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把我对书里印象很深的描写都拍了出来,让我时隔两年还是十分震惊。
偷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牢,出来后帮人干活却受到不公平待遇,冉阿让心怀愤怒仇恨暴力,他遇到了牧师,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虽然他刚开始不相信会有人对他这么好,偷了牧师家的银餐具,但牧师不仅没有责怪他,还送了他两个烛台,也是这两个烛台一直在指引他,要做个好人。
芳汀,一个为了爱情付出生命的人,只是不顾后果的陷入爱情漩涡,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一切,她和那个渣男的爱情的后果却要她一个人来承担,女孩们可以没有美貌,但一定要有头脑。
珂赛特是冉阿让全部的爱,冉阿让愧对芳汀,也做到了让她女儿一辈子幸福的承诺,后来珂赛特喜欢上别人时,冉阿让接受不了要去杀了他,后来却救了他,他相信那个男人能让珂赛特幸福,他说“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家庭”“没有人爱我”,我真的心都碎了。
就因为他偷了一块面包,他这一生都过得不安稳幸福,不过最后还是带着珂赛特的爱幸福的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
警察也是警察局规定的牺牲品,他一辈子都在抓冉阿让,在他心中,冉阿让是十恶不赦的人,在他心中,犯人没有人权,也许他们都不算人,后来被冉阿让放走后,又亲眼目睹冉阿让救一个陌生人,他才明白,世上不止只有死的规定,还有活生生的人和炙热的感情,这套他奉为圣经的规定破碎了。
剧的结尾是两个小孩在乞讨。
告诉我们那里依然还是悲惨世界,也许改变世界很难,改变别人也很难,但我们可以不求回报的去付出爱,不管是爱还是恨都会导致一连续的事情发生,但为什么不选择怀着爱与温暖去生活呢?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新年伊始,继《战争与和平》之后,BBC又带着重磅名著改编剧回来了!
这次的六集迷你剧,沿袭了BBC一贯的精良制作与大气正剧范儿,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争中的失败说起,聚焦19世纪的法国巴黎,主要围绕被压迫、残害的底层人民冉·阿让与芳汀的一生,探讨时代与命运的不公。
熟知这本名著的人,应该已经猜到了,没错,这部最新改编剧就是——《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还是那句话,BBC出品,必属精品。
刚刚开播,就获得了豆瓣8.2的高分好评。
雨果的这本名著不仅是文学界的明珠,更是改编界的常青树。
在长达157年的时间跨度中,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美国用电视剧、电影、音乐剧、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推出了数十个版本的《悲惨世界》。
就连一向热衷二次元的日本人也对这个IP十分感兴趣,推出了平成年代版的《悲惨世界没有终点的旅途》。
由此可见,《悲惨世界》确实是世界级的热门IP。
BBC版的《悲惨世界》阵容也颇具看点。
导演是曾执导《纸牌屋》第四季、《惩罚者》的汤姆·森兰,男主角冉·阿让由曾出演《火线》中警探吉米·麦克纳提一角的多米尼克·威斯特担任。
女主角芳汀则是莉莉·柯林斯,她曾与影后桑德拉·布洛克共同出演《弱点》,凭借其精致、复古的长相在不少影迷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剧中的时代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彼时拿破仑这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正遭遇着人生中最惨痛的失败——滑铁卢战役。
剧中开场就用恢弘、壮观的战场画面完美还原了滑铁卢战役的残酷。
奄奄一息的战马瘫倒在地,不计其数的阵亡士兵堆积成山,血水与泥浆一同流淌而过,忙着啃食血肉的飞蝇与乌鸦映衬着战场的森冷死寂,这样的宏大场面足以体现出BBC对此次翻拍名著的野心与信心。
战马与士兵
倒在泥泞中的士兵拿破仑战败逃亡,依托法国大革命建立起的新秩序也随之崩塌,只有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依旧享有特权。
衣食无忧的贵族们一边寻欢作乐,一边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便利与物质条件,而等待穷人的就只有饥寒交迫的生活,辛苦做工换来的钱可能还抵不上贵族一顿晚餐。
这就是19世纪的法国。
贵族走在街头,对衣着破烂的乞丐避之不及雨果曾在原著中耗费诸多笔墨去描写19世纪巴黎的街景,无论是监狱、贫民窟、下水道还是街垒、修道院,都是这本鸿篇巨作中细腻描写的对象。
《悲惨世界》的故事就在这里展开。
巴黎街头故事的主角冉·阿让就是巴黎街头再普通不过的一位底层工人。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五年徒刑,又因为试图逃狱,刑期直接累计到十九年。
一块面包=十九年刑期。
冉·阿让的悲惨人生就此拉开序幕。
在狱中,冉阿让遇到了一生之敌,冷酷无情的狱警——贾维。
*原著中也被翻译成沙威。
贾维从小在监狱长大,恪守法律,对所有罪犯都秉持着厌恶的态度。
所以贾维对冉·阿的悲惨遭遇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嘲讽他哪怕出狱,以后一定还会回来,而且会坐穿牢底。
狱警与犯人其实同属社会中的下层阶级,但在狱中,狱警却成了掌握犯人生杀大权的上等人。
随意就可以侮辱、打骂。
“你这条肮脏的狗。
”
蓬头垢面,满脸伤痕的冉·阿让就站在不远处,旁观狱警打骂其他犯人。
区区几个下等劳役犯,确实是没有什么人权可言。
一位犯人冲撞了狱警,立马就被执行枪毙,其他的犯人则在一旁跪着观看行刑。
如此荒唐残酷的景象却被贾维说成是在维护文明的规则。
规矩不能被破坏,不然文明就会崩塌。
冉·阿让再次旁观这一切熬完19年刑期,忍受完贾维的各种侮辱,好不容易重获自由的冉·阿让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敞开怀抱,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
但即使是出狱之后,冉·阿让的悲惨生活仍在继续。
因为「罪犯」这个标签成了冉·阿让抹不去的污点。
他从一个勤劳踏实的工人变成了被歧视的恶人,根本一份体面的工作。
镇上的其他人都把他视作可怕的亡命徒。
就连做苦力,都要克扣他一半的报酬。
因为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冉·阿让一度流落街头。
乍看之下,另一位主角——女工芳汀就过的顺遂多了。
在巴黎的街头聚会里,风度翩翩的大学生菲利克斯对单纯、貌美的芳汀一见钟情。
菲利克斯带着芳汀和她的女伴们各种出游、划船、享乐,让这些女工也享受到上层贵族才有的快活日子。
不谙世事的芳汀很快就被菲利克斯的甜言蜜语俘获。
芳汀确实很美“你承诺会对我好吗,菲利克斯?
”“我用生命承诺。
”芳汀在菲利克斯的哄骗中献出了自己的贞洁。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你可能要误以为这是一出灰姑娘与王子的浪漫舞台剧。
旁观者清。
芳汀的女伴菲尔莉特劝诫她不要心存幻想,尤其不要相信那些贵族说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回去娶父母指定的贵族小姐,他们只是玩玩而已。
我们不是淑女小姐,我们是女工。
我们身陷泥淖也不会有任何人在意。
果然没多久,菲利克斯就真的像菲尔莉特说的一样,抛下这短暂、虚伪的爱情回到贵族的世界里去了。
菲利克斯写给芳汀的离别信只留下孤苦无依的芳汀,独自抱着女儿落泪。
未来,等待她的将是更凄惨的命运。
*原著中芳汀因为带着私生女不敢回乡,做工又养活不起女儿,10法郎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40法郎出售两颗门牙,最后沦为风尘。
走投无路的冉·阿让遇到了善良、正直的米利埃主教,主教好心收留了他,留他在家中过夜。
第一次遇到好心人的冉阿让简直不敢相信世上居然还有免费的晚餐,不禁开口问道:“这是什么恶作剧吗?
”
米利埃主教信奉基督,所以也用上帝教导信徒要仁爱、热爱同胞那套来规劝冉·阿让,没想到这话让一直遭受同胞冷眼相待的冉·阿让瞬间爆发了。
“我的同胞待我如狗,我要怎么热爱他们。
”“你有分享美酒和美食的资本,你能用钱来买你的善良和慷慨。
”
冉·阿让在监狱被各种虐待,出狱后又流落街头,身上仅有的财产就是109法郎,还是用他19年的牢狱生活换来的。
这样社会的最底层,与米利埃主教这样有条件、有资格去展示慷慨与善良的上流阶级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
主教那番所谓上帝与爱的宣言,简直是对牛弹琴。
所以哪怕主教好心收留他,冉·阿让还是在半夜悄悄偷走主教的银餐具。
女佣告诉主教,银餐具被偷了但冉·阿让第二天就被警卫队抓了起来,带回主教面前。
主教非但没有计较,反而对警卫队解释,那些银器都是自己赠送给他的,免除了他的牢狱之灾。
如果没有米利埃主教,冉·阿让就真的要和贾维说的一样,出狱之后马上回到监狱,而且要把牢底坐穿。
临走之前,主教还把银烛台也送给他,希望冉·阿让能做个正直的人。
我用那些银餐具和这对烛台,赎回了你的灵魂。
不愧是名著改编,这台词很有深度冉阿让被整个社会抛弃,但米利埃主教拯救了他。
正是米利埃主教这样善良、极富同情心的人才让这个冰冷、残酷的“悲惨世界”多了一丝希望。
就像原著中写的那样——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雨果《悲惨世界》既让人体会到苦难与不公,也让人体会到爱与救赎的伟大,或许这正是《悲惨世界》这本200年前的名著仍旧被反复搬上荧幕的意义所在。
如此深沉、恢弘的原著,怎么才能把这样翻拍出新意,又不失深度,BBC这次给出了满分答卷。
BBC版本的《悲惨世界》把所有重头戏都放在芳汀和冉·阿让身上,把历史背景压缩成人物舞台,把畸形、冷漠的社会隐化成推动两人走向不幸的根源。
接下来再一步步引领观众去旁观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受两个小人物在社会中不断被碾压、迫害的过程。
随时有警察盯着冉·阿让的一举一动在尊重原著的情况下,整体故事很简明易懂,台词也不故作深沉,完全没有观看门槛,不仅人物故事线层次感丰富,连19世纪的法国社会风貌也被一一还原,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
如果你之前错过了那么多版本的《悲惨世界》,这次绝对是个入坑的好机会!
END -往期文章回顾1月美剧爆款多,但最惹眼的却是这部“漫改剧”!
豆瓣9.1,奥斯卡影帝主演,2018年最后一部神剧!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支离破碎的故事,也是如梦般的电影!
《来电狂响》借鉴有趣的剧本,内里却是陈腐的价值观!
葛优带着头发和贺岁片回归,却成“年度最差”!
一口气看完的 没有看完原著 1时代背景: 时间跨度是1815-1832,在这期间还发生一些一些动乱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32年6月,法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拉马克将军病逝,引发了法国六月起义,起义最终失败。
……2人物 冉 阿让 这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
①在监狱中从来没有沉沦 ②后来遇到一个很有爱的神父,拜基督教 ③成为市长后,救了珂赛特,真的 后来对她很好,特别是她嫁人的时候,他说 有嫁妆 有65万英镑。
这也对她太好了 。
④最后告诉女婿自己的经历,做过牢什么。
他真的意志力太强大了 遇到了人生很多的起起落落,却没有放弃。
珂赛特 和她妈妈 她妈妈的一个情节就是她卖了自己的头发和牙齿,我的天 但是他们遇到了贪婪的一家人,让她打工,但是却没有给她吃的。
她妈妈是当了 一个情人,但是她很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也太天真了 真的。
3情节 :里面有一个警察,一直想找冉阿让的错误 。
…… 后面再了解多一点来追评
最近沉浸式在喜马拉雅听了《悲惨世界》原著,脑海中就一直想着看这些个性十足的人物从书中走出来于是又翻看了小雀斑的电影版和BBC的这一版,对比下来真的没法太喜欢BBC版本。
首先一个法国的故事被拍出满满的英国味道虽然因为是BBC投资的这点多少难免但是原著中一些法式元素全部丢掉,尤其是法国人对于自由人权和平权的思考,或者那种自上而西的民主思考,免不了的一些讲究,和某些奇奇怪怪的幽默感基本完全没有体现,不是开口闭口 Monsieur, Mademoiselle 就是一部法国作品的。
这么宏大的作品任何影视剧都有改编这点无可厚非不过BBC版花了很多篇幅来刻画芳汀的不幸大约是为了给后面悲惨生活做对比然而对街垒站的表达非常普通,整个起义的背景交代,激烈程度和最后的牺牲都表现得一般,这段剧情时长只有3小时的音乐剧与电影由于当作了重头戏处理得非常好,全巴黎得游行,一开始的激动和最后安卓拉像花一样死去的画面极度震撼,完美还原了书中的悲惨,增加的一段马里于斯回到街垒的empty table 让整件事情的悲剧色彩又上升到下一个高度, 这点BBC版完败。
全剧让人失望的角色塑造主要是珂赛特和沙威,成年后的珂赛特没有书中的天真单纯反而像个叛逆的青春期少女,沙威最后的突然转变又非常难解释然后腐国一定要多少给他加上一些同性色彩也是有点多此一举的莫名其妙,虽然电影里也处理的不够好但是既然多了那么多时长空间还把转变处理得那么突兀就有点让人失望了。
但是其他角色,比如冉阿让,主教,芳汀,老外公甚至马里于斯塑造得和我对于书中角色得理解很一致,高度还原,冉阿让苦役犯的造型和后期判若两人如果过了十多年真的让人认不出!
芳汀的青春美丽又无知也一览无遗。
BBC的置景服化道依然非常用心并且看得出剧本有自己的思考,人物塑造的bugh和满满英国味道的法国故事让人其难论佳作,前三集质量颇高也补足了电影版音乐剧版的情节缺失,后面三集反观就颇为让人失望,真希望法国能重拍这部名著经典啊。
1.剧中卞福汝主教只是昙花一现,完成冉阿让的灵魂引导任务就下线了。
但原著里,雨果在最开头用了一卷的篇幅来写这位主教的言行和精神的伟大。
这个人物就像照亮整部小说的一道光,虽然下文他再也没有出现,但光一直都在。
2.剧中,冉阿让从主教家离开,在路上碰到一个叫小瑞尔威的孩子并抢了他的钱是故意的。
在原著里,冉阿让是因为天黑没看到才把钱踩在了脚底下,不是故意抢的。
觉得这点英剧改编得更好。
3.插一点,冉阿让偷面包被判5年苦役;第四年末,他越狱未遂,延长拘禁期3年;第六年他再次越狱未遂,刑期又加了5年;第十年,他又一次越狱未遂,又要多坐3年牢;这才从从19岁到37岁,一共坐牢16年。
4.剧中,冉阿让一出场好像是个意志坚定、有想法的人,实际上小说里写他从小生活困苦,没受过教育,是个蒙昧的人。
5.芳汀的确很美:她是一个牙齿洁白、头发浅黄的漂亮姑娘;她有黄金和珍珠做奁资,不过她的黄金在她的头上,珍珠在她的口中。
所以,头发和牙齿是芳汀最美的地方。
但那个骗了她的渣男就没剧中那么帅了:多罗米埃已有三十岁了,一向寻欢作乐,不爱惜身体;他脸上已经起了皱纹,牙齿也不齐全,头也秃了顶……emmmm ,少女初恋总无知,切记防火防盗防渣男!
6.剧中,芳汀最后是被冉阿让赶出工厂的,原著里,冉阿让根本不知道这件事,都是小人暗中操作。
7.冉阿让在沙威施计后去法院自首那一段,书中对冉阿让的心理和行动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一路上发生了阻止他的行程的种种事情,他也默默希望有什么意外能阻止自己准时到达,然而最后一刻他还是按时到了。
这段心路描写特别到位,可惜剧中没拍。
8.在法庭上的一个钟头,冉阿让的头发全白了。
9.第二部第一卷,大篇幅描写滑铁卢战争,最后写到德纳第“救”彭眉须。
有点在小说里夹带私货的感觉,只有那个年代的小说才能这么不惜笔墨地写啊。
不知道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有没有受到启发?
10.小说写到了冉阿让第二次是怎么越狱的。
借救一个快要落水的人跳到海里去了,人们都以为他淹死了,完美操作。
11.雨果写人笔法高超,凶恶的德纳第夫妇和可怜的小柯赛特都写得特别好。
12.柯赛特去河边打水的情节写得好,她怕黑,又怕德纳第大娘,但更怕德纳第大娘。
堪比冉阿让主动去认罪那一段。
12.柯赛特和冉阿让不是在河边遇上的,是在柯赛特打水回去的路上,那水桶比柯赛特还大,冉阿让从后面跟上来,一声不吭帮她提了,柯赛特一点也没有害怕。
13.“爱潘妮和阿兹玛都不望柯赛特。
在她们看来,那好像只是一条狗。
这三个小姑娘的年龄合起来都还不到二十四岁,可是她们已经代表整个人类社会了,一方面是羡慕,一方面是鄙视。
”13.冉阿让带走柯赛特那段,在路上并没有跟德纳第真的动手。
德纳第自知打不过冉阿让,灰溜溜地逃走了。
14.主教曾在他心中唤醒了为善的意义,柯赛特又在他心中唤醒了爱的意义。
15.批评修道院那一大篇,都能单独做个长论文了。
那时写小说真自由啊。
16.救了冉阿让、让他住在修道院里的不是嬷嬷,而是他当市长时救下的那个被车压住的老头,为那件事还让沙威大大怀疑。
不过好人有好报。
17.冉阿让为留在修道院藏在棺材里一节,特别惊心动魄。
那时的小说就相当于现在的电视剧啊,《悲惨世界》是情节紧凑且意义深刻的五分好剧!
18.一时半会儿续不了了。。。
这部剧并不是我心目中的《悲惨世界》,小时候读《悲惨世界》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个世界是黑暗的,可是书中的好多人物就像黑夜里的点点星光,竭尽所能闪烁着他们微弱的光芒,所以无论情节如何让人悲叹唏嘘,都觉得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但是电视剧里的方汀出场时生活得太过快乐阳光,让人完全感受不到贫苦阶层少女在当时所遭受的重压和欺凌,而是变成了一个纯粹因为矇昧天真而受欺骗女孩;冉阿让经历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在我的理解当中,在他遇到主教前他对于社会的态度应该是自卑迷茫和麻木的,他的前半生所遭遇的都是不公和歧视,他没有看到过正义,没有看到过仁慈,所以当他遇到主教后内心才能够瞬间得到救赎,他终于看到了光明,懂得了自己的心之所向,但剧里的冉阿让出场就像一个愤青,一个莽夫,他喋喋不休的抱怨,把一些本该是他内心深处的愤懑和疑惑用台词简单粗暴的表达了出来,这样的处理反而大大削弱了角色前后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主教的篇幅太少了,在整本书里他的作用就像一颗启明星,永远是光明和正义的引领者,可是在剧中的寥寥数镜,如果没看过书,他就仅仅只是一个豁达善良的主教,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了。
现在像《悲惨世界》这一类名著,以及这些著作中宣扬的真善美的精神似乎都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所以本该更多的尊重重塑此类经典的电影,只是《悲惨世界》实在是我童年最痴迷的道德启蒙书籍,所以才忍不住发表一些感想。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这部书的一些理解,每个爱《悲惨世界》的人心目中或许都有一个冉阿让和方汀。
Fantine在原著中是blond吧,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不知道为啥几个版本的电影和剧集,她都不是金发呢?
这个演员,可怜劲儿是演出来了,可是美丽呢?
我没太看出来。
男主的选择个人觉得还比较接近想象中的,歌剧电影那个版本的男主,总让人想到金刚狼。。
多米尼克看人的眼神很尖锐,也算符合原著的形象;对珂赛特也演出了慈爱和对Marius的嫉妒。
沙威竟然是一个黑人.. 原著中好像不是吧?
我的头脑中的沙威应该是很瘦又尖酸刻薄的那种。
就算不考虑肤色,这个演员给我的感觉也是不够狠,不符合原著。
卡布罗旭,是动画版最可爱的角色了,但在这里好像个人感觉没有很可爱,都快成熊孩子了,笔墨太少了。
男二马吕斯。。。
觉得可以换一换。。
Marius这个角色其实不好演,稍不小心就容易给人感觉猥亵和looser。。
这个演员就有点。。
我倒觉得年轻时候的金褐色头发的李奥纳多倒是挺符合。
珂赛特。。
纯粹的傻白甜,个人感觉不够漂亮吧。。。。
时不时的非要塞进来几个黑人和棕种人是什么意思?
旅馆老板一家人三个孩子都是巴西人种??
Eponie那个头发,是刚从理发店出来的吗?
太假了。
关于剧情,有几处改动比较可取的,比如男主对主教大吼一声,对小男孩的故意欺负,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几个地方我完全接受不了:1. 男主直接坐在女工的工厂里。。
这台不符合设定了吧。
原著里是不是男女工都要分开?
那怎么可能市长直接坐在女工旁边,而且还和芳汀眉来眼去的??
不知道编剧想表达啥,芳汀看上男主了?
男主也对她有点意思?
接受不了。
2. 男主直接开除芳汀。
这太不符合人设了,原著明明是下面人的骚操作才让芳汀被开除,她想见男主,而男主因为沙威的事情没见,两人错过了。
后来男主才得知,是自己间接导致了芳汀的开除,充满负罪感和同情。
剧中男主直接开除芳汀,是恼羞成怒吗?
觉得太不符合剧情了。
3. 男主进修道院,直接就被院长接受了??
原著明明是园丁大爷背后的一系列操作,瞒着院长,害得男主差点没从棺材出来,才进入修道院。
这部分情节紧张刺激,删了实在可惜啊!
而且怎么可能老院长光看他一眼就决定接受他们了,不符合逻辑。
4. 这个珂赛特长大后... 春心荡漾的太癫狂了吧。
原著的珂赛特至少应该是优雅稳重的吧。
还有童年的阴影呢?
完全看不出来,简直就像个从小被老爸宠大的大小姐。
5. 男主帮助Marius在壁垒那里,是独自抬起来一个马车什么的,后来那些年轻人才答应让他处理沙威。
而剧中没有抬马车情节,年轻人直接就让他枪毙沙威了,显着突兀。
等等...
在如此悲惨而又令人绝望的世界里,善良的人们相互救赎,才有了在这世界生存下去的希望。
因为偷一块面包经受十九年的监狱生活,出狱后那张通行证明像是一块烙印,处处遭受排挤和压榨。
主教的出现让他重新向善,“我用这些银餐具和这两个烛台赎回了你的灵魂,现在你的灵魂属于上帝,你不再属于恶,你属于善了”,冉阿让似乎自己也不相信人会改变,遇到那个小男孩时,那40苏滚到他脚下,教堂的钟声响起,他意识到他的灵魂已经接受了洗礼,可小男孩已经离去,那成为了他之后无法抹去的痛楚,他跪倒在地,无尽懊恼。
芳汀的命运也十分悲惨,被浪子抛弃,留下她与女儿珂赛特,经历绝望后,还得远赴他乡寻求生计,受到无良商人的勒索,本可以凭借在冉阿让的厂里支撑一段时间,但还是因为隐瞒被解雇,剧里感觉最惨的不过芳汀一步一步被生活摧残的画面了,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揉碎,这一点在她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其实在剧里这样的人满满可见,她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而她的死又是冉阿让的一大懊悔,普通人经历了这些可能再也不会善良了,现实世界里人们大多是这么做的,如同那个商人。
沙威的角色在剧里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他很固执,到后面简直是疯了,他嫉恶如仇,他认为恶人一辈子都是恶人,就算出狱了,也会因为再次犯罪而被抓住,可能这在他眼里已经屡见不鲜了,与冉阿让一次又一次地对抗,或许从法庭上那次冉阿让承担罪名,他的心开始就有了疑惑,但他大可以归功于自己的精打细算,冉阿让越狱之后沙威近乎疯狂,但最终冉阿让的种种行为让他对自己一直所坚信的一切产生了怀疑,最后投湖而死一开始以为没有必要,看到后面还是伏笔,不免让人惊叹雨果的构思。
马吕斯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扭曲而落后的护王思想,出身贵族,衣食无虑,但却一直被祖父扭曲着自己的思想,到他父亲病危才被批准见他,从小对父亲的影响全部是祖父对他的诋毁,直到长大时才被牧师告知真相,于是他开始与他祖父对抗,他真的做到了,当他找到自己的所爱之人-珂赛特时,他回到家,询问祖父的意见,得来的却是祖父的眼光,他彻底离开了了这个家,与珂赛特的感情虽然一波三折,但小说的最后还是让他们在一起。
剧中最能体现这个人物性格的不是爱情,反而是街斗时,他说自己是波拿巴主义者,与伙伴们意见不同,最终他还是走向了革命队伍,也许是对爱情失意的冲动,但他坚持到了最后,为了就小男孩而冲锋陷阵的行为改变了冉阿让对他的看法,身受重伤最后还是活了下来,这也是小说的奇妙之处。
珂赛特这个角色,她和她妈妈一样,天真且美丽,天真更甚之,但是,她比较幸运,她没有被商人折磨至死,她遇到了冉阿让,她是冉阿让的救赎,她的父亲抛弃了她和她妈妈,然后她拥有了一个真正的爸爸,之后她遇到了马吕斯,两个悲惨世界中罕见的善良的人,都被她遇到了,但凡她的运气缺了那么一点点,冉阿让被抓走,亦或是马吕斯战死,她也会像她妈妈一样的结局,所以并不是天真的错,也不是运气的错,是那个时代的错,它让善良的人几乎没有容身之地,是善良的人遇到了善良的人,相互救赎,相互依偎,才能在悲惨世界里活下去。
主教救赎了冉阿让,让他重新向善,冉阿让又和珂赛特相互依偎,让他知道自己也可以拥有爱,对沙威的饶恕,对马吕斯的认可,都是他的救赎,just forgive yourself。
雨果真的太神奇了,除了这些主角,各种小角色被都描写出其个性,商人,商人的女儿,冲向弹雨的小男孩,以及种种,而且每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所有的一切都连在了一起,所有伏笔,拍成剧就已经十分精彩了,原著里又不知有多细腻,有机会还得补习一下原著。
为什么阿让仅仅过了六周就从活奔乱跳变得奄奄一息,还没开始享受天伦之乐就死了。
阿让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贵人就是那位牧师和修女。
牧师感化了他的内心,而修女在危难时刻救了他们父女。
看完觉得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片中的像芳汀一样的妇女由于缺乏教育,非常容易被骗,特别是一次次的汇钱以及自甘堕落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到女儿,反而差点害女儿一辈子被欺压。
狱警是一个有着非常坚固信念的人,他认为恶的人之所以恶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恶人,他的职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些恶人全抓住,但是在和阿让的屡次摩擦中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部慢慢坍塌,最后也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旅店老板也有自己的人生观,那就是坑蒙拐骗,他从开始坚持到了最后,靠着卑劣的手段在世上苟活。
女儿和孙子的爱情是故事中唯一纯真的东西。
阿让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不惜付出生命守护这份纯洁。
ps:那个年代法国警察的打扮怎么像个海盗🏴☠️。
妈妈和女儿都很天仙。
回忆阿让的一生,遇到的第一个困惑就是人的未来真的就是由过去决定的吗?
这也是警察沙威的一个固有印象与偏见,即小偷一辈子就是小偷,骗子一辈子就是骗子。
但是一个人的命运是由周围的环境、后天的经历与个人心中的觉悟交织而成的,神父用他高尚的行为点亮了阿让心中善良的灯火,所以他将那两根烛台携带了一辈子,在每次抉择的时候即善良和正确之间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善良。
或许善良不会有所回报,但是能让自己问心无愧,不会后悔。
就算过去如何糟糕,但我们依旧有改变余地,未来是由无数个”现在“造就地。
还有些其它的感悟,看到芳汀的经历就在想以后无论再苦再难,孩子一定要带在自己的身边,从事卑微的行业的人背后或许都有很多的无奈,不要带有偏见。
又如德纳第的遭遇,因为自己偷奸耍滑、贪心不足与挥霍无度,所谓德不配位的时候,所得终将会失去。
一想到Lily后面要扮演辛苦的单身母亲我就看不下去了,她只可以是漂亮的贵族小姐啦!
製作毋庸置疑,冉阿讓的演繹非常精彩,細微之處很講究,沙威被襯得有點接不住戲了,雙男主實力有些不平衡吶。其他線的劇情是不是太天馬行空,縱然體量兩倍於電影,但芳汀的愛情生活真的這麼重要嗎,這是雨果不是奧斯丁。按imdb她四集戲的話,那編劇還讓珂賽特談戀愛嗎?還讓安吉拉驚艷走一遭嗎?lily的氣質和演技都過於少女,有點懷疑日後的受難部分。近來英劇編劇們水平江河之下,第一集觀感比戰爭與和平、名利場甚至ABC更糟
不愧是英国佬拍的,人物ooc的可以啊
从头到尾全是槽点
你应该庆幸,你是你,而不是生活的时代。你可以无知甚至可以不同情,但如果你同恶魔站在一起,我将无法原谅!世界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有自己!
怪怪的
这世上有很多美我们不必占有,如同眼前太多污点我们无从清洗。
世界依旧悲惨,我却得到救赎。完美的,伟大的作品,我真的太佩服了,佩服到无以言表,五体投地。
远远不如电影和音乐剧。芳汀这位女明星,您是要扮惨不是要扮鬼啊;沙威的令人出戏与肤色无关,因为25周年的沙威就很完美;小伽弗洛什过于成熟,完全没有电影版的灵气,而且爆炸头是什么鬼?马吕斯本来不是多讨喜的人设,但10周年和电影版演员唱得/演得好,能让人多少理解点这个角色,而这版只能更让人讨厌;珂赛特的演员挺漂亮,可怎么成了又蠢又任性的恋爱脑大小姐?电影和音乐剧里好歹是个气质花瓶呢;安灼拉的演员在《狄更斯世界》里的古装扮相明明挺好看,但这部戏里的胡子发型和演技都不适合他。音乐剧虽然改编得大刀阔斧但是完全保留了精髓,而这个剧扭曲原著的地方都是在塑造人物的关键点,就能让你觉得这戏里没一个角色是可爱的,没一个桥段是精彩的。
背景交代不清,故事零乱!评分是怎么堆出来的?
原著里很多细节都拍出来了,包括我非常喜欢的马吕斯的父亲以及小瑞尔威的情节,感觉有些惊喜。另外,别再吹汤姆霍珀版了,那版才是强行改编,用刻意搞笑填充悲剧,糟蹋原著,汤姆霍珀根本连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都没驾驭好。悲惨世界这样的巨著就应该用长篇幅来刻画,这点给BBC点赞。
雨果的悲惨世界才是真正的悲惨世界,看过原著就不觉得这片子有悲惨世界的感觉了,连沙威都被感染了,那让人看了心情极度低落的笔墨消失了
二十分钟弃。英语或法语麻烦你选定一个。这散装法语我吃不消。而且贾维尔这人设有问题吧,嘲笑冉阿让因为一块面包坐牢那里太ooc了,他是邪恶的反派吗?
前两集还只是节奏太平看得人昏昏欲睡,后面都是些什么东西……微妙的贴合原著但OOC着的表演方式。以及,格朗泰尔戏份都不少,那公白飞去哪里了?
跟肤色无关,我只是不能忍受把沙威塑造成这样一个愚蠢鲁莽的笨蛋。
恶人在人间狂笑,善人在地狱煎熬。表面上的HE,其实是悲剧的对吧
外国政治正确到让人反感,没有一点那个年代的感觉了
流于表面的还原,确实有些欣慰原著中的小细节得以保留,例如滑铁卢,马吕斯的父亲等。但最终还是变成了仿若传奇剧的大悲,沙威仿佛患上了迫害妄想症,人数少了一大半的ABC在打牌,马吕斯甚至做起了春梦?果聚聚的悲悯与大爱又去哪里了呢?求BBC放过国外名著了好吧
最大的感受是: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不同的地方,几十年时间,几组人物兜兜转转总能凑到一起,就连恶臭的下水道都能遇上故人。
跟之前看过的电影版完全不同,变成了一个黑人警督寻仇的故事,档次完全没有了...菲尔·柯林斯的女儿真的很美,好像天仙,可惜角色太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