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推荐让我们看的。
像接受任务一样,欣赏了,看过了。
挺有感觉的,还是音乐第一感人,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贯穿始终。
还有女生哼唱,忧伤的意境。
然后是很有味道的摄像,画面不像那个年代拍出来的,现在某些烂电影的画面还不及这个呢。
一辈子的老师,太直,太耿直,太正直。
也许现在还没有人能做到吧。
没有太多的华丽,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浩浩荡荡的悲痛。
对于爱情,那个小兰,只是一直在讲述着那种距离和人生的际遇问题。
那就是真实的人生。
对于友情,没有过多的体现,那个年代,自己对自己的吧。。。
对于亲情,他是一个好父亲吗?没有像电视剧中常见的严父,但是很有本事,儿子也很争气,最后父子和好,一个已过的辉煌,一个正在进行的辉煌。
小兰的父亲和小兰,最后的查无此人。
隐隐的哀伤。
片尾,陈玉还是那句“周敏,你怎么了”相敬如宾,没有太多的争吵,平平淡淡,相过了一生。
对于老师,这个最最重要的话题,听百度说当时编剧是看了一篇报告文学才关注的,我想,编剧在里面做了不少隐晦,但是侧重的东西,很感人,很真实。
我一直相信身边有这样的人,虽然做不到如此,但是也曾在或年少或轻狂的岁月里,在命运安排的岗位上不安于现状,默默的改变着,付出着,奉献着。
最后的学生,好几代的学生,回忆起过去,大家都是既尴尬又伤感呢。
总之,又一次感觉,教师很伟大,它不像医生那样的救死扶伤,直接架在了很高的架子上;教师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伟大的权利,看你怎样取舍了。
真真正正的灵魂的工程师。
那就这样吧,做个好教师。
嘿哈。
像爸爸妈妈一样,继承这种职业吧,也不错。
平平淡淡,但,很幸福。
結尾相當巧妙。
最後連陳玉自己也逃脫不了歲月的無情,在兩位愛人相繼消失了之後自己也難免消失在衆人的視線之中。
該片讓我找回了久違的感動。
只怪時間過得太快,生命太短,我們不能沒有成就。
不能讓自己愛的人因爲自己的無能而窘迫抑或是不堪。
香港影坛有一座殿堂,几十年来,能够走进这座殿堂的演员实在屈指可数。
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张国荣都已经在里面有了自己的席位,梁家辉却还只像是一个串门的,左脚进去了,右脚还在门外边。
平心而论,梁家辉的演技比上面四位其实更出色。
我们无法想象周润发像山村教师陈玉一样推着破自行车在田塍上走,无法想象周星驰像咸丰皇帝一样落寞地坐在后宫里听钟声,无法想象梁朝伟像棋王王一生一样双目无神地坐在车轮大战的阵仗前。
但是,周润发的豪爽、周星驰的喜感、梁朝伟的深沉、张国荣的细腻,梁家辉都能演得来。
(在香港金像奖上,梁家辉拿过三个影帝,分别是1984年的历史片《垂帘听政》,1993年的喜剧片《黑玫瑰对黑玫瑰》,2006年的黑帮片《黑社会》。
横跨三个时代,纵横三种题材,梁家辉都能做到顶尖。
)而且,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梁家辉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都能奉献出一流的表演。
不过,殿堂级的演员必须有殿堂级的作品。
周润发有《英雄本色》(英雄片NO.1),周星驰有《大话西游》(搞笑片NO.1),梁朝伟有《花样年华》(文艺片NO.1),张国荣有《霸王别姬》(中国电影在西方口碑NO.1)。
梁家辉有什么呢?
《黑社会》?
《东邪西毒》?
《新龙门客栈》?
当然,这些都是经典的作品,梁家辉在其中也有不俗表现,但是它们都是群戏精彩的电影,梁家辉基本上被导演的风格化掩盖了。
因为缺少一锤定音的作品,所以梁家辉至今仍在各种水平起伏不定的电影里游走。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梁家辉还未步入殿堂,所以我们能看到他更多的作品,其实这也是一种幸运。
你看看其他几位殿堂级的演员,冲到事业巅峰之后,电影是不是越拍越少?
P.S.当年贝托鲁奇拍《末代皇帝》,曾邀请梁家辉出演男主角,结果梁家辉因为尊重恩师李翰祥而辞演。
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梁家辉能出演《末代皇帝》,将是他进入殿堂级的一个绝佳机会。
真是可惜。
中 文 名: 我的教师生涯英 文 名: My career as a Teacher导 演/编 剧: 郑克洪主 演: 梁家辉 饰 陈玉 秦海璐 饰 周敏 金雅琴饰 北京老太 罗德元饰 校长摄 影: 徐 伟美 术: 金 杨类 型: 主流艺术片片 长: 98分钟出 品: 北京红色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湖北红色世纪影业有限公司上映日期: 2007年9月4日获奖情况: 第十四届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香港演员奖【故事梗概】电影《我的教师生涯》讲诉了一名乡村老师跨越四十多年的爱恋和执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从海外归国,到了一所名叫月亮湾的乡村小学任教。
走过了大跃进、文革、新时期、新世纪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初恋,到结婚生子,直到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头……【乡间的小河边】乡下有美丽的小河,也有美丽的孩子,或许还有美丽的诗歌,和美丽的希望。
当陈玉背着小兰送给他的那架风琴走进一个名叫月亮湾的地方时,我总是不由得会去想起我幼时上学的地方。
像月亮湾一样,周围遍布农田,还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整天都在做着不厌其烦的恶作剧,自然也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也许在我开始决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的都是那一条美丽的小河,只是没有像梁家辉一样的老师,也没有那架必将弹奏出美丽音乐的风琴。
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回忆之中,我努力地影像中寻找我童年的影子。
也许有我,也许没有我,我还是会去看,只是因为我在回忆我的童年。
那是一次美丽的回忆,正如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支教。
或许,我会看这部电影,有演员的关系,也有童年的关系,可能最大的关系在于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看着梁家辉饰演的陈玉在乡间度过的岁月,我的心也随着开始荡漾起来,一如那首传唱至今的校园歌谣——《让我们荡起双桨》。
听着美丽的歌谣,回忆美丽的童年,还有眼前美丽的乡间景色,亦有那些美丽可爱的孩子,和那慢慢地开出美丽花朵的童年的心。
随着一声声音乐响起的瞬间,我开始做一个美丽的梦,梦见自己慢慢地变成一个幼童,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学校,和伙伴们做着往昔的游戏,还有不厌其烦的恶作剧。
这所有的一切,所有的美丽,都发生在一条美丽的乡间小河边,美丽的月亮湾,只是我没有见过美丽的老师,一如那个一直陪伴着陈老师的周老师。
【又是一个夏季,故事】那年夏季,一个在文革中因为个人思想的问题的青年被下放到农村进行改造,于是一个文革中的故事开始了。
描述文革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有精彩的,有滥俗的,只是似乎这一时期仍然是中国影像中的尴尬,至今也没有人敢随意那这个时期说话。
这不是文化的事情,而是政治的事情,文化在很多时候对于政治,只能是扮演一个配角,并不能有多大作为。
因此,文革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政治符号出现,而非文化符号。
中国需要改革,需要历史的反思,但是我们还缺乏勇气,缺乏对过往历史了解的勇气。
或许,我们更多的要用一种未来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但是对于历史的了解将更能够帮助我们看清我们自己。
我们失去了太多,到如今能够让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少太少,我们所需要坚守的也许只是心中残留的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我不知道该部影片的导演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讲述这个故事,可能我也不想去知道,我所明白的只是发生在一个夏季,文革之中,这个故事有着另外的一种缅怀的情感。
也许告慰过往,也许是告别历史,只是在某一刻我看到的文革仍旧是政治符号,哪怕是那个“五洲震荡风雷激”的“五川”。
毛泽东的形象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政治领袖,甚至是精神崇拜出现,其文人的身份则被缩小到极微之处。
我不愿去争论这部电影的所谓符号,只是想看一下一个人生活的状态,一如我现在的一种生活状态。
似乎很多美丽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夏季。
陈玉在一个夏季,来到了月亮湾,开始了他在乡间的生活。
和孩子们相处,是辛劳而轻松的,辛劳的是如同保姆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轻松的则是少却了外间世界的尔虞我诈的繁杂。
可能和陈玉相比起来,我的心态要更为轻松些许,他身上背负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而我则多了一层对于精神生活的期冀。
我明白,同样的穷乡僻壤,美丽的歌声很多时候是一种精神激励和心灵抚慰。
而一如那美丽的歌声,爱情也为这个失却了精神的贫瘠土地多了一些浪漫和感动。
我没有,没有美丽的故事,没有美丽的歌声,没有美丽的爱情,有的只是我那颗仍然在开着花朵的对于未来生活的希望之心,或许还有那群有着美丽心灵的我的学生。
【我们无法安放的青春】当青春逝去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便开始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所围绕。
陈玉遇到了周敏,他也开始了安放自己的青春,让生活不再是一锅煮不开的面团。
可能当我跟着吴春燕唱起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放弃了对青春的眷恋,生活的问题已然压着我没有力气再去挥霍我那美丽的青春,更不用谈安放了。
一个人的故事,从青春开始,总会显得是那样的一种悲凉,只是随后的爱情总会让某段青春显得是那样的意味深长。
我开始关注成长,自己的成长,生活的成长,也许还有路边小河的成长,可能也有那台风琴的成长。
头发开始成长,慢慢地褪去了颜色,一如失去青春的生活。
可能说,青春选择跟我们一起生活,到了该走的时候,它不会留恋就那么悄悄地匆匆地走了,只留下满头花发。
或许,当陈玉的头发变白,看着曾经的学生一个个成家立业长大成人,他的青春已经悄悄地藏进了他的头发之中,藏在了他对学生的笑脸之下。
不再年轻,心里的牵挂也多了起来,如同一把草生长在内心深处,每一个学生都能让他那样地思念。
曾经的吴春燕,张宏才,小红,如今的张晓洋,都让这个已然花发的老师忧心,我相信那是一种坚守,一种责任。
可能,逝去的那些青春已经找到了寄托,在另一代身上得到了发扬。
当张晓洋带着南溪小学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吴春燕的眼睛里是感激,而陈玉的眼睛里则是释然。
一点点逝去的青春,渐渐爬上脑门的皱纹,还有那一根根象征着光阴流逝的白发,似乎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陈玉的一生,只是这个一生都是伴随着那群美丽的孩子。
我相信有美丽的存在,也相信美丽的青春不会逝去,只是它们找到了另外的去处。
可能,导演不是抱着一种歌颂的角度去讲述故事,他只是想努力地告诉我们陈玉老师一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能够演奏美丽音乐的心灵的故事。
【双桨荡起,为了未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们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我们歌唱幸福,歌唱生活,歌唱那美丽的白塔,美丽的阳光,美丽的海面,美丽的水中的鱼儿,美丽的小船儿,美丽的凉爽的风。
渐渐地,我们在美丽的歌声中沉醉,眼前浮现了美好未来的景象。
花白的头发,内心依然藏有旧时青春的梦想,而周敏的梦想仅仅是想听陈玉为她演奏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未来的生活只会是幸福的,只因有你相伴。
当那曲风琴演奏的《让我们风琴荡起》,我不禁为这样的情感感动,也同样为这样的青春激动。
逝去的青春,原来都被陈玉藏进了这架风琴之中,随着那曲音乐响起,曾经的青春和梦想,抑或忧伤和委屈一并飘出,只是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层淡淡的爱意,那是对妻子的爱,对儿子的爱,对学生的爱,也许还有对老师和小兰的爱。
老泪纵横的景象总能让人心中生出几分感伤,老俩口看着张晓洋在电视上唱歌,这多少抚慰了陈玉的心,让这个有着音乐梦想的人在学生身上看到了梦想的实现。
我没有哭泣,只是感觉影像中的情感总令我感到有着几分虚假,而是在心里暗暗地对这老俩口表示敬仰和钦佩。
我敬仰于他们的那种奉献精神,敬仰于他们那淡淡的爱情,一如乡间小河的流水、波澜不惊。
摄像机拉开镜头,老俩口的身形开始变小,慢慢地淡出画面,让那悠扬的曲子变得更具有几分诗意和忧伤。
只是,这所有的情感都是我在理解影片的时候强加上去的,因为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总会希望这些故事和情感是真实的。
只是,很多时候,愿望的美好总不会如愿地变成真实,哪怕有真实的事件发生在我的眼前,我仍会带着一种质疑的目光去了解。
当然,我想相信,也愿意相信,可能只是因为梁家辉和秦海璐。
回到了青春时代,只是满头的花发不再像青春时的头发那样地乌黑发亮,而那台似乎记忆了一切青春的照相机的还原让青春最后只会是一副不太美丽的风景画。
当然,我相信,那美丽的小河边还会有一位陈老师和一位周老师,可能也会有美丽的爱情,只是其中没有我。
【也是故事】梁家辉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香港演员,其所饰演的角色有很多,有帝皇,有僧侣,有书生,有富家子弟,有黑社会流氓,有警察,许许多多的形象都嵌进了我们的心里。
而这一次的教师角色则再一次让他的演艺生涯里多了一个戏份,也让人们看到了梁家辉的千面人生。
可能,没有他的出演,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但是他的出演则加深了我对他的看法——绝对的演技派。
和张学友的教师形象不同,梁家辉给予他人的教师形象是一个有着新思想、有着奉献精神无私的人民教师。
梁家辉能以一名香港演员的身份出演内地乡村教师,且毫无内地生活的经验,让陈玉这个形象如此地饱满圆润,不得不佩服梁家辉“姜还是老的辣”。
我明白,电影能够比生活更为吸引人的则是它把生活的诸多元素揉杂在一起并添加一些人生哲理的佐料,使得电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自然地,该部影片的故事可能是好几个优秀教师的故事被放在了一起让我们去感动,去震撼,去感受导演的想法,感受演员真实的角色演绎。
或许,秦海璐的乡村教师的真实性更是从外形上让我某一刻相信了这个故事的真实。
秦海璐越来越漂亮了,不是指她的容貌,而是那种演员的特质。
她的形象在众多女明星中并不出众,但是她用自己的演技在演艺圈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2000年上映的《榴莲飘飘》为秦海璐赢得了演艺生涯的重要奖项——第三十八届台湾金马奖 〈最佳新演员奖〉,同样也让她的演绎道路变得越来越宽广了。
只是,在她戴完金马影后的后冠之后,再也不曾看到她高质量的演出,确是浪费了她的演技,很是替她感到可惜遗憾。
不过,前段时间央视八套播放的《爱有多深》则让我再次见识到秦海璐那精彩的演技,“郑好”的演绎让秦海璐的演技越发成熟了。
此次影片的出演,乡村教师形象对她应该不是什么难题,而她的演绎也比较到位,多少让我能够感受到这个金马影后并非名不符实。
导演郑克洪曾以一部《沉默的远山》赢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此次他用一种抒情的诗意情调讲述一个乡村教师跨越一生的执着和爱恋,让观众感受他自己理解的诗意和奉献精神。
影片延续导演《沉默的远山》里的抒情气质,更好地让那种乡村情绪传达出来,以希望感染每一位观众。
乡村的风景本身就是影片的一个优势,但是影片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使得很多美丽的风景淡出了画面,失去了诗意,留下了一片灰绿。
故事在回忆里,在逝去的青春里,却不曾在那首《让我们荡起的双桨里》忘却,因为我们从未忘却那段逝去的青春,因为有梦,因为有爱,因为有美丽,因为心中有美丽的花朵。
排除梁家辉的表演,整部影片可以令人欣赏的地方并不多见,编剧和导演都还欠火候,说是一部编年体电影,但更像一部伪纪录片,记录一个教师为中国教育工作奉献一生的一个故事。
还好有梁家辉的精彩表演,弥补了剧情上推进松散的毛病。
秦海璐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有些对不起她的影后身份,当然,这还是跟编剧和导演有关,一个再好的演员,如果角色的戏份只有那么无足轻重的一点点,是很难有发挥空间的。
这也是影片后半部秦海璐好像只成为一个妻子的符号在片中出现而没有任何的思想行为上的表达(只有卖猪帮学校买演出服一段除外)。
也许,导演是太想把聚光灯集中在教师身上,结果是反而把他剥离出了自己的生活。
这也体现在教师的儿子也是一个非常空洞的人物形象上。
不知为何,总觉得这是一部八十年代拍就的电影。
我觉得看他的片子应该这么看 :《情人》——《苹果》——《我的教师生涯》,情人里面光滑的屁股,苹果里天台讨价还价的侧面,教师生涯里苍凉的正面,不禁感叹,这个男人,真是越老越戏骨阿
看完全片后,作为电影我最喜欢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饱含故事腔调的旁白,二是结尾的空镜头。
尤其是结尾老人想要拍照记录,却没有被拍下来的场景,仿佛也在诉说着老人这一生,仿佛也没留下些什么。
但是真的没留下些什么吗?
不是的,他还是用他的言行,用他的音乐和思想去影响了一些孩子,改变了一些孩子。
分享影片内容两点让我最有感触的地方:一、副课不能缺少。
影片后段,当老人在班级里上书法课时,年轻教师过来送考卷看到了,问他为什么不遵循学校把副课改为正课的要求,还在上着副课。
陈玉回答:“我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有问题吗?
”其实, 为人师的坚持与选择,这股认真劲贯穿着全片。
他一直想把教学知识以外的一些内容传递给这些山里的孩子们,比如音乐和书法。
其实,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识,认识世界的。
艺术的熏陶并不是为了要让孩子走上需要花更多钱去学习的道路,而是滋润孩子的心灵。
二、通过劳动自己创造条件。
当演出费没有之后,陈玉告诉孩子们不能问家里要钱,要自己创造。
于是他们一起搬竹子,编竹篓,最终还是成功的创造了一点费用,虽然后来也被骗走了。
劳动教育是不能缺少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说过的“ 手上的动作永远与思想相联系:思想检查、改正和完善劳动过程,手似乎是把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想,而劳动则发展了其理智,教会他逻辑连贯的思考,深入分析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例和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孩子劳动时,他不仅在体验,其实也在思考。
但是现在学校里提倡的劳动是否都是真劳动,这还有待商榷。
看完影片,感觉心中有点堵。
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原因。
一位人民教师的一生就这样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结束了。
结尾相机拍摄想留住最后的身影,但是最终镜头落下的那一分钟,还是没能留住主人翁的身影。
就这样平凡的来又这样平凡的离去,留下的是为社会培养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人民教师在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后,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印记呢?
最后空空的镜头也就是留给我们的思考!
前几天因为看小说《棋王》,深深地被里面的棋王王一生所震撼。
在网上一搜,居然找到两部电影版的《棋王》,一部是大陆拍的,另一部是香港拍的。
对比了一下,还是港版棋王更具电影特色,也更能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在港版《棋王》里面,王一生的扮演者是梁家辉。
看完之后我再次震撼了,这一次,不仅是被王一生这个棋呆子的缘故,更是其扮演者梁家辉那出神入化的演技——没想到一部香港电影可以将文革诠释得那么生动,更没想到香港演员梁家辉可以将一个文革中的角色演绎得这么惟妙惟肖。
顺手再一搜索,发现梁家辉这个演员果真不负影帝这个头衔的恩泽。
除了《棋王》中的王一生,梁家辉还演绎过另一个文革中的角色,即《我的教师生涯》中的教师陈玉。
终于切入正题。
与《棋王》不同,《我的教师生涯》是大陆拍的,或许亦可算得上一部主旋律影片。
其内容正如其名字所示,展现的是一名乡村教师执教的一生,那个教师,就是梁家辉扮演的陈玉。
虽然片子讲述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的故事,但作为一名90年代出生的观影者,我居然依旧能够从中道道很多共鸣的地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玉在南溪镇那个地方教了一辈子的书,在那个教育资源稀缺的地方,他教过许多家庭的两代甚至三代人。
这一点跟我家乡的一位老师出奇的像。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那个乡村小学,也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乡村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
那老师以前在课堂上经常说:你们别不听我话,你们在座的好多妈老汉都是我的学生,见了我也要叫一声老师的。
另一个让我共鸣的地方,是陈玉在恢复工作之后,在一所完全小学教书法。
这时候,一位老师善意地提醒他:你要注意下升学率啊,怎么到了这个节骨眼还在上副科呢?
这个情节对我来说简直太熟悉不过了。
记得小学的时候,同样地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一个老师同时担任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地理、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的现象在当地甚至普遍。
而大多时候,老师们为了升学率或者联考的排名考虑,都不得不将所谓的副科一并取消掉,通常的课程安排是上午语文下午数学,或者倒过来。
所谓的音乐、体育、美术,也不过是一个月或者几个月才上一次的调剂品。
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兼教数学与美术的老师总是在美术课的前一天跟我们打预防针说:明天的美术课我们上数学吧。
……一晃那么多年过去了,其实觉得小时候的时光才是真的无忧无虑。
尽管整天充斥着写不完的语文和数学作业,但说实话,当时不知素质教育为何物的我,也并不觉得压力有多大。
彼时的我,没有什么伟大目标,也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哪怕是黑灯瞎火地伴着黎明的光线去上课,亦不觉得累。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或许正如歌词所唱的:人越长大越烦恼。
懂得越多,欲望也就越多。
欲望越多,烦恼便越多。
说着说着,又跑题了。
这部影片10年了,今天晚上在《电影教育艺术》的课上,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名教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从海外归国,到了一所名叫月亮湾的乡村小学任教。
走过了大跃进、文革、新时期、新世纪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初恋,到结婚生子,直到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头……梁家辉还是一如既往地帅,不论他演的是什么角色,穿的什么衣服,都很帅。
刚来月亮湾🌙的这所小学时,陈玉(梁家辉饰)还有点镇不住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但是通过教孩子们唱歌等方式,逐渐地,孩子们也开始听他的话了。
外面雷雨,陈老师的家中中雨瓢泼,当时环境的艰难,生活的困苦,如果没有这种电影,恐怕也会随着时间慢慢被人们所淡忘吧。
好在,还有那么多导演在拍这种朴素的电影,在讲述,在告诉90后,00后以及更多的人,那段文革时期的生活。
陈玉被下放到附近的农村去改造,不能再当老师,这是他比生的遗憾。
1968年夏,他去了大队养猪,文革刚刚开始,周敏也被下放到了农村。
陈老师的学生张宏才,在排练节目时把“洲”一直误读成了“川”,陈老师纠正后,还是被组织排练的女宣传队长一通骂,阶级立场,太可怕了...但最后宣传队长还是得到了惩罚——三年劳改,张宏才也是。
陈玉和周敏结婚了...1984年夏,陈玉回复了教师的工作,离开了月亮湾,那个书信中的小兰又来信了,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了,陈老师的儿子都是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了,儿子涛涛跟着陈老师去北京找红旗服装厂,结果在临走时他没有登上火车,他想留在北京找点事做。
回家后的陈老师病倒了,周敏也哭的很难受,她去北京找涛涛...小兰突然的来信,让陈玉伤心不已,他的老师(小兰的父亲)走了...周敏回来了,把猪卖掉,来资助孩子们的合唱比赛。
每次的困难,都是周敏陪伴着陈玉,真是让人羡慕的一段感情。
1998年夏,陈老师的头发多了很多,接了涛涛的电话,去火车站接周敏,我总是觉得,孩子不应该这么自私,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在乎家人,这样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陈玉带着周敏去了医院...小洋也算出人头地,在中央电视台上的表演,让陈玉和周敏这老两口倍感欣慰。
陈老师还是原来那样,热心肠,谁都给帮忙,把吴桂莲接到自己家住。
周敏在医院时说“回家吧,我想你在家好好陪陪我”,这也道出了她的心酸...最后,周敏终于听到了陈老师用手风琴演奏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2000年,周敏走了,在七月,陈老师退休了,又回到了月亮湾,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创办了月亮湾青少年活动中心。
他寄给小兰的信都被原路退回,原因是查无此人...电影的最后一幕,陈老师在河边自己照相,真的看得我潸然泪下...太悲情了。
电影中,梁家辉的演技没得说,非常好,将陈老师演绎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我已经不行了,心里太难受... 作于首师大本部教四楼401教室 写完于 2017.12.05 20:17
很朴实 很亲切
剧情算个人史诗吧,但拍得不太好
政工需要。。。
遗珠……举世不师、故道易离……
还是佩服梁家辉啊,不愧是影帝级别的,在这样一部片子里都能把握的很好...牛,真牛
闷
梁家辉和秦海璐,两位好演员!
配音实在太出戏。
很接地气的主旋律电影
平实无华的表演里也有一种深刻的感动,把平淡的事情做一辈子,这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影帝!!!!!!
怀念学生时代的电影
梁家辉的演技真牛。秦海璐的老年妆挺假。
梁家辉的表演无懈可击。秦海璐也不错。每一个人都如山间松子,自生自灭,无人理解,绝对孤独。
庆幸拥有那些年代。
只想把四星全部献给梁家辉,真正会演戏的演员是他这样的
很温馨淳朴的一部电影
梁家辉的演技太牛了。秦海璐还是没跳出来。
梁家辉和秦海璐的表演也电影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