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

Atonement,爱·诱·罪(港),救赎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兰达·布莱斯,哈丽特·瓦尔特,朱诺·坦普尔,阿尔菲·艾伦,帕特里克·肯尼迪,彼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7

《赎罪》剧照

赎罪 剧照 NO.1赎罪 剧照 NO.2赎罪 剧照 NO.3赎罪 剧照 NO.4赎罪 剧照 NO.5赎罪 剧照 NO.6赎罪 剧照 NO.13赎罪 剧照 NO.14赎罪 剧照 NO.15赎罪 剧照 NO.16赎罪 剧照 NO.17赎罪 剧照 NO.18赎罪 剧照 NO.19赎罪 剧照 NO.20

《赎罪》剧情介绍

赎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意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先出布心归何处间接恋人血旅怪谭照片里的伴娘特搜9第二季狐影异世界魔王与召唤少女的奴隶魔术Ω前说!小菊的秋天毒岸西辛765号高速双面陌生人逐梦好莱坞你会在那里吗?美国队长4东经北纬夹缝中活着,小春桃花绽放猫猫的奇幻漂流网上卫士行动目标希特勒妈咪侠突击再突击将恋爱进行到底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爱智能爱人马可冻死的爱

《赎罪》长篇影评

 1 ) 没人吐槽Benedict神演技吗?- 萝莉控蜀黍的innocence?

事实上这个问号在我看来完全可以换成句号,表示肯定——Lola和Marshall是两情相悦。

但这个事情本身,却永远不会是真正成立的,因为他的角色设定是rapist(或者是Briony笃信的第一眼就跟定的rapist).我觉得肯定有对演员的偏好在其中,詹一美的粉丝不在少数,从无论是长评还是短评都能看到“伟大、帅、唯美”此类字眼;那我也不自量力地从我的偏好 - 缺三美身上来看看。

当然这无论是从演员还是从剧情来看都不是主流……既然对影片大体没有什么感觉倒也不妨“非主流”……如果说片子大体吸引不了我,自给自足从小环境上去爱吧……提前说这是对缺三美同志表演的appreciation,不喜者请绕行。

=========================评论里对rapist几乎没有提到过(是的, 我特地翻了……),群众挑剔的眼光都被男女一号和“招人厌”的怪萝莉吸引了,我就不说了。

单单说这个出场时间和镜头量给的都很有限的Marshall蜀黍的innocence.【Lola】Marshall蜀黍还没出场前the victim - Lola,甚至在一开始就出场了。

一开始给我的印象很模糊,因为我很难断定她确切年龄,两个双胞胎弟弟,这个姐姐,无论她到底实际多大,都会要更显大;从穿衣风格(?

)就稍显成熟这是其一;其二性格多少有些乖张或者控制欲极强,她很有主见,很知道自己要什么,很知道如何控制住别人,也很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控制住别人。

能看出来她也想掌控自己的生活,大概也是从父母都不在身边而被现实所逼?

或者说习惯?

当时看的时候我很模糊的感觉中有一点还是比较清晰,那就是她想快长大。

有两个镜头可以说明:1)双胞胎兄弟在扔球时,Lola站在装饰立柱上似乎在比划身高,量了一条超过头顶的线;2)后面一家人吃饭时母亲让Lola把口红(?

)擦掉,说还没到装饰的年龄。

【Marshall蜀黍】拥有巧克力工厂,正筹备开发新品牌巧克力,必须至少再开三个新工厂……嗯,商人蜀黍作的还是很成功。

在和家里的长子(姐妹的大哥?

)Leon日光浴时侃侃而谈,而他也习惯这样连闲聊都是生意的事,以至和Cecilia说也是同样强调,所以Leon抿嘴一笑,让商人蜀黍Marshall摸不着头脑。

感觉没什么共同话题,Leon话锋转向妹妹感兴趣的,提到Robbie……但从后来举动看出商人蛮迁就女人。

这里我有限地、保留地认为他是个有钱人,所以想要个女人似乎并不是问题。

======================接下来的问题我比较在意的是M蜀黍什么时候看上了Lola,因为for god's sake……一直以为蜀黍盯上(嗯,这个词用的,因为剧情一开始知道,一直把他当捕猎者看)的是Cecilia而不是更小一点的Lola. 但在两人第一次接触时,再准确说在这之前,Lola弯下腰训斥弟弟不要说父母离异这事的动作(?

)让蜀黍有了什么想法?

(男人是视觉动物嘛就先这样……)但镜头显示Marshall进入房间前在外面就露出了狡黠的笑容,是那种一边嘴角上扬的明显是若有所思的诡异的笑。

而进房间之后,Lola眼睛几乎就没离开过Marshall蜀黍,这里同样不清楚她是什么时候看上蜀黍了(这里明确我重申立场两人是两情相悦),她心智的成熟已经让她急不可耐地想扮演成年人的角色(或者说她就是大叔控嘛!!!

【滚】)。

但事实是,她在Marshall蜀黍前真没把自己当小孩。

记得她的台词?

“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这个。

”(像不像老妈和老爸说的话?

)这是赤裸裸地把自己当大人啊,也和前面她想快点长大的比划身高的举动不谋而合,至少她心里已经觉得自己时大人了。

灵敏的蜀黍应该能捕捉这一信号。

他不光捕捉到了,刚一听到,他还很囧地扑哧笑了……而蜀黍也很绅士,他体现出自己对小大人Lola的尊重,弯腰和双胞胎们说你爸爸妈妈是爱你们的(而这些话分明是说给Lola听的,也是做给她看的,因为我相信他肯定不认识他们的父母,而且也根本没有“明摆着很爱你”的证据。

这里的双胞胎小子完全是炮灰!!!!

)有了信号的鼓励,蜀黍才进一步地承认出进门前对Lola的关注,他说“你的裤子真漂亮。

” 与之对应的是,“我喜欢你的鞋。

” 这是后话,在这之前,Marshall蜀黍完全跟着Lola的话题走,- “我是去看演出路上的Liberty商店买的。

”- “什么演出?

”- “哈姆雷特。

”- “哦,是啊,‘to be or not to be’”这会兄弟俩估计也觉得自己炮灰了,一个玩手中的玩具,一个盯着这俩人。

他俩一个搂一个柱子,Lola此时脸红的不像话,蜀黍不会没感觉。

那那句“我喜欢你的鞋”的赞扬又是另一波鼓励,试想第一次见面的两个人就开始你夸我我夸你,不是有好感是什么,况且其中一个是孩子,不是礼节的繁文缛节,觉得好就是好。

这时Lola向蜀黍靠近,压低身子楼着柱子一直看着蜀黍。

兄弟俩终于忍不住一直当炮灰,吵吵着饿,Lola转身回到自己那边柱子时,蜀黍的神演技爆发了……有个很微妙的动作,【本来有图】他摸了摸嘴(捋了下胡子?

顺便说下BC这部剧里的装扮非常爱!!!

)这时镜头他的脸是实相,而Lola是虚的,一派捕猎的身段和眼神华丽丽展现,那种在你背后觊觎着你的感觉非常明显。

他和双胞胎说话,又扯到自己的工作(这时为了给Lola留个好印象?

),说完又很及时地转过去和Lola笑而不是和俩小子笑。

他每说一句话,话音落时看的都是Lola而不是说话的对象。

这里他盯着Lola,估计很久,到下一个问句“为什么他们总有免费糖果?

”,回答“because they will be fighting for their country.” 我不知道这句话哪个词是情动点(fighting?还是咱家本尼的声音啊???!!!

),但Lola分明是害羞似的避免眼神交流了。

“Your daddy is wrong.” 谁是daddy,这里我才是daddy!

o( ̄ヘ ̄o#) Lola又答对了蜀黍Amo巧克力的广告语,肯定让蜀黍得意非常,双胞胎又扫兴地说不喜欢以“o”结尾的词,蜀黍表现出一丝不耐烦,不过也正是兄弟俩的话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巧克力给姐姐而不是给混小子分了。

(就拿一块,一看就不是给炮灰准备的……)他撇给Lola并盯着她撕开包装纸。

(为毛我特喜欢这段扔巧克力啊!

)然后蜀黍又是开始摸嘴……【本来有多图】(为毛我联想到“嗜血”和“偷腥”这俩词……)总之这一动作,包括之前那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个rapist,好,权当他是rapist对猎物的一步步接近和欲望的一点点扩张,按道理说这是隐秘的心理活动,但你却能在表演上看心理活动的外放。

无论是剧本要求还是导演还是Benedict自己发挥,这一点都做的太好太细致太精准!

以至到下一个风景的镜头出来前,他的所有表情都是完完全全捕猎的状态,看着自己的猎物就在眼前的感觉……(我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于是只好就说“感觉”)================再说蜀黍的innocence. 那次所谓的"rape",到底是不是rape我持保留意见,从最显眼的看Lola在被发现倒在草丛里,和Briony说话的第一句是“I'm sorry, I didn't...I'm sorry.” 为什么要说对不起?

是因为自己没有告诉Briony自己喜欢Marshall?

(因为Briony和她坦诚说过Cecilia和Robbie的事情,当时她很感谢这种坦诚)而她自己却向Briony隐瞒了自己的心事所以觉得对不起她。

其次或许是觉得自己做了有伤风化的事情所以觉得很愧疚。

反正绝对不是单纯的rape事件。

在Briony说自己看到的是Robbie时Lola立刻问了一句“you saw him?” Briony越来越肯定是Robbie而Lola更是进一步确认问了一句“you actually saw him?” 接下来Lola才表现出一般rape受害人的反应,大概她听到Briony那么肯定才放心,并夺取后者的同情心进一步鼓励后者去作伪证。

最后的疑点,同样是餐桌上的对话,Briony给大家看Lola的chinese burn,Marshall几乎同一时间清了清嗓子,说的确是双胞胎干的,自己把他们分开时也受伤了……最泄露的证据的是他很多余的问了句:“但是,没什么事是吧?

Lola.” 当然没有证据证明不是双胞胎弄的,但从前后推断,个人来说更相信是他们(Marshall&Lola)自己弄的伤,拉扯?撕拽?

下一个镜头两人一起出现是在婚礼殿堂,其实当时我就已经很奇怪,成功商人Marshall蜀黍居然娶的是Lola??? 当初你说是恋童癖或是大叔控萝莉,干嘛一直等到她到法定婚龄真的娶了她啊?

那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没关系,君等你”的感觉挥之不去是怎么搞的啊摔??????

而且之前说的我不相信Marhall蜀黍一直以来都找不到其他女人?!

而两个人走下台阶,朝教堂外走去分明有看到Briony,Marshall很警觉也似乎威胁式地瞪了她一眼貌似传达“你别轻举妄动“的信号,而他身边的Lola(分明更靠近Briony)居然是低下头地走过去……一时间有种真相大白的感觉,原来她一直知道当年”rape“她的人是谁,而且他们一直相爱,后来步入婚姻。

就连当初的”rape“,弄不好就是一次野合也说不定呢。

所以我说种种都表示蜀黍是innocent的,不是说他的行为,是执意将他钉上rapist的十字架是不对的。

当然我也不是给他翻案什么的,只是觉得表面看来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重新换一个视角看,自己看,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这种感觉很棒……我也丝毫不确信我说的一定正确,分毫无错,毕竟当初的冲动只是去appreciate缺三美的演技而已……谢谢Benedict的出演,虽然是个反面角色,也几乎是个过场角色,但展现了其应有的所有,甚至超乎其应有的神发挥!

这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我个人来说很珍惜的,谢谢这部剧,让我们又一次看到Benedict的出色!

PS 我看到了Steven Moffat 和Mark Gatiss窃笑了( ﹁ ﹁ ) Pss 三美说在Harrow熟人多我没忍住……三美的尾戒真闪!

你又戴尾戒……上张图,其实看《赎罪》的全部念头都是在看有人上了张图↓↓↓↓↓↓下面写着“rapist也是需要休息的……”云云,这rapist太有爱了,睡着手里还拿着手电筒!!!!!

o( ̄ヘ ̄o#) 太傲娇了!

============================另说,据说Benedict排这个戏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和自己本身自然的性格差太多,而且对这个角色本身也不适应——

 2 ) 无解的救赎

《赎罪》所震人心弦的并不是那本自美好的爱情,而是一场源于灵魂无解的救赎,电影伊始出色的镜头画面和恰到好处的配乐引人入胜,而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注定了这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那虚构的杜撰成为了其脉络的原罪,致力挽回罪责一生的张力,却最终只能得见于虚拟的小说中完成赎罪的结局,三颗战争中破碎的心灵,使过错成为了已无事于补的遗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间的结局既构筑了电影独具匠心的内在,也为人以耐人寻味的深思。

 3 ) to Bee or not to Bee

没错,我写的就是Bee,至于我为什么写这个Bee而不是那个be,请容我慢慢道来。

看完之后,您再说我写的到底是对是错。

窗户在电影视听语言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导演不太喜欢运用窗户来表达富有寓意的影像,但是,窗户一直是西方导演最擅长最热爱的语言。

有多重要呢?

说得庸俗些,大概就像国人打麻将的“会儿”一样吧。

影片《赎罪》在简短介绍13岁少女布里奥妮的梦想和片中主要人物关系之后,便开门见山地以一个窗户的段落将全片的主题呈现出来。

《赎罪》的主题不就是幸福的毁灭和布里奥妮的赎罪嘛,还有什么别的主题吗?

有,当然有。

如果说《哈姆莱特》(请注意,影片中出现了这个名字)又可以翻译成《王子复仇记》的话,那么《赎罪》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哈姆莱特,可以翻译成《少女赎罪记》,因为它和《哈姆莱特》讲述的是同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不知你是否记得它巧妙地隐藏在影片的一句对白之中。

)对英国人来说,莎翁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曹雪芹之于中国人(他们关于莎翁的研究论文较之国内学者之于曹雪芹,其数量之多更加有恃无恐)。

而《哈姆莱特》是全世界除了圣经以外,被引用得最多的英文著作。

而所有被引用的话里面,我估计,引用得最频繁的恐怕就是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了(可能紧随其后的就是女人呀你的名字叫弱者了。

)书归正传。

当13岁的布里奥妮站在窗户里面向外面望去的时候,与其说她看到的是她姐姐塞西利亚和她暗恋的、仆人的儿子罗比调情的场面,不如说她看到的是他们三个人的命运:to be or not to be。

而且,为了提示我们,导演还别具匠心地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现在,请你回答我,当布里奥妮走了很长的路、走到窗户前、试图向窗外望去的时候,她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是什么打扰了她的偷窥?

是那只蜜蜂(BEE)。

蜜蜂阻止了她的偷窥,她却任性地赶走了那只蜜蜂。

于是,她看到了她不应该看到的一幕:塞西利亚在罗比面前脱去上衣。

她倒吸一口气之后,出于本能,这个13岁的女孩子转回身去。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如果,她没有那么强烈的好奇心,她选择不再转过身去,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是,不幸的是,她选择了转过身去,这个选择等同于她对To be or not to be这个命题做出了选择——她选择的是毁灭。

布里奥妮转过头又一次向窗外的池塘望去,她不知道自己这个转身将使自己走向深渊。

她看到的是,塞西利亚从水里爬上来、几乎全裸着,而布里奥妮竟然很镇定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蜜蜂也没有再来捣乱。

塞西利亚穿上衣服离开,而罗比犹豫一下之后,看到周围没有人,便试图用手去抚摸塞西利亚呆过的水面。

显然,在观看者布里奥妮和被观看者罗比的潜意识里,这种抚摸象征着对塞西利亚身体的抚摸。

如果布里奥妮没有看到这一幕,而是在塞西利亚离开的时候也离开窗户,那么,尽管她已经站在可怕的深渊的边缘,但是她也许还是可以得救的,因为她后来也许无法那么坚定地得出罗比是“性欲狂”的结论。

这时,哪个讨厌的蜜蜂(BEE)又出现了。

当然,它这样不知趣地、及时地出现是导演的安排。

于是,被蜜蜂打扰了观看、同时也被罗比的抚摸打扰了她的内心的布里奥妮选择了毁灭。

虽然画面没有血腥地呈现蜜蜂的死亡,但是毫无疑问,观众知道它死了。

导演对蜜蜂之死的呈现所体现的慈悲和内敛,可以说贯彻始终。

影片中所有关于死亡的镜头,比如敦克尔刻大撤退,比如伤员之死,罗比之死和塞西利亚之死,全部表现得有力、真实却又很内敛。

遗憾的是,《赎罪》虽然获得第80届奥斯卡奖的7项提名,但是在5部提名最佳影片中,它也是唯一一部没有得到最佳导演提名的。

也许,要想理解如此精辟细致的情节安排,对匆匆忙忙看片的评委们来说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

罪恶的人做出的坏事得到的是复仇,而善良的人做出的坏事则是赎罪。

布里奥妮几乎用她的一生来赎她的罪,最后,她终于赎清了。

上帝安排她得了那种在我看来算得上是美好的病:她将失去记忆,就是说她将终于忘记困扰她一生的、总是在人群中一闪而过却永远找不到的罗比的影子,忘记美丽得令她嫉妒的姐姐,忘记所有令她痛苦不堪的回忆,她将在一片没有痛楚的安静中度过余生,这对她来说,这不是最好的奖赏和补偿吗?

说到布里奥妮对罗比的爱恋,我还是想从哈姆莱特说起。

今天的西方学者,喜欢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哈姆莱特,他之所以那么粗鲁、用那种颇具几分色情色彩的话来叱责他的母亲,是因为他有浓重的恋母情结。

我想,对于布里奥妮,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来解释她对罗比的爱,也许并不为过吧。

反正,她并不错在对罗比的爱上,她只是阴差阳错,好心却办了坏事,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的劳伦斯神父,本来想帮那对恋人,没成想却害得他们双双殉情。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只用寥寥几笔就刻划出了布里奥妮的表妹罗拉和那个奸污虐待她的商人保尔 马歇尔的形象,极见功力。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就是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长镜头:从那个玩具城堡(这个城堡后来出现在塞西利亚送给罗比的明信片上,它象征着家)的门口,镜头带着我们沿着一群像是在迁徙的野生动物的队伍,一直走到布里奥妮的身后。

这应该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场景,而是导演刻意安排的。

作为全片的第一个移动的镜头,导演显然试图通过它暗示什么。

导演Joe Wright 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是说布里奥妮身后有一群豺狼对她虎视眈眈她却全然不知,还是说其实生活里总是危机四伏?

我实在没有想明白。

在to be or not to be这样人类至高至上的主题之下,再来评价男女主角的表演似乎显得太过轻率浮浅。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两位主角均未能获得奥斯卡的提名。

但是,在我看来,该片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应该在情理之中。

意大利作曲家达里奥 马利安那利(Dario Marianelli)和导演Joe Wrightly在成功合作了2005年的《傲慢与偏见》之后,再次联手,为这部影片打造出浪漫、深沉的音乐旋律。

影片中,古老的打字机的敲击声逐渐转变成敲击人们心灵的音符,真是令人称奇的神来之笔。

片中前半部份那些如诗如画的英国乡村田园风景,令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导演罗曼 波兰斯基执导的、也是反映英国乡村生活的作品《苔丝》(那是另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故事)。

哈姆莱特用他的剑和他辞藻华丽的韵文诗完成了他的复仇,而少女布里奥妮用她的笔完成了她的赎罪,正如她所承诺的那样,不要押韵,不要修辞。

但是实际上,影片的每一个段落、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押着同样的韵脚:to be or not to be。

 4 ) 五分钟的长镜头

片中敦刻尔克大撤退前,五分钟的长镜头着实让我震撼,镜头的路线,场景的展现,视点的交替,人物的走位,异常精彩而到位的表现出海港上35万士兵等待撤退时迫切、紧张、不安、期待、希望的气氛,堪称影片艺术上的华彩乐章。

导演乔·怀特将前人用烂的打字声效玩出了新的境界,急促的打字机慢慢由无规律的敲打字母变成了主观节奏,一种落在观众心头的敲击,而配合紧张急促的钢琴和弦乐,已经变成布里奥妮出场的标签式音乐,少女时代的兴奋雀跃,长大后的不安心跳,护士们急促的脚步,火车里灯光的忽明忽暗....布里奥妮由爱生妒、盲目推论、最终蒙蔽了眼睛和良知,断送了罗尼和塞西莉亚的幸福,而也造就了自己一生的悲剧。

影片前半段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布里奥妮身上,不得不提布里奥妮的扮演着Saoirse Ronan(8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她将布里奥妮的早熟和纯真演绎的相当到位,由于爱上罗比却又误会其不堪,更嫉妒他与姐姐相恋,自己得不到的玩具干脆毁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在作证时坚定的指正让人尤感心酸,仿佛看到一个人背对着悬崖而不自知,却正在退出那致命的一步。

导演和编剧在结构处理上煞费苦心,转换视角,打乱时间,所以影片中每个人知道的都不是全局,而只是自己所见并主观臆测推断的部分,这正是矛盾所在也是悲剧发生的前兆——误解。

所以当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看到整个事实真相时,那种惋惜和悲痛就愈发的深切,而导演的意图正是让你无法带入到影片人物中的任何一个,就让你身在局外目睹悲剧一点点的滋生、发展,而正当你为你所见的而感伤时,才知道那只是布里奥妮的主观想象,是她小说中可掌控的情节时,是现实中布里奥妮无法做到的,给他们幸福,给自己救赎。

影片的后半部,镜头的主观感非常的强(之后也证明了确实是主观想象),布里奥妮从表姐的婚礼教堂到姐姐的公寓,就仿佛穿梭在一个个布景间,这是一次心灵旅程,现实中她永远不能做到了。

伴随布里奥妮一生的是写作,想象还有无法平息的罪孽和悔恨,她用一生的时间在弥补自己童年时犯下的过错,用她的最后一部书(她称其为第一部书)来为自己编织一个残酷而美好,有遗憾但是最终获得救赎的人生,也是对罗尼和塞西莉亚的悼念和赎罪。

 5 ) 紧迫的打字声与编导们的胆怯:看《赎罪》的电影

《赎罪》的小说不乏具有镜头感的描写,肇事起因的池边花瓶事件,罗比与塞西莉亚在书房的激情,罗比在战场被飞机轰炸的经历……它们可以看作小说的电影化手法,直接拿来放到屏幕上即可。

但这毕竟是辅助性的。

小说最成功之处在心理刻画,大量的感官触觉、听觉,精神思维活动,细微的情绪敏感性,内心倾诉和表白,推动了戏剧性的发展。

《赎罪》的电影,整部看下来,编导显得小心谨慎,他们未必没有野心,但可能由于小说那不易画面化的心理描写,使他们更着眼于故事的完整表达,这样做至少可以保证在两个小时篇幅内充分展示主要情感。

那么电影便抛弃了可能更贴近小说表达方式的旁白,而采用情节、动作、造型、表情等手段讲了一个故事。

将整个故事有效串接起来的,是节奏。

甚至可以说,节奏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小说的篇章分为三部分加一个尾声,电影完全按照这一结构。

第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最为细腻微妙,信息过于丰富,所以电影中砍掉了相当一部分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人物关系,小说中关键人物布里奥妮、罗比与塞西莉亚的关系、许多心理变化过程也仅仅用简单一个场景、数个镜头一晃而过,带有压迫感的打字声,相同节奏的音乐,语速飞快的对白,显得急切慌张,赶着我们无法停步一直往前跑,我们来不及哪怕歇一下想想发生了什么。

这就使得喷水池前罗比与茜(塞西莉亚)的一幕,在小女孩布里奥妮内心产生的冲击、嫉妒和恨意来得匆忙而不够有力。

晚宴前茜在屋里反复换装,在镜子中见到不同的自己,是她内心情愫的自觉意识从混乱到逐渐清晰的重要过程,这一情节被删掉,非常可惜。

罗比的战场篇章作了大量改编。

罪犯身份令他无法做个清白、堂堂正正的人而产生的耻辱感,战场的残酷,生命的轻易失去,爱情、人生的难以实现,是罗比无法对布里奥妮释怀的主要理由。

但是这一氛围被淡化,而设置了一幕巨大的黑白爱情电影情景,慈母般的老妇人为他洗脚,我想编导们大概希望表达前一段落中没有充分体现的罗比与茜之爱,强调他一定要活下去,与塞西莉亚团聚的执着,暗示后来的悲剧结果。

这种改编显然是服从于情节性需要。

这样的环境设置有些过于温情,柔软,使得罗比质问布里奥妮时的愤怒不够有压力。

这一段落像许多交响音乐的第二乐章,节奏舒缓,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成年布里奥妮甫一露面,确让我吓了一惊。

随后玻璃窗里的映像,恰如画框中的修女,一个沉思的,郁郁终日的修女造型,这个造型揭开了她的赎罪之幕。

这个形象太美了,虽然一瞬而过,却是电影中最令我着迷的画面。

紧随布里奥妮身后的,一如既往是那紧张的打字声,它压迫得我有些呼吸不过来。

我想起慌张的开头段落,也许它是青春期少年们焦躁的萌动,编导们意欲用它涵盖一切心理描绘。

在成年布里奥妮,它从萌动变成了压抑,所谓赎罪的沉重。

可是为什么要奈特莉(Knightley)来演塞西莉亚呢?

茜的发型应当是随意的而不是这么刻意修饰过,她的头发不应该这么卷曲,略为直一些才能显示她个性的干脆和坚定,她不需要这么大而充满惊奇的眼睛,她的双眼应当冷静凌厉,内里深藏风暴一般的激情。

这位演员太矫弱了些,举止过于夸张,走路步态有些粗俗。

所以在我看来,她表现不了茜对罗比深信不疑的爱。

小说中写到,当布里奥妮第一次经历战时伤残护理,她“学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归根结底,是一个物质存在,很容易受损伤,却不容易修复”。

我想,它的潜台词是:人归根结底是一个情感存在,很容易受损伤,却不容易修复。

据说古代的人,献奉给神的圣地,不准予踩踏,而且,即使出于无知而违反规定的人,从践踏圣地时起就成了一个赎罪者,在他完成合适的赎罪行为之前,他将遭到执行这一规定的法力无边而肉眼看不见的神的报复。

布里奥妮的赎罪,最终是对自己内心,没有人可以代替。

能否得到救赎,全凭自己。

其他一切需要赎罪的人,强奸而后结婚近乎喜剧的那一对,以及布里奥妮父母,在真相了然之后,他们不肯,不敢,或者不愿再去面对这件事,他们逃避而不是试图去挽回。

所以布里奥妮的负罪感,也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而更加沉重。

可是电影里这些相关人物只过了一下场,领了出场费立刻退场,与主题无关。

也许是编导们太缺乏勇气,如果重来,我宁愿他们多加半个小时。

 6 ) 我们少了一段戏,关于那个夏日的午后

《赎罪》(《Atonement》)在宽荧幕上看得人美不胜收。

就为了那个夏日午后,我愿意一直坐在电影院,听得见躁动的蝉鸣,闻得到花瓣的清香,感受得到,那席卷而来的,热浪。

如果是亦舒来写这本小说,开头会是:这是一个平常的夏日,与其他夏日并无不同。

只是这一天,实在有点热。

于是大家都有点难以自持。

一个大家庭,藏尽了一切小说的素材。

漂亮的姐姐,拥有才华却善妒的处于青春期的妹妹,上进聪明却始终难以挣脱出身的下人罗比,对世事漠不关心只挂住维持表面形象的母亲,愚蠢的双胞胎,愚钝却卖弄风骚的表姐,善良却没有心计的大哥,以及油滑得出轨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是一出戏。

导演谁都不想放过。

采用时空跳接也要把每一个缝隙连接得滴水不漏。

或者说,时空跳接与长镜头,是导演为这个剧本最终选择的,最完美无缺的手法。

妹妹与那鲁钝的三兄妹排戏不欢而散,却看到了不应看到的,自以为淫欲大胆的一幕——姐姐居然在那个下人面前宽衣解带。

自己暧昧不明的情感遭遇了寒流。

那一刻妒嫉的种子已在疯狂滋长。

姐姐与罗比探讨到关于未来的理想时得知对方打算离开六年苦读医学,以期成为专业人士摆脱出身。

突然而至的懊恼击碎了姐姐平和的心境,花瓶碎了。

脱衣进池捞起碎片的举动震动了罗比。

罗比在家中写道歉信,一个是大胆版本,另一则是正式版本。

只是,他错误地把大胆的版本交给了妹妹,让她转赠姐姐。

大哥的朋友,那位巧克力富商在双胞胎的面前与他们卖弄风骚的姐姐公然调情。

这封信被妹妹偷看并更加惹怒了她,然而却错有错着地让罗比和姐姐热烈缠绵。

这是那个下午,发生的一切。

然而晚饭桌上,双胞胎的出走是一切的关键。

表姐说他们把自己抓伤,而巧克力富商则不忘添加一句自己的脸也被挠伤。

寻找双胞胎是下一个动作的起因,也是赎罪关键点的起源。

“强奸”案件是发生在寻找双胞胎的过程中的。

而观众比谁都明白真凶是谁。

那么回过头来看,那个下午,在那个斗室里,富商与姐姐还有双胞胎的故事,应该还没有结束。

至少,关于抓伤和负气离家出走应该是有出处的。

不厌其烦来回跳接的导演,却没有让观众看到这一幕。

甚为可惜。

这段戏不知道是漏拍了还是拍了后期没有剪上。

双胞胎的戏份随后也完全空白,没有人关心罗比在哪里寻找到了他们,更没有人问起他们为何离家出走。

如果双胞胎的确有看见了某些事实的端倪——也许那个下午富商的确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表姐交欢,某些举动吓怕了双胞胎也吓怕了表姐,或者感受到了某种抢夺亲人的威胁——父母闹离婚的消息不想再让姐姐被争夺。

交欢在小孩子的理解层面上,很大一部分是“欺负”。

于是,有了争执中的伤痕?

那个下午,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下午。

它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如果不是更多的话。

于是在关键处的空白更叫人难以原谅。

他原本可以做到的,再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关于那个男人和表姐的故事。

不知道原小说有否对这一幕的描写。

比起敦刻尔克大撤退,比起后面那些叫人心醉神迷的长镜头,比起妹妹一厢情愿的幻想,我更渴望知道那一个下午,我所漏掉的部分。

少却那一部分,那个下午便是残缺的,同样令姐姐、罗比和妹妹无法逃避的人生,永远缺了一块。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

于是他们的牺牲,是多么的不值得。

妹妹没有看见那一幕,姐姐没有,罗比更加没有。

事情的真相不仅仅在于骑在表姐身上的人是富商而不是罗比,而是在于更早之前的蛛丝马迹,在于晚饭桌上表姐和富商描述伤痕的慌乱神情,更在于所谓赎罪,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真的只能让妹妹一个人去承担吗?

引狼入室的人是谁?

是大哥。

纵容富商的人是谁?

是表姐。

事有蹊跷而不问,是谁?

是大家。

带着有色眼镜判断人品,是谁?

是当下那个社会。

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的谎言成为了关键性的指控?

是每一个人。

于是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万劫不复?

也是每一个人。

也有导演的份。

他少给我们一个场面。

于是观众都把矛头指向了妹妹——那个用一辈子去赎罪并且虚构了幸福结局的人。

她的人生,何尝不是陪葬品?

没有人会认为杜撰一个幸福的结局就意味着赎罪。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在真实的人生里发生的遗憾是没有办法在书中得到填补。

就算在千秋万世之后,读者仍能从书中误以为这是一个happy ending,然而在序言中,难道不会有文字写道:在真实的人生里,他们一人死于败血病,一人死于空袭,终生并无再见。

这罪,其实永远也赎不了。

都怪那个夏日午后,真的太炎热。

 7 ) 谁都有这么一个悄悄爱过伤害过的人

Briony紧了紧胸前的泳巾,脚下的溪水有点急。

“如果我掉进水里了,你会救我么?

”“当然了!

”然后她就义无反顾地跳了,而他也如其所言亦义无反顾地跳下水里把她救了起来。

来不及喘口气,小小的心里巨大的快乐就喷薄而出。

Briony真的还是小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考验心中的情人。

他通过考验,她满心欢喜,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生气。

这让我想到了‘诺桑觉寺’里的凯瑟琳,不成熟的女孩总是从书本里接受了太多误导性的信息,觉得自己必然是历尽劫难受尽委屈的公主或灰姑娘,终有一天英勇的骑士会骑着骏马誓死为自己捍卫幸福。

结果命运误判。

从窗口她看到他对姐姐的粗暴,之后又偷看了他给姐姐的信,最后在书房里撞见两个缠绵的人的景象彻底击碎了Briony,骑士刹那间成为魔鬼。

与其说之后的悲剧是Briony年幼无知犯下的罪,不如说是对粉碎掉她日夜在心中浇灌的爱情的‘凶手’的报复,而我觉得其中,多少是夹杂着妒忌的。

谁都会有这么一个悄悄爱过的人吧,疯狂地喜爱,却始终不露声色;千方百计地试探周旋,却在进退之前猛然发现他/她早已‘暗度陈仓’。

机关算尽却终于棋差一着。

羞愧之后是愤懑,从前若有似无的爱立即成为真真切切的恨。

而终有这么一天,我们会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片子的演员、导演都是我所爱,可是只给了个“还行”的评价。

虽然有人赞赏片子的不断倒叙、插播的剪辑风格,但和片中时强时弱的敲击键盘声一样让我有点神经衰弱。

乔·怀特那个备受赞扬的长镜头,没让我感到多少英军的绝望和困境,却让人倍感拖沓,只能说,对片子是失望了,但故事却还是让人小小难受一下。

可能如果最初更美好一些,那么Robbie骤然下坠的命运会更让人心疼。

 8 ) 失乐园

一个炎热而漫长又混乱的夏日午后。

英国乡村的花园里,飞燕草、樱草、金鱼草、羽扇豆、花毛茛盛放,草地青绿,蔓生的蔷薇搭成拱形的圆廊,蜜蜂嗡嗡。

布莱安妮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小脑子里充满了幻想,她在用打字机写着话剧剧本《阿拉贝拉的审判》。

卧室的地上排列着动物玩具,整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老虎比象大,马比老虎大。

后面是庄园的模型。

逼真酷肖,连半新旧的墙壁颜色都一个样。

她把写成的剧本拿给人看,第一个告诉的人是罗比,一个园丁,失踪二十年的管家的儿子,她暗恋的对象。

花园里,罗比在工作。

布莱安妮和姐姐西西莉亚躺在草地上聊天,她问如果让你成为另外一个人,你会是什么感觉?

又问她为什么不和罗比说话。

西西莉亚手捧花束跑进屋内,把花插进一只花瓶里。

西西莉亚抱起花瓶,对着镜子整理一下头发,赤脚走到花园里。

遇上罗比,让他给她卷支布尔什维克香烟,口气是命令和疏淡的,语速飞快地聊天气和书,赞美菲尔丁有激情。

讽刺他去读医科。

在争执中,两人掰碎了古董花瓶。

西西莉亚大怒,跳下喷泉,去捡一块碎片,当她从喷泉里站起来,内衣紧贴在身上,湿淋淋的身体,纤毫毕现。

罗比呆视。

布莱安妮让来庄园作客的堂姐罗拉和双胞胎小男孩弟弟排演她写的话剧,她是导演,她念剧本。

她自以为是。

双胞胎要去游泳,布莱安妮无聊地看着花园,看见喷泉边的姐姐和罗比暧昧的情形,伤心愤怒。

她以为她看懂了面前发生的,她以为她的罗比背叛了她,她跑蔷薇花圆廊。

夏天的庄园美如天堂乐园。

只是这个乐园就快要失落。

哥哥莱昂和朋友保罗来访,保罗和罗拉之间火花四溅。

布莱安妮在花园编她的故事,罗比就是她笔下那个邪恶黑暗的爵士。

罗比回到园丁小屋,给西西莉亚写信。

在今后的岁月中他将不停地在心里给她写信:“亲爱的西……”他写了两封信,一封直白热烈诱惑震撼,一封彬彬有礼,却装错了信封。

他拿了信去赴宴,路上遇上在抽打草叶出气的布莱安妮,请她去为他送信。

布莱安妮拆开信偷看,看到赤裸裸的告白,慌乱中告诉了罗拉。

当他意识到弄错了的时候,为时已晚。

注定将是一出失乐园。

罗比带着决绝的心情拉响了门铃。

布莱安妮换好衣服,戴着珍珠项链,在门厅看到西西莉亚落下的发饰,闪着冷冷的光,引她走进书房,看见姐姐和罗比,一切就此改变。

“我能,而且我肯定。

”她已为他定了罪,还成了审判者。

双胞胎被姐姐们忽视,离家出走,一家人出去找,布莱安妮在花园里再一次看到不该她这个年纪看到的场景,再一次震惊。

她告诉母亲和警察,是罗比侵犯了罗拉,“我看见了,我肯定是他。

”当罗比带着双胞胎回来时,每个人知道不是他做的,但每个人都不为他说话,只有西说:“回来,回到我身边来。

四年后,罗比从监狱去当兵,到了法国。

六个月前,他和西西莉亚匆匆见一面,西说:“回来,回到我身边来。

”于是在战场上,罗比无时无刻在给她写信:“亲爱的西。

”海边的房子,白色的墙壁,蓝色的窗框,“亲爱的西”,那是他在战争中慰藉。

“我们的故事会延续,我会寻你,爱你,娶你,无怨无悔生活在一起。

当他充满希望地冲向海边,面对的是30万人的敦刻尔克,每个人想着回家,而这就是他生命的终结地。

布莱安妮修女般的做着护士的工作,脏、臭、累、鲜血和伤口都让她有赎罪的感觉。

当她披着深藏青的短披风走在路上,旗帜般鲜红的衬里翻出,使她像行为艺术般的美丽。

路上的妈妈和儿童跟她和霭地搭话,护士的身份让她有崇高圣洁的感觉。

她找到西西莉亚的家,在房间里看到一张凌乱的床,罗比神色漠然地走过她身边。

她说,我给他们应有的团聚和幸福,这是人性的终级关怀。

于是那张凌乱的床是她的恩赐,西和罗比的冷淡怨恨都成了她的快感。

她又一次在幻想中原谅了自己,翻起的红披风就是她慷慨赴死般的勇气。

她早就原谅了自己,她说,我那年十三岁。

她让他们彼此依恋,以西的温柔化解罗比的狂躁。

她让西和罗比让她去找律师、父母解释当时的情形。

能为他们做这件事,是她到临了都想办成的。

场景太真实,让人相信这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的。

小餐桌上的淡紫色的花,吃了一半的面包,煮开的水壶,放着勺子的果酱瓶。

被风吹动的窗帘里是两人在拥吻。

如果这一切都曾发生过,那么她真的可以解脱。

但是,没有。

这都是她的幻想,她一直是个纵情于幻想中的人。

从少年到老年,她穿一个式样的裙子,梳同样的发型,戴同样子的项链。

她沉浸在十三岁那年的气氛中,从不曾想过要解脱。

她以此自在虐。

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姑娘,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成为了一个作家。

她从未忘记过是她一手毁坏了两个人的生活。

罗比死在敦刻尔克,没有能够回到他一心想念的西西莉亚的身边。

西西莉亚死在地下防空洞,没有等到罗比的回家。

她一遍一遍地说:“回来,回到我身边。

”他一遍一遍地写:“亲爱的西西莉亚,我们的故事片会延续。

我会寻你,爱你,娶你,无怨无悔生活在一起。

布莱安妮赎罪了吗?

坦白如果就是赎罪的话,那她曾有五年的时间去进行。

她一直是一个那么具有操纵欲的孩子,早熟又浮浅。

在她十一岁时她骗罗比跳下河去救她,她自私地认为罗比是她的。

因为罗比的别恋,她冷酷地撒谎,坚定地把罗比送进监狱。

冷静得让人害怕。

到她十八岁,她仍没有勇气去见西西莉亚,只是在纸上幻想一个得到宽恕的故事。

西西莉亚和罗比的死成了她的十字架,背负一生,放不下。

然后在垂老之时她才坦白出来,说:读者不会愿意看到那样的结局,因此我给他们幸福。

这是人性的终极关怀。

但不是的,生命失去了,早不回来。

赎罪与否,对死去的两个人没有任何关系。

读者和观众只会为罗比和西惋惜,为他们的故事伤感,对小女孩的悲悯,因夏季乐园的失去,反而变得淡漠。

那些过去了的好时光,和布莱安妮的童年一起,埋葬在了战争的废墟之下。

那最后的夏日浪漫,开满玫瑰的花园,午后闷热的空气,清凉的水池,流汗的园丁。

西的花衬衫和裹身裙子 。

水彩画一般的夏日。

最后的玫瑰怒放。

永留心底。

罗比和西,青春和生命,定格在了那个下午,虽然他们还有五年的苦难,分离的痛苦要去承受。

布莱安妮活至耄耋。

对她来说,无限的岁月,都是她赎不完的罪孽。

《赎罪》是2007年的电影,几乎是最后的浪漫文艺片,从那以后,大银幕被漫威英雄们霸占,“复联”横扫影坛,电影里再不见唯美的爱情片。

夏日香气消散,“英伦玫瑰”谢了,小女孩西尔莎罗南长大后拍了《小妇人》,穿克里诺林裙的淑女们成了烧火丫头,粗鄙的世界不懂怎么浪漫精致。

 9 ) 残忍的是给了温情美好的幻像之后又给你冷冰冰的现实

一个残忍的故事。

一个关于爱情、战争、阶级、隐秘、忏悔和宽恕的故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格兰,动荡的时代。

再真诚的爱和忏悔都抵不过大时代的命运。

Keira Knightley是姐姐Cee,在剧中继续她的招牌骨感,虽然她穿着白色连体泳衣躺在跳板上的样子就跟一块小舢板没两样,但她穿着那件深绿色绸缎大露背的吊带长裙时美呆了。

她叼着烟的满不在乎的劲头又带着加勒比海盗中海盗女的帅样儿。

喜欢她抹着浓重的口红睁圆眼睛的样子。

可除了这些她就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了,她确实只是个花瓶而已。

尽管花瓶没什么不好的。

我们是如此热爱花瓶。

剧中妹妹,十三岁的Briony演得相当出彩,她的扮相让我想到《八美图》中的小女儿,一样的孤僻自怜让人暗暗生厌。

看她自以为是的样子会恨的牙痒痒,明知道她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孩子,可就是恨她怎会如此偏执如此不懂人情甚至有些心理阴暗。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年少无知时都有着不自知的愚蠢和可恶。

神奇的是Briony的少年青年和老年的三个扮演者有着惊人相似的眼睛。

当画面忽然变暗,十八岁的年华骤然变成监视器中出现的耄耋老妇,她苍蓝色的眼睛仍旧持续着十八岁时的悔意。

这个小说家直到这部她人生最后的作品她才说出了她这个背负了一辈子的故事,说出了她的无可挽回。

在她写的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改,只是……她改了故事的结局。

在故事中的结局是她在十八岁那年终于鼓足勇气面对姐姐和Robbie,向他们忏悔,诉说自己当年的无知,说愿意尽自己的一切来弥补。

看着Robbie出征前与姐姐最后的欢聚,她站在窗下神情释然。

然而这只是小说中的结局。

事实是Robbie在大部队撤退前一天晚上死于败血症,而Cee也死于二战。

残忍的不是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残忍的是给了美好的幻像又展现给你冷冰冰的现实。

这是一种无处发泄的隐忍的痛。

一个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老人,用坚定的语气诉说着让自己一生无法赎罪的悔恨。

她说,在小说的最后,“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她说“gave”的时候仿佛用尽全力。

她在一切都物是人非之后能够给予的只有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

电影中时断时续的打字机的背景声,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年Briony在写她的小说时,打字机发出的声音。

人生如戏。

叙述完结字幕交叠而出的时候,脑中仍回响的是Robbie不停地对Cee说的那句“come back.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come back to me”..."I will return.Find you.Love you.marry you."...

 10 ) 灵魂的悲歌

《赎罪》是一曲满怀遗憾的灵魂悲歌,影片在女主角毕欧尼亦真亦幻的臆想与回忆中缓缓展开,透过毕欧尼的眼睛再现了少年时所犯那个刻骨铭心的错误,以及因此而背负一生的罪恶感和愧疚感。

影片的悲剧性在于,毕欧尼所伤害的姐姐塞西莉亚和她的男友罗比均已在战火中丧生,赎罪的可能性荡然无存,灵魂注定要经受良知一辈子的拷问。

罪孽在一次次回忆中被不断放大,直至变成终生缠绕的梦魇。

  整部片建构在毕欧尼幻想之中,所有事情都是毕欧尼对自己经历事情的感知和推断,呈现出明显的片段式特征,这些片段又统一于一个满怀悔意的灵魂当中。

从少女怀春,到战争残酷和内心挣扎,直至老年时的无奈与坦然,一个伤痕累累的生命跃然纸上,幼年时偶然的错误,终其一生的忏悔。

照料伤员、臆想中的和解以及幻想中的美好结局都无法释怀,赎罪的结果是无处可赎,抑或从头到尾,赎罪的行为都没用真正发生。

  这显然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罗比和塞西莉亚只是作为毕欧尼生命旅程中两个匆匆过客而存在,她们之间的微妙感觉,我们也和毕欧尼一样无从感知。

真正让毕欧尼耿耿于怀的,是她在不经意间犯下的错误,并且因为时代变迁而衍变成终生无法弥补的罪恶。

导演用美轮美奂的开头唤醒毕欧尼的记忆,富满英伦风情的装饰景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下面发生的事情显得突如其来,急促的声响恰合了少女毕欧尼青春躁动的心情,滴滴答答的打字机声里,流淌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暗流。

孩童纯真世界与成人世界第一次碰撞的结果,竟是如此惨痛,影片逐渐放慢的节奏预示着成长,也彰显着无奈,扑面而来的战火纷飞一下子把人从天堂拉入地狱,此时,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  导演乔·怀特用精致优美的画面,包装起这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宁静休闲的英国乡村、震撼力十足的战场、惨象横生的后方被糅合进一个自然圆滑的光影世界,配合时而悲怆、时而轻快,错落有致的音乐,形成一种特殊的、类似思想律动的节奏,真与幻、过去与现实统统包藏其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既接近,又遥远。

不过或许正是因为导演乔·怀特过于追求影片形式的完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思想气息,让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摇摆不定,也使得观众对罗比和塞西莉亚那段短暂的感情经历心存期待,对那场造成悲剧的战争存在渲染不足的错觉,不无遗憾。

《赎罪》短评

除了摄影别的没法看。

9分钟前
  • Jeannels
  • 较差

boring..........

10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很差

Oh god, this is bad on so many levels. 妹妹从头到尾都是个asshole,在结尾她说她希望自己能给读者一个幸福和美满的结局,我都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self-presumptious的行为了,which 证明了她依然是那个小时候bend facts to her will的小女孩 who has absolute zero respect for the truth.

11分钟前
  • 风释
  • 较差

窗外

14分钟前
  • TIFFANY缮
  • 较差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19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电影院

23分钟前
  • 茶咚茶咚茶
  • 推荐

越是敏感自恋,就越自以为是地对他人进行审判和赎罪

27分钟前
  • JumpScare
  • 较差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1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McAvoy就是一個夏日裏的春藥

36分钟前
  • 冥王星
  • 力荐

那封信在Briony看来是下流淫秽的,在Cecilia看来是被窥探的禁忌,而在Robbie书写的时候灌注的却是满满的爱意。时间的绵延被如此具象的展现,五年是Briony对爱的重新解读,而衰老带给Briony的是更深层次的赎罪,当带着永远的遗憾的Briony用她那双深邃的蓝色瞳孔望向摄像头的时候,她是否还会回忆起那天在窗外一头扎进喷泉的Cecilia。

38分钟前
  • 丹良
  • 力荐

《赎罪》所震人心弦的并不是那本自美好的爱情,而是一场源于灵魂无解的救赎,小孩虚构的杜撰成为了电影的原罪,而致力挽回罪责的一生,却最终只能得见于虚拟的小说中完成赎罪,三颗战争中破碎的心灵,在那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间的结局间以耐人寻味的深思。

41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

浪费演员人才。

45分钟前
  • Yelena
  • 较差

只记住了绿裙子和敦刻尔克的旋转木马

49分钟前
  • Yolanda059
  • 较差

真不是我的菜。

53分钟前
  • DYYJ
  • 还行

真无聊,全片都在堆砌情感和意义,但徒有空壳,纯属自我感动

57分钟前
  • sazeracD
  • 较差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华丽的无病呻吟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事情改变人生

1小时前
  • 卡卡洛特
  • 推荐

什么时候起文艺片等同于不需要什么剧情的大闷片呢?被CCAV给诱惑去看的。也许价值主要在于改编了个不好改的文学名作?好缺乏张力。虽然我喜欢“光明磊落地活着”这句台词。拿手抚平水波那段暗示太做作了吧……

1小时前
  • 支离破碎
  • 较差

真难想象briony能从13岁到死都是这个蘑菇发型==

1小时前
  • 小伙锅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