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所能向人提供的最神奇最强大的功用,便是对一瞬间的、不可描述、难以捉摸和名状的时刻和情感的捕捉和再构造(虚构出真实)。
哪怕一个人已经在生理上失去记忆,但这个人最深处的、本质的灵魂,仍然可以被电影对那个时刻和情感的记录给唤起。
因为这灵魂并没有改变、并没有失去——因此他才会一直留着、看着照片和国王棋子,他总是不穿鞋。
电影胶片所留下的东西,与他一直留下的照片和国王,是一模一样的。
这二者同样能唤起同一种最深的感受和状态,哪怕这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而另一个功用便是,在生活与电影之间,投射自己对世界理解。
一方面是米格尔主导了最后的放映,他猜想电影可以唤醒一些胡里奥灵魂深处的感觉。
影片最后的眼神和泪水似乎说明他成功了,但或许没有,因为这在胡里奥心中,旁人无法得知。
或许胡里奥自己都没意识到被唤醒了。
另一方面是米格尔一直以来的想法(在他那晚失眠突然想出放电影这个点子之前):胡里奥是对一切和世界腻烦,因此想要从世界上消失。
从米格尔与各个故人的叙旧、米格尔新生活的友邻和睦欢快,就能看出米格尔仍有留恋,并不想从世界上消失——但是胡里奥是消失。
米格尔宁可将胡里奥存在的记录再次丢掉(电视节目的杂志),这这证明了米格尔对“胡里奥消失”的信念。
在米格尔的电影里,胡里奥帮助国王完成父女相见。
在胡里奥的现实中,米格尔帮助胡里奥完成父女相见。
这两者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互文、互释。
同样的地方还有:尽管两个女儿最初看起来都不太想见父亲,但她们最终都留下了眼泪。
前者父亲死了,后者父亲失忆了。
电影已是行将就木的艺术,我们也无法换个地方重启人生——枯萎与虚空,唯有尽力面对。
情感,在胶片的最后一格存蓄,回望打开了整篇河流,已是告别之时。
凝视,永恒的瞬间,再次凝视。
德莱叶死后电影就没有了奇迹,可是主人公仍然想放映残片,唤醒昔日的好友(无异于制造一场医学传奇)它承载了艺术家的人生记忆。
电影讲述具体的创作者,自我的故事。
人没有永恒,更不存在神迹。
“主角是‘电影’”吗?
也不是那位昔日的演员。
我更认为导演米格尔是第一主角,或许同胡里奥一起,是某个艺术家(双重的)投射:苟活于人间市井,或中途易辙——随一种更本质的活着去存在。
米格尔在人生仓库中选择,丢弃,重蹈生活。
蓦然回首的一本签名书,旧衣旧物,相片和一只手表……过往的所有,通过一次采访被重新发现,使用,怀念。
这一次,将一些东西扔进垃圾桶,又把另一些装进了背包。
某次的当下,我们都会体悟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则不是。
而正有无数次的,对抚慰生命的选择,重新选择,组成了他的生活轨迹。
来到海边,在每个阶段带着不同又相似的感受,进行着本质的呼吸,弹琴,出海,睡觉。
胡里奥的演员生涯在一场球赛终结,丢下皮鞋,拿着香烟,在生命后一半来到另外的轨道。
即使抛却感情,朴素活着,仍也带了剧组的旧照——人生前段的临时特征。
他意外或有意地抹掉了情感记忆与生平所有,又简化地重复世人的一切,吃饭,劳作,睡觉。
缅怀友情,探访旧友,回首过去只是自我安慰。
惨淡经营的生活需要一次意义的赋予,需要意外来填充生活,通过影像的介质,通过艺术。
更可能的是,一场临时发现,从好奇心到平常心——不同的生活没有更多的不同。
最少环节的生存步骤,实际上他们在过一样的生活,只是在哪次硬币的瞬间,不同倾向性的决定。
如果没有结尾的放映,形式还不会完整,但关于人生主题的表达,在养老院就已经结束了。
整部电影可见的美的呈现,从手电筒,篝火,到任何一处的光与影。
更重要的,这只影片用最简朴的方式、平实的语言漫过生命,细微地讲解每一段有着汹涌力量、又实际平淡的故事。
球门与银幕,重叠了一个中点与另一个中点。
可前后仍是开端到结束,从首至尾,不管是一条胶片,一笔河流。
生命在其间次序流动,留下磨灭之前的一点痕迹。
唯有一瞬,可以光速穿过一切,直抵(人的)灵魂与所有——转身,直视的目光。
确实就像一个牛仔,梦间的峡谷中紫色的光闪烁。
3.7星。
熟悉的对话戏、熟悉的暖色、熟悉的淡出淡入转场。
但没有熟悉的时间感了。
横跨三十年的维克多艾里斯在这个数字时代仿佛失去了点什么…从摄影上就能感觉,有同样高级的视觉审美,但可能就是数字味儿真的去不掉。
剧情上最根本的来说找到胡里奥的部份实在是太没啥新意了,这真的是硬伤。
全片最喜欢的是和罗拉对谈的戏,太美了,维克多爱丽丝的独有诗意,对话节奏、表演、镜头调度、对胡里奥失踪的想象、二人对话中的回忆。
真美。
这场戏几乎都是骑轴,感觉导演有意制造这样的轴线设计。
空间方向的略微紊乱、几乎直接看着摄影机的角色,仅仅是景别的切换,就给对话带来独特的迷幻感。
过了几天之后,再次打开这个电影,好强的后劲…尤其是结局部分,在那个时刻回顾导演角色在几十年前未完成拍摄的电影的结局,这本身就好tm浪漫啊,然后在影片的结尾,闭上眼睛。
另外,是我一开始有点先入为主地误会了影片故事的动机,如果把这个故事的开始理解成是节目组说服男主来这档节目继而引发了一些关于这个角色以及关于自己的回忆与思考,会更准确,而不是我最开始理解的胡里奥的失踪一直以来都伴随困扰着他(或者这个不重要)。
上节目后,去找了剪辑师朋友聊天,找了胡里奥的女儿安娜聊胡里奥,找了和胡里奥的共同旧情人罗拉,回到住处,找到失忆的胡里奥,最后决定做一场放映,放当年未完成的电影,omg。
整体还是非常维克多艾里斯式的反戏剧性的自然流动,或许对待这部电影我仍然需要保持之前的态度,忘记这部影片无法避免的对维克多电影生涯的回溯正如忘记之前的电影中的政治隐喻,我认为其电影最迷人之处是某种“自然”。
我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为什么拍?
为了简明扼要,我的回答如下:从我写的剧本中自然而然地绽放的电影,纯粹、简单、必要的电影。
然而,我觉得这个答案还不够,所以我想尝试解释一下《闭上眼睛》(Cerrar los ojos,2023)可能包含的一些内容,尽管我很清楚,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深入到概念的领域。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阐明我的意图,我的意图当然是好的,尽管众所周知,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好的意图铺就的。
我的印象是,除了情节细节之外,这部电影想要向观众描述的故事围绕着两个密切的主题:身份和记忆。
两个朋友的记忆,他们曾经是一名演员和一名电影导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完全失去了记忆,以至于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是谁;另一个人正在尽力忘记,但尽管他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他发现过去和过去的痛苦仍然困扰着他。
记忆,也包含在电视档案中,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一样,代表着当代将人类经验转化为有形记录的冲动。
简而言之,记忆就是电影摄影师的记忆:这些拷贝被保存在铁皮棺材中,远离看着它们变得栩栩如生的电影院,成为特定故事的幽灵,被视听篡夺了社会性。
记忆如今已久,就像写下这些文字的人的记忆一样。
融合了所有这些特征的故事,一半来自于生活经验,一半来自想象。
我的所有电影剧本都是由我创作的,因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认为,它们所涉及的主题与我在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和兴趣有关,属于诗的艺术,在诗的艺术中,看电影的体验(这一点我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本身就成为了主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闭上眼睛》中,两种不同的电影风格交织在一起:第一种是古典风格,在气氛和人物方面具有幻觉主义(illusionist)的标准;第二种是现代风格,与现实紧密相连。
或者换一种说法,存在两种故事:一种故事在传说的庇护下浮现出来,所描绘的生活与其说是它本来的样子,不如说是它应该的样子;另一种则是漂迫不定的当代故事,在这种故事中,记忆和未来都不确定。
来源:Presskit翻译:Pincent
【深度共情】【全是剧透】《闭上眼睛》是一部对眼睛和耳朵很友好的电影,只是仍然需要“再看一遍”。
在第一遍观看时,可能会因为无聊的冗长的一切失去耐心,也因为画风突变带有无限的失落,但是偶尔会因为逼真到令人窒息的画面与声音俘获——那就够了,活也就活那么一两个惊艳时刻。
《闭上眼睛》也是一部让人忍不住重看的电影,因为总有些意犹未尽,总有些没有参透,那些残章中的惊鸿一瞥,那些生命中的未完成,那些一个人的遗忘和那些所有人的执念——数不尽有多少情绪在这个简单的故事当中。
虽然它可能在说人,可能在说电影,可能在说一切走向失落的艺术、时代或者别的什么,但是还是回归到人,看看寓于平静之中的暗流涌动。
人越动人,他所代表的一切才更动人。
一个消失的人与一些人的溃散。
那个人消失了。
电影消失了。
那个时代消失了。
“是他消失的时候就已经遗忘了,还是后来才遗忘的?
”对于导演来说,对于定格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只是整个事业和整个人生的放逐,更是难以辩驳的后人的误解。
是对那个不知所云的电视节目的不忍卒看。
人们记住的、揣测的,只是些风流轶事,然后四散传播。
后来终于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找到那个失忆的老人,期冀他想起些什么,期待自己被残留的印象安慰。
只是,残留的更少了,残留的只剩解不开的绳结与心结。
消失之前的他,文雅、高贵,有着致命的悲伤与心魔,重新出现的他,粗糙、不拘小节,历尽沧桑而眼神中却消失了内容。
或许一点残章能够让他回忆起一二,让后人略知一二。
三对父子,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悲伤的国王与女儿,演员与女儿,导演与儿子,三对父子都心存误解,远离对方。
所有的人与人之间,所有的过去与现在之间,好像都存在一种无法沟通的困境。
是过去太郑重,还是现在太随性,是过去太执着,还是现在太无所谓,是过去太深情,还是现在太无情。
过去总是坚持什么都无可替代,现在却可以用一些只言片语来拼凑。
过去总是慷慨与坦率,现在却想挖掘他的丑恶与秘密。
过去如一个个老者的面孔,头发洁白、精神矍铄,现在如孩子的面孔,神秘、微妙、不确定,还有一些精心打扮,有些怨念,有些决绝。
过去总是留给现在一些不确知的东西,而现在会带着留恋与抗拒的双重心态回望。
残章,一个风华绝代的手势。
电影的开头,神秘的老者与绅士的来访者,在对话中,他们好像经历了一个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只是这个能力非凡的男人得到一个小小的任务——寻找“悲伤的国王”那丢失的女儿。
只有一张照片和一个手势可以确认。
【严重剧透】结尾,女儿找回,风烛残年的老者死去。
只剩下悲伤的女儿凝视着镜头和悲悲切切的扰人心神的痛哭。
关于某个人,关于某个时代,好像就只剩下这一头一尾的残章,每当回忆起韶华年代,好像只剩一张模糊的脸、一个定格的手势和最后的哭声。
我们想要向别人讲起那时的伟大、壮阔、盛景,任凭怎么形容,都不及万一,所剩一点都足以震撼人心。
寻找,算是一次用尽全力的凭吊。
最重要的是,别弄丢了。
还能做什么?
访旧友如同访旧日荣光,似曾相识又面目模糊。
当从过去之中反思一点固有的缺陷,反思出一点必然,一场暴雨、一场宿醉,也就告别了过去,也就接受了现在。
把过去留给过去。
赤脚与劳作、种菜与歌唱、捕鱼与独酌,过去不存在了,便过一过现在的时光。
这一代被困住了,海的梦想是留给孩子的,时光在无尽地开往远方,当孩子决定漂泊于海上,现在,又何尝不是一种无畏的开拓。
当我在看电影,就是一次次在郑重其事地回望。
B7.8/10中途果不其然闭上了眼睛睡了一会,不过影响不大。
整体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这部片毁誉参半也不奇怪,毕竟和前期的杰作相比不同。
情节比较有趣,即便谈不上新颖。
依旧是一个谜团贯穿,通过考古回溯,彰显出时间的张力。
仍涉及到信仰,在本片中借助直接的执意求索,奇迹始终悬置隐身。
模棱两可一直持续到结尾昭然若揭却戛然而止的一刻,如《南方》。
视听风格上有变化,除了现代感增强,还有频繁的平实对话掩盖了神秘的气息。
仍有处理不佳的地方,古今割裂、连接生硬,冗长造势,有设计感。
不可否认有一定噱头,依旧蕴含着一种力量,尽管有造作之嫌。
这部作品不仅是影中影,更是直接的元电影。
戏和戏中戏的互文:主人公寻旅,父女重逢。
某种程度上。
这是对电影有着信仰的人拍的关于迷影之旅的电影,“电影的奇迹再德莱叶后就不存在了”发人深思。
戏中戏的情节总让我莫名想起《小径分叉的花园》:神秘的中国祖先,神秘的手势,花园里的国王,遥远的东方亲戚。
同样是寻人之旅,阔别重逢又戛然而止的剧情,似乎是加长版的《胭脂扣》。
情节有点像锡兰,还有安哲的公路片尤利西斯。
ps.两个男主一个像卡尔维诺。
一个像海明威。
海报像《假面》。
几个感动时刻:结尾闭上眼睛,两个男人应和唱歌。
2025.4.12于小西天ps.逆天大乌龙,放成了《亚利桑那之梦》,zlg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像流水一般自然,以下是观影记录:两个人取完胶片聊天的时候,没有恐惧变老各种角度谈论电影,电影演员消失了,女儿怎么看马德里街头,旧书摊买到自己的书,看到自己的照片(谈论变老)我们三个人年轻时候的梦想,去一个永远不想离开的地方弹琴的那首歌车祸去世的儿子夜晚围炉for my rifle my pony and...(my rifle my pony and me),年轻 and 惬意监狱里的机械工和疗养院的维修工 导演的仓库和演员的仓库,胡里奥去过每一个有海岸的国家,米歇尔跟胡里奥水手照片,水手结,要去找到某个人,大海是归宿关于名字的意义,电影里的悲伤国王,邻居的大脚,简, 演员的名字加迭尔唱歌的线索,你见证了我们一同走过,我最后一次来这里 很快你将成为一道影子,像我一样的影子穿鞋子的线索:失忆的演员光着脚走来走去逆行症,脑部受到的创伤,找不到回到片场的路,忘记自己一生的经历记忆固然重要,但他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人生在档案里,档案比我们知道更多他来到这里,他处于一种“不知道自己是否活着”的状态刷墙的时候口哨是哪支歌曲 修轮椅-监狱的守门员又意味着什么门的颜色真好看蓝色斑驳绳结-水手结,对照片的评价“这个不是我,哪个也不是你”找人的代指:电影里找 qiaoshu,现实里找失踪的胡里奥女儿说认不清爸爸,但只记得声音---闭上眼睛,只能听到海浪声胡里奥跟米蝶儿都喜欢大海他不认为自己是老人随身带的盒子,悲伤国王,大雨倾盆最后的放映,没播出的那一段max 前面抱怨胶片电影没人看,那些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但最后仍然带着自己的设备出现电影能带来奇迹吗?
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加迪尔来到前排的时候镜头摇晃(似乎是全篇为数不多的手持镜头)上海 gesture陌生人的眼神不要投身大海,因为大海是宿命,qiyinhxunzhixi怨我沉入 黑鲸之腹他最后真的过上了,就像曾经被允诺过的那样,大多数人会认同的好的生活。
#SIFF2024# SIFF最后一部,第一部维克多艾里斯。
看到最后第一个感受是导演真的把身份的二元性以及梦境&真实的双重性,以拍摄者&观影者这种不可拆分而又紧密的关系密密缝进了这段169分钟的历程中。
Julio是Julio,也是Gardel;Judith是Judith,也是Qiao Shu。
Miguel是Miguel,也是Mike。
而这场电影,既是close your eyes(cerrar los ojos),也是The Farewell Gaze(最后Miguel和Max第一次在影院中完成了这部电影的首次正式放映)。
包括Levy在内,有人想要找回在朋友遗失的记忆里找寻自己存在的证据,有人想要找到回家的路,而有人想要找回萦绕多年的谜团。
在这充满了寻找和探求的、朴实的梦的终点,Miguel望向Gardel,Gardel望向Julio,Julio望向第四堵墙内的观众。
Identitiy的找寻在这里变成了记忆的传递和延伸。
在Levy的花园里,静静矗立的罗马神话中有着两幅面孔的时间之神雅努斯,像一个圆的起点和终点,也像Julio扮演的dual identity的化身,静静守护着在Triste Le Roi花园里开始和结束的一切。
1973年,西班牙导演维克多·艾里斯不朽的处女作《蜂巢幽灵》(图6)中,6岁的小姑娘安娜睁大眼睛,被银幕上的《弗兰肯斯坦》吓破三观,姐姐安慰她说,电影都是假的。
半个世纪之后,缺席31年的大师回归银幕,在新作中以一座苍翠的庄园开场,展开一个悬疑的寻亲故事,然而,这还是一部“假”的电影,由于片中男主失踪,电影停拍,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的投射)从此封镜。
在《闭上眼睛》中,当年的安娜再次出镜,出演终身寻父的疲惫女儿。
至此,艾里斯彻底将银幕上下片里片外真实幻影与投射彻底混为一谈,搅成一颗巨大的记忆谜团,蜿蜒曲折,广阔粗犷,无从剪断,也无从理乱。
一个关于消失与重现的故事,一个有关记忆的专案,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讨家国故人电影的前世今生,当时代的重重帷幕轰轰落下,当16 毫米胶片记忆的锦缎纹理让位于数位的物理平滑,当时代的飞轮一往无前的甩脱旧世界的物性,艾里斯好像在用这部电影开一个嘲讽自己失踪的自传体玩笑,无惧晚景凄凉。
姐姐当年只说对了一半,电影是关于虚构的,但“虚构”与“假”却不是一回事。
也许,老导演的电影正在调取我们的身体记忆——记得吗,当你要记住或者要想起什么的时候,一定会“闭上眼睛”(008)。
这个片子的戏中戏居然有中国上海背景。。。
尽管实际与华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除了戏中戏里那个师爷扮相的老管家(*'へ'*) 但是可是然鹅, 的确很抓眼球。
本片近3个小时, 情节较为舒缓。。。
故事本身结构也比较松散。。。
加之西班牙语也不是观者所长, 所以观影过程并非酣畅淋漓(*'へ'*)导演用了169分钟讨论了一个记忆与情感的话题。
故事的明线是这个戏中戏导演机缘巧合接受电视台采访、重新回顾20年前他失败的电影,重访了失踪男主(兼最佳损友、曾经爱情竞争对手)的女儿、女友。。。
回顾男主情感、理智。。。
以及推测因酗酒而轻生的可能。
顺便又回顾了他自己平淡而略带悲伤的前半生。
随着电视台采访节目播放, 男主被发现在某边远小城养老院中, 他年逾古稀、早已因病丧失不少过往记忆、以杂工为生。
最终, 导演找来当年拍摄的电影, 试图唤醒男主记忆。。。。。
一个人失去记忆, 是不是就获得新生。。。
往事不可追?
焕然一新、轻松去面对自己的执念?
Ps, 导演的农场虽小却五脏俱全, 渔场、西红柿院子一应俱全, 还有拆迁问题・_・? 期间晚餐时的英语歌好听<( ̄︶ ̄)/ 此外, 法语和西班牙语国王都是le Roy....就是法语读起来有气势(๑•̀ᄇ•́)و ✧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BJIFF14 英嘉(🐳💗)
3.5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3.5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慢节奏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