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玄妙就是哥哥到底杀人了没有,其实从弟弟的视觉看过去,可能他看不到事实的全部,他看到的是有他内心相信哥哥是否无辜,一开始,他以为哥哥有罪,但是处于保护哥哥,拼命为哥哥辩解脱罪,但是他心底是认为哥哥推了,在哥哥道出“你从不相信任何人,你对任何人都要怀疑”的时候,弟弟恼羞,在法庭上指认哥哥是凶手。
弟弟很自私,他怀疑哥哥的动机,坏人只会把周围人想象成伤害自己的人的思维。
最后,他彻底了解到自己的自私,相信了哥哥,才会出现哥哥清白的影像。
最感动的,最后一幕,哥哥,我们回家吧。
眼泪都标出来了。。。
剧情其实是一个老故事,从暴力的父亲、隐忍的稔和 稔在猛晚上从东京回来后对他的试探,不难猜出他其实是一个潜在犯罪者。
最后一段,猛回忆起稔的伤疤,有点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意思。
拍摄手法上说,过吊桥的晃动、水流的急、稔和智惠子起冲突时消失的声音,拍的很好。
最后一幕的留白也拍的尤其好,开放式结局。
人物上说,智惠子作为社会与家庭的边缘人物,在片中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
没有一个人真的在意她,想听到她的心声。
稔不可能理解她。
她在河边向猛倾吐心声,也被无视。
影片更关注稔、猛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
猛看似没有推千惠子,但他并不无辜。
另外,这个父亲真是代表了传统父权制的大家长,使用暴力、不做家务、拒绝沟通。
最后,猛说 其实从吊桥上摔下去的是他。
猛和千惠子一样,都想去东京,离开稔。
猛做到了,也与自己的哥哥隔阂、不信任。
是一部很用心的片子,伏笔埋得不错,一步步解谜也挺好看的。
香川照之演技太好了,完全就是稔本人啊…
看电影有时边看边感想是会造成很大偏差的。
看这部片子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介绍,我喜欢不知情的状态下去看任何一部电影。
看了介绍思绪就会被介绍所牵引。
这里的感想也是随着影片的开始而慢慢发生着改变不富裕的家庭如果散发的都是负面的情绪,你说能有好事发生吗?
(看完整部片子后,这一观点明显有很大的偏差,但个人比较讨厌自卑又自怜的人所以才有此偏激的感想)被告哥哥一直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看着可怜,实则挺可恨的,同时也牵连于他的弟弟。
自卑的被告因为自卑,所以自怜,转而面对所有人撒谎,包括他自己,同时把所有的责任错误全都推到别人的身上,来体现自己的无辜。
这样的人很敏感,会发现别人自己也没察觉到的情绪。
这里,他就觉得弟弟并不相信自己清白,当弟弟发现被哥哥说中的时候变的不安,暴躁。
也许在看的过程中,一直都是跟着弟弟的感觉去走的,所以把哥哥就放在了对立面,真的以为一开始是想保护哥哥。
可我们不知道所谓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记忆也都会有偏差,这部片子就很好的体现了所谓的偏差,导致的影响有多大。
越到结尾才越接近真相,我承认我是整个被影片的思绪所带着走,才发现当初的记忆是错误的。
可是我们所说的话已经产生了作用,那么唯有的只能去弥补。
抽象的篇名 变化的回忆 看到后面似乎有点明白?
不断动摇的大概是猛对家人的信任。
正如哥哥所说 他总是在怀疑一切 即使是对哥哥也并不信任 他隐瞒了与智惠子幽会的事 也露出了破绽。
人总是这样,看到的不是真相,而是自己相信的样子。
大概是出于“做贼心虚”,他心里认为哥哥因为他与智惠子之间的关系心存怨恨,于是他看到的是哥哥把智惠子推下桥的样子。
其实哥哥在法庭上说的就是真相吧。
开始他是想要保护哥哥的,假装什么都没看见,第一时间找律师。
但他探监时问哥哥:你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要过桥?
这大概伤了哥哥的心,这句话暴露了猛对于哥哥供词的不信任,是基于自己哥哥是谋杀的想法提出的。
猛在法庭上说要找回原来的哥哥,其实是哥哥故意激怒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找回他们从前亲密信任的关系,也是对自己罪过的救赎。
对于哥哥的爆发有点小吃惊,当时以为真的是哥哥谋杀.那次是真的发泄,作为顺从者心中压抑的不满、委屈(所以也在猛幽会回家后说了那一番看似无意的试探的话)。
但猛在作证时说,自已一无是处,不像哥哥,也是出自真心吧。
他眼中的哥哥,善良、温和,让同事信赖,努力维持家里的平衡。
他对智惠子不是真爱,真的是出于对哥哥的嫉妒吧。
虽然猛总是顶撞父亲,但抛开家庭、独自生活在东京的他,也是有所愧疚的吧。
最后的结局很温馨,哥哥的笑不带一丝间隙,他看到的就是好久不见的心爱的弟弟,幸福满满。
猛说,哥哥我们一起回家吧。
(此处对比前面剧情,猛:我明天就要回家了;勇:这里才是你的家啊)两人至此都获得了救赎。
字幕总是晚出现 看得好累XD 还是那句话 小田切让好帅。。。
香川照之的演技好棒 好吧 小田切让也是还是有很多细节的
1.第一部是偶然当了导演,我以前在学校也不是学导演的 我在片场也觉得自己不适合。
所以选择了当编剧 是枝裕和导演说你去试试当导演吧 我就去了 第一部片完成后 很多周围的人问我 下一步打算怎么样 刚好我做了个梦 两个人的信赖发生了变化 所以立场也发生了变化 我就把这俩人关系改成了兄弟 形成了这部片的想法2.从做梦到写完剧本 花了一年半时间 曾见到一个男性好友把他的女朋友推到瀑布口 我把这个改成了兄弟之间的故事 男女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兄弟相对简单一点3.看了姜文的鬼子来了 发现香川照之是个很好的演员 小田切让是和自己同时代的人 是2000年代日本电影重要的代表性明星 一直很想有合作的机会 香川照之说角色和他本人很像 所以很有热情 在拘留所打拳就是他本人的动作 小田切让是个很酷的人 他就讲“这个角色真的很坏啊”,但开演的时候他能很快的进入状态 3.电影里有悬疑元素 但是我更重视心理的变化和关系的变化 悬疑和法庭元素是我用来吸引观众的手段 我想以此让观众来接近角色的心理4.我和是枝裕和经常互相提建议 看剧本 看刚剪好的片子 《摇摆》也和其他的片子一样 给是枝裕和看了 好像没啥特别的 是枝裕和当时建议故事情节更明显一点 比如哥哥的犯罪到底有没有证据 但我不这样想 我不想明确哥哥的犯罪动机 所以我发现最开始的剪辑版本会让观众一直注意到这个问题 所以我听了是枝裕和的建议 重新剪辑了5《摇摆》小说是拍完电影之后写的 拍两小时的电影 我会写很多人物背景家庭背景的设定 我在电影里展示的只是我准备的东西的一部分 我觉得很可惜 用冰箱里剩下的材料再做一道菜 我就是用这样的心情写了小说 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小说里可以写更多看不见的人物心理活动 文字可以写到很丰富 拍电影要考虑预算 考虑百十个人的团队协作 很烦人 写小说会自由很多 小说是以死去的女孩的视角来写的 这个角度就很自由6 希望以后和娄烨《推拿》的主角黄轩 《地久天长》的男主王景春合作7 我一开始写了多视角故事大纲给是枝裕和看 他就讲 这是罗生门啊 我后来就改成了单视角 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和接触的信息量发生变化 所以弟弟最后发现自己的记忆会变化 并不可靠 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冲击的发现8 我去年看坠落的审判 也觉得和摇摆很像 女孩死后 父亲和兄弟 三个人一起吃饭并发火的戏 我经常看 觉得很有意思 9 弟弟在审判过程中 说的是他心里的真相 他开始怀疑他的哥哥 他觉得虽然会把哥哥送进监狱 但是说出真话 可以找回哥哥和爱 这是对哥哥的爱的表白10 这个片子我拍了很久了 很多东西不记得 回答不了大家的问题 抱歉 很多导演也是一样 在筹拍下一部电影的时候 需要忘记上一部电影 如果一直想着之前的电影 就没法投入下一部 现在也在筹备新的电影 到时候大家看了欢迎再来向我提问题吧
西川美和的电影常以女性细腻的感觉来揭示表象内嵌的深义,滴水不漏地把细节铺陈。
有时,也会用一些类似于中国艺术中的留白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想象的思考的空间,就像人,总有视觉的盲点,看不到,并且意识不到看不到,但是还会思考漏下了什么没有看到。
电影《摇摆》中,摄影机只拍到哥哥稔拽住了吊桥上前行的美惠子,美惠子制止了稔,下一个镜头是一片葱绿的树,接着是弟弟猛在吊桥上看着桥上的镜头,然后就是哥哥趴在吊桥边上朝下看,美惠子消失了。
这十几秒发生了什么,弟弟看到了,哥哥是知道的,但是摄影机没有记录,观众只能去猜测,究竟美惠子是怎么掉下桥的。
西川美和把破案的任务交给了观众。
部分观众看到这段情节时,凭直觉判断,美惠子不愿稔搀扶自己,与稔脱离开,在吊桥中继续狂奔,不小心自己摔了下去,稔无意害她,也未能够救她。
但是,也会有另一部分观众认为,是稔推下了变心的美慧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美惠子继续前行,稔继续想扶住她,她更用力挣脱,结果滑下了吊桥,两人之间有一定撕扯。
是佛是魔,一念之间。
根据弟弟当时看到后跑上桥的反应和哥哥痛失所爱后的失魂落魄,第一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次之,第二种可能性最小。
这是个意外事故而已。
但是,西川美和想表达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后续的情节,弟弟和哥哥都在亲情、伦理、道德、人性、法律的天平上摇摆不定,失衡的人性,导致了情节的忽左忽右,观众的思维也跟着荡起了秋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弟弟和哥哥翻来覆去地在美惠子的案件中提供各种供词和证词?
是人性中的善和恶,是对美惠子的恋和倦,还是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的离合,亦或是对人生的希望和失落所致?
一个意外的落水事故,为什么能导致一个家庭的混乱,一对兄弟的恩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变故时,为何如此脆弱不堪?
失衡的究竟是什么,是社会规则,是法律体系,还是道德标准?
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看不见的手,在背后左右着兄弟两人的心理和行为?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人和人之间左右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西川美和是想引导观众思考这些问题,才出了这样一个谜,让观众去猜谜,在猜谜的过程中,辨别真伪,探讨人性,寻根溯源,剖析社会。
是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和社会变迁,能够把情同手足的兄弟变为反目,利益的争夺?
爱情的角逐?
在这里,似乎都不是。
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是社会性的反映,人性的复杂是因为社会性的复杂。
当社会环境变化时,每个人适应变化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循规蹈矩,像片中的哥哥,在家子承父业,按部就班,有的人与时俱进,像片中的弟弟,去东京发展,年轻有为。
但是社会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的程度是相同的,哥哥的观念也受金钱驱使,弟弟的眼界也被名利所驾驭。
每个人在为自己旧时信奉的道德观、价值观坚守时,也在承受着新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冲击,所以处于摇摆中,不知左右,无问西东。
就像走在吊桥上,左右不定,难以平衡,停下、趴下,是一种姿态,稳步向前,也是一种态度,逃离陨落,也是一种结果。
有的人在飘摇中选择了逃离,结果陨落。
就像美惠子,她是一枚不幸的棋子,在旧日的恋人——弟弟猛衣锦还乡时,她努力去追寻自己旧日的爱情,这需要挣脱如今的恋人——哥哥稔的牵绊,在仓皇的逃离中骤然离世,仿佛飞蛾投火一般的宿命。
即便美惠子安然度过了吊桥,弟弟猛会在桥的那头等她吗?
猛的身份、地位、眼界的变化,使美惠子只能位于他的择偶盲区里,美惠子是他感情中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盲点。
而功成名就的猛的回乡,使哥哥稔成为恋人美惠子视野中的盲点,苦苦地挽留,留不住美惠子向前的脚步,哥哥也是社会变迁中的落伍者,也是功利规则的牺牲品,美惠子的变心只是功利规则运行的结果。
那么,事业成功的弟弟猛,就是真正的胜利者吗?
他记忆中的民风淳朴的家乡、和谐美好的家族、相依相扶的哥哥,都被变迁的社会洪流冲刷得无影无踪,都被功利的社会规则压碾得片甲不留,以前历历在目的美好,现在被吞噬在巨大的盲区中,不复再现。
猛是一个愿意记录美好的成功摄影师,有发现美好的眼和敏锐的心,可是,现实中还有那么多美好呈现给他,供他记录下来吗?
这不是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悲哀吗?
猛对哥哥案件的证词翻来覆去,家族中的人还会视其为族中的骄傲吗,他会不会已经成为了家族视野中被刻意视而不见的盲点?
从亮点变为盲点,也正呼应了片名:摇摆。
在这冰冷的天气中 我拼命的揣测《摇晃》想说得故事弟弟猛小田切让的造型很漂亮 是个摄影师 粗鲁暴躁多疑 情商低下 怀疑亲情 没有安全感哥哥埝则敦厚诚实敏感温柔 自控能力好情绪压抑稳定 中规中举 弟弟逃离了一成不变的小镇 到充满诱惑繁华的大城市发展 在眼花缭乱中逃避自己空虚的内心哥哥留在老家 跟父亲一起经营小小的加油站母亲去世为契机 弟弟回到久别的老家见到了昔日的情人 如今却在哥哥的加油站工作当年不顾一切要出去闯荡时 她没有勇气跟着他离开多年后只能在他的摄影集中感叹 没有成长弟弟却已经更加放浪 轻易的要求 吊桥古老破旧 在两个山崖间摇摇晃晃的挂着弟弟为了躲避女孩咄咄逼人的诉苦 过了吊桥女孩认为这是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机会而追了过去哥哥是有恐高证的 但是女孩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仅有的暗暗希望幸福的一丝火花 不能让她走啊他也追了上去他害怕的仅仅抓住女孩的衣服 嘴里却说着 别怕别怕 明明是需要别人安慰的却反过来想要假装安慰别人的窘态 女孩在经过了弟弟激情的洗礼后 更加无法忍受她推开了哥哥的手然后掉了下去到底是自己失足还是被哥哥推了下去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弟弟混乱的记忆是哥哥恼羞成怒 完全失去希望之后的行凶 还是本持善良的秉性 仅仅是想出手相救 却无意将女孩逼上死路?
弟弟一直对哥哥是充满崇敬 对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来说 那种隐忍是伟大的牺牲所以最开始 弟弟取出自己的所有积蓄要拼命的帮哥哥洗刷罪名但是哥哥完全陷入混乱 他的压抑背后蓄积了熊熊的不满 在女孩掉下桥之后终于爆发为什么是兄弟 却有这么大的不同 枯燥平淡的生活 洗衣做饭 听父亲的絮叨 忍受顾客的刁难生活在完全没有幸福颜色的灰白世界中 眼看着彩色却堕落的弟弟回来一下子带走了最后的爱情幻想那个时候哥哥确实是崩溃了 本来坚信的亲情完全不足以支撑他走过自我怀疑的峡谷他朝着弟弟咆哮 吐唾沫弟弟觉得莫名其妙 明明自己这么努力的想帮助他 得到的仅仅是怒骂 然后渐渐明白哥哥在真相后隐藏的恶意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被辜负了其实明明看到哥哥和女孩的亲密 既然已经成为过去 就该尊重现状但他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 他总是这样 想要得到就完全不顾后果该遵守的伦理约束 遵守的人充满痛苦 而不遵守的人放纵而快乐却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于是弟弟推翻自己所有的证词 一口咬定是哥哥推下了女孩为了什么?他看到的已经是充满黑暗气息的哥哥 不再是那个拥有伟大人性的人哥哥也算是解脱 在大厅众目睽睽之下被推向罪犯的深渊 他甚至没有动一下眉毛却有放松的表情在吊桥上 他心中闪动确实是杀意吧七年后 弟弟继续着摄影的营生 似乎忘记了一切 哥哥出狱在杂乱的旧物中发现小时候同游吊桥时哥哥的温柔 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之后 吊桥上的记忆重现 哥哥伸出手拼命的想要救下女孩现实都是人心的映射啊 到底那个才是真实的 已经不再重要哥哥在马路对面的慢慢浮现的浅笑才是他的本性只是原来琐碎平淡的生活真的会让人崩溃看似平静的水流下 不知道聚集着什么样汹涌的波涛
本来是冲着小田切去的,结果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香川照之。
不是小田切不够好,只是香川将角色诠释的太出色,以致于我在看完片子之后很久脑海中仍能浮现出他的每个眼神。
类似于香川这样与偶像全然无关的演员,能在竞争激烈的日本演艺界生存下来,自是具有深厚的功底的,也只有在这样的电影中,才能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
片中的哥哥是个比较复杂的角色,在他看似唯唯诺诺的外表下,是被压抑的愤怒,在他的爆发于冷漠中又藏着对弟弟的感情。
这样的电影,总是在平静的节奏中让你看完后才醒悟自己得到的什么,这样的演员总是在你惊叹于他的表演后才发现错过了什么。
我完全可以理解弟弟的心境,逃离一成不变的小镇在喧嚣的都市以摄影为生的弟弟,我揣摩,我完全可以理解。
弟弟自我,软弱,不相信任何人,却无法忍受哥哥对自己的不信任,或者这种不信任恰恰点到其心中所想,最终的结局,我猜测哥哥会搭上那辆和回家的路相反方向公交车。
喜欢里面的空镜。
好的电影应该是客观的描述一些事情,引导一个想法,而不是试图解释,批判,赞美任何事物,即便是荒谬的,也比说教好上一千万倍,我个人揣摩。
电影里当父亲说川端小姐不喝酒的时候,弟弟对哥哥的回忆有点多余,应该删掉,保留一个空镜会比较好。
2023年12月ヒューマントラストシネマ渋谷做了一个Cannes監督週間的专题放映,其中12月9日晚《摇摆》的映后有小田切让/西川美和的登壇。
看完电影的当天觉得after-talk里有特别inspiring的东西,回家以后立刻做了recording(但拖到今天才进行整理)。
在各大电影节参加过数十次舞台挨拶/映后Q&A,但此次after-talk的浓度之高、时间之长、SNS拡散NG発言之多,可以称得上是无出其右……(主要演出人员里面,香川照之/新井浩文/Pierre瀧已经因为饮酒问题/女性问题/药物问题停止艺能活动,基本都是NG话题。
那段时间真木阳子则是很常以很糟糕的形象出现在新闻里,网民评论普遍都是“最近怎么了,好癫”。
)不同演员对于表演有不同的approach。
西川导演说香川真的会向导演确认:这个角色到底是不是我理解的这样一种心境?
你创作这个脚本的时候,又是怎么样一种心境?
他会想要去把握这些。
(色々コミュニケートしたい/確認したい) 小田切则是他的反面:他不会和导演去确认人物是怎么样一种心境,读完脚本以后他自有他的理解,直接上本番。
西川导演说他有那种“别管我”(ほっといて)的氛围,小田切问到役所広司,导演说役所也是这种氛围,但要更平和一点(笑)。
香川的take数也很多:不是first take就把所有的能量放在里面,而是反复去testing,在一次次尝试中达到最佳状态。
是这样一种工作方式。
小田切立刻说自己其实很烦这种style,他自己做导演的时候基本都是one-take。
他觉得one-take里呈现出来的东西才是最饱满、最生猛、最没有办法重现的一个cut。
西川导演有补充说到搞笑艺人里很多都是这种pattern,第一个take往往是最灵动的,take数多了以后搞笑艺人容易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什么的。
导演问小田切,那你们不同类型/不同工作方式的演员碰在一起的话要怎么办。
小田切回答说会根据演对手戏的演员的状态去做一些compromise,不过主要是看导演的工作方式。
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甚至还有quote黑泽清导演:是练习的时候你练100次,最后本番第101次one-take结束呢,还是直接开始(そのまま臨む)。
香川毕竟是做舞台(歌舞伎)比较多,他们的练习(稽古)时间很长,次数很多,他们会在练习里面体会到很多东西。
小田切说确实是会从练习(rehearsal)里品到不同的味道,但他始终坚持first-take是最理想的。
西川导演回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幸亏在那个年代拍了下来,因为放在2023年,已经不可能叫演员直接在首都高上开,还开那么快;摇摇欲坠的那座桥,放到今天,可能也很难拍(色々うるさいかも)。
ending的时候要二位发言,小田切说了一些屁话(失礼了),年底了,新干线的票很难买,祝福大家都买到,顺利回家什么的。
西川导演说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cut/剪辑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但现在来看会觉得确实是有捕捉到90年代日本的那种味道,有好好呈现那时的风貌。
虽然脚本是自己写的,但很多细节已记不清,再看时依然感到紧张(ドキドキする),能调动起情绪的话,是不是也说明电影确实有一些可取之处呢。
对小田切不是特别感冒,虽然感觉小田切确实有gives off tall person energy/fvckboi energy(笑)。
作为演员确实很有charisma,但说话嘴上没把门(有超多讽刺香川的地方,但现场有说SNS拡散NG,在此略过)。
西川导演生人非常优雅,算是我心中理想的50代女性,当时看完觉得这一部比后面她拍的电影(《卖梦的两人》《永远的托词》)都要好,一些细节抓得很妙,我觉得是女性特有的某种敏感度,值得骄傲。
香川的episode基本都是从西川导演那里听到的,对工作很有passion的感觉。
最打动我的一个episode是说香川好像蛮喜欢《摇摆》的脚本,scene一个个结束以后他好像都很可惜的样子,跟导演说“啊——这个scene也结束了,这辈子没有机会再做第二次了,好伤感”。
蛮可惜的。
太多的日影都是围绕着一个人的死而展开了背后的伦理故事,对这种松散的结构和模糊的言说实在无爱。
虽是早期作品但也足以窥见西川美和的母题,通过谎言与记忆的模糊性来构建一种正如片名所言的摇摆的真实,庭审戏和探监戏都意外地展现出了镜头调度水准
一般啦,但两个大叔演技很不赖。
看完后得知本作企划是是枝裕和,果然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这种风格的。其实一切都是自己选择或不选择的结果,如果喜欢,就接受并继续;如果不喜欢,就改变或离开。当然,就算选择另一条道路,会发生什么也无从知晓。只是,至少别压抑自己到崩溃与爆发,这点还是能做到的吧。前方未曾可知,底线守好就好。又或者,诸行无常,在命运面前,所有人都只能随波逐流。
不知所云,真木JJ波真大。另外这部电影的海报我把小田切看成小七了总之很帅,香川演技不错
小田切让曾说这部电影是他至今为止的巅峰 确确实实他和香川照之的演技在此片中早已超过预期 一部伦理结合悬疑的电影 全片紧紧围绕 摇摆 二字 哥哥弟弟心态的反复摇摆 破旧的木桥的摇摆 整个剧情的峰回路转般的摇摆 使电影紧扣人心 虽然仍有几处难以理解 但这绝对是人性剖析的佳作
人与人之间存在一条桥,随着人心摇摆。三星半
画质太低庭审地方断了之后看得很不上心的缘故吧,没有很喜欢,但是整个故事我喜欢。人心的摇摆是永恒的。对错太单纯了。结尾以为不太明啊→_→
猛烈地凹人生,真累
#江南分馆 总觉得香川照之的表演有一种疯狂的、变态般的冲击力,演这个角色太合适了。西川美和的联想/闪回很自由,声音设计也很有心思(音乐/突如其来的静默etc),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小田切让站在门口对哥哥说谎的那段里门关上的那个瞬间,小田切让从「正像」变成剪影。
西川美和有她自己的燃冬。
YOU HAVE NO IDEA WHAT YOU ARE MAKING THIS IS RIDICULOUS
让虽然很帅很帅,感染力还是远比不过香川照之啊
3.5 看得出对是枝裕和《第三度嫌疑人》的影响
@2024-06-02 19:59:09
我的小田切让~
西川美和强大的节奏控制力 成就了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看似讲兄弟思想体系构建不同而导致的小悲剧 实则讲弟弟早川猛个人的迷失与找回 故事精巧而又极具戏剧张力 西川是我的新偶像了
能清醒看完全片的我敬你是红牛本牛
强的是香川照之,映得小田切让都只能是“小白脸”了
意外/刑事案件下兄弟关系的摇摆,包括父辈兄弟的。几部西川美和电影下来,她选的音乐基本是爵士乐作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