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feel比较悠长有余味的电影,从女主对男主一见钟情到想各种办法像和男主在一起,然后男主爱上女主并结婚,迎来事业的上升期,男主开始一路上扬。
这个过程中,女主和男主还是属于势均力敌,比较平衡的,姑且命名【阶段一】。
然而,在女主怀孕生育下有问题的儿子,家庭生活似乎陷入阴霾,生活表面上是物质越来越丰腴,男主也沉浸在出差中。
可能女主还是迷失了吧,也对,原本有才华的她,陷入了一滩死气的生活,影片甚至隐晦表达女主陷入毒瘾。
这个阶段,女主陷入自我怀疑,男主保持光芒,避免家庭冲突,命名【阶段二】。
好在女主再次怀孕生下一个健康的女儿,女主也似乎慢慢找回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习新的东西,让自己生活丰富起来。
而与此同时的男主,事业陷入瓶颈,开始多疑苍老,更在女主生日的时候,找了男性服务者来满足女主。
在我看来,这种真的其实算是一种侮辱吧,似乎像是男主在和女主说,我不行了,但我还是愿意去满足你的感觉。
然后,女主提出了离婚,也不太意外,法式的爱情大概就是,爱不存在了,那么婚姻也就没必要存在了,很自由大胆。
在这个阶段,女主找回自我,男主开始走下坡路,命名【阶段三】。
女主再次结婚,生活平静美好,但可能是缺少了点什么。
男主奇迹般的上门拜访,想带走女主,也许女主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吧,她跟着男主走了。
这个情节的设计,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戏剧,可结合当下大S与20年前初恋结婚的事情,似乎又显得不是那么drama了。
Anyway,男主和女主又在一起了,开始相濡以沫的老年生活,命名【阶段四】。
一般常人的故事到这,应该是结束了,看似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男主晚年当老师的过程中,与年轻女学生有了特殊情愫,而这一切可是让女主看在眼里的。
不出意外,女主大爆发,赶走了女学生,生活又恢复平静了。
该阶段,真的挺有意思的,说明人啊,还是不珍惜的,明明好不容易再次结合的生活,偏偏男主还是会想爱年轻女子,多么讽刺,命名【阶段五】。
男主没有了女学生,竟然陷入了老年痴呆症,多么吓人,他甚至开始对女主时而记得时而忘却,真的挺吓人的。
男主女主相约去悬崖边看风景,女主可能也是无法接受现阶段的男主,女主替男主的眼睛绑上了布条,任由男主一步步走向悬崖。
至此,该阶段,像是男女主,双方彼此解脱的一个过程,爱还是很脆弱,经不起折腾,命名【阶段六】。
故事到这,本以为该结束了,可剧情又有所增加,透露出在男主年轻时的手稿,均有女主润色或者说是实质性参与。
emmm,这么说来,女主图男主什么呢,图那一时的多巴胺的分泌吗?
可能,女生相较男生,还是更感性一些吧。
这个故事,一直感觉余味比较长。
感受最深的,还是女主吧,一直表现出来的都是勇敢大胆,喜欢的都会去争取和想办法,不会去委屈自己。
可能也就是法式大女主的魅力吧。
爱了就上前,不爱了就分开,人生那么短,亦那么长,胆子大一些也勇敢一些!
莎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她的才华甚至一开始让维克托害怕,但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了爱放下了自尊,电话打到让人害怕,甚至为了接近维克托和他的哥哥在一起。
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没有自尊,失去理智的女人,维克托会爱她吗?
她放下的自尊,跟她眼神里闪烁的自信比起来,算什么呢。
她给维克托的不止是爱,是对他人生的帮助,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本身。
她一直是付出的那一个,但是最后被留下的却是维克托。
被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沉浸在别人爱你时对你的好的人是可悲的。
爱的能力才是珍贵的,这不只是指你能去爱,更重要的是你有能力去爱,去给予所爱的人所需的,最好是一切,不然,总是会辛苦的。
阿德尔曼夫妇,分分合合,不就是这样简单的原因,分开时总是某个人失去了爱的能力。
而现在有的是连爱的能力都没有,还自诩深情的人。
我们对爱如此渴望,只是希望被爱。
我以前以为无法爱,是因为自我意识太强,太过自私,现在猜想,也许恰恰相反,不能爱是缺乏自我意识,把自己活在了他人的期望里,甚至不敢伸手去要自己真正渴望的。
(文/杨时旸)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创作了一本又一本书,而他的妻子莎拉创作了他——某种程度上说,维克托,这位功成名就、熠熠闪烁的文学明星其实是莎拉的作品,终其一生,她都在修正、斧凿、规整自己的丈夫,把他从一文不名推上盛名巅峰,在他一次又一次失控的时刻将他拽回轨道,而这一切,外界并不知情。
《阿德尔曼夫妇》弥散一种神秘魔力,讲琐碎日常,讲夫妻一生,讲一位作家的波峰波谷,讲青春年少和野心,讲暮色将至与死亡,它在看似平缓的叙述中,一直牵引观众,把平凡都幻化成奇绝,然后又让人们从奇绝和耸动中看到普遍的生活真相,所有人的爱情或许都能从中找到对标的时刻。
这部法国电影使用了一种经典的叙述模式,记者的来访和莎拉的倾诉,故事在当下的对话中展开,回溯了过往的一生,而这场对话是在维克托的葬礼之后,于他的书房进行的。
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反差,门外都是慕名而来的宾客,说着虚妄的致辞,祭奠一个被维系起来的著名符号,而屋内,却进行着一场彻底剥落人设的对话,打掉了所有光环、包装与虚名,显露出的真相让记者瞠目结舌。
《阿德尔曼夫妇》是一个爱情故事,从两个浪荡青年在酒吧相遇开始,历经试探、相爱、婚姻与撕扯,共同面对现实生活的窘迫、成功带来的眩晕、激情退却后的厌倦以及难以舍却的相濡以沫。
正是因为作家的设定,让这个故事生出了别样的光彩。
通过这个身份得以探讨了真实与虚构,而这一点正是这部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里所说的真实和虚构有多重指涉,首先,有关维克托创作的小说内部的状况,他书写了一个犹太人的故事,作为非犹太人故意启用了一个犹太人的笔名,以此获得盛名,在此之后,所写的故事也都虚虚实实环绕自己的家庭成员和现实生活,在收获财富和名望的同时也把有些人的人生推向了死角。
第二层,有关于维尔托自身身份。
在莎拉对记者的讲述中,直到最后,一切似乎都已经显露无疑,那些杰作其实都由莎拉悉心编辑和改写过,没有她的默默润色,维克托的作品不知道是否会获得如此成功,而时至他暮年时拿出的作品,甚至都是莎拉所写,只不过署了维克托的名字,彼时,维克托已经时而清晰时而糊涂,忘记自己写过那些草稿又漏掉了哪些笔记,他稀里糊涂地将妻子递过来的手稿付梓出版。
一切都混沌起来,他的名望中有多少真实又有多少虚构?
而这些真假参半之中是否涉及道德,关乎欺骗?
而第三层,则从具体的维尔托与莎拉的故事中蔓延出去,指向了所有人的生活。
我们都在生活中扮演几重形象,职场中,生活里,家人眼中,朋友心里,还有,只有我们自己知晓的时刻,那些秘而不宣的角落,而这些形象有些维系了一生,有些被中途撞破,而这一切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出于需要而自我虚构的?
当然,还有一层,关于维克托死亡时刻的叙述,在众人心中,这位神志不清的老人在散步时意外坠崖,终此一生,但在莎拉的讲述中,是她有意没有阻拦,甚至鼓励他继续向悬崖边走去,这到底是出于爱意让维克托得以解脱,还是出于多年来积攒的厌弃?
而有关这死亡一瞬的叙述,甚至对于他们一生的叙述又是否可靠呢?
如果说,莎拉在此之前就默默虚构故事,她的讲述中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回忆,哪些又是玩笑般地虚构呢?
这一切都成为了一场叙事圈套。
当一切讲述完成,那位记者在暮色四合中面对幽微灯下的莎拉,他的形象几乎成为了每一位观看者的缩影,震惊、拒斥、惶惑、理解、释然,这心理过程其实是从旁观者到代入自身经验的过程。
当被带领着纵览一生,似乎区隔到底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已经无关紧要,这宏大的混沌感才是生活的本真。
这故事从爱情出发,一步步闯进宽阔又纵深的生活,看起来洞悉一切的作家其实不过也在迷途,而旁人以为的追随者其实才是清醒的引航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莎拉是一位“元作家”,把丈夫的肉身与精神,才华与愤怒,希冀与绝望,以及对于生活的所有体验都化作了自己的素材,她把一生变成了一次漫长而沉郁的创作,吞吐狂喜和悲伤、告别与死亡。
讲述了一对恋人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分离又相爱分离的故事。
全片以女方视角,讲述了她记忆里的这段爱情故事。
不论是女主不择手段接近一见钟情的男主,不惜丧失自我价值,还是男主一直活在自我的世界中,沉浸在荣誉与赞美中。
男主在恋爱与婚姻中,不忠诚,从不认同女主的价值,不承认女主比他更优秀。
他麻木,无能,心安理得地将女主的才能和劳动占为己有。
他懦弱,在面临情感冷淡的危机阶段,只会逃离家庭。
女主爱他,害怕他离开自己,便甘愿奉献自己的价值。
女主因为爱,想要挽留而吸毒,成为一个取悦别人的机器。
女主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她满心满意地都是如何才能不让男主离开自己。
两个疯狂的人,纠缠出了一场坎坷又疯狂的爱情。
萨拉:博学多才的博士,十句话里能有三句话引自著名作家。
她看到了维克多,将他当做猎物,然后出击。
在维克多面前和他的朋友、兄弟接吻,引起他的嫉妒心,又以自己的才华征服他。
维克多:怀才不遇的作家,看到影片的最后十分钟,也许他连才华都没有,只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但是萨拉改变了他,萨拉有才华、幽默感,懂得如何营销,只有在萨拉的帮助下,维克多的书才能大卖。
在世人眼里,维克多是了不起的作家,实则所有的荣耀全应归功于萨拉。
因为维克多表现出了对萨拉的依赖,萨拉离开了他。
她说前二十年都在担心他不爱她,所以她依旧待在他身边。
我想指使、控制维克多能让萨拉产生征服一般的快感,知道维克多彻底臣服,她就走了。
萨拉毫无疑问是能干的,二婚以后她凭借自己的聪明赚了一大笔钱。
她这波澜壮阔的一生,唯独两个孩子是败笔。
儿子是智障,女儿没有才华,从孩子身上她无法得到满足。
萨拉爱维克多吗,我这里说的“爱”是指纯粹的爱,在他们人生的后几年,或许爱,但从相遇到成名到离婚又复合,这期间我不认为她对他存在纯粹的爱。
影片末尾,萨拉看着维克多向死亡走去,那一刻,她了解脱,她回过头看自己的一生,心里也许在想“老娘真牛逼,够了”有些人的爱,是以他人为出发点,爱他已有的属性;我偏向于认为萨拉的爱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在维克多身上将他本有的属性改造成为她爱的样子。
但维克多不是只知道情爱的傻子,他是不得志的作家,他自主意识强,萨拉把握不准他的爱,就是这一“患失感”连接着萨拉和维克多。
(本影评完完全全是自我的观点,我从我的角度出发,表达出我对萨拉和维克多关系的理解,一点拙见)
整体浪漫、诙谐、幽默,回忆的点点滴滴都是在揭示爱情的深刻与复杂。
两性关系在平淡的生活里此消彼长,爱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精神博弈!
爱也是两个势均力敌的人相互征服与成就!
法国人的浪漫,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学习!
我们的爱情电影还沉浸在狗血中,法国的爱情已经数尽大文豪,用莫迪亚诺等作家梗神吐槽,还要吃勒克莱齐奥的醋!
导演读过多少书,才能写出这样的通透的剧本!
才华快溢出屏幕了!!
是我今年开年以来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
高知女主侃侃而谈的样子,真的是魅力四射。
如果男主的颜值再高点儿就完美了!
最喜欢的两段戏,1年轻和中年后萨拉和维克多的两次私奔: 2年轻和年老时萨拉蒙着眼睛,被维克多带着前行。
令人惊奇的反而是—— 这是一部处女作,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既是主演,也是编剧。
而女主,也是编剧之一,名叫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在拍这部影片之前,已经当过演员或者编剧,但是作品寥寥。
多莉亚之前更是没作品没名气,谁知道这第一部参与主演和编剧的电影,便让她获得了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这部电影细致、浪漫、有趣,却不乏震撼人心的部分。
心里无数次感叹: 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爱情与人生拍得这么美了,而且是既现实且体面。
其实不知道如何来描写这部电影,因为看过之后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影片横跨三十余载,以男主维克多的葬礼为起点,他和女主莎拉的人生写就的小说一章章回顾,事情都沉痛而残忍,但表现得举重若轻,这一点很讨喜。
像是女主写就的自传小说,结构清晰,影片分十五章,一章一个小标题,大故事小故事穿插其中。
展现两人情感的不同阶段,有片段化之感。
他们的人生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虛幻、如此的生活化叉那么的戏剧化,他们像是男人与女人本身,照映出每个活在爱与痛苦中的人们。
前半部分路有些聒噪和无聊,两人在一起后开始渐入佳境。
后半段,男主失忆后将女主当成自己母亲并向其忏悔,两人走在第一次约会的山坡,男主恢复记忆想妻子表白,重玩当年的游戏,然后走向死亡。
虽然是两位法国文艺青年的爱情和人生,但也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像是凝聚了太多人共同生活经验与感悟的范本,因此也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爱情无非分为这几个阶段,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相守。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很多爱情或许都走 不到相伴相守的阶段就匆匆终结。
爱情这一命题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怎样才能做到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这部电影就能提供参考。
首先必须对两人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塑造,两人的情感变化必须有依据,例如两人差异的产生根源,人性挣扎的过程。
其次,要有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细节。
最后,要有导演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这部电影中结尾处对爱情的阐释就极为精妙,很喜欢这个具有解构性的反转结尾。
不知多少次想象中年时期的生活,尤其是爱情(或说家庭) 状况,或许接触了太多中年危机的言论和电影,或是还是对人性的存有悲观的偏见,对中年的爱情生活还是抱着恐惧和虛无的心态的。
这部电影还算美好的呈现了爱情的各个阶段,对两人中年时期差异产生,互相争取的过程的描述的十分打动我,当然较为完满的结局也给了些许安慰。
不得不感叹电影的伟大魔力,不仅能雕刻时光,还能穿越时空,缝补缺憾。
结尾处,女主说“多希望看到以前的你”,下一个镜头70多岁的耄耋老人就回归到了当年的文艺青年,现实时空老去的她和40多年前的他牵手相依,下一个镜头又是女主年轻时的明媚笑容,联系起两人这四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再加上煽情的台词,在泪眼中婆娑中感受到了岁月和电影融合下的强大震撼力。
有诸多着重刻画两人情感(两性关系)“爱情电影”,如表现孤傲卓绝的设计师与出身低微的乡下女孩之间跨越阶级与文化的《魅影缝匠》,如展现女艺术家坎坷的情感与创作经历,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弗里达》,我更偏爱这部电影。
盛佳蓝光标注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我可以看着你逐渐遗忘整个世界,但我不接受你开始逐渐遗忘我。
所以,你来作我们爱情之中的祭品吧。
因为在我们相遇的那一刻,我已经献祭了自己。
阿德尔曼夫妇在我看来像是一部套着爱情外壳的惊悚片。
电影由14个章节串起,讲述了一对恋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全部过程。
通篇暖色调的打光和充斥着法式小资情调的台词,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岁月静好”的爱情电影。
直到最后狂风骤雨般的剪辑和反转,众人才看清在爱情的矫饰下,那几乎令人难堪的真实。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和海报欺骗,以为这只是一部烂俗的法国爱情片。
偶然看完这部片子,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充斥着辛辣讽刺的黑色喜剧,并且带有一定的悬疑色彩。
因此,相比那张男主从背后拥抱女主的浪漫风格海报,我更喜欢下面这张:两位主人公倚靠在书桌前,表情凝重。
《阿德尔曼夫妇》是本片男主角尼古拉斯·贝多斯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长片,他和女主角多莉亚·蒂利耶共同为影片编写了剧本。
虽然是一部处女作,影片的质量依然非常成熟,无论是巧妙的剪辑、配乐,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没有粗糙的痕迹。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的葬礼开始。
葬礼结束后,一位记者采访了维克托的遗孀莎拉,于是她回忆了自己与丈夫历经半个世纪的爱情,揭开了他们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同样是以作家为主人公,2016年有一部西班牙影片《杰出公民》,讲述了一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衣锦还乡,先后与朋友的妻子、女儿发生不伦恋,最后被捉奸并险些丧命的故事。
在讽刺文学界知识分子虚伪、堕落、缺乏道德感这一点上,《阿德尔曼夫妇》与《杰出公民》风格颇为相似。
(以下内容有剧透)莎拉与维克托的初次相遇发生在一家酒吧,莎拉对维克托一见钟情,于是对维克托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然而这段女追男并不浪漫,甚至有些畸形。
为了吸引维克托的注意,莎拉设计了各种偶遇,甚至与维克托的哥哥上床,只为了让对方吃醋。
维克托对莎拉的感觉是恐惧多于爱慕,因为莎拉太聪明了,她有古典文学的硕士学位,还能从维克托的作品里挑出一大堆毛病。
莎拉的这些特质让维克托感到自卑和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和莎拉这种女人交往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她从精神上"阉割"。
不幸的是,维克托的预感在婚后真的变成现实。
在这两个人的婚姻中,起初是维克托占据主动地位,莎拉爱他更多、付出更多,为了取悦维克托,甚至不惜吸毒。
维克托则是一名十足的渣男,婚后不断的出轨。
不过当这段婚姻的时间拉长至40年,我们就会发现婚姻不会永远让某一方占据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克托的头发秃了、身材胖了、才华枯竭、人气下降,变成一名油腻中年大叔。
莎拉则逐渐展现出成熟女性的人格魅力,学声乐、学绘画,结识社会名流,将生活经营的非常精致。
面对这种地位的转变,维克托开始猜疑、嫉妒、无理取闹,最终莎拉和他离婚,嫁给了一名IT企业家。
其实维克托在文学上的成功,多半也归功于妻子莎拉的聪明才智。
影片结尾一个重要的反转,就是莎拉向记者透露,维克托的很多作品是由她这个妻子代笔。
维克托第一次接触莎拉的家人时,发现莎拉一家居然是犹太人,而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穷的灵感。
于是他干脆以犹太人自居,甚至将笔名也改为"阿德尔曼"这个犹太姓氏,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就这样,在上世纪70年代,维克托搭上了反映犹太人苦难的文学热潮,在文坛一战成名。
影片描写维克托的成名经历时,顺便讽刺了文学界的诸多弊病:"色情场面、乱伦情节、暴力情景,讽刺左派、讽刺右派、讽刺弱势群体,所有(博眼球的题材)都写过了,人们已经不读书了。
人人写作,无人阅读。
"原来,维克托这个获得过龚古尔奖的文学巨匠,表面上充满智慧、善于思考,所著作品以严肃文学自居,实际却根本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只为了博眼球、标新立异。
为了获得更好销量,维克托还曾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写了一本讽刺中年贵妇的小说。
当她的母亲读完这本小说后,感到万分羞辱,随即跳楼自杀。
这种吃至亲"人血馒头"的做法,一步步让维克托登上了文坛宝座,却也让他背负了一生的负罪感。
而所谓的名声和地位,又脆弱的如过眼云烟。
在维克托与莎拉离婚的那几年,维克托写作风格突变,创作了大量诸如《婚姻的陷阱》、《别相信哭泣的女人》、《魔鬼的高跟鞋》这样的厌女症小说。
讽刺的是,维克托此前的读者多为女性,于是他的作品销量严重下滑,经济状况陷入窘境。
受声名所累,反倒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真实观点,这又是作者的幸运还是不幸?
当然,维克托与莎拉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又发生了多次地位的转变。
最后,这段感情的结局是维克托患上老年痴呆,认不出自己的妻子。
莎拉带着维克托来到两人第一次度假的地方,像年轻时那样蒙住他的双眼,然后看着他坠下悬崖。
因为维克托身为一名作家,当他停止思考的那一刻,他的灵魂早已死亡,而莎拉不忍心看着爱人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维克托死后,参加葬礼的亲戚们怀疑是她谋杀了维克托。
只有了解过两个人这40多年相爱相杀的婚姻,才能理解莎拉和维克托之间的感情,是被彼此的灵魂吸引,根本与忠诚无关。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我再信公众号安利就砸硬盘。亮点是化妆和女主表演。这模式拍恶搞喜剧倒应该能别有亮点,现在这套先煽情再反转,角色性格为剧情转折而设定的感觉非常鸡肋。
4.5星┃很惊喜,直到最后十分钟之前我还以为是《消失的爱人》《45周年》之类不相信爱情系列……对爱的解构还是法国人会玩,女主实在太酷啦!要有幽默感和想象力,虽然不保证拥有好的爱情,但至少做个好的爱人。
全片除了卧床老爷子没一个讨喜的角色,升级版的两小无猜
相识相知相爱的生活小事串起45年两个文青的爱情,平淡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女主从患得患失拼尽全力去讨好,到找回自我踏上新旅程遇见新伴侣,最终还是因为文学也好、魅力也好,两人再纠缠,再遇到男主年轻情人的挑战,最后在爱之中“杀死”他。回光返照的小段落戳中泪点。“只需要有一点幽默感和想象力,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便抵得上所有的荣誉名望。”她对他是牺牲名誉的全身心付出,他对她只有荣誉和名望,而她心甘命抵。独立高知女性的任性选择吧。
女人太强大,是好事还是坏事
虽然很好看,但我必须对抗这种伪装过的小清新,第二次私奔那场戏还是很动人的
时间线特别长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只能穿过爱情而洞悉一切。那如果固守一个爱情的目的就一定会失望,导演与人生皆无意于此。好喜欢里面那些掉的书袋,撒金粉一样惬意。法国片真强,原来我们说梗的时候,埋的不高明就是静脉曲张啊。
试图对卡萨维茨《权势下的女人》作出颠覆的《阿德尔曼夫妇》显然败给了它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在这位三流作家描述的乏味无趣人尽皆知走马灯似的两性生活的尾声中,你就像那位多嘴的记者无从分辨所谓“影响下的男人”的真实性。倘若现代观众沉溺于这些烂俗桥段不能自拔,她也只能丢给你一句:图样图森破。
电影时长两个小时左右,如果不能在前20分钟抓住人心,那这就是一部烂片。没人会搁那儿听你絮絮叨叨一大堆,然后看那最后五秒钟的高潮。
看了30分钟左右,男女主角语速挺快,有点神经质,浮光掠影,少点地气→没有细节,没有事实
流水账。
就是不太喜欢这部片子!
爱是一场关于智商的持久战,控场的人不能永远是单一一方。
莫名其妙的法国片
只有休戚相关才给了爱情保质期
两性版的苦路十四站,看不破爱情和婚姻的人该看看这部。文艺青年的婚姻生活仍然逃不脱风花雪月柴米油盐,最后晚年的告解和宿敌一样让人泪目,相比之下结尾反转一点都不重要。俄语配音又over又垃圾
2.5 只想说c’est la vie,总体拍的很冗长且商业的一部,倍速播放才勉强看得下去。。看到最后发现这竟然还是个悬疑片。配音听的我太难受了。
一个人离不开另一个人必定是有原因的 可能是名利 欲望 或者是你爱着他他又刚好给了你你想要的爱
或许在个别章节的衔接部分略显生硬,但这种真实到残酷、激烈到反常、浪漫到无可药救的情感内核,实在是法国电影的招牌和价值所在。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一对疯子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