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长春之选材,再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片名,顾名思义典型为08奥运年投拍的主旋律。
可除了男主角结尾冲出起跑线,稍瞅出点意思,其余时间,剧情尽显平淡。
所以通片看罢,仅记得刘长春一些简单生平事迹,而为民族争光的拼搏精神,反搞得相当模式化。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决绝代表日本扶持满洲国参加奥运会,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历经千辛万苦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本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题材,倘若悬念与人物冲突稍加打磨,定是人物传记史诗佳作。
可惜编剧王兴东,找不到当日《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感觉,剧情反写得愈加敷衍,犹如鸡肋。
有些像李秉研的李兆林,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演起刘长春,太过适合。
他健壮身材,十分抢眼,而时常流露在镜头前的那种耿劲,确实添色不少!
可剧本纯为显示其为英雄,人物反太过概念化,缺少血肉。
他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干脆轻描淡写般随意,难寻惊艳。
那段在船上冒雨跑步,生硬的励志效果,反脱离实际,透出傻气,难引观众振奋。
其实孙海英扮演的严父,马境扮的贤妻,赵琳演的报国青年姚可秀,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还有船上遇见的索菲,表现皆可圈可点。
编导想从侧面多方面烘托,既令刘长春人物饱满,又叫他的奥运路充满崎岖。
但无奈剧本两不讨巧,指使片子瞧开头便晓结局,缺乏悬念,鼓舞人心效果更是差火候,有走过场之嫌疑。
摄影师出身的侯咏,面对资金紧缺,剧本平庸,如此窘境下,到尽心竭力,随处可见亡羊补牢。
本片摄影,充满怀旧色彩,尚算养眼。
客轮在海面突遭风暴,浪花效果逼真,颇具好莱坞小型灾难片架势。
传统民乐的鼓点与琵琶,也为几场短跑比赛,造了些声势。
还有众华侨为刘长春接风时,小段舞狮场面,亦增加了民族气息!
相对众多“假、大、空”国产主旋律,《一个人》虽保守陈旧,但至少做工还见精细,已然不易!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拍出并不在于片子质量如何,这种纯为奥运拍摄的命题作文,主创受了拘束,放不开手脚。
但历史只会记得一个叫刘长春的青年人,克服层层险阻,他曾不甘屈辱,他曾不甘落后,他曾单刀赴会,他曾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奥运第一人。
正如片中未展现的结尾那般,奥运比赛成绩无关,重要在于努力去参与,勇敢迈出体育精神的第一步。
从此角度而言,这部为奥组委和电影频道拍摄的作品,还是能规矩完成任务,仅此而已。
奥运会今天已经正式落下帷幕,中国38枚金牌,是金牌榜第二,美国39,38这个成绩已成为目前奥运军团出征海外的最好成绩。
今年的东京奥运,因为在日本,因为疫情,因为延迟召开,格外关注,见识了最阴间的开幕式,见识了各种日本人的奇葩操作,更见识了日本做的公益——为眼盲人士提供当裁判的就业机会,如果不是这样,今年也许会再多拿一两枚金牌也未可知。
今年更可贵的是,运动健儿所展现出来的风采,他们活泼,机灵,朴实,更多的呈现出生活化的一面来让更多人了解他们,认识他们,中国人民刚经历了疫情的洗礼,疫情尚未完全过去,上上下下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让全国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无处释放,这次对奥运的关注,自然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东京奥运苏炳添创造了奇迹——9秒83。
我想过了很久,都会有无数人记得,那一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朋友圈微博,每个人都为之疯狂。
这份激动,让我想起刘翔,他说“谁说黄种人不能进奥运会前八,我今天就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那时的我在凌晨的电视前,看着这个身披五星红旗的大哥哥,泪流满面。
后来想来,那时候的我还太小,其实不懂这意味什么,这代表什么,只知道是金牌,应该高兴,到08年,他的退赛,我还是没有懂。
匆匆又十几年过去,我才后知后觉懂了一些。
看到这次东京奥运,伊拉克运动员一个人来,一个人走,没有教练,家乡深陷战乱,就让我想起这部片子,我们也曾经,在战争年代,这样参加奥运。
电影本身是08年的片子,男主本身是运动员出身,无论是肌肉形态还是运动姿态,都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看的时候,就觉得,这就是刘长春。
整个电影,装了很多元素,每个元素,都值得再展开,但受篇幅和主体所限,这一部分没有时间去过多的写,但也还是让观众们看到了一些。
每一个配角也都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妻子,能说出,就算要一辈子饭又如何,在知道自己怀孕后到火车站抱着被子追火车,一步步跑的缓慢而安静,直到火车走了,才喊出我们有孩子了,这个女演员,把那种隐忍和伟大,即想告诉他,又怕影响他的情绪,表现的很到位,让人动容。
他的女同学,要去参加义勇军,刘长春问到,我们还会见面吗?
女同学回答,我们很可能不会再见面,但我们都在在战斗,在我们不同的战场。
那种奉献,斗争的精神,隔着屏幕溢出来,真的是激动鼓舞,又让人难过。
刘长春最终没有拿到奖牌,长途劳顿等原因,没能让更多奇迹发生,但去参加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值得牢记的事情。
他也最终没有看到我们第一次夺得金牌。
不过没关系,我相信他一定抱有坚定的信念,知道像他一样的人会前仆后继,我们终有一天会站到最高的领奖台上,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电影中描述的很多细节,不知道是不是加了艺术成分,有机会,还是想了解更多他的故事。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2008)7.4200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运动 / 侯咏 / 李兆林 石凉①剧作:两个时空交织呈现,由于体育题材,创作者将心理困境缩小,更多呈现出外部因素给人物带来的困境,如满洲国事件、船只延期、一票不赞成等,作为面向大众的电影,这一点处理使影片更具可看性。
同时两个时空的切换节奏随着叙事进程逐渐减慢,各自独立叙事的时间逐渐拉长,最后凝聚在当下时空,这也让整体叙事摆脱了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线性叙事。
②人物:创作者以“拼图”式表现出刘长春的个人性格、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信息,每场揭示出信息的方式都有新鲜感,而非通过直观的画外音解说,做到“用画面叙事”。
②用光:片中多次出现暖色和冷色“对撞”的画面,如刘长春深夜出舱房,日本人围困时九一八事变等场景,以视觉表现传达出人物心理。
侯老师本是摄影出身,所以摄影这块还是很值得拉片的。
③运镜:片中运动镜头使用率明显高于固定镜头,且和人物动作、音响音乐相互配合进行两个时空的转场,让观众有视觉连贯性并且能较好区分两个时空。
每次的无技巧转场真的很丝滑,比如鸣笛声、逆光跑步的动作、过去的对话等。
④表演:主人公在两个时空的性格变化不太明显,虽然在服饰和妆造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人物弧线没有勾勒出来,人物性格没有发展,难以引起认同。
且个人认为如果人物的方言处理完善会更加分,口音有些出戏。
(背着同学跑步哪里,真的很阿甘)⑤意象:刘长春—船—关公这三者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意象群,三者都是“单”的象征,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赛,航船独自在深海上激荡,关公一人单刀赴会。
其所指不言而喻。
⑥从中国电影元情感的角度来说,该片可看作是“人—族”叙事模式的变异,主流民族精神容易引起共鸣,但也容易陷入窠臼,作为一部命题作业,该片在艺术和商业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家国情怀”没有过强的说教意味,可为当下新主流电影所借鉴。
最后排开电影谈及历史与民族自身,其实刘的生不逢时充满了悲剧意味,近代中国的国情让这位西西弗斯的坡度更加倾斜,而国民的愚昧无知同样雪上加霜。
现代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下,我民是否真的为关公的出世作了努力,我民是否愿意让自身成为关公。
印象里这种类型的中国电影很少。
虽然是2008年的应景之作,我在2009年才看,仍要为之叫好。
虽然比不上同类题材的《奔腾年代》,但影片的节奏也还不错,演员包括配角也都称职。
只是我这样喜欢历史的人,会有点吹毛求疵地问,刘不能跑出好成绩到底是因为舟车劳顿缺乏训练还是像影片所交代的那样过度地不科学的训练?
另外,影片以刘明知不济还是参加200米预赛为结束,强调的是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但查了一下,刘200米预赛仍未出线后放弃了400米的预赛。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刘长春令我很感动 仅此而已 对于现在养尊处优的那些国字号运动员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正值奥运,推荐一部奥林匹克电影,这是发生在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真实故事。
“九一八”之前刘长春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在德籍教练指导下练习短跑,目睹山河破碎的祖国现状,但他从未放弃训练,决心有一天能为国争光。
日寇控制下的伪man要他代表“man洲国”参加奥运会,誓死不当汉jian的刘长春躲过追捕逃至北平,他要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原东北大学校长张xue良资助他八千大洋以资鼓励。
怀惴强国梦想的刘长春远赴“漂亮国”参加第十届夏季奥运会,刘长春一个人代表四万万同胞出征。
1932年的夏天《大公报》辛酸写下: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92年后的2024年,716人组成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亮相巴黎,北京也成了双奥之城。
我们终于可以续写1932年那段文字,我中华健儿,此次群英赴会,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昨日我等先辈得见这般繁华!
2028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对于中国人将是特别意义的一个奥运会。
因为92年前,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洛杉矶。
1984年中国取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也是在洛杉矶。
2028年的洛杉矶,我想每一个运动员都有在这里为祖国献礼的梦!
煞风景的应景之作对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样一部明显带有应景色彩的作品,我在观看之前已经充分降低了期望值,但没想到的是,观后的失望指数依然很高。
意外的是,这一个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经历竟是如此坎坷,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戏剧元素;更意外的是,如此好的故事素材,如此饱满的人物,最终却被演绎成一部大煞风景的作品。
作为体育迷,对于不少奥运明星早已如数家珍,但是我要承认,对于刘长春,这个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我所知甚少,没想到,这部电影却给我们呈现了那么多丰富细节,当然有些是编剧所想象,但确有不少历史事实。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并一路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在张学良的热心捐助下,经过海上一路颠簸,终于抵达洛杉矶,代表中国走上了第十届奥运会的赛场……听上去,这就是个异常厚重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即使不走纯体育影片的路线,也完全能打造成一部相当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
从台前幕后的阵容看,电影实在没有失败的理由。
主演,选择拥有短跑专业训练经历的青年演员李兆林实是明智之举,从历史照片看,李兆林和刘长春确有几分神似,此外他健壮的身躯,专业的跑姿,对于演绎这个角色实在很有说服力;导演,侯咏是摄影大师出身,转型导演后的作品《茉莉花开》也算是可圈可点;至于编剧王兴东,就更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他的主旋律作品《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无一不是精品,尤其是《离开雷锋的日子》更是让一个主旋律题材收获了商业上的好口碑。
可是,没想到电影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最要命的一剧之本上。
刘长春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被昔日同学误会是将代表伪满参加奥运的汉奸,随后参赛申请又被国民政府因经费不足而驳回,及至获得张学良的慷慨解囊,以及在海上的一路颠簸历经周折,凡此林林总总,无不是具有极强可看性的情节,剧本只要任选几处,浓墨重彩一番,就自然能有一种感人力量,可是剧本却像是漫不经心,潦潦草草,几处原本期待的重场戏无不是敷衍了事,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电影就这样把原本可用煎、炸、煮、炖各法搞一桌满汉全席的食材,硬是随便搞了个火锅就凑合了,虽然各种食材最终也被食客吃到嘴里了,但口感实在有云泥之别。
于是,一个原本可以在银幕上凸现出来的愈挫愈坚,一心报国的奥林匹克英雄,就成了一个几分鲁莽、几分无奈、几分失意的小人物。
甚至看到后来,你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国难当头,爱国青年纷纷寻思救国,他还要一根筋地去参加奥运会?
电影竟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念头,对于这样一部原本要颂扬人物的作品来说,实在是有些啼笑皆非了。
幸喜影片中的几场跑步戏,导演侯咏还是充分体现出了摄影师出身的功力。
无论是刘长春和日本学生的百米比拼,还是船上的甲板独跑,乃至奥运会上的百米比赛,都让人看得血脉贲张,从这个角度说,这几场跑步戏总算是没有辜负影片中“奥林匹克”四个字的应景要求。
只是可惜剧本的严重缺陷,让一个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被大写的人,在银幕上却最终成为一个模糊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长春之选材,再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片名,顾名思义典型为08奥运年投拍的主旋律。
可除了男主角结尾冲出起跑线,稍瞅出点意思,其余时间,剧情尽显平淡。
所以通片看罢,仅记得刘长春一些简单生平事迹,而为民族争光的拼搏精神,反搞得相当模式化。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决绝代表日本扶持满洲国参加奥运会,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历经千辛万苦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本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题材,倘若悬念与人物冲突稍加打磨,定是人物传记史诗佳作。
可惜编剧王兴东,找不到当日《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感觉,剧情反写得愈加敷衍,犹如鸡肋。
有些像李秉研的李兆林,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演起刘长春,太过适合。
他健壮身材,十分抢眼,而时常流露在镜头前的那种耿劲,确实添色不少!
可剧本纯为显示其为英雄,人物反太过概念化,缺少血肉。
他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干脆轻描淡写般随意,难寻惊艳。
那段在船上冒雨跑步,生硬的励志效果,反脱离实际,透出傻气,难引观众振奋。
其实孙海英扮演的严父,马境扮的贤妻,赵琳演的报国青年姚可秀,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还有船上遇见的索菲,表现皆可圈可点。
编导想从侧面多方面烘托,既令刘长春人物饱满,又叫他的奥运路充满崎岖。
但无奈剧本两不讨巧,指使片子瞧开头便晓结局,缺乏悬念,鼓舞人心效果更是差火候,有走过场之嫌疑。
摄影师出身的侯咏,面对资金紧缺,剧本平庸,如此窘境下,到尽心竭力,随处可见亡羊补牢。
本片摄影,充满怀旧色彩,尚算养眼。
客轮在海面突遭风暴,浪花效果逼真,颇具好莱坞小型灾难片架势。
传统民乐的鼓点与琵琶,也为几场短跑比赛,造了些声势。
还有众华侨为刘长春接风时,小段舞狮场面,亦增加了民族气息!
相对众多“假、大、空”国产主旋律,《一个人》虽保守陈旧,但至少做工还见精细,已然不易!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拍出并不在于片子质量如何,这种纯为奥运拍摄的命题作文,主创受了拘束,放不开手脚。
但历史只会记得一个叫刘长春的青年人,克服层层险阻,他曾不甘屈辱,他曾不甘落后,他曾单刀赴会,他曾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奥运第一人。
正如片中未展现的结尾那般,奥运比赛成绩无关,重要在于努力去参与,勇敢迈出体育精神的第一步。
从此角度而言,这部为奥组委和电影频道拍摄的作品,还是能规矩完成任务。
可说实话这种纯为主旋律的刻意作品,纯为08奥运抹了黑!
2条线同时走倒是无可厚非,但是剪的太乱了。
小时候天语手机里的看的预告片,终于圆梦了。
情怀4分。。。。。。。。。。。。。。。。
以下为凑字数徐静雨在某音受到限流、删视频等行为后,愤然出走,决定不与某音续约。
据悉,徐静雨同意和B站达成4年2.15亿箱水果的签约合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职业生涯签下两份超过2亿箱水果合同的评论员。
新合约将在2021-22赛季开始生效:2021-22赛季4800万箱吐鲁番葡萄;2022-23赛季5190万箱赣南脐橙;2023-24赛季5570万箱烟台苹果;2024-25赛季5960万箱猫山王榴莲,并拥有评论员选项。
上赛季,徐静雨代表某音出战260场,场均2.0小时,每场可以稳定贡献2.7条视频,并拿下年度卓越影响力体育人奖。
转自虎扑
2020年我一共看了两部体育电影,一部是《夺冠》,另一部就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两部电影题材类似,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截然不同。
《夺冠》是典型的励志片,女排姑娘们付出努力克服困难,最后不负众望地取得成功,可谓是传统的皆大欢喜情节,所以票房也相应地大卖。
而12年前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则讲述中国第一次派一个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的故事。
整部电影的落脚点在中国人首战奥林匹克的先驱精神和勇敢爱国,刘长春两场比赛的失败一边被一笔带过,另一边被升华成虽败犹荣的骨气尊严。
08年上映时观众和院线对这部影片反响冷淡,一方面,因为许多观众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场以失败告终的奥运首秀,并不是大家想看到的热血励志。
中国人很擅长讲失败故事,又很不擅长面对失败。
比如荆轲刺秦前的易水送别,比如项羽不肯过江东前的霸王别姬。
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败,千百年来被歌咏被传唱,直到今天,国人依然感动、欣赏其中的悲剧美学。
而刘长春的故事,具备优秀感人的失败故事的所有要素,何以在中国被忽视了几十年?
在近代中国,胜利家喻户晓而失败无人问津的现象,这其中,有深层的时代原因。
影片中刘长春的台词不多,但他反复重复着一个词“一定”。
他对华侨同胞说:“一定取得好成绩”“一定不负期望”,对教练说:“一定要赢” “请一定相信我”我想刘长春不会不懂话不能说太满的道理,但他还是说了这么决绝,这么不留退路的话,让观众第一感觉是一种盲目自负。
为什么?
因为孤注一掷地想赢。
刘长春“死也不放弃”的宣告,和80年代女排姑娘豁出命带伤上场的画面重合在了一起。
虽然结局不同,但我从他们杀红了的眼里都看到了背水一战的悲壮。
一场比赛而已,为什么他们这么计较输赢?
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而言,体育比赛不是个人的比赛,而是国家民族的较量,不是体育风采的展示,而是浓重的政治象征。
无论是刘长春还是女排姑娘,从一开始,心态就不是纯粹的爱好体育和华山论剑式的交流切磋。
因为国家积弱,别的方面落后太多,只能,也只有盼着在体育上获胜,找回一点民族自信心。
这也是为什么区区几场女排比赛的胜利拥有激励一整代中国人的强大力量,和刘长春输了第一场就被要求退赛——“这个民族不能再承受任何失败”的原因。
影片中,一百米预赛前,刘长春神色凝重。
有句话说,我孤身前行,仿佛带着万马千军。
我想,当时场上的刘长春,确有一人抵万人的精神气度,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亲人、朋友、华侨、教练还有四万万中国人殷切期盼目光的,沉甸甸的压力。
所谓“执者失之”,背负的太多必然被羁绊。
无奈的是,此时,家国情怀没有像常见套路那样助他创造奇迹,反而因为太重太重,成了干扰他状态的杂念。
我认为影片最真实地还原了刘长春,片中的他是敏感的、易怒的、好斗的,也是脆弱的,他充满敌意地拒绝美国女子的友好邀约,愤怒地就算违背体育精神也要和轻视自己的外国商人打赌。
我看到这样一个没有大侠风范的形象,只感到心疼。
因为透过刘长春,我看到了当年那个虽然弱却好强的中国。
古话说:静水流深 大音希声。
只有内在不自信,外在才会借助声嘶力竭的口号、呐喊给自己打气,才会需要一直抬头来宣告尊严。
因为这些是唯一能做到的了。
真正强者是不需要靠挥舞拳头来获得认可的,也不会因为别人轻蔑的态度或者几句挑衅而暴跳如雷。
因为强大的实力就在那里,所以有底气,根本不需要在乎别人怎么看。
19年女排十连冠的时候有人感慨,现在大家对胜利的反应好平淡,感觉大家不那么关心国家荣誉了,真怀念80年代女排获得世界冠军时万人空巷、举国同庆的团结气氛。
但其实,40年间国人对体育比赛胜利的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一件很好的事。
时代变了,中国已发展成了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
因为中国卓越的方面有好多好多,我们不再需要倚仗体育佳绩寻找民族自信,体育比赛也不再背负那么重的家国分量。
值得咂摸的是 200米预赛前蒙太奇闪回刘长春从前经历的一幕幕后,只定格在了起跑的一刹那,没有展示整场比赛。
制作人是点到为止 避免重复?
还是怕今天的观众无法承受那第二次失败?
我想,如今的国人已经具备走出历史惯性,放下追逐胜利实则自卑的心态的底气,不再躲闪刘长春的两次失败,不仅仅选择性记住他是中国奥运会第一人,更要去正视、激赏他对于民族精神更深远的价值启示。
赢不能证明国家的强大,轻松地主动谈起输才能。
三星半。纪念中国奥运先驱刘长春。记于东京奥运会之后
20180811 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 自强!!!!
感人至深 单刀赴会 希望后辈不至于那么艰苦
爱国主义教育片,老一辈那种拼搏顽强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不管受多大委屈和侮辱,就算一个人也要拼到最后。
或许,真的不是一个放弃那么简单。参加奥运会与否是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虽然知道是一个主旋律影片,不妨碍我的爱国之心让我为之感动
被无法跨越的主旋律半推半就的加了一星给毫无技巧可言满是拼凑感的剧情,可能做成体委主旋律ppt还比拍成片子强
我们都在战斗,在我们不同的战场。
看此片时 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这电影很工整。
作为一部献礼性质的体育传记片,还算是比较成功地做到了人物叙事和主旋律上的一定平衡——所以就算是强制观看也不会觉得太过枯燥或是肉麻出一身鸡皮疙瘩。
原型人物是动人的,但创作者的视听和叙事都太土了
大护法
吴大维怎么演都是吴大维...
又难过又自豪
7.0/10 体育题材与历史和人物传记的结合,很传统的情节编排,很传统的叙事呈现,在两个时间点来回切换,打造一种闪回叙事,在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意识的表达中,观众不自觉地被代入其中。放在十几年前应该是中上乘之作,但放在现在已略显老套。“奔跑”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不仅是在奥林匹克的赛道上,也是在东北大学的训练中,更是在船上与前往会场的路上。用高速摄影展现的爆发的肌肉和运动员奔跑的发力瞬间,以及比赛前的紧张时刻,在这种呈现下,时间仿佛静止凝固了,配合着激昂的配乐,使一切更真切可感
慈云图书馆
已经从国产英模片的模式转化为好莱坞式传记片,剧本加减法的目的都很明显,但删掉于希渭和把苗可秀改成女性的处理让人难以接受。
运动。隐喻,关羽。
趁着奥运热情高涨找来看了,说实话有点失望,故事一般,主演演得也有点用力过猛,不过这段历史还是应该要知道的。“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望君奋勇向前,让我后辈远离这般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