宫里所有工作人员都有矛盾。
他的死亡表面上看扑朔迷离——半封遗书,两只手腕都有割痕,消失的凶器,不属于死者的血迹……
是自杀?
还是他杀?
一名看起来不太聪明的黑人女侦探库普前来调查,而她的调查方式却非常奇怪,因为她实际上只对鸟感兴趣。
整个故事都充满了荒诞色彩,但看了第一集后就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蹭蹭递推的悬念以及每个人身上的秘密都让人持续上头。
01132间密室,157位嫌疑人据说,《白宫杀人事件》的原著小说原本是非虚构作品,作者采访了100多位白宫前任和现任工作人员,整理出了一本名为《宅邸:白宫内部的秘密世界》这本书。
而且这本书横跨了50年,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数位总统都在采访之列。
这样的一本书能够出版,足见漂亮国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了!
然而,拍摄成影视剧,尤其是8集的美剧自然需要取舍和考量。
所以,为了保证“三一律”原则,编剧将地点几种在了白宫,而时间估计也没有超过24小时,因为从案发到破案,好像只有听证会的时候出现了白天。
编剧用一场凶杀案进行贯穿,随着库普侦探穿梭白宫之中,她带领观众发现了这132间房间背后的诸多秘密。
杀死AB大管家的可能是某个人,但当晚在白宫中的157位嘉宾及工作人员都有嫌疑。
AB 死于位于白宫三楼的游戏室里,似乎暗示了整个凶杀案就是一场游戏。
而当天,AB 还接到了死亡预告,有人打电话告诉他会杀死他。
整个故事从始至终都给人一种荒诞感,庄严肃穆的白宫以及在其中工作的职员们都像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更荒诞的是,当晚的国宴是为了招待澳大利亚外交团队,是为了美澳的友好建交,但却发生了如此骇人听闻的丑闻。
澳大利亚外交官甚至还被列入了首席嫌疑人,因为死者AB 死亡时穿的衬衫是澳大利亚外交官的,并且衬衫上的血迹也是属于他的。
但实际上,只是外交官与女主厨调情流了鼻血,染红了衬衫,而AB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他认为这样有辱斯文,所以主动要求更换了衬衫。
如此简单的逻辑既让AB这个人物立体了起来,又巧妙设置了第一个“欺骗观众”的悬念。
第二个嫌疑人则是死者AB的好基友,他是白宫的主厨,因为他的姜饼屋没有成为国宴上的亮点,他认为AB没有帮自己说好话。
而案发现场,他的刀确实出现在了那里。
整部剧几乎是一集一个嫌疑人,但马上又会在下一集洗清嫌疑,然后出现新的嫌疑人。
每个嫌疑人背后都隐藏着白宫工作的潜规则——比如前总统班子的女招待和前任第一夫人交谈却被AB批评。
比如女主厨和外交部长趁机偷情,副管家苦等多年晋升无望总是偷偷酗酒……
就连总统的弟弟也是一个顺手牵羊的“巨婴”,经常偷走白宫里的藏品。
社交秘书莉莉也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受贿或者洗钱的苟且之事。
这个剧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真实的白宫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02白宫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剧中库普提到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政治丑闻“水门事件”,已经暗示了这部剧带有强烈的政治讽刺。
白宫就像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因为这里充满了混乱、复杂和人性的弱点。
一次国宴,本来应该是隆重典雅的,但却充满了管理上的不合理。
比如国宴上不让用明火,这可难倒了主厨,哪有做饭不能用火的?
此外,女主厨为了发泄,竟然和本次国宴的贵宾外交官偷情,从厨房滚到了院子里。
副管家本来要给楼上的女明星送酒,但是因为发生了凶案不能上楼,于是就自己喝了一瓶伏特加。
当库普追查参加国宴名单的时候才发现,有一对社交夫妇并不在名单之上,而他们却成为了漏网之鱼,公然出现在了国宴上,还和各种社会名流觥筹交错。
本次国宴邀请了一位并不出名的小众明星献歌,而她的要求只是可以入住林肯套房。
当库普询问为何找她来参加国宴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却是只有她愿意来。
这变相讽刺了白宫在女明星们心中的口碑。
当然,冰冷的白宫里也有比较甜的爱情,就是服务生玛莎和工程师布鲁斯的爱情,而且两个人都记得相爱的天数。
他们都有一个孩子,一个是单身爸爸,一个是单身妈妈,两个寂寞的灵魂互相慰藉。
布鲁斯会去厨房偷马卡龙,悄悄放在各种角落里等着玛莎发现,而两个人也会故意接同一个楼层的任务以便约会。
即便他们认为自己隐藏得很好,但是所有人实际上都知道他们的爱情。
只不过碍于白宫的规定,两个人不能明目张胆在一起。
此外,莉莉洗钱的行为也长期未被发现,而她最终被AB威胁也是两个人的权利之争。
在这栋白宫之中,除了各种丑闻之外,还有潜在的种族歧视,男女性别对立……当然,在这部剧中的展现并没有那么明显,只是作为副线进行暗示。
03非典型探员白宫更显得“草台班子”的一点在于,出了命案之后,他们没有找正规的警察调查,而是找了一位女侦探。
当然,剧中也给出了解释,因为AB的死涉及皇家机密,因此在场的所有人都要保密。
而库普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私家侦探,只不过她的形象看上去并不聪明。
库普的形象和我们印象里像福尔摩斯这样的侦探不同,她是一位胖胖的黑人女性,走路也很笨拙。
但是她喜欢研究鸟类,她的眼睛也和鹰眼一样敏锐,可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
比如,她能敏锐地发现有人在草坪上做了苟且的事情,而当晚在草坪上的还另有其人,因为她在草坪上发现了烟头。
剧集用了一些篇幅来塑造库普这个形象,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库普的回忆,让观众了解她是如何开始热爱鸟类,并且耐心观察的。
她总是拿着鸟类图谱和望远镜,而在剧中,她找到线索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剧情里引入了这个女侦探有两层含义,第一,在白宫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一直没有什么地位,而库普是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案件的。
所以她采访和关注的嫌疑人也大部分是女性,女性在这部剧中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除了死者AB是男性之外,剧中第一个有爆发亮点的角色就是暴躁的女主厨,她因为AB不允许自己用明火,所以暴躁地说要杀了他。
当然,最终的嫌疑人指向了她的姘头——外交官。
还有一直想要晋升,却总是被AB压一头的女性助理管家,只能用喝酒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那段让人印象深刻的禁忌爱情也是从玛莎的口中描述的。
因此,这部剧很在乎女性的感受。
另外,库普也是和白宫最没有关系的一个人,她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介入的,就好像原著小说的作者一样,通过采访,看清楚白宫里的各个横截面。
与其说这是一部悬疑剧,不如说是一部政治讽喻剧。
所以说,若论大尺度,还得是Netflix。
在这篇剧评中,梗姐故意没说谁是真凶,因为好像谁是凶手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嫌疑人背后的故事。
如果你想知道凶手是谁,那就刷一遍这个剧吧。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有这样一栋建筑,经常出现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中。
但,大多时候它都“死”得特别惨。
比如,在《独立日》中被外星飞船摧毁。
(《独立日》截影)在《2012》中,又被滔天巨浪吞噬。
(《2012》截影)到了《惊天危机》,它又遭到恐 怖 分 子的袭击,火焰冲天。
(《惊天危机》剧照)当然也有尚未“死透”的场景,《奥林匹斯的陷落》中的恐怖分子驾驶炮艇机发动空袭。
南草坪和屋顶一片血肉横飞。
(《奥林匹斯的陷落》截影)没错,它就是白宫——美国总统府。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这部剧,故事背景同样发生在这里。
但这一次没有空袭,没有爆炸,没有支离破碎与房倒屋塌,而是和一起“谋杀案”扯上了关系。
中文剧名非常直接,颇有“柯南”风格——《白宫杀人事件》The Residence
悬疑犯罪喜剧《白宫杀人事件》3月20日上线Netflix,目前IMDb7.8分,豆瓣8.3分,是近期口碑相当好的探案剧。
导演丽萨·约翰逊,曾执导过《最后生还者》《宿敌》《头号外交官 》等热播剧集。
女主是出演过《女子监狱》《美国夫人》的乌佐·阿杜巴。
在本剧中,她将化身为一名侦探,探寻谋杀案的真相。
(《白宫杀人事件》剧照)卡司中还有一位老熟人——“炸鸡叔”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他饰演白宫首席招待员AB·温特,职务相当于总管。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不过,他的出场有点特别。
惊声尖叫之中,温特被发现死在了白宫三楼的房间内。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此时,白宫一楼正在举行国宴,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政要名人齐聚一堂。
如果他们知道白宫发生了命案,会怎样?
用总统高级顾问霍林格的话说就是:完蛋了。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01自杀or他杀为了不至于“完蛋”,经验丰富的女侦探科迪莉亚(乌佐·阿杜巴 饰)临危受命,着手调查。
第一个发现死者的是摩根总统的岳母。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对,没看错。
本剧的设定是美国总统有一位同 性 伴侣,够炸裂吗?
但总统岳母当时只顾惊慌,除了能想起隔壁房间曾传出掉落东西的声音以外,并未提供其他有价值的线索。
科迪莉亚决定先从尸体下手。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温特双手手腕有明显割伤,并且在衣袋中发现了遗书。
自杀?
霍林格长出一口气,其他在场的官员也纷纷放松下来。
在他们眼里,死不死人不重要,怎么死的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白宫不能有“丑闻”。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事情没这么简单。
如果是自杀,那么割腕的刀子去哪了?
温特总不至于临死前把刀子藏起来吧。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科迪莉亚继续分析:温特生前疑似服毒,后脑有创口,衬衫上的血迹也不是他的。
未经化验,就能判断出血液来源?
这也太神了吧。
这个悬念,后面会解答。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温特的死疑点众多,科迪莉亚来到温特的办公室寻找线索。
刚一推门,就看见霍林格在屋内。
他正在翻翻找找,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怕温特存有某些敏感文件。
而事实上,这样的搜查行为并不在总统顾问的权力范围内。
他的越权行为是为了掩盖罪行?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不仅如此,霍林格总是话里有话。
他提醒科迪莉亚这里可是白宫,这个地方比你重要得多。
同时奉劝她顾全大局,以“自杀”结案为妙。
科迪莉亚可没惯着他,直直地回怼让霍林格吃了瘪。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随即,科迪莉亚在办公室内有了重大发现——垃圾桶中的一块带血手帕。
莫非,这里就是案发第一现场?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科迪莉亚断定这是一起谋杀案。
此案的特殊性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白宫,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权限上到3楼。
因此,这就从另外的角度构成了推理类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模式。
国宴当晚,宾客加上服务员足有将近200人。
凶手,就在这些人之中。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那么,真正的案发地点在哪?
凶器又在什么地方?
想要在白宫132个房间中逐一搜寻,无疑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况且,国宴已近尾声,待到众人散去,线索更无从找寻。
时间宝贵,科迪莉亚要找全部有权限上到三楼的人谈话,尤其是当晚和温特有过接触的人。
可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白宫里出了谋杀案”的消息已经引得楼下一片大乱。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暗中调查行不通了,科迪莉亚索性和摩根总统摊了牌。
她建议总统封锁白宫,对所有宾客和员工进行详细的调查。
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摩根坚决反对。
毕竟,这种事传出去确实好说不好听。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正在两人拉扯的当口,澳大利亚总理一行人走了进来。
科迪莉亚敏锐地察觉到,澳大利亚外长赖伦斯居然穿着死者温特的衬衫。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凶手”是外国人?
请你吃饭,你却“杀人”?
摩根总统立即下令,全面封锁,一个都不准走。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02谜团冷知识:上一次白宫死人还要追溯到1952年,杜鲁门总统的岳母因病去世。
现在,尽快破案才是上策。
嫌疑最大的赖伦斯起先遮遮掩掩,但为了尽快摆脱嫌疑,他说了实话。
原来,当晚他和一名女厨师激情“肉搏”,不小心撞到了鼻子,鼻血洒在了衬衫上。
事后遇到了温特,后者主动帮忙,提出互换衬衫。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同时,赖伦斯陈述了一个重要线索:换完衣服后,温特接了个电话。
再之后,温特说了句很奇怪的话:我在今晚结束前就会丧命。
提前感知自己的死亡?
事情愈发古怪了。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目前来看,赖伦斯的嫌疑暂时得到洗脱。
这时候霍林格又跳出来,仍然把案件往“自杀”上扯。
摩根总统也急于结案,澳大利亚总理却建议应该让科迪莉亚继续调查。
潜台词:我们澳大利亚人可不背锅。
两个国家首脑当场开撕。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单独调查在混乱与惊慌中开始。
第一个被询问的,是木工埃迪。
他透露了关键信息:当晚温特在办公室里和人吵架,并说“并且说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们”。
和谁吵架?
“一切”是什么,“他们”又是谁?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各类人员,形形色色,逐一登场。
有“第一先生”艾略特。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园丁艾米丽。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在国宴名单上,但一直没有露脸的澳籍演员“狼叔”休·杰克曼。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甚至,还有好几个工作人员重名。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随着人数和信息量的增多,调查愈发棘手。
但谜团仍难以解开。
温特生前和工作人员相处得并不好,当晚因为菜单问题厨师玛维拉放话要“杀了他”。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糕点师更是差点用玻璃杯敲温特的头。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每个人都在“坦白”,每个人又好像都在隐瞒。
敲重点,注意下图。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最不配合的就是霍林格,面对问询,他始终都在说谎。
在与嫌疑人的博弈和抽丝剥茧中,科迪莉亚还是取得新的进展。
温特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与他生前关系密切的人员告知,温特似乎了解到了白宫里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
找到那本不翼而飞的日记,也许就能揭示真相。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温特死前接的那通电话来自院子中的园丁棚屋,在那里科迪莉亚发现了玻璃杯碎片。
反复出现的玻璃杯,会将线索指向谁?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整晚被困在白宫里,人群中焦躁的情绪慢慢滋生。
不能再拖下去了,科迪莉亚准备走一步险棋。
她特意安排温特的尸体从前厅运出,目的就是让众人聚集在一起,进而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很快,科迪莉亚发现了糕点师的不对劲。
他的肢体语言极不自然,而他也感受到了来自科迪莉亚的注视。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转身,匆匆离去。
镜头一转,他手持厨刀,出现在了命案现场。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03不止于探案先说说本剧的优点。
首先,采用多线叙事方式,在“调查当下”“回忆案发”和“国会听证会”三个时间线之间切换。
剧情层次得到丰富,故事更加立体。
其次,巧妙地将悬疑和喜剧元素融合,烧脑又搞笑。
主角科迪莉亚爱观鸟、吃鱼罐头,穿着老气的粗花呢外套,讲话快且直接。
由于是“编外人员”,完全不把白宫的规矩当回事。
她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出凶手。
正因此,她才能冲破层层阻碍,甚至在调查后期一度停滞的情况下,重启案件,还原了真相。
在她看来,观鸟和查案一样,都是观察、倾听的过程。
其他角色也或多或少地贡献着一些笑料。
比如,总统的岳母一提“美国总统”四个字就干哕。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总统弟弟占便宜没够,把白宫里的各种物件统统搬回自己的房间。
堆得高高的浴袍、塞满柜子的枕头、数不清的盐罐……被温特拆穿后,还狡辩自己是“品盐师”。
甚至,他把林肯雕像搬回了房间,企图据为己有。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总体来说,本剧在剧情设置、演员表演和制作水平方面表现出色。
嫌疑人的众生相,错综复杂的线索,每一个新发现都可能推翻之前的推理,让观众始终保持好奇心和紧张感,是近期值得观看的优质探案剧。
唯一不足,线索的展开略显拖沓,导致节奏不够紧凑,如果集数减为6集左右,效果可能会更好。
谁才是真凶?
小伙伴在剧中寻找吧。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同时,本剧对所谓的“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也送上了无情的嘲讽。
比如,前面说到的,总统顾问对人命的漠不关心。
这种对生命的漠视是自上而下的,当权者希望掩盖“丑闻”,至于调查结果,或是温特死亡的真相?
没人在乎。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再比如,国会听证会上不时传出的散漫轻笑声,议员连白宫案件的管辖权都不知道。
这些,都让剧集增添了荒诞的黑色幽默。
警局的老局长忍不住吐槽,这届政 府真是糟透了。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白宫的行政人员并非政 治遴选,相对比总统选举的更迭,他们更像是白宫的“主人”。
每个人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着“系统”的正常运转。
温特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是带头人。
一丝不苟、秉公办事的性格,和略显古板的行事作风,让他在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
有等待他退休急于升迁的,有被他抓到渎职行为的,有被他知晓违规入职的,有在理念上产生分歧的……科迪莉亚从温特的日记中了解到,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有缺陷,难相处,却极度忠诚。
他喜爱自己的工作,尊重每一个人。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但,温特还是成了某些人的“绊脚石”。
所以如他自己所言,“死亡”似乎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无论是在白宫,还是在任何地方,贪婪与傲慢永远不会消失。
或许,“宫斗”才是欲壑难填的人类的日常。
图源于网络软饼干 / 作者
But 我看完一本阿加莎只需要 2 小时,这个剧整整八集看着可真累啊。。。
但是能把真凶藏到最后一集还是挺厉害的!
特别古典的推理探案剧,因为设定在白宫,没有查监控,指纹,DNA 那一套,纯靠聊天找漏洞推理!
出场人物巨多!
每个人看着都有嫌疑!
配角之间有真爱组合!
真的太阿加莎了!
就连聪明的侦探身边,都配了一个清澈愚蠢的黑斯廷斯(FBI 探员)以下有剧透看推理小说 or 剧有个很大的 bug就是,眼瞅着进度条还没到最后,就知道肯定还有反转。
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我几乎要认定凶手是女首席了,因为她的伏笔埋得最早,加上出场戏份多,有点联想到罗杰疑案。
结果很快就排除掉了(因为进度条还剩很久呢)接下来又指向了总统老公,我在屏幕前忍不住摇头,阿加莎从来不会刻意掩盖凶手的信息,让凶手藏在幕后。
果然很快又否定掉了,直到真凶开始声泪俱下的表演,哪哪都透着不对劲,这才水落石出。
作为一个喜剧,把真凶按在最让人讨厌的角色身上,就让观众很满意。
侦探的形象有点像之前看的英剧谜探路德维希,都是性格略古怪,加上一个非同寻常的爱好。
观鸟被拍得好酷啊!
画画水平也是一流!
包括 BGM 那种诙谐的感觉,都挺像的。
但是谜探路德维希一集一个案子,这个 8 集的长度真的让人有点疲惫,只能穿插着观鸟和听证会的戏来调节节奏。
休杰克曼的梗真的出来一次笑一次。
至于集体挪尸体给侦探造成那么多迷雾,有点像科恩的血迷宫。。
说白了推理文学和电影发展了这么多年,很难有新鲜的套路,之所以喜欢这个剧,主要就是因为浓浓的阿加莎气质(无穷无尽的 talk&从人性出发找动机) 而且表演的趣味性也很强,尤其是看到布鲁克林 99 分局出现过的 CJ 局长又演了一个不太聪明的角色,而且又有火线演员出现(大都会局长一说话那个口音立刻召唤 shiiiiiiiiiiit 的回忆,我看美剧就是在火线宇宙溜达)真的很满足!
要说漏洞的话,就是真凶在侦探离开后,竟然没想办法处理掉下毒的杯子,凶器和死者的日记,有点牵强了。
以及凶手属于临时起意杀人,尸体怎么处理难道没想过?
如果不是阴差阳错那么多人搬尸体,这个案子应该破得更轻松吧。。
最后还想说,网飞一出手,就是预算管饱的感觉,飞行视角,横切面视角看白宫真的挺爽的,虽然咱也不懂是不是真的。。
这部剧绝对是我看过最为少数群体友好的电视剧之一,不同样貌的女性角色被刻画,她们不是一面的好也不是一面的坏,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展示着他们最令人厌恶且又令人喜爱的一面。
而且总统是同性恋这个设定,并不是为了多样性而增设,他和伴侣也参与在剧情中,而不像是一个脱离于剧情框架外的角色。
并且结局对于凶手的揭露方式,为剧情添加了一些扑朔迷离的感觉。
谁懂看到最后一集我还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猜想,感觉每个人都很有嫌疑…剧里对某些顺直白男还有政府高层多是男性的讽刺更是一绝,而且少有的這部劇呈现了一个人的话语可能是有所隐瞒或者修饰的,他们的观点绝对不能全部相信。
流畅的剪辑让我几乎没有忘记如此繁多的人物,是一部及格的群像剧。
还有看到剧里讽刺资本主义富人也很惊喜,有钱人对于钱的欲望,是不会因为他们已经拥有大量钱财而停止的。
p.s. 作为一个在酒店工作过的人觉得很能和里面基层人员感同身受啊哈哈哈,看工作人员那么匆忙地准备真的很佩服,无理的要求,被泄愤式地责骂真的使人身不由己
白宫,历届美国总统的府邸。
当白宫内出现谋杀案,人们将会如何处理?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如此抓马的事,但是在剧中却可以过一把侦探瘾。
今天院长就来讲讲这部新剧——《白宫杀人事件》The Residence
Netflix出品,一共8集,目前豆瓣评分8.3。
有趣的是,不少剧迷评论道“这部剧比预想中的好看”。
确实,这部剧的精彩程度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简单来说,这部剧颇具古典探案风,短小精悍,有点《利刃出鞘》的感觉。
故事开始,白宫正在举办一场豪华宴会。
美国总统宴请澳大利亚总统,两国已经多年没有往来,此次社交晚宴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就在众宾客觥筹交错间,三楼传来了一声尖叫。
AB死了…
AB是白宫首席招待员,其实就是大管家。
他倒在三楼游戏厅内,整个人僵直在台球台边,死因不详。
负责侦办此案的是知名侦探科迪莉亚·库普,曾经破解了史上最离奇案件之一。
科迪莉亚是个奇女子,她酷爱观鸟,每日随身携带的必有一本鸟类大全、一个记事本以及一个望远镜。
她还将观鸟带进了破案中,刚出场就站在白宫外观了五分钟鸟才进门...(这部剧其实挺有笑点的的,配乐也很合适)
虽然有人因AB身旁都一封“遗书”猜测他是自杀,且总统好友想快速以此定案,以免影响两国社交,但科迪莉亚却不同意。
因为,AB显然不是自杀。
他手腕上的伤口与出血量不匹配,切割的角度也不像自己下的手;从他口中的炎症和溃疡来看,他似乎吞下了某种毒药;
他的后脑勺有一个很大的挫伤,尸体有被拖行过的痕迹;
而且连他衬衫上的血都不是他的…
确定是谋杀案后,科迪莉亚当即决定封锁白宫,所有人都可能是嫌疑人。
科迪莉亚没有草率的认定某人是嫌疑人,而是逐一跟可能与AB有过联系的人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抽丝剥茧,引领众人一步步接近真相。
《白宫杀人事件》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基本上一集换一个嫌疑人,每个人似乎都与AB的死有关,但是这部剧想讲的却又不只是一起命案。
AB可以算得上一个完美受害者。
工作能力强,为白宫兢兢业业付出几十年,情绪稳定,可以平衡每个员工的关系,为他们解决各种烂摊子,历任总统都能服务到位。
可是,在白宫里想让他消失的也大有人在。
在确定嫌疑人之前,最先需要了解的是白宫内部组织架构。
白宫共有5层,整幢建筑有132个房间,维护程度不亚于一家五星级酒店。
而负责白宫正常运转的人员,从管家到厨师再到各种助理、园丁、维修工、客房服务员…所有在这里工作的人加起来多达百人。
相比于总统随着选举更迭,这些白宫行政人员才是这里的“常驻嘉宾”,他们协作共事,团结一致,所有人都只向AB汇报工作,可以说AB相当于他们的大家长。
所以他们也习惯了AB总是站在他们这一面为他们考虑,也习惯了他们在一起对付新人。
所谓新人就是总统以及他带来的家人、工作人员等,这是新旧势力的对抗。
这两股势力往往可以在AB都平衡下相关无事度过,但是这次却不一样,两边都有人希望AB离开。
首当其冲的就是旧势力中都助理招待员,这个位置她待了11年,由于AB的存在,她一直无法升职。
好不容易等到AB要退休的消息,却在宴会当天被通知他又不走了,甚至几年内都不会再退休了,这就意味着她的升职计划又泡汤了…
紧接着是两位主厨,一位是曾经在白宫独当一面的迪迪尔,他循规蹈矩,只做传统菜系。
最引以为傲的是甜品,特别是姜饼屋,五十年来,姜饼屋一直都在国宴厅展出。
可是,这次入住的总统秘书却以影响灵气为由,要求将姜饼屋挪走,而AB照做了。
这对于AB来说是执行命令,但是在迪迪尔看来就是一场背叛。
而那把本该留在凶案现场的刀也巧合的出现在了迪迪尔手里…
另一位是玛维拉,她是天才般的存在,总能创造惊喜,是总统特意挖来的人。
但是她脾气暴躁,总是违反规则,在AB明令禁止不许她做带火焰的主餐后,她暴跳如雷,当着众人面威胁要杀了AB。
而且,AB身上那件沾了血的白衬衫居然是玛维拉一夜情对象的,就是那位澳大利亚外交大臣…
还有服务员希拉,能在白宫工作是她梦寐以求的事,可是她自控力极差,总是喝的烂醉。
在国宴当天,她居然也喝多了,还坐在客人都位置上跟其他领导谈笑风生。
更过分的是,她一直更欣赏前任总统夫人,哪怕在新任总统已经入住后,她还总是喋喋不休得怀念过去的好,更是在国宴会上跟前任总统夫人打得火热,这直接引起了新总统的不满...于是,AB要求她离开前厅,去后台帮忙,并提醒她第二天醒酒后去办公室找自己。
这对于希拉来说无疑是宣判了死刑,毕竟上一个被这样处置的人已经辞退了,而她非常需要这份工作…除了旧势力的行政人员之外,新势力也对AB并不是嘴上说的那般满意。
白宫行政人员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工作的时候从来不会听别人讲话,也就是不会偷听政务。
国宴前夕,AB要跟总统最好的朋友兼最亲近的顾问、内阁大臣等说明一下总统会晚一些到。
但是在进入房间时发现几人正在谈话,他便在门边等待。
当顾问发现他时非常愤怒,立刻赶走了他,还跑出来警告他不要说出去听到的事,无辜的AB根本没有听,两个人不欢而散...
后来,有工作人员向科迪莉亚反映顾问曾在宴会中间离开去找AB,但是他却不承认他离开过…
《白宫杀人事件》明面上是一起谋杀案的侦查,其实隐喻新旧势力、新旧世界的权力争夺。
钝器重创、毒药残留、伪造遗书与消失的凶器,四重死亡陷阱交织成完美犯罪。
132间密室、157名嫌疑人,从总统「同X伴侣」到澳大利亚外交部长,从偷窃古董的总统弟弟到手持菜刀的暴怒主厨,构成影视史上最庞大的嫌疑矩阵...
白宫,是总统的象征,却也是旧制度的堡垒。
总统可能四年一换,但这些行政人员,却是这里真正的常驻者。
他们组成了一个稳定却暗流涌动的系统。
而谋杀,不过是这个系统撕裂的第一声枪响。
而导演则用一起密室谋杀案,拆解了白宫内部的权力结构,也讽刺了那些看似高效实则腐朽的行政体系...
或许,真正被谋杀的,从来不是AB,而是一种秩序。
他是那个能让白宫井然有序的人,却也因平衡各方而成为所有人的障碍。
他被架空、被厌恶、被遗忘,最后被牺牲...一场命案揭开了白宫光鲜外表下的裂缝,新旧权力、忠诚与背叛、秩序与混乱交错缠绕。
那把看似随机出鞘的刀,其实早在这座建筑的内部,被悄悄磨了几十年。
当一个体系不再容得下“最稳的人”,你就知道,它真正的问题不在表面。
而是在根里。
这才是《白宫杀人事件》最生猛的地方。
@公众号:来看美剧
白宫杀人事件的剧情简介 132间房间,157名嫌疑人,1具尸体,1位极古怪侦探,1场灾难级国宴。
该剧以美国白宫为背景,这座世上最著名的官邸内,形形色色的员工穿梭楼上、楼下和后楼梯之间,展开各种荒诞怪事。
下载地址:https://pan.quark.cn/s/37b650069413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一集弃
说是喜剧吧,没有任何笑点,说是探案悬疑剧吧,里面每个人都跟闹着玩似的。
满分剧集(作为推批啊,见仁见智。)首先是体量够大,作为一部纯古典本格的推理剧集,这部作品致敬了太多经典名家,含纳了黄金时代的作品,以及改编的影视剧集,乃至现在作为后起新秀但是也是致敬黄金时代的《利刃出鞘》,其次是剧本,古典本格最重要的是群像叙事,逻辑闭环,还有线索、逻辑、细节的指向,这些在本剧基本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巨大的文本量和酣畅淋漓的推理环节,让主要人物都有血有肉,并且对于侦探的塑造也是丝毫不吝惜长文本,单人故事线等(这个侦探可以考虑一直出相关剧集)。最后是颇具巧思的镜头设计,以及多线叙事,听证会和谋杀案的交叉、平行蒙太奇,以及采用纯喜剧的拍摄手法,带入到冷冰冰的谋杀案里非常有黑色幽默的韵味,不禁让我想起波洛电影和剧集的短集篇。
一个探案集 最喜欢的部分居然是清洁女和工程男的爱情戏
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自以为幽默的人物闪回…唯一有趣的就是这个房子
还是蛮精彩的,内容也很丰富,就是有点长,不过也基本上没有疲劳感。
差点就成了今年最好看,最精彩的剧集。最后一集实在是泄气了
没完没了絮絮叨叨的烦死人了
和《利刃出鞘》一样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忍到第三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谋杀故事而言还是很精妙的。给白宫故事背景(非常多的房间,人员,和草台班子,暗流涌动,各方对立)加分。不喜欢塑造为白痴一般的亚裔,不断重复的镜头,自以为是的观鸟,自动吐露实话的偷懒设计,用故弄玄虚的特写去凸显各种嫌疑人,最后一个都不是真的杀手。以及都给了8集的篇幅塑造了那么多人物,还一定要把核心线索放在最后一集侦探自己手里,导致我在解谜的时候觉得非常不公平在被编剧耍
导演恶趣味太慢,扣一分
主角团还挺喜欢的但是太长了四集就差不多了/ 剧本让角色轻描淡写泄底东方快车扣一星
邊打遊戲邊看完,最近發現自己英語聽力飛越式提升因為可以邊打遊戲邊看(聽)劇了,所以跟著劇情把所有人都懷疑了一遍(包括裡面講西語的一家)。感覺當偵探真累啊,難怪會有那麼多冤假錯案,一個這樣的案件也要來來回回反反覆覆拉鋸(當然也有政治因素),還是個這麼厲害的天才偵探,普通打工人偵探那簡直太容易也太需要草草結案了。值得肯定的是裡面的男FBI卑微得就像那種patriarchal劇裡卑微的女秘書一樣,實在是適合女性做夢的一部劇。
怎么会有这么干瘪的高分剧啊…配乐是想往荒诞搞笑抓马那里去的,可惜剧情中规中矩(调侃而已)、台词又无聊,剪辑还不错,人物魅力寥寥,可惜了这么好的造景和设定了。。
音画上佳,节奏拖沓,最后解谜失望至极。
毫无疑问,本剧又创造了一个鲜活的侦探角色,她的能力大概是百分之八十的心理学家,百分之二十的演讲家。想看反转,推理的,本剧几乎没有,而且如果适应不了反复切镜头的感觉,那会感觉十分影响剧情流畅度,但习惯这种美式幽默的就觉得还行,但幽默似乎只靠反转,和隔壁片场风云只用摔跤一样,过于单一了。人物可以继续,但手法希望多一些。
纯属标题党!浪费时间!剧情乏味至极,观看过程中,让人不断想弃剧。作为悬疑剧,没有任何引人入胜的剧情张力。反而一直在胡扯淡什么观鸟!你这是走进大自然吗?且为了政治正确,融合了太多没必要的元素,比如黑人女侦探,亚裔辅助,总统LGBT等。唯一的收获,就是了解一下白宫内部生活事务的管理体系。
好看的!推理不按常理,啥都和鸟有关系我喜欢这个节奏和过程而且悬念保留到了最后虽然我也猜出了凶手近期最佳!!!强烈推荐
没想到是这么新的剧。通常我不喜欢侦探剧、谜语人和众多嫌疑人,反复被引导一种猜测然后又立刻被推翻,不喜欢黑人福尔摩斯和亚裔华生的刻意,以及爱好观鸟这种为人设而设。但这仍然是一部相当出色,完成度很高的剧集,直到最后一刻仍有悬念并自圆其说,精巧的编剧,优秀的调度,漂亮的剪辑。我不认同其他短评所说的“拖沓”,奈飞没必要拖沓,因为他们整部上架,并不依靠更多集数抓取观众。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悬疑故事里反复串联线索,并不是拖沓,而是创作者的自信。他们耐心归纳现有信息,并欢迎观众重新审视以形成自己的猜想。在大量精彩,幽默,细腻的背景故事和案情重梳理后,在我不断质疑事已至此下一个反转不可能惊艳之后,故事完美闭环。目前为止是今年最佳,最后,一个黑人女性当然可以是聪明的大侦探,但看电视的时候我想看漂亮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