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边境
Zielona granica,边境无间(台),边境炼狱(港),Green Border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主演:贾拉尔·阿尔塔维尔,玛雅·奥丝塔泽斯卡,贝希·贾纳蒂·阿泰,托马斯·洛索,Mohamed Al Rashi,Dalia Naous,Monika Frajczyk,娅希米娜·波拉克,马赛杰·斯图尔,阿伽塔·库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语言:波兰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波兰与白俄罗斯交界上的这片蓊郁森林,大批中东与非洲难民涌入,叙利亚难民一家也在其中。他们以为只要步行通过边界,进入欧洲,安全的日子就会到来。殊不知波兰政府放任边境警察用暴力驱赶难民,白俄军方会再将他们逐回原地。成为白俄罗斯扰乱欧盟的人肉子弹,又被波兰政府视为洪水猛兽,全家老小困在林中进退不得、饥寒交迫,陷入无间往..详细 >
有的人穿上制服变成怪物,有的人脱光衣服仍是圣母。怒火冶炼重钢变成扎人的刺网,冷水浇进泥土变成吃人的沼泽。你可以把水胆砸碎看他们吐出鲜血,也可以把枪口抬高放他们奔向自由。你可以怕牵连拒绝借车,也可以很勇敢支起屋檐。一家人在欧盟标志下流落成乞丐,他们终于变成飘在云层里无处可落的雨滴。
(4-)震撼的类纪录影像,残酷的社会议题,即使用黑白的影像也无法掩盖生命的鲜活,多个视角的观察,让人在观看时揪心,感动,冷漠的情感接踵而来;众多当代物件提醒着我们这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但同时多视角带来的是无法对每个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视角的细节进行深挖;结尾要是再处理一下就更好了
看的时候总忍不住在想,那些波兰人和白俄怎么就忘了曾几何时自己国家的人民也被那样对待过,怎么波兰那么快就用西方的视角看待难民身份了呢?
看这类电影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在与现实如此紧密相连的情况下,到底是要讲述的内容重要还是讲述的方式重要?私以为从难民潮逐渐转移到新纳粹的问题,虽然政客自身在片中是隐形的,但人的本性与政治间也形成了足够的张力,就当下残忍已经从幻觉中锋芒毕露的现实来说,觉得这部比《利益区域》更好。
6.0 挺讽刺的是,这部电影最好看的都是非难民视角
阿富汗女人问努卡的名字,他回答说“基里安·姆巴佩”。波兰边防军的太太想给女儿取名克拉拉或劳拉,因为这是莱万多夫斯基两个女儿的名字。我想这些足球梗并非出于一种巧合,而是导演将这些难民比作足球的隐喻,一只被波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踢来踢去的足球。前3/4的绝望和后1/4的温情,都无法抹去这些年来那肉眼可见的裂痕。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上帝说你们别等了,没有通知。
依然欣赏如此观点鲜明的电影。它不用做出超脱式的高明,也不必掩饰某些笨拙。这个时长的电影能做到从头到尾吸引人,也着实了不起。NYFF最后一场,阿格涅丝卡霍兰QA场。Again这个世界需要观点鲜明的电影。
最近看了三部近三个小时的作品,这是唯一一部没有感觉冗长反倒意犹未尽的,于是乎浅浅的思考了一下,难民的直接原因是当事国的战乱,战乱的导火索是地方割据或地缘政治,这些的背后看起来是宗教、历史、民族等等等的分歧,可能无外乎还是天龙人和五老星的角力,追本溯源,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Film Forum. 学到一些东西感受到一些东西,很值得看。后面rap那章简直天降神机,在这种电影里是罪过式的不应该。摸到了很多一下又止住的地方,当然可以说是片子scale局限无法谈开,但向片中这样更多的心理化处理或许并不是唯一可以走的路。
黑白影像处理确实有粗粝的质感与传达议题的棱角分明,但纪录片式的编排,舞台剧的演绎让这份靠近“真实”的二创手法备受争议,拼贴化的情节安排也终究无法直抵难民困境,它更像一面镜子局部展现对现实的收容,并未细节充沛的指涉核心矛盾中的激烈与残酷,电影多方视角探讨欧洲难民问题,平铺直叙展示各方角力,创作思路铺满野心,但剧作成片流于苍白,视线的抽茧与收束,节奏的堆砌和奏效,也都有很大的问题。最终非难民视角的局部真实远重要于难民视角下冲突和焦虑的类虚构刻画,人类的苦难又一次被充当影片的情绪价值,被反复剥削的工具人罢了。
和平国家是否要接纳他国难民入境,给予庇护以及生存的环境?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站在种类纯粹性延续的高度评判,“否”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而就人性、人权及同情性心理而言,“是”这个答案就显得更为合理,影片以“是”的视角展现了充分的论据,动情且真挚万分。辩证来看,作为客观的个体,我们对“是”与“否”应怀有更谨慎的、更稳重的态度,却不妨碍我们对得出了答案并坚定的围绕答案倾入心血制作这部影片的团队给予应有的喝彩与尊重。
能接受难民的多少沾点非人类
说起来,西方鼓励普世价值提倡民间团体去救助这些难民/人道灾难算不算一种低成本政治杠杆..."毕竟要政府出面从源头解决代价太大"..."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影片对执法基层塑造很...中国stereotype了吧"...另外总觉得片面的green有种..."深层次的呐喊"..."再就是现在欧洲电影都喜欢黑白是因为产能问题还是要清库存么"...
想说的太多 不断切换视角 甚至连摄影机也成为视角的一部分 导致情绪是分散的 如果全程封闭视角我可能会更喜欢
前面还挺好的,越往后越觉得导演的能力真的不够了,想说的太多,想拍的太多,想从多角度去叙述,结果弄得四不像。与其这样还不如拍一个连续剧。毕竟不是纪录片,电影本身还是要有一定的聚焦点和人物的刻画,感觉散了,乱了,雷声大雨点小的被表达方式稀释了。
最后拉了
人们在一块并不大的地方来回拉锯,也就比我能想到的凡尔登绞肉机稍微好一点。然而一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样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
各人自扫门前血
【4】无止无尽的漫长。习得一身制造道德陷阱的好本领。两个半小时目的明确的呈现了两段,并通过奇情的原因连贯起来来达到霍兰本身擅长的难民题材处理。带有目的性的选择站在偷渡者,难民的一派,可是剧作和dramaic连结起来的东西却是非难民的一面。最后怕表达不清楚,最后还强行来了一场无奈离开的诀别。典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知道跟看片尾的字幕有什么差的电影。只有无尽的漫长与疲惫。
有點聖母,但沒有想象中那麽聖母,但也就那樣,集體層面上的迷失,導致只能追求個體層面上的道德自我滿足與感動。用現實的堆疊來掩蓋思想的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