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夺宝队

The Monuments Men,古迹卫士,古文明救兵(港),大寻宝家(台),遗产护卫队

主演: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比尔·默瑞,凯特·布兰切特,约翰·古德曼,让·杜雅尔丹,休·博纳维尔,鲍勃·巴拉班,迪米特里·列奥尼达斯,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法语,弗拉芒语年份:2014

《盟军夺宝队》剧照

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2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3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4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5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6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3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4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5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6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7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8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9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20

《盟军夺宝队》剧情介绍

盟军夺宝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国纳粹战败前夕。为保护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瑰宝免遭恶意损毁,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一支盟军夺宝队,该队伍由弗兰克·斯托克教授(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领军,网罗了詹姆斯·格兰杰(马特·达蒙Matt Damon 饰)、理查德·坎贝尔(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饰)、沃尔特·加菲尔德(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饰)等散落在各界的艺术领域精英人才。德国人全线溃逃,夺宝队一路追踪,挽救了不少珍贵文物。当他们抵达巴黎时,见到了曾在德国人麾下管理艺术品的法国国家博物馆雇员克莱尔·西蒙(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在她的协助下得以令无数的瑰宝物归原主。这是一场关系着人类遗产的战争,争分夺秒,不容喘息…… 本片根据二战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玉思无瑕画布我独自升级-二次觉醒-男子高中生的日常校园恶魔求职者金翅雀忽然心动身心灵帕罗尼秀!万圣特辑!圣诞之吻SS+plus恶灵一键倾心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2:超能大冒险35岁的高中生最爱女人购物狂西装暴徒零之使魔FINAL相棒第16季抹布男孩恋与制作人鬼子也疯狂铁血尖刀空之境界第二章杀人考察(前)密码疑云美国怪谈行动代号:孙中山没有秘密营救距离海上大教堂

《盟军夺宝队》长篇影评

 1 ) 无层次感

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片子。

集结了好莱坞的老中青名演员,外加一段生硬的感情戏。

片子起初的拍摄手法和故事还算ok,越往后越觉得冗长!

不知道电影重点在于讲二战还是讲夺宝。

感觉像小学生的流水账日记,毫无主次更别谈层次。

可怜的小马还要学习蹩脚的法语。。。

两个字形容乔治克鲁尼的片子“失望”

 2 ) 愿他们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跟战争题材相关的电影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既有《建国大业》一般,歌颂对祖国一篇拳拳真情的史诗,也有美国常见的表现个人爱情与亲情之伟大的作品。

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在战火之中描绘出了人与马跨越时间跨越种族的默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从故事结构上,《盟军夺宝队》绝对算不上是佳作,但是它看待战争的切入角度足以让它鹤立鸡群。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盟军夺宝队》在枪战戏和战争场面上真是少的可怜。

虽然片头有很长一部分队员们换军装拿枪的镜头,但是全片中只有过3次枪响,要知道即使是在以一匹马为主角的《战马》当中,也是有几场实打实的战争场面的。

第一次枪响是一场乌龙,开枪的是一个小孩子,除了为了表现一群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与挣扎,完全没有起到渲染环境的作用。

之后两次枪战分别有队员牺牲,对剧情的推进起到的巨大作用,但是乔治克鲁尼在处理上却非常简约,其中一个只有三声枪响;另一次虽然有双方火并,但是镜头立刻就切走了,寥寥几个镜头之后,就交代了队员的后事。

影片罩着战争的外衣,实质上还是对于艺术精神的讨论。

正如影片一开始几个队员所说的,他们不是去参展的,他们的任务是拯救艺术。

以至于很多人吐槽这个片子形散神不聚,因为就战争而言,没有分开跑四个城市还是单兵作战的。

也只有艺术家的艺术家气质,可以让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在同一个信仰的带领下走到一起。

这样的大咖阵容和多线程叙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某卖脸大片。

但是与那部大业不同,片中影帝影后塑造的角色性格都还算饱满。

新晋影后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特务虽然戏份并不多,但是其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个性却让人印象深刻。

片中三段独白形式的书信感人至深,配合着舒缓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在战火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人性的温暖。

人性,我们在战争片中经常提到的词汇,在这部电影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就是对于艺术的追求与牺牲。

当队员们发现仓库里的黄金,各大将军忙着合影的时候,他们只是在旁边冷冷的看着,哀叹“他们眼里只看得到金子”。

在俄军到来之前匆忙撤离的时候,他们相互催促着撤离,但是在看到圣母像的时候,都只是喊一句“上帝啊”,然后毫不犹豫的加入到转移艺术的队伍里。

在影片的最后,当白发苍苍的乔治克鲁尼牵着自己的小孙子,站在战友为之牺牲生命的圣母像前,毫不犹豫的说出:“是的,艺术的价值高于生命”。

看惯了战争片中的种种感动,这一刻我还是忍不住眼眶有些湿润。

想想多少年前,米开朗基罗牺牲自己的健康与生活塑造了不朽的作品;二战的时候,真的有这么一群士兵一支团队,戎马倥偬只为了保护那些艺术家的作品,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今年,这群演员以艺术之名聚在一起,用胶片向我们传达理应被铭记的历史。

艺术,将跨越了百年的人联系在一起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些神奇不是吗。

虽然有一些传世精品在德军的一把火中无法与世人相见了,但是大多数作品在他们的努力下依旧得以留存。

如果真的有圣母,她一定怀抱着这些艺术家,让他们免受即将来临的苦难。

无论是那些画,还是那群艺术家,我只愿他们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3 ) 藝術是亡國之本

在《The Monuments Men》中,喬治克隆尼想要保護藝術品,以做為民族國家的見證。

就似他在開頭說的:一個民族可以被殺盡,卻不能沒有藝術,因為藝術可以保存這個民族的過去與未來。

正氣凜然,不是嗎?

這就是老喬治在這部片的極限了。

也是本片的經緯與隱藏的核心:藝術屬於民族。

所以,這部片努力把德軍妖魔化,邪惡化,將這群從義大利英國比利時等地強奪藝術收藏到柏林的德軍變成無腦又貪婪的哥步林,努力塑造德軍是一群到處偷竊的搶匪與小偷,而喬治明星軍團是從壞蛋手上搶回寶物歸還的英雄。

呵呵。

二元對立,清晰又好懂。

可是試問:藝術品真的屬於誰過嗎?

摩羅倫斯全才達文西的著作蒙娜麗莎,現在在德國的羅浮宮收藏。

北晋畫聖吳道子的著作《八十七神仙卷》,世紀末由英屬香港的收藏家購得。

達文西時代的義大利城邦也是國家,但不是現在的義大利國;如果我們現在以國族為理由要求蒙娜麗莎歸還到義大利,合理嗎?

魏晉亂世的吳道子更別說了,國都沒了好千年,現在《八十七神仙卷》給香港人收藏。

請問《八十七神仙卷》是屬於英國,屬於中國,還是屬於香港,屬於誰?

藝術是收藏,但也是文化。

文化可以持續脈絡,國家卻會改變而消逝。

假如想用藝術去保存國家意識,就像是叫永生去保存短暫一樣荒謬。

反之,如果妄想一個國家有收藏些藝術品,就可以保留國家意識於長久,恐怕亦是空想。

寄存這種想法於藝術收藏的國家,恐怕離亡國也不遠了。

我們假設一下,假如今天德軍得逞了,元首博物館成立,柏林取代巴黎成為新的藝術之都(事實上希特勒也是一直如此夢想)。

這些在元首博物館的藝術品,供人參觀,哀悼,讚嘆......跟他們在巴黎,在英倫的時候並無二致。

請問:那喬治克隆尼這些The Monuments Men得作為,還有意義嗎?

既然藝術品還是照樣發揮他所稱的"保存歷史"的作用,他們這種一來一往得搶奪戰爭,豈不是無形消耗著藝術品的保存價值,增加藝術品損壞的風險?

畢竟他們在片中都差點因為打翻馬克杯就毀掉一格壁畫了。

並不是說:德軍這種偷拐搶騙是正當的。

偷是事實,占據私人財產是事實,不管今天偷的是金礦還是藝術品,都該要替當初的擁有者討回公道。

但這部片是談藝術的,是真人真事的The Monuments Men部隊。

如果喬治克隆尼打出奪回藝術是為了文化,那就該有文化大道的格局,而非僅僅是社會公道的水平。

而我在這部片,是看不到這種水平的。

我看到的只有短窄的民族主義。

這是個美軍替同盟國討公道的故事,而不是關於一群文化人的故事。

不信?

假如喬治克隆尼真得像他說的,是要將藝術品的歷史價值保存在正確的地方,又何以在片尾蘇聯入都時,他們急急忙忙運走所有藝術品,只為了怕俄國佬來"接手"?

俄國可不是德軍,他們是友方,美國軍隊憑甚麼毫無理由的就堅信自己才有對這些藝術品最後的處決權,而不惜用偷渡的方式運走?

這是正義,還是和平後的強搶?

我並沒有看到電影中有合理的解釋。

我想,老喬治自己在片子裡拍著拍著,應該也有意會到自己的劇本邏輯講不過去吧。

於是他多添了一段德軍燒毀藝術品的惡行,企圖將德國扣上藝術殺手的帽子。

可惜,觀眾是眼尖的。

敵人的可惡,不一定代表自己的可親。

在這裡,我要先向各位談談一本書:《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31722/這是一本想從希特勒的閱讀經驗上分析希特勒人格的企圖大作。

之所以提,是因為裡面費上不少篇幅,鉅細靡遺剖析假設了希特勒的藝術品觀。

這個德國暴君,為什麼致力於打造首都博物館,欲收天下精華於柏林呢?

出於自卑,出於志向,最後影響了德國的搜刮藝術品政策。

如果說《The Monuments Men》的故事是表象,《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就是影子,可以令人補足本片甚少的德國陣營在藝術品大戰的資料。

一光一影結合,方能窺探真實的輪廓,而非一廂情願的妖魔化彼此。

而且......緩緩讀這樣一本書,可比《The Monuments Men》枯燥的兩小時觀影經驗,要有趣多了!

我實在很不解......The Monuments Men部隊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我也沒聽過這段歷史,但我想,以這樣正氣凜然的素材,又以喬治克隆尼過去的導編成績,他真的有可能拍不出更好的改編嗎?

我的意思是:假如從藝術家從軍的角度去看戰爭的黑白,假如從羅浮宮也展義大利作品的史實切入藝術為什麼非要限定國族的爭議性......假如假如,挖得深些,都是大可發揮的地方。

以喬治克隆尼有過《神經殺手 》(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與《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樣錯綜敘事的導演經驗,我很難去解釋,何以他會在這樣保守的題材上,撞一遭滑鐵盧呢?

 4 ) 不是夺宝,是救宝!

最初还以为是ocean's eleven的二战版,看着看着有些失望,但是电影在一些细节上的设计还是很花功夫的,残缺的MONTE CASSINO、SAM家乡教堂的画像、年轻的德国逃兵、顽固的小纳粹、犹太人空房里的画像、给爷爷的圣诞歌、童言无忌的纳粹礼、达蒙脚下的哑雷、还有那条火车门上的红领带。

这些细节在深化主题的同时还带给了我会一丝会议的微笑和心灵上小小的感动。

这些“新兵”对艺术和文化的保护出自知识分子内心的良知,就像当年梁思成对美军的建议,得以保留了现在奈良的古建筑。

艺术没有国界,它美丽、它纯真、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5 ) 正能量的毫无营养

关于寻宝总会有诸多目的在里面,即便是出于善意或者愧疚。

没有目的的去做一件有违于常理的事情,即便是不顾别人的眼光与嘲笑,也会让自己沦为笑柄!

对于二战题材的寻宝电影,基于史实着实让人无话可说,不过电影太过于正能量也着实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虽然是对艺术品的情有独钟,也是对人类财富的分外爱护,可是毫无让人信服的理由也难免会让电影甘于平庸,对于具有艺术性质的电影却散发不出艺术上的价值,是电影对于艺术与人文思考的漠衷一视!

我们可以认定为电影寻宝的目的是无私的人道主义,影片也在结尾的时候对整个行为做出了疑问,只是内心的独白不知是情愿或者是无奈,还是没有对后果的危险性做出评估的满满悔意?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过于繁杂混乱,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主线,各个情节的穿插没有连续性,硬生生的拼接在一起时常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对马特达蒙的剧情处理,本身是电影的线索与重点却演绎的毫无张力与开拓性。

完全配合不了主题,反而让凯特布兰切特完完全全的反客了主控权,对于马特达蒙的人物掌握成了影片最大的败笔!

电影的剧情给人感觉好像随性而为,不知道电影想要表达什么,表达的内容非常多以至于分不出一个主次!

电影可以随处可见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故事,不知是丰富电影的内容还是凸显过程的有趣,但林林总总与电影的主题扯不上关系!

电影节奏缓慢内容拖沓,时常偏离重点,内容分割也十分严重,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做不到合理的推进与缓和,电影故事的讲述也缺少背景的描述,时常一些地点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云里雾里!

电影是一部正能量十足的影片,对于这种正能量也仅适合于美国,基于我们对于这种主旋律十足的电影实在提不起兴趣。

电影本身就给人造成的感觉就像一种文化入侵,文物经他们之手还给所有人,看似援助的同时又透露种一出欺凌的感觉!

再加上仅仅几人的团队去保护那么多的文物,即便是成功的保护了众多文物,对于其他国家的压力也是难以诉求的!

不管是对先烈表达敬意,还是弘扬正能量思想,电影似乎都没有多少营养含量在里面,小打小闹,不痛不痒,找不到真正彰显正能量精神的严肃性,难免会归于平庸!

电影被称作二战版的十二罗汉,在明星阵容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乔治布鲁尼,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众星加盟星光熠熠。

虽然少了真正十二罗汉那种斗智斗勇的疯狂与激情,但多了几分稳重与从容。

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属精灵女王凯特的表演,伶俐尖锐,完美诠释了一个女间谍的狡猾与真情,她的风头似乎都盖过了两位电影男主角。

至于马特达蒙的表演着实令人失望,面无表情的扑克脸背后少了谍影重重里的聪慧与干练,彻彻底底的沦为邻家温柔大叔形象难以自拔!

作为一部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影片,导演功力有待提升,而且选材也比较重要,至少应该多拿一些轻松简单的小制作低要求的电影试试手,这样才可能对待比较苛刻的电影有更进一步的掌控!

很一般的电影,两个多小时的事件着实需要有非常好的耐性观看,不然的话相信看不到一半就没有了观看的欲望!

 6 ) 看完失望的请举手

话说这部片'12年就标注想看,看到题材跟卡司阵容期望颇高,结果却大跌眼镜。

看@米粒 短评说此片编剧也是Argo编剧,所以真的是RP已经在那部剧里面消耗完了吧估计...先说卡司:George Clooney(编/导/演/旁白),Kate Blanchett,Bill Murray,John Goodman,Matt Damon,Hugh Bonneville,Bob Balaban...再看剧情:克鲁尼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队伍招募> 培训> 上前线> 分头作战> 汇合> 总结大会> Ending从队伍招募那里开始感觉不对了,剪辑有问题吧?

多是一两个镜头交代下原来身份就过了... 背景音乐下,John Goodman躲在石像后面,探出头看了电报笑着点点头然后就被招了?!?!... Bill Murray站在升降机上一转头看到克鲁尼就被招了?!?!... 好吧... 分头作战开始,Matt Damon跟女神一条线,负责言情;Bill Murray跟Bob Balaban一条线,John Goodman跟法国人一条线,这两条线主要负责搞笑娱乐(好吧也有其他,这两条线好一些);Hugh Bonneville这条线负责悲情残酷,但是也死得太快了吧(= =||);克鲁尼那条线负责旁白... 然后电影就这里咬一口那里补个镜头这样子把五条线给完成了...最后克鲁尼代表参加表彰大会,下面有人提问一个似乎深刻的问题:你觉得Jeffery为一件艺术品死了值得么?

30年后有人记得他(们)么?

克鲁尼思绪漂浮眼神特写酝酿感情后给出肯定回答。

然后镜头切到比利时,老人牵着孙子来看雕塑,煽情欲以泪点剧终。

擦,怎么跟高考作文神似啊!!... 泪奔评分给了3星给cast吧...

 7 ) 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影片传递了一个观点,艺术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因为艺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一旦被摧毁,那个时代就等于被剥夺了灵魂,残缺不堪。

乔老爷说,“即使纳粹消灭了一部分人,但剩下的人可以继续繁衍后代,而艺术品,如果被盗窃摧毁了,就等于文明,被活生生的斩断了”。

在影片的最后,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参观圣母像,他们讨论,做笔记,瞻仰这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雕塑。

导演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像一篇歌颂稿的常规结尾,高调指出Monuments Men拯救艺术这个行为的正确性和崇高性,从那些欣赏艺术品的年轻人身上,你似乎也可以看出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艺术品的确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瞻仰和汲取精华。

整个影片的叙事时段处于战争的末端,对于战争的基调也都是比较轻松和缓。

不妨想想,战地里可以吃到家里寄来的高级饼干;大家一起听着听悠扬的Jazz处理病患;巴黎女人又可以开始涂红嘴唇和摇曳浪漫了;为敌人点燃一支烟,席地而坐,大家就可以愉快把枪支放下,为对方留一条生路;最最重要的是,两名夺宝者的死,可以说并不是在直接维护艺术品的时候发生的,导演对于死亡的描述也比较积极正面,镜头简单,一笔带过。

因此,跟着整个叙事节奏走,观众很容易接受Art价值大于life的论断。

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我们简单的接受Art大于life,是因为Art 和life 并没有在同一时刻陷入非此即彼的正面冲突中。

当事人并没有被尚冒着烟的枪口戳在胸前,被一脸凶恶的纳粹威胁“不给老子这幅画就一枪喷死你”,类似于这样的冲突被导演弱化了,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战争所带来的威胁感和恐惧感,同时也催生不了我们维护生命的本能欲望。

另外,死者一了百了,其实是无憾的,但是死者身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也被导演模糊弱化了,这个人就是家属。

导演遗漏了死者家属的状态描述,而是以一种为国捐躯牺牲光荣的追掉会形式,给家属扣上一个举国上下你最伟大的大帽子,这还让别人如何正常的发泄丧夫、丧子、丧父之痛呢?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更适合对艺术有着一定功底的文艺工作者吧,至少对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有着“自动扫码”功能的人。

影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应该是在废旧的矿场中,找出一幅又一幅的名画和雕塑,看着表情、听着音乐也觉得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啊,可是,本人因为“扫不出”那些艺术品,心里没法掂量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价值。

实在是自惭形愧,尚不具备扫码功能,只觉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8 ) 如果毁掉了历史和成就,那就抹去了所有的痕迹,如同浮尘

二战德国纳粹侵略欧洲时期,以“堕落艺术”为名,从犹太人手中以及欧洲各大博物馆没收、抢掠国家级艺术收藏品,实则是在为希特勒计划在奥地利林茨修建的元首博物馆储备馆藏。

据德国官方的一份秘密报告,到1944年7月止,从西欧运到德国的艺术品共装了137辆铁路货车,共计4174箱,20973件,单绘画就有10890幅。

其中包括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毕加索、克利姆特等著名艺术家在内的数千件惊世杰作。

而那些不符合纳粹精神的现代大师艺术作品,如毕加索、克利、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则就地销毁。

“你可以消灭一代人,将他们的家园夷为平地,但一切还能从头再来。

但如果毁掉了他们的历史和成就,那就抹去了所有的痕迹,如同浮尘。

是我们决不允许的。

”这是一群以捍卫人类历史与文明为信仰的人们的宣言,这是一支由艺术史家、历史学家、建筑家们组成的“盟军夺宝队。

他们从哈佛、耶鲁、牛津的校园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直接奔赴了战场,以非军人之躯投身于紧迫的战事之中。

“刚接受任务时会有些怀疑,我们算不算真正的战士,会不会像是兵一样冒险战斗,这确实值得一问。

事实证明,我们不再是战争的观察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和其他是兵一样会心痛。

失去唐纳德·杰弗里时,我们赢得了穿军装的权利,现在我们失去了第二个人。

最初,我说过人的生命重于任何艺术品,而几个月来发生的事证明我错了。

它们是我们的历史,不能被窃取或摧毁,只能得到称赞或颂扬,如同这些勇士。

现在,完成任务是我们对他们的承诺。

”他们虽然不在战火最前沿与敌人针锋相接,但他们面对的是纳粹分子同样的枪口、地雷和苟延残喘之下“得不到就摧毁”的无耻恶意。

他们必须第一时间抵达每座盟军解放的城市,强在纳粹摧毁之前,搜索到需要抢救、保护的艺术品,并协助紧急安置与修补。

而且,他们还要接受自己人的不理解与不支持,甚至还要提防别有用心之人的趁火打劫。

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前一秒简恩·克劳德·克莱蒙特和加菲尔德还在风景如画的草地上与马儿嬉戏,下一秒就陷入隐藏在树丛里敌人的弹雨枪林。

文明与战争、美好与残酷……本该手拿画笔的艺术家倒在亵渎艺术的强盗枪管下。

如今的奥地利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阿尔陶塞盐矿仍在生产中。

二战时期,纳粹藏着其中的6500多幅世界名画、大量的雕像、家俱、古币、书籍(包括根特祭坛画和布鲁日圣母像)均已完璧归赵。

而那些曾流离于此的艺术瑰宝和“盟军夺宝队”的英雄故事依然在那里以电子媒体的方式讲述。

也许这就是艺术品与文物的意义,记录一切都不该被忘记的,那些历史的褶皱,人类文明的曲折,黑暗光明,善恶美丑……影响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时空箴言。

 9 ) “瑞恩”重返诺曼底

同样的一片天空、同样的扛着枪的美国大兵、同样的登陆艇、推开登陆艇之后同样的那片海滩,然而不同的是迎接这几位美国大兵的不再是漫天的炮火和网一样的子 弹,没有那惨烈的登陆作战,这个由一帮艺术家、收藏家、建筑师等等组成的特殊小队,他们将赶赴前线,甚至深入敌后,但不是去拯救大兵“瑞恩”,而是去拯救 无数的即将被纳粹葬送的无价的艺术品。

在被一帮超级明星组团拯救了的“瑞恩”,这次成为了拯救小队的重要成员。

这是由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刻,盟军此时已经在西线战场从法国和意大利分别登陆,而东 线则是苏联顺着大陆一路西进,纳粹德国的败亡已经是早晚的事,面对着这样的局面,穷凶极恶的希特勒决定将他从整个欧洲各处搜刮来的艺术品全部转移,并将在 他败亡的同时,一并毁灭。

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将意味着人类文明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支特殊小队,从美国出发,来到了战争 前线,他们的任务就是,从纳粹的魔爪下挽救无数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珍藏。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浩劫。

几乎没有任何硝烟的画面 中,却一次次的出现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城市,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等等名城都没能幸免。

总共也没响几枪,但7人小队却有两人为了这些艺术瑰宝, 魂断异乡。

乔治•克鲁尼一边思考着到底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这些艺术品重要的问题,一边带领着小队继续着两位队员为之付出生命的任务,当那尊米开朗基罗的 “圣母与圣婴”终于被找到的时候,他们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了。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说影片本身谈不上精彩,没有任何华丽的特效,没有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乔治•克鲁尼只是还原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故 事,一个足以载入史册、影响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故事,让世人都能了解到当你站在欧洲的某座教堂或者博物馆中一边欣赏一边惊叹各位巨匠们的超卓功力和手法的同 时,曾经有人为了保护这些作品,付出过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

另外就是,美国人还真的是相当的敞亮,如此之多的艺术品,就愣是将所有的都还回去了,没自己 中饱私囊,而在好莱坞电影中从来都是反面出场的苏联人,自然就是土匪的化身,看到就带回家,那是必须的,冠冕堂皇的一个理由——战争赔偿。

影片除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之外,最大的看点就要数,几位大牌明星了,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的乔治•克鲁尼自不必说,跟他合作多次的马特•达蒙戏份也不少,浑身仙气的凯特•布兰切特,再加上一票老牌影星助阵,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实乃本片吸睛之处。

 10 ) 略扑街的二战拼图

全明星阵容加夺宝题材的《盟军夺宝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十一罗汉》系列,但是身兼数职的乔治克鲁尼显然不会简单的炒冷饭来忽悠观众。

他的本意是想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挖掘出生命诚可贵,文物价更高的牺牲精神向世人重现一段鲜为人知的二战故事。

但全片时常游走在商业娱乐和沉重的历史之间,既有猝不及防的冷幽默,又有面对危机的悲壮时刻,因而总会给人有种重心不稳的蹩脚感。

一个国家和民族倘若被摧毁了还可以凭着精神死而重生,但是如果代表文明的艺术品被付之一炬,那么整个国度的历史和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这是全片最为核心的主题,也是八位艺术界的专家和学者所背负的信念和重担。

有趣的是当这些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弱病残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二战前线阻止希特勒的阴谋时,他们首先要面对的竟是士兵的基本体能训练。

如此令人捧腹的设置几乎渗透在了全片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千钧一发的生死线,还是感伤的抑郁时刻都会时不时出现一些黑色幽默 ,只是这些笑话过于贴近美国人的口语习惯,内地观众也许会有些许水土不服。

笑点的设置是把双刃剑,一边讨好观众另一边却与影片战争背景的厚重严重不符,这便导致了八位影帝级演员的表演也略显轻抚飘摇。

由于整体的风格并不趋向于严肃,所以每当剧情深入到主旋律情结的宣扬时,会过渡的十分生硬,而直白的说教台词也总显的做作和煽情,令观众的好感顿时大减。

毕竟如今煽情和说教显然已成了主旋律电影的死穴,如果不能把握好尺度就会让影片的政治立场显得过于暧昧。

影片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画面复古,质感怀旧,那种泛黄的色调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

我们都知道二战场景是比较难塑造的,包括战场,矿坑和大型博物馆等大的外景,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影片竟逼真还原超过千件艺术品,无论是图画还是雕塑都能做到以假乱真。

细节上的精心打磨多少还是弥补了剧情的过失,至少给予观众的视觉还是极具说服力的,当然情感和阐述历史才是影片真正想要展示给观众的。

纵观全片除了告诉大家希特勒残忍自私的掠夺艺术品和文化遗产这段故事外,更是为了歌颂那些在战火中匍匐在硝烟之下的无名英雄。

其实此片一直纠结于牺牲生命去拯救文物值不值得的问题,而影片在最后利用一个极其感人的结尾给出了答复,但所谓见仁见智,个人意识不能强求,只待大家自行从影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盟军夺宝队》短评

中规中矩,没有任何惊喜的片子。

6分钟前
  • 自由苍穹
  • 还行

在电影院看到最烂的外语片。即便我做好了心理准备也没想到烂得如此突然。看前半段还说为了克鲁尼和女王的颜给个两星吧,看到后面真的没法直视了,这叙事的节奏是韩剧么,这松散的支线任务是过家家么,各种煽情毫无预警毫无力度且做作。看海报以为是动作片,后来发现是个超级沉闷无趣的伪记录片。

7分钟前
  • 风筝飞呀飞
  • 很差

乔治,你老了。。。

9分钟前
  • Metasequoia
  • 推荐

"They tell us, 'who cares about art?'. But they’re wrong, it is the exact reason we are fighting, for culture, for a way of life." I salute you, my great men.

13分钟前
  • 亲爱的小强
  • 推荐

说实话乔老爷导戏水平不算差,有几场戏效果特别好,剧本太散估计也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配乐大赞,hello Alexandre Desplat again。

15分钟前
  • Nanccccccy
  • 还行

脑残粉打脑残分~

20分钟前
  • 银河战舰少女号
  • 力荐

不是我的菜,一边看一遍回顾高中历史书,二战版本罗汉,前半段有点闷呢~多一星给克鲁尼,依旧是帅哥一枚~

25分钟前
  • niaxin
  • 推荐

平庸

29分钟前
  • Bill
  • 还行

题材好≠电影好,就是来看克鲁尼的。

33分钟前
  • Mario
  • 还行

乔治克鲁尼也许是一名好演员,但绝不是一名好导演。这么好的一个护宝题材影片,加上这么一大帮好演员都被浪费了。无论是凯特女王,马特达蒙,比尔墨瑞也好不出彩。剧情结构的散乱就不说了,配乐和摄影也差强人意。娱乐性欠奉更是难以吸引更多观众入场。难怪偌大一个影厅只有我一个人包场。o(︶︿︶)o

37分钟前
  • MovieMania
  • 还行

跟玩似的 不是夺宝是人家来不及搬走烧掉 克鲁尼耍帅 各种爆棚 说教 煽情 刻意的轻松 要是正儿八经拍成纪录片多好 毕竟事件本身比电影伟大 其实一切都只因为元首高考失败 Ps: 第一次独自看电影 包早场的人生

42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题材好≠电影好,本来以为只是「平庸」没想到如此「难看」。嫌弃《为奴》太主旋律的都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白人自恋主旋律,从头到尾充斥着做作的假大空和说教,奥斯卡级的演员们全成了木头,剪辑配乐无一不恶心,根本找不到任何加分点,几度看得白眼想吐,跟天朝抗日神剧无本质区别,怒打一星。

4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很差

节奏有点不舒服,该快进的时候文戏有点多,细写的部分略快乐,导致该点出来的高潮没达到效果,有点平淡。乔叔的这么好班底的片子是第一部吧,老戏骨作为导演还是菜鸟,走了必经之路而已,看好后期逆转成才。

47分钟前
  • 赤井秀一的帽子
  • 还行

为毛我看着觉得乐趣十足,凯特女王求欢被拒绝那段简直节操粉碎。。

51分钟前
  • 胖冯
  • 推荐

3星半~洗澡场景的圣诞歌很感人~不吸引人,但静下心没事看看也是不错的电影~

56分钟前
  • 鱼籽鸡翅饺子
  • 还行

无聊,肤浅,空洞,说教。

1小时前
  • 苦力波
  • 很差

被忽视的佳作

1小时前
  • 吃草的狼图腾
  • 推荐

达蒙站在地雷上那句“I JUST FEEL A LITTLE DUMB”幽默 非传统意义的夺宝片故不受好评 但能更让人思考为了艺术品而丢失生命值得吗 "people will die, thay will find a way to rise, but the monument..?"

1小时前
  • breadbread
  • 还行

其实这片完全可以拍出更多的花儿,只是乔治克鲁尼过多的“尊重”史实,俨然快拍成“纪录片”了……

1小时前
  • 摇滚不死
  • 还行

14.5.6向真实致敬,电影只能算一般。八国联军和后来的小日本从咱着里抢走多少?

1小时前
  • 虎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