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的了,今天突然想起了其中一些情节,很感慨!
现在的抗战剧啊,总是差那么一些意思,我说的是真的认真拍的抗战剧,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的那种!
《沂蒙》这部片子,不管是拍摄场地细节处理都很贴合真实生活,一些细枝末节的小情节完善了人物的性格,具体了故事情节,没有完美的英雄,全是平凡的小人物,却也有一腔热血!
今天突然想起了的情节就是一个护士被日本人抓住了,她请求曾经帮助过的村民帮她送一封信,村民答应了,然后护士死了,村民也被发现了被害了,村民的家人带着那封信逃出去了,一路颠簸流离,直到解放后才找到收信人,一个医生,当时他正在结婚,村民的家人送了信安了心就回家了,而那封信居然是一封情书,讽刺吗?
但对于那个年轻的小护士来说,理想与爱情是统一的,所以她死的无怨无悔。
村民一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但信送到了,对于他们来说,恩情报答了,承诺做到了,安心了!
今天突然想起了这个电视剧,突然有了再看一遍的冲动,但我的心情还是要先抒发一下的!
这剧真的是甩出那些脑残抗日剧十万八千里,强力推荐,代入感很强,演员演技也很好,至少不像某些剧一样,一个小队打的鬼子无力还手,主角牛逼上天,算了不说了,这就是差距。
让你似乎回到当年那种年代,mad这比起那些飞檐走壁打鬼子的强100倍。
至少这部剧不扯淡是吧。
打仗是要死人的,这部剧也反映出来了,例如一些伤员需要救治啊,八路打仗牺牲了一片人。
某些抗日后宫剧真尼玛辣鸡,一个武工队打日本人一个人不死,后期才一个一个死。
主角开挂咋不上天,多少女的追一个男主,没错说的就是飞哥大英雄,男主无限装逼,男主他爷爷还叫什么武圣是吧,配吗?
我就问配吗?
武圣是谁?
关公,一个死老头拿一把关刀就敢称武圣,导演你曰了猪了吧,别侮辱武圣这个词,还有那个说书的,mad完全就是梁飞吹嘛,听见他说话就想吐,把梁飞吹成神人了,还飞檐走壁,这种垃圾剧广电能禁禁行不,侮辱智商的剧好吧扯远了,也是为了凑字数别介意哈各位,这部剧我还是强力推荐看的,起码它真实,应该凑够字数了,闪人。
第3遍回看了,依然触动肺腑...不想拿某些现在的思维和局外人的眼光来功利的评判剧中某些性格、某些观念的是非对错。
只想感谢这部电视剧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相对完整、真实的展现了“沂蒙家乡”的感觉,感谢这部影片没有走时下流行的“一人抱着不用换弹夹的机枪横扫一片鬼子”的战争儿童片风格...如果非要苛刻的找一点不足的话,剧中的方言可能稍微有一点蹩脚(本人莒县人),并且也出现了把“莒南”读成“吕南”的小错误,不过客观来说,这种地域性的电视剧对方言的拿捏是比较困难的,全部正宗的方言会带来电视剧传播方面的局限,改的过多有会丧失真实性,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外地人不接受,当地人不舒服”的境遇。
我看到网上有人简单粗暴的骂这一点,其实片中很多演员都是外省的,凭心而论,演到这种程度已实属不易,咱大度、厚道的沂蒙人还苛求些什么呢...最后,祝愿可爱的沂蒙人依然朴实、善良、正直,并祝这些家乡人平安、健康、顺利...
管虎导演最好的作品,尊重历史,对老百姓刻画的相当到位,剧本扎实,演员表演非常精彩,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控堪称一绝!
记得村里面有一户人家不这么和其他村民来往,有被孤立的感觉,这并不是这家人家有多坏,只是老实不善于与人打交道。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这说明编剧是非常了解农村生活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部电视剧为什么剧评这么少呢?
今天又刷了一遍沂蒙,是一部很不错的良心好剧,但是里面好像方言夹杂着普通话有点别扭,2009年的电视剧了,清晰度以及一些细节肯定差点事,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质量,就剧情来说,多少有一点点拖沓,其实有些人物是故事线路不需要很大篇幅的讲解,整体基本比较符合实际,没有抗日神剧中乱七八糟花式打鬼子的情节,故事围绕着于宝珍一家开始,非常精巧之处是本剧开篇是继成成亲拜堂,结尾也是继成拜堂,前后呼应,但却物是人非,本剧中的演员选择我觉得非常棒的,演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尤其是母亲于宝珍和父亲李忠厚,刻画的非常到位,举手投足间能让人忘记了这是在演戏,其次就是心爱和心甜,演技也是非常到位,妆画得也是非常接地气了,本剧中编剧好像非常喜欢死而复生这种设定,所以居中经常会出现XXX牺牲了,然后他其实没牺牲这种设定,搞得看起来有些怪,其实我非常喜欢剧中心甜这个人物,因为她代表着广大中国妇女的特点,勤劳、阳光、积极、有责任心,身为军属事事都不愿意落下,事事都想争先,在家庭中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她一次次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抗日、抗战、默默的奉献着,而最后却换来了继成的嫌弃,疏远甚至是抛弃,以至于后面每次看到继成出现,都总觉得他非常虚伪,非常厌恶,其实我觉得这代表了一部分人,自己在所谓成功,成名,有成就之后,就看不起自己的结发妻子,觉得她配不上自己了,觉得自己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了,追求更好的物质了,但是你别忘了在你没有成功,落魄甚至是低谷的时候,是谁默默陪伴着你,无怨无悔的追随你,外面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或许美味,但真正舒服的,还是家里那一碗热腾腾的菜糊糊。
这才是以前的农村。
马少骅演技真是没得说,每次看都能让我感觉这就是继长的爹,都能感受到他的丧子之痛,每次看他的戏都很吸引人。
挺好看的电视剧,但是配乐怎么就那么瘆人,尤其是开头能把人吓死,真是电视剧的一大败笔,我真想把里边的音乐给屏蔽掉,难听的要死。
感觉里边演员的脸上都是摸得土,连手上指甲缝里边都是土,他们都不洗头的哦,好真实啊。
一直到现在,在我的老家山东沂蒙山区,还把年轻未出嫁的姑娘称为“识字班”。
因为自抗日战争开始,我们党深入沂蒙山区农村,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普及文化,教群众认字明理。
而年轻的后生往往需要参军外出作战,姑娘们留在村里,生产劳动的闲暇,成为了“识字班”的主力军。
久而久之,识字班就成为了年轻姑娘的代名词。
这几天,观看了电视剧《沂蒙》,重温了好多熟悉的场景,包括上述的识字班的由来。
剧虽然有些土了吧唧,但贵在真实。
四星半推荐。
再次感慨我们的党,真是一个学习的党,进步的党。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
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
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沂蒙》将抗日战争时代的沂蒙山地区原貌还原出来,无论是从取景、演员、语言、穿着、饮食等细节,都极大地尊重了现实,观众在剧中看到的是低矮的小山村,土色的砖墙和深灰色的远山、土里土气的山里人,听到的是蹩脚的普通话和临沂方言,以及人物带有时代特色的表达。
这些细化的外部一点一点渗透到人物内心深处,将每个角色包装成地地道道的抗战时期乡土农民,让他们有了支撑沂蒙精神的坚实臂膀。
典型的环境,真实的剧情,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代老区人民的朴素而伟大的情怀!向该剧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整部剧在一连串的情节推进中,情感不断的升华,无数次引起观众的共鸣;剧组在化妆方面做到无微不至,就连演员的插头缝儿也没有凑合,这在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已经难得了。
演员们深度体验生活,自然朴素的表演,在观众内心掀起阵阵波涛,令人赞叹!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3.5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