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National Theatre Live: Hamlet,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Hamlet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塞伦·希德,吉姆·诺顿,卡尔·约翰逊,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马修·斯蒂尔,迪雯·亨利,巴里·艾尔德,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

哈姆雷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珊·布鲁克 Sian Brooke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裁缝狗头金战争不相信眼泪无价之宝告别高中的夏天高丽契丹战争女子高中生的虚度日常大河之水黎明的一切菊石道士上山复苏的蝴蝶亚特兰大第四季雪豹之虎啸军魂我们大家的河合庄小剧场死神君零之使魔~三美姬的轮舞~充满诱惑的海滩贫富人生水果篮子最终季小宝贝和大宝贝市委书记日记香港奇案实录三傻英雄忠诚半熟毒贩爱的故事酒吧篇笨贼别跑不许动笔仙咒怨人鱼之海牢物怪

《哈姆雷特》长篇影评

 1 ) 最炫哈姆雷特!

为什么全世界改莎翁的剧都在试图新潮与实验戏剧...经历过鲁赫曼的之后完全是奔着本尼演王子去的,结果一上来眼镜背包程序员衬衫给我看傻了,现代装加大段拗口的华丽的剖析内心的台词还有thee我真的会以为自己又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舞美无与伦比,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对戏剧的想象是多么浅薄,乐器插入怒放的鲜花表述雍容歌舞升平的宫廷戏剧;第一幕结尾昏白灯源里喷射的壮观的黑色裁片又构成第二幕里的坎坷泥泞的土地和表达奥菲利亚的陷入污烂怅惘里的疯癫;奥菲利亚之死没有办法搬上舞台真的是一大遗憾,但尽头纯净明亮的白色之门足以填补缺憾;以及最后决战刃尖刺向雷欧提斯,蓝绿色如思绪般的斑驳拉扯的灯光瞬间炸裂开。

奥菲利亚第二幕的表现真的太好,一洗第一眼的不适合的印象。

英式幽默灌的很足,看完脑子里还是奥菲利亚的爹掂着薄纸:你们的贵子疯啦!

缺点其实挺多,第二幕非常乏力,结尾像是要赶集一样乱七八糟就结束了,最经典的部分就很平白直叙的过去了,但能看本老师青筋暴起,眼眶通红,额角汗珠,大口喘息,装疯卖傻还有什么不满足呢,从今天起我就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脑残粉望周知。

 2 ) 奥菲利娅成为最大败笔

本来想打2.5星的,没办法,勉强打3星吧整个看下来在脑海里最挥之不去的一个想法就是“这奥菲利娅演的什么玩意儿啊?

”从头到尾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小家子气,眼神和肢体动作都好像一个自闭症患者,看了令人浑身不自在,体态也很差(这个大概是演员本人的问题吧),奥菲利娅后半程疯疯癫癫的样子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更让人心生厌烦(不得不说这个演员真的会演疯子,毕竟也演过夏洛特的疯妹妹),总而言之完全与一个大小姐的样子背道而驰,疯癫的举止也让人完全心疼不起来。

其次就是选角真的…难以理喻。

霍拉旭一登场就让人大跌眼镜,虽然是现代改编版本,那也不能大片大片纹身裸露在外面吧?

真的,观感很差。

其次,波洛涅斯和奥菲利娅都是白人,雷欧提斯找个黑人来演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真的无法理解。

不过另一个有趣的是,克劳狄斯的选角还挺符合我的审美的,所以当哈姆雷特谴责皇后“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时,我真的get不到hhhhhh本尼饰演的哈姆雷特很有张力,但整体来说过于咋咋呼呼和吵闹了,他的情绪90%的时间都处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这样的哈姆雷特与我的理解不符,那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也太过平铺直叙了,与他其他时候激昂的表现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这个版本的哈姆雷特还是很欢乐很讨人喜欢的,但私心来说,本尼气质很符合,但外形稍微差一点。

虽然是根据名著改编的话剧,但还是觉得结尾部分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不那么仓促会更好,前面有些装疯卖傻戏份的在时间上可以适当缩略一些会更好。

而且,说实话,很多细节没交代清楚,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完全不能理解很多重点情节的转折,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突然闹掰看得一脸懵,结尾皇后喝下毒酒,还有克劳狄斯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互相残杀也非常潦草。

其实结尾处理不好很容易就看出来了,在霍拉旭和哈姆雷特看着小丑扔头骨那里,离结束也就只剩二十多分钟了,看的时候就在想,后面的真正的复仇戏码真的能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好好讲清楚好好结束吗?

果不其然最后是草草收场。

还有,想改编成现代版很好,但格子衫,运动鞋,匡威鞋,手枪,相机,和超级古老的电话机,大宅,这两套极现代极复古的元素的碰撞真的不伦不类,要改不如就彻底改到现代,总而言之,这版改编,真的令人不敢恭维。

最后,舞美真的很不错,氛围很到位,尤其是音效,太配合了,好几次都被吓了一大跳(•́ω•̀ ٥)

 3 ) 《哈姆雷特》中的两种疯狂

与其将《哈姆雷特》追溯到古典戏剧中命运与复仇的母题,譬如以哈姆雷特与俄瑞斯忒斯的复仇中相似的背景说明这一点,不如将其视作彻底现代性的戏剧,--我更愿意持一种激进的理解,因而这一版改编至少在服化道等形式上与我的理解是一致的:哈姆雷特的困难并非古代王子的伦理或政治处境,而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在本剧中,先王的死掉真相如何始终是以转述揭示的,哈姆雷特最直接获取事件的信息则是与鬼魂这一幻象的交流。

换言之,哈姆雷特并无证据为僭主与王后断罪。

至于哈姆雷特本人,他则处于疯狂之中。

他真的是装疯卖傻吗?

我有时会更相信这就好比先王的死亡全靠转述一样,是莎翁作弄读者的叙事技巧,并认为哈姆雷特面临的是真实的疯狂。

哈姆雷特归根结底并非一个意志软弱的王子,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意愿,他面临的困难更多地是无限的意愿下有限的能力,并因此而受挫并苦恼。

Ros.Why then your ambition makes it one:’tis too narrow for your mind.Ham.O God, 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 were it not that I have bad dreams.Guil.Which dreams indeed are ambition; for the very substance of the ambitious is merely the shadow of a dream.将哈姆雷特理解为软弱者的诠释里,往往引述哈姆雷特对自己生命的轻蔑;然而,哈姆雷特厌弃的至多是自己的肉体而非心灵,他对自己心灵所制造出的幻象有着坚实的信念,并循着这些信念的意向而行动。

哈姆雷特所说的“存在或是毁灭”,并非是某种毁灭的欲望,而是对存在的怀疑,所达到的后果也并非是对毁灭,而是反思了的现代性的存在。

Ham.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to die to sleep;面对命运,哈姆雷特有一个反思后的主体与其抗争,这正是哈姆雷特的危险所在:命运其本身如何并不重要。

僭主真的谋杀了先王吗?

王后是这样沉默的从犯吗?

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哈姆雷特是这样认为的,这就是他那“果壳里的无限空间”中的真相,他的心灵与伦理这只关心这一点。

哈姆雷特本人的叙述十分雄辩,让第四面墙外的读者认为他清晰地把握自己的心灵,用装疯的技巧与世界周旋,这把读者也统统拉进了他的果壳之中。

至于疯狂,这个相对的概念下,只要所有读者与哈姆雷特一起疯狂,自然不会察觉到他的装疯背后是真实的疯狂;而哈姆雷特本人是否真的疯狂也与王宫里的别人无关,他们只关心他看起来是疯狂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极端现代性的戏剧,哈姆雷特也是一个极端疯狂的现代人。

然而,戏剧的丰富就在于这里还有另一个疯子:疯狂的奥菲莉亚。

与哈姆雷特相比,奥菲莉亚的疯狂则相当古典。

如果说哈姆雷特“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迈入了主体内部的矛盾,奥菲莉亚则在“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她面临的问题就是命运与偶然的捉弄,相当古典的话题与相当古典的结局,不必此处再赘述。

也因此,我并不喜欢这一版奥菲莉亚的表演。

演员本身的处理平心而论还不错,然而现代的、太现代的,比哈姆雷特更像一个现代的癫痫患者,显然是时代错乱了。

 4 ) Farce

《哈姆雷特》的开头本是守城的卫士Bernardo,Francisco,Marcellus和霍拉旭的对话。

然而在卷福版的《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who's there”成了坐在地上,颓废地播放黑胶唱片的卷福的开场白。

随即“unfold himself”的是一个龙纹身、穿优衣库衬衫,戴黑框眼镜,背着时尚的卡其书包的霍拉旭。

霍拉旭刚回到丹麦,哈姆雷特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说了第三幕的抒情告白:“since my soul has become the mistress of her choice, she hath selected thee for herself ”,然而霍拉旭却打断了这段表白,夺门而去。

看到这里,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到了第三幕,哈姆雷特试图重新把这段说完,结果这个霍拉旭西嫌太肉麻,说,你说了太多这样的话了。

在第一幕第五场,哈姆雷特看到父亲的鬼魂后,对霍拉旭说,“Horatio, there is more in heaven and hell than in your philosophy”。

这句话中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东西。

信仰是阻碍哈姆雷特按照鬼魂的指令向叔父寻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以及霍拉旭是一个斯多葛式的人物,不信鬼神,“As one, in suffering all ,that suffers nothing"(3.2 line 65)。

但是在卷福版中,这句话居然变成了“there is more in heaven and hell than in our philosophy”。

导演做这样的改动,是想表明哈姆雷特也是一个生活在后现代,没有信仰的王子吗?

这里就涉及了这版改编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否还存在?

如果是的话,我们如何诠释它,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内涵。

伊格尔顿说,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在历史中能保持它的地位,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它们。

我们有19世纪心理分析派的哈姆雷特,有20世纪存在主义、俄狄浦斯情结的哈姆雷特,以及不能摆脱天主教困扰的新教哈姆雷特。

这些解读哈姆雷特困境的方式,解释力和深度或许不一;但是我并没有看出今天所看到的舞台剧录像中包含了导演在这方面的任何努力。

导演和演员并不在意,在哈姆雷特所面临的残酷、野蛮的世界中,生活何以可能。

相反,整个演出都在封闭的,温顺的庄园式布景中进行,哈姆雷特在装疯的时候甚至穿上了鲜艳的卫兵服装,在玩具城堡中玩起了cosplay。

不能理解此剧中哈姆雷特的心不在焉,就跟不能理解奥菲利亚的疯癫,霍拉旭的玩世不恭一样,以至于最后当霍拉旭说“我更像是一个罗马人”的时候,一种天雷滚滚的感觉涌上心头。

一个摆脱所有神圣之物和现实政治的羁绊的哈姆雷特,那段文艺复兴式的对人的礼赞,在他口中有何庄重可言?

“生存还是毁灭”对他又算得上什么问题呢?

他真的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乾坤的颠倒和周围世界的绝望吗?

《哈姆雷特》的长度是它几乎不太可能被完整地演出。

但是此剧导演省略的,都是一些重要的内容。

第三幕第二场哈姆雷特试探叔父的捕鼠器,由哑剧和正剧组成。

哑剧的内容再现了克劳狄斯杀害国王,娶王后的经过,正剧是贡扎果之死,贡扎果公爵被他的侄子毒杀。

按照Alfred Molin的解释,捕鼠器有个颇为复杂的构造,哑剧先引起克劳狄斯的警觉;正剧则最后揭晓,杀人凶手是公爵的侄子,暗含哈姆雷特要杀害叔父的威胁。

由于克劳狄斯沉浸于自己的罪过,浑然没有发觉哈姆雷特的挑衅,而这一挑衅,群臣可能都注意到了。

而正是克劳狄斯对于哈姆雷特挑衅的无动于衷暴露了他的罪行。

如果他是看到剧中相似情节就坐不住了,那他的心理素质未免太差,不像是杀了人还能安享犯罪的果实。

但是在这版表演中,导演删去了哑剧,以低端的方式呈现了本该是高手之间的较量。

第四场,哈姆雷特杀了波洛尼厄斯之后,对母亲说,自己愿做上天的"scourge and minister",这其中包含着哈姆雷特的重要的转变:既然寸步难行,只好将自己的行动和意志交付给他所认为的天意。

导演又删掉了这一句台词。

此外还有哈姆雷特评价布鲁图行为的“It is so brute of him to kill a calf here”。

哎,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啊。

T.S Eliot在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里面写道:I am not Prince Hamlet, nor was meant to be。

但是莎翁的杰作,到了我们这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代,哎,就真的只有被商品经济彻底征服的命运吗。

鬼魂露出他身上狰狞的鳞片,聚光灯下有骷髅头被摆弄,是这些东西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非心灵的成长,信念的困境。

 5 ) 最好的部分不在2B or not to be

1这个舞台好壮观开场很惊艳 大幕拉开 舞会开始现代化的服饰 不是代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共同的共性先看译本再看会好很多,可以专注于表演

2叔父是个老狐狸 很会装伪善 也很会洗脑皇后看似没有心肠,实则内心苦闷,无可奈何演得很好。

初看她以为是个老巫婆,实际上也精神垂危,几乎就要步了奥菲莉亚的后程。

后半段奥菲莉亚的死,哈姆雷特的质问,都让她濒临奔溃。

而可怜的奥菲莉亚,死了父亲,最喜欢的人性情大变,对她说出了最恶毒的话语,最后还以为他惨遭不测,绝望之际发了疯,选择了投河。

几乎是皇室斗争的牺牲品,掀开了优雅高贵里不堪和罪恶的一角。

哈姆雷特聪慧 精力充沛 英俊帅气,若不是经历家中重大变故,也不至于此。

他父亲的亡灵也真是罪恶,把一个正直的灵魂拖下深渊,以道德之名绑架。

若是哈姆雷特能耐得住性子,必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他对奥菲莉亚的死有重大责任。

从这一点来说,他心性并不沉稳,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利刃对准心爱之人……

3剧中的亮点:掘墓人,玩具城堡叔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血硬汉,有些懦弱,有些小诡计,看上去甚至有些和善温润吞比较喜欢的部分并不是最highlight爆发的地方,而是一些富有幽默的部分,例如和朋友在一起的调侃,纠结,用戏剧戏谑挖苦自己的母亲和叔父(虽然我感觉在中国简直不要命)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由于本身过于戏剧化,所以他处理得自然生动活泼很不容易,很喜欢这个部分,包括叔父很多阴谋诡计也没有像传统反派那样大声疾呼,演出自己是一个恶人,相反他的恶是在平淡的生活对话中完成的阴谋诡计。

 6 ) 感觉导演和Horatio有仇

1. 感觉导演和Horatio有仇,相关剧情台词删了大半,把他矮化成了哈姆雷特身边毫无特点的跟班。

这样一个狗腿子还能作为事件的见证者,维护哈姆雷特的名誉?

他说的话谁信啊。

2. Claudius从头到尾一个表情。

劝解哈姆雷特时那种虚伪的诚恳、独自忏悔时的愧疚和顽固、被哈姆雷特挑衅后的怒火,全都是一个样。

按说都是老演员了,应该不是演技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他对角色的理解吧。

3. Ophelia……感觉疯没疯演得都一个样。

另外怎么戏里只会用“装满遗物的旅行箱”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4. 电影院里的live版开始之前有对本尼的采访,听了觉得他的回复说的都很浅,完全从自身经验出发来谈表演,有点失望。

但看完之后觉得本尼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和其他角色比起来好不少。

但是在角色的塑造上好像也没有什么新意。

他表现的是愤怒的哈姆雷特而非忧郁踌躇的那种,但这种愤怒和Kenneth Branagh那版太过相似,只是没有后者的愤怒里近乎残忍的那一面。

想了想,大概只有导演身兼哈姆雷特的演员时,才可能在角色的塑造上有较大的突破吧。

 7 ) 激烈紧凑但是人物关系有点失衡?

#今天买票了吗# 2021.07.02 NTLive《哈姆雷特》高清影像放映,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头一回看本剧没睡着!

(是的我要辣菜19年胡军卢芳濮存昕版hhhh)是个从头到尾都非常紧凑、激烈的硬核编排。

现代版的细节(让我不断想起伊恩版《麦克白》,评分高于本剧), 古典悲剧的呈现(虽然我对导演对剧中剧的改编并不满意)。

在这种舞台上多次运用“子弹时间”让主角独白,挺有想法的。

舞美优秀,整出剧大都是演员在搬动道具,但是他们的“仆役”身份让搬动变得很自然。

上半场花枝的装饰和下半场铺满的砂石,很有美感!

演员和角色。

缺的王子虽然也有忧郁感但并不文艺,持续爆发好辛苦啊。

超长密集台词,激烈动作,狂奔下场,出那么多汗怪不得会瘦233肌肉轮廓好看了,击剑那幕完成度好高。

叔父特别棒,看过他的政治剧,当得起一句面厚心黑衣冠禽兽。

奥菲利亚终于不是仙女了,总是过于强调柔弱感实在是太无趣。

上半场平平,下半场在过于激昂的王子压制下的精分少女临终表现值得一看。

王后,我本以为能看到沉浸在欲望之中的女人,开头也确实给了我惊喜……结尾死亡段落太匆匆,中间被儿子的质问压制只能说编排倾向性太强了。

是的,所以要给编排扣分,一是激烈有余感情不足,民众对王子的敬爱、王子和奥菲利亚的恋爱表现少得缺乏说服力(误杀了爱人的父亲,就那么轻描淡写吗?

);二是大概这是给缺打造的“明星剧”?

他的角色和戏份是完全倾斜的,虽然仍然有很多有意思的配角,但是反而在他最亲近的人(爱人,母亲)身上,关系是失衡的。

打分8/10。

另外我有困惑,之前抓导说欧美觉得亚洲人只能导《蝴蝶夫人》是歧视,但是我觉得莎剧还是英国人搞最有味道——这算反向的刻板印象还不如说是可惜国内能力不足?

但是演员方面,我有点好奇几部NTL里面的黑人演员都表演形式过于单一,只会抬着下巴站桩输出——这算歧视吗[笑cry]太zz正确了其实有点无趣,人种差异在角色塑造中真的可以无视吗………………[二哈]

 8 ) 这怕是莎士比亚的一场脑洞实验

这是我看的第二个舞台版哈姆雷特,第一个是大导1990年版的视频,濮存昕和高圆圆主演。

卷福的版本,很多人诟病说哈姆雷特一上来就很疯,对于所有人都死都极度冷漠,很奇怪。

但其实这个版本很尊重原著,哈姆雷特就是看着被自己刺死的准岳父说,再会吧,而已。

我其实一直很不明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哈姆雷特其实是一个无法引起任何人共鸣的人物。

你细想想,他一个养尊处优,谈着甜甜的恋爱,请等着继承王位的富二代,一夜之间爸爸被害,妈妈跟了杀父仇人,你误杀了老丈人,未婚妻被自己弄疯自杀,好朋友要和仇人一起杀你被你反杀,妈妈当你面服毒自尽,世间舆论都认为你疯了……如此,你还必须活着,还得报仇,你要如何自处以及和世界相处?

答案准是,早死早解脱。

这个世界上,谁的悲惨程度能够和哈姆雷特相匹敌?

没有。

所以,我真心觉得,这部剧是莎士比亚的一道脑洞题:这个世界上最惨的人会如何生活?

哈姆雷特把准岳父当老鼠随便就刺死了,没有感觉。

因为对他来说,死亡难道不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么?

给予了旁人幸福,为什么要悲伤和自责,他可是最想死的人啊。

哈姆雷特看到曾经的爱人下葬,听到奥菲利亚的哥哥想要和她一起死,生气了。

也合理啊。

你无非是死了爸爸和妹妹,你有我惨吗?

你有我想死的心迫切吗?

我都没死成你在这里嚎什么?

再说,你妹妹也是我曾经的恋爱对象啊,本来就是甜甜的青少年恋爱而已,我却突然有一天陷入对生命的两难,你以为我不想哀悼她吗?

我有这个资格吗?

我仇还没报呢!

想想真是生气啊!

妈妈在面前服毒自尽,好友被自己反杀,天啊,他们都成功死在我前面了,我着急啊,我得赶紧把仇人的真面目揭露出来我也可以死了。

以上,应该才是哈姆雷特真正的心理活动吧。

一个欲死不能的人,你期望他如何为旁人悲伤呢。

剧情之外,论艺术表达,剧中模糊时代界限的设置倒是英国戏剧惯用的手法。

导演的舞美和调度水平没得说,戏剧节奏和视觉冲击绝对惊艳。

 9 ) 很惊喜的一次观剧体验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戏剧,NT Live的拍摄、收音、制作水准都相当的高,四个小时的剧看下来也很棒。

1.台词还原度很高是四百年前的原版剧本,莎翁那些华丽的比喻,繁复的对偶,都被演员完整而富有感情地演绎了出来。

2.布景用心、道具质感特别好National Theater的布景简直是太棒了,有生之年必须要去英国看一次现场。

整个空间被划分成三个部分,主舞台、二楼和延伸到台侧的一条(异常宽阔的)过道。

在前后半场的切换时风沙大起,原本庄严肃穆的宫殿瞬间变成一片压抑沉重的废墟,配合更频繁的点光追光和蓝色调的光源,让后半场的戏剧更富有悲剧的氛围。

至于道具,小到几位角色的箱子、奥菲利亚的相机,大到三角钢琴及古早的琴凳、几个场景不同摆饰的长桌和为配合哈姆雷特“发疯”而设置的小城堡,即使是在相对戏剧现场要近得多的镜头下,都呈现出惊人的细节。

3.现代化元素融入得很好这版哈姆雷特的现代化太有意思了,虽然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但由于布景的整体风格还是偏向经典,所以完全不会感到出戏。

就我观察到的现代元素,有奥菲利亚的相机(但应该是专门用的复古胶卷相机,质感还是很棒),哈姆雷特的冲锋衣和牛仔裤,印着鲍爷的t恤,时不时出现的板鞋,准备战斗时掏出的手枪,以及最后用拉链穿上的击剑服(但真的完全不违和!

白色太好看了!

)之前看保利版雷雨的时候就觉得现代化改编太违和了,但今天看了哈姆雷特才发现,原来不是因为现代化违和,只是因为用来呈现所谓的现代化的道具过于粗糙,要么经不起视觉上的检验,要么从使用逻辑上太过跳戏(比如铺满大理石的周朴园家)。

在哈姆雷特中,单纯天真的奥菲利亚当然可以有一头可爱的卷发,在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记录生活。

面对敌人,哈姆雷特当然可以掏出手枪防身,落魄逃亡的时候当然可以蹬着一双破板鞋、穿上灰暗的冲锋衣,这都是再贴近生活不过的元素。

总而言之是一次很棒的体验还想看《仲夏夜之梦》的呜呜,不过好像已经没有排期了🥲

 10 ) 开到荼靡花事了

1. 缘起。

下决心刷此长片,一半因为缺爷,据说当时缺爷接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特别高兴,因为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无上殊荣。

另一半因为《狮子王》。

近期又重看了这个动画版的《王子复仇记》,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内心不禁有个疑问,跟现代的悬疑、剧情、惊悚片相比,这实在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无数导演、演员把以此为蓝本,无数次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哈姆雷特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2. 记忆。

作为一部舞台剧,它高级、华丽、暗黑、哥特。

台词是原原本本的莎士比亚,那些从小在书里,在黑板上学过的经典台词,就那么不经意间,一句一句的由角色讲出。

"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在日复一日陈词滥调的背诵里,你很难想象的出,原来这句话在剧中,在角色里,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情绪。

3. 奇特。

这是年代久远的莎剧,且是宫廷戏。

舞台人物却全都是现代装束,尤其是主角哈姆雷特,着装异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几幕穿了外套,其他就简简单单换了几件短袖T恤,跟舞台的精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Part 1结束的时候,演员下场后,舞台所有门窗敞开,飞沙走石,瞬间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

我见过舞台的升降旋转,见过大型道具和灯光充满科技感的呼应,见过演员在舞台上淋暴雨,见过舞台上水里行舟,但这种飞沙走石却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

后面的戏,演员就是站在这黑色碎片中演完的。

黑色的覆盖,不仅是一种道具的存在,它好像王权、好像尘土,拼命擦拭,却永远挥之不去。

慢动作和内心戏特别精彩。

舞台整个暗下来,缺爷超长的独白常常讲到情绪大爆发,好像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汗水都要随之炸裂。

沈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也用了好多次慢动作,灯光只打做慢动作的演员,静默之中,戏剧张力却达到顶点。

4. 出戏。

演员谢幕以后,缺爷说为慈善为儿童做这部戏的时候,用特别快的语速特别轻的咬字,让人瞬间出戏。

对,这才是他的正常状态。

但在戏中,他即便穿着印花T恤,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说着那些艰深晦涩的台词,你丝毫不会觉得奇怪,在那个时刻,他就是哈姆雷特本人。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5. 厚重。

上字幕的时候,简简单单: 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我突然想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戏剧文化和人文精神看莎士比亚,而古典悲剧意在哈姆雷特。

看完以后,我好像理解到,为什么要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复仇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

而是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太多东西,每个人好像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让我想起了李后主,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皇帝。

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皇室出身,受最好的教育。

突然间遭受重大挫折,父亲被杀,母嫁仇人。

被放逐。

被所有曾经相信的亲情、友情、爱情抛弃。

对他来说,复仇或是选择懦弱,结局都只有悲剧。

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

人生,不过是由我们过去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而成的。

而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这种大开大合的缩小版,无非是我们在坚定和懦弱之间徘徊,有时候选择当了缩头乌龟,有时候就真的能咬住牙坚持下来。

当时的坚定或懦弱,对现在的人生究竟是对是错,都是当时的自己无法预估和判断的。

我们都畏惧一个未知的结果,但殊不知在那个当下,那个选择,那个即将造成无数后果的“原因”,才是最令人畏惧的。

是谓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也许是哈姆雷特之于每个读者的意义。

6. 荼蘼,是花开到最繁盛的样子。

而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恰应了这一句:开到荼靡花事了。

《哈姆雷特》短评

好喜欢古今结合的舞台,还有慢动作、子弹时间什么的酷毙了(如果是电影我会说太没创意了,但舞台能做出这效果还是很超过预期的)。演员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带来的不同表演,是读剧本读不到的(比如哈姆雷特装疯卖傻,比如ophelia丧父之后)。不过话说BC一到装疯卖傻地方就特别像卷福。

3分钟前
  • Salzig
  • 推荐

简直混乱尴尬无数尿点,最让人生气的是很多冲突的调度上有一种模仿电影特效的谄媚不是电影化处理,戏剧的现代性不是这样搞的...还有服装也是,你穿现代衣服没事,你得在结构上有作用,达不到NT的平均水平。像是中国年轻导演才会排出来的那种新旧都不舍弃。声色犬马都用上还没有主题的戏。

8分钟前
  • 白鱼Fiasili
  • 较差

2013年的万圣节看了二缺的弗兰克斯坦 今年的万圣节临近又来看哈姆雷特 真是奇妙的巧合!二缺好像瘦了 逆天大长腿啊!三小时的剧看完之后还真是意犹未尽 以及布景真是太美了!【旁边隔着一个座位的老爷爷肚子咕噜咕噜的叫了三个小时 我能说自己是伴着他此起彼伏的肚子叫声看完了这出悲剧嘛…

9分钟前
  • 黑水为炽
  • 推荐

服装的现代化做的不是很好,不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本身还是十分优秀的。

12分钟前
  • 推荐

两星都给本尼的投入,晚上就把书看看。这个舞台剧时间并不短,人物很多行为都莫名其妙,不甚合理。几场爆发戏的台词真的惊到我,牛逼。

15分钟前
  • 阿五五五悟
  • 较差

不是很喜欢,演员们的表演要么是情绪外放得厉害,要么是看不出情绪变化…虽然原著本身是以哈姆雷特为中心的,但是戏剧有些将这一点刻意展现了,餐桌上的中心位置、追光灯的使用、服装最后的黑白对比等,包括装傻的那一部分也有一些过于夸张了,其本身的戏份是比较吃重的,可如果多次强调人物本身的话,就会将其无故升华。/ 上半场的舞台也不是很喜欢,觉得太太太华丽了,人物的服饰和装饰物,长桌在视野里占据的面积太大了,以至于使场景转换显得生硬和突兀。但是喜欢下半场的战场、废墟场景,可是有个毛病就是无法实现场景转换了,尤其最后的那一个慢动作场景真是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设计,虽然剧中也有为了人物独白而暂停,但这里和全剧的节奏违和,故事高潮效果出不来/ 不是很吃本尼的表演,但喜欢他说to be or not to be那一段。

19分钟前
  • May
  • 还行

无懈可击。虽然我们明白stage上有个黑人是重要的政治正确。。。但你能不能把兄妹都安排成黑人啊!这样很难入戏!!

20分钟前
  • 面面
  • 力荐

太好看了他,一个真正的王子,全程星星眼

24分钟前
  • *银河甜心
  • 推荐

连服装都懒得做。奥菲利亚和她哥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不值得一看,有更好的版本。

29分钟前
  • cylala
  • 较差

判定:莎士比亚jb小。

3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主角在死扛,其它太一般了。Barbican的技术问题还中断了一次,尴尬。

35分钟前
  • 洗白话
  • 较差

广州百老汇天环店。有时候感觉表演太用力了,而且是一直很用力,让我有点走神。舞台效果挺酷炫,故事真的是耳熟能详。

39分钟前
  • Hi Friday
  • 推荐

You don't have to know it to know it as a bull.

44分钟前
  • NVHZ
  • 较差

卷福真的是好棒好棒好有感染力的演员

46分钟前
  • 艾饼
  • 力荐

这版舞美好好看,搭配年代背景有种希区柯克式的荒凉,但……录制得也非常不像舞台影像。排莎剧总要想办法求新,BC也演得很用力,可改动方向能否被接受因人而异,而这个哈姆雷特正好处于我不喜欢的范围。你的脆弱从何而来?你挣扎的根源还在吗?

49分钟前
  • riverlink
  • 较差

啊,太糟糕了,最差的一部。

50分钟前
  • 鱼肉鱼肉
  • 较差

奥菲莉亚为什么有个黑人哥哥…苦恼了3个小时的问题…

52分钟前
  • Marilyn
  • 推荐

不好意思,我前半程看睡了……还是不太喜欢纯英文话剧,真的会犯困,不过很喜欢舞美,下半场那些沙石很不错,20分钟中场休息都用来铺沙石了吧?

57分钟前
  • wenwen
  • 还行

三颗星全给本尼,这是怎样糟糕的改编,改的拖沓又毫无波澜,服装和其它现代化道具分分钟出戏。

60分钟前
  • 包包儿
  • 还行

看完之后还行,但剧情有点不好

1小时前
  • 玉米mo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