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文艺片或者说是实验派的东西,是比较适合在小剧院里给一些每天都挺深刻地在思考人生的小资们欣赏的。
谈故事谈情节或者谈表演,对这个电影来说,是不应该的。
导演讲的不是故事,导演是在表现矛盾表现心理表现荒涎,所以你要有这方面的修养才行。
如果看完电影你就去翻书想知道“长平之战”是怎么回事,那这部电影你就白看了。
这绝对不算主旋律电影,它不歌颂美好、不揭示人性,也不逗乐、也不纪实。
就好像一个心理学家,比如弗洛伊德之流的,在通过一个夸张的表演,来给你解释一个心理学或者说社会学里的一个名词。
就是这么一个电影,归为教学片比较合适。
听说当年的《地雷战》、《地道战》也是教学片,但不是社会学科的,而是实用科学方面,所以拍的就有意思多了。
何平是张艺谋的同学,那几个人对这类反传统的电影一直情有独钟,他们是那一代人里比较爱思考的人,而且思考的都是一些比较宏大的主题。
但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对人性的关心和朴素情感的关注,却是他们总也把握不好的。
比如老谋子的那个《有话好好说》想表现的也是普通人情感的交流和冲突,可给你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言不由衷。
可同样主题的那个奥斯卡电影《撞车Crash》,给人心里带来的触动就完全不一样了。
豆瓣免费观影,要求观影两天内写300字以上影评,以此作为以后免费观影的参考,可电话过来确认是否到场时又礼貌地说道,请观影两日内不要写负面的评论。
何苦呢?
既是试映,就应该让想写的人去写,想骂的人骂,想赞的人赞,如果真是好片,自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的豆瓣作为每一个zhuangbility或不zhuangbility的文艺青年聚集地,注册用户量高达2000多万,这足以影响很大一部分习惯在看电影前先来豆瓣看影评的人的观影选择。
也因为豆瓣的影响力,其越来越受到电影发行方的重视。
自然,我们这些天天上豆瓣的人也会觉得这是一件甚好的事情。
我们开始关注保利博纳,因为不仅可以免费甚至可以提前观影,我们认真填写那些对电影期待的话,也期待自己能选中,为了让未来也能参加此类甚好的活动,选中后还认真完成300字以上的作业,并且不写负面评论。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整个流程,那么恭喜你,你和我一样,是一个奉旨守法的乖孩子在我看来,电影一直是很私人的事物,你喜欢是因为那会你共鸣了,共鸣后你就想写字了,写出来的还是特诚恳的字如果没有共鸣你也写字,那就只能是骂了嗯,现在切入正片。
我是个没看过黑泽明的肤浅之人,何况个人也不喜欢电影这种小品式的表达方式,所以仅能表达一下浅薄的感受。
看得出是何平用心之作,金木水火土依次对应叙事,以麦田开头以麦田收尾,却是虎头蛇尾。
嫣儿上吊前的铺成似乎太少,结尾处城中女人的集体服毒自杀和范小姐的时疯时好来得太过突然,以致现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就剩下影片前半部分的惊艳。
到现在我依然没搞清楚这片到底想表达什么主题?
但我知道,电影告诉了我们,每一个女人都需要一个男人,无论他是好男人还是坏男人甚至是傻男人。
至于演员。
范小姐永远都是在“演”电影,一开头与妇人的那段对话依然是那副金锁的表情,她永远撑不起一部电影,倒是最后疯掉后的那段不错。
不知何平是否正是因为她这种演戏方式,而将她安插在这部需要用力表演的电影里,或是因为她实在美貌确实适合那些缱绻的无声镜头。
丑角和黄觉都很卖力的在演,他们撑起了这部电影。
王姬还是老样子咦?
王志文大叔呢,他自了了那王学圻呢?
他戏份太少生气跑了最后,如果你喜欢黑泽明,可以一看。
影院可以让此片多一颗星。
字写完了,提交作业,睡觉
中国社会三步走,何平也在三步走。
中国社会一步步往上走,何平一步步往下迈。
钱花的越来越多,片子是一部不如一部。
我的一睡在上铺多年的兄弟,现已在电影局高就,平生最爱何平。
此君尤爱那部《双旗镇刀客》,大学时对此片的一次超水平读解,引为挚爱,曾以此交过无数次作业,后来改名曰《何平电影论》当作毕业论文,评为优等;还曾和《正午》做过比较研究,夹杂着黑格尔等诸多理论,发表在当年的《电影学院学报》上,作为本科生,这可是了不起的事。
一部片子的读解,能交如此多的作业,片子的水准首先可见一斑。
片尾,孩哥和孙海英大战,一阵飞沙走石,迷魂人眼——我奇怪地问:这啥玩意乱七八糟的?
那小子得意且不屑地瞟我一眼:嗐!
不懂了吧,这他妈就是意境!
当时我也不懂意境什么的,只觉得这片子粗粝、死硬、酷,有力道。
这种感觉也部分地在《天地英雄》中延续,虽然影片的革新意味已经大不如以前,但毕竟还能烘托出一种视死如归的热血气息。
片中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王学圻身上线条分明的肌肉,和一个叫“老不死的”的老家伙。
周韵在片中也反串饰演了一个靠舍利发光、意念杀人的小和尚,后来她和男主角姜文好上了,成了姜太太。
到了《麦田》,则连仅剩的一丝真气也不见了。
影片似乎想表达在某个国度的偏僻一隅,历史真实和身份错位之间的荒诞感,由此来衬托出一种大悲剧的情怀。
但是,制片人、编剧、导演何平讲故事的水平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以至于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在操作一件大众商品。
在影片华丽的外衣下,是无尽的龌龊、恶心和丑陋。
男的丑陋,女的也丑陋——不是深层人性的丑陋,而是视听污染的丑陋。
要不是还有一个如花似玉、但突然又失心疯的范冰冰,片子就真的让人没法看了。
有时候,权力的掌控对艺术家来说并不是好事。
影史上,艺术家因为没有节制导致失败可谓满坑满谷。
这一点,如果放在田壮壮身上,并不令人奇怪;但放在曾任哥伦比亚亚洲总监的何平身上,真有些说不过去了。
下次,何导,讲述哲学大道理之前,先把故事说明白好吗?
我们仍然支持你。
《麦田》导演何平不是传统意义的第五代导演,他并非78级那波学院派,而是在西影厂实践出来的熟练工。
很明显,缺少一纸文凭,在中国这片凡事迂腐而刻薄的土地上多少有点儿低人一等。
而通观何平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则更易看出,何平的那股混不吝的劲头与当今的那些第五代“大师”确有不同,其前两部作品《川岛芳子》与《双旗镇刀客》在题材上与《一个与八个》之类的第五代出师之作简直是南辕北辙,如果不论何平的拍摄手法,他似乎是为数不多的在第五代中拥有较强“类型片”想法的导演。
从《川岛芳子》的中日“苏菲抉择”式矛盾到横空出世的国产第一西部武侠片《双旗镇刀客》,何平在冲破电影题材的禁忌上已然是那个年代的急先锋。
但从电影内容本身来说,何平的电影却始终透露出一股“人格分裂”式的压抑情绪,《川岛芳子》是最典型的身份疑云,而《双旗镇刀客》是将一个少年架空到冷酷的西部世界中,《天地英雄》中的姜文则是一位在权力与人性的角力中出走的逃荒者。
而到如今的《麦田》,则演变为无比强大的性压抑,不分男女弗远国界,通通充斥着“力比多”的能量聚源。
这一点何平确实不如第五代的张艺谋,后者在早期作品《红高粱》中便已将积压数年的文化与性压抑释放于“我爷爷”与“我奶奶”的一次野合之中,更遑论十几年后他所毫无顾忌展现出的恋乳癖;而何平却仿佛滞步于70年代,那种大革命后的逼仄环境中似乎还无处不在的压抑简直渗入骨髓。
《麦田》究竟讲了什么故事?
简而化之就是两个战胜国的逃兵:黄觉饰演的暇与杜家毅饰演的辄,俩人误入了战败国,而战败国的男人几乎已经死伤殆尽,全城剩下的只有妇孺,而两个男人则在这个女儿国里上演了一出悲喜剧。
这部电影咋看下似乎有相当多的主题:家园情结,反战,女权……而实际上,这些主题都相当难以自圆其说,只是蒙着面具在顾左右而言他:黄觉饰演的秦国锐士暇从叛逃开始,嘴里就叨念着要回家收庄稼,这似乎是许多反战电影中常有的“恋家”角色,用以反衬凸显出战争的无用与残酷;而杜家毅饰演的逃兵辄则是在电影中充当插科打诨的“二打六”角色,相当于各种迪士尼电影中主角身边的吉祥物;赵国潞邑城主夫人范冰冰则仿佛是一个相当有气节有胆识的烈女,作为“女儿国”的代表,她与城中其余的女子显然不同,她相当自持的姿态让所有为两个逃兵着迷的女人们甘于俯首称臣。
而故事的结局却是,黄觉竟然不知为什么而无厘头地爱上了范冰冰,而毅然放弃了“回家收庄稼”的伟大“理想”;小丑式的杜家毅则死相惨烈;而范冰冰也因为夫君剧葱大人战死沙场而近乎歇斯底里,拔剑欲自行了决。
换个角度看,逆转的结局除了表达出无常意味,也反映出这三人不一而同的性压抑景况。
和大卫芬奇之类的电影相似,暇与辄不过只是一个逃兵的两种人格而已(暂用A和B代替),本质上他俩是一个人:A人格强悍,理性,恋家;B人格懦弱,感性,性欲强,A人格进了女儿国以后就竭尽全力欲逃出生天,寻尽一切办法希望满足家园情结;而B人格却在女人包围中使其懦性更加放大,虽然贪生怕死,却相当希冀过上声色犬马的皇帝生活。
A人格在全片中一直对范冰冰显示出相当不屑一顾的冷感,并且伴随着相当自制的道德焦虑,是“性压抑”的主体;而B人格则最好就是把全城的美女都据为己有,用下半身说话,但他显然只是个小配角,“性欲”正被A人格所压制。
而当结尾B人格的代表杜家毅死亡后,“力比多”终于全部转嫁到A人格上,A人格的代表黄觉突然转性,瞬间从无能男变成了直男,冒着生命危险回城拯救范冰冰,“性压抑”导致的性力量最终战胜了“家园情结”、“道德焦虑”以及“生死恐惧”,他以不怕死不回家的态度完成了高潮部分的“英雄救美”,其悠然间爆棚的威武凛然姿态仿佛是一款“男人阳刚”式的宣传广告一般,让人无法不叹服。
而向来被多数中国男人口诛笔伐,却是更多中国男人内心性幻想对象的范冰冰,在《麦田》中上演了一场“一个寡妇的心理变革”:从期待丈夫生还到“寡妇”身份的最终确立,范冰冰的恋夫情绪自始自终看起来是以性为主导的荷尔蒙活动。
电影对于她与剧葱大人的感情线没有过多描述,他们不过是新婚燕尔,但范冰冰在扭曲自慰中反映出来的暧昧影像,却仿佛更能令人信服;而在其他的女性群众以及两个精壮男人面前,她则要表现出贞节牌坊式的性冷感,这便是她另外一个痛苦的根源。
所以当范冰冰最终发现盼夫的结果成为了无法挽回的“性压抑”(剧葱大人战死沙场),这个角色才终于疯狂了起来。
除却在电影主题和结局的换位上,笔者觉得《麦田》有些暧昧和不明就里外,其整体的制作确实带有第五代一贯持有的精良水准。
而《麦田》的故事虽设定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画面却刻意制造出相当梦幻的质感,更像是一个虚拟的年代所发生的传奇故事。
在整个第五代导演之中,何平也算是在美学上别树一帜的人物,其使用的摄影师马德林赵晓时等人,也不同于顾长卫那些第五代摄影师,从荒漠到金黄色的麦田,从场景的迁移上,何平也完成了美学的进一步深化和进步。
希望除却本身的美学价值外,《麦田》在大片云集的档期中也能在票房方面获得成功。
(网易专稿,转载注明)
陈导想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得与失、欲望与惩罚的故事,结果有了《无极》何导想讲一个故事,一个比双旗镇刀客更有厚重感、一个比天地英雄更深刻、一个公元前反战花儿青年、一个关于谎言最终会被揭穿的故事,结果有了《埋汰》。
我很理解这二位都想讲好故事的意思,很理解电剪子之下无完裙的意思,很理解大锤子之下无完卵的意思,但绝大多数群众都喜欢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
绝对有人哭着喊着骂版权保护,骂互联网,骂divx,rmvb,emule...让现在随便薅一群众都能辨析一下塔可夫斯基和巴赞,口儿那叫一个叼。
没辙。
暂且臆测一下何导到底想说什么罢。
电影学习班上,老师反复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具备三个代表性,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不能因为思想性而生硬,也不能因为艺术性而让观众不知所云。
(老师没有强调观赏性,估计是因为绝大多数国产电影都没有观赏性)于是乎,一个好汉三个帮,一部电影三个爹,再怎么说也得把这些都代表足了。
主题先行,1 仿照赛金花“大豆“:无论人事变迁,大豆仍旧是大豆——差不多能用,但用大麦替换大豆——那玩意没画面表现力;2 仿照萝卜托贝尼尼,谎言拯救世界。
但放这儿就不合适了,改改,得,结尾吊死个骗子;3 七武士保护村民,你没看见海报都跟撒马癞似的,不过找七个人……娘的,人呐?
都见大爷去了?!
算了,找个制片人充男2罢,就是他娘的忘了让那孙子减肥了;形式辅助1 画面一定要漂亮,从七品桂冠那片子,就是让刘大官人扛刀把子熬过四季的,不错,照那路子来一个,找一温带平原种点麦子;2 演员一定要招人,赶紧白读一下,看看谁的排名在前面,呦,范姨儿成啊,档期有么?
不用见大爷?
志文也成,就是有点各色,艹,那直接把丫写死3 长平一定要大场面,可听说陈可辛那长毛片子被总急评议了,说”过于血芯“,得,狠狠心,剪辑时哥们多ctrl+v几回罢4 激情戏得有。
但上线档期不允许太劲爆的,算了,群众们意会罢,想看那些的家里也有盘,两口子看的时候锁好门就行了。
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吧,反正看过大爷有听过风声儿的这8天也没地儿去,看一个是一个罢。
(换票时前面群众的表述如此)
话说昨天能免费看《麦田》,是我专门给组织者写了信,专门求来的,感谢sure,感谢豆瓣。
高呼何平犯下6年前同样错误的那位仁兄,我严重要跟你握手,很同意你的观点。
何平最大的错误:虎头蛇尾。
我不愿意随便为一位导演定性,但是,六年前的《天地英雄》,现在的《麦田》,相同错误的一再出现绝对不是个巧合。
既然弓拉满了,就请您稳住气息,用认真的态度放箭。
作为导演,要对全局有个总体的把握,取舍间其实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看完的一刻我在想,如果能看到导演版会不会更好一点,GD总局每次都把事情搞砸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把不合逻辑的责任全部推到导演身上,明显并不理智。
然后,我开始用我有限的脑细胞,解释那些不合理,猜测那些被无情剪掉的片断。
首先是暇与夫人之间情愫的展开。
从二人见面开始,暇就对夫人产生了好感(长得好看没办法),而FBB只是在夜晚来临时才春性大发自己意淫一下,淫的主角也不是黄觉而是葱,然后就是麦田里的一回眸,仅此而已。
但是在影片最后10分钟,已经逃出城的暇竟为了救夫人放弃了自己用“铢九族”换来的“回家收庄稼”的崇高理想。
而FBB表演完那段黑择明式的发泄独白后,居然没有砍下那一刀。
我推测,有可能存在的一场戏是:宴请之后,暇醉酒不省人事,其他人散去,FBB绕着暇踱步,打量这个穿着暴露的男人。
慢慢对他产生好感,甚至幻想点什么。
我们允许一颗思春的心稍微动一动,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有可能已经是个寡妇了,后来土匪来了夫人也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担心。
当然,那天什么都没发生。
另一个可能存在的场景是二人精神世界的交流,有可能是收麦子一场戏,用讨论麦子作为统领意向,小探讨一下对人生的看法,唉,多浪漫阿!
祭祀大人缺少的一场戏很容易看出来,也很影响电影的流畅性,就是她跟夫人讲“距葱大人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然后到处跟人讲你的亲人已经回来了。
没有这段,夫人不可能一下子崩溃成那样。
应该是看祭祀抽风,祭祀跟她说话刺激她一次,回来再看到玉再受刺激,跑出去发疯,然后推门看见祭祀上吊。
这样就不会觉得那么突然了。
接下来应该是让厨娘下毒,这些不交代清楚让人看这很不舒服的。
土匪的戏肯定也被剪了,如果单单需要这么简单的戏份,那大可把土匪换成另外两个逃兵,或者秦军的一小撮先头兵,说出秘密,然后让暇表现英雄主义杀掉。
这么多土匪,来了,表演了一次《蚂蚁总动员》里的蝗虫桥断,然后就死了...不理解。
王志文的围巾,还有背后的风扇,更不理解。
既然说到《蚂蚁总动员》,就顺口说一句。
我老公说他看过一个特别雷同的故事,讲二战时德国兵误入盟军的一个村庄。
我没看过,也并不在乎这个,就算是唐僧和猪八戒再进一次女儿国又怎么样,没关系。
挺不错的是,我跟我老公都看出了那么点黑择明的味道,不知道其他豆子们有没有同感。
但是个人很讨厌现在这个结尾,那么仓促,还不如一刀砍了暇,更黑范儿一点多好啊。
另外,昨天妞妞去看电影,挺让人担心的。
全剧充斥着隐喻的,公开的,精神层次的,也有肉体层次的放肆。
比如传话,一群人朗诵杀了多少人,用头垒出多高的墙,比如大摇大摆的开裆裤和三角裤,比如FBB的红色毯子,比如嘿咻之前往身上撒水,比如把那块代表FBB的玉放裤裆里,一群女人疯狂的撕扯疯狂的掏。
不过,既然连GD总局都没有看出什么问题,估计单纯的妞妞也不会知道其中的凶险拉。
影片结束时候的一排字幕显示:“骊和暇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不得而知。
”历来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是多情又无情的,既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悲壮、“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也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的荒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怆。
《麦田》从活生生的“思妇”形象入手,重现了长平之战的残酷。
四十万赵国士卒,一夜之间,被秦国军队统统活埋。
历史冷冰冰的,但是身处其中的人,却无法冷冰冰。
她们必须要耗尽自己的全部体温,然后趋于最后的,决绝,和,放弃生命。
中晚唐诗人陈陶不算有名,但是他的《陇西行》却相当有名——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看《麦田》的时候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就是这两句诗。
虚虚实实之间,搞不清到底,孰是孰非,却是很强大的张力,如果早知道这样的结局,就不会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当做一场庆祝,而被全知视角的观影者,却能感受到,一旦这个美丽的谎言破灭,会产生什么样的毁灭力量,足以摧毁一切。
不但不能察觉悲剧已然降临,反而当做了喜剧,这才是真正震撼心灵的悲剧。
随着剧情的延宕,一点点的,撕裂。
在麦田中,暇不过是个传统的农民,战时战,闲时耕,他的全部愿望,不过是娇妻,和收获。
可是,战争能带给他的,是什么?
锐士,不过是蜗角虚名。
在麦田中,骊一度幡然醒悟:两三年一场战争,就算赵国打胜了,也回来不了几个男人。
这城里,一半都是寡妇,也许我也是。
只是现在,我还不知道。
所以,最后她知道剧葱已然亡败之后,才会走向崩溃,男人都没有了,女人还有何存在的价值?
所以,留个空城给秦国,彰显自己的力量。
可是,最终,他们这些小人物,和他们的命运,Who cares?
这才是,让人掩面之处。
很难得逼迫自己写点影评,为了一张电影票,值了!
这部电影里最让我惊讶的就是长镜头,在一部商业电影中,运用如此多次巨长的镜头,也算首例了。。
就这一点这片子还是挺特别的从开头一直到那个裹着着韩版围巾的白发大叔出场。。
我还是看着挺高兴的。。
故事讲得有趣又有戏又不是拿情爱来说事,心理正在欣喜着中国古装片的又一次突围。。
然后突然的节奏和叙事一落千丈都不知道怎么收尾似的胡乱就凑合着往下走。。
特别是范冰冰在空房间里狂叫“大人”那段,完全的鬼片风格,结束镜头竟然就落在那丫鬟的悬在空中的脚上。。。。。
在这么一部色彩艳丽又饱满的电影中,我实在很想不通那天导演找人代班的么?
但无论后半部多么混乱,还是不能不说说我对他的钦佩。。
因为那些大全景俯视形成的圆形构图,更因为那两个超长的对话都能用一个镜长头来表现的简单直率。。
相比6年前的《天地英雄》,在这部片子里,导演明显多了份对电影美学的反思与实践,重新诠释着第五代的经典,它更像一部实验作品,也许何平导演以后的作品也会继续这样形式化。。
最后要说下,两个男主角基本上一直半裸着就前面一块小三角遮羞布。。
这个服装设计师还真够雷的
9月29号范冰冰《麦田》电影宣传西安见面会。
被在电影院工作的朋友叫去做范冰冰的托。
(扮演她的粉丝,在入口处欢呼。
)完了之后送了张电影票《麦田》。
为了做个好“托”,进电影院之前还饿着肚子,所以基本上是边看边吃,刚开始还好,后来尽然难以下咽了。
好吧,来说说电影。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爱看电影,但并不专业。
所以大家不要骂我一部电影很难一下子就判断说,“好”或“不好”这部电影就我个人而言首先拍摄地点很漂亮。
配乐不错。
战场上惨烈杀戮的钟鼓齐鸣,潞邑城女人庭院寂寞凄清的琴瑟幽幽。
然后是摄影。
画面始终是沉寂,厚重的。
一望无际金灿灿的麦田,护城河围绕的郁郁青葱的潞邑城。
其次情节上,在睱和辄进入赵国之前,还是吸引人的,之后就显得拖沓,尤其是潞邑城的那些的农妇们的过多聒噪情节,很是让人无语演员上,平心而论范冰冰这次演技不错,对于骊夫人角色的把握有点意思,我和朋友们一贯认为长相“小三”的范冰冰驾驭不了主要的角色。
这次她的演技让我有些惊喜。
她饰演的骊夫人平静之中透着坚毅。
美貌之下不乏庄重。
只是后来夜半时分竭斯底里的一段,有人认为很出彩,我却总感觉太过狰狞有失片中角色以往的静肃的美感。
王志文在我期待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出现了,戏份不多,造型巨难看,而且可能因为看他演惯了好人,觉得没演出强盗的感觉。
倒觉得有点滑稽。
尤其是那为数不多的白头发总是飘啊飘得,真如某些豆友的评价好像背后背着吹风机似地。
王学圻和骊成亲的画面出现时很多观众不禁惊叹:"好老啊!"我也在想他那么老了,而且作为一城之主怎么这把年纪才娶老婆????
回眸的那个鬼脸是在是囧!!
至于黄觉和杜家毅,我只能说他们俩的演绎活生生的把一部导演想展示历史中战争残酷性的悲剧厚重的历史题材变成了一部无厘头,滑稽但不搞笑,又有损厚重的样子。
我觉得他们演技很不成熟。
我对整部片子的感觉就是如此。
90分钟的电影之后,是《麦田》主创人员的见面会。
导演何平,演员范冰冰,杜家毅到了现场。
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范冰冰。
一袭丝绒过膝长裙,黑色网眼丝袜,高跟鞋, 略显酒红色的长发,白皙的皮肤,精致的妆容。
我不得不承认范冰冰真的很漂亮。
(虽然我肯定她绝对整过容)。
只是回答现场观众提问的时候说话很没水准。
当杜家毅被观众问及,为何穿那么少衣服时,杜家毅说:导演说我没有卖相,所以只好卖点。
全场哄笑!
呵呵!!
仔细想想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要我总结一下《麦田》这部电影的话。
我觉得最大的失败在于导演对于情节把握的不妥当和对演员把握角色指导上的不到位导致整个影片主题丧失深刻。
套用一下杜家毅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只有卖相,没有卖点!
”!
何平从来都是一个玩概念玩的很足的导演,他的每部作品都有着很强的符号性和指向性,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内地类型片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
他更像是一个玩家,能够把电影完全当做一种享受来操控。
在他的每部电影里,看不到所谓艺术家的野心,也看不到所谓商业的媚俗,他给观众呈现最质朴的电影的美感和快感,而“享受”成为最能代表其电影气质的形容词。
这部《麦田》,同样打着深深的导演“玩电影”的印记。
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能够让创作者展示的如此的精致并富有冲击力,我不禁惊讶,是不是导演无意中又一次开创了印象派唯美古典主义电影的先河。
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影片在各个电影指标上都属上乘之作,但似乎观众在看完此片后感觉除了那片金黄的麦田尚有余香,其他都不知所云。
这使我想到姜文的的《太阳照常升起》,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导演都寄予了,或者剧本天生具有了多点的寓意,这些寓意很多是游离于大的主题之外的,但又在主题的框架之内无限趋近。
而这两部电影又恰恰走了两个极端,《太阳照常升起》把所有的指向性全都似隐非隐的展现出来,像是一层薄纱蒙在观众眼前,而《麦田》则完全把各种寓意隐匿在故事的整体脉络之中,完全不给观众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机会。
可以说创作者做这样的电影会感觉很high很有智力上的快感,而观众想要看明白这样的电影就要更辛苦些了。
影片的故事本身,并不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依赖性,它可以发生在现代,可以发生在唐代,当然也可以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
而把故事安排在如此遥远的年代,使影片本身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
我们虽然有着文化上的继承,但是对于那些古代人的名字,所用的器具,所穿的服饰,祭奠的礼节,都使我们有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感,从而使影片更加抽象,使观众能够跳出故事而关注其意义本身。
影片着力探寻了人类最原始对生命完整和尊严的向往,而麦田作为孕育生命的温床,成为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它代表着生生不息,它代表着希望。
影片中表现出的原始人类对性,对食物,甚至对精神的欲望,无不是对主题的一种强化和渲染。
使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会有一种本性的萌动。
对于影片的细节,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影片的画面。
这是影片的最大卖点,但好处在这种看似商业的卖点并不是脱离于影片而生硬存在的,相反,画面被主题恰如其分的使用,给人的观影感觉非常的流畅,合理,自然。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中的视觉元素运用的比张艺谋的很多画框式的作品更加成熟和高级。
比如说,那片原始森林在金木水火土五天中的色彩的变化,都是那么的富有感情,亮暗之间的对比,颜色之间的过渡,都为剧情的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影片展示了一种非常原始的人性的美感,非常的吸引人。
比如在那样一个性极端饥渴的全是女人的封闭环境里面,女人们对男人身体的迷恋;黄觉把麦穗搓开放进嘴里的一刹那,人对于粮食的那种感情;当知道自己的男人已战死沙场,女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自尽时那种对生之尊严的珍视;一个战胜国的懦弱战士,因为不忍再看到人死的惨状而叛逃,等等的这些,都是人类从古至今最普遍也真挚的本性。
生而为仁,生而为义,这古往今来的生之法则成为影片的宣扬主旨。
导演把这些根源性的东西原原本本的朴素的表现出来,也许是不跟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相匹配的,导演却敢于去挑战,以期唤醒人们最本质的情感。
另外,导演对于演员潜力的发掘,也成为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的看点。
可以说范冰冰和黄觉都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出了在其之前作品中所没有体现出来的表演张力。
这体现了导演非常敏锐的审美角度和非常娴熟的控制力。
在这一点上黄觉的爆发更加的完美,范冰冰感觉还是有点稍欠火候,但也比她之前的表演进步多了。
最后,仍然要表达对何平导演持之以恒的创新和自我超越的敬佩。
他的成功必将给中国的类型片以更多的借鉴和希望。
觉得美术指导肯定是牛逼人士 画面都挺PL的之前一直以为只有北欧才会有那么纯粹的麦田景色,300和角斗士里的麦田场景在咱中国也是有实景滴……再就是范冰冰其实跟章子怡一样,如果不演那么犯贱的角色时 其实还是蛮好看的本电影觉得从美学和故事编排角度上来说都挺不错的~
战争令人空虚
在电影院看的,修改下评论。其实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我觉得除了男二和那帮老女人太让人讨厌以外(他们一出场,我就反胃),其实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比较喜欢它的剧情构架,逃兵和女人城,本来可以非常出彩的,可惜拍的太游离了,有些地方一味追求低级趣味,中国大部分导演的通病啊。。。
那两个男的 笑死了 一堆大婶大妈级的yy。。。剧透:村里n年没男人 男人都出去打仗了,因此 当村中来了两个男人也是仅有的两个男人时。。她们笑了。。
2010.12.25 @ Home说不出的烂 要像平常的国产大烂片 您就乐呵乐呵傻笑笑得了 这片除了摄影有点看头之外 我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那些笑点都像泡了屎一样让人笑不出来
感谢豆瓣组织的免费观影。何大导六年就磨出了这么一把小匕首而已么……
王志文像三国杀里的于吉!!三星半,前面范冰冰的演技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那张虚假的脸让我一度以为是《非常完美》里的片段,后面渐入佳境。好题材,摄影给力,结局草率得很。黄觉的演技不错,但剧作本身张力不够。小人物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用字幕来表示???敢不敢再动动脑子想个像样的招数。
难看的衣服。乱七八糟的头发。赤裸的肮脏身体。毫无意义的情色。无知的后方女人。说谎的敌兵。
就王学圻帅点
2B
怀念电影也叫故事片的年代——现在已经没人有勇气讲一个像样的故事了
怎么说呢...画面很好,想法很好,前一半拍的很好,后劲不足...后半段有点乱套,最后还好
我竟然没快进看完了,挺佩服自己的
连范冰冰也没能成为亮点 .
听春秋战国时人说北京话还真不习惯
畏手畏脚的后果是——冰冰的自慰意淫戏拍得跟痛经似的。
喜欢戏剧感,喜欢这个片子,不管别人怎么说
看完这片 我佩服我自己
是挺差的,没有故事连贯性!
景色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