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六十四年只有七天。
在这七天中发生的绑架杀人案相比起天皇去世而显得微不足道,没能博得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就连案件的命名也显得十分草率——“64案”。
而后便进入了平成年代,这一桩悬案却仿佛是旧时代的遗留物,只停留在有关“昭和”的记忆中。
相关的亲历者也被留在了平成前,没能走出昭和六十四年。
也许“64案”本有顺利侦破的可能,如果调查人员没有因失误错过录下凶手的真实声音;如果“幸田记录”没有成为“秘密”而是被公开;如果主要负责人三上没有被调离刑事部……掌握关键信息——凶手的声音的只有受害女孩的父亲雨宫,他能依靠的追凶力量似乎也只有他自己。
为了找到和记忆重叠的声音,雨宫用公用电话拨通了一个又一个号码,直到听到每家男主人的声音才作排除。
那本电话簿比字典还要厚,那间狭小的电话亭装下了十四个四季轮转。
每一次的拨号、听音都是希望。
无数次落空之后,只要还有没拨到的号码就还有希望。
十四年过去,当年负责的刑警三上早已调任为宣传官,整天与一大帮记者苦苦周旋,在县警内部斗争中也很难置身事外。
焦头烂额的日常工作之外,三上还在找寻女儿的下落。
他同样是一名父亲,一个难与女儿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父女关系的父亲,一个在女儿离家出走后仿若“失独”的父亲。
三上曾问雨宫在失去女儿后是怎么熬过来的。
毕竟每分每秒都很漫长。
更不论重复光景十四载。
十四年后,终于再一次听到凶手声音,雨宫再难压抑内心积攒多年的情绪。
悲痛的爆发却也没有让他在接触到凶手女儿后选择以同样的方式报仇,只是在面对小女孩时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
最终的“复仇”更像是针对凶手个人的惩罚。
模仿凶手当年的手法,让凶手亲身经历一遍女儿生命受到威胁的焦灼感,听任绑匪“摆布”的无力感,以及钱财仅换来噩耗的结局。
惩罚者指挥凶手烧掉准备好的赎金,如同让他偿还受害者家属当年付之东流的所谓赎金。
可无论如何凶手也无法偿还雨宫女儿的生命和雨宫家庭的支离破碎。
太多人被困在昭和六十四年——受害人家属、案件相关调查人员,还有这些年来时常被噩梦惊醒的凶手。
失误的录音人员自那之后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地为牢,以自责与愧疚为锁。
当在收音机中听到案件新进展后他终于愿意走出来,对妈妈说的“对不起”又何尝不带着对过往的释怀。
知晓事件全貌的幸田,在从雨宫处得知凶手何人后铤而走险策划“模仿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唤起所有人的回忆之外让所有人重历一遭“64案”,但这一次,是从昭和六十四年中真正解脱出来。
落网的凶手终会得到应有的制裁,也算是给十四年来的悔与恨画上句号。
昭和六十四年的旧事尘埃落定,但在那年间失去的却再难找回。
不是所有人都走向了平成的庆典。
前篇8分。
后篇6分。
综合7分。
前篇讲冲突,警察、宣传官、记者之间,县警内部问题等等。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篇这些东东都不讲了。
后篇讲案子,结果,也没有说明14年前,也就是昭和64那案子,凶手为什么非杀小女孩不可,只是用不知道来解释。
总归来说,整个主题并没有震撼到我,有些遗憾了。
在看完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却还没看原作的情况下,整理一下仅针对影视化的感想。
【整体节奏】尽管做了一定的心里建设,但这部的节奏再次刷新了我的心理预期,毕竟我个人对于影视剧中日本的“警察/公安内部争斗”内容,不管在哪个片哪个版本里,大都是一种想要略过的状态,但之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去略过,是因为忽然发觉,这种“想要略过繁冗直追主线要点”的心情,可能也正是主角的心情——想要略过,但无法逃脱——一种无意识的映射和轻微的重叠。
真相揭示环节所落的位置,常规而言的确太靠后(很久以前看《半自白》,虽然现在记不清具体情节,但也留下有些相似的布局印象)。
如果说是原作者蓄积了大量“意力”,那么在和文字时间感受方式完全不同的影片中如何顺利传递和还原,想想也是蛮大的挑战,毕竟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多少有点好奇他在这个改编过程中的想法。
那么说到结尾,电视剧版的结尾对我来说是恰到好处的,电影版的记忆点则是新结尾中被稍微强调的“惩罚”,但那结尾中过多的台词描述一下子减弱了本来就稍弱于电视剧版的“现实感”,或说“纪实感”,也许初衷是想要来一个醍醐灌顶,但却打破了原本慢慢收拢起来的圆融之气。
【剧情细节】也没有必要重新梳理了,只说一个地方。
打无声电话这条线,属于“最简单的东西最难刻画”。
在一个脉络如此层叠的框架里,要把一个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的做法的内在力量表现出来,在为之添加的“佐料”时,难度不比描绘一个精巧的诡计低,对演员在这一块表现力的考验也更大,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什么”,更是以“小”见大的“意识到什么”,而最好的佐料就是“时间”。
如果无视这一点,只认为所有其他的佐料“应该”在一开始一下子到达该到达的地方、发挥最“合理”的作用,那便不是这样一部关于“人”的作品。
【选角配置】电影版的卡司配置无疑很强大,只是警察(包括记者)这块重要角色太多“热门主角脸”,于是一种谜之“并驾齐驱”的感觉伴随了我很久。
电视剧版则偏重一种选角的层次感,都是熟脸,却融合度非常高。
主角方面,之前觉得佐藤浩市高层官僚感有些重,看到后篇这种感觉倒是弱了一些,相较剧版的三上而言,这个三上的“苦”可能表现得更外放更适合大银幕吧,大概是“沉重”与“凝重”的区别。
至于坂口健太郎这个戏份……换成别人有差吗?
【音画效果】音画基调各有千秋。
剧版的细节更为犀利,在皮埃尔泷镇住全场的昭和气质下,做一些偏现代的设计、以及加入大友良英的配乐,都是游刃有余别有格调;而影版的色彩更为浓郁复古,在细腻的配乐下不偏不倚地散发着三丁目夕阳的光(吉冈秀隆式微笑)。
【其他】关于“松本清张接班人”这个说法,个人以为,二者性格“情结”不同,这个介绍词可能还是会让初步接触他作品的读者,对这位个人特色非常强烈的作家带有一些错位的期待和笼统的判断。
昨夜一夜未眠,以至于深更半夜把原本计划两天看完的《昭和六十四年》前后两篇都看了个遍,前篇因为是白天看的,还算耐着性子,而后篇是一边似醒未醒的状态,然后厌倦了片中的表情特写最后乃至拉了几个快进,算是有始有终。
一直觉得日本电影很“难看”,不是不好看的意思,而是不容易看懂。
自以为还算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但放到电影这么个短篇幅的载体里,还是觉得自己勉为其难。
日本电影有一点我很崇尚,就是现实性的再现。
在如今日益颠覆三观的日剧里,至少电影还是维持了其对现实的写照。
若是要说和从前日剧的不同,那就是从前的日剧现实但鸡血,一般让人心血澎湃。
而日本电影很有意思,几乎都是黑暗且厚重,似乎不这样便不能让观众沉重地走出影院,当然也有可能我看得不多见识短浅。
反正不知道这算不算日本文化里热爱悲剧的民族特色,仿佛这个民族生来就是为悲剧而生。
听说《昭和六十四年》电视剧一共也只有5集,而电影前后差不多四个多小时,不知道差不多同样的篇幅有怎样不同的精彩。
若说精彩,电影里大咖云集,上来第一眼看到的三浦友和便让我心潮澎湃,曾经的鲜肉虽然老去,但往昔俊朗的面容仍然依稀可辨。
说到这里,想顺便说说日本的男人。
不知为何,再青春再鲜嫩的少年,放在日本的国土里,上了年纪都会越长越象,作为老前辈的尾大不掉几乎人脸一副,似乎年纪=严肃,年纪越大越严肃越苦闷,无论是不是真苦闷。
或许这和他们长期浸淫在一个论资排辈的集体中有关。
同样呈现这样问题的还有那个瑛太,几乎没让我认出如此热血随时充满肾上腺素的记者是曾经的美少年。
说回剧情,剧情实际并不复杂,如果直接讲破案找凶手,那就成了狗血国产剧,大和民族的电影必须反映黑暗现实。
于是,集体与个人的对立,比人高比天高比国家都要高的集体,永远是大和民族心中不为人道的无奈。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对决,反映的是日本社会无比现实的内与外,党争派斗,看着影片,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似曾相识,一幕幕都在我脑海浮现,心里不由会心一笑。
此书作者横山秀夫,据说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没看过书不好说,但单从影片来看,与松本清张还是差些距离。
自以为,推理的主线自是推理,而任何现实也好情感也好,都是其的附带,若是喧宾夺主,难免让人不适。
后篇为很多书迷所不满,虽然对我这种愿意喜剧收场,坏人天诛地灭的观众来说,看到三上狠揍凶手那幕,自然心里一宽,但纵使不曾看过书,也不得不看出这一幕有如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明显路数不对。
剧情突然高潮,突然收尾,难免狗尾续貂。
好吧,浑浑噩噩地看戏,戏里戏外都是心情不轻松,想想也罢,还是回头去看韩影,虽然现实一样黑暗,至少最后总是坏人出场好人胜利,让我这种简单的心明明了了,心里也有些轻松。
挥挥手,别了,短暂的昭和六十四年。
PS:每次写完评论再想题目,总是很头疼。
此标题明显文不对路,不过也算我对剧中人物们的一种叹息吧。
2017-7-19 19:13《昭和64年(前篇、后篇)》(2016)。
女儿惨遭绑架撕票,父亲历经14年,凭借仅存的绑匪声音记忆,一一拨打电话簿的住宅电话,成功锁定凶手并实施报复。
前后篇时长4个小时的刑侦悬案,强大卡司的精彩表演掩盖掉影片节奏、铺垫和一些细节交代上的欠缺,酣畅淋漓之后是精疲力尽的满足。
根据横山秀夫巅峰之作改编。
艰难曲折的悬疑过程,震撼催泪的结局和真相,改变所有人生轨迹的漫长14年。
相对于高分的剧版,更喜欢电影版阵容,佐藤浩市、绫野刚、瑛太、三浦友和老中青三代同场飙戏,胶片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值得一看的2016年佳作。
看完前后两篇,感觉导演要传达的信息基本明确。
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背后,都是真实而沉重的伤害。
警方掩盖不了,大众忽略不了,时间也遗忘不了。
前篇的主要冲突,是警方与媒体的较量。
围绕公开案件信息与否,具体到案发的地点和嫌疑人的姓名,这对于为了某些黑幕交易企图而遮遮掩掩的警方,和一心挖掘情报公之于众的媒体们,作为广报官的佐藤浩市一度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他最终的选择,是用真实的信息换回媒体人的良知,倒逼警方无法进行交易,尽快破案。
在警方的渎职的背后,是对案件当事人的漠视。
对嫌疑人的维护,和对受害者的伤害。
而一心爆料欲求轰动的媒体们,有着对案件乐此不疲的过度解读,这同样是对当事人的漠视。
会让公众的好恶,代替良心和法律的审判。
而佐藤的一席话,将案件真正地重点拉回到了对法律的审视和良知的关注中来,所以,他赢得了警界的认同和媒体的尊重。
在后篇中,昭和64案件在尘封14年之后,由于相同手法的案件的出现,再次成为故事的焦点。
令人发冷的是,受害人竟然比警方清楚凶手下一步的打算。
当他最终在焚毁的汽油桶下,发现捉弄他的凶手留下的一片纸后,整个案件的走向离奇地揭开了真相。
凶手正是昭和64案件的受害人的父亲,而受害人才是昭和64的凶手。
当年痛失爱女的男子,通过14年上万通电话的找寻,终于发现当年由于警方失误没有录下来的声音的拥有者,他将凶手引向了14年前的现场。
同样失去女儿的佐藤浩市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第二部显然在发掘犯罪真相上下了功夫。
但不可否认的是,警方的渎职同样如同第一部那样成为冲突的焦点。
一代代刑事部长的交接,昭和64案都成为了不能触碰的死案。
除了将录音失败的人和提交报告的人调离开除之外,警方没有任何动力来侦破此案。
如果不是受害人父亲十几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广报官佐藤的追捕,当年的凶手只怕仍然逍遥法外,仅仅活在内心的噩梦中吧。
此片,将一桩被忽视的案件,通过受害人亲属的坚守,和警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而最终让真相大白,凶手落网。
饶有趣味的是,昭和64年(1989年)仅仅持续了7天,但7天之短,也不能抹杀这个纪年曾经存在,这非常像这起看似淹没在辞旧迎新中不为人所知的绑架案,在无数重大事件中,一次毫不起眼的死亡和伤害,其实具有不可否认的痛苦和悲伤,对于当事人来说,历史不再是公众所知的演绎方式,历史关乎每个人的切肤之痛。
从影片中,那些演员用力过猛的演技中,我们可以明白导演的想表达的主题。
结尾处,佐藤浩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警方高层的厌恶。
因为他将一件本可以悄然抹平的假绑架案,变成了终结昭和64这起陈年旧案的大事件。
警方所面对的,不仅是对当年案件涉嫌渎职的指责,还要面对无数知晓真相的媒体们的进攻。
其实,扪心无愧的解脱感才是警察们最终得以自我净化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可以再一次用警察这一刚正的身份从容平静的向媒体们提供一件件案件的情报和真相。
驻笔。
短短7天的昭和64年。
只有七天,一个名叫翔子的小女孩遭绑架遇害的命案湮没在人们对于新天皇继任的喜悦之中。
可是这个小女孩的父亲雨宫却无法忘记。
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他一个人听过凶手的声音。
于是这14年来,他每天对着厚厚的电话簿,打几十个几百个电话,只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当年杀害他女儿的凶手。
后来凶手找到了,他在公共电话亭里在听到自己永远也忘不了的声音的那一刹那,慢慢跌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没有证据将电话那头14年前的凶手绳之以法,而且自己的女儿翔子也再也回不来了。
原本记录凶手来电的录音记录仪在电话铃响起的那一刻突然出了故障,众人都在手忙脚乱地检修仪器时,雨宫接起了电话,听到了凶手的真声。
没有记录下凶手的声音,负责此事的其余四个刑警对上级隐瞒了自己的失误。
后来,这场案件无疾而终,其中一个刑警幸田出于愧疚,留下了说明真相的报告,辞职离去。
可是这份“幸田记录”却被害怕负担责任影响仕途的上级隐瞒了起来。
雨宫找到凶手之后,幸田策划了和14年前一模一样的绑架案,绑架的对象正是”昭和64案”的凶手目崎的大女儿。
目崎带着一箱子现金仓皇赶到幸田最后制定的地点时,他发现自己14年前的事情已经败露,在警局里他拒不承认,不想承认自己失误的上级将他释放回家。
其实目崎的大女儿并没有被绑架,她的手机被幸田偷走了而已。
当年参与“昭和64案”的刑警三上是本片的主人公,也是警局的宣传官,在自私的领导和叫嚣的记者之间周旋,女儿也因为自己是警察而离家出走。
三上不能接受警局把有罪的目崎释放,他偶遇了目崎的小女儿,并打通了目崎的电话,告诉他他的小女儿在自己手里。
仓皇失措的目崎赶往当年放置翔子尸体的空地,14年前他就是在这片空地上将翔子勒死抛弃在汽车的后备箱中。
空地上有一台破车,目崎不假思索地想要打开这台车的后备箱。
可是三上帮他砸开后,里面空无一物。
三上质问他,我说的放置翔子的“小棺材”,你怎么知道是后备箱。
目崎被随后赶来的警察带回警局,跟着一起过来的目崎的小女儿似乎明白了一切,目崎对小女儿喊到“不要过来”,小女儿抱头痛哭,声音响彻整片天空。
目崎当年做下的孽,他的妻子和女儿却要被迫承受痛苦惩罚。
雨宫也想到过绑架目崎的女儿,也让他承受自己当年的痛苦,可是当目崎的小女儿坐上雨宫的车后,雨宫却留下了眼泪。
小女孩抱着书包告诉雨宫这不是她回家的路,雨宫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叔叔刚刚走神了”。
他也许想起了14年前自己天真可爱的女儿也坐在目崎的副驾驶位上,那时她还不知道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了。
四个小时的娓娓道来,这是个沉重的电影、让人多次流泪的电影。
十四年的案子终于落下了帷幕。
失去女儿的雨宫会从记忆里走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吗。
三上离家出走的女儿也会感动于父亲的执着而安全回家吧。
目崎也许会在监狱里度过剩余的人生,他应该也很后悔自己当年所做的一切吧,他也没有忘记,用杀死翔子的手去抱着自己的女儿是什么感觉呢,这14年来目崎也是痛不欲生地侥幸活着吧。
这真是一部好电影。
今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昭和64年的上部和下部。
只是说的我感受,抛砖引玉。
本人是喜欢横山秀夫的,但是没有看过这本《昭和64》 的原著。
看上部的时候感觉这上部拍的又臭又长,难看到不行,铺垫了半天都是隔靴搔痒,当时都在考虑要是还是这个水平下部我到底看不看了。
但是我最后思考了一下,感觉看剧不能看一半嘛。
但是看了大概一小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看小说时候对横山秀夫笔下刑警的那种硬汉的温柔,搜查一课的那种骄傲和暗底下和二科相互擦屁股的温柔,甚至包括记者们对宣传一课的温柔。
喜欢横山秀夫笔下的刑警一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人物。
所以,且不说故事如何,人物已经足够还原了,很满意。
然后找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可以说是略微穿帮吧。
1:37:15秒左右目崎刚刚落水,第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左手是背在后面的:
1:37:20秒第一个全景镜头,目崎的左手拿到前面了:
1:37:23秒这个视角的镜头也是左手在前面:
1:37:28秒第二次给目崎的这个镜头,他的左手又放到后面了:
然后我自己在床上模拟了一下这个动作,感觉除了手有意识的摩擦摩擦,不然一般不会去做这个动作,会很不自然好鸡肋的发现。
看了前篇后很期待后篇画下个有力的句号。
可惜看了有些失望,节奏仍旧缓慢,缺乏高潮,没有期待的效果。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到凶手的方法和执着是让人感动。
但零碎的叙述削弱了它的力量。
三上究竟是怎么找到这个公用电话亭的?
找到凶手后的模仿绑架事件是谁策划的?
多少人参与?
和警方高层来视察要取消刑事总监之间有没有关系?
还是正好赶上这个时间?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凶手小女儿和三上找到凶手小女儿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模仿绑架案之前还是之后?
三上是怎么找到小女儿的?
反正故事讲述的让我头很晕,搞不清楚。
还有就是过多表现那帮只会找茬吵嚷的记者的镜头真的让人厌烦。
重点不该在这里呀!
而且就是看完了也不明白互相对立的缘由,记者和宣传室的对立,记者之间城里乡下的嘲讽。
记者和警方的沟通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那帮记者工作内容就只是听报告而已?
除了这一对立,警方内部的矛盾也是搞不懂。
每一方似乎都很不满,为啥都嫌弃三上呢?
三上从刑警变宣传到底是因为什么?
被排挤是因为做了宣传还是因为被排挤所以去做了宣传?
他上司老是问他要女儿的医疗记录又是打得什么算盘?
他拒绝是出于什么心态?
女儿讨厌他又是因为什么?
结尾说要去找女儿,但那个火烧的类似祭祀活动又是什么?
为啥最后要拍这个?
打来的公用电话想表达是女儿吗?
真是一头雾水。
总之是个看的很辛苦,到结尾也没有释放感,反而疑问很多的影片。
感觉还是去看原著算了。
横山秀夫的小说《64》,基本情节和评论,见之前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昨晚看了电影,趁还没有完全忘记,对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编版五集电视剧和此次上下篇两部电影的各自特点。
1. 电视剧剧情与原著基本没有变化,但电影下篇对结局进行了重大创作,与原著无关。
电影上篇cover了电视剧1—3集的剧情,从三上夫妇“认尸”开始,交代了三上身为广报官的职责与困顿,刑事部和警务部、地方和东京的矛盾,到“64模仿案”发生为止,叙述角度上几乎以原著为蓝本,非常好看。
下篇后四十分钟几乎都是原创剧情,重点表现原著中没有写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后,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
这部分电影编剧发挥得十分尽兴,因为猜不明结局的走向,演员又很用力,观影的时候让我难得紧张了半天。
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横山秀夫对这里的“续写”如何评价,至于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它依然延续了原著的“抑郁”基调:警察无能且腐败,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执念——一遍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听到那个声音为止。
这样的压抑,是我紧张感的来源,和原著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电视剧里都没有明言D县位置,仍以虚言实,但电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马县。
这一改变,估计是想让异常重要的“D县,58万户,182万人”这一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观众更加有概念吧。
<图片3>2. 电影卡司虽大,但在主角的选择上,电视版似乎更胜一筹。
主要是在男主角三上义信的选角上,原著对三上的外貌有过直接的描写,特别是和其夫人作为“D县警花”相较,真是其貌不扬。
这也是三上和女儿之所以有矛盾的外在原因——“我要整容!
我为什么要长得像你,这么丑!
”电视剧的三上夫妇是有皮埃尔泷和木村佳乃饰演的,对比电影版的佐藤浩市和夏川结衣,对比显著多了。
<图片1><图片2>在人物塑造方面,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颇有戏份的D县警务部“地下人事部长”的二渡,在电影中几乎等于二向箔,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而因为是人气偶像的关系,绫野刚饰演的广报室股长诹访和瑛太饰演的《东洋新闻》的记者秋川戏份都很多。
这两个角色在电视剧里大概也是“偶像”来演的,一个是新井浩文,一个是永山绚斗,瑛太的弟弟。
兄弟俩都参演了同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饰演同一角色,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番。
我个人虽然很赞赏瑛太在其他作品中的演技,但在这两部电影里,给他的空间似乎并不多。
再加上电视剧在先,弟弟表现的也很不错,这一场比试,瑛太不能算赢。
而且,电视剧里秋川这一角色的一句台词,原著中也出现的,不知何故电影中并没有表现。
在三上向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报告孕妇开车撞死老人案的情况时,公布完孕妇和死者的姓名后,三上接着把广报室主任藏前搜集来的关于死者(铭川次亮)的信息,以期唤醒记者们的新闻初衷。
记者们的确被打动,也接受了三上,但记者俱乐部的代表秋川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还有,这个还给你。
”秋川把两张钉在一起的纸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原来是铭川次亮的身份调查。
当他离开记者室的时候,把这两张纸连同声明用纸都一起贴在白板上了。
“我们什么都没看见,也没什么都没听到——这原本就是我们的工作。
”<图片4>3. 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点联想。
电影的“续写”,在原著三对父女关系——雨宫和被害的女儿、三上和出走的女儿,犯人目崎和“被绑架”的大女儿——之外,电影又分别上了一重这三位父亲和目崎小女儿之间的“父女”关系。
未免剧透,在此不便明言。
这三位父亲都有失去女儿的经历,都完全明白且懂得那种痛苦:“你们到底明不明白?
女儿不在身边的时间有多么难熬!
用这双手……牢牢地抱紧她。
你们连这点也不明白吗?
连这种同理心都没有的人可以当警察吗?
”只可惜,故事里的父亲和女儿都没有得到幸福。
所以,我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
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
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悬念很一般 剧情还是不错的
下篇重心移到案件上来,记者和警察的冲突变弱,真相简单到让人悻悻,只有背后受害人父亲的锲而不舍让人动容,结尾佐藤浩市的孤军奋战太刻意了些,对于整个案件涉及到警察内部的黑暗包庇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当然最大问题还是太拖拉了。
父亲真的契而不舍,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了凶手,最后真相泪目了
精简版的日剧,不像电影
后篇剧情终于拨云见日,但还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过早暴露出真相和结局的强煽都是败笔,加分是永濑正敏的出色发挥,一个永远留在昭和64年短短的七天时间里的父亲。还有就是日本记者真强势也真废材,新闻自由程度的高度开放,但自身调查却几乎依赖官方披露,黑幕居然是一个失误,这事在你国,也叫事?
凶手那句“我怎么会知道呢”真的让人绝望,但这句话又何尝不能回答所有问题。后篇果然紧凑精彩许多。
后半部明显因为反转原因好于前半部。群戏调动很到位,各主演都在状态。
原著,电视剧版,电影版,同样的内容重复太多遍恍如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寡淡。
后半段显得没有张力,完全是拖时间
那个雨宫和男主的演技张力真的很赞,忍不住倒带回去看他们的表情
从重现64案结束以后就变得很无聊了,后面30分钟左右有种硬凑加上去的感觉~
后篇比前篇好多了,但是因为前篇的节奏让我没有认真看,以至于到最后的似乎角色有点混乱。这次刚哥演的这个警察还挺默默的,A太会让人记忆更深刻。
2020-04-10
日本人最近怎么了?总是撞车。
狗尾续貂
个人感觉下比上更棒,没看过剧,但感觉这样改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总体来讲仍然说得通,尤其是上下集分开,明显就是有转向的意思。所谓个人英雄主义其实也没有英雄到那里去吧!解密意外,没想到吉冈秀隆会横插一腿。很有社会派风味,不断想起砂之器。
这么华丽的演员阵容
看剧时觉得没想象中好,谁想到电影演成了孤胆英雄硬汉侦探佐藤浩市硬拗成伊斯特伍德🙄️。
讲到一遍遍地拨打电话时故事的感情到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