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拘禁十年的毒贩美国fbi居然全程没提?
女律师,也是奇葩,不请求公安保护,被枪杀了,一个大办公楼,到处都是监控,这还抓不到?
一个诈骗犯,至于全服武装,还直接枪杀吗?
这么精心策划的绑架失踪,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女主妈电话打不通、email也没有,坐飞机也要身份证吧?
一般正常警察,三分钟就解决问题了女主妈失踪,先查身份证有没有坐飞机,没有?
那就是定义失踪绑架,再查跟她有瓜葛的女主爸最大嫌疑,就这么解决了…
凌晨一口气看完了闺蜜一直力推的《网络迷踪2》,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爽的电影了,真是全程无尿点,紧张看完了电影整个人都睡不着了。
因为《网络迷踪》太深入人心了,所以一直对于2没有那么高的预期,开始非常平淡无奇,本以为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女儿在叛逆期和妈妈的斗争,没想到,开片特别不靠谱的姑娘后期却变身FBI,踏上了找母亲的过程,在找不到妈妈的情况下,小女孩开始了自己的侦探之路,为什么说是侦探,因为警察都不愿意参与的二事情她却可以游刃有余,这是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让人惊讶的。
小女孩凭借着自己超越警察的能力通过上网主动搜索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凭借着自己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最终成功的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了一起,最后得出的结果却让人震惊,到底为什么震惊,原来这一切都是谋划好的,而谋划这一切的人却是小女孩的爸爸。
因为有了第一部的底子,所以其实2要突破真的挺难的,虽然从小姑娘开始从网上寻人很快发现妈妈的新男友不对劲,而且就算是为了要钱,为啥又要引入另外一个女人来假扮妈妈,这个疑点确实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想明白,最后小女孩的爸爸出场后才解答了这个疑问,但是绑架了妈妈后,究竟这个男人要干啥也是很迷,当然啦,在FBI判案的过程中,这么多的线索却没有一查到底,直到后期小女孩才开始抽丝剥茧发现了中间的秘密,这一点上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儿遗憾的,当然,瑕不掩瑜,不能掩盖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
最让我着迷的就是美国的科技,第一部宣传的是苹果,这一部宣扬的是google,确实太强大了,嗯,还有就是为了不泄露隐私,手机关定位的重要性。
* 熟悉的套路,一开头就知道这录像有猫腻,失踪与爸爸有关* 女主网络寻人能力牛逼, 但如果给她丢到国内来,大概率也是抓瞎,那些五花八门的网络服务一个都用不上,天眼到处都有但不可能让老百姓用来找老百姓.* hi siri伏笔埋的太多,以至于最后看到女主用手表还有点失望,果然最后用上了siri (不过这里有点不太合理的是大部分多机位监控是只传画面不传声音的)* 为什么我的 siri 很智障, 有时候喊它十句搭理你五句就不错了, 要把我扔到剧情里, 属于捂上耳朵蒙上眼睛使用, 打911与接线员也只能盲猜时机单方面说话, 报案成功率我感觉低于10%. 只能靠不断尝试了吧.* 验证码点bus图片最后一角那个停顿, 导演你是给我也装了监控么? 笑死!
2018年,一部小成本电影成为了年度爆款。
它被超过50万人评出8.5的高分,用节奏紧凑、多重反转的故事开启了桌面电影的更多可能性。
相信大家猜到了,说的正是《网络谜踪》。
时隔5年,这部悬疑黑马又出续作,这就来聊聊它。
网络谜踪2 (2023)7.92023 / 美国 / 剧情 惊悚 / 尼古拉斯·D·约翰逊 威尔·梅瑞克 / 蒂姆·格里芬 艾娃·扎里亚·李
*温馨提示:本文有剧透,建议观影后阅读*截至目前,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8.1,位列本周新片口碑榜第一名。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8%,可以说是今年必看的悬疑力作。
在上一部中,用电脑和手机的桌面代替镜头语言,讲述一个父亲寻找女儿的故事。
这一部以相同的题材和形式,同样讲述了一个“寻亲”的故事。
片中的女主角叫朱恩,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女孩。
在朱恩小时候,父亲因为脑瘤去世。
朱恩被母亲拉扯长大,但是却十分厌烦母亲严厉的管教,母女俩的关系并不融洽。
这天,母亲格蕾丝和新交往的男友凯文计划去哥伦比亚旅行,并提醒朱恩在他俩回来时去机场接机。
在母亲离开期间,朱恩和朋友们在家里大办party,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到了约定的日子,朱恩叫了同城的跑腿服务来家中打扫卫生,随后精心准备一番去机场接机。
但奇怪的是,她在机场始终没有等到母亲出现,各种通讯软件也联系不上。
母亲和一同旅行的男友,就这样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彻底消失。
朱恩打电话给母亲的律师好友希思寻求帮助,对方立即联系大使馆帮忙寻人。
此外,朱恩还拨打了母亲旅行期间所住酒店的电话,想寻找一些有用的线索。
酒店的人告诉朱恩,母亲格蕾丝和男友凯文离开得很突然,所有行李都没有拿。
只有一个清洁阿姨注意到他俩离开酒店,因为他们临走前把鸡尾酒撒在了床上,叫了保洁区打扫卫生。
朱恩通过网上的酒店照片,发现这家酒店的门口有一个监控。
它想让酒店员工帮忙查一下监控,但对方却声称只能当事人自己来查。
不仅如此,酒店的监控只能保存48小时,过期后就会被新的录像覆盖。
情急之下,朱恩想起了自己曾用过的跑腿软件。
她通过这个跑腿软件,聘请了一个在哥伦比亚当地的中年人哈维,让他帮忙去酒店查监控。
另一边,在家中的朱恩也没闲着。
虽然格蕾丝的谷歌账号无法登录,但是她开始尝试登录凯文的账号。
通过调查凯文个人网站上的生日、家庭、出生地等信息,再加上擅长模仿的朋友给客服打电话要求找回密码,朱恩顺利获得了凯文的谷歌账号密码。
等她登上凯文的邮箱后,她开始搜查凯文的历史邮件和黑名单。
朱恩惊讶地发现,凯文曾经冒充不同的身份来勾搭女性,骗取她们的钱财后就拉黑消失。
往近了说,他在几天前还在和一个在酒吧工作的女性聊天,言语十分暧昧。
朱恩开始怀疑,凯文是一个“杀猪盘”惯犯,而母亲正是落入了她的手中。
另一边,去酒店调查的哈维有了新的线索。
虽然酒店的监控录像已经找不到了,但是他询问得知格蕾丝和凯文离开时去了五金店购物。
加之凯文邮箱里的信用卡消费记录,哈维最终通过一家家试探,确认了这家五金店的位置正是在某个有桥的旅游景点附近。
而格蕾丝和凯文去五金店正是买了一把锁,用来挂在这个桥上。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凯文还在桥上当众向格蕾丝求婚。
朱恩继续搜查凯文的邮箱,并发现了母亲格蕾丝和凯文的第一次聊天。
他们相识于一个约会app,两人的匹配度高达97%,这让他俩很快就坠入爱河。
在聊天记录中,凯文坦言自己曾经有过犯罪记录,但是已经改过自新。
与此同时,格蕾丝也表示自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但并未在软件中讲述这段过去。
到这里,格蕾丝和凯文的人设都发生了反转——凯文从“杀猪盘”罪犯变成了一个改过自新的好男人,而格蕾丝从好妈妈变成了一个有着复杂经历的神秘人物。
但事情还远不止于此,朱恩接到警方的调查电话,得知母亲和凯文其实是被一伙歹徒绑架了。
但在朱恩的进一步调查中,她发现了一个更惊人的事实:和凯文一同出游的人,并非自己的母亲,而是凯文邮件中联系的那个酒吧女。
也就是说,从离开美国开始,到他们被绑架,都是这个酒吧女和凯文演的一出戏。
调查到这一步,格蕾丝和凯文依旧下落不明。
但所有关注这起新闻的人开始了各种猜测和阴谋论,有人认为凯文是幕后主使,但也有人怀疑格蕾丝为了隐藏神秘身份,才主导了眼前发生的一切。
就连身边的朋友,以及一直帮助朱恩的哈维也开始动摇。
到底真相如何?
凯文和格蕾丝又身处何地?
凶手究竟是谁,作案目的又是什么?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只能说后面的反转一个接一个,让人完全猜不到结局。
看过《网络谜踪》的观众,应该能感受到前作在桌面运用、反转设置、细节铺垫上的巧思。
这部电影光是剪辑就花了2年时间,也足以见得主创的用心程度。
《网络谜踪2》不仅延续了前作的优点,在剧本创作和主题内涵上也实现了升级。
《网络谜踪2》升级的第一个方面,是全员身份的反转。
反转在悬疑片中屡见不鲜,多重反转也并非难事。
但《网络谜踪2》的精彩之处在于,全片不仅设置了多处反转,片中的重要人物也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黑与白之间反复横跳。
比如格蕾丝,从严厉的母亲,到背景神秘的女子,到主导绑架案的幕后指使,再到为女儿苦心孤诣的慈母。
凯文从存在感极低的男友,到“杀猪盘”惯犯,到洗心革面的好男人,再到幕后帮凶。
格蕾丝的律师好友希思,从心地善良的闺蜜,到心怀鬼胎的凶手,到受到胁迫的帮凶,再到坚守正义的律师……还有受雇当演员的酒吧女、格蕾丝病逝的父亲等等,这些角色都实现了身份的重大反转。
难得的是,这么多人物的多重身份都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迅速切换,让人目不暇接。
且在事先铺垫的细节和新出现的线索面前,这些反转都变得合理自然,也足以看出剧本的扎实。
《网络谜踪2》升级的第二个层面,是“桌面”这个概念的扩大。
“桌面电影”这个概念起源于2010年左右,一些国外电影开始借助笔记本电脑、手机界面为载体进行叙事。
《0s & 1s》《致命录像带》《巢穴》等等,都是早期的桌面电影作品。
直到2014年,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制作了第一部主流的正片长度的桌面电影《解除好友》,使得“桌面电影”这个概念正式确立。
《解除好友2》剧照随着时代的变迁,桌面电影也不断开拓出新的形式和内容。
我们日常使用的数码产品、电子设备越来越多,“桌面”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这在《网络谜踪2》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传统的电脑、手机设备,影片中还出现了可视门铃、行车记录仪、智能手表等设备的界面。
不同载体发挥的不同功能,不仅在形式上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更在内容上成为服务剧本创作的重要手段,使得在这些载体间寻找线索、抽丝剥茧的过程更加扑朔迷离。
可以说,《网络谜踪2》开拓了“桌面”的更多可能性,而这也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导航系统界面《网络谜踪2》升级的第三个层面,是主题表达上的丰富。
和前作一样,《网络谜踪2》的故事起源于一个消失的人,围绕着“寻亲”展开叙事,最后让人感动于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但在此之外,这部新作还让人看到了网络世界这个潘多拉魔盒背后,更多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
比如只求热度,不顾事实的媒体,为了收视率和流量对未知的真相妄自揣测、大肆阴谋论。
比如立场先行、慷慨激昂的键盘侠,只相信自己眼中的事实,全盘否定不同的见解与看法。
还有对网站密码找回制度的戏谑,对模糊不清的验证码的嘲讽,以及对黑客技术监控个人电脑的警示等等,都在影片中有所呈现。
这是每个人现代社会的人都可能经历的事情,发生在每个观众每天都要使用的工具上,因此也让影片更具代入感和警示意义。
客观来说,《网络谜踪2》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
其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影片为了服务于反转的设置,在一些剧情上显得多余和矛盾。
比如朱恩仅仅通过几个网上能找到的验证问题就破解了凯文的密码,以及格蕾丝在消除过去的身份之后竟然又用自己的真人照片去约会和交友等等。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如果非要解释的话这些所谓的bug也能自圆其说。
在今年的悬疑片中,《网络谜踪2》绝对属于值得观看的佳作。
网络谜踪第一部至今仍有8.5分,讲述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失踪的女儿,在网络开启了思维上的“地毯式搜索”,并根据线索成功救回女儿,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
特意查了一下,第二部的编剧中还有第一部的两位,这就有了剧情的延续和质量的保证。
像第一部父亲大卫救女儿玛戈这类的故事,在第二部时被拍成了科教宣传节目《非虚构》,通过节目给了第二部主角朱恩救母,提供了很多启发与帮助。
不过较第一部而言,朱恩在整个网络信息搜索调查阶段太过巧合,中后期剧情也不够严谨,甚至连反派报复的目的都很模糊。
反倒是几位演员的表演感觉很不错,比如哥伦比亚的接单员哈维尔,他几乎贯穿了整个案件,令人印象深刻。
既然是朱恩救母,首先要了解朱恩的母亲发生了什么?
母亲格蕾丝同女儿朱恩说父亲詹姆斯病逝,之后与女儿相依为命生活,只是女儿越大越叛逆,并不理解母亲的爱,也没有走出父亲的阴影。
直到一个叫凯文的男子出现,他在恋爱配对网站对格蕾丝发起进攻,眼看他们中年单身生活就要结束了。
二人约定要去旅行,给朱恩安排妥当并约定下周一接机后,他们就乘坐网约车奔向机场。
可当朱恩如约来机场等了很久以后,妈妈和凯文都失联了。
朱恩的网络搜集分三步骤,在确定电话、微信、视频都无法联系之后,第一步是先联系酒店询问,并要求查看监控录像无果。
她还联络大使馆,以及填写海外失踪人口报告表,找了援助帕克。
因为联络FBI进行跨国协作需要时间,所以联络员推荐朱恩用哥伦比亚当地的旅游直播网站查看景区天眼,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距离酒店监控被自动覆盖掉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朱恩第二步是在当地的跑腿网站下单,要求接单员哈维尔拿到酒店监控录像,并在对方的提醒下,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拼凑修改了凯文的邮箱密码成功登录。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不要在网络上填写详细资料,被人肉时,处处皆是破绽。
但如此轻易地修改密码登录,这设计也太简单了点。
通过邮箱的位置定位统计,查到周日就再无信号更新,但凯文却一直有发短信给朱恩,这让凯文的嫌疑大幅提升。
根据哈维尔提供的酒店口供,朱恩又在信用卡查询网站,搜到凯文最后消费信息是一家叫盖特森马尼的店。
哈维尔最终找到目标,证实凯文在这里买了把锁。
朱恩第三步通过凯文邮箱拉黑的用户信息,综合搜索发现凯文曾涉嫌欺诈骗钱被判入狱,还发现凯文近期勾搭过一位女调酒师,后者已经失联两星期。
再查询历史轨迹,发现凯文曾经去过一个私人住宅,证实是凯文狱友吉米的房子,没曾想这个吉米竟然成了后期的反转之王。
关键时刻,朱恩成功搜到五金店附近的爱情桥景区,刚好凯文买的那把锁就派上了用场,联络员推荐的旅游直播官网也用上了。
直播画面证实,凯文是在向母亲求婚,他的嫌疑瞬间清零了?
新的转折点,是三名头套绑匪绑架了他们两人,并出现了资金转出的情况。
正当一切陷入停顿时,朱恩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她发现失踪的调酒师在扮演她的母亲,那凯文的嫌疑又恢复,故事又回到了前面的轨道上。
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视频监控确认,警方认定格蕾丝是在开往机场的路上被替换掉的,坐的网约车是套牌,现已被通缉。
凯文抵达机场之前,先去接的调酒师,调酒师上车时格蕾丝已经不在车里。
格蕾丝压根就没出过国,失踪时间已经一周。
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在去机场的路上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杀人抛尸,还要清理现场和自身衣服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件事,时间根本不够。
或许格蕾丝真的没死,不然不应该找不到才对。
如果格蕾丝没死,那就一定是被囚禁了,谁会干这个事?
调酒师顺利回国吐露线索,这就很诡异,她活着就注定凯文的失败。
随后凯文被警方在边境射杀,所以他不是主谋,同样也被人利用了。
格蕾丝的身份出了问题是为后面反转做铺垫,可这一部分时间占比有点长,想混淆观众的思路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格蕾丝的社交账户上什么信息都没有,连家庭成员信息也没有,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现象。
如果凯文也是这样,朱恩拿什么来搜索信息,直接就懵逼了。
当朱恩带着录像手表去找律师时,凶手已经前几分钟就把对方杀死了,也庆幸有手表一路摄影,不然嫌疑都说不清。
这件事包不住,当晚父亲詹姆斯复活跑来找朱恩,告诉她格蕾丝原名叫莎拉,因为两人以前一直吵架,导致莎拉举报詹姆斯吸毒入狱,并带着朱恩离开。
为了让朱恩正常的成长,莎拉改名换姓格蕾丝,电影开始时那些删除的动作有了解释。
詹姆斯就是凯文的狱友吉米,也就是套牌出租车司机,他今夜来强行带走了朱恩。
如此看来,杀律师的凶手应该就是詹姆斯了,毕竟当年就是律师帮助格蕾丝进行法律援助的。
詹姆斯让格蕾丝身败名裂是报复,杀律师是报复,还要带走女儿一起生活,可他为什么不选择杀格蕾丝?
他有足够的时间焚尸灭迹,再想一套完美的说辞去说服女儿,只要警方一直找不到尸体,相信时间会冲淡一起。
詹姆斯枪伤格蕾丝都非本意,那他到底图什么?
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偏偏不早一点杀格蕾丝,那女儿会心甘情愿跟他走?
这个计划自始至终就不是个闭环。
朱恩终于在慌乱之后启动了语音助手求救,格蕾丝侥幸捡回一条命,而詹姆斯则被格蕾丝成功反杀。
整个救人的故事,也成为了节目《非虚构》第三季的内容。
照这个趋势,这个系列还能一直拍下去,家庭互救完结,还可以是恋人相救、师生相救、闺蜜相救......直到没有新意为止。
《网络谜踪2》是一部由庞大的信息量堆砌组合而成的悬疑桌面电影,故事其实很简单:机智聪慧的少女朱恩运用各种互联网搜索技术和工具,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寻找旅行途中离奇失踪的母亲,却于无意间被卷进未知的危险与阴谋之中。
「桌面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发生在电脑/手机桌面这一封闭空间内,可以说是因应新媒体发展的独特产物。
它最早脱胎于伪纪录片,同时具备以下特点:1.以第一或第三人称视角为叙事中心;2.主人公的电脑/手机桌面成为主要的叙事空间;3.以各类社交媒体(Facebook、Whatsapp、YouTube、TikTok、Google、Instagram等)、网站链接和窗口为工具推进叙事;4.「桌面」可同时容纳并呈现各类视频素材,如电脑/手机拍摄画面、监控录像、现场直播、网络资源等。
在桌面电影里,摄影机的位置始终是固定不变的(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传统用以探索和表现空间、时间的「推、拉、摇、移」式拍摄手法完全失效。
电脑的光标、窗口、背景等视觉元素成为创作者烘托人物情感、营造故事悬念的重要手段,通过网页缩放、输入文字、打开/关闭软件界面来切换视角,控制影片节奏,模拟出摄影机(人眼)的效果,亦是每个网民再熟悉不过的日常操作。
这种犹如自己在使用电脑的沉浸式体验,却又无时不抽离出来审视自我与现代媒介之关系的诡谲感正是桌面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
因此,不难发现桌面电影通常只适合拍成惊悚、悬疑、恐怖等类型片,此类作品尤其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强悬念推动,凭借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一波又一波出人意表的剧情反转,拼命留住观众在信息膨胀日复一日的慢性折磨和焦虑中逐渐涣散的注意力。
此外,我们同样难以想像以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心理刻画、自由奔放的肢体接触为核心的爱情片或动作片会跟桌面电影扯上关系,因为单纯依靠鼠标移动、放大/缩小窗口、变更桌面背景等方式窥探到的人物情感与想法是一个陈腔滥调的、单向的形象,它能够提供给观者的只是关于主人公或其他配角的一些与剧情相关联的「信息」,而无法准确捕捉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是需要透过演员站位、灯光、变焦镜头等具体的「场面调度」来实现的)。
又比如,电脑桌面从旧式Windows升级到苹果Mac系统,如此设计固然反映了影片里时代的变迁,但这种对时间观念的浅显认知不过是为预先架构完毕的叙事框架服务,即观众透过电脑系统的更新迭代,获得的是文本层面的对于每个时间节点的额外说明,而不是从人物内在的情绪涌动去「感知」时间。
进一步言,在2018年《网络迷踪》和《解除好友2:暗网》的昙花一现后,桌面电影未能顺利演变成一种稳定输出作品的影像模式,崮中原因不仅在于可容纳类型的局限性阻碍了其后续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桌面电影中的前置「摄像头」在有限场景内对于空间感、时间感极度扁平化的营造,也让此一模式彻底失却视听层面的趣味性(有人认为在家里观看比在戏院更能沉浸其中)。
观众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桌面电影的快节奏叙事,以及接踵而至的情节反转上面,但是一百多年的电影史难道不是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电影并非只有按部就班的「故事」吗?
《网络谜踪2》几乎是对第一部的如法炮制(第一部主人公的经历在续集里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Netflix剧集),影片的核心主题依旧是主人公熟练操作网络搜索工具,从海量数据中寻找失踪人口留下的蛛丝马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重新认识一度变得陌生的至亲、修复不愉快的家庭关系。
当然,续集还是有一些肉眼可见的变化。
除了寻人故事的重新编写,界面和社交媒体紧跟时代潮流(苹果和谷歌产品、Siri、加密通讯软件成为主流)之外,信息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时俱进的Z世代更是造就了比起前作更加「疯狂」的蒙太奇剪辑与画面/界面切换频率。
所以,第一部的父亲约翰·赵在面对浩瀚无边的网络世界时偶尔(经由桌面调度)表现出的些许笨拙与迷惘,在《网络谜踪2》的朱恩身上已经不复存在,后者需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量更是前者的数倍之多,而这也似乎意味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可怕事实:人物(面孔)将更为彻底地被难以抵挡的流量和数据所替代。
这或许是续集(甚至是桌面电影本身)于不经意间流露的隐性建构:不受束缚的信息流将人们从过去资讯闭塞的专制时代和地区解放出来,获取知识的工具、获得的知识量从未像现在这般富饶;与此同时,人们旋即被囚禁在技术主宰的「圆形监狱」,划时代的科技造物——平板电脑/手机/手表等便携式设备——方形大小的平面之内,再编织成一张又一张被无限增殖的信息紧紧包裹起来、高度数据化的精致面孔。
人物们深陷大数据时代的悖论漩涡之中。
一方面它声称,每个人都能在互联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偷窥他人的过去及私生活而不被揭穿;可以在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发表言论,不论善恶。
然而,这恰恰又是最不自由的体现,因为这代表着窥视者/发言人的私生活也极有可能暴露在他者的目光窥伺之下。
一旦在网络世界留下少许踪迹,就相当于没有隐私可言,《网络谜踪》系列得以成立的基础正是来源于此。
续集甚至呈现出一条相对完整的「偷窥链」:朱恩在网络的重重迷雾中深挖母亲和她男友不为人知的过去;幕后黑手监视着朱恩的电脑桌面;而知道更多的观众则在窥探朱恩和真凶的一举一动。
朱恩的面孔被死死地钉在了充斥着图像、文字、视频、声音等各种「信息」的电脑桌面,这可谓《网络谜踪2》里最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信息传播技术完全取代了基督(上帝)的专制地位;点对点的数据链则构成「祂」俯瞰众生的黑色眼睛。
故此,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身份)反转实际依循的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人物在现实生活的面貌先是被互联网的冲击波所瓦解,而后在浏览痕迹、聊天记录、密码破解、定位追踪等类型繁多的数据流的编码下,人物获得新的面孔、新的踪迹、新的身份;这个新的面孔或身份又会在网络上受到质疑、有人极力掩饰,然后被揭露;再编码、再质疑/掩饰、再被揭露......而有份推动这场伴随着多重反转的寻人游戏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亦为后真相时代的显著特征——事实和真相被「残忍」地肢解、碎片化,甚至沦为次要,各种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的偏激解读占据各大社交媒体,以达到绝佳的引流效果。
戏中,当朱恩发现在哥伦比亚被绑架的「母亲」原来只是一名受他人雇佣,渴望成名的业余演员,并向警方和公众揭发后,网络上一时间铺天盖地出现了「受害者与男友自导自演绑架案」的阴谋论调,还受到一部分网民的追捧。
编导在叙事编排上同样遵循了将事件碎片化的法则,事先在电影开头引入一段遭到截取的家庭录像,观众会先入为主地认定这不过是类似于首集那样讲述主人公痛失亲人,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例牌情节,紧接着出现的裁剪视频、放入文件夹等片段,以及作为画外音的安慰话语,都在暗中强化悼念逝者的既定印象。
透过这种刻意「混淆视听」的剪辑手法,编导成功使观众带着「偏见」继续观赏接下来的剧情。
朱恩在调查母亲失踪的过程中,对人物和事件不完整的理解会连续产生出新的偏见,而对应到被怀疑/挑战的对象身上则建构成一种临时性的身份与认知,观众也在随着故事一路推进,不断在建立偏见——出现破局线索——推翻偏见(惊人转折)的剧作程序之中获得快感。
由是观之,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便成为让这一切能够流畅运转的重要场域(要从一堆「无用」信息中抓取支离破碎的「有用」线索,还原事件真相,难度可想而知),编导也在其中找到了让时隔五年的续集再次受到关注的唯一诀窍:剪得更零碎的事件,疯狂增殖的信息量,制造更多的反转。
在如此情况下,人物在片中为数不多的面对摄像头的情绪流露也彻底沦为一场惊天阴谋的可怜陪衬,因为每当朱恩仍未从前一刻的变故或震惊中冷静下来时,迎接她的立刻是开启下一段更离奇剧情的转折。
《网络谜踪2》在某程度上也解释了桌面电影难以发展成稳定类型模式的困境,归根究柢,这是只为网络世代而生的特殊产物(见证了这些年网络生态的变迁)。
尽管它仅仅依靠电脑桌面就讲述了一个信息量很大、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但电影从来不应该只有精巧算计的剧本,还要有人物持续变化的情感、身体与运动;探索开拓空间和时间全新可能的场面调度;以及游离于讲求效率的故事文本之外,在深邃的影像长河自由自在地遨游,非理性、无意识、转瞬即逝的眼神、话语与印象。
这些在科技发展中拒绝被测量被化约的「无价值」之物,却是一部电影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
本文首发于「虹膜」
最感动的就是最后揭晓妈妈为女儿做的一切。
让女儿相信她曾有一个深爱她的父亲,总好过让她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毒贩和家暴瘾君子。
她把录像剪掉最后一截,好让女儿每次抱着录像回忆的时候却不知道背后丑陋的真相。
还有很讽刺的一个情节:家暴只能使对方做一年不到的牢,搜到毒品才判了十二年。
这种人渣出狱果然死性不改,绑架了前妻和女儿。
受害者即使改名换姓也很难逃开追踪。
其实美国有狱中教育计划,有点像jimmy假扮church guy说的那样,一对一帮扶,让他们意识到错误。
但很明显这种计划没什么用,增加刑期才是唯一的办法。
看《网络谜踪2》时,我也在影片中段怀疑过妈妈,这可能是妈妈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戏,我也被导演这样成功地误导了。
不过与其说这是悬念的一环,不如说这些胡思乱想才是悬念片的精髓。
原来母亲会是一个道德暧昧的人物?
这种充满新奇感的猜测过程是偏离和打破传统人物形象的。
看到豆瓣热评“我怎么会怀疑妈妈,我真该死!
”时,我也下意识地愧疚了一下,当时没有进一步深想,为什么荧幕上的母亲形象总是不被动摇的,美国电影叙事中家庭秩序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怎样一种正确,以及它又和社会文化建构的女性形成了一种怎样的互文。
影片结尾当然是母女团圆,人渣父亲绳之以法是一种爽感,可我又因前面放肆大胆的想象而失去了另一种爽感,而这种怅然若失却没有第一时间被我自己发现。
发现美国电影里许多隐蔽的主流意识形态叙事像是一个解谜过程,社会文化中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都有起因和历史。
老师说“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未必不比这里严苛”,这一点我十分想被证明。
漏洞还是不少:- Kevin跑去哥伦比亚演了一出大戏不就是为了误导警方,竟然让女演员轻松跑了,还给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自己随之被击毙。
女演员跑的也太容易了点?
- 妈妈Grace警惕性实在太弱。
隐姓埋名也就跑到了五公里以外,我以为至少从芝加哥逃到了LA。
况且隐姓埋名为了不让前夫哥找到,还跑去社交网站上连名带照片交友?
- 承接上一条,前夫哥假扮司机,都下车了都没被妈妈认出来,区区鸭舌帽就把人封印了吗?
另外网络上认识的有案底的对象一上来就发现和自己匹配度超高,不怀疑背后有“高人指点”吗?
- 可以理解律师在妈妈失踪之后还是不透露她的过往,基于一些基本人权的保护。
但她自己都收到了人身安全的威胁,不应该寻找警察庇护吗?
- 警察毫无用处,衬托女儿高超的DD能力- 找回密码竟然是告诉你原来的密码,而不是重设?
- 只要能黑进gmail,所有的平台都能黑进- 这个才2.8分的哥伦比亚大叔真的不值!
明明英文好,热心,心地善良,负责,又很聪明基于政治正确的假设,当前夫哥去找女儿对妈妈满脸一抹黑的时候,我就觉得太不真实了,白男必然是负面的角色啊哈哈哈。
这个电影,结合最近的香港碎尸案,唯一的takeaway就是,结婚需谨慎,别marry the wrong guy,会被谋财害命。
2023美国惊悚片《网络谜踪2》,全球累计票房4245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8.2,IMDb评分7.3。
”人肉搜索“的电影版释义。
影片探究真相的全过程完全通过网络,是非常典型的人肉搜索,可谓是网络时代无处遁形,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引人深思,影片中完全通过网络查询真相的过程令人不寒而栗。
续集中文译名虽然叫做《网络谜踪2》,但无论是英文原名还是故事内容,都和第一部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同样采用了伪纪录片桌面电影形式。
第一部虽然不是桌面电影的先河,但是通过电脑屏幕人肉搜索来推进剧情的构思独具匠心,是2018年的黑马。
续集保持了第一部悬疑惊悚的高水准,将桌面侦破电影类型发扬光大,人肉搜索惊心动魄、思路清奇。
拍摄视角与时俱进地加入了苹果手表,腕带智能手表的拍摄角度是伪纪录片从未出现过的新视角。
随着智能穿戴的出现,未来的桌面电影肯定会出现智能眼镜的拍摄角度。
眼镜的拍摄角度在伪纪录片中出现过,但都是嵌入隐藏式摄像头的特殊眼镜,不是智能眼镜。
智能眼镜是可以像智能手表那样和手机和电脑建立联系的,因此智能眼镜很适合出现在桌面电影里。
续集的剪辑方式与第一部有所不同,第一部更接近于真实的桌面展示,续集则在保持伪纪录片风格的同时强化了蒙太奇剪辑手法,目的是提升叙事节奏、增加内容含量。
续集为了画面的高清效果,没有采用真实的屏幕像素画面,在文字和界面上模拟了电脑屏幕,这一做法虽然让观众获得了清晰的视效,但是却由于失去屏幕像素感而失去真实感。
我看过多部桌面电影,都是追求屏幕原生效果而强化真实感和代入感。
结尾高潮戏通过监控录像画面切换的方式叙事,手法很新颖,巧妙地利用了监控录像的多角度来模仿电影拍摄时的多角度,通过镜头的挪移来引导观众关注重点画面,仅仅通过监控录像画面就完成了片尾高潮戏的叙事,叙事手法独具匠心。
高潮戏中女孩远程唤醒手机语音助手隔空拨打911求助的桥段非常新颖,与时俱进,剧情设计紧跟时代步伐,女孩既隔空唤醒手机语音助手来拨打911,又通过远程语音隔空与911报警,这个剧情设计真是巧妙,前所未见。
桌面电影由于形式的限制,角色不能离开电脑,本片中女主足不出户,完全通过操作电脑就查获了真相,真可谓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总体来说,续集给伪纪录片桌面电影引入了新形式,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生机,桌面电影这一叙事风格独特的伪纪录片电影形式还很年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援助律师的邮件落款缓缓出现的时候真的眼眶一热……
从上一部的电脑桌面,延伸至跨屏紧跟时代了。故事线没有上一部顺畅,结局有些硬
桌面电影的形式最后的出路也是只能靠监控画面了。花哨的剪辑只是为了掩盖叙事的无能。
iwatch超长广告
差过第一部
同样是体现母女家庭矛盾,这不比《瞬息全宇宙》好看10倍?节奏真好。
保持了第一部的水准,不可避免的没第一部惊艳。剧情几次反转,但最后归结为暴力男争夺女儿实在是说不过去啊,典型的小题大做,为了一瓶醋包了顿饺子
飞机上那张照片点开来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青春的叛逆过后才发现最爱自己的人是妈妈。
一个非常老套的故事以桌面电影的形式表达网络隐私与细节的力量,臃肿的皇帝换个新装而已,所以曾经外出吃饭,现在躺家点外卖,就一定是生活质量的提升?炫酷的电脑操作与细节分析,忽略现实逻辑,我想,这种反转有意义吗?唯一成功的就是给某电子产品打广告吧!
24.9.4 这个形式没必要拍系列,毫无相关,看多了会腻。
這部電影無論從鏡頭語言還是主旨,都讓我害怕到完全可以忽略一些老套的劇情和演技。我從沒有如此強烈的衝動想要將一部片子推薦給每一個人,也從未感到如此不安。始終都是人,是失常的人,不是互聯網,不是社交媒體,也不是科技。
我倒是希望能以这种形式拍一部网络犯罪的电影。
#腾讯视频 剪的还是很棒,开场的时候感觉有些特写的强调挺不喜欢的,感觉到非常主观,不过看到后面感觉可能是因为那是反派的主观视角?就算如此有些剧情和角色设计还是太过生硬,感觉部分剧情是为了反转而设计,有些不太合乎情理,尤其是“继父”的这个角色,真实感降低很多。结尾处硬煽情也挺没必要的,觉得结尾很多话留白会好很多。桌面上的移动变焦挺有意思!
这种桌面电影拍起来其实蛮辛苦的,当然更辛苦的还是剪辑。看完最大感想竟然是:没有什么网络信息是安全的...
节奏不错,保持悬念,看着过瘾;不要靠近男人,会变得不幸;网络世界没有秘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Apple系列产品宣传片,不花钱的那种。
Google大礼包一如既往好用
库克投资了吗
结尾有点弱,很多地方为了搜索而推进剧情太刻意,情节为了反转过于离奇,有点难以自圆其说了,搞半天Kevin在干啥?还找个女的假结婚,然后把自己搞死了?好好笑
无语,不至于这么高的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