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等。
等自己能接受所有这一切的那天。
”假如人都不能免于苦痛、屈辱、伤害、打击,那么这样的等待是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只是这样的等待,对于有些人尤为漫长,甚至永远也等不来。
这部电影里饱尝父亲拳脚的少女,她的痛苦只能用麻痹自我来获得暂时的解脱。
比如试着把自己放入整个宇宙,这样自己的痛苦就渺小不堪甚至不见了;比如骑自行车飞弛让自我消失于风中。
但是这种自我缩小术不但毫无实际用处,还毁了她的健康。
她试图寻找过其他办法,她希望自己能够原谅自己的父母,把自己从愤恨中解救出来。
可是失败了。
一个未成年人如何逃脱家庭,假如它已是监牢。
我怀疑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每个这样的孩子都能遇到一个乔妹。
理解彼此的痛苦,就是给予彼此最大的抚慰。
就像《心灵捕手》里的马特达蒙遇到了罗宾威廉姆斯。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该怎么办?
没有人告诉你这一切不是你的错,没有人拥抱你,轻抚你的头发,没有人倾听,并且告诉你要把愤恨放在心的边缘。
只剩下自己,不可面对。
接收到的暴力,在哪里找到出口转移出去。
于是,自残,或者伤人。
就像《倒带人生》里让人万箭穿心的斯图尔特。
他,已经再也等不了了。
我不许你操控我的思想,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可能真的错了。
一个和深爱的男人即将结婚的女人,因为年少无知的残忍未成年连环杀手而打碎自己最美好的梦,但是她却选择了原谅。
看到影片的开头,除了震惊和自惭形愧,再找不到其他更贴切的形容词,其实还有一点点质疑和不可思议被我不自信的掩藏起来,真是容易被洗脑的观影者!
但是我忽略了一个在影片后面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被批判的现象,我忽视了女主冰冷而毫无生气的脸,忽视了她看似温暖实则淡漠的微笑,忽视了她看似清透实则早已封闭的内心。
虚伪的“原谅”,只是自己给溃烂的伤口匆匆的掩盖上一层甚至没有消毒的纱布。
虚伪的“宽恕”,是对懦弱的自己撒谎:“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这样我才能真正解脱”。
一个谎言需要千千万万谎言的包裹,请求撤销死刑的联名书、对“宽恕者”的采访并非出于义务,这是女主在支撑起自己对自己撒的弥天大谎,只要想想,有这么多人都选择了宽恕,并且他们也获得了“解脱”,所以我做的是对的,所以我也解脱了。
就可以像喝酒一样自我麻痹,可以无所顾忌的在车站发呆,在下雨天躲在家里不肯出门。
第一次劝解受害者与加害者双方的家人,看到受害者家人不肯放下痛苦和仇恨,也许心中还在为之可惜:为什么不放下呢,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获得新生。
此时内心的魔咒,并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动摇。
第二次上门采访一位养猫的老人,老人的状态很好,回答的也是她所要的,虽然作为观众总觉得那回答像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乏味不好吸收,更不能接受。
尤其是在小姑娘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质疑时,老人抽搐的嘴角和女主慌乱的神情,就好像一个被掩饰的很好的秘密就要被发现,所以她及时的制止,维护着支撑自己一整年的魔咒。
第三次采访,看上去好像只是为后面小姑娘的戏份做铺垫,实则却狠狠地动摇了女主心中的冰山。
女主从小习惯逆来顺受,即使是爸妈吵架带来的伤害也宁愿隐忍,相信爸妈是爱自己的,相信他人是善良的,却很少考虑自己是不是受伤,只是一味的麻痹自己,“父母总是爱自己孩子的”“犯错的人应该得到原谅”。
小姑娘则是更像一个懂得维护自己的小大人,虽然摆脱不了叛逆的嫌疑,谁都不能否认她的早慧她的犀利总是能够刺得又准又狠。
也许正是这样两种及其相反的个性使得她们异常的投缘,更给我们抛出问题:就因为是自己的爸爸,所以不管自己受什么样的伤害(虽然家长打小孩非常正常,可是影片的级别都可以达到家暴了,我想如果导演不拍的那么惨烈,有点撑不起小姑娘的怨恨)也不能反抗,只能默默接受吗?
就只是因为对方是未成年人,反而要受害者去原谅去宽恕吗?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和貌似约定成俗的美德,使得我们受到了伤害,却找不到理由哭喊申诉?
第四次采访也许是让我最激动的时刻,也是那一次让女主开始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我为什么要宽恕?
如果说宽恕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可是为什么我却仍然这么痛苦,折磨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为什么孩子依旧顽劣异常,难道我一开始的“原谅”就是这么虚伪,就只是自己懦弱逃避的借口?
而我逃避内心的懦弱,不仅让自己沉沦迷醉了一年,也纵容了凶手,更伤害了同样是受害者家人的心,宣兵夺主般的剥夺了他们憎恨的权力。
在她猛然惊醒后选择自杀也正是她软弱的性格所导致的,过度的善良就是懦弱。
受到有意的伤害不懂的反击,反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选择容忍退让。
发现自己的容忍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不站起来教训对方反而选择更愚蠢的“让步”--放弃生命。
真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真应该向《告白》的女主学习你用你的无知和残忍毁了我上半辈子,那么我会用我的下半辈子教会你什么叫疼。
让人欣慰的是,最终她终于学会了勇敢,抛弃虚伪的宽恕,真正的挖出深藏内心的委屈,哭喊过后接受自己的痛苦,也找到自己痛苦的意义“我要等待到我可以接受这个真相的那天”。
因为我们不能为了宽恕而宽恕,如果恨能舒服一点,那就恨好了。
首先,要说一句豆瓣简介名字写错了,犯人是泰浩,智敏是朋友家妹妹。
然后再来说说电影,一开始看着其实很憋屈,对女主轻易原谅犯人的大度惊到了,只想说世间好大一朵白莲花,慢慢才知道女主并不是真的原谅犯人,她只是自欺欺人,就像杯子破了补过还是有裂痕,人被伤害过心里也会有伤痕,何况是一个生命。
原谅这个词并不是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犯罪者是否真心悔过,受害人的原谅是否能让犯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忏悔,不再做伤害他人的事,而不是拿着别人的原谅当作武器,减少自己的忏悔时间。
如果所有人轻易被原谅,那么犯人只会越来越无法无天,不思悔改。
原谅不应该是廉价的,它是很奢侈的,不是说犯了错就没有机会了,而是看你要不要这个机会。
并且还有一点,不要利用社会舆论、民众偏向煽风点火,不原谅就是蛇蝎心肠,你有否考虑过受害人以及家属的心情,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从痛苦中走出来,犯人可以轻易获得新生,受害者却永远都要挂着受害者的狗牌,这个社会太恐怖了,就像强奸案,人们反过来指责女性衣着暴露,好像穿的不暴露就不会受到伤害一样,为什么会为坏人找借口吗,我想大概是你没痛过,切肤之痛只有亲身感受才会理解,不是当事人就不要擅自做主。
电影里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大意是受害人没有选择原谅犯人的权利,也没有惩罚犯人的权利,虽然如今是法制社会,但我觉得一定意义上考虑民意也是需要的,不是很懂法律,我想目前这一块还是不可动摇会影响很大的,法律的制定完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今天》里,智敏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经常被父亲家暴,是非常残忍凶狠的家暴。
母亲和哥哥也站在父亲那边,甚至哥哥也会殴打她,还美名其曰他们都是为了她好,她的好成绩都是让她爸爸打出来的。
敏智非常恨自己的爸爸,但因为她毫不掩饰恨自己的爸爸,周围人都觉得是她有问题,说她是个坏小孩。
包括她最信赖最亲近的女主也这么认为。
每次敏智带着被她父亲殴打出来的伤找女主时,女主都会忽视那个伤,认为那伤是敏智自己顽皮在外面弄的。
女主虽然也是在不幸家庭成长的孩子,她父母虽然总是吵架,最后还离了婚,但她父母不会打她,所以她没办法理解有的父母可以那么残忍的殴打自己的孩子吧。
敏智在家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暴力,出门了还要因为她恨父亲不想回家被人指责是个坏小孩,对于一个心智都还没长全的孩子而言,谁知道她有多绝望。
她生了病,肾出了问题,家人说都是因为她脾气太坏了才会生病。
在又一次被父亲殴打后,生无可恋的敏智去跳了轨,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了那个让她恶心的世界、恶心的家庭。
前两天在微博看了一段《超级育儿师》的视频,才8岁的男孩,脾气非常暴躁,会非常凶狠的殴打他妈妈,还动不动就说他希望他妈妈死。
非常恐怖。
评论里全是对小男孩的指责,说这种小孩不要也罢,把他掐死算了。
但那一小段视频其实只是《超级育儿师》剪辑了20160302期的小小一部分而已,等你把整集看完,会觉得更恐怖。
小男孩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妈妈守着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丧偶式婚姻,丈夫常年不在家(估计是家外有家吧),就她自己一个带孩子,她觉得很累,脾气又差,就把对那个家、对丈夫的全部情绪和不满都发泄在小男孩身上。
用小男孩自己的话说,就他妈妈自他四五岁开始,经常都会打他,他就是等到现在有力量了才反击她的。
说这话时,小男孩才8岁呀!!
我真觉得那女士应该觉得庆幸,她儿子8岁就懂得反击她了,她也懂得反省悔过。
要是被她殴打长大的儿子18岁才反击她时,她是绝对没力气抵抗她儿子的,会不会出命案不好说,但他们的母子关系肯定是没救了。
育儿师拉着小男孩的小手问他,那样打自己的妈妈,心里是什么感受。
小男孩说他害怕,他怕把妈妈打坏了。
小男孩说这话时特别让人心疼。
小男孩每次发狠要攻击他妈妈时,都会先攒紧拳头,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谁都没想,那行为,其实是他在克制自己,他不希望对自己的妈妈动手。
但是,他妈妈却从不克制自己,肆无忌惮的对自己的儿子动手。
所以小男孩每次都是忍无可忍才动手的,最后还学会了以暴制暴,他才8岁呀!!
那女士真得感谢现在是网络时代,在她最绝望的时候,她因为看了《超级育儿师》的节目,请求他们的帮助,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才认识到,全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导致自己的儿子变成那么恐怖的样子。
还好,孩子才8岁,只要她以后真能好好对他,不对他使用暴力,用心呵护他成长,儿子以后绝对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有些成人恶心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好像全都是孩子的错,自己是没问题的。
他们理所当然的觉得,我那么辛苦挣钱养那小崽子,我很明确我心里是爱他的,我有什么问题!
却没想,你对待他的方式有问题吗?
种因得因,种果得果。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
最混账的就是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了,成人犯点小错,需要别人用棒子打你才知道错吗?
不用是吧!
孩子那么聪明那么单纯,很多事情他们一教就会了,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们需要被打才知道错?
惩罚和教育有很多方式,但殴打绝对是成人以大欺小、最无能最恶毒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根本就称不上是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成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对着弱者发泄罢了。
因为那弱者是他孩子,所以他美名其曰那是因为爱。
在〈内在空间〉的心灵电影推荐中看到这部片子,看完后引发了我思考“宽恕”二字的更深层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认定所有的事物都有“是”与“非”之分,都能界定出是“正面”还是“负面”。
从小就有人教育我们:爱是正面的,恨是负面的;宽恕是正面的,怨恨是负面的;听从父母是对的,叛逆和怨恨父母是错的。
两者之间永远对立。
于是,我们选择与大大多数人一样隐藏起阴暗的自我,压抑着人性的负面,装扮成光鲜亮丽的形象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美好的一面。
片中的女主角多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被伤害后,她愿意选择用正面的方式,用自己的善良通过宽恕别人来化解自身的痛苦。
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宽恕”是对她信仰的宗教教义的遵从;是她用来止痛的麻药;是阻止自己去怨恨的借口。
所以她内心的痛苦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伤害已经造成,恨早已住进她的内心,不承认与压抑只能让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形成伤害自己的巨大能量。
片中的另一主角池敏对待内心恨的情绪与多慧正好相反,她用叛逆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批判。
因此她对多慧所谓的“宽恕”提出置疑,指出其粉饰太平,逃避事实的真相,从而触动了多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宽恕,并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当多慧了解到因为她的宽恕导致更多更大的伤害时,她内心的信仰崩塌了,同时她也发现怨恨一直在她内心从未因宽恕而消失过。
而池敏虽然真实地接纳了自己恨的情绪,但也迷失在对父母爱与恨的矛盾中。
她甚至去做亲子鉴定想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对父母的恨,并以此来宽恕自己对父母的“不孝”。
因此,池敏与多慧即使在宽恕与怨恨的选择不一样,但都因为没有正视全面的自我,而将心中压抑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来伤害自己。
生而为人,就注定了我们具有人性的复杂多面及不完美。
我们不能脱离恨去爱,也不能否定怨恨去宽恕。
怨恨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否认、抗拒与压抑自我的阴暗面才是解脱的障碍。
当我们用人类惯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时,更多的是看到对立。
当提高到宇宙的高度来看世界时,我们就能够看到爱与恨的统一与人性不完美的可爱。
就像池敏看了卫星图后站在窗口说的:在地球上看着人们你推我挤觉得真讨厌,但从宇宙往下看却觉得真可爱。
片中那个原谅了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苏菲亚女士的态度,是最值得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们参考的方式。
“宽恕并不能取代怨恨,把结束怨恨交给时间来决定。
”当她与多慧分享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时,我们明白了:凝视阴影才能看见光明。
作为电影来说,我不认可这部片子的价值:故事不丰满,缺乏戏剧冲突,蒙太奇运用地十分牵强,像是蒙童刚学造句,只是一味地试图仿造形式,还未得三味。
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我很欣赏这部片子的主题,所讨论的哲学问题。
开篇是女主采访过的鳏居男人一段关于猫和人的区别的观察,很有意思,与我理解的本片主旨相得益彰。
即社会促使了人和人彼此依存的局面,人不能像猫一样全然独立,所以在人的关系中,就首先要解决责任与义务的界定(家庭关系),与对待彼此行为的指导准则(宗教),这些显然困难但异常显著的问题。
毕竟个体对独立的倾向来源于天性和动物本能。
电影主要讨论了一个困扰难解的侧面,原谅。
采用了至少两个角度,一,从社会、法律制度出发,死刑等重罚是否合理;给罪犯以宽恕和机会,是否利大于弊。
也就是功利主义的思辨。
这个角度电影有明显倾向性的答案。
它否定轻罚,认为非重刑不足以令罪人忏悔改过,认为轻罚会助长罪犯的病态心理。
二,从哲学和宗教角度,电影讨论了宽恕究竟是否能给受害者亲属带来心灵上的平静。
这方面我觉得是没给出答案的,这一点甚至非常好,电影只抛出怀疑,像片中的女主角通过和有不同想法的受害者家属沟通后逐渐对自己之前的决策产生了怀疑一样,显然,电影希望提供给观众对待哲学问题的多个角度,杜绝片面。
这些非常好,比主旋律电影要有深度。
“我明明有不原谅的理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诉过我。
我轻率给予的原谅是虚假的。
在需要手术的伤口上只是缠上了一层纱布,我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
我所收到的痛苦不是给那些给予原谅的人看的,而是给那些给别人带来伤痛的人看的。
这样我的痛苦才有意义。
”应该忏悔的是那些带来伤害的人,而不是祈求受到伤害的人终于可以原谅。
现在虽已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时代,但是做错事接受相应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道歉并予以一定的补偿(不是简简单单的计算成金钱的补偿)也是过错方应该做的事,虽不一定会得到受害者的原谅,但是起码自己无愧于心。
受害者也应该凭着自己的心去选择原谅与否,原谅了就是原谅了,没有就是没有。
最最希望的是社会不要有太多的道德绑架,因为你永远不会了解在别人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和发生过什么,你也根本不清楚这些事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年初一的傍晚看到这部片子,很庆幸,有时间接触到这片子,有两个月没怎么好好坐在电脑前看一部切肤之痛的电影了,切肤之痛,这个词可能有点飘渺,整部电影看下来,乔姐的表情都是这么素,和那屋子一样不露颜色,整部电影除了在她未婚夫死之前,她没有再多的表情,这样一个长长的镜头麻布色的电影我却饶有兴致的看完了。
电影本来觉得会很煽情,没想到,它是在讨论一些很犀利的问题,经常被我们忽略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比如同理心,我们经常再向别人叙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会过重的描述,潜意识里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你的处境和苦楚,从而是对方产生同理心,帮你代打两句,哪怕是成人这件事发生,但是事实上别不行,当你希望不管是伤害你的人还是你身别的听众,哪怕是路人,能够理解你的行为理解你的演绎的时候,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你的作为和你的演绎希望别人能偶进入你的想法,了解你的苦楚,这样可以减少什么?
片中的池敏真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她的经历在他心智上的折磨更强化了她的智慧,让我看到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他一出场就是那么轻快,灿烂,但我感觉她不是个轻松的孩子,就像她在天台上准备好笑容转身迎接乔姐,让人触动的灿烂。
那个契合上的经历让我发现这个十足冲进的小女娃,把手机交还小痞子的时候她的表情让我想到了原谅,我明白她的挣扎,可是这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我们不停坐着改变,就是希望世界能够接纳我们,更好的对待我们,这样的挣扎在原谅这个动作上,这样的世界在摧残着你,你选择原谅活或不原谅,都只是一个念想,他不能改变的,是你,是我们,是我们这个世界。
每个人的观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因为经历和对感情和观察角度的理解不同,观感自然不同,所以才不会出现100%的好评和差评的影评。
即便是凤毛麟角,在一片倒的形式下也会有那么几个微弱的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乔妹的演技很好,前期表面的平静也隐透着莫名的挣扎。
后期的自我否定和对真相探寻时的犹豫和渴望交织出的迫切又胆怯的情绪也表现的很好。
小姑娘对家人的爱恨交织也演的很自然,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更明白那种感觉吧反应的现实社会也会让人觉得忧心,尽管只是片面的,但是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像修女和神父一样,一味的劝受害者去原谅罪人,像劳教所的管理人员一样说要让少年犯不受打扰的过新生活···那受害者家人的痛苦又有谁关心,因为得到原谅而放心开始新生活却没有一丝愧疚的害人者真的值得原谅吗?
好像那个被害女孩的母亲说的,所有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以情动人,那就只能以法治人
“憎恨其实是給自己服毒却盼着对方丧命一様的怨念。”
尿点太多,两星全部都给乔妹
撞了人想逃跑或者干脆杀人灭口的人渣真的不值得原谅
总觉得写故事的人也还在原谅与被原谅里面绕圈圈,电影试图通过细节表现的内容过于繁杂,池敏和克拉拉的对白也太多。花了2小时的时间,却有种无力感,到最后我只记住了某个比喻和神父说的两句话(就一一不剧透了...)。btw~乔妹,你很努力,不过似乎还不能驾驭这个角色呢=。=
演绎得实在有些乱,看得有些闷,主题很大,驾驭不了。最后仓促得答案给得不是时候。
纠结的电影,原谅是如此的虚伪
幸好不是道德绑架般说教~ 任何原谅都不能过于轻易和草率~ 被宽恕者若是在得到宽恕之前不能经历别人给予的责难和体会他们承受的苦痛~ 救赎永远无法实现
很不爽的感觉。。。
正如许多韩作家一样,导演拥有女人的角度,洞察到社会对女人的压迫,母亲对女儿的两个案例(一个抛弃自杀、一个同化女儿当虜),还有一系列吊权制下的伥鬼。遗憾的是,导演点到即止停留在乔妹醒悟、正视自己痛苦、把自己当人看待,接着,乔妹又前仆后继前往性缘的悲剧去了。里面唯一活着的人,是那个会为她人为自己而痛苦的大学生。遗憾的是,暗示的结局并不美妙。试图以一日一次的夕阳揭示生命的可贵,结局却是痛苦的女人,在吊权社会继续扭曲自己。——这不是活着,这是躯体化。我猜想导演原谅题材里,一定对女人被吊子伤害诸如男干杀暴打什么的动过心。然后献祭一样地高潮。在韩杨丽娜呀~无论里面女人对话多有爱的,落脚点永远在她“中立”平权上。
明白意思,略有作作
竟然看过!~可以……完全没有印象……
其实电影多见犯罪者视角的作品,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腻与深重作用于受害者我不原谅的课题的确动人。开始说教味道较浓,不过渐入佳境,依然细节强大,尤其是迟敏这个角色让全片本就沉重的色调以及对谈式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亮色,也生动许多。索菲亚说得对,爱恨与原谅都是私有的,不能盗用他人原谅的权力。
女性化气息过重
宗教有时候只是一个过渡的借口。并非救赎。无关善良。
挺好的题材啊,可惜全片的说教和刻意实在有点索然无味,另外棒子国女星就是能哭,跟韩剧一模一样。。。
这片要和《密阳》比较着看。
没有宗教信仰的我 实在无法理解为啥要原谅这种杀人犯 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高过信仰的法律才行 杀人就要偿命 做错事就要承担后果 杀了人的加害者怎能做到死皮赖脸的乞求被害者家属的原谅?!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我们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认真活每一天,就像今天。”
太拖沓了,故事展开地也不自然
不漂亮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