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Call Me by Your Name,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港/台),以你的名义呼唤我,唤吾汝名,CMBYN,Chiamami col tuo nome

主演:艾米·汉莫,提莫西·查拉梅,迈克尔·斯图巴,阿蜜拉·卡萨,艾斯特·加瑞尔,维克图瓦尔·杜布瓦,旺妲·卡布里奥罗,安东尼奥·里莫尔迪,埃琳娜·布奇,马可·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巴西,美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年份:2017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7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8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9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0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情介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意大利里维埃拉,每年夏天,十七岁的少年艾力奥(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都会跟家人一起来此地度假。今年,和他们共享假日时光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奥利弗(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高大英俊热情开朗的奥利弗很快就获得了艾力奥一家人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渐渐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但性别和年龄的桎梏让他们迟迟无法跨出那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单纯善良的少女马奇娅(艾斯特·加莱尔 Esther Garrel 饰)也向艾力奥奉献着自己的感情和身体。最终,汹涌的激情冲破了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的防线,两人开始了一段注定不会有结果的恋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跨界任务怨屋本铺2长安侠影之天谴之谜红色宝藏寻找满月车库惊魂年轻的女王婚前救急迪纳摩之梦第一季广告狂人第五季女巫斗恶龙事故科故事我在这里等你长安秘闻白色橄榄树新四大名捕海棠依旧香蕉船我裙子去哪儿了?天道错位青春第二季第一次最后的士达尔文伦敦佬对抗活死人我的不和我做的费洛蒙男友天火我在这里野性的呼唤谁家灶头无烟火爱的千丝万缕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长篇影评

 1 ) 爱上一座雕塑,做回一次男孩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影片结束全场起立致敬,鼓掌三次,当大幕出现Call Me By Your Name几个字时,当大幕完全彻底变黑进入字幕时,当主创羞涩地走上舞台所有人(起立)鼓掌时。

我从前排的一个人ins录下的现场视频里,看到了那个在角落里闪烁着泪光使劲鼓掌的我自己。

———————————————————————。

爱上一座雕塑,做回一次男孩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同志电影。

他汇集了一切这个80年代最美好的元素。

舞蹈,游泳,雕塑,湖水;乡村,怀旧,惬意,夏日;肉体,亲密,禁忌,荷尔蒙。

所有的纯爱与禁忌的碰撞,克制与放纵的交融,光,音,景,人浑然一体。

让这部长达132分钟但又讲了一个无比简单无比普通无比套路甚至和现代无脑玛丽苏BL文有撞戏的电影脱颖而出,他真正是脱离了平庸之辈,成为影史上绝对配得上留名的酷儿电影。

为什么说酷儿电影,而不说同志电影,酷儿电影这个新概念,一是为了统称更全面的LGBT电影,二是当今的LGBT电影最后的影片价值输送,越来越倾向于,无界(boundless)无边,无限,无判定。

Call Me by Your Name影毕,灯光亮起的一刹那,我心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无界感。

(以下内容不具有剧透)我们一般看到好的同志电影,TA们就像病毒像藤蔓看毕后萦绕在我们心间,我们对这对恋人最后的厮守终生/天各一方感同身受无限回味,我们怀念电影里TA们从开始暧昧的每一个瞬间到TA们突破桎梏,突破隔阂的每一次吻,每一次肌肤相亲。

TA们讲的情话,立下的誓言,乃至于影射的社会现实,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在影毕的时候可以带走关于同志群体的新领悟。

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同在,它不是单纯的这样一部电影。

他其实也包含上文中提到的所有元素,只多不少,甚至更情欲四溅,更欲求不满。

但影毕留给观众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影片首先弱化处理了时代桎梏,1983年是个禁忌的年代,但是影片的少年父母形象设立异常开明,而环境也极度随性,骑着车去镇上拿稿中途找意大利妇人借水喝,无数次停在湖边放下心里手里的一切,只肖跳入湖中即可浑身轻盈。

在这样慵懒惬意的环境下,我们似乎暂时忘掉了社会环境的压力(虽然影片其实有隐忍地用区区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却更加强力地表达了当时的环境残酷,少年用桃子撸完扑向旅人怀里的时候压力感,以及最后Oliver打电话过来的心酸一句,“You are so lucky,我的父母是完全死板的父母”,区区几字,已然残酷)。

其次影片也隐去了多余的二人的人物桎梏,比如在少年的冬天就戛然而止,不再多叙述他之后失眠与日夜憔悴,也不再过多赘述那个已经远去的旅人。

(在小说里一直延伸到20年后,可真比电影悲多了。

这一切就像乌托邦一样不真实,来得快,去得快,留下的都快已经不是离别的惨痛本身,而是少年的成长,是父亲的一番真心话语,是只肖用你的名字呼唤我,我就会用我的叫你的一份回忆。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而无界感就来自于这些人尽皆知的“同志电影元素”都被弱化后的最后影片呈现效果-仅在二人内大做文章,大大刻画情感碰撞与内心纠结。

大大从Elio的视角去放大去扩写每一个内心躁动的小情绪。

少年爱上的是一座杰出完美的艺术品雕塑,旅人。

少年起初根本不敢甚至有些故意排挤这一位完美旅人,可能是在否认自己的性启蒙,更可能是一种融合了自卑,胆怯,害怕,纠结的复杂情绪让他难以启齿。

这个旅人,从长相到身高到才华到为人大概只能用完美二字概括,而少年这一个精妙的情绪流露,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吗?

我们想做一次少年,做回这个少年,去爱上一座雕塑,就算TA根本不会爱回来。

想真正经历内心翻江倒海般纠结的情绪,想真正奋不顾身,真正欲火焚身。

而现在的你我,在纷繁的小宇宙里,劳累的内心早已疲惫,自以为看得清天,瞧得着地,活的自我明白,却已没了这么爱一次,动一次心的能力。

我们渐渐地变得只会欣赏美丽的雕塑,与雕塑觥筹交错,表里不一,而不敢去爱上它。

我心里那个少年,因为这部电影,被彻底唤醒。

但唤醒的同时,我心里的另一个我,知道,在这个快餐浮躁的世界里爱上完美雕塑,太痛了。

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哪里可能会有敢爱敢放手的能力,不过是苟且且安逸中寻求的自我平衡去不那么单纯的找上一个恋人。

也许,我们的未来会幸运地出现,但是我看到的是越来越浓的迷雾,是越来越渺茫的天空,我发现我无法做回这个少年,我只能在电影里这两小时,默默地,自卑地,纠结地,为他高兴,为他有这段并不圆满却独一无二的回忆而欢喜。

我们又想回到那个时代,我私以为8090年代是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黄金年代,我们想骑着车拿着稿,滚入水凼,跳入湖中,大吼:水好冰啊,居然这里能读书。

少年答道:这里是能读书,我都不记得我在这里读过多少本书了。

这是一个多么踏实美好,多么生活味浓厚的年代,平凡得如那位给水的妇人,如舞厅上去就蹦的旅人,如古堡旁跳舞的意大利情侣,如那对老gay老克勒。

一切都那么回归原本,没有一点滤镜,没有一点枷锁,是真正的做自己。

可我心里的另一个我,亦知道,在这个车轮永不停止的时代,我只能向前奔跑,我只能做一回回到美国订婚的旅人。

我懦弱,我没法奋不顾身,我只能活在当下,一步一步向前前进,而前进太快的代价,便是看不见旁边消逝得没影的风景。

我只能在两小时的电影里,为那个黄金年代默默地怀念,默默地唏嘘一去不复返,和自身早已深陷泥淖的无奈。

虽然这个故事要是发生在现代社会,说不定都成了,毕竟合法化了,时代进步了,车马邮件都快了,长岛与意大利托斯卡纳也就是8小时飞行的时空距离,但相比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和多层滤镜下所展现的美好,我更宁愿这个故事就终止在流光溢彩的1983年,保留它的真实,原本,与梦幻,最终即便是个悲剧,那也是无比凄美的,因为过程与回忆实在是太求之不得,太美好,太纯净,没有一点污浊,20年后我们再相遇,你我什么都记得。

这也是结尾这个离别遗憾没让我过度伤心,反让我觉得精彩绝伦的地方。

影片最后的父亲对话,尤其锦上添花。

父亲所说的真挚话语,没有一句涉及到,真正的LGBT术语,没有一句像我们振臂高呼的传统LGBT电影一样引领着自己的孩子去身份认同,给自己贴上标签,有一句maybe more than friendship,如此隐忍的表达不仅是时代背景的再次反射,然而更多的,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无界感的总结(结合父亲的所说的话):你所遇到的人与故事,都别样精彩,这里面没有那些明显的对错之分,高下之分,黑白之分,磨砺与成长,旧爱与新欢,睡了男人又睡女人,这最后都将是你人生的千万个碎片中的一片,这千万碎片最终成就的是独一无二的你,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回,所以遇之安之体验之,You are you。

你无需去主观选择你的性取向,你无需去站队,去认同,你无需做判定,你无需做价值判断,你无需成为任何标杆或旗帜,你可以直接逾越每一步,去单纯地,痴情地,简简单单地爱上一座完美的艺术品,I KNOW IT HURTS SO MUCH,可最终你都是你自己是主人,你要做的是无界,无疆,无限。

写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光打转了。

这就是一个80年代发生在意大利北部,一个美国旅人和一个意大利少年的普通故事,一个无比碎片化的汇集了一切流光溢彩心驰神往的元素甚至有些冗长的故事,不因为性别有什么不同,也不因为最后的结局而有什么不同,是一部没什么不同的电影。

但他就是好,就是真,就是光芒万丈,就是电影结束全场起立致敬。

---------------------少年曾说,夏季里就是等着冬季的到来,旅人曾反问,那冬天呢,冬天又期盼着夏天的降临嘛?

旅人走后的冬天真的残酷地来了。

窗外下起了鹅毛大雪,常去的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寒冰。

少年对着壁炉,火光下闪烁着的脸庞是停不下的泪水,他刚接到旅人的电话,一遍一遍地用自己的名字呼唤着旅人,所有情绪混杂的宣泄。

旅人已走远,少年的未来没有一点定数。

好了,多么深情,多么凄美,多么无奈,他都将存于我心,存于某年某日我来到意大利的每一个夏夜梦里。

合上这个故事,我也希望,我心里的少年能一直存留下去,如果有一天能真正唤醒那么一次爱恋,which is pretty much unlikely, 那我是上天宠儿,如果不会,我也会带着少年的感动,少年的成长,少年的“回忆”,在世间里走啊走啊走啊走啊。

谢谢《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个故事。

9 / 7 / 2017 多伦多首映除了炸天的OST,最后分享你们一首特别应景的歌,Madonna 的 Masterpiece,讲的就是爱上完美,去听吧,不后悔。

If you were the Mona Lisa, you would be hanging in the Louvre.Everyone would come to see you, you would be impossible to move.It seems to me is what you are, a rare and priceless work of art.Stay behind, your velvet rope, I WILL NOT RENOUNCE ALL HOPE.And I am right by your side,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Standing in front of a masterpiece.And I cannot tell you why, 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Cuz after all, nothing is indestructible.送给所有想让初爱的美好永存于心的Adults with a young heart.--------------------------------------------思绪混乱,会慢慢修改与补充,文笔请见谅,关于一些打到我的细节(这里有些剧透,没看过书的伙伴就别往下划了)。

(影片用非常多的元素来包裹了一个简单的旅人和意大利男孩的夏季故事,让一部本身纯爱片的模式增添了无数的切入点和思考的地方。

也使这部电影一点都不无聊,帧帧都绝美。

镜头无数次特写两人的胴体,包括二人胴体的距离,来表示两人的彼此欲拒还迎,彼此与自身性格的冲突,与旅人来研究的雕塑课题,湖里打捞出来的美丽铜像,遥相呼应。

影片不少次给到的宗教信仰,旅人带着Stars of David项链在胸前,少年喜欢上了他,也开始带,旅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少年说,我妈妈说我们是Jews of Discretion.(独立自我的犹太人)Princess与Knight的妈妈故事会,speak or die与旅人和少年的契合。

二刷再补充,二刷时间:12月21日,三刷时间是12月28日。

 2 ) 我们都想在爱中失去自己

故事一开始是很多Elio的幻想,自己对Oliver的欲望,对Oliver情感的感知,对Oliver形象的完美化,以及对Oliver行为的解读。

这种幻想在一个十七岁少年的心理塑造了一个世界,即自己与心仪之人产生了联系,那种联系非常深刻,就像他可以读懂对方,影响对方,左右对方。

Elio期待与Oliver融合(生理和心理)的愿望非常强烈,醒着睡着除了被事情占据的时候,其他时刻皆是二人合二为一的欲望。

这种欲望通过试探,猜测展露出来Elio幻想中的对Oliver的渴望,崇拜以及依附。

Oliver有多好,无论外形,才华以及谈吐均无可挑剔,在他短暂的在意大利的六周时间里,在Elio的家里,在镇上以及在罗马轻松撩动起众人的心弦。

从Elio的眼中来看,他觉得所有人都渴望与Oliver产生联系,所有人都对Oliver充满欲望。

在Elio的脑中,那么多个Oliver不归的夜晚,皆是其与不同人欲望痴缠的画面。

而事实上,Oliver对自己被众人所称道的特点不为所动,他非常害羞;对众人的喜欢也是不为所动,他心里只有Elio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纵使这个少年在与其交往时在和另外一个女生发生关系;即便少年自慰排出身体的精液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被其珍惜的;他可以感觉到Elio的感受,反之亦然。

对方所见即己所见,我既是他,他也是我。

所以就有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深处故事里的Elio快乐,看故事的我们也感到快乐。

因为它满足了一切我们对于一段激烈感情的期待,在意大利海滨的夏天,整日的生活即是读书,音乐,海滩,阳光,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在暧昧中试探,通过不理睬去观察对方的反应,挑逗,拒绝,好似对方可控又不可控,喜欢又不喜欢,强烈又冷漠,自己重要又无足轻重,终于在这一系列煎熬和享受中要被逼疯的时刻,一切如自己所期待,是强烈刺激的欲望的碰撞和交融,身体上和心灵上都感觉与对方亲密到成了一个人,世界绝对美好与安全。

而自己感觉到重要,有价值,被爱。

世上无需任何值得担心的事情,只有快乐。

通过和另一个人成为一个人就像拥有了他的一切,对他拥有权利与力量,而这种掌控也会延伸到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上,即生活如此美好,自己如此美好。

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完美的,很多传播二手情感的作品里笃信的爱情的模样即是这样,但这个故事把潜藏在在心底的欲望讲的十分动人且真实。

我们期待与所爱之人亲密到成为一体,通过融合,我们和对方变成一个人感觉到安全,而这个安全在心理层面是绝对的,是不用争取的,是纯天然的,是永远的。

属于彼此个人的界限在此模糊甚至消逝。

那种一体感让我们觉得自己对对方的完全了解,以及对方对自己的完全兴趣。

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另外一个人而达到好像我们可以控制对方一样而感觉到自己对世界的控制感。

这种融合是我们深刻的愿望,而如果这个愿望得以实现,就如同Elio一般,生活充满被照顾,被呵护,被珍惜。

生命变得充满意义。

融合让我们感觉到不用自己负责,不用做决定,不用争取,不用表露,所有一切自然而来,最关键的即对方给了我们绝对的安全,但这一切都不会是长久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是真实的。

因为任何关系中都有争论,短暂的长期的分离,需求未被看到或未被满足,这些我们不曾期待的东西身后的本质就是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为了要面对这些分离与分歧,生命和生活给予我们另一个强烈的欲望,即是成长。

独立,为自己负责,将安全感,自我的价值均依赖于自己。

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边界,这种边界会在我们不同的关系中有不同的介质和形式,但它永不消失。

成长之后,我们会经历最真实的爱情,平等,尊重,独立。

纵使我们靠的再近,也不会失去自己,即便我们远离,我们的连接依旧深刻,但我们永远不会再有生命初期如同与母体形成的连接那样的体验,我们是一个整体。

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的最痛苦的丧失,即我们与母亲,与恋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都是不同的。

这成长,如同李安所说,是十分痛苦的。

故事最后,多年一直寻求再度与Oliver融合的Elio说,再一次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非常动人。

就像我们纵使勇敢坚强成长到拥有力量与智慧去面对现实的真相,有能力建立起自我的边界,独自面对生活,但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依旧留存着与人完全融合的期待。

我们期望与爱人在爱中失去自己,完全合一。

PS:如有兴趣,另一篇对唐顿庄园中Mary感情生活的分析,请参见 Mary的感情生活

 3 ) 它让我思考“同志电影”这个分类是否还有意义

文|陀螺凡达可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有时候觉得不同的电影就像不同的病毒,我们会对一些电影无感因为我们已经对它们有了抵抗力,而同时我们也会抵挡不住一些电影的攻势,在影片的某一时刻弃械投降。

在极少的情况下,一些电影能让我们完全失去抵抗力,它们在那两小时内进入我们的血液占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当然每个人对每部电影的“抵抗力”都大不相同,而作为影迷更是将“中毒”视为一种幸运,这就像恋爱一样,在看了太多电影后,只想再重新经历曾经爱上某部片的疯狂和痴迷,但实际上越来越难,抵抗力越来越好了。

我还清楚记得上一部让我爱得死去活来的新片,是在2013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第一次看到它。

在那之后虽然也不时给一些喜欢的电影送出五星好评,但似乎我再也没有那时“中毒”的感受了。

一直到今年柏林电影节,我在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的Cinestar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了解微乎其微,知道它讲了一个同性爱情故事,知道它的主创,听说过它在圣丹斯电影节的好评,但心里一直并没有太多期待。

这几年的电影节经历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能在电影节上独立思考不受影响同时又要足够开明包容和纯粹,真的是需要多年“修炼”而来,以至于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我在电影节上看完一部电影的当场感受,时常需要通过二刷来“确认”。

而另一方面,就算记者影评人们在电影节上是真心喜欢某部片而大力称赞,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期待过高最终失望。

所以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圣丹斯被誉为“比肩《断背山》的经典之作”时,我也只是抱着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并没有抱着这是一部杰作的期待。

而实际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确算不上杰作,尽管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80年代初一个意大利男生爱上一个美国人的故事。

很简单,没有反转没有狗血没有抓马,但是创作者在这个简单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添加佐料,施展出色技艺,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丰富饱满的情感氛围一次情绪过山车般的电影体验。

整个故事都是从少年视角出发,17岁的Elio可能因为母亲是法国人,浑身散发着法国少年的气息,在那个炎热无聊的夏天,他读哲学书,谈钢琴,和邻居家的法国少女谈情说爱。

电影开始于美国人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内这个叫Oliver的美国人将是Elio父亲的研究助理。

如同当时很多人第一次看《断背山》时,不理解两人怎么就看上了对方,在经过细心网友的提点,或者自己二刷时,才注意种种细节、暗示和铺垫。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第一部分中,导演选择碎片化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戏很短剪得也快,就像由一个个看似不经意却又意义重大的瞬间构成,一个眼神,一次肢体接触,一段谈话,一次郊游,满是带观众入戏的细节。

细节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大关键,导演选择在自己生活过的小镇拍摄,80年代的那些生活细节在影片中随处可寻,比如两人骑车郊游骑累了,停在一个老妇人的家门前,询问老妇人能否给点水解渴,老妇人笑嘻嘻的端出两杯水,两人一饮而尽,道谢后骑上车继续前行。

这场戏跟叙事跟人物都没太大关系,但正是这种细节让观众彻底走进“80年代意大利夏日小镇”的氛围中。

另一种细节则是角色心理上的,在某次早餐时,美国人和少年父母正在享用早餐,这时候少年出现,美国人抬头看着少年,但少年并没有看他,而是来到父母身后,狠狠的亲了下母亲额头,又狠狠的亲了下父亲额头,然后就像美国人并不存在一样坐了下来,由始至终都没看他一眼。

如果没有背景,单就这场戏,我们会认为少年对美国人有所不满,故意忽视他,但是这场戏刚好发生在少年表白而美国人选择克制情感之后,这场戏就充满了挑逗意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撩汉子”。

所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充满了情欲的,弥漫着荷尔蒙气息,但是又没有直接裸露的床戏。

影片选择通过暗示或者间接展示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因为观众的脑洞才是最强大的。

比如两人的第一场床戏,在有任何裸露和过激的动作之前镜头就很快摇向了窗外,但又没有立刻剪到下一场戏,而是让观众看着窗外的那棵大树,在室外的蝉声和室内的喘息声中先想象一会儿。

再比如那场著名的桃子戏,又是一个无聊的下午,男孩躺在床垫上,无聊的把玩着一个桃子,玩着玩着,他就慢慢把中指插进桃子顶端下凹的地方,中指在桃子里面掏动的声音被放大,汁液顺着手指流出来,滴到少年身体上,大银幕前的我当场就吞了一下口水。

刚才提到,影片前半段是很碎片化的,但从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开始,叙事节奏就放慢了,每场戏都拉长了,镜头也越来越长。

那个将前后两段分割开来的长镜头,讲的是一个炎热的午后,两人骑车经过一个战争纪念碑,男孩跟美国人普及历史,美国人惊叹说“你真是什么都知道”,男孩说“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两人朝着不同的方向绕着纪念碑,男孩对纪念碑那头的美国人说,“真正重要的事我知道的太少了”,美国人问“什么重要的事”,少年说“你知道什么事”。

这么一个长镜头,两人隔着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说着内心的秘密,周围环境的声音几乎让人听不见两人在说什么。

这种情况还发生在两人第一次午夜约会,美国人站在阳台上面对黑漆漆的树林抽烟,少年走过去,静静的站在美国人身边,美国人说“我很高兴你来了”,少年说“我好紧张”,然后少年转身走向室内,美国人看着少年的背影迟疑了一下,跟了进去。

这场戏两句对白,也是几乎被淹没在午夜的风声蝉声之中。

两场戏的效果都一样,给观众一种窥视偷听的感觉,让本身就隐秘细腻的情感变得更加私人亲密,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电影的情感氛围之中。

这种视听和情感氛围,正是这部电影让我沉醉之处。

故事设定在80年代初的意大利小镇,单是异域风情和年代复古就已经将影片呈现的世界与我们隔绝开,与此同时影片也完全摆脱同志电影的一些特有元素,比如身份认同,比如家庭阻力社会歧视,两人恋爱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美国人在最开始表现出对两人关系的担心,但这份担心更多是处于他和少年父亲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同性身份,少年更是没有表现出认同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欲望时,是完全的接受和追求,丝毫没有压抑和克制。

所有的这些让影片呈现的这个爱情故事彻底远离我们的现实世界,让整部电影被架空成了一个美梦让我们不想醒来,但又因为丰富的细节和心理刻画让我们如此理解和认同角色。

构建起如此美妙的视听和情感氛围的,是导演卢卡·圭达尼诺对情欲对心理的刻画,是《莫里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导演詹姆斯·伊沃里的剧本改编,是独立音乐人Sufjan Stevens动人心魄的小清新配乐以及两首原创歌曲,是助阿彼察邦拿下金棕榈的摄影师Sayombhu Mukdeeprom的视觉呈现,也是几个主演的令人赞不绝口的表演。

曾在《国土安全》《星际穿越》中饰演过小角色的蒂莫西·柴勒梅德把少年Elio诠释得非常饱满,17岁男生的羞涩却同时也有法国少年式的大胆和不羁,在影片后半段另一个重要长镜头中,蒂莫西需要对着固定镜头在几分钟之内展现出失去初恋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多种情绪流转,让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久久走不出他的那种情绪。

所以尽管我并不认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杰作,但它至少是一部很扎实的年度佳作,如果要放在“同志电影”的语境下,那我对它的喜欢程度和对《断背山》是一个级别的。

但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又在想“同志电影”这样的标签或者归类是否还有其意义,虽然电影的确讲的是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是“同志故事”,但当电影完全抽离了所谓的“同志元素”,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社会歧视,让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和异性恋没啥区别甚至可以完全性别替换,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去定义同志电影,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这个类型和标签是否还有其意义?

如果你还没看过原著,同时比起阅读体验你更看重电影体验,那我建议先暂时别看小说,几个看过原著的朋友都对电影有不同程度失望,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任何小说改编的电影都要面对原著党的严苛。

其实我在想,现在要不喜欢一部电影,还挺容易,这届柏林某部主竞赛电影好评如潮但照样能让我中途退场,而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真心喜欢一部电影反而变得很难,似乎变成了一件幸运的事,毕竟我们都是爱电影的。

所以我有幸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遇到了这部电影,再次完全让我失去抵抗力的电影,导致我现在就像异地恋一样,只能不断循环片中出现过的一首80年代流行歌,独自回味一起共度的那两小时时光。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 352 期 文章。

不散所有文章都首发于微信号:busan-movie更多阅读1.《上帝之国》:这部电影做了《断背山》没做完的事情2. 年度报告:性骚扰、变性人、同性恋……2017同志电影不止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4 ) 你怎样解读《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片尾处艾利欧父亲对他说的话?

我是一个异性恋者,但我觉得父亲结尾的那段话对同性双性异性恋人士都是适用的。

英文原文中的bankrupt太传神了,谈过几次恋爱后,尤其是认真谈过一段或几段恋爱后,人的心不可避免会躲避痛苦,无法全身心地恣意投入,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感情破产。

有时失恋后的我们还会建立起麻痹自我的堡垒,拒绝去感受,拒绝去承认,直到心里变得麻木,不再受痛苦侵袭。

看完父亲的那段话后,我突然觉得没有那么难受了,结尾的长镜头可能会让很多人掉眼泪,但我突然觉得很勇敢,不再惧怕痛苦。

柴火劈劈啪啪的声音好温柔,好像在对我说,你看,即使痛苦着,一切也是好的。

 5 ) 晴空,甜杏,苍蝇,大口呼吸的鱼,和起伏的胸膛。

光是把标题那几个意象列出来,电影中那段几近完美的夏日时光就已经撑起了布幔,连同甚至带点儿划痕的胶片画质以及从未间断的树叶被风扰动的白噪声,一起遮蔽了我的五感。

看之前我就已经见识过这部电影铺天盖地的各种爆评了。

人们对好电影的要求能有什么呢,无非就是镜头、人物、故事、情感等等这些所有电影想呈现给你的都足够好。

一般来说,只要其中一方面够精彩,其他方面不出错,大家就会欣然买账了。

但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能满足我对电影的一切奢望。

首先名字就足够吸引人。

Call me by your name,这也是一句台词,我要你用你的名字呼唤我,直接得连修辞手法都没有。

我们总是欣赏那些添加了优美的辞藻运用了精巧修辞的句子,把这样那样的情感优雅地掩藏其中,因为情感总伴随着欲望,欲望是肮脏的。

将欲望连同情感一起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越厚越深,就越纯洁越美好。

直到连“我爱你”都变成了“今晚月色真美”,人们便会不禁感叹,爱情最美好即是如此了吧。

可这部电影全然不是这样。

Call me by your name, 这句话是直接的、情色的。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因为我是你的,你要进入我,你要包含我。

我也会以我的名字呼唤你,因为你也是我的,我也要进入你,我也会包含你。

我们要纠缠在一起,我们要交融在一起,我们之间不能有任何的缝隙,我们得完全的、彻底的拥有彼此。

当最为强烈的情感携带着最本能的欲望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即使赤身裸体,即使汁液粘腻,我感受到的却是近乎无暇的纯洁。

我们只是相爱了啊,我们只是想要彼此啊。

所以有人说这都不应该被分为同性类,这都不应该被分类。

我非常理解,我刚看完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想大叫让每个人都来看看这部电影,我甚至想拉我的姥姥姥爷过来再看一遍,告诉几乎没有接触过同性新闻的他们,看哪,爱这种事情是无关性别的,别说性别了,只与你有关。

电影的镜头简直是妙。

恋爱的时候自始至终电影里都是晴天,即使是晚上,天依旧晴得可以看清少年睫毛的弧度,以及二人勾连粘缀的指尖。

空气也总是那么燥热和清澈。

每一个镜头都很静,总是定在离人物稍远的一处不动,看着他们,就像是以摆在那里的一件东西为视角,说不清是距离亲近还是隔膜。

转场不时穿插完全静止的镜头,拍摄完全不动的静物,可配合着无时无刻不在响着的风刮过树叶的噪声,静止的画面竟有了不可思议的轻盈与流动感。

但最终还是下雪了。

屋子里生起了火,火烤着少年的脸,镜头一动不动,屏幕内屏幕外,眼泪流了三分钟。

演技自不必说。

就看那少年在最后电话中听到结婚消息时,平静回应后猛烈起伏的胸膛,就够我下着酒,琢磨一壶的了。

好电影是必定要有好故事的,这部的好胜在了其与情感的细腻交织上。

故事很简单,电影也十分聪明的不加任何铺垫,直接将观者送入故事当中,当你终于通过各种细节弄清了人物关系和事情原委,平淡的部分已经过去,你早已跟着少年的心,一起恋爱了。

情感也不多说了,这是致命武器。

但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致命武器,意义。

这部电影是智慧的,很少有电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拍摄者往往就是混乱的暧昧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表达什么深层含义的。

当然并不是说电影都必须要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但文学作品总要表达些什么,比如说卡佛,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读完我也不知道,卡佛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他笔下的人更是和我们一样,什么都拎不清。

但这个问题就是其意义本身。

这部电影要传达的意义恰好也可以用这个问题概括。

爱情是什么?

甚至可以问,爱是什么,父亲的那番回答都能称得上是爱情电影史上最好的阐释之一。

豆瓣上的简介也是,“完全的彻底的亲密”。

甚至我们可以将这个意义上升到人生观,不要企图遗忘,痛苦也是这珍贵感情的一部分,我嫉妒你。

于是镜头固定的三分钟流泪画面也可以完全被忍受,因为那里面埋藏的意义是绵长而深刻的。

不过我真正想谈的,其实是一些细小的意象,也就是标题写到的这几个。

晴空和胸膛上文已经提到了,恋爱当然是要晴天谈,少年的心自然是最藏不住情愫。

从头吃到尾的甜杏和各种水果就是少年欲望的象征,丰满、诱人、甜蜜,弥足珍贵却又赤裸热烈,用不着怜惜,只管大快朵颐就是。

但满园的果实只有一个最为特别,因为只有它的汁液涂满了那里,只有他接受我所有的下流并爱我。

苍蝇是我觉得最妙的。

少年的身头旁,还有他的床上,总有只苍蝇在飞。

苍蝇的出现使得当时的温度、空气、味道、湿度,一下子都透过屏幕,向我袭来。

我甚至能感受到少年咸腻的头发味儿和潮湿的皮肤触感。

至于鱼,我是万没有想到鱼的嘴唇是可以做这种性感又情色的隐喻的。

看过那条肥硕的鱼后,我才意识到少年的嘴唇总是像那只鱼一样张着,不断寻找氧气,不断寻找另一双嘴和另一具身体。

然后便是那场在草坪上的年度巅峰吻戏了,鱼终于找到了水,要溺死在里才好。

题外话,真希望有个最心动最情色场景评选,把这个电影的一半镜头都剪给它。

天哪,我看这部电影用的时间还没有写这篇影评用的一半长。

 6 ) 你怎样解读《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片尾处艾利欧父亲对他说的话?

我认为书中的对白更深刻一点: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Bu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Most of us can't help but live as though we've got two lives to live, one is the mockup, the other the finished version, and then there are all those versions in between. But there's only one, and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heart is worn out, and, as for your body, 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 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I don't envy the pain. But I envy you the pain.你怎么过日子是你的事。

可是切记,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是绝无仅有的。

许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两个人生可活,一个是模型,一个是成品,甚至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版本。

但你只有一个人生,而在你终于领悟之前 ,你的心已经疲倦了。

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有人要再看它,更没有人愿意接近。

现在的我觉得很遗憾。

我不羡慕痛苦本身。

但我羡慕你会痛。

它指向了生活的两个版本,我认为它更像在劝诫我们要“活在当下”。

有人为了尽快让自己不感受痛苦选择了用不合适的塞子堵住内心的缺口,而不让它慢慢自己结痂,反而让伤口永远都没办法愈合。

可是他们的感受欺骗不了自己,再也无法让自己用完整的心去感受去接纳另一个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个版本,所以不去珍惜那唯一的当下经历的版本。

与版本一词类似,博尔赫斯对时间有一个更深刻也更诗意的比喻:小径分岔的花园。

如果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在一个个节点上开岔,就会诞生“一张各种时间互相接近、相交或长期不相干”的网。

虽然与线性时间不同,但在每一个节点上仍然是一样地当你在分岔路口选择了你要走的路,你仍然无法回头走出这个无限的时间花园。

原来的路已经消失,或许有无数个版本的你在花园里的其它路上。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个将来。

我们仍然不知道时间是一个怎样的形态,它是独立于空间的另一个维度吗?

还是像博尔赫斯的观点,时间只是作为一个用来标明身份的属性?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的不可重复性,当下就只有当下。

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是目前人们用来感知世界的主要工具,但它们感知不了时间,只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它的流逝。

我们如何确定现在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或许我们都是在玩感官游戏的蜉蝣,整个宇宙只是一个水晶瓶里的童话世界,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

如果只是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我们要如何对待它呢?

借用《SKAM》里的话来回答: 这些话也许是陈词滥调,但是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谁会死,无论你相信真主阿拉,或者是上帝又或者是进化论或平行宇宙。

只有一件事我们是确定的,生活就在眼前。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真实人生的展开方式。

你只有当下的一个状态,只能Live with it,没有别的选择。

你以为你可以选择过怎么样的生活,可以去旅行,可以去游戏,甚至可以去静静呆着,但当你考虑这些选择的时候它们还不属于你,当你完成一段活动时它又已经远离了你。

除了小径分岔的花园,或许时间规律里蕴藏更深的奥妙,但对于每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是线性的,更像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

它穿过一个瞬间便永远不会再回头。

有时候我们会幻想我们可以从当前这条线一下跳跃到另一条平行线上,变得睿智变得丰富,把原来的版本甩在一旁再没有交集。

殊不知人生如何不是线的位置决定的,也不是它的方向决定的。

没有一个位置比另一个位置好,没有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好。

它们只是人生的不同形态,决定它们好坏的只有当下的那个瞬间的感受。

没有失却感受痛苦的能力是值得嫉妒的,因为痛苦足够真实。

但并不非得让痛苦来提醒真实存在,任何感觉都可以,只要能被感受到,这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当你做一件事情时,内心感到非常自如,非常流畅,这是验证于任何人的。

这是好的瞬间,是存在“心流”的瞬间。

你对自己没有刻意去感知,但却能得到异常的平静和舒服。

能感觉到这种平和的瞬间,说明你的心是干净的,是单纯的。

只有足够清透的湖底才能形成如镜的湖面,而只有足够平静的水面才能感受到微拂的清风。

你要尽量让身心往这个瞬间的感觉靠近,涟漪会很快散开,清风也留不下痕迹。

 7 ) 这电影隐藏着一切纯爱幻想的原始密码

(文/杨时旸)如果一定要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说法或许应该是“爱情片”,而非什么强调性别特征的“同性题材”,虽然后者更能吸引眼球。

这个平缓、柔和的故事更像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在短暂的夏天里,经历了刻骨铭心,转瞬长大,爱情于他而言不只是突然降临又旋即离开的猝不及防,更多的还有某种醒悟和拔节生长。

1980年代的意大利,17岁的Elio遇到了来自美国的Oliver——一位年长自己7岁的交换生,六周的时间,他经历了初恋的全部起伏,在成年前的微妙时刻洞悉了期许和失落,甜蜜与哀愁。

某种程度上说,夏天和意大利成就了这部电影。

那些古老的遗迹,散乱的书籍,游泳池中飞溅的水花,午后阳光下的缱绻和懒倦,成熟多汁的杏,飘散的香烟,汗水淋漓的party,试探碰触的指尖,笨拙的拥吻以及第一场欢爱,所有这一切都镶嵌阳光金边,时间像是暂时停顿,似乎一切会永久驻留在这夏日时刻。

这一切外部环境——时间的和空间的,都成为了那些懵懂爱情悄悄萌动的外显与象征,那些爱情形态不定,轮廓不清,像是少年们身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又旋即蒸腾。

之所以这个故事在同类题材中显得如此出众,首先因为它被呈现成一种普通的、普遍的爱情形态,而没有刻意强调性别。

它的柔和、美感、烂漫和失落都是在爱情中普遍可以探寻到的,而不是只存在于同性情人之间。

换句话说,它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目的,没有那一类电影中叫嚷平权的政治正确,也没有故意把它靠向情色,更没有任何猎奇视角。

反而,Elio和Oliver也都有着女友,甚至Elio在这同性爱情萌发的时刻还和女友尝试拥有了第一次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主角其实是超越性别的存在,不是指肉身意义和法理意义上的超越性别,而是艺术处理意义上的超越,他们被抽离了众多限定,然后变成了更纯粹的“爱的概念”的呈现。

人们为什么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不过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爱情的原型”——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不可能有结果,超越一切琐碎,经验,世俗,牵绊的,一种纯粹想彼此靠近的爱欲。

这种超越和纯粹彻底得无以复加,已经近乎于神话与传说,但却又切实地生发于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之中。

这就是它如此迷人的谜底。

它隐藏着一切纯爱幻想的原始密码。

其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隐藏着众多有趣的细节,那些关于词根的讨论,那些对于古典音乐的变奏与篡改,那些从大海中打捞起的锈蚀斑驳但意义非凡的铜像,一战纪念碑下的几句对白,Elio的母亲念诵的几句旧时的爱情故事……这一切混合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氛围与意象,历史被浓缩被复活,与现实独特的并置、缠绕,曾经的都不曾消逝,以某种形式达成永恒,就像爱情。

Elio和Oliver第一次坐在艳阳下聊天,Elio说,他们只是在这里等待夏天结束。

Oliver问道,那么冬天做什么?

等待夏天来临吗?

男孩终于等来了冬天,在噼啪作响的炉火旁,默默落泪,然后独自微微翘起嘴角。

那长久的镜头中复杂的表情是他成长的证据。

无论是否认同这样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会被Elio 的父亲对他说的那段话打动,那是朴素的生活真理,不动声色却动人心魄,“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

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越少,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

如何过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记住,上天赐予我们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现在,你充满悲伤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8 ) 乌托邦,唯一挚爱

慵懒浪漫的意大利小镇,一次命运安排的邂逅,发生在短短的六周时间内,从一开始的拘谨,试探,到后来的表白,相爱,再到最后的告别,不舍。

elio的少年萌动气息,透露出的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爱,oliver的成熟魅力,性格中的隐忍克制,令整部电影充满戏剧冲突。

其中最有感触的一段是elio给oliver弹奏钢琴,变化改编了曲子,被elio的才华撩到了。

elio的父亲对他的话语令我动:你太聪明,不可能不了解你们之间所拥有的情谊,是多么稀有、多么特别。

他不只是聪明而已。

你们俩之间拥有的一切都跟聪明有关,也都无关。

他很善良,你们俩都很幸运能找到彼此,因为你也很善良。

听着,你有一段美好的友谊。

或许超越友谊。

我羡慕你。

就我的立场来说,许多父母会希望整件事就此烟消云散,或祈求儿子很快重新站起来。

但我不是这样的父母。

就你的立场来说,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掐熄,不要粗暴地对待它。

让我们夜不成眠得退缩可能很糟,但眼见别人在我们愿意被遗忘以前先忘了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了用不合理的快速度治愈问题,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致不到三十岁就已经破产。

每次重新开始一段感情,能付出的东西就变得更少。

为了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啊!

那再让我讲一件事。

这么做能够扫除我们之间的芥蒂。

我或许曾经很接近,却从来没拥有过你所拥有的。

总是有什么东西制止或阻挠我。

你怎么过日子是你的事。

可是切记,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是绝无仅有的。

许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两个人生可活,一个是模型,另一个是成品,甚至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版本。

但你只有一个人生,而在你终于领悟之前,你的心已经疲倦了。

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有人要再看它,更没有人愿意接近。

现在的我觉得很遗憾。

我不羡慕痛苦本身。

但我羡慕你会痛。

我们可能再也不会谈这件事,但我希望你不要因为今晚而对我有成见。

如果有一天,你想对我说话,却觉得门是关上的,或者不够敞开,那我将是一个糟糕的父亲。

一对开明的父母,使得elio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时,并未因此而顾虑太多,因为爱,所以爱。

上帝赐予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人生只有一次,我更加喜欢去经历,爱上一个有趣的灵魂,和她(他)分享我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期待二刷,发现新的灵感…

 9 ) 美到令人窒息

1983年的夏天,24岁的奥利弗(Oliver)来到意大利游历,短暂寄宿在教授家里。

短短六周的时间,教授17岁的儿子埃利奥(Elio)和奥利弗实现了从初遇,到相爱,再到告别的转变。

奥利弗是风华正茂的成熟青年,埃利奥是天真稚嫩的翩翩少年,两人经历悬殊,性格不同,但并没能阻止他们产生一段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

奥利弗奥利弗是美国大学生,他身材魁梧,相貌英俊。

他在舞池中手舞足蹈,很容易就获得了奇娅拉(Chiara)的芳心。

他才华横溢,博才多学,常常发表建设性的观点,还可以与教授探讨学术,一较高下。

他性格外向,口齿伶俐,他对每个人都很好,和每个人都合得来,但这也让埃利奥感到吃醋。

奥利弗比埃利奥大了整整7岁,生活和经历让他变得含蓄和圆滑。

他早早就爱上了埃利奥,或许是害怕吓到埃利奥,又或许是担心埃利奥喜欢女生,他没有直白地表达爱慕之心,而是选择在打球的时候通过捏埃利奥的肩膀来暗示对方。

不过埃利奥或许是出于害羞,或许为了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挣脱了奥利弗,使得奥利弗以为埃利奥不喜欢自己,于是之后选择了保持距离。

奥利弗是比较成熟的、老练的,显得套路满满,富有情趣。

比如埃利奥说“我对真正重要的事很无知”,奥利弗明知道埃利奥指的是什么,可他就是假装不知道,就是要明知故问,就是要让对方亲口说出来:“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当埃利奥说“除了你之外,我没有别人可以说”,他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奥利弗仍然含糊不清地问道“你说的意思是我认为的意思吗”,非常调皮。

难怪人们常说:恋爱最好的时候,就是暧昧的时候。

这种暧昧不明的感觉,的确格外浪漫。

再比如两人明明都接过吻了,奥利弗又偏偏要玩消失,使得埃利奥到处找不到他。

埃利奥好不容易等到奥利弗回家,连忙在床上躺好,等对方进来,然而奥利弗偏偏就是不进来,以至于埃利奥直呼“叛徒”。

奥利弗的躲藏、沉默、欲擒故纵、忽冷忽热,让埃利奥更加火急火燎,更加想要和自己在一起,又是到处找他,又是递纸条,把埃利奥玩得团团转,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埃利奥骑车的时候,埃利奥第一次碰到了奥利弗,就爱上了对方。

他的眼神意味深长,说明了一切,但他什么都没说。

奥利弗捏他的肩膀,更是使他春心荡漾,但他再次隐藏了想法。

埃利奥当然是憋不住的,他想说出来。

于是,他和家人谈论起奥利弗,这时他又表现出矛盾和复杂的心情,他说奥利弗总是说“回头再说”的做法很傲慢,还说“可能会越来越讨厌他”。

如果有人在人们面前谈论另一个人,口口声声说Ta有点讨厌,但是语气又没有恶意,就说明很有可能是喜欢上对方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他看着奥利弗,情不自禁地抚摸自己的器官,被发现后又谎称是在读书。

奥利弗也很有绅士风度,没有让对方难堪,看破不说破。

他偷看奥利弗换裤子,他看奥利弗游泳。

他不好意思直视奥利弗,甚至想偷笑都要转过身去,还假装是在看乐谱。

他会改编乐曲来吸引奥利弗的注意,他会溜进奥利弗的房间,嗅闻对方裤子上残留的体味,又调皮又羞耻……但他就是不说出来。

他懂得读书,懂得游泳,懂得改编乐曲,懂得皮亚韦战役是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他什么都懂得,却不懂得爱情,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慕之心。

蒂莫西·柴勒梅德什么都没说,但他的动作、眼神、嘴角露出的笑意都是爱意的完美诠释,他把17岁少年情窦初开、同时又羞涩胆怯的情绪演绎得恰到好处,如沐春风,沁人心脾。

奥利弗和奇娅拉跳舞的时候,埃利奥眼神中夹杂着羡慕嫉妒的醋意、受到冷落的心塞、一厢情愿的苦闷,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他喝闷酒,抽闷烟,随后又或是想报复奥利弗,又或是想看看奥利弗会不会吃醋,邀请邻家女孩玛琪娅(Marzia)一起游泳,第二天假装对父亲说“我和玛琪娅差一点就做了”,其实是说给奥利弗听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些丝丝入扣的细腻表演,都让这个形象立住了。

奥利弗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着埃利奥的面和奇娅拉接吻。

埃利奥当然不高兴了,去加尔达湖打捞文物的时候,他开始生闷气,不允许奥利弗坐副驾驶座。

结果父亲钦点奥利弗坐副驾驶座,搞得埃利奥哭笑不得。

除此之外,埃利奥假装撮合奥利弗和奇娅拉,也是想试探对方,尽管被轻易识破了。

和奥利弗相比,埃利奥稚嫩了许多,他心中也有小九九,但是很容易就能看透。

但是,不得不说稚嫩也没什么不好的,正是因为他的稚嫩,和奥利弗的稍显成熟相碰撞,才会擦出火花,上演一出互相吃醋、互相试探的戏码,显得既有趣又浪漫。

倘若两人都十分成熟,想必就不会发生什么趣事了。

也正是两人不够成熟,导致他们的感情之路并不顺畅,充满戏剧性和可看性。

比如,奥利弗的忽冷忽热,让埃利奥陷入了“他喜欢我”和“他不喜欢我”的挣扎,他内心紧张,忐忑不安,他在沙发上缩成一团,用枕头捂住自己,甚至稀里糊涂地和玛琪娅发生了关系。

正是他们顽皮、淘气,才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不至于让人轻易猜到剧情发展。

也正是经历了误会和分歧之后的握手言和,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显得弥足珍贵,毕竟没有谁的爱情是一帆风顺的。

如同两人喜欢吊对方胃口一般,导演也是让观众吊足了胃口。

首先是迟迟不安排两人相爱,即便相爱也是点到为止。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他们在小溪中嬉戏,在草地上晒太阳,他们抚摸对方的嘴唇,然后接吻,含蓄而克制。

他们在房间里拥抱、接吻、抚摸对方的身体,然后镜头就转到了窗外的树上,只留下两人的喘息,以及夏蝉的鸣叫,给人无限想象。

再比如奥利弗亲吻埃利奥的脚背;吮吸埃利奥的器官;尤其是“桃戏”堪称惊艳:埃利奥用手指戳破桃子,让果汁肆意流在自己的身上,奥利弗再将它舔干净,情趣十足又不至于低俗。

导演把握得非常到位,退一步尺度不够,进一步就是色情,恰到好处就是艺术。

接下来,他们一起接吻,一起旅游,他们载歌载舞,游山玩水,在山间用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让高山深谷、天地玄黄见证他们的爱情。

直到六周假期的结束,埃利奥在火车站送走了奥利弗,默默看着火车离去,心情沉入谷底。

当一辆车消失天际,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母亲接埃利奥离开的时候,他早已泣不成声,他仅仅和奥利弗在一起数周,却仿佛失去了对方一万次……正如父亲所说:“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上天就狡诈地找到了我们最脆弱的地方。

但是,请你感受你所感受的。

为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

我也许曾经接近,但我从来没拥有过你们所拥有的,总有些什么在阻挠我,或是挡在我面前。

你充满了悲伤,痛苦, 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总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并非传统的同性片,它非常高级的一点在于,没有讲述两人的爱情受到世俗的眼光,或者受到家人的反对,或者受到人们的歧视。

只有奥利弗说的一句“我父亲要是知道会把我抓到教养所去”,仅此而已。

诸如同性恋人遭到不平等的待遇、或者在人们的反对中匍匐前行、或者力排众议也要在一起的情节通通都没有。

电影没有强调同性恋有什么不同,没有以主角的同性恋身份刻意营造戏剧冲突,没有博取观众的同情心,和所有异性恋电影没有区别,它就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

这无疑是对那些说本片是靠“政治正确”博取口碑的人狠狠扇了一耳光。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背景像是理想状态的乌托邦社会,在这里,没有守旧的思想,没有歧视的目光;在这里,同性恋和异性恋是一样的,你可以大胆追求心爱的人,可以率性绽放自己的青春。

埃利奥和奥利弗并非因为对方是男性才在一起,他们是因为深爱着对方才在一起。

只关乎爱情,无关性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只是一部爱情片,而非同性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情很简单,但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它的真诚、纯粹。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导演偏偏选择了还原电影之美,电影的台词不多,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画面、动作、表情、音乐来推动剧情。

很多电影都是剧情鲜明、台词众多,通过剧情、台词营造戏剧冲突,比较直白,观众也比较容易看懂。

相比之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注定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电影,它简化了剧情和台词,显得比较抽象。

因此,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如果电影恰好戳中你的内心,你就会非常喜欢;如果你无法感同身受,你就会觉得它平淡无奇。

上周我就看完了这部电影,初看无感,觉得电影严重过誉。

我静下心来,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之后,才逐渐开始体会到电影的美感,才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

正是因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与以往剧情、台词存在感很强的电影相比显得抽象、含蓄,才展示出一种无法用言语和文字形容的美感,上升到了气氛、感觉,甚至意识的层面。

可能你就是觉得电影好,但又说不上来好在哪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浪漫、文艺、清新、唯美,是最干净的爱情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每一帧画面都妙不可言,每一个旋律都沁人心脾,主角的每一个动作都感人肺腑,每一个表情都赏心悦目,每一个眼神都美不胜收,从嘴唇,到身体、脚趾都美到无以言表。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无法悟出人生哲理,也无法参透普世价值,但它就是美到令人窒息。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满足了我对爱情片的一切幻想。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次灵魂洗礼。

透过电影,我仿佛看到1983年的夏天,那个叫做埃利奥的少年,迎来了他人生的初恋。

多年以后,他再次收到奥利弗的消息,就是对方的婚讯,可惜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

他默默蹲在壁炉边上,泪水早已湿润了眼眶。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电话旁,以我的名字呼唤你,也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因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10 ) 众心之心,吾血之血

© poster 去年三月,突然能在很多地方看到一部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电影海报,和一点点语焉不详又极尽赞美的介绍,圣丹斯电影节刚刚首映,反响热烈。

在年末突然看到电影的信息。

第一次看时因为剪辑跳跃破碎,没能撑过前半小时。

圣诞节夜晚独自抱着电脑躺着看完,visions of Gideon缓缓浮出画面,Elio对着火光静静哭完又微笑,我知道,我的crush降临。

© is it a video? 先是对Timothee,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就是Homeland S2中副总统的儿子Finn扮演者,那一季最喜欢的少年角色,结尾的悲剧念念不忘。

像是一个早已埋下的伏笔,我被他从电影中发掘出的迷人之美吸引。

其时正是剧组为了颁奖季卯足劲发力的宣传期,Timmy几乎就是量产工业糖精,CP粉的狂欢节。

电影完整看了好几遍,每一句台词,好多情绪混杂的细小表情一一收集辨认。

几首原声反复听了几百遍吧。

看了很多分析影片的小视频,Timmy和Michal的评论音轨,无数的台前幕后,无数fans制作的小电影。

© Timmy for GQCall me by your name的大获成功当然有索经公关的助力,14个月的宣传期几乎把边边角角都讲透。

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爱、夏天、欲望、渴求、崇拜、狂野、分离……Timmy从Elio身上焕发出混合着少年和成年,男孩和男人之间的模糊不清的美,甚至比电影里的Elio更耀眼。

硬要对比,只能想起《死于威尼斯》里的美少年伯恩·安德森。

看到他的脸,动态和静态都看过,才知道什么叫做清纯和情欲感的完美化身。

想起朱迪·福斯特17岁时再一个采访中说:“男演员最珍贵的特质是脆弱性。

”absofuckinglutly!

© my crush从没想到一部电影的后坐力会这么强。

仔细想了想,肯定和导演Luca天才的cast、配乐、室内设计,编剧 James精妙的台词和场景感,以及原著作者Aciman的深度参与都有关联。

Aciman甚至在其中扮演了perman教授的同性情侣老友中的一位。

每一个人都为电影付出了真挚的爱,为这场高烧般的爱恋一寸寸加温,演员们入戏之深,几乎能随意截取某个瞬间,做成GIF反复慢放回味。

记得有一次宣传时Aciman也在场,在他回答问题、讲述原著与电影的十几分钟,几乎是把全场瞬间带回电影中躁动、湿漉漉的夏天,体会到elio得到此生所爱的快乐,和永失这段青春时光的伤痛。

call me by your name,这句话就像有什么魔力,与它有关的一切都散发着难以抵挡的迷思。

© Aciman (白色西装)在电影中为了拔出要成为真人fans的倾向,辗转从香港买来小说读。

缓慢进展的中途,终于等到姗姗来迟的《夏日终曲》。

交叠看完中英文,认真的说,一定要读原著。

它填补了电影中很多言犹未尽,甚至经不起推敲的部分。

248页的小说,第3页Elio就已对Oliver钟情。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从没有哪一本讲述爱情的小说,能像Aciman,以这样的任性、激情,把心理描写炫技到如此彻底。

© my crush 2读前三章时,对着少年水仙花般狂热的幻想、爱恋、酣畅淋漓的表达,若说是一个青年作者的处女作,我也会不加怀疑。

猜测、试探、自贬、羞怯、狂喜、后悔、恶心、逃避、辨认、寻回、爱恋……一场青春幻梦,千回百转,无心隐藏,爱的盲目、浓烈、自卑、自傲,难以抑制,永远灼烧。

而电影,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最少的语言,用镜头把少年的身体、热望一寸寸抚摸、表达。

© " It's private. "(脑补的坏笑)不同于电影中确认性向部分的坚定(或者说含糊)。

小说中Elio是有过痛苦漫长,不断闪回、自省,细节浮现穿插,心里时时角斗的性觉醒过程的。

即便他是教授之子,成长在开放、包容、博学、平等的家庭,喜欢同性,可能会是同性恋的身份焦虑,也不是轻易就能开口得到理解的。

从另一个人,一个成熟男人身上看到自我,看到他有自己渴求的所有,他是自己一直想成为的那个人,就像一个人突然从另一个人身上辨认出自己缺失的那部分。

这种启蒙式的感觉,是每一个陷入爱恋的人最熟悉的感受。

他爱对方天神般的外表,a movie star。

偷偷把初次见面时他穿的衬衫叫大波浪。

辨认出他选择每一种颜色的泳裤时想展现的那部分人格——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的Oliver。

嗅闻泳裤上他的味道,为他的每一句回应、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动作、表情痴狂。

© 不同颜色代表Oliver的不同特质暗恋,让一个人无可选择地成为侦探。

高超时可以收集他每一个微表情。

蹩脚时总是词不达意,让他误解了自己。

暗恋,让一个少年每时每刻都在天堂和尘世之间摇摆震荡,心如过山车跌宕起落。

暗恋,让Elio沉浸在他无穷无尽的幻想、日记、白日梦中。

呼求、渴望、嫉妒、恨。

想要他,需求他,要他的所有,要他也给予同样的回应。

怎么可能不被滚烫的词句灼烧?

一次次从字里行间穿行回到80年代意大利B城的那个夏天,那个毫无保留、不顾一切、飞蛾扑火陷入欲望与爱恋的少年。

爱,让被爱的人无可豁免陷入爱中。

© boy in love小说中随意拽几句——apricot?…apricock apricock apricock…(中文翻译为“杏器”,很妙啊!

)Do I like you, Oliver? I worship you.Please don’t avoid me. It kills me.Your slience is killing me.Me okay.You’ll kill me if you stop.Sick and twisted and very very sad.I want Billowy too. And the espadrilles. And the sunglasses. And you.如果只有前两章,这本书不会超越爱情小说的范畴。

是《圣克莱门特症候群》、《魂牵梦萦处》这两章,让小说有了咏叹调般回旋的炫目,余音袅袅,读者重伤不醒。

窒息般的暗恋化成表白,化成缠绵,化成更为纯粹的精神共振。

转眼归期将至,头悬利剑,魂梦依依。

We wasted so many times.才将彼此确认,以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假期就将结束,夏天就要过去,你我就会分离。

© " You okay? " " Me okay. "小说中,两个人是在罗马告别。

在罗马的三天,Elio和Oliver有了完全属于彼此的时间,没有打扰,没有亲友熟人,没有琐事。

只有爱爱爱。

只有彼此。

一场早有伏笔的书店聚会,像是提前把人生所有的邂逅、所有的虚妄、所有的深情、所有的友谊、所有的冲动、所有的诗、酒、歌,说尽、唱尽、饮尽,一场或许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辟出来的狂野时空,缓慢动情的与爱人告别。

电影中,两个人去了Crema附近的小城Bergamo。

在大巴上,Elio想要探究一切又被Oliver挡回去时的那一笑,眼波流转,简直让人震得心神颤抖。

在爱人身旁撒娇,言语不过是futile devices,一个笑容已心领神会。

© 一个表情告诉你,什么叫 FALL IN LOVE !

这一幕过后,镜头突然切入山林,两个人徒步前去看瀑布时行的一条野路。

主题曲Mystery of Love应声响起。

镜头颤颤晃动,以主视角展现突破所有束缚的自在狂野。

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你和我,只有爱,只有生命里最彻底的纵情、尽兴、狂欢。

摄人心魄。

© into wild随后电影把之前埋下的隐秘伏笔点了出来。

为什么要去看瀑布?

因为Alpi Orobie,Luca一定要Timmy说出来的拗口难念的名词。

制片人Peter说,Luca想从视觉上表现出他们爱得有多深,于是埋了这个梗。

Elio带Oliver去他的spot,告诉他那潭池水是来自Alpi Orobie山脉的清泉。

分别前,两人就是去找那个源泉,他们伫立在这巨大的瀑布前,仰望着它。

我爱你有多深?

看看这瀑布,这就是我对你的爱,这就是我对你的感情。

@微博:_Haruko

© "Alpi Orobie" "My spot"

© 这就是我对你的爱。

这就是我对你的爱。

小说中最动人的一节,是Oliver搂着醉酒欲呕吐的Elio, 两次伸出手指压住他喉头,扶着他的头任其呕吐,调侃他以免其尴尬,然后,吻了他,一次又一次。

这是爱人之间终于掀开美的屏障,直面最真实的对方的时刻。

我和你,再没有隐藏、厌恶、遮掩、躲避、尴尬。

我爱你如你所是,我爱你,在所有时刻,无论美或不美。

幸好电影停在了这里,以这个拍了几十条才pass的吻,把这场爱恋定格在永不再来的17岁夏天。

© last kiss在小说第四章,Aciman丝毫不留情,在Elio和父亲那段电影几乎没太裁剪的动人对话过后,这段爱恋猝不及防滑入时间之沙。

Oliver圣诞节再次回来意大利,但他要结婚了。

于是1年,4年,9年,一切已成过往。

哪怕和papa那样忘情的说He is more myself than I am. 哪怕爸爸同样动情的说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I don’t envy the pain. But I envy you the pain.15年后,32岁的Eilo找到了39岁的Oliver。

他们都成了怀有心事的成年人,酒馆里喝着不动声色的酒,才能就此稍微挖开旧日时光,深深浅浅、掩掩藏藏说起那个夏天。

似乎在Elio心中,17岁的夏天,遇见Oliver之后的夏天,永远没能彻底消散,永远不能假装见到他不再遗憾。

他们从头到尾,是不是只有那个夏天?

而他Elio,是不是永远要把其后有过交集的所有短暂相逢、露水情缘,以Oliver来纪年——“Oliver之后/之前” ?

酒馆里,两个人终于谈到过去。

Elio想,等两个人老到去皮亚韦广场回顾过往时,仍然会发现,他们永远无法抹去、撤销、忘却、重温过往。

回头是错。

向前是错。

开解是错。

努力纠正所有的过错,结果依旧是错。

“在罗马的夜晚,我刚吐过,回酒吧的路上,你吻了我。

人来人往,但我不在乎,你也是。

那个吻依然铭刻在那里,谢天谢地。

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要来见你,Oliver?

在失去联系9年之后,在遇见你15年之后,因为只想对你说——You are the only person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when I die, because only then will this thing I call my life make any sense. “在我将死之时,你是我唯一想要道别的人,因为唯有那时,我称之为’我的人生’的东西才有意义。

”这句话无法从小说中判断是否说出。

Aciman又让Oliver说起了从Eilo那悄悄带走的“莫奈的悬崖”明信片,他在背后加上两个题字。

他让Eilo猜,Eilo说 if not later, when.猜不出,作罢。

他说,Cor cordium, heart of hearts, I’ve never said anything truer in my life to anyone.Silence." I’m like you, I remember everything. "If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if you are really like me, … when we were together, and, as you did back then, look me in the face, hold my gaze, and call me by your name.仿佛一个人的存在,只是为了在19年前,17岁的那个夏天,遇见你。

与你合为一体。

“19年前在床上,他成为我,我成为他之后,在人生的每条岔路上完成使命之后,他会是,永远是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我的丈夫,我的恋人,我自己。

……我们已经找到星星、你和我。

这是此生仅有一次的恩赐。

”——众心之心,吾血之血。

© 一个纪念。

我想我的青春里,也不会再有这么97天,对一部电影,一张原声,一本小说,一个人如此彻底的深入、沦陷、寻觅、回望、渴望。

它们是我的眼中之光。

light of my eys. Elio狂热地迷恋着Oliver时突然冒出这个词。

他当时想,自己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意思,他怎么会不知道。

那就是爱的千千万万种表达之一。

Cor cordium.Blood of my blood.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短评

汉莫的小腿从来没有被遮住过,大腿也露了五分之二的时间,恋足癖镜头同样不吝啬。临近结尾又是一段生怕观众看不懂的父亲对儿子的“独白”,这叫做“黑泽明病”。PS:观众提问质量这么高我倒是头一回见识到。标准的3.5分电影,之后再评。

8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拾法国度假电影的余唾,还少了法国人的机锋,腻,膈应。

10分钟前
  • 江声走
  • 较差

比起电影里面奥利弗和艾里奥之间的爱,我更喜欢本片里面的风景、人文、穿搭,以及那种懒散自由的氛围

13分钟前
  • 推荐

整体特别轻盈灵动,有几段拍得也很美,95年的Timothée Chalamet无疑是最抢眼的那个,含蓄隽永的感情太到位了,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尤其是分离和结尾两段最让人触动。配乐也好。

16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午后一两点钟的嘈杂虫鸣。我的房间。他的房间。把全世界隔绝在外的阳台。微风追随花园里的水汽,沿楼梯往上吹进我的房间。那年夏天我爱上钓鱼,因为他爱。爱上慢跑,因为他爱。那年夏天我听鸟欢唱,闻百草香,感觉雾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脚下升起,而我警醒的感官总是不由自主全涌向他。

20分钟前
  • 力荐

可能是看之前期望太高,so,我很用力在体会,但我觉得我没有完全get到。此刻我更加不能理解我的一个女同学为什么把这句话纹在身上。

22分钟前
  • S小姐
  • 还行

剧情太弱,颜值也救不了。

23分钟前
  • Shaun
  • 很差

n年以内最过誉电影top3诞生了

25分钟前
  • momo
  • 很差

每个人都憧憬过又憧憬过然而只能停留在憧憬里的夏日恋情,在那么漂亮的夏天里,别说来个Armie Hammer 了,来头牛都要谈恋爱啊!

30分钟前
  • 推荐

风景真好,可惜我真的快睡着…

35分钟前
  • 🐈🐆🐅
  • 还行

太美了 意大利夏天的河水 阳光 杏子 自行车 Elio的睫毛 乡间小路 衬衫 暧昧萌动 全都太美了 全程不舍得眨眼 不敢大声呼吸

36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美术,摄影与恰到好处的配乐都太出色了,美好的夏日时光,恰好对应初恋的故事。这个导演在影像上一直很有特点,也非常突出。最后一场戏确实厉害,一点点渗出的感伤。虽然当时看的时候,也就是觉得还好,还不错,之后倒是总想起结尾那场戏,看起来,还是记住了。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谢谢你 🙏🙏🙏感谢有你🙇‍♂🙇‍♂🙇‍♂把幸福传递💐💐💐

43分钟前
  • 一颗鸡肝
  • 力荐

没有身份认同的迟疑,没有社会家庭的压力,本片终于跳出了传统LGBT影片惯有的主题。少年的情窦初开和青年的炽热魅力完完全全的被影像所捕捉,同时成功的营造出慵懒而唯美的整体氛围。Chalamet完全超越年龄的演技自不必说,斯图巴最后一场戏完全够的上最佳男配

4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相对于这样一场爱情,我更需要这样一栋房子。

51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一九八一年夏天,二男相遇,各搞一女,尔后携手而去;而爸妈早已看穿一切。

54分钟前
  • 风满蜃气楼
  • 还行

对不起还有五十分钟真撑不下去了……漂亮的取景地+同性就让全网集体高潮?从配乐到剧情有任何逻辑吗?看着不困吗?世界瞎了or我瞎了,一定是我瞎了。

58分钟前
  • 神童脚短
  • 很差

1,意大利乡村小镇风景如画确实小清新,可导演你别老把苍蝇拍进镜头啊!2,文学音乐历史考古一股脑堆砌一起太刻意啦!3,一言不合脱衣服可肉体不够美啊。4,女伴是幌子妈妈是同妻,心疼这些女人一秒钟;5,以后都不能好好吃桃子了!6,比不上类似题材的莫里斯、单身男子和故园风雨后。

60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还行

夏日小镇的影影幢幢间,少年曲折心事如热气一般模糊蒸腾,但导演的审美和世界观也就到此为止了,主题需要用浅显又俗气的父亲独白来讲,女性照旧作为剥削客体,不是性启蒙的工具就是婚姻关系的跳板,抱着这样的刻板印象,还讲什么少数人群题材?豆瓣同志电影一贯高分,可LGBT的精神是平权和尊重,懂吗?

1小时前
  • 砚小朵™
  • 较差

我觉得 没有 吹得 那么好,还挺迷惑的,其实我觉得当大家能客观对待同性题材的作品时才算真的平权了

1小时前
  • 春末夏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