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电影里很多莫名其妙的的元素来看,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应该远不止“真善美的亲情”这么简单。
但是豆瓣上的影评似乎一面倒的倾向于“真善美的亲情”。
翻看短评,“感动的热泪盈眶”“眼泪簌簌的”这类评论充斥着整个页面。
排名第一的影评题为《人类啊,你们不配得到永恒的感情》,令人发笑。
其实,大卫同学的爱只是被烧录在硬盘上的程序而已,大卫同学也只是“照章办事”,而不是“主观的去爱”。
我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机器人被编制的程序是“屠杀人类”,他被激活了程序,逢人便杀,你能说这是他的错吗?
不能,因为他被人编写了这段程序,这不是他本身的想法,他是无法控制的。
同样,大卫的爱也不是他本身的想法,只是该死的被烧录在硬盘上的程序而已,他是无法控制的。
我们再来看这个所谓的“爱”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最不真善美的“爱”,换而言之就是自私的占有欲,对,就是这个词,自私的占有欲。
大卫实际从未替她母亲想过,他从不去想他的消失才是对那个三口之家最好的情况,他只是偏执的想要占有她母亲的爱,他想要“special”他想要“unique”他想要“哄我睡觉,一天说500遍她爱我”,他考虑的出发点从来都是自己。
他憎恶他的“兄弟”,无视他的“父亲”,他巴不得这两个人都消失,这样她母亲就能只关注他一个。
最后那一天里,旁白:“没有他兄弟和父亲,只有他和他母亲,是他最幸福的一天”,这段情节让我毛骨悚然,别和我说这是什么对母亲的爱,这简直就是偏执的畸形的人为创造的怪胎。
所以,如果把这部片子仅仅定位于“温情、亲情”,(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单单就这部片子的“温情”部分来看)这是一部蹩脚的不及格影片。
花谢的时候,会痛吗?
不会。
为什么呢?
因为花儿知道,有人为了看她们看阳光而来到世上,今生无悔。
不后悔就不会痛吗?
是啊。
只要你心里有阳光,你的灵魂就会永远,永远地和阳光在一起。
和阳光在一起,和你在一起,眼睛里就会有阳光。
有阳光的眼睛,永远不会闭上。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题记DAVID是谁创造了他?这是一种如此残酷的创造:创造爱,去体会不被爱的悲哀;创造信任,去遭受欺骗;创造感受,去经历痛苦;创造恐惧,去面对杀戮;创造心灵,去担当孤独创造希望,去承受绝望!
似乎创造,就是为了毁灭。
David作为机器人,他能做的很少,祈求的很少,希望也很少。
他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有人关心他,有人爱他,而他自己也能够去爱别人,这样就够了。
MUM,我只想得到你更多的爱“ 当一个机器人全心全意地去爱一个人时,那么这个人又有什么样的责任去回报这份爱呢?
”His love is real,but he is not. David没有忘记他妈妈给他讲过的《木偶奇遇记》。
“蓝仙女把皮诺曹变成了真人,也一定能把我变成真人,变成真人后,妈妈就会爱我,我就能回家了。
”为了这个愿望,他经历了很多很多。
欢笑、泪水,他哭过,笑过,伤心过,悲哀过,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
Please make me real …Please make me a real boy … Please…please… 这是他的信念。
他心底的一束阳光。
David对着蓝精灵的塑像(他以为是真的)喃喃的祈求着,“Please make me real ….Please make me a real boy …Please…他的脸上充满着虔诚,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梦想成真前的欢欣,充满着对梦想的渴求他一遍又一遍真挚的祈祷直到他闭上眼睛,永远睡去那一刻。
尽管,那时侯David在海底,但我确信我看到了阳光那束阳光叫做爱……带着阳光和爱,两千年过去了。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但我知道David心中有着阳光,他想把这叫做爱的阳光留下来天上的风筝哪去了?
一眨眼,不见了。
从前的我们哪去了?
从前的爱哪去了?
你知不知道?
David呢?
他知道吗?
David“坚强,坚韧,坚持,你会得到你想要的。
爱你!
微笑的面对生活吧!
” “Can you bring my Mommy back?
这是David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祈求。
David一直坚持他的母亲是爱他的对母亲的思念像是一系花香,漫过那间屋子,漫过山谷,漫过海洋,笼罩着他和蓝仙女。
当这个愿望实现时,我相信David是最幸福的孩子。
尽管带着一点忧愁,但淡淡一点的忧愁很清。
I found you淡淡的一句,却已经表达出了David那时一切的心情抑或是两千多年来的一切,酸、甜、苦、辣…… “I love you David. I do love you.I have always loved you!”短短三句话,David露出了最可爱的笑容。
他画出了阳光,在现实中,也是在心里……阳光画完了,他也永远的睡去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幸福。
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了,自己这一辈子到底要什么。
DAVID找到了自己唯一的人,他所爱的人……就因为是她,才会去爱,也正因为是她,才会爱他。
David选择了爱,那我们呢?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永恒的?
是爱。。。
在看《人工智能》之前,我已经听说这是部看后会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电影,但是,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看后心里还是感到空空的。
我认为这其实是一部残酷的电影,尽管斯皮尔伯格给了片子脉脉温情,但是还是压不住它带给我的沉重感,让人看后心理不是个滋味,却又立刻不知能说些什么。
这部电影拍摄于2001年,在这之前,斯皮尔伯格在拍摄一些列叫座的商业片奠定其在好莱坞的地位后,开始拍摄更多反映他个人想法的,富于人文色彩的电影。
这部《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科幻题材是斯皮尔伯格非常擅长的题材,而在这部电影中,他又表现了更深刻的内容,我相信即使纵观他的电影拍摄生涯,该片也足以称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刚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创造出具有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机器人,然后赋予这样的未来以或美好,或末日色彩的科幻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
片中,一对夫妇的孩子患病被冷冻久久不能治愈,于是丈夫试图以一个具备了感情的人工智能的孩子外形的机器人――David来疗治妻子的伤痛。
后面的故事我们熟悉而又陌生,机器和人的冲突产生了,该片中没有如很多类似电影一样,将机器人显得强大无比,相反,他们显得很弱势,很可怜,片中构造了一个出现了新的歧视――机器人歧视――的未来社会。
这部电影再一次反映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随着进步也不断创造着歧视,在人类各个文明区域相互隔离时,从来不会有因为肤色造成的种族歧视,但是当科技进步,人们可以相互交往时,这类歧视随之产生。
同样,你现在不会歧视你的一把剪刀,但是当科技进步,创造出具有与你相似特征的人工智能“工具”时,这样的歧视也会随之而来。
就如片中,人们一方面仍然把他们当作机器,工具,不会给予其平等的待遇,将自己以创造者自居,可以任意创造或是毁灭他们。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与人类有着太多相似特征的人造人,人们又有着担忧和恐惧,害怕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恐惧使得这样的隔阂加大。
David是一个显得柔弱机器人,但是片中那位绝望的母亲Monica仍对这个“礼物”产生了感情,哪怕自己的孩子康复之后,对于David,她仍饱含感情。
而David始终有着机器的烙印,当Monica通过念颂一段话来启动David身上的程序时,David就成了Monica的孩子,一种对母亲矢志不渝的爱永远在David身上寄宿。
所以,他为了获得母亲的爱,可以做任何事,同时对眼中的亲人有着爱的冀望。
要人类如同对待同类一般接纳一个机器人是困难的,所以,Monica最终痛苦的要将David送回制造他的公司销毁,但是母爱让她又不忍,只能将其留在林子里。
这段生离死别的场面令人动容,当David说“如果我跟小木偶一样变成小男孩,就能回家吗?
”时,他便坚定了寻找蓝色仙女的信念。
于是他寻找,用劲力气寻找,终于,他在大洋深处找到了蓝仙女,尽管只是一尊雕塑,但在心中,他默默祈祷,希望变成一个可以让母亲爱的男孩,这一许愿,一许就是两千年。
而当两千年后的“生物”开启冰层下的David时,他发现的确是蓝仙女的破碎,是他梦的破碎,这是一个绝望的时刻,在温情下,斯皮尔伯格揭示了命运的无力抗拒。
David的命运生来就已经注定,他被设定成终于“主人”或是“母亲”Monica,但是,他却无法被接纳,哪怕他天真的追寻蓝仙女,命运也无法改变。
就如片中裘得.洛饰演的机器人人,生来就被设定了角色,是一个为女人服务的性机器人,这是一种无从选择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发现现实后的绝望,当David发现他并非独一无二的,而是产品线上的千万个产品的一员,是一个试用品,一个试验品,那一刻,David那种不知所措的惶恐也反映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共性,在残酷现实的绝望中,我们都会惊恐万状,但是却又不断制造让他人惊恐绝望的现实。
该片值得一提的还有对人类前景做出的令人沮丧的寓言,片中的人类显得狂妄自大,正如在机器人屠宰场上,主持人煽情的大喊“我们是什么?
我们是活生生的!
”,底下是同类歇斯底里的狂欢,在狂欢中,人们找到了理由可以对眼中的工具――机器人任意处置,因为在他们眼中,机器人不是同类,是低贱的,所以可以毁灭他们而不带一丝愧疚。
人类历史中一件件种族灭绝搬的暴行不也基于同样的逻辑吗?
但是,最终人类的境遇却是灭绝,成为可以被复制,但是只能存活一天的脆弱生灵,而正如片中的舞者机器人所说,最终留下来的是机器人,人类因何灭绝?
片中没有详细的叙述,而是以两千年带过,短短的两千年,人类在狂躁中灭绝,留下的是已经给我数字化,抽象化感觉的机器人,不,当他们成为主宰,他们将定义新的生命的含义,就如人类已经成为他们可以复制的创造物,历史就这样开了一个玩笑,一切突然颠倒。
《人工智能》的一个优秀之处就在于它饱含了多样的信息,让你可以从多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将丰富的科幻,深刻的思考,人文的精神做了完美的结合,还是那句话,我相信这是一部经的起时间考验的电影。
说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说说片中主演,小童星Haley Joel Osment在片中的表演非常出色,让一班成人演员都相形见绌,如同在《第六感》中一样,他仍然带着忧郁的眼神,显得柔弱需要保护,正如片中那些机器人一般,他在被母亲抛去的时候的苦苦哀求,在面对蓝仙女雕像时的期待的眼神都让人动容。
还是让我们回顾片中那最后一幕吧,David和母亲度过最快乐的一天,蓝仙女的神话终于实现,他唤醒母亲,为母亲煮一杯咖啡,他为母亲盖上被子,同母亲一同睡去。
他终于获得了母亲的爱,可两千年的等待竟只换来这短短的一天的幸福,我不知这应算一个甜蜜的还是悲伤的结局,但是,那一天爱确实超越了肉体或是机器这样的载体,David那一天终于露出了甜蜜的笑容,笑吧,因为那期待的忧伤的面容已经凝结两千年。
愿片中的灰色预言永远停留在屏幕上,愿David最后一天的灿烂笑容能挂在每一个渴望爱的孩子或是成人的脸上。
http://www.douban.com/mpic/s1318020.jpg
斯皮尔伯格继承库布里克遗志而拍摄《人工智能》(《AI》),身处生死两界的两位大师的名字联系一起,《AI》更像是一次生死两界的对话,直击人类的恐惧。
说起来,《AI》只是第二部让我看得入神的科幻电影,上一部是《迷失太空》。
总之,到《AI》为止,科幻这种非常终极的话语方式,让我越来越喜爱,在某些时候,它的力量甚至超越了众多的宗教反思和哲学追问,非常的本质。
不过,另外一种结局的方式一直困扰着我:如果让大卫这个携带人类爱意的机器男孩在两千年后成为机器世界的上帝,《AI》又会是怎样一部电影?
这是那个库布里克的结尾吗?
简单来说,《AI》的话语方式非常终极和本质,电影中的两大命题是正是支撑人类文明的两件小事:道德和爱。
道德尚有极大的区域差别,暂且不论。
讲述大爱的作品,则是对作者的极大挑战,其难度堪比徒步穿行沙漠。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爱这个东西,本身是个空洞,要用可以言说的方式来讲清楚,还要让人明白这件事情本身是不讲道理的,历代的艺术家,可谓屈指可数。
但是,斯皮尔伯格的聪明就在于,既然是人演绎不了的东西,那么让机器人这个人类创造的他者来完成,让机器人携带上人类的愿望甚至是图腾,让机器人以读取程序的方式来谋取一个亘古不变。
所以,这份永恒的爱就变成了人类心目中的一个神。
我一直在猜测,老斯会让这个懂得爱的机器人男孩大卫在两千年后成为机器世界的宗教,因为对没有人类的机器世界而言,两千年前的机器男孩身上的爱的因子,就仿佛上帝的仁慈,比照人性本恶的人类混沌之初,这个机器男孩完全就是另一个上帝,下一个上帝。
或者换一种说法,人类成了机器世界的神秘崇拜所在,上帝所在。
这是不是更加的库布里克?
就像评论所说“只有上帝和库布里克才热爱人类和诅咒人类——如今这一对老混蛋在天堂又他妈笑了。
” 这就像最初的人类发现了数学这件事,而且发现勾股定理之类的数学公式几乎是在时间之前就存在,而且将永远存在下去的时候,内心对数学的恐惧达到了顶点。
发现自己生存在地球的那几十年时间几乎已经短暂到了让人恐惧的地步,所以数学成了宗教本身。
而斯皮尔伯格的焦虑显然和人类蒙昧无知的祖先是一致的,大家的生命方式在本质上都是瞬间式的,而唯有对死亡的恐惧和心中的信仰才是永恒,才是救赎之道。
老斯的着墨的就是大爱。
实在无法想象《AI》的结局置换成这样,将会产生怎样巨大的毁灭力量。
还好,老斯没有这样,《AI》仍然是一部让人充满希望的电影。
至少我看完之后,内心充满了平和。
是的,好的科幻电影,一定比任何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有力量。
觉得整个电影效果还不错。
比如,在去找蓝仙女的路上,他们找到了无所不知的博士,一开始屏幕上出现了宇宙太空以及光晕,然后突然宇宙做了爆炸的效果,只露出头和手的无所不知博士蓬蓬的头发和夸张的表情活灵活现出场,立体数字五颜六色的透视排列,这个特技很是立体和张力。
这部电影特别强调了灯光的用法。
那么梦幻,让这部电影的调子多了一些神秘和温情的色彩。
从小David第一次出现在他妈妈的家里,他从门口走进来的一瞬间,一阵刺眼的白光,将小David留出剪影的效果,然后特写脚步,右脚独特的开场,然后左脚,从衣服到鞋子,清一色的白色,在白光中更是觉得梦幻。
后来他被妈妈丢入机器人屠宰场中,因为月亮的出现,灯光也做了很集中的处理,使得森林更加的鬼魅和童话般。
两千年后,他和妈妈相处的那仅仅一天中,他们的房间由开始冰冷低纯度的多色彩到温馨的阳光和暖色调,以及David和妈妈和咖啡的时候,灯光打在他们的侧面,他们的轮廓多了一些强调,似乎是让观众和小David一起记住这个美好的时刻。
一开始看完人工智能,总觉得这个小男孩真的很不完美。
他对他妈妈的爱,一开始就说了,是烙在芯片上的,也就是说,那本来就是无意识的,机器本身属性的一部分,只要男孩在,他的内部构件还都正常,那么这份爱就不会泯灭,那有什么值得感动的?
不过是在说明机器人本身的特性而已。
而更让人觉得受不了的是,男孩因为这无意识之爱带来的(或者是机器本身的程序bug?
)可怕的控制欲和毁灭能力。
让Monica无法接到Henry电话,私下里偷偷和Monica亲儿子较劲,比谁获得的爱更多,还死抱着他掉到水里,这些行为都让人看了感觉非常不舒服。
如果说Monica的亲儿子是个有心计的小恶魔,那眼前这个拥有机械神力,更不懂是非判断的小男孩更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Monica把他扔进树林的时候,我真担心他两只手那样抓住Monica会不会把她也给整的一命呜呼了。
Henry说他能学会爱那必然也能学会恨,我开始以为这句话是Henry不理解机械本身的构造,而产生的对机器人的误解,但是后来看到男孩把实验室里的另一个David打得四分五裂的时候,真是觉得Henry的那句话一语成籖。
后面就是这个小男孩误打误撞,遇到倒霉透顶的裘德洛并且死抓着他不放,想拉他当垫背的情节了。
看看别的被抓住的机器人,真是一个个的都比这个小男孩懂事。
会做nanny的那姑娘临死的时候还恪尽本分,对着小孩永远充满微笑,会点灯的那老头既懂得叫别人帮他挑断痛筋同时死前还不忘推销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别提我后面想单独拉出来讨论的裘德洛了。
话说那个看到David然后去向她爹告状的小姑娘真是漂亮啊,一双眼睛闪闪发光,水灵灵的。
但是这个小男孩干了什么呢?
拉裘德洛做垫背,不停地说keep me safe之类的,我不明白这是他这个机器人自带的拉人下水程序么?
怎么一点都不招人爱呢。
不停的强调I am one of the kind,I am special,这大概可以被俗套的用人类的“自我认同”感来诠释,但问题是这种怕死的自我认同感哪个机器人没有呢?
他又有什么特别呢?
别说他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没有完成应尽的在母亲身边尽孝的使命,他只是单纯的不想死而已。
后来小男孩就周转曲折的到了造他的博士那里去了。
看到和他一摸一样的机器人突然兽性大发把人家打了个稀巴烂,吓得裘德洛拉着泰迪转身就走。
看到无数个自己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不是那个special one了,不是special one和他能不能变成真人其实也没半毛钱关系,大概是他自我认同感泯灭了所以最终决定跳海。
博士说他是一个充满了逻辑的神奇的机器,但其实一路上是裘德洛找到Dr.Know,裘德洛开飞机,裘德洛推理分析才帮他走到这的。
最后的情节就更怪了。
阿凡达的即视感出现的时候真是瞬间笑尿了。
最后见到他妈妈了,那段相互照顾陪伴度过一天的生活一点也没有母子间亲情,倒像是一个男的深情凝望自己的爱人。
他妈妈醒了以后谁都记不起来只认识他还对他好的莫名其妙,那就更……莫名其妙了。
接下来要说的是匹诺曹的童话故事。
匹诺曹变成了真的小孩以后重新获得了爱是这样的吗?
我记得的是匹诺曹好像从来就没有失去过爱啊。
木匠在他是木偶的时候就很喜欢他了,把他当儿子的吧。
吐槽了那么多,来说说我的两颗星都打在哪里。
一颗星打给泰迪熊和裘德洛。
泰迪熊知冷知热,不会去亲近玩弄自己的Monica家亲儿子,本身就超越机器了。
会自己缝衣服,Monica的一撮头发默默地捡起来自己一藏就是两千年,它能不动声色的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临危之际还一直惦记着小男孩要去救他,该说话时说话该闭嘴时闭嘴,还兼具了萌萌外形和充满耐心的好脾气,怎么能不爱?
裘德洛呢,英俊,步伐轻盈利落,很清楚周围的环境和局势,知道自己遭遇麻烦该马上把license去掉,知道人类对机器人的真正态度甚至预测了未来的世界机器人是唯一会留下来的东西,在小男孩发飙时相当知趣的保护自己,而真的到要被毁灭之时也干干脆脆,逃不了的我就来抗。
除此之外还有一颗好心肠,被人拉垫背了反过来还要感谢他,还呆在直升机里默默守望小男孩,把他从水里捞出来,死前还记得给他的直升机下好潜水指令,做到这么周全的机器人,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
另一颗星打给这部电影的超前意识。
制片方必定没有想到,几年以后,这个世界出了一部阿凡达,他们用尾巴传达意识的“超高级”能力和片尾那些大发善心的机器人如出一辙,他们肯定也还没有想到,又过了几年以后出了一部电影叫泰迪熊,里面的泰迪熊无论萌度还是耐受度都远远低于本片的小泰迪。
最后一句话:那些被本片感动到眼泪横流的观众们,当看到男孩的残暴自私时,你们原谅他因为他只是个机器。
而看到他执着不渝的爱时,你们又忘了他只是在恪尽一个机器应尽的职责。
他的程序是爱。
当爱成为他生存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无法不穷其毕生去寻找、去等待,千年万载,轮回往复。
“让妈妈爱我”——这样一个简单到极点的愿望,在孩子蔚蓝的眼睛里闪烁。
我又怎么能忍住自己的泪水,为了他,为了他从出生就注定无法抹去的烙印。
他是机器,它的程序是爱。
美丽的蓝衣仙女,在孩子的拥抱中风化瓦解,变成无数狰狞的碎片。
仙女残破的面颊温柔依旧,但是她曾经优雅的身躯居然是一具空壳——童话和梦想的空壳,人类谎言铸就的残躯碎体,就这样冰冷冷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斯皮尔伯格,你实在是太残忍了!
)他象一个男子汉那样关切地俯下身,为妈妈送上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微笑着看她啜饮。
小小的身体努力、认真地挺直着,做她最初的,最后的屏障,小小的,爱的屏障。
因为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再次失去她,永远地失去她了。
他从两千年之前把她找回来,只为现在这样斜倚在床边,独自一人拥有爱妈妈的时间。
他的时间——他们的时间多么少啊!
当人类已完全灭绝,当文明已成往事。
只有一个小小的机器孩子,传承着爱的使命,延续着人类的灵魂。
这不灭的人性精灵,深深烙印在数码密布的电路板上,凝聚在那双蔚蓝色的眼睛里,像天空一样寂寥,像海洋一般深邃。
斯皮尔伯格的镜头如同喃喃低语,屏心静息地讲述着。
音乐仿佛辽阔背景下瞬息起伏的浪涛,配合着他的故事。
一点点铺陈,一段段展开,一层层推进,一寸寸深入人心。
最后,随着男孩的复制品妈妈沉入永恒的睡眠,这个小小的机器也静静睡去。
故事终结,该讲的,不该讲的,都已经结束了。
在时间的永恒之河中等待是一种怎样的诅咒?
等到绝望之日慢慢降临,愿望才能得以解脱。
这种漫长的等待让我放弃了对永恒的企望。
同时默默庆幸: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一种幸福。
在我有限的生命中爱过,被爱过,是幸福中的幸福。
在我的印象中,怀抱着小熊玩具的孩子都是忧郁的。
比如说《EVA》的明日香,比如说《攻壳机动队》的素子,又比如说《人工智能》里的David和他的泰迪。
电影中泰迪的第一次出场,是David好奇地打翻了莫妮卡的香水,这让她开始分辨不清自己对于这个孩子的情感。
她拿出了那个盒子,她告诉他它的名字叫做泰迪,原本属于Martin,是个超级玩具。
“He’s a toy.”“I’m not.”它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轻声反驳,不知缘起的悲伤。
原著中,泰迪被设置成安慰型的机器人,它教会David用彩笔写字,告诉他“真的东西都是好的。
”“钟表指示时间。
钟表是真的。
妈妈有钟表所以她一定是喜欢它们的。
”影片应该给它更多的镜头。
在那有限的几句台词里,它说:“David,我会摔坏的。
”“你能帮我找到David么?
”然后在那个永恒的最后一日,被躲在柜子里的David和莫尼卡吓到,笨拙地坐在地上。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David也和泰迪一样,不过是新型号的超级玩具。
他从不眨眼,蓝色的眼睛里有爱与好奇;他不用睡觉,但可以安静的躺着不动,梦想是成为真正的小孩。
影片相比小说,削弱了关于真实的与美好的困惑,穿插着“皮诺曹寻找蓝仙女”的童话之旅在库布里克想法的核心蒙上一了层斯皮尔伯格的影子。
然而当在世界的尽头曼哈顿城里,哈比博士为David揭幕了那样残酷现实:你不是唯一的存在时,这跟“你并非真实”具有同等杀伤力的现实使David的身体与心一同沉没在海底深处。
虽然有一个太过于科幻的结局,在那旧旧的棕黄色调里David为莫妮卡调制一杯她最爱口味的咖啡,我倒宁愿这是一个含蓄梦境;但是每一个直视过David眼神的观众,都逃避不了莫妮卡的心碎的理由,那些写在稿纸上并不完整的词句:“我亲爱的妈妈,你真的怎么样了,你爱我也一样的 — ”“亲爱的妈妈,我爱你和爸爸,太阳照耀着 —”“亲爱的亲爱的妈妈,Teddy 在帮我给你写信。
我爱你和Teddy —”“最亲爱的妈妈,我是你唯一的儿子,我太爱你了有时我 — ”“亲爱的妈妈,你真的是我的妈妈,我恨Teddy ”“最亲爱的妈妈,猜猜我有多爱 —”“亲爱的妈妈,我是你的小男孩,Teddy 不是,我爱你可是Teddy —”“亲爱的妈妈,这封信只是要告诉你我多么多么多么地 —”如果真的爱他,又为何在乎真实或者唯一?
His love is real, but he is not.于是我什么也不想,只是要去寻找一只泰迪熊。
感谢库布里克与斯皮尔伯格联手为我们献上了这部《AI》,我相信它将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一部经典。
如果这是部库氏单独完成的作品,那么它必将会狞厉而更具穿透力,但斯皮尔伯格为它披上了层温情的外纱,将《AI》制成了块酒心巧克力,醇美而意味深长。
作品对人类、宇宙的终级思考和关怀并不是我所能完全把握和理解,所以以下我将开始关于这部影片的无主题漫游:一、谁是造物主?
影片开始的一个画面就耐人寻味:Hobby教授在屋内发表着自己的高论,窗外是象征公司的雕塑(一个抽象化了的人的形象,坚毅有力,在片中多次出现),强烈的光线使它显得朦胧而神圣。
我不由想到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透过五颜六色玻璃射入的光线,烘托出教堂的庄严和宗教的权威,人们虔诚地祷告忏悔……而在这时,人类自身取而代之,成为崇拜的偶像。
在这有趣的构图中,Hobby教授的形象始终是清晰明确的,而景深处的雕塑模糊渺小。
Hobby教授光亮的前额,深邃的眼神,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压倒一切,在地球上无处不显着强势。
在这样一个时代,谁是造物主?
上帝吗?
不,早在尼采就宣告了它的死亡,科学使一切解码化,世界失去了魔力和神秘,宗教丧失了神圣性,人类抛弃了敬畏之心。
当人类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便要求自己扮演造物主的角色。
Hobby教授不就是典型吗?
他要制造懂得爱的Mecha,片末David 在 Hobby教授的办公室内发现了流水线上无数的自己,那上面写着“At last---A love of your own”,我不知道拥有了自爱之心的Mecha与人类又有何差别。
但人类是否便有资格成为造物主呢?
让我们进入Flesh Fair去看看。
二、Flesh Fair这是个古罗马斗兽场与现代摇滚演唱会相结合的光怪陆离的世界。
正如现今有人反对全球化,在那个时代反对滥用Mecha也是大有人在。
人类强烈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科技是把锋利的双韧剑,一步步为人类挖掘自身的坟墓。
已见末日却无力回天的人们绝望地聚会,在疯狂屠戮Mecha中取得无谓的快感,享受最后的狂欢。
看看关在笼内的Mecha们,他们求饶并彼此宽慰,再看看台上各个年龄Orgas面对残酷的炮轰、腰斩、五马分尸时的冷漠和叫嚣,我不知说出“我觉得mecha更有人性”这样的话是否很可笑,但这就是flesh fair给我的感受,如果古罗马竞技在血腥之余还展示了人的力量,那这就是泯灭人性的屠杀(毁坏?
)。
科技没有给人以真善美,全知的世界消去了人类的虔诚和敬畏,在恐惧和无所适从中,恶的本性暴露得淋漓尽致,然而对mecha的残暴破坏,事实上是徒劳无力的,连joe都意识到:“在世界末日来临时,剩下的会是我们mecha,而非人类。
”托马思库思认为科技并非在不断进步,不断引导人类向那越来越伟大的真理迈进,而只是不断地发现问题。
我在想,当问题多到无法解决时,人类怎么办?
人类不仅成不了造世主,而且将失去整个世界。
三、David自杀的意义我不敢确认david跳下深海是否算得上自杀,但如果就此误读,又能引出个有趣的话题。
我们可以先探讨一下那个时代的人类有无自杀的可能,如果将一般意义的自杀定义为向暧昧的世界无意义性边界发起的最后冲击(刘小枫语),排除因世俗事物偶然脱节引起的自杀,我们要追寻的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否还有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信念。
可以想象在那时近代理想主义的信仰和价值依据,无论是上帝还是理性科学都已被颠覆,追求艺术审美来确信自身价值也不大可能,人们不再思考世界意义的有无,只是用虚无主义归避问题或是享乐主义麻痹人生,色欲之都Rouyh City 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既然人类都已不再寻求死亡,David作为一个机器人的自杀行为就更显出其意义。
我们是否能把David 看作人类自身历史的浓缩和写照呢?
他被创造,创造的目的一如上帝创造亚当,是用来爱的;他被Monica 输入程序,于是寻找和获取母爱成为他的最终目标;也如圣经所述,他必须遭受放逐和磨难,甚至经历死亡,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最后他虔诚的祷告——人类目前也只走到了这一步。
只不过斯皮尔伯格给它加了个光明的尾巴,让David美梦成真。
David的跳海是他的新生,Joe在被抓走前,喊出了:“ I am ,I was . ”Mecha在自身追寻中暗自到达了终点,这暗示了的是人类的灭亡还是希望?
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读解和答案……
小男孩大卫拥有和人类无异的外表,甚至是心灵,然而他终究不是人类,他得不到平常人所拥有的母爱,他摆脱不了无数被复制的命运。
所以他要去寻找童话故事里能够把小木偶变成真正小孩的蓝仙女,所以当他面临无数个即将被出售的“大卫”时,他站在曼哈顿这座雄狮流泪处,跳进的茫茫海域里,从一开始注定了大卫作为智能机器人在人类的边缘挣扎的悲剧。
就如影片的开始,博士就提出要研制一种懂得爱,会做梦的机器人小孩,他问爱是什么?
一机器人回答说:爱就是睁开眼睛,呼吸加速,心跳紧张的感觉。
博士解释说这只是感官上,而不是情感上。
而作为悲剧的始作俑者——人类,又应当如何审视呢?
词条解释,人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而机器人是一种装置。
似乎很容易就可以区分人和机器人,人与机器人之间也似乎不会存在过多的矛盾,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法规上分界清晰,道德层面上却难以说得清楚。
当有一天机器人已经达到像人类一样生老病死,七情六欲,那时人类在道德层面上就会出现了许多混淆。
比如机器人是不是应该享有人权,受到尊重。
这时的机器人已经不是一个装置,一个物品,不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身上有了感情,有个爱的标签,那么他就注定了他不能被买卖,被垃圾填埋场掩埋,也由不得人类凭借自己的意志恣意挥霍。
突然想到早期人类时候,奴隶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
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的发展,奴隶踩着无数生命的血迹逐渐消失在人类的长河里……那么在科技昌明的今日,明日,机器人会不会也沿着这样的足迹呢?
不过有点不同的是机器人的智慧来源是人类,是人类创造了他们。
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懂得了害羞,懂得感情,上帝愤怒,也害怕,他驱除亚当和夏娃出伊甸园。
上帝对于亚当和夏娃纠结的心情,人类对于机器人的矛盾的心情,是何等相识。
而上帝的方法是迅速驱除,和人类划分界限。
难道人类也要应当效仿上帝的做法吗?
或者问问我们有像上帝一样驱除异类的能耐吗?
影片中小男孩大卫淹没在深海里废弃的游乐场里找到蓝仙女,不停地许愿,祈祷,蓝仙女一直温柔微笑,似乎只有她明白。
“求求你,把我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孩”,“求求你,把我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孩”……其实他无非想要睡觉前听着妈妈在床边讲故事,想躺在妈妈旁边睡觉、做梦……蓝仙女一直不语,微笑。
破旧的游乐场塌了,被困住,大卫依旧祈祷。
直到最后一丝灯光的熄灭。
黑暗。
眼前仍然是那蓝色的身影。
本以为这样影片就此结束,或许很美。
后来发现居然还有后文,略微失望。
影片中我想提提那个情人机器人——乔,单凭他愿意陪着大卫雄狮流泪处这一点,我就喜欢他了,或许他也无路可走。
乔和大卫讲灯红酒绿,讲风花雪月,直率、诚实。
大卫应该开心的,因为他有一个真心的朋友。
其实大卫在机器人身上找到了一份爱,爱就找到一个愿意陪你到世界的尽头,陪你到雄狮流泪处。
即便乔在最后被人吸走那刻,他还不忘叮嘱大卫说,记得和女孩子提起我。
面临被吸走,他不忘为大卫的潜水艇按动下潜的按钮,不忘大声呐喊,我存在,我曾存在。
看到这里我心酸酸的,一个想向世人大声宣告他曾经的存在,无非想得到尊重与认可,我们能说这群机器人没有思想吗?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醉生梦死,从来不会想,得过且过,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人”的生活吗?
他们能够对世人大声喊道,我存在,我曾经存在吗?
人就得活出个人样。
多啦A梦的竹蜻蜓、任意门、时光穿梭机的这些斑斓的梦想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数的欢愉雀跃,而影片《人工智能》大卫残缺的梦想始终提醒着我们对生态万物都要彼此尊重。
生活不是童话,没有机器猫《多啦A梦》,当然也没有大卫,或者将来会有。
判断一部科幻片拍得好不好大概有这么几个维度,画面的未来感,内容的预言性,人性的洞悉力。显然斯皮尔伯格的这部AI各方面的发挥都非常不错,即便在2020年的当下看19年前的画面表现,大多数场景依然具有很不错的未来感,不显得过时,没有劣质科幻片的塑料感。在预言性方面,AI已经是时下非常热门且普遍的话题了,大量的电子产品都结合了AI深度学习的功能,电影里所要面对的大量伦理命题也总会要面对的。无论是写机器人、动物、外星人等等,其实最终刻画的都是人本身,或者人性本身,只有真正洞察了人性,才能拍出让人产生极好共情效果的电影作品,我想大卫被抛弃以及之后想要重寻母爱的多个过程都赚足了很多人的泪水。即便是裘德洛饰演的机器鸭最后的那句was也令人动容,藏了2000年头发的泰迪熊更是戳中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机器人版木偶奇遇记,当人类文明被抛弃在历史长河里,千年后外星生命所要探寻的人类踪迹却藏在冰封之下的机器男孩心里,爱是科学与人性的连接,也是跨越时间瀚海恒古不变的心动所在。我不是真的,但我的爱是真的。
5.0。略顯殘酷向的人物關係走向掩藏不住本片「主題公園」式爆米花的本質。雙線敘事的次序被安排得極其糟糕,多種科幻風格雜揉出一派混亂骯髒的美學。至少可以確信庫布里克的初始想法1000%不長這樣。
有些对不起它 在手机上面看的 童星很是可爱
7.9 技匠斯皮堡从来都不欠缺把一部潜在的传世经典拍成带有强烈人文关怀色彩的大众家庭电影的能力,库布里克创造出的精彩世界就这样被斯技匠拍成了主旋律。
情节安排突兀。。。前后 现实生活拍摄和梦幻2000年后的衔接,画外音以及千年后生命个体透明人的唐突安排,太多修饰的东西。。。而想让儿童的真挚演技弥补影片本身浮躁,让人看了有些于心不忍。。。
我真的抱着温情片的期待看的……怎么这么恐怖啊比恐怖片都恐怖多了,机器小孩从来就没懂得过爱是什么啊,为了他心中的执念直接克隆了一个复制人,这本身就够creepy的了啊!!风格也是断断续续的,最无力吐槽的就是那个机器人屠宰场。整部片子感觉就是极力把很可怕的事渲染成正常的,包括购买机器小孩但买来之后完全不教育不管、丢弃机器小孩、制造者不介入、把自己的死去孩子制作成流水线机器人、机器人冰冻2000年直接迎来外星文明但是他还是要找他"妈妈",还有最后机器小孩极力伪装的"完美的一天"……我的天啊,太吓人了!目前我看过关于ai的最可怕的片子……比那种机器人觉醒鲨人类可怕一百倍好吗!
科幻片?伦理片?亲情片?爱情片?2011-4-2 @imovie视听馆 with 小兰
不知道为什么评价这么高,看片名以为是宏大叙事的科幻片,实际是稚嫩拖沓的煽情片,很多情节属于是不知怎么编硬着头皮写
什么乱七八糟的。。。。主题是不错,但内容不好,还不如就讲这一家人是怎么从不爱这个机器小男孩到爱他的这一过程。。。。
A.没人觉得这背后折射的价值观就很陈腐吗?a new son is just a gift for a mom?really?B.错位里都知道给机器人加个酒槽饭槽。。come on,你是2001年上映不是1901年C.小熊真的很可爱D.毛发是蛋白质啊,蛋白质能保存两千年是你疯了还是我疯了
哟还是我大学的时候课上看的呢。虽然知道这是个名片/经典电影,但是看完无比失望。基本没有看到任何科幻意义的闪光点,AI这么有爱有趣有意义的话题真是给拍毁了。给电脑一个指令它就执行,就这么一件事而已唉,只剩煽情,煽不到我泪点。(所以看这个无动于衷的女人都是冷漠不讨喜的?)
爱到底是什么?存不存在? 人类弄清楚这个问题再来自以为是的指导机器人吧。现在的AI研究也不是这个方向
我不喜欢这剧情 我讨厌这死小孩
我只想要一只Teddy
库老式内核,斯皮尔伯格式煽情,继承遗愿一样的续拍,从剧本开始的斯式,和几乎全面但克制的往库式靠拢。
人有真的感情,才会产生变化,才不可能始终如一,才需要珍惜眼前。如果人人都能获得永恒的感情,那还需要去追求么,还需要去维护吗。 那时候的感情绝对是一文不值的狗屁。按照程式设定追求母爱有啥可感动的?!为了独占母爱做出种种邪恶的举动,所以只要追求母爱是永恒的,这样做就没问题吗,不舒服!
没啥意思.
哭死我了。从舞男乔即将被抓走时,还帮David把智能飞机改成潜水艇,并对David说我存在过!从那一段开始就特么的哭哭哭!还有机器泰迪,同样让人哭哭哭。反正就是哭哭哭!
觉得个人主义的意味太强烈了 有点扭曲变态 无法理解很难受 也许我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科幻片吧 看得心里有点恶心(也许是新买的电暖宝味道很大熏的我很晕反正就是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