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笔记:你必须决定,你应该关心什么。
讨论一个问题:不是是否很难解决,而是为什么没能解决?
尝试过什么?
有什么是从来不敢尝试的?
力争极致。
一小时150页书。
当他觉得沮丧时,他会说:我们加快速度吧,我们去解决问题吧,让我们想想,距离胜利还差什么。
当他情绪感到难过时,他会寻求自己的安全空间,也就是智慧,那样就不会感受到痛苦。
狂热,全力以赴,不分昼夜,完全专注。
健康领域,能源,气候变化。
3D打印Work harder永不放弃的执着每个人一开始,都要给成功下一个你自己的定义,有了这些对我们自身的具体的期待,我们就更有可能成功,说到底,那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甚至不在于你给与了什么,而在于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大脑和肌肉一样,通过不断的锻炼的确可以越来越强大,外人乍一看会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就如同我们看那些大力士一个人拉卡车一样。
每个人一开始都要给成功下一个你自己的定义,有了这些对我们自身具体的期待,我们就更有可能成功,说到底,那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甚至也不在于你给予了什么,而在于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each one of us has to start out with developing his or her own definition of success ,and when we have these specific expectations of ourselves ,we’re more likely to live up to them, ultimately, it’s not what you get or even what you give. it’s what you become. ——Mary Gates
上面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是史上最有名的“被捕照”之一。
和诸君一样,我晓得面带笑容的是年轻时的Bill Gates。
不过也仅此而已。
要看过Netflix新出的三集纪录片之后,我才知道:Bill Gates超速驾驶进了局子,他是在连续几晚写代码之后,为了缓解疲劳开着一辆保时捷911在路上狂奔,被新墨西哥州警察拦下来的。
这部三集的纪录片,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 (Bill在想什么:解码Bill Gates),一开头就讲了这个插曲,我想导演尝试着在奠定整个片子的基调:Bill除了极端聪明之外,更是一个追求极致、勇于行动、无所畏惧的人。
要看这部160分钟的纪录片,有三个理由我个人的理由有三个——顺便,也是写给不清楚Bill Gates究竟为何人的年轻朋友的推荐理由:第一个,其实我知道这部片子,是在看那个同样由Netflix公司出品、讲福建人曹德旺在美国开玻璃工厂的片子American Facotry(《美国工厂》)时,看到里面一个预告片,说这个片子9月20日播。
《美国工厂》的高水准一下子引起了我对这部片子的兴趣。
第二个,简单讲,Bill Gates是我的偶像。
儒家讲“修齐治平”,他非常符合这个标准:极端聪明,创造出来极端成功的软件和软件公司,“退休”后用全部身家、精力和声誉从事慈善事业,对理工男来说,没有比这更完美的人生轨迹了。
第三个,也是要提醒只知道Google、Apple、Amazon的年轻人们,微软公司在那个印度佬带领下,又回到世界第一的市值——和二十年前一样。
它坚挺如此持久,必有过人之处。
从产品上来看,当年微软新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发售时,盛况也不亚于早前几年的新款iPhone。
比如你听下面这首歌,《New Boy》,收录在你们熟悉的朴树的专辑《我去2000年》中——而这,实际上是为微软公司写的一首广告歌。
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WINDOWS98打扮漂亮18岁是天堂我们的生活甜得象糖高明的制作
都说:好莱坞强在“工业化”,我看首先强在编剧、剪辑——剪辑其实是二次编剧——的职业化与高水准。
Netflix是不属于好莱坞的新势力,不过这高水准是延续下来了。
这部花费两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是“多角度”和“多线程”的。
它采访了Bill Gates本人、他的亲朋好友、生意和慈善事业伙伴、评论家,从这多个角度带我们了解他。
它还把Bill Gates的三个时间阶段,也就是从儿童到青年的求学阶段、做微软公司的阶段、从事慈善事业的阶段,打乱来,拼接在一起,进行叙述。
多角度“X”多线程,是有道理的,因为“人是他身上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一个人的现在,总是连接着他的过去——只是这过去,不一定是“最近的”过去,倒可能来自他的儿童、少年时代的某个经历。
说到底,人的发展,不是纯粹线性的,是历史的,也是情感的。
多角度“X”多线程,这部三集、一共160分钟纪录片处理得繁而不乱。
这属于好莱坞获奖级别班底的基本功,也不足为怪。
难得的是它处理“过去”与“现在”之联系不止于做做表面功夫,是落实在细节上。
比如Bill Gates通过他的基金会,力图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我国于1994年报告了最后1例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以后再无病例发生),其中一个棘手和重点的国家是非洲尼日尼亚。
他们在这个国家发放和注射疫苗,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就是不能降到接近为零的水平。
怎么办?
这时候,纪录片插入的是Bill Gates在就读湖畔(Lakeside)中学时的一段经历。
湖畔中学本为一所男校,后来和一所女校合并了,需要重排课程表。
学校就找到Bill Gates和其他几个懂编程的同学,想让他们帮忙设计出一套选课系统来。
不要忘记,那可是上个世纪的1970年代,四五十年前,这样的系统要处理学生的需求、考核的需要、教室、老师等资源的分配,多个维度交织,并不容易。
Bill Gate他们几个人,是设计了一个庞大的表,认清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花了几个月时间才解决。
回到“尼日尼亚脊髓灰质炎问题”,解决思路是类似的——首先,他们发现花费相当的时间与资源绘制出前所未有“准确的”尼日尼亚地图。
然后,他们把统计每个细分区域的发病率。
最终,他们发现:问题处在这些区域的交界部分,因为那里的责任不明,总有一些漏网之鱼。
如此,问题的解决思路自然有了。
三项慈善事业
三集纪录片,每一集分别讲述了Bill Gates尝试解决的一个问题:水污染、脊髓灰质炎、能源。
脊髓灰质炎问题的解决思路,前面讲过了,就是增肌疫苗的投放。
水污染,他们发现引起水污染的一个大原因,是人的排泄问题——地球上很多地区没有好用的厕所。
通过研究,他们认识到人的排泄物,其实是含有营养、也就是含有能量、从而也就有可能形成“自循环”的,所以尝试通过两条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条,研发“自循环”的人类排泄物处理工厂,最终产出物是水、电力和一些渣土。
第二条路径,是研发不需要电力、上下水接入的马桶。
为此,Bill Gates举办了全球性的“马桶比赛”。
两条路径走下来,第一条算有了成效,非洲某国百分之三十的排泄物处理已被他们研发的工厂接管。
第二条,在基金会的资助和激励下,各式各样的马桶原型也有了,只是成本还居高不下,离进入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第三个问题,能源。
众所周知,Bill Gates团队选择的解决方向是:核能。
因为他们认为,风能、太阳能等等,都属于“间断性”能源,生产过程不持续,产生的电能需要存储,而超大规模的存储问题无法解决。
走核能这条路,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三个:核反应堆的安全、核废料的处理、成本。
为保留诸君的观赏乐趣,这里长话短说,前两个,他们都找到了解决办法,分别是:采用全新设计来建造核反应堆,从根本上确保它不会“爆炸”;对之前几十年已经产生的核废料进行“再利用”,从而不再产生新的核废料。
至于第三个问题,成本,本质上是一个市场需求问题、一个规模经济性问题、一个工程问题。
这个时候,和很多好莱坞电影里设计的情节一样,他转向中国寻求帮助——这可能也是Bill Gates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来中国的原因。
什么人塑造了Bill Gates,他究竟怎么想Bill Gates出钱、出力,用做软件、做企业的方式来做慈善。
然而你会发现,即使他这样富可敌国的人,也力有未逮。
正如纪录片中,采访者总结的那样:是的,设计出了新马桶,但目前还太贵。
脊髓灰质炎疫苗效果很好,但因为尼日尼亚爆发了内乱,所以发病率又上升了。
核能,中国本来答应合作了,现在又出现了贸易战......对此,Bill Gates会怎么想?
在记录片结尾的地方,引述了他母亲的一段话,算是回答: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获得了什么,甚至也不是看他给予了什么,要看他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事实上,根据这部纪录片的叙述,对Bill Gates影响最大的人,正是她的母亲。
正是她,督促自己的儿子去社交,不要那么书呆子,也给他注入了责任感,影响他不断进取——除了极端聪明之外,不断进取这一点,是Bill Gates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缺点”,因为很可能让人不舒服。
除此之外,这部纪录片和所有讲述Bill Gates的传记一样,也讲述了他和Warren Buffet的友谊和相互影响,说到了他和校友、共同开创微软的Paul Allen的恩怨情仇。
这些都无特别之处。
不过Bill Gates还提到了一个名叫Kent的校友,是之前没听说过的。
他说,Kent才是他在湖畔中学最好的朋友,而且是最聪明的同学。
Kent那时候就看很多杂志,包括很多商业杂志,Bill Gates觉得他后来的一些行为,其实是在实践当初两个人的讨论和设想。
这个天才的Kent哪里去了?
很简单,死了。
Kent比Bill更加“书呆子”,而美国的学校又强调“文武双全”,所以Kent强迫自己去参加运动,在有一次登山时摔死了。
在做微软公司的阶段,Bill Gates的一个“至暗时刻”是微软公司被诉垄断且被法院判定垄断成立。
现在回忆这一段,他说:“从那时候的市场地位和短期受到的挑战来看,确实存在垄断,而从长期角度来看,我们不断受到各种挑战,不可能存在挑战”。
现在事后来看,Bill的说法是客观的,严格来说,被判垄断是冤枉的。
那么,为什么当初会有这样的裁决结果。
今年六十四岁的Bill Gates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他傲慢的态度,惹恼了其他所有人。
他说:你想一下,我二十几岁就赚到几十亿美元,管理上万人,决定着很多产品的生死,自然很容易变得傲慢。
E01 公共卫生 厕所为什么比尔写信给知名大学想要一起解决厕所的问题,大多数没有回复呢?
他重新找了八所大学,并让他们参加一场关于创新厕所的大赛我:激起人们的胜负欲,维护公共形象的欲望比尔的特别不能被母亲理解。
他不能按照母亲的想法去行事, 12岁的时候他们在餐桌上发生了争吵,然后全家一起去看了心理咨询。
父母会制造机会去让比尔社交。
在微软初创的时候,他的母亲确保他生活的琐事有人料理,向他引荐进社区。
儿时夏天会去参加夏令营,是由他父亲举办的,他们会相邀10个家庭一起租下一个度假村,夏令营主要是围绕体育活动展开的。
我:典型的美国理想生活E02 脊髓灰质炎梅林达她说她丈夫的脑袋中一片混乱,太复杂了,永远在高速运转。
为什么天花可以被消灭,但是脊髓灰质炎却不行呢?
我:因为发病的机制不一样吗?
非洲有宗教领袖传谣言说,疫苗是西方人的阴谋。
比尔与宗教领袖会面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我:非洲的疫苗接种历史的怎样的?
宗教领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居住在区域的边界,你更有可能患脊髓灰质炎?
我:这不就是任务分配不精确吗?
脊髓灰质炎的问题不是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但是管理问题同样需要技术去解决)脊髓灰质炎猖獗的地方往往都是恐怖分子控制的地方。
我:恐怖分子对疫苗的态度是什么?
他们是因为反对西方而反对疫苗,他是因为纯粹反对疫苗,还是根本不管当地百姓的健康。
看了这个纪录片我感觉是想要解决社会的问题首先还是要靠技术,比如说大数据分析和基础设施的创新(工科)选书的原则:主题阅读广泛深入的阅读,超强的记忆力,他将海量的信息存储在脑中,并且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质疑。
阅读速度一小时150页,而且90%可以记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看到问题的本质并解决。
不是轻易的下结论说这个事情解决起来太有难度,而是说我们如何解决。
处理复杂事物会很兴奋。
技术的革新被政治因素掣肘。
我:但我觉得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反而是给人希望的,因为这不是意味着它是在一个技术上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政治因素具有更大的偶然性和不可控性,所以可能对人的情绪消耗很大。
父母养育:竞争意识、社交技能、回馈社区、榜样作用、补齐短板、商业意识天赋:好奇心、学习力、记忆力、创新思维、体力性格:passion 、不轻易放弃、认定的事物就全力以赴/工作狂(根本没有家庭和工作的平衡、也没有劳逸结合)思维:创新、用技术解决问题即使像比尔盖茨,也会有一些感到无力的事情,比如说恐怖分子对于脊髓灰质炎项目的阻挠,中美贸易战造成新型核能反应堆建设的停滞,所以说无论是谁,在你决定做事的时候,都无法预见到未来的结果,所以倒不如,如果事情有一定的概率成功并且是正确的事情,就放手一搏。
拖了一个半月的观后感,终于,预备在病假的最后一个夜晚生产出来。
过了这么久,当初的感动还记得多少呢?
我记得他那个蓝白帆布袋,以致于我下单买了3个,可惜,有点弱不禁风,我上班的路程和上班工作节奏也不允许我能够大快朵颐;我记得他在独自一个星期的期间,享受可乐和阳光,我差点下单买椰汁,屋头的啤酒提醒我,那绝对不是好主意;我记得他解决或仍在解决的三个世界难题,一是厕所问题;二是疫苗问题;三是核能问题。
他所挑战的都是人类发展的大难题,卫生、疾病、能源,甚至有的受欢迎,有的孤掌难鸣。
但是他却未曾退缩,就像当初微软被控告有垄断之嫌时,他也是那么自信。
三集的纪录片通过Bill年少时期的经历,连接到现在,似乎揭示着这些对世界影响巨大的事件的解决与他小时候的经历不无相关。
不可否认,他的家庭出身和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训练帮助他塑造了思维方式和行为。
可这位天才并没有止步,他在微软和个人财富巅峰时选择慈善,从问题选择到解决似乎存在着规律:1.发乎人。
Bill选择攻克的难题通常都是从人本身出发,这是慈悲心吗?
这是他坚持的力量吗?
2.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落地于解决问题。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就非常坚定。
他想解决的问题通常都是社会性的,需要了解人性(native),需要利用机制(如比赛),去联结有影响力的人、最聪明的人。
3.喜欢啃难题,有广泛的好奇心,从他每周更新的书袋中可见一斑。
《操作系统》、《电子表格》、《衡量什么最重要》、《疫苗竞赛》、《海地要务》、《区块链革命》、《力量与静止》、《改变世界的发明》、《深度学习基础》、《量子力学和算法》、《疑问之书》、《坏血》、《受教》、《完美的武器》、《成为机器》、《弹性》……而普通人在做什么?
比如在福岛,切尔诺贝利等核事件产生新闻时,我其实从未关注过,也没有兴趣去探究,到底是为什么。
离我太遥远的,似乎就只是发生了。
而我身边的事呢?
如果与我无关,一旦与我有关,我就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情绪反应,接着是不受控制地进食。
近来更是每天都在抱怨“太难了!
想做的事太多!
我要放弃!
”Bill不可能比我有更多时间。
都是24H,时间投入消费的差距,经过一系列机器的运转,让它更大倍数地放大产出。
这就是受过训练和懒散的人如何度过这一生的真实对比。
他的朋友们这样评价他:时间是他无法买到更多的商品。
大多数书籍都很深奥,一般人都读不懂。
最厉害的是,无论聊什么,相比对方,他总是能懂得更多,很不可思议。
他告诉我们:你必须选择有限的一些事情,告诉你的大脑,让大脑去处理。
你必须决定,你应该关心什么。
我要不要找些相关的书来读?
我需要找谁探讨这些问题?
有些问题,我只要自己思考即可。
能否用技术创新来解决,我就知道这个,我就擅长这个,那就是我应对一切问题的方式。
他对很多话题都感兴趣,但他的做法是,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框架,然后,把信息分类放进去。
他喜欢接触和理解复杂的东西,还做了很多笔记。
关于打桥牌的技艺:如果你能把精力高度集中,寻找你所需要的东西上,最终就会有收获。
关于伙伴:我们是深度的搭档,相互鞭策着对方,我们日夜都为这个公司着想。
关于巴菲特:他问了我很多问题,比如,IBM为什么打不赢微软?
微软的经济学是怎样的?
在我们的行业里,如何发现聪明人才?
如何给我们的产品定价?
从做决定的套路、事业伙伴、挚友的交流内容,这些就可以看出Bill’s Brain是怎么练就的:好奇、去探索、去问问题、去解答问题、去征询其他的意见和不同看法、形成自己的套路。
Q:你最怕什么?
A:我最不希望大脑停止运作。
Q:遇到巨大挫折的时候,你怎么办?
A:我尽量退后一步,尽量客观一点。
在你完全到达某处之前,你得先在路上。
我这才知道,为什么Bill能成为世界首富,为什么巴菲特会将钱投给盖茨基金。
2019.09.27第一集。
盖茨的确是伟大的。
伟大的人生需要良好的家庭背景、过人的天赋、勤奋的努力以及莫名的运气。
盖茨在做的事已经是人类的事,有关生命的事,这样的人当然配得上伟大。
非常好的片子,有亲情的感动,有上进的鼓励,开阔视野,长见识,能更好地认清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感谢。
2019.09.28第二集。
任何人都会有弱点的,无论他多么伟大。
这集依旧从盖茨的事业成就推演到解决人类社会性问题的执着于努力,与此同时面对友情也表现出脆弱固执的一面,这才是一个人该有的样子,性格上明显的两级分明。
唉!
每个人都是会离开这个世界的,盖茨也是会老的,看着他沧桑的面容诉说至亲故友的离去,再加上现在为社会、人类做的事情,敬佩之余多少还是会感觉有些伤感。
2019.09.29第三集。
也许正是盖茨的智力和地位注定了他承载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尽管大多数时候的付出注定是徒劳,但还是得有人去做,而且得时刻提醒自己「更加努力」。
无论何时,家人都是最重要的。
最后盖茨母亲讲的话真好,「成功的定义说到底,那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甚至也不在于你给予了什么,而在于你成为了怎样的人」。
Netfilx新出的关于盖茨的纪录片。
刷夜把三集都看完了,意外的是我没有觉得不耐烦和不专注,就顺畅地看下来了,哪怕叙事的方式着实很跳,恰如我们脑海中的思绪。
盖茨做了几件事,微软、厕所、能源。
盖茨身边有这些人,家人(父母、梅琳达)、朋友(合作伙伴)。
盖茨是个永远追逐创新,永不停歇的人,是个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他无需做这么多,但是他做了,并且孜孜以求,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疑他适合领导大规模的看似无能为力的项目。
他十分专注,他大量进行专业的阅读,一般感兴趣的话题都会阅读5本以上的相关书籍,阅读理解能力、速度和记忆力绝佳,也因此与人交谈时他总能准确无误地抓住重点,甚至比专家懂得更多。
他格外珍惜时间,因为年华老去,他还有很多事情想做。
他喜欢研究复杂艰深的问题。
他擅于放眼全球,将微观的,关于人的问题放大百倍千倍去寻求解决方案,比如医疗卫生问题。
他能够取得很多领域上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天才,也因为家庭对他有意的培养,母亲使他成为一个更社会化的人,使他擅长理解他人,与人交往,说服别人;妻子是他完美的搭档,他们的观点能够相互弥补,并达成一致。
他也曾经遇到挫折,比如美国政府起诉微软垄断,比如他想要实现的骨髓灰质炎零发病率至今仍有33例,比如他想要实现核能安全发电未落地就遭遇不可抗力。
但是他没有想过放弃,他总是想着 work harder.兼具智慧与道德,并拥有与之匹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人,太伟大了。
他说,要继续努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地方,比尔盖茨在计算机电脑编程方面是天才!
但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也是天才,虽然他足够努力,也足够有钱!
其他领域他缺乏在计算机电脑领域那种出类拔萃的能力。
当然,那三个新项目还有她老婆的责任!
与其说他是想做慈善!
——更多的感觉是他想给他和老婆找个后半生可以一起做的事,二个人能经常在一起!
如果他不是和他老婆一起创业,而是和像保罗,鲍尔默那些天才一起,加上比尔盖茨的钱,说不定可以做点事!
所以,他是个好人!
他老婆也是个善良的女人,但确实在计算机电脑领域以外,他和老婆的搭档很平庸!
努力了但结果一般。
更多的是因为”爱”对方而做事,而不是像比尔盖茨年轻时候的”热爱”+”天才”。。。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他和他老婆这把年纪已经做不到了,祝好人一身平安。
补充:最新消息比尔盖茨离婚了,很可能也是因为一起开公司的原因,不是有句话说吗——结了婚就一定不要做同事。
(因为,当你用同事工作的标准去看待老婆,一切都变味了,特别是比尔盖茨这样起点极高的,他微软的同事那都是多牛的主啊!
)
这部纪录片让我对比尔盖茨有了全新的认识,相比较另一部纪录片《走进沃伦巴菲特》,我更欣赏比尔盖茨一点,因为除了金融操作,他的确创造了微软的奇迹,还涉足了欠发达国家痢疾病的改善,核能的安全使用探索,尽管核能的安全使用探索受到了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影响,但他做的事情并非完全商业,特别是组织给不发达国家孩童打疫苗,改善厕所条件等,都显示出他是个有情怀的人,另外和他妻子的感情,我认为是最美好的一类,相互平等,相互成就,相互敬重,相比于沃伦巴菲特,家务孩子都不管,妻子感觉自己没有成就感,比尔盖茨的妻子既能照顾号家庭,同时自己也有成长。
没有浪费自己的才能,这已经是最难能可贵的结果了。
纪录片尤其是人物纪录片,会比电影好看很多,因为更真实,也不需要考虑情节需要跌宕起伏,其实生活远比电影精彩。
从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身上,我都能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品质,那就是FOCUS,看书的时候非常忘我,工作的时候非常投入。
如果看书没有办法进入心流,其实知识的获取是非常片面和粗浅的,他们都能极快进入心流状态,且都能做到看完书后记住90%以上的内容,这个当然是天赋,但是我们普通人如果足够沉浸,也可以记住70%-80%。
另外,我一度也觉得工作不需要特别拼,因为觉得会影响身体,但是其实更优的做法是: 锻炼好身体,然后更努力地工作。
因为不够努力,产生的结果一定不够完美。
但是厉害的人,无不努力锻炼,只有身体跟得上,脑袋才跟得上,所以透支身体去工作的方式,我也并不认同,且工作之外一定要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不会总结不会复盘不会自省,成长依然会很慢。
记下几点杂想:· 比尔·盖茨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最早认知的商业英雄。
他经历了从辍学并成功的天才少年,到每一分钟都在做着正确选择的青年商人,到大众立史蒂夫·乔布斯为新英雄的同时走向酷与创造的反面的形象变迁,最后成为了一个低调和为了人类中更不受关注的基础业务而抛洒精力与金钱的老人。
片子里他表现出的聪慧,和善,诚实和一点点偏执非常打动我。
· 这部片子的片头制作是我看过的纪录片里的顶尖水平,用了 MS-DOS 到 Windows 初期版本的界面承载文字信息,非常特别和风格化,通过定格比尔盖茨的成就而存放历史的方式,区隔了人们印象中的他和这部片子中的他。
· 第二集非常动人,制作人找到了巧妙的节奏,把他的青少年历史和近年消除小儿麻痹的努力的双线穿插叙事混排在了一起,互相呼应,互相产生回响,互相促动。
·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嬉皮一代,但是他的家庭传承,白人高级中产阶级的行事方式让他成为了最终的他。
几个值得记录的关于文化的细节,盖茨的最早期伙伴保罗·艾伦一天到晚拿着吉他,弹和听 Jimi Hendrix,给比他小两岁还是孩子的盖茨听 “Are You Experienced?”,盖茨后来说,听什么都行,就是不想再听 Jimi Hendrix 了。
保罗·艾伦也是像乔布斯一样的嬉皮一代黑客的代表。
他带盖茨喝大酒,抽草,看黑人B级片,这样的经历也让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但盖茨终究不是会走入这种生活方式的人。
· 盖茨的书房里作为建筑固定装饰的一句话,来自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 片子的采访阵容很厉害,沃伦·巴菲特,Nythan Myhrvold 都大量出镜,关于后者我在做记者的时候写过很多关于他和他的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 的文章,但还是头一次见活着的他出镜讲话。
· 盖茨和巴菲特都爱打桥牌,跟邓小平一个爱好。
这是一种同时需要领导力和支持力的牌类运动。
· 片子完全没有提到过苹果与乔布斯,当年的商业争端对于比尔盖茨已经是过去的事情。
盖茨属于90年代,乔布斯属于2000年代,在他们之后的科技商业明星是属于2010年代的埃隆·马斯克。
而是否具备表演性,是之前和后来的美国商人最大的区别之一。
· 但在看片子的时候还是不断会想起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和盖茨都是 genius,乔布斯更为艺术化,并在其才华展现的巅峰年代离世。
而盖茨在越过 genius 带来的种种成功与险恶之后,超越了争端,走向了人格与道德角度的 great guy,说起来,这是属于美国白人的基督教传统的成功。
最后想起了王朔谈起老舍时的几句话,化用在这也挺合适:死没准能成就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活着更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品。
我见过他步行时思考最有效率. 比尔盖茨酷爱咬眼镜腿 .非常少的慈善事业会处理环境卫生,所以环境卫生主要有两件事,马桶和污水系统.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对话没有绕着难不难解决上打转,对话只着重为什么无效?
你都试过哪些方案?
有什么是不敢去试的?
《做最重要的事》《疫苗比赛》《海地优先顺序》《区块链革命》《力量与静止》《我改变世界的发明》《心灵制造》《深度学习基础》《量子力学和两演算法》《原因之书》《恶血》《生命3.0》《震撼教育》《成为机器》《完美武器》《弹性》他看书和吸收的速度都很快,他不管跟谁说话,似乎都比对方知道的多,unbelievable.比尔是个多重处理器.他要是感到气馁,就会解决得更快. “我们来解决问题,我们来找出我们和胜利之间有何障碍.”今天的达卡,全向处理器现在处理了全程三分之一的粪便污泥,而且还提供了干净的饮用水.-如果你不想激励人心,你的目的是什么?
-最佳化.“如果垄断代表及高的市佔率,只有短期市场势力那答案就是有;如果垄断指我们有不可挑战的地位,更新更好的科技没机会取代我们,那答案就是没有.”-你会不会自问:“这太难了,我接下了太多任务,我不干了.”-你有时候真的要说:“我们放弃吧”,你有时候只能说:“我必须要更加努力.”他老远来到这片蓝色草坪,他的梦一定很接近了,他很难抓不到了.我们很容易就会被想改变世界,不放弃的人所吸引,像有比尔这种脑袋的人.但也很难不去想,他陷得太深了吗?
他解决得了这些问题吗?
还是问题永远解决不了.重要的是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盖兹宣传片 但最后他念起盖茨比书里的段落还蛮感动的 他也只是个人而已
让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去做一件比做软件更难的事情~
被蛋总安利而来,这位爱咬眼镜腿看书的老人,的确是个狠人。
导演真的平庸又无趣 他估计还觉得自己挺有品味的。这部剧的主角也一样
一开始还以为是讲微软的故事呢,原来主要是讲后来的慈善,还算比较有趣,比尔盖茨似乎看很多很好玩的书啊。主要受不了的是叙事方式。不知到为什么西方媒体在 documentary 或者新闻报道中都喜欢用非常生硬地穿插叙述当前事件和某个不相关的事件(比如当事人小时候的故事)的方式,这个纪录片简直把这一点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想要这个技能:一个小时能读150页并且能记住90%的内容,看完有点失望,没讲太多盖茨自己的东西
他真正害怕,也是唯一害怕的事物是大脑停止运转。他把自己当作爱迪生,真正的用爱发电。人之所以为人,高知版大写的人。
完全的垃圾。。。
有一点boring,信息量不大,但是内容有价值
明明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完整而没有讲完整,宣传目的性太强了。
缺乏内容
三集纪录片探索了著名技术先驱、商业领袖和慈善家比尔·盖茨的思想和抱负。
感觉导演想在三集的篇幅里塞入太多的东西,所以反而显得有点剪辑混乱、主题模糊。但是“比尔盖茨的大脑”,光是这个主题就太引人入胜。但我喜欢片尾,当盖茨谈论起《了不起的盖茨比》,我突然感觉在错综冰冷的代码背后,看到了他温柔的那一面。
拍得太硬广了 一点都没有地气和探索欲 浪费了比尔这个好题材 拍了三年 貌似全都划水了哇
看了一集半。
怎么港,纪录片真的很难打低分,因为不存在编剧的问题,但是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是不足的。story telling不成章理,太凌乱了。三集分别讲了bill的三个big projects- 粪便处理/小儿脊髓灰质炎polio/环保核能发电。可以,一集一故事,但是!既然都讲到微软之外的远见了,为哈还要带到创业时期的故事?还有家庭关系,细碎的还有他跟他老婆的故事,他高中的故事,他小学的故事,不是说这些不可以有,不是说这些信息多余不重要,而是,本末不能倒置,而且还是插叙?结果主线故事还没讲清楚。这就是典型的信息贪吃,结果食物中毒。我觉得信息量很大,但是凌乱,约等于没信息。反过来看看trump跟tiger king的叙事,一个是基础的正时间线,一个是稍微花哨一点的多切面,都比这部bill好太多了。
最聪明,最有才能,最有资源的人。也遇到项目做不下去的难题。 //为该片传递的精神 打满分。
一部关于比尔·盖茨基金会的PR宣传片,而不是一部关于比尔·盖茨本人的纪录片。当然理念值得鼓励。
直观全面的了解了比尔,但对他为何能有如此的成就仍然停留在表面。
99年,5岁多的我第一次听说Bill Gates这个名字,听说他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从6岁生日开始直至青春期前,我对外宣称的梦想一直都是“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人”,以为这样会听起来很酷。某种意义上这部片子唤起了我的一些初心,并为其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