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令孤战争片曾经长期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到新时期助推第五代诞生的《一个和八个》,再到九十年代以“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为代表的史诗战争片,基本上每个时期都能奉献出一大批作品来,同时也培养了很多观众的战争片情结。
当炮声雷动,硝烟弥漫,英雄们持枪向前奔跑的镜头升格出现,往往能荡漾起我们心中那一份炽热的激情。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电影走上产业化道路,再加上《英雄》这样的大片的刺激,一大批娱乐片类型占据了市场的绝大份额,而像战争片这种主旋律意味比较明显的作品渐渐走向式微。
除了作为政府文化工程生产了大批献礼片外,真正作为商业片来制作的作品少之又少,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南京!
南京!
》《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少数大片。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普通观众不太了解的情况,那就是电影频道为战争片的创作和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
电视电影的拍摄投资小、灵活性高,有着很好的规划性,各种类型都会照顾到,在每年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战争片也占了一定的分量,收视率也不错。
有的电视电影还会走进影院上映,比如2007年安澜执导的《夜袭》。
而《近距离击杀》就是电影频道和北京十月天传媒联合制作的一部战争片,由曾经凭借《突发事件》获得华表奖的孙铁执导,硬汉董勇和巫刚主演。
影片的商业规模并不大,但相比起之前的战争片,无论是在叙事的方式上还是思想的立意上,都有了很大创新,甚至是质的突破。
故事由两条时空交错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组成纵横坐标,交叉点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八路军将领的死亡疑案上。
警卫连的报告说首长是被鬼子的流弹打死的,但从头盖骨的弹孔来看,却是被近距离击杀而死的。
一位军校毕业的保卫处干事,奉命对幸存的四名警卫连人员进行调查。
但他们每个人的说辞都有所出入,难辨真伪,谜团也越滚越大。
因此,这便陷入一个“罗生门”式的叙事怪圈,镜头在当下的人物反应和历史的现场画面之间穿插,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用这种方式来叙述战争故事,此前还真不多见。
《近距离击杀》可谓完成了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将艺术电影的叙事形式和战争的题材内容相结合,赋予战争片以新的表现风格;二是将战争片的动作性和悬疑片的要素相结合,增强了故事本身的观赏性。
这与传统战争片中的英雄成长叙事、战役过程展现和战争爱情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更接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
除了这种表层的新意之外,影片还极大地开拓了这一类型的思想立意。
以前的战争片在表现八路军、解放军等正面人物时,总是以讴歌为主,一派光明,而这个故事却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
在生死危机的困境中,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军人的使命感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一盘棋的输赢与一个将的存活发生了规则的偏移。
因此,作为被保护对象的首长和执行保护任务的警卫员之间也就有着微妙的心理互动,任何一方都在承受着艰难的抉择。
但是受限于当下的意识形态环境,影片的结尾还是回到了主旋律思想的宣扬,也让之前的努力有点落空,未能有所升华,算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遗憾。
时代发展到今日,电影创作最忌讳的就是虚假和造作,无法和观众达成心理认同,也就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而这种缺陷在主旋律电影中表现比较严重,常常是通过直白地口号呼喊来进行思想宣传。
而《近距离击杀》在这方面无疑是下了很大功夫,片中人物的每句台词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像锤子一样不断敲击着人的灵魂。
尤其是战士宋伟在面对查问时,一连串关于战争的反思话语,让人仿佛是在看《一代宗师》一样,金句迭出,直透人心。
再加上很多话语都与悬疑之谜的解开有关,更能引起注意力。
事实上,自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之后,战争片基本在市场上消失了,很多人不敢再碰触这个题材,一方面因为要展现动作场面,投资大风险也就大,另一方面是在主题处理上难以达到和谐。
所以,很多战争片其实换了一个面目,通过一种类型杂糅的方式出现,比如管虎的《厨戏痞》。
《近距离击杀》尽管在叙事上有不少可称道之处,但因为商业卖相比较薄弱,所经受的市场考验也就很严峻。
但是通过这种创作的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战争片的前景将大有可为。
2014/5/9
昨天一个人基本包场地看了这个影片,周五刚上映,但排片量不高。
故事创意是有的,回忆式直面调查式真想解剖,因为是主旋律类型片,结局其实可以猜到,看点就在于演员的演出和故事节奏把握和展现方式了。
但整体看下来,有以下几点可以写写:* 编剧还是挺给力写了个好故事,战争那些段落的演员演出也是最好的亮点,剖析真相过程中的部分细节提示导演也是处理得挺好的;剩下的我就只想吐槽了...* 面对面质问调查的戏份段落,应该是张力展现的着力点,可是那节奏把握还有张力全开时的演出,都太直接和夸张了,有点生硬和缺乏过渡的感觉,认为导演应该可以再好点把握吧。
* 当然也没办法,因为那个那个调查员的角色,实在是太TM让人跳戏了!!
这个角色的设定也许是“年轻人不懂真实战争却依仗调查权力装牛X失败,后来还是牛X发现真相然后成长的热血好青年”吧,真的一点好感都没有!
* 调查员只会装很牛X,撅起那嘴巴以为特爽歪歪的自我良好的感觉,激动起来的大喊大叫很厌烦,有没有!
* 而且这位调查员的演员的演技,我实在觉得太浮夸了。
演技真没什么看出来好的,是关系户进去演出的么?
就算这样,也应该好好学习演技吧!
如果不是关系户而是导演筛选的,那这演技也不敢恭维啊,还是应该好好学习!
而就算这就是极限,那导演也应该好好给他导戏啊,怎么这样的演出也收货呢?!
还是应该把他送回去再好好学习演技啊!!
看海报,看宣传,看故事,我以为可以真的在主旋律有限的结局中,把整个故事说好演好,节奏控制好,的确有做到,但仅有在战争场景那些前辈演员们的演出时候做到,而当调查员这人一出来,我就被打歪了。。。
说真的,失望,这评价的星星也只是给那些前辈演员们的褒奖而已。
反英雄的视角去审视英雄,《公民凯恩》同样的叙事者设置,通过叙事者的视角带领观众去调查真相,去审视被调查者的内心和语言是否真实,牛逼!
时空自由转换,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战争情境,而故事的真正展开是罗生门式的调查,不同的适口转换,历史与现实交替出现。
当悬疑不断推进时,调查结果已经显的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故事里的人性挣扎与情感张力。
不可思议的是当故事真相大白,片尾是臧天朔摇滚式的呐喊与宣泄!
牛逼!
十几年前的“斩马行动”让太多了失去生命,但被村民寻获的头骨上,近距离击杀形成的弹孔,却让这一段已有定论的历史疑点丛生,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成了每个人心中最大的疑问。
而每个幸存者都保存了一个关于首长死亡的秘密,随着调查的深入,观众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新的“罗生门”中,被烽火狼烟遮蔽的,是小卒子偷生的人性欲望,还是常胜将军的死亡真相?
国产影片已越来越少投拍战争题材的影片,原因众所周知,市场回报率显然是首要问题,但《近距离击杀》却和悬疑推理融合,形成高概念影片,既兼顾题材的选择,又能增加其故事的趣味性与商业性,影片以战争开场却淡化战争色彩,以推理和解密为故事手段与轴心,但仍能将预设的精神内核完成传达。
以一场突围战开幕的影片,及早的就把人物放进了冷峻的战争中,一条河成了这些人的生死线,只有闯过去的人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这场戏也多次被提及,影片也以这场水中的战争戏为卖点,一方面是戏里的场面惨烈,另一方面,戏外的演员为了拍这场戏份更是吃尽苦头,演员在首映的新闻发布会说,当时气温极低,每次拍完水中的戏份,导演都会带着演员们去“砸一个”,砸一个砸的是酒。
因为驱寒,也因为河水中的震荡,需要烈酒才能砸碎它留在体内的痕迹。
其实,调查进行的并不顺利,每个面对调查员的人,都有不同说辞,曾经并肩战斗的人,在问责中,一次次将线索引向对方,但这些人的说法又都有极易被拆穿的漏洞,每个人都是被怀疑的对象,又皆有不可能的证明。
迷局只能再次把故事引回战争的极端情境下,人性最脆弱的一次表达:惊慌产生绝望,绝望便会有软弱和背叛,头骨弹孔的秘密,在历史的尘埃被一点点扫除之后,逐渐被揭示——一盘棋只为一个“帅”,那要是“卒”想活呢?
面临生死抉择,警卫连是要活命,还是完成使命?
影片向着人性的方向靠近,近距离去接触真相。
影片对人的心理描述也极其细致,故事始终都在紧张的氛围中推进,那些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人,尽管以远离往事十多年,但每个人依然存在不同层面的心理阴影,有人看到枪会怒而奋起,是想到曾经被人用枪指着脑袋,有人会在棋盘前顾左右而言他,话里有玄机,也有历经生死后的深刻感悟。
当故事真相在最后的一场婚礼上得到揭示,狂欢人群与调查员的落寞形成强烈对比,那是故事最终一点耐人寻味的谜底。
有时候,真相只有一个,但未必是观众需要的。
只是战争的茧让电影卖相不好,但是其实故事 确实能算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蝴蝶。
大多的思维被固认为发生在抗日大背景下的电影就是主旋律,就是雷剧,就是歌颂的,而这部确实剖析生死关头的人性,能活的机会留给自己还是别人?
自己看见的是守口如瓶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自保?
真相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性是哥壳子还是热着的?
该片和《集结号》有些神似,无非后者是一支团队真相披露的故事,而《近距离击杀》是一个人的死亡传说。
战争的残酷性注定是一场生死博弈的较量,人性在这里被毁灭,而人性也在这里被升华。
毫无疑问这部主旋律风格的影片,带给大家不是杀敌的快感,更多是一种反思和个体价值的讨论。
影片的路线非常正确,可以说在战争类题材影片中是比较有新意的表达,但人性的复杂化却是被蓄意的夸大,最终还是回到惯常的单一高大上的主旋律命题上。
影片对首长马德瑞的战亡进行剖析,在疑点重重中寻找真相,以少尉孙田的调查角度进行悬疑的设置,这样的叙事安排很有噱头,容易煽起观众对真相的渴求,但影片对警卫队八十多个人最终存在的四个人中进行调查,分段式的顺叙和倒叙的穿插表现,似乎并没有带给观众更多精彩的解析,其实到了影片进度一半的时间,答案已经无需寻找,马德瑞的死其实就是舍小我成全更多人生命的伟大壮举。
影片故弄玄虚的手法痕迹太明显,本来想制造更大的噱头,但最终的真相披露却让人多少有些失望,逗了这么一大圈,居然还是一场歌功颂德的主旋律张扬。
说到主旋律影片,大家心知肚明,有些雷区是不能轻易碰触,这也就注定该片的最终宿命。
影片抛弃新意的悬疑思路,表现形式上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战斗场面出现士兵被炸飞的不少镜头,警卫队连残酷的生存背景没有进行更多深邃的表现,即使血流成河,即使士兵一个个死亡,但这些都不足以增加该片的创意,因为战争的恶劣环境已经被表现得过多过烂。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的整部影片的可观度大大的被平庸化,部分演员的表现力度不足,情感爆发过火,没有更多的凝重和沉稳感,没能加重主题思想的深度。
孙田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丰满,缺点一箩筐,对警卫连仅存的四位战士的质疑缺乏质感,完全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小兵的角度,而且在最后得知王树自杀的情况后,态度转机过于简单粗暴,让人感觉突兀。
当然这也许是剪辑的缘故,但孙田这个角色的时代感完全被现代化,让人感觉就是身边的检察官和嫌疑人的对垒风格。
作为少尉的孙田虽然参军三年并且是烈士家属,他更应该对战争充满敬畏之情,对曾经的战斗英雄们充满敬意,但感觉好像别人都有问题,唯有他清白。
这种先入为主的表现,让人感觉个个都有嫌疑,其实结局完全相反。
这样的架构虽然凸显影片的悬疑氛围,但感觉极度的不真实和做作。
说到其他角色的塑造除了王树和马德瑞外,宋伟、骆宵、杨双喜的表现都非常的夸张过火,军人风格有了,但没有更多的异同,让人对他们的表现产生违和感,给人印象不够深刻。
而王树和马德瑞的表现也不够深入,片段式的分化没有更多的连贯性,不过董勇和巫刚老练成熟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影片悬疑营造气氛不错,但似乎用力过猛,而且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精神并没有深度挖掘,当然一个人和十多个人的生命价值探讨也似乎太过自以为是,其实在真正的战争过程,这些考虑似乎都太过多余,军人服从就是天职。
看得出来这种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对影片的可观度带来一点点新意,但外壳的讨巧并没有用,真正的还是内涵要丰富。
如果不是真人故事改编,影片完全可以跳出主旋律影片的表现模式,将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进行更有力的扩展。
可惜影片主创还是瞻前顾后,没有突破局限,让《近距离击杀》有更为惊艳的表现。
罗生门式的风格,不错;“舞台式的表演”,不好。
除了巫刚和董永,其他人感觉像戏剧学院大一新生,一惊一乍,演技浮夸。
非战争戏部分,演员、场景设置的过于“舞台化”,给人一种一尘不染的感觉,穿着干净整洁,说话一板一眼,愈发显现摄影棚的即视感。
音乐配合演员一惊一乍的表演也是一惊一乍,重了。
故事完成度比较高,除了最后断指那一段有些突兀(主角孙田的家庭感情戏和查案时的内心变化没有很好地体现)。
未见明显穿帮,包括战斗时的细节抓得很好,比较真实,也能够和后面的回忆首尾呼应---这在国产片中算是少见的。
悬念设置的不够巧妙,一开始就猜到了,其实完全可以效仿《共同警备区》,结局在中间就可以透露,结尾利用情感冲突,每个人的谎言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最后再死一个,主题得到升华。
哇哈哈哈,哇哈哈哈不喜欢电影片名,《近距离击杀》忒俗,建议改为《是谁杀了他,而他又杀了谁?
》哇哈哈哈 哇哈哈哈总而言之,虽然小毛病不少,巴特剧情我很喜欢,国产战争片能做到这种程度足够让人欣慰了,四星推荐。
哇哈哈哈 哇哈哈哈万达中奖送的票,全场一共6个人,我坐在第三排,近距离观看《近距离击杀》,观影效果还不错。
哇哈哈哈 哇哈哈哈PS:万达门口捡了5毛钱!
哇哈哈哈 哇哈哈哈
非常好,我以为是抗日屎剧,其实该片思考了很多人性之问题,在天朝电影中难得一见,虽然本人一开始就猜中了老马是怎么死的,但是该片还是亦步亦趋的向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为一个军官牺牲众多士兵值吗?
在面对生死时谁能真正放下活的希望?
没有希望活下去的伤员有没有让战友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
被敌人俘虏的战士死后算不算烈士?
用金融术语讲,《近距离击杀》的基本面看起来很一般。
但是不是暑期档开画的票房黑马,还要看观众看后的口碑。
只能说这样一个没有当红明星坐阵的班底,而敢于在五月这个黄金档杀出来与众多国内国外的影片PK,精神可嘉。
从阵容上看,片中只有两个熟脸,一个是董勇,一个是巫刚,两位都是被大爷大妈所熟知的电视剧演员,此次在片中饰演了两位英勇抗日勇士。
这与他们经常饰演的角色类型并无太大差别,但此次转战大银幕之后,表演更多了一些质感,比如通过一些脸部特写,侧面延伸出去的镜头,更能让观众用心感受到人物性格,从而角色更加立体,演员通过表演也更容易感悟角色的内心。
还有不走寻常路的一点是影片抛弃了大多数制片方都会打出的美女牌,影片中仅有为数不多几个镜头的三个女性角色都只是走了个过场。
片子充斥着雄性激素,男人是绝对的主角。
影片以调查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的死因为主线,引出了四个主要人物,这四个主要人物都是在那次保护行动中活下来的,时隔十年,往事成烟,却总是挥散不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堪回首的记忆。
片中的受保护却最后死因不明的马德瑞由巫刚扮演,虽然出场次数不多,而且都存在于回忆了,可他却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角色。
影片开始给此人的交代比较神秘,身份特殊,深藏不露,一波又一波战士为了保护他而牺牲,巫刚在其中的对白并不多,却字字玑珠,而且因为剧情需要,他甚至连动都不能动,只能以“表情帝”方式,非常考验演技;影片中的二号人物是排长王树,他是调查人孙田最后见到的一个人物,也是活下来的人当中军衔最高的,此人憨厚正直,粗矿硬气,是杀鬼子的好手,也是手下士兵们的义气大哥,董勇的表演有点让人心疼,作为队员们的主心骨式的人物,他承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和责任,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只为了能让更多人活下来;其他三位行动中的人物分别由张烜赫、刘奕、李思博饰演。
三位演员并非熟脸,但却把人物性格表现的各具特色。
张烜赫饰演的宋伟是个胆小鬼工于心计,貌似贪生怕死,却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刘奕饰演的骆霄为人耿直,有男人的血性也有男孩般的单纯;李思博饰演的杨双喜算是几个人当中的开心果,为人很乐观,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是最大的,但都被他隐藏在了笑眼里。
战争是最考验人性的,古今中外,多少战争片都能让人看后思绪深远。
去年年底上映的《斯大林格勒》也是这样一部影片,同样采取了倒叙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小队残余士兵奋勇保卫伏尔加河对岸被敌军占领的几栋房子的故事。
这次,《近距离击杀》展现的不止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探讨的不仅是人性,而是把悬疑片的故事和风格嫁接在战争片当中,这与之前传统意义上的许多战争片是不同的。
影片在场面上完全是战争片的模式,但在情节上,却是一个用战争作为背景的悬疑故事。
故事用层层剥茧的手法揭露出了在战争期间,一个统领全局式的人物的不明死因。
影片采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过去与现在交替穿插,多条线索层层递进,观众不知不觉紧跟导演节奏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看得出影片导演在尽力向好莱坞战争片靠拢,比如片子开头部分,把八路军过河的一段战争戏刻画得很细致,子弹呼啸,血肉横飞,让人不由想起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登陆的一段戏。
当然,从场面、格局、惨烈程度此片都与彼片差之千里,只是这种模仿和靠拢方向我认为是正确的。
谎言与真相是相对而言,一般而言,世界没有绝对的谎言,也没有绝对的真相,谎言与真相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
看了悬疑战争电影《近距离击杀》,我只想说真相与谎言只有一线之隔。
今天的真相或许明天就成了谎言,而昨天的谎言或许明天就成了真相,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或许只有自己的切身感悟才是自己所谓的真相吧。
《近距离击杀》讲述了1944年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警卫连在护送马德瑞时几近全连覆没,马德瑞也被日军的“流弹致死”。
11年后,马德瑞遗体被发现,头颅弹痕鉴定,为三米内“近距离击杀”,而非报告中所写“流弹致死”,因此马德瑞首长的死亡成了迷,也让一起11年前的凶案浮了水面。
影片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硬伤,故事情节紧凑,一环紧扣一环,迷局布置的极为巧妙,各个角色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对立、重叠的关系,充实稳固的故事框架、富有张力的戏剧冲突、兼具故事魅力与寓意深度的叙述能力,以多重视角还原故事真相,这种表现形式让剧情更加悬疑。
本片孙铁导演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与传统线性叙事相比,非线性叙事“在叙事时间中自由跳跃,事件在真实和不真实间游移,”加上倒叙、插叙的回忆型叙事技巧,多角度对事件进行描述,使得电影立体全面,从多个侧面来拼接事实真相,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真相与谎言只不过是一线之隔。
马德瑞首长到底是被鬼子的流弹致死?
还是警卫连战士为保全自己性命,而将己受伤的首长杀害?
幸运的是,当年在斩马行动中警卫连还有四人幸存,让这起悬案还不至于无处可查,但仅剩下的四人是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他们是否会不顾惜日的战友情指认凶手?
他们是否又都知道真相?
他们当初为什么会说谎呢?
其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获悉真相的结果并不会比被骗好上许多。
这就像人们常常说的“凡事有度”,要求绝对的真相,就跟置身只有谎言的世界一样,有多难受,可想而知。
谎言是把双刃剑纯粹的真相和完全的谎言并不存在,就好像无论全裸还是把自己包裹成木乃伊一样走在大街上都是不合适的。
真相和谎言的关系,其实就犹如两把若即若离却又并驾齐驱的双刃剑。
这起悬案的侦查,由一个刚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少尉孙田负责,案件在警卫连仅幸存的4人中展开调查,昔日战友,互相指认、说法不一,每人皆有疑点、又皆有不可能证明。
面对4位几经生死的兄弟,面对4位性格迥异的人民英雄,让这场调查寸步难行。
在这起悬案调查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善与恶、伟大与渺小、高尚与卑下,使人性变得赤裸裸的,阐述了人性的脆弱、挣扎,也指向了人性中的不确定性。
骆霄给王连长的一跪则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近距离击杀,到底谁是凶手?
真相与谎言,你最后会相信哪一个?
如果我说我相信的是谎言,你肯定会大吃一惊,所以还是去电影院里一起“捉拿”真凶吧!
电影还是很不错的,各种倒叙插叙,本身还是很喜欢董勇的~
噢
故事还算完整性比较好。镜头语言和部分演员的演技简直莫名其妙……
说不定有点意思呢
意淫式的爱国主义高潮
电影5月9日才上映,5月8日那些影评怎么来的?
用心。
巫刚和董勇演的真赞!!!演TG调查人员这货真特么垃圾!!嚣张神马呀??在这些当年浴血打天下的人面前,你个建国后的当权派嚣张个屁呀!!不过也许观众越讨厌他,越说明他演得好啊!太逼真了=。=
小成本,浮夸,bug
虽然题材很严肃,但我还是想问一句,王树和大刘到底啥关系。
2B调查员!从该男演一开始出场就表露出2B的特点,我不是说的角色,我说的是渣演技。拉低该片星级。
口碑不错哦
剧情很有张力
毋庸置疑的是这部电影的题材与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在国产电影中是极为罕见的。电影的叙事表达结构很容易就让人想到《罗生门》,这种经典的叙事结构对于电影的戏剧张力有着天然优势,而且电影在灯光布置和镜头角度的选取上也是体现了对于题材和类型的用心,虽然中途就对于真相有所预料,但这并不是剧本本身的问题,而是基于文化背景的推测。电影中不乏槽点,剧情是依靠人物口述进行推动的,但还是有些生硬牵强之处,战争场面的调度和处理比较简陋,这部分的美工和特效甚至给电影增加了负分。而演员的表演,董勇、巫刚的表演对得起他们的名气,其他一众表演均有用力过猛之嫌。但不管怎么说,对于这样的电影作品,还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真相很容易猜,探寻过程拍得不好
几位配角,你们是在演舞台剧吗?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能不能在高智商些?
很好
电影频道总在我想睡而睡不着的时候来强奸我的智商。
纪念我们的抗战英雄,这片值得看。 但拍得不够紧凑,经常是几个人在谈话,然后又转到其他地方。 调查员的应该是引出故事的主线,但明显不够得力。给人硬把几个片段拼凑在一起的感觉。但这种电影本身题材已经足够了。
除了两个老演员演得好,其他的青年演员演得是个啥啊?此外看着剧情里面身经百战还断了手指的老兵被一个刚刚军校毕业就军衔都比他高的小毛孩儿吆五喝六的说“你要老实交待!”的时候,我实在是想骂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