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MS评分:78.5 分在这样一个夜里,为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动。
虽然这部电影并没有多少可写的东西。
很多人想不通,马丁·坎贝尔和梅尔·吉布森,这两个如此功成名就的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去拍这么一部电影。
尤其是后者,不做演员那么多年了,宝刀再出鞘,拣的居然是如此一个似曾相识的复仇老爹的角色。
《黑暗边缘》的故事,仔细回想,确实也不值一提。
从冰山一角,到整个国家内幕的败露,细细数来,好莱坞这类电影也拍过不少了。
类似的阴谋论题材曾在上世纪90年代流行过好一阵子,现在再看,加上梅尔·吉布森那张老脸,怀旧意味倒是挺浓的。
也不知这是第几次老梅尔再饰孤胆英雄了。
不过不管怎样,这部电影还是牢牢地让我钉在凳子上,老老实实地坐了近两个小时。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被电影中深深的父女情怀所打动。
以往类似的电影中,虽也有涉及,但感情只是作为一种铺成,是最后血刃凶手高潮前的序曲。
而《黑暗边缘》却将这种情怀渗入到电影的细节中,让它成为推动电影前进和左右克雷文情绪的力量。
在整部电影中,克雷文并不是一个陷入复仇中的杀人机器,导演也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制造视觉高潮的屠夫。
我看到的是一个自我挣扎的父亲,他经常会崩溃,但也会马上转身甩开这些并不恰当的软弱。
也许这跟梅尔·吉布森的年纪有关系,他加上导演马丁·坎贝尔,两人已经120多岁了,他们两个很明白家庭对于一个成年人的重要性。
所以非常难得的,影片没有在悬念的展开后,而忘记了它原本的出发点。
尽管剧情再狗血,立意再深,但这并不是一部政治批判电影,而是一部城市牛仔电影。
克雷文的第一要务也不是去揭露什么诺斯摩尔的核秘密,而是找到那个开枪打死女儿的小卒,并亲手毙了他妈的。
俗,情节太俗了。
但我想观众们肯定也会一边嘴上骂着,一边心里又无比痛快。
毕竟这种戏剧模式,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中的一个经典。
而且我也不得不夸一句,电影前半部分的包袱抖得真好,一个又吐又流鼻血的女儿,一边大叫她要说出些什么,一边又被人用来复枪轰得血花四溅,这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对这类动作电影的好奇感;当然等到核辐射这三个字开始出现之后,整个电影的气,也就泄了大半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装逼的、莫名其妙的英国刽子手。
这真是一个没事找事,故弄玄虚的角色,好比厨师对自己手艺没有信心一般,那么就拼命多放些辣椒。
他满嘴的关于感情立场的言论,还有自诩为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让人看得不知所云。
在影片最后,他没来由地枪杀了参议员,以一个“这个国家应该拥有一个更好的政府”为理由,也许他只是作为一个导演安排的清洁工,来处理一些梅尔·吉布森饰演的克雷文实在无暇处理的问题。
他的死倒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情节,让最自以为是的人,倒在了最佯装可怜的保安的枪口下。
这充分说明了出来混,低调的重要性。
而即使是如此无关紧要的一个桥段,导演还让他问了一句“你有孩子吗?
”一个没有家庭的人,最后也是死在了对家庭的恻隐之心中。
马丁·坎贝尔对于电影主题的完整统一,贯彻的相当彻底。
Well,we all know what the facts are. We live a while, and then we die sooner than we planned. You konw, Bill, no one expect you to be perfect. But there 's just a few basic things you gotta get right. Always do the best you can by the family. Go to work everyday. Always speak your mind. Never hurt anyone that doesn't deserve it. And never take anything that from the bad guys. That's all.It's not much to ask.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能让人揪着心看完。
也不是所有的影片到最后让人一声叹息。
难得有部片子可以让我感慨良多。
黑,不一定是黑,白,不一定是白。
P.S.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最后为什么法院哥干掉了参议员?
劇情安排恰当, 人物性格分明, 演員的水平不用多說啦, 誰敢說他們交不足功課, 誰一定是90后的. 才六点多分數, 太黑啦吧, 如果想商业的成份看 mel gibson的片, 就直接去看鋼鐡俠或者是徐靜蕾的片算啦. 不用花時間去思考导演和編劇精心的佈局.
《黑暗边缘》好得很,但是评分为什么那么低?
有几个人用心看完了整部电影,还是人云亦云,还是想象中的火爆场面没有等到,就给低分?
《黑暗边缘》梅尔·吉布森的最新力作,有人说是软回归,有人说是弱势回归,有人说是英雄迟暮,但是我看出了演员和编剧以及导演的用心良苦:演员的人性和用心,情节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导演的压抑表达,注定这不是一部商业大片,因为没有拍成火爆场面。
尤其是结尾显得导演的功力非同凡响,没有商业大片的欢呼胜利,只是留给了我们的无尽想象空间。
梅尔·吉布森7年后再战大荧幕,警察还是警察,英雄还是英雄,只是更老、更迟暮。
不经意间,铁汉已经50多岁了,身上的强健肌肉已经臃肿,在镜头前,甚至不敢露出来。
有个细节,女儿被杀后胸中怨气无处发泄,想扯衣服,结果拍的是背面,都不敢正视;即便是背面,腰部的赘肉很突出,联想到前不久媒体爆出的照片,海边度假的吉布森整个就一大腹便便的油男。
哎,英雄总会迟暮,早晚的事。
这部片子似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孤单英雄,身边无牵无挂、也没有支持,为了查出真相,只身涉险。
对于他来说,搭档就是累赘,一个人行动虽然危险但也便于脱身。
怎么说呢,尽管老了许多,但感觉还在,最多是打架吃力点、动作稍微慢点,片子还是蛮耐看的。
这个类型模式无论何时,都会存在,需要的只是高人去担当这个角色罢了。
要找出真相,必然会有牺牲,只是倒霉的总是弱小群体。
幸好她还有一个警察爸爸,不怕死、有着聪明的头脑,敢于继续女儿的做法,揭露黑幕。
要是换个平民的孩子呢,估计只好自认倒霉了,毕竟无权无势,连去调查的资本都没有,谁会相信你呢。
最后一幕还是不错的,身中剧毒、被辐射扫荡过、还中了弹,不如和女儿团圆去吧,苟延残喘只是平添痛苦。
片如其名本片应该属于那种介于边缘的电影影片对政治环境的揭露以及片中诸多的暴力血腥场面透着一股时下流行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感官刺激而众多明星的参演又是那么具有好莱坞特质不得不说的后面那场枪战的戏当梅尔吉普森掏枪摇晃着身体举枪直接将保镖A爆头又在楼梯干掉另一个保镖B这一场戏直接让我想起了的士司机中的罗伯特德尼罗可以说当年的那些边缘化的电影以及电影元素如今已经渐渐的的登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主流电影里我觉得这足以说明当年那些饱受争议的电影是多么的具有先锋性也不难看出当下的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影片最后一幕父女一起走出医院看上去是那么的唯美这也是身处在黑暗中的我们永远不变所追求的梦想吧
痛失爱女,陷入黑暗边缘……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在无形的黑色势力网络中,主人公一直孤军奋战,寻找真相,伸张正义。
英雄虽迟暮,但依然很棒!
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枪杀、血腥、暴力、权力、金钱场面,但始终贯穿着一种温柔深沉不善言辞的父爱……
成年后与父亲日益疏远的女儿,带着一个秘密回到家乡看望父亲,却当着父亲的面,在自己家的门廊上被人一枪命中。
身为侦探的父亲认为女儿因己丧命,凶手的目标是自己。
为了查出真凶,侦探强忍丧女之痛,单枪匹马展开调查,好像他早就知道不能够信任他的警察同事一样。
他同时也开始一一联系女儿手机中的联系人,包括女儿的男友、生前好友,还去拜访了女儿生前工作的地方。
抽丝剥茧的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梅尔·吉布森饰演的父亲已将近垂暮之年,尽显老态的动作戏被吉布森演绎得十分到位。
与连姆尼森在《飓风营救》饰演的父亲不同,吉布森饰演的父亲演绎的是不平凡的平凡人。
与年幼的女儿在浴室一起刮胡子的场景绝对会让不少观众泪目。
本片最意外的惊喜,是杰得堡上校(雷·温斯顿)在临近片尾时的一分钟高能戏,完美诠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尽管豆瓣评分只有6.8分,117分钟的观影过程也偶有略显沉闷的场景,但这不失为一部能够激发大脑皮层运动起来的剧情片。
导演马丁·坎贝尔对本片简直是情有独钟,本片是翻拍自他自己在1985年导演的同名影片。
马丁·坎贝尔的动作片和剧情片都很棒,最出名的要数《007:黄金眼》、《007:大战皇家赌场》,最近一部是《英伦对决》。
PS:与马丁·坎贝尔有相同嗜好的导演汉斯·皮特·莫朗,也曾经翻拍过自己的电影《冷血追击》,原版在挪威拍摄,翻拍版在美国。
导演翻拍了自己从前的作品,但人们对冷战末期的阴影渐渐散去了,社会变迁。
我认为这次的作品着力点在于亲情和是非观的判断。
前者永远能到打动人心,而后者则是现在许多艺术作品试图表现的主题,就是对与错之间的界限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晰。
我在这里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动与对这部电影的敬意。
影片开始,男主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过去了,成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警察,人到中年,丧偶,与唯一的女儿也似乎淡漠了。
女儿回家,父亲是高兴的,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他们互相关心着,但是谁也不说。
直到女儿在家门口被射杀,父亲抱着女儿说:"You're my girl."女儿回答:"I know."两人才真正没有了隔阂,可惜就要天人永隔。
男主受到辐射产生幻觉的时候,一再看见女儿小时候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各种情节,仿佛时光倒退。
每次好像能触摸到的样子,清醒后却是更令人绝望的心碎。
这一重重反复的打击,提醒着父亲要替女儿死去的事实,促使他走上复仇之路。
我觉得男主自始至终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女儿,并不是什么国家安全。
多年好友的背叛也是因为他的孩子受到威胁。
最后Jedburgh选择自己死而不射杀年轻警官的原因,也是因为年轻警官有孩子。
也许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女儿一直被父亲宠爱着,也许是我认识到父亲就像Thomas一样渐渐老了。
与Emma相仿的年纪,使我感触颇多。
就像Emma在光盘录像里最后说的:"I love you,dad.",whatever.这部电影好在——它使我感动和反思。
正好这段时间在看《从文自传》,这是沈从文写自己年轻时候的一部分经历。
其中有他当兵那几年的简述。
他写到他们部队入驻一个小镇,只杀了一千人。
而他们上上个部队是3000,上个部队是2000.他们已经杀很少了。
又提到他作为部队的文书,每天记录部队拷打犯人的记录,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往往被打的神志不清的时候,在证词上画押。
最后他提到,他的善恶观念从此变了。
和城里那些人,那些在和平地带的人的善恶观念不一样了。
我无法说明白他具有怎么样的善恶观念,我也无法想象。
就像他说的,我根本就没见过死那么多人。
一件事情亲眼看到,和耳朵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官冲击,带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部电影,也带给我这样的感觉。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特别是那个胖子最后时候把那三个人都杀了。
最后被那个还是孩子的警察杀了的时候。
你能分清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吗?
其实是在给黑莓做广告啊并且全是新机啊,对讲功能,BB9000的高档商务手机
政治悬疑,看下来毫无感觉,一点没有紧张的气氛,而且太悬了...实在是太悬了....
还行吧
老帅锅Gibson
只有几段枪战比较犀利,剧情和叙事都很糟糕。
个人觉得总缺点什么!实际挺好的!!!!!!!!!!!!!
唉。。。廉颇老矣。。。刚开始其实对于失去女儿那段描写的不错,挺细腻的。可惜后来故事不新鲜,节奏不明快。。所以整部影片看过以后,也不会太令人记得的。。。
真不是动作片啊亲!!!!!快进×1还差不多!!!
找到政府黑暗面的一贯套路,老森有点露怯了。
梅尔老矣,剧情惨矣。
情节紧凑我喜欢
政府黑幕,要说心狠手辣谁也不能与政府媲美。最近怎么看了那么多以暴制暴,还看得很哈皮。
有点《满洲候选人》的味道,即使是梅尔吉布森救场演出,绝对不是某些人说的剧本很烂。
看完才发现导演是黄金眼的导演。看到媒体说看第一秒就会被吸引住,确实是这样,但是过了半小时就不耐烦了...非把一thrill拍成文艺片呢。。。根本就是mel的个人展,男朋友那个角色也太弱了...我无语了
对这种电影完全没有兴趣
节奏太慢,剧情也略显雷人
写几句够劲的台词有那么困难吗?
90年代的剧情风格,拖沓,扯淡,无聊
梅尔•吉布森像他的女儿一样,希望通过合法的途径揭露那家公司的罪恶行径,可是一切合法的途径都被堵住了,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连上访都被拦截了。
友邻推荐,看后觉得一般,节奏还是有些拖沓冗长,缺乏爆点,剧情感觉也比较老套,这种大公司政治阴谋类的太泛滥了,看的时候一直不能从梅尔吉普森额头那三道褶子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