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幸在豆瓣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条目,心想我当年也看过这部电视剧,不为这个写点什么真可惜了。
本剧并没有特意去掩饰些什么或是突出些什么,这也使得本剧得以能够如实反映出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看到剧中的警察总因为思维定势导致破案总因为几个小问题而停滞不前,看见多次因为当事人的失误和缺乏警惕性而导致罪犯一次次得手,看到警察因为判断失误而错失了一次次破案良机……记得当年和同学讨论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有个同学还说过“假如中国能多几个白宝山的话,中国的人口就可以减下来了……”,现在听到这种观点会有什么感觉呢。
好多年了.02年的夏天.刚看完这个就看了一<威胁>.丁勇岱演的不错! 本来刚看完白宝山把他恨的可以;但是一看完<威胁>,又开始由衷佩服里边的那个记者! 这种纪实刑侦的最好看了. 还有 黑白大搏斗 燕赵刑警...可惜,现在的电视剧真的没法看咯... 怀念...
看完这个剧也是很能理解为什么当时严打,只要抓到哪怕一点小犯罪也要从重处罚。
因为抓捕困难啊,技术落后啊,本片中只能依靠走访派兵布局人海战术,脚印,相关物证等简易信息,抓一个人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抓住一个人一定要从重处罚以儆效尤。
白宝山不值得同情,可恨枪毙一万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我想过了,法律这样判我,我服刑出来,就去杀人,杀死那些受法律保护的人。
如果法律判我20年,我出来杀成年人;如果法律判我无期(徒刑),减刑后我出来年纪大了,没能力杀成年人了,我此时就杀孩子,到幼儿园去杀,能杀多少杀多少,直到杀不动为止……”“我出来并没想重新犯罪,我给自己设计了两条道路,如果我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我就不再犯罪;如果不能,我就去抢。
”“我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户口,先后跑了六七次,他们就是不给我办。
我认为,我已经从监狱里出来了,起码也是个公民,可派出所不给我办户口,我吃什么?
我不能靠父母养我一辈子?
我这个要求不过分,我要生活。
我对我母亲说,派出所要我送礼,我连吃都吃不上,拿什么东西送给他们?
”“每次作案前,我都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过几遍。
包括作案的方法,行走的路线,允许的最长时间,在作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我怎样处理等等。
我想好一件事,就把它定下来,全部想好之后,我觉得有把握了,再行动。
”“我对如何防备公安的调查做过专门研究:第一,我抓住正常人的心理。
平常的人,在碰到突发事件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先保护自己。
由于内心恐慌,对当时发生的人和事,一般都记不住。
甚至连打过几枪,打枪的人多高,什么模样,都记不清楚。
第二,我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碍,抱着这次出去干事,就回不来的打算,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我就什么都不怕。
第三,我事先准备得很充分,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疏漏。
别人可以犯错,我不能犯,一个小错,就可能断送掉自己的性命。
我是个冥思苦想的人,先往最坏处想,做好应付最困难的局面的准备。
第四,我主要是去抢劫的,我比较主动,抢劫时我有准备你们没准备,反应过来需要一段时间。
我在行动中尽量减少所用时间,在你们反应过来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毕。
所以我不怕你们调查……’”“买枪不如抢枪,买枪更容易暴露。
”“枪是一定要开的,而且一定要打死人,不然没有震撼力,谁也不甘心巨款被抢走。
”“我劝过吴,我说那些钱不能花,一花非丢了性命不可。
他就是不听,总惦记着分钱。
那时我就想了,为了保全我自己,我必须杀人灭口。
”白宝山被捕后,他认为一定是谢出了事,把他供了出来。
否则,公安局不可能找到他的家。
可是入狱后却没有抱怨谢,无论在公安局预审阶段,还是在法庭上,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涉及谢却很犹豫。
后来说:“这些事以她所说的为准吧,我记不清了,说乱了我怕害了她。
”谈到自己的落网时刻,他说:“我本来想拿枪打死他们(来到家里带白走的4名警察),可是,我母亲进来了,我就不能打了。
我不忍心当着我母亲的面杀人,我做不到……”[6]
那时还叫《末路》,知道的人不多,但看过都说好。
20年后重看,没敢有期待,没想到依旧惊艳!
话说为嘛改这么个名字,更像纪录片了呢。
构图讲究,情节铺陈抓人,导演有艺术追求的!
按着拍电影的路数在这儿拍电视剧呢。
演员更是各个棒!
男主.女主.关天明,演技之好,当年一度当纪录片看的,然后纠结怎么做到全程跟拍的or怎么这人没枪毙还能拍戏?
台词也讲究,比如白宝山老妈用词极生活化,特别真实,老太太演的也好。
我说 姘头,被朋友鄙视半天,确实是姘头嘛。
但感觉这俩人是有爱的,被抓后越是撇清关系越是保护她。
她的不知情不过是看破不说破,知道拦不住他,不如早做早了,懂他啊~(甚至觉得她 随口 聊到新疆宾馆是有意为之)。
但这俩人若有机会长久下去,早晚她得死在他手里。
老妈眼光好,谢玉敏帮他不少,能力佳.心理素质好.也不是一般人。
亲自挑的跟班儿则是给自己下绊子了,有他之后事儿就没顺过!
只说盗窃,拒绝承认是抢劫,更没提他因为想偷一袋喂鸟的包谷给人家开瓢儿了。
最可怕的是,我不觉得他有意隐瞒了什么,反社会人格者心里,那可能真的就不重要呢...百般温柔.被打甚至要被杀都不离不弃的谢玉敏,吼起老公来...,哈哈哈那幕好妙。
比起家里的倒插门儿,就喜欢这种man的!
但讲真这姐们儿我是理解不了...
国内少有的能全面描述劫匪生活,还原他部分人的一面的电视剧。
90年代初,国内有一股思潮,反思犯罪分子的形成的社会原因,推动社会全面改革。
现在舆论环境变得单一,一刀切现象明显,舆论攻击现象愈演愈烈。
已经不具备这个环境了。
看完121枪杀大案后顺路追过来的。
两个片子对比下,1号案在对罪犯和警察形象塑造,案情线索分析,几次与罪犯擦肩而过的惊险方面要好的多。
例如好多影评中提到的警察小幽默,拍摄追捕犯人时忘了打开镜头盖,吃大盘鸡中毒催吐等,也是当时条件限制。
增加了片子的生活气息。
白宝山几次作案,都非常有耐心,前期侦察筹划都比较缜密,撤退路线,藏赃,藏枪的坑,都提前做好了准备。
在那个没有监控没有手机跟踪的年代,作完案以后就可以没事人一样大摇大摆走出来了。
除了真正碰过面的人,恐怕围观群众碰上都不一定能认出来。
而且心理素质过硬,杀人时毫不手软,碰上警察还能装的一脸无辜,真是天生罪犯。
新疆819案,当天上午犯案,杀了10来个人,抢了100多万,把乌市闹得天翻地覆,下午还不忘回到十户滩烤肉摊露面给自己做不在场证明,不仅计划周密,而且执行干净利索,确实是个天生罪犯。
当路人证明他在烤肉摊时,我以为像印度片误杀里,把日子改一下,故意强调一下呢,没想到真的是当天。
从别人的影评里,把白描述犯罪心理的话摘抄过来,全面反映他的心理素质。
“每次作案前,我都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过几遍。
包括作案的方法,行走的路线,允许的最长时间,在作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我怎样处理等等。
我想好一件事,就把它定下来,全部想好之后,我觉得有把握了,再行动。
” “我对如何防备公安的调查做过专门研究:第一,我抓住正常人的心理。
平常的人,在碰到突发事件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先保护自己。
由于内心恐慌,对当时发生的人和事,一般都记不住。
甚至连打过几枪,打枪的人多高,什么模样,都记不清楚。
第二,我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碍,抱着这次出去干事,就回不来的打算,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我就什么都不怕。
第三,我事先准备得很充分,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疏漏。
别人可以犯错,我不能犯,一个小错,就可能断送掉自己的性命。
我是个冥思苦想的人,先往最坏处想,做好应付最困难的局面的准备。
第四,我主要是于抢劫的,我比较主动,抢劫时我有准备你们没准备,反应过来需要一段时间。
我在行动中尽量减少所用时间,在你们反应过来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毕。
所以我不怕你们调查……’ 这个片子对于警方失误不掩饰,真实表现也是值得肯定的,一来警察都是普通人,像影视剧里的神探那样的人几乎没有。
二来,那时的社会条件限制,除了领导着急外,下面总有懈怠的。
不可能人人都把所有筛选对象作为罪犯。
在没有舆论监督情况下,👮确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来办事的百姓都是那副爱搭不理的样子。
白户口落实困难,👮吃拿卡要,这个现状恐怕到现在没有太大改观。
片子里虽然没有大幅展开,但对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有所涉及。
底层对工作不积极,讲怪话的👮哪里都有。
北京新疆和部里之间各有点小心思。
长年累月筛查,跟踪,设卡,底层和专案组领导层之间肯定也会有些小矛盾。
这都非常正常,有这些才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件件毫无感情的工具。
身高和鞋印匹配问题确实影响了筛选,下面个别民警意见不被重视也是一方面。
👮单独依靠脚印,却没有对比出围观群众的描述,也是失误。
每次作案,都有目击者,对身高问题应该有所讨论才对,而不应该紧紧依靠实验室专家鉴定结论。
当然,面对案件众多线索,谁也没开天眼,区分出哪条线索最重要,最符合实际情况。
有疏漏是正常的。
每次案发后,警方首先做的就是搜捕,但搜捕啥人呢?
看样子不是人,而是枪和赃物,可白偏偏不携带这两样。
所以无论北京还是新疆,都能够在包围圈里进出自如。
第一集里,两名警察碰见从小树林里跑出来的白,也只能询问下,好像没有任何怀疑,当时就觉得白心理素质可以。
当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白有同情之处,孝顺母亲,但却冷血,敢下手杀自己爱人,狱友,同伙,给自己帮忙的警察和孩子,确实罪大恶极。
新疆案里,还演了被他杀掉的季平,贺志斌的家人,连我看的都落泪了。
也就是说,导演的三观非常正确。
也确实把所有的人物形象都立起来了。
121案里,就没有这么丰富的层次。
罪犯那边就是不断筛选目标杀人,警察这边就是不断追踪,还都是走支线。
中间10集略过基本不影响剧情。
而白宝山案,几乎每一集都有突破或者表现的必要,包括在四川对谢玉敏形象的塑造,都在推动情节发展,几乎没有多余的集数。
所以整体来讲,剧情设计非常紧凑。
总体来看,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
如果能够再仔细打磨,清晰度高一点,比美剧看起来更有味道。
当然爱看这样的片子,还因为片子里在北京河北的作案,就是我们周边,小时候也听说过这个案子,真实而有传奇特性有关。
用了三天时间追完了末路1997,谈谈几点感想。
这是一部纯粹的九零年代的纪实性质的电视剧,九十年代开始电视剧流行一种后现代主义风的纪实性电视剧风,一方面因为那的确是我朝在治安方面比较薄弱、而分富差距又特别大的十年,发生的大案如果要拍成电影,剧情绝对比好莱坞所有的电影都要惊险和腾挪跌宕。
对于导演的精心编排与摄像,应该可以打9.5分的,虽然表面看上去演戏的痕迹还是比较重,但是必须佩服那么多的普通的无名的演员,大家都很投入,把每一个小角色都演得栩栩如生。
不得不说丁勇岱的演技,把冷血和孝道的个性演绎得入木三分,作为一个观众,每当出现他的戏份时,都有一种莫名的紧张与恐惧感。
而余小雪演的谢玉敏,可以看出导演为了让电视剧更吸睛,选择了美女和温顺作为她的化身。
这里顺便提一句,余小雪真的很美,可以想象出为什么今天的她会遁入空门,有点可惜了。
另外也必须提一下吴天明这个角色扮演的演员,演得也非常到位,把一个猥琐又鲁莽又愚昧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真实。
思索一下,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仿佛还是挺常见的吧。
提几个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一,剧情有点虎头蛇尾了,最后白宝山和谢玉敏被捕的剧情有点太戏剧化设计了,相比前戏的铺陈,这里显得骨感了。
二,内容设计上有不少导演修改的成分。
看网上公开的图片,白宝山被抓的时候还穿着短裤,形容猥琐,而电视剧上白宝山是从容就义的赶脚,显然不符,可见导演在其他情节方面一定也做了不少修饰。
这部电视剧最难能可贵的,是非常真实的反映了公检法的状况,并不是一味以歌功颂德为主旋律,同时,对杀人首恶在性格上的表现也显得非常多层次,有其果断决断、生猛凶狠、老谋深算、赤子拳拳的各种性格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多灾多难的九十年代的人生,希望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的晚辈们可以窥视到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的另一面,也希望今天的世界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看完121枪杀大案,看到推荐这个,正好男朋友也提过就一并看了。
之前看121的时候觉得20年前西安可真乱,谁曾想北京也不能幸免,简直可怕。
再来说下罪犯,和董雷有着共通点,就是报复心理特别重,获取钱财只会想到抢劫这种方式,但同时又更狠更机智更具有反侦察能力。
一看是看到他服刑回来家里其乐融融,母亲大弟对他那么好,真心有些难过,再结合他在法庭上说的那些话,顿时觉得,除了他本身的问题,劳改制度是不是有些问题,为什么没有把人改好反而愈加严重了。
关于警察,这部剧的警察更为艰辛,这么大的案子横跨北京和新疆,一点点线索的排查与串联,实属不易。
刑警值得敬佩的,但可惜的是警察整体的形象总会被一些不知名的小片警对群众问题的不耐烦和推脱而打折扣,实在令人唏嘘。
关于那些无辜死亡的群众,真的好可怜……最后没看剧,改看了小说,这几天坐地铁总会想,白宝山可是在在地铁里拿的枪,顿时觉得觉得行李过安检多么的重要……
“第二天,白宝山特意起了个大早,赶了很远的路,来到天安门广场,但他和在场所有人不一样的是,他关注的不是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也不是那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一直死死地用眼睛盯着武警战士肩上闪闪发光的枪,他不由地想起了从新疆带回的一百多发子弹。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三天时间看完。
其实小时候在家里的大屁股电视里就看过部分,当时就只记得画面很昏暗,看得挺害怕,最近从播客的一期节目中得到推荐,再回顾着看一遍,还是有很多亮点的。
时至今日,剧中的大反派已经演起了皇帝的角色。
1⃣️这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国产电视剧里已经绝迹,很多群演,特别是警察都是当时办案的民警和领导来担当,非常写实,各种不标准的普通话乱飞,让人身临其境。
2⃣️bgm选的非常有特色,有纯音乐,有特别的音效,还有很多当时的流行音乐。
总体都用的非常成功,对剧情和角色加分不少。
3⃣️演员演得好,男女演员的刻画自不必说,警察和部队领导演得也很真实与生动,从初期刑侦处长与技侦处长之间的讨论,把活生生的刑侦过程刻画得很真实,实际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福尔摩斯!
4⃣️作为非专业人士,也能感觉到画面的镜头推的非常靠近角色,很让人感觉到画面的冲击,还有很多长镜头的使用,也觉得很牛逼啊5⃣️故事中有很多的新疆元素,连当时发生的暴恐事件都拍了下来,让我们也能感受到当时新疆的紧张气氛,也能部分的了解新疆的普通生活。
6⃣️最后,强烈表扬警察,让你知道什么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当时没有DNA技术,没有探头,没有严密的安检措施,仅靠有限的技术手段,孺子牛的式的群众排查,大海捞针的挖出各类线索。
这部剧第一次看是随着爸爸一起看的,当时大家都在讨论这部剧,社会上热度很高。
1 白宝山的演员不像是演得,这一点很吓人, 丁勇岱老师不会是有前科吧,平静的杀手冷漠的杀手。
2.谢玉敏认识了这样的人,也让自己走上了万劫不复的地步;石天明跟着这样的人,也就注定了自己的结局。
这告诉我们,选择身边人很重要,不可轻易将自己的一片心都掏给别人,因为你并不了解他。
3.第二次看这部剧,依旧有着很强的代入感,这就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
太老了 节奏慢
包容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包容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包容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包容是人生最大的修养。早安!
唯一亮点是对白宝山的塑造。警察线完全不及格
杀人抢劫是一场欲望和恐惧之间的博弈1.欲望产生: 造物主设定2.恐惧产生: 造物主设定3.博弈决策: 侥幸心理
在看惯了一集一案的速食破案剧后会觉得片子节奏有点慢,尤其是当中一段。但胜在纪实,整个的做案过程,每个人的心理都交代了,特别后三分之一的侦破,没有神话公安,而把过程中走的弯路都一一拍出来了。再说回白宝山,他要在乱世说不定真是一枭雄,还特孝顺。最后感叹一下现在的良好治安,毕竟二十年前白宝山可是带着枪和子弹坐了两回火车!
剧情不是很吸引人,节奏比较慢,犯罪嫌疑人就是一蛮干的傻帽,智商不高,不知道为啥能犯那么多起案子不被抓。剧集比较生活化,不刻意雕琢。都知道白宝山的人了,路卡排查不知道在排查啥,都从这种排查下经过了无数次
流弊
很好很强大。正反双线、巨细靡遗,全景式地纪录和展现,可谓国产纪实刑侦剧的扛鼎之作。PS:剧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小细节,比如有场戏几名刑警骑摩托去追捕罪犯,开出去没几步发现车没油了,在街头刚堵截扑倒罪犯斜刺里却蹦出一个不开眼的毛贼欲偷包,扛着摄影机随行拍摄的民警发现忘了打开镜头盖……4星半。
好吓人。。完全反社会人格。。还有就是,那个年代确实破案感觉难如登天,尤其是跨越了北京和新疆,更难抓了。。
谁能想到,当年的悍匪,在另一个时空里竟然是多疑的皇帝。
看不下去……
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不知前面俩人物都是谁。
想当年这片有多火 我们第二天上学 班里男生一见面就说看了吗看了么 然后就热烈讨论白宝山有多拉轰多酷 火到因为此片 全国黄金时段从此禁播警匪片。。。。。。
感觉新疆比北京厉害
【2010.11.13】白宝山的事如果发生在现在,估计会有更多人拍手称赞吧。第七集里的OST还搞点蓝调布鲁斯,杀警片还讲情调么。。。【2024.5.27】10多年过去,国内的治安相比其他国家好了太多。带过大团队的人会知道这样的zf有多强。
弹幕都说是户口的事儿导致的后面一系列惨剧,我倒觉得,从他在新疆服刑时毫不犹豫残忍杀害同房狱友这事儿就说明了这就是一残忍狠绝的人。
我记得我以前看过。5个警察干不过1个坏蛋。我没笑。5.5分
只是搞不明白关天明为什么知道自己是个过客还要去当那个过客
导演的什么辣鸡玩意,洗钱片
我在新大的同学带着我走了一遍白宝山当年走过的路线,还说新大附中墙上还留有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