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孩》是关于一个小女孩,因为爸爸的两个喜好,一是做农民种庄稼,二是看板球比赛。
爸爸看比赛,她看爸爸脸上的笑容,可比赛有输有赢,爸爸在一次观赛后的落泪,成为了小女孩学习板球、参加比赛的目标。
有女性地位的歧视、有社会问题的写照,影片聚焦“社会底层小人物,通过家人的支持,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为自己想说的话勇敢发声的故事”和姊妹篇《摔跤吧,爸爸》有异曲同工之妙,印度电影中的配乐永远让人在观影中振奋,挺温暖的一部片子,,
提前观影《印度女孩》[哇]1.只有强者才有权利发声2.家人的爱是我们前行路上最有力的支持3.别人越说你不行,越要证明我是可以的4.好的教练可以不带偏见的激发人才的潜力5.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全力以赴一个因性别被看不起的女孩儿,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用爱共同抵抗所有的偏见。
面对挑战,迎接挑战!
2小时充电完成,带着初心继续出发!
在印度这样一个重男轻女重灾地,能有这种大女主电影似乎是十分罕见的。
但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这部讲述女孩打板球的《印度女孩》,都脱离不了一个中心人物——女主的父亲。
《摔》里的父亲是个摔跤手,他没有儿子,只好培养女儿。
《印》里的父亲是个板球爱好者,如果他有儿子,他一定会无条件支持儿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放任女儿在乡野里跟表兄一起浪费好几年天赋。
这两部电影的动机似乎都是源自父亲的诉求:“生不出儿子呀,但是又很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意志,那我就支持女儿去学吧,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放弃!
”这一点在《摔》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女儿们一开始并不喜欢摔跤,而是被父亲逼着去锻炼的。
她们有过赌气,有过反抗,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她们的父亲要逼着她们去学摔跤。
在父权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读书然后嫁人,这似乎才是正常的。
剪短发、跟男孩子在泥地里打滚、有攻击性、天天跑步摔跤这类行径如同异类,她们经受着这些非议,只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拿到冠军。
尽管此类行径在女权主义者(本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她们做这些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被父权逼迫着去做的。
这一点就很有趣。
导演(父亲演员本人)认为,女性反抗父权社会的力量,还得从父权中借力。
这一点也表明了,该片,或者说父权的矛盾性。
父权的继承需要女性,无论是孕育下一代,还是下一代本身,但是父权的核心在于厌女:他们需要女性,却又蔑视女性。
而在《印度女孩》中,这些女儿们的形象成为了女主母亲——一个在父权社会长大、将父权体系的规则渗透到骨子里的女人。
她知道女儿若不遵从父系规则读书结婚生子,第一个饱受非议的就是她自己,以及她的丈夫,其次才是女儿本身。
人们会议论这个女孩子的母父,会戳他们脊梁骨。
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她是保守的、内敛的。
爱情是女人的宗教,她信仰她的丈夫,这点体现在她跟村妇讲述如何对他一见钟情,以及后来被他说服不再反对女儿学板球,还有最后女儿打国际赛事的时候她没有看电视,而是凝视着她的丈夫(这一点让我非常不适)。
在其中的某一天,她爆发了,她大声斥骂那些说闲话的人,也斥骂失败后郁郁寡欢的女儿。
那一晚,她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真正的母亲,一个跟女儿和解的母亲。
女儿在此之后重新振作——这一点或许是导演意识到女主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母亲,或许是他意识到女主需要完整性这个因素——总之她们和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2003年,那个女主凝视着父亲的夜晚。
那晚印度队输了,她的父亲哭了。
她想为父亲做点什么,所以她想学板球。
又来了,熟悉的套路,女性的启蒙永远是一个男性。
OK我们暂且不提这个。
为什么是2003年?
为什么是女主12岁的时候?
因为她还没被父权社会思想侵蚀,天真的小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
有很多事情,女孩在小时候都敢做(打架、跑步、甚至骑猪),但长大之后受到社会驯化,就渐渐丧失了那种本能和勇敢。
所以女主在12岁的时候,一脸无所谓地向体育老师提出想学板球,然后无所畏惧地独自闯进男子学校,跟一群男生打板球。
电影里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她18岁,完成成人礼之时,她的母亲便开始阻止她了。
现实中,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不过针对女孩的规则更多而已。
她们被迫接受性别歧视,被迫要求穿高跟鞋化妆,被迫保持身材,被迫优雅,被迫结婚生子……这一切被迫具现化在电影里,就成了女主被她的母亲抽打被拖回家。
那些男孩子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
他们很清楚这个社会的规则对女性的不公平,但他们并不想做什么。
那个唯一一个为女主做过一些事的男人,只是基于性缘欲望的附带品罢了。
而在女主彷徨的时候,好家伙,经典的男性说教又来了。
她曾经的队友们,曾经看着她被母亲拖走无动于衷的人,此刻又站出来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说辞。
果不其然,女主又被说服了,于是重新加入队伍。
我就笑笑哈。
在女主进入国家队预备训练营之后,身边的男人都消失了,只有女教练和女队员们。
这可怎么办呢?
果不其然,此刻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他代替了无能的教练,发现了女主的天赋,并在女主崩溃的边缘又进行了一场经典的男性说教(不愿再)。
而在另一方面,旱灾导致女主父亲失去了粮食、钱财、合作伙伴甚至在村里的威望。
这一切仿佛在暗示,当一个男性选择支持女性的时候,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或者说,当一个男性站在女性立场的时候,他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一切,不是更加验证了父权的厌女症吗?
支持儿子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一旦支持女儿,好家伙,又是旱灾,又是饥荒,又是破产,又是自杀的——整个天都来跟你作对了。
而这所有的一切,从古至今的一切的苦难,女性一直在默默接受着。
女性能被允许出门,能被允许读书,能被允许穿裤子,能被允许做一些跟男人一样的事,这些事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出头而已。
女性一直被关在房间里绣花,生孩子,她们的智慧早已渗透了房间,她们是人类,是高等人类,她们能孕育希望。
而女主的成功除了努力,似乎更大程度来源于她的天赋,这点在电影里也表现得很明显。
当她做出标志性的动作,标志性的手势,观众们就知道——这是她的杀手锏,这也是她从观看男孩子们的训练中学习到的。
观众们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是那个男生教给她的技巧,她把它带到了世界面前,然后靠这招获胜了(不愿再)。
似乎大部分的电影都会强调天赋。
并不是被蜘蛛咬一口就可以变异,也并不存在击中身体就能飞天遁地的外星能量,穷人出生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
这些天赋型主角的塑造除了满足观众的幻想,还有什么别的寓意吗?
“将一个人奉为圣人其实是一种切割和疏远,暗含的意思是,作为普通人的我无须像您那样行事。
称赞其实只是伪装的借口罢了。
”(出自《陌生人溺水》)赐予惊奇队长毁天灭地的超能力,让寇熙热爱一项她在此之前并不熟悉的运动,以及有明明一副好身手却要穿紧身服彰显身材的冷酷女杀手,她们对于现实女性,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在同为父权社会的当下,没有超能力,没有天赋,也没有机会学习杀人技巧的我们这些普通女性,能去哪里找我们的方向呢?
在学习、职场、社会都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当下,单靠努力就可以像女主一样改变命运吗?
科技越是发达,越是能展现我们的局限性。
我们能在几天之内获得千里之外的物品,也能在瞬间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战场。
但对于女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的命运。
在奶酪开始消失的时候就得警觉了,姐妹们。
否则我们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小到只剩一个铁笼,和一根锁链。
之前跟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
她这位资深影迷说演员团队还是那帮熟悉的面孔。
我对印度电影研究不多,所以对演员关注不多,更多的是关注电影的情节和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分成两部分,同时也是两条线索。
第一部分是女主角,印度乡村地主的独生女寇茜有板球天赋,在家乡跟表哥堂哥一起打板球,家人从反对到到支持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寇茜进入国家队集训以后遇到的克服种种矛盾拿到冠军以及寇茜家里农作物失收被银行逼债惨遭变故最后因为寇茜夺冠起死回生的过程。
明线是寇倩从小孩子成长为板球冠军球员的道路,暗线则是她家的经济起伏。
我看到了几个点。
1.女权的抗争与反封建。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至少在印度农村,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殷实人家(小地主)的女孩读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好嫁,封建思想极其浓厚,寇倩为了能打板球,就只好采取各种办法,包括:自己练习、找女孩子组队(失败)、跟男孩子一起打球、说服父母等等。
最后,依靠父母的爱和财力,成功入选国家队集训。
2.资本主义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致命摧毁。
历史书上,总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比封建经济制度高,并且资本主义制度理应取代封建制度,可是,我并没有形象的感受,历史书上就只有三个字——“羊吃人”。
然后,看完这这个,我明白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确高,农药化肥种子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效率,然而,一场天灾下来,小农经济的从业者机会破产,资本就会张开血盆大口抄底农民的资产、土地,哪怕是寇倩爸爸这样的地主,也会面临资金链断裂、还不起贷款而破产,不得不出卖劳力。
3.资本主义下平民的逆袭渠道狭窄。
N年前,蝙蝠侠与蜘蛛侠的系列电影,就被网友总结为“富人靠学历,穷人靠变异。
”资本主义下,穷人很难依靠读书突破原生阶级,更多的是依靠美貌和天赋,去搞影视和体育,君不见好莱、宝莱坞多少穷苦人家出身的俊男美女,北美体坛多少底层出身的天才球员书写着自己的“美国梦”。
我想,要是寇倩没这个打板球的天赋,或者比赛比较倒霉,没拿到冠军,他们一家又会怎样呢?
主题很多,节奏紧凑,音乐丰富,励志而燃情,值得一看。
最主要的主题还是印度农民命运的问题,只是借助了一个女孩通过板球改变命运的故事揭示出来而已。
女主也是很幸运的,在那样的国度里,身边有那么多支持她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她对于自己梦想的坚持。
贯彻全片的音乐,尤其是当挑战的歌声响起,就代表命运改变的开始。
印度女孩 (2018)7.22018 / 印度 / 剧情 运动 / 阿鲁拉贾·卡马拉吉 / 艾西瓦娅·拉杰什 萨嘉拉吉
就像这部电影所说的一样,如果你没有梦想的话,那你的人生就会缺少很大一部分的东西,确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歧视这些女性,热爱板球或者等等以后以后很多的运动,这部电影我感觉很激励了印度的女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就好像我们一样,现在开始重视女生的运动。
因为女生也可以创造一片辉煌,女生的体育也不会比我们男生差!
从内容到品质看,《印度女孩》至少应该是国内票房过亿的潜力。
要知道,同类型同题材的《摔跤吧爸爸》,可是在全国席卷了近13亿的票房,虽然影片不及《摔跤》,但也没有那么拉胯,而且一直以来,国内观众对印度电影的接受度还蛮高。
但非常可惜,受疫情及其他各方面原因影响,本片内地票房目前只有三百余万,真的太惨了。
《印度女孩》很励志,很燃,也探讨了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是,想要的想表达的太多。
开篇是女生争取打板球的机会,中间是进入女队后遭遇队员间欺凌,最后则将所有矛盾于板球赛上陆续化解,变成了竞技电影……这种渐进拼搏的过程,虽然很提气,但是当我们看到可以参加世界级大赛的印度女子板球队的时候,前面为女生争取打板球机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被现实消解,本以为可以上升到女性群体权益的奋斗,依然落到了个人的打拼之中,未能升华。
而有关土地的问题,又与女主的个人成长线有着很强的剥离感,甚至不如再另拍一部电影来细述了。
同时,影片的节奏也有问题,前半部分旁枝末节太多,到比赛时刻才变得紧凑起来,而那段获奖后的感言看似升华,实则套路,没有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影片配乐又特别喧宾夺主,时刻将气氛拉满,却无助于对剧情的推进,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自身的张力。
虽然不算完美,但也有许多可看之处,这依然是这个档期,值得走进影院去看的影片。
总体还是中规中矩的励志成长类的体育电影.有两点感受:1 农村底层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可以走的几条路,还是教育,体育,靠外貌走影视路线等。
电影中蔻茜从事板球运动是为了父亲,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己的体育天赋和努力坚持. 成功需要的综合因素很多, 但是蔻茜的坚持如果没有成功,大概率会让家人的经济状况更差。
2 资产阶级和金融人士对底层人士的吊打和抄底. 电影中蔻茜的父亲作为一个小地主,还是面临着化肥 种子等资料的涨价而无奈贷款。
但是一旦遭遇天灾农民颗粒无收,资产阶级和银行可以轻易以极低的价格对土地进行抄底。
收成好也没问题,利率点稳收。
印度小女孩蔻茜因为热爱板球的父亲看印度板球赛失败流泪,而立志打板球。
她从每天看男生打球,为男生捡球,偷偷在家练习,到与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抗争,争取母亲的认同,凭着热爱与天赋进了国家队,在教练的鼓励之下,最终取得了最佳运动员,获得国家250万卢布和一套房子的奖励。
一部很励志的印度电影,生在土地贫瘠的印度女孩,也能凭着热爱与执着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月美国大片轰炸内地院线的夹缝中,时隔两个月又见三哥出品的电影悄然上映。
本着“三哥出品,保底佳品;若能引进,必须精品”的原则,即使排片不多也要支持一下。
整体观看下来,情绪体验的收获远远大于影片本身较为固化的剧情,但即使这样也不应忽视甚至嘲笑这样一部电影背后所积极彰显出的精神。
说其剧情较为固化,算是站在纯客观角度给出的一个冷冰冰的判断,但如果深究一下,这样的固化也自有其原因。
体育题材的成长类电影,最避免不了的就是要展现一个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展现的天分、付出的努力、得到的关爱、接受的批评、经历的挫折以及最后取得的成功,举起这样的标尺去衡量,几乎所有同题材影片都逃脱不出这个架构。
而印度近些年的社会进步加上以女性为主角的立意,又无法不谈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或可说主视角凸显女性这本身就是印度电影所展现的新风貌,不能因为其体现着进步的意识,就要恶意揣测它在故意设置性别对立的矛盾,如果嘴硬否认这一积极的现象,那将是一种逆世界潮流的鼠目寸光。
除此之外,批判女主的女性意识觉醒之源头终究来自于其父亲,也就是父权的支持,这种观点我只能评价“其心可诛”,乐乐呵呵地看老父亲在一个保守落后的环境中倾其所有支持女儿挑战传统追求梦想这样一个无比美好的剧情,在某些群体的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件只配嗤之以鼻的污糟故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抛开略显固化的剧情,小小忍受一下国内院线删减后同样略显磕磕绊绊的影片节奏,你会发现本片无论是演员对于角色的展现还是配乐对于气氛的烘托都是极为优秀的。
老好人般的父亲默默扛下所有,但面对身为农民这个群体遭受到的不公时仍能流露出愤怒、脆弱与坚韧;家庭中唱黑脸的母亲有着对父亲的深爱,有着对女儿的严厉,但同样有着深明大义,有着自己独特的催人奋进的方式;还有那一群引领女孩走上板球梦想之路的好友,那位倾心追随全力付出的男生和死党,那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励志教练,作为积极的一面为故事注入了温暖的感动。
而农村思想保守的家长、恶意嘲讽女孩的男生、成长道路上面对的不平等现象、高阶级女生的欺侮、对手的挑衅,又作为女主成长道路上不断挑战并跨越的一道道难题在循循铺垫着影片的高潮。
就连那位开头听着女孩精彩时刻入了迷的警官,也都在为故事的徐徐展开增光添彩。
配乐也完美地衔接着不同的故事片段,从开头表达父爱的愉悦小调,逐渐走向中后期的快节奏激昂唱腔,观众的情绪可不就这么给带着一步步爬升么!
反正我坐在影厅最后一排是要时刻忍耐着情不自禁想手舞足蹈的情绪,以至于当女主与父亲穿越电视屏幕互相泪目之时,我也悄然洒下热泪。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部电影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
纵然《摔跤吧!
爸爸》珠玉在前,但我也不认为本片相较之下变得不可称道。
一部电影在让观众看得爽、让利益方赚的够、让创作团队因自我心血的注入而倍感自豪外,如还能留下些供人探讨、供社会参考的话题抑或命题,都能算得上优秀。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看《印度女孩》,都能得到较为清晰、明确、有价值的收获,生活emo的人能就此打上一针鸡血,女性意识觉醒的表达也为社会公平与进步提供着素材,永恒的家庭、父爱与母爱亦能深深感动着人,而女主成长的主线之外,以父亲为代表的的印度农民面对举步维艰的生存处境也经由影片结尾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诘问与期盼。
同样不要忘了尼尔森教练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我们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但却用最游戏的态度对待现实。
当印度女孩铭记着初心不再让父亲的热泪在面对国家队输球的场面下滑落,整个社会也最好都要想起“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古老格言,而我们也最好都要记得,支撑着我们梦想的,永远是最重要的、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实生活!
自从摔跤吧开启了印度运动电影热后,出来的电影层次不齐,但是有中国龙标的删减版我一定是不看的,浪费时间!
真没觉得多惊艳
音乐好得不得了,凭音乐已优秀。同样是社会底层、现实主义、主旋律、励志电影,但印度女孩真的比中国女孩难太多,太多太多了。中文介绍是说出身贫民窟,而外网介绍为中产,我同意,否则怎么可能拥有土地,父母的胆识与眼界也不是凭空而来;却依然因现实生活窘迫、难堪。虽然明知道能在印度成为演员就意味着什么,但文明在进步,有人发声、有人反抗,就会有人成功、有人受益。
不知道是板球运动不好看,还是电影把板球比赛拍的不好看,看的时候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同时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又太多,又讨论性别问题,又讨论亲情,又讨论阶层问题,又讨论政治,讨论东西太多又没有重点。
…
板球版《摔跤吧爸爸》,可惜内里鸡汤太足,几次让我跳出戏外。
本来以为是一个体育励志的故事,原来故事的内核是对社会对控诉
7.0
无法形容! 电影是艺术,这,就跟艺术不沾边啊!实实在在太印度了,完全没有辜负印度这两字。
前一个小时非常励志,女孩打板球遭人唾弃,在父亲的坚持下她一往无前,努力克服困难。后面是家庭事业遭遇打击,在教练的帮助下,顶住压力,获得成功。
挺好的 阿三很讨厌 但是电影还挺热血的 而且音乐穿插恰到好处 穷人没资格有脾气 拼搏只能靠自己
南印版《摔跤吧爸爸》,加了印度农民惨淡处境的副线,夺冠与父母被债主逐出家门的反差是神来之笔,也加大了影片的批判力度。“印度女孩”背后的各位“印度男人”们一样可爱。只是板球属于英联邦运动,好多梗在中国没共鸣。主题曲“挑战”也算热血激昂,但是各个方面还是逊《摔跤》一筹。
关于打破性别阶级偏见这块是好的,但是看得我快睡着,太套路了
周末看了四部剧,新蝙蝠侠,深海,杀手,只有这一部惊艳到我了。纸巾塞满了杯托孔。最近几年好几遍女性向的片子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值得在电影院看。
摔跤吧爸爸可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
套路
没事就响BGM 伪女权 滥情 剧情完全没有丝毫惊喜 so so so cliche 烂电影 以及电影院的声音真的调的太大必须得捂着耳朵看完全程 四处不停响起的或煽情或燃的BGM真是灾难 审美疲劳
想到在古代,种粮食的是农民,第一个饿死的也是农民……
倒不如说叙事节奏不错,如果单纯以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来看算合格的,但是动不动BGM就要铺太满影院听起来实在是有点嘈杂了,甚至于矛盾冲突和一些关键剧情都要用大量的慢镜头快切+带感的BGM带过,使得有些本该严肃的地方却被冲淡了情绪,而导演想要的又挺多,女性地位、自我实现、层级矛盾、又想夹杂其中传达给观众,但是又不深刻,点到为止都是口号,看起来就有些怪怪的。
题材太喜欢,女性+体育简直是最爱合集,不知道是不是删减减掉了农业土地的线,以至于最后的演讲不是很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