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夺者
Die Stropers,来了一个男孩之后(台),一个男孩来了之后,收割者,The Harvesters
导演:艾蒂安·卡洛斯
主演:Danny Keogh,Benré Labuschagne,亚历克斯·范·迪克,Juliana Venter,布伦特·韦尔默朗,莫尔纳·维瑟,埃里卡·韦塞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南非,法国,希腊,波兰语言:南非语,英语年份:2018
简介:南非自由州是南非白人这一少数群体的据点。在这个保守的乡村地区,力量和男性特权依然是当地人尊崇的两个词汇。Janno是个孤僻、内向的小男孩。他的母亲则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天,母亲将流浪街头的孤儿Pieter带回了家,并要求Janno像弟弟一样接纳他。两个男孩由此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利、遗产和双亲之爱的较量。详细 >
【南非】《当我们17岁》、《上帝之国》之后的“村野汉子第三章”,却又承接了去年被低估的《伤》南非大地中的那份神祗笼罩的悲伤和巨大的分割。古老的歌唱、因为身份和争夺所产生的种种牵绊,用伤害来掩补心理的爱与残块,抓得太细腻了。最后的那一把火所带来的心理情感力度不亚于《燃烧》里的那一把火。
可能算是近期出现的“我家来了个陌生人”系列最压抑最冰冷的一部,剧作非常巧妙地塑造了两个性格、性向、价值观迥异对立的少年形象,间接反映了南非底层普通白人家庭的生存现状,一个站在文明对立面的陌生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原本看似和谐的清教徒家庭的平衡,残忍地撕开了宗教/社会/家庭等关系的本真面目,荒芜苍冽的大自然所孕育的孤独感扑面而来,压抑和不详的配乐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氛,以致结果看得不寒而栗。(70)
你所拥有的不过是代替别人生活
最后那把火。
结局太可怕了
对于南非宗教种族社会等方面不了解,对于这部电影也很难懂,不过还是能够感觉到一些表达的东西。整体来说是懵懵懂懂意犹未尽。大概太冷门,没有详细一些的解读影评能让我了解更多,有些可惜。
最后彼得还是取代了诺亚
18.11.11金馬影展
弟弟表现的太好了
还是很棒的。这剧情感觉像欧容的《登堂入室》。好吧……一点也不像。
前半过于冗长
画面很美,剪辑太差。
最后一把大火极其少见地释放毁灭的蛮横与隐晦,目瞪口呆,不寒而栗。
家庭关系里面一些真实的人性。
今年第一部震到我的同志电影,虽然性向并不是主题。南非新人导演将一对养兄弟之间的复杂感情刻画得太入微了,入微到让人不寒而栗。电影呈现了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白人成为少数群体后只能依靠宗教信仰来维持“纯洁性”的悲哀。弟弟的邪气演技厉害了,不行我得缓缓...
别把我一个人扔在这里
结尾..
今年最喜欢
把少数族裔兄弟争家产拍出了金枝欲孽的宫斗范儿。哥哥看似无害实际心思深沉,弟弟阴鸷邪魅却单纯至真,可怜人的生存游戏,同类之间的鸠占鹊巢。对峙戏可以脑补弟弟惨惨一笑:大家都是鸡,谁又比谁高贵呢?
作为一部寓言电影,基本算合格,但也犯了些老毛病,比如人物极端符号化、细节缺失和情节刻意为主题服务,电影非常容易让人想到库彻小说中那些被人遗忘的南非庄园,那是白人曾经的辉煌的过去,在独立运动之后,他们被遗忘了,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中,慢慢地失去了主体性,孤儿和无法生育的设置很好地影射了白人群体的现状,他们已经不再是主人,但未来呢?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未来了,宗教是他们还能联系过去仅有的途径,照片都昏黄,唯有每日的祈祷能让他们寻回自我,大量的人物置身荒野的镜头和对称构图,暗示着秩序的不稳定,外来的荷兰孤儿是自由一代的代表,他身上没有曾经辉煌岁月的束缚,唯有生存才是目的,没有心才能超越撒旦的索多玛的火焰,而收割者身份的交换也必须付出出让灵魂的代价,去掉情亲、文明的伪装,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