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温馨,各种想象场景趣味性很强,历史变迁自然融入,生命轮回与家庭情感的调味也恰到好处然故事过于流畅也导致思维的震撼力、心理的触动力不够。
如果我再年轻个几岁,它的震撼力也许足够了吧,又或者成年人的配音能更引人入戏些(感觉都太过平静了,而且不同人太相似了),又或者是一个年轻单身母亲看这个作品儿时与现时的交叉让我联想到了岁月的童话,于是不禁将这两个作品比较了起来发现表现力、内涵深度等其实本作更佳,但岁月的童话的剧作却更有张力,节奏更好。
真正让我觉得岁月的童话更佳的,或许只是那一个情节设计:经过男主提醒,一直有些淡淡自卑的女主才意识到,小时候总是欺负自己的那个脏脏的男生,其实是喜欢自己――正因为这份喜欢,他才三番作弄、装模作样
那個人人都相爭著想穿上小綠的求學記憶;不太乾淨的臭水溝;吃著檳榔把林淑琪從棍子底下救出來的阿嬤,一切都真實地溫暖到我。
解嚴後的動盪、選舉輪替、各種遊行示威,大時代背景也歷歷在目。
然而一向善感的我反而沒哭得太慘烈。
整部電影似乎不太能那麼深刻地牽動我的情感,我不太能對主角感同身受。
細膩的動畫、導演的誠意能感受到,可惜整體給我感覺是一部平鋪直敘的作品。
何謂「幸福」?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電影好像給我一種搔不到癢處之感。
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今天默默在办公室一个人看了这个电影。
周围的创业公司,印度人,白人,年轻人,中年人。
一起说着硅谷创业的伟大计划,关着门,看这个动画片,也从不关心他们说什么,做什么。
前一晚看了前半部, 睡前哭得稀里哗啦,旁边的老公问:”你哭什么?
这个是你吗?
“ 他听不懂台语,也看不懂国语字幕,更不知道小时候我们为了应试教育做的题目, 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的玩乐,也不知道所谓的“美国梦”。
“林淑琪,你在美国真的开心吗?
”我也想家,但这样的情绪,只敢流露一点点,设定“仅自己可见”,然后,继续还贷款,过几年生孩子,养孩子,送补习班,”女儿,你要我们帮帮忙,我们就过来。
“公众号影评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QwNDkyNQ==&mid=2247483929&idx=1&sn=324651b6888128730331925864d03c70&chksm=e860ff0bdf17761d7005feb897440015e08b60bc84bf706f4362e9d708596abcbe2ec5928f7f&token=1892525418&lang=zh_CN#rd
幸福是什么?
看到这个电影题目第一时间想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幸福路上》啊,是啊,走在幸福的路上,那什么又是幸福呢?
我想,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
电影所带给我的“幸福”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
真的是特别羡慕林淑琪这样的女孩,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浓浓的父母爱的家庭下长大,羡慕这个随时随地充满着想象力的女孩,在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下长大,所以也是一个毫不吝啬爱的女孩,把爱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结识了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贝蒂。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温暖的,伴随着小琪的想象力,电影一直在温柔的慢慢展开叙述着这幸福一家子的关系,随着社会动荡,电影也慢慢趋于阴冷一些,小琪也终于长成了一个充满着成长青春烦恼的女孩。
这里提及的电影中提到的影射社会问题的情节,你看啊,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跟着社会一起成长吗,虽然看的过程中感觉跳到社会情节这一方面会有点突兀,这也是比较多评论诟病的一方面,不过,我个人认为是挡不住那些让我感动的那一方面的。
写一篇文章如果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的话,这篇文章写的应该很糟吧。
整整半个月没有把这篇文章写下去,还写什么幸福呢,这就感觉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吧。
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可以是那个给自己立无数flag的人,却也是那个永远都做不到的人,这说出去多可笑啊,也不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人生就是这样啊,就是给自己下定无数个决心去改变他。
你看啊,林淑琪,长大之后的林淑琪,走进社会之后的林淑琪变得再也不是那个永远充满阳光笑哈哈的女孩了,因为我们啊,每一天都是烦恼的被社会推着走着过着这每一天都重复的日子,离开家乡,前往美国,是她为自己做出的努力,为自己做出的改变。
可是啊,仅仅做出一次改变,生活就可以开始变得顺风顺水了吗?
就能没有困难了吗?
那我是真的很羡慕这样的人生啊。
战胜一个困难挫折,又会马上迎来下一个困难挫折,你问,上帝啊,你替我关上一扇门时,还要为我打开一扇窗,我很感谢你,可是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要把我那扇门关了呢?
这个时候的林淑琪就特别想她的姥姥,每个人在自己最难受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那个人,一定是在自
光看片名就知道,這部片正是想探討何謂「幸福」。
整部片裡很多兒時的回憶與歷史的痕跡,那個人人的志願都是考醫科當醫生的學生時代;那個人人都相爭著想穿上小綠的求學記憶;不太乾淨的臭水溝;吃著檳榔把林淑琪從棍子底下救出來的阿嬤,一切都真實地溫暖到我。
解嚴後的動盪、選舉輪替、各種遊行示威,大時代背景也歷歷在目。
然而一向善感的我反而沒哭得太慘烈。
整部電影似乎不太能那麼深刻地牽動我的情感,我不太能對主角感同身受。
細膩的動畫、導演的誠意能感受到,可惜整體給我感覺是一部平鋪直敘的作品。
何謂「幸福」?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電影好像給我一種搔不到癢處之感。
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所有的概念都是相互比較而來,因此幸福也有相對幸福與絕對幸福之別。
為物質而生的幸福感是短暫易逝的,比較競爭永遠沒有盡頭,這一刻因為擁有比別人更好而來的「幸福」,下一刻就會因為被另一個人超越而失落,「幸福感」消失殆盡。
因為一時的喜悅而生的幸福是次等的浮泛的「相對幸福」。
所謂「絕對幸福」意指因為內在的富足,心靈的充實,因此覺得活著這件事本身就是幸福的,明白一時的情緒只是情緒,而不是幸福與否的指標。
真正視野寬闊的人才做得到知足,因為看過更開闊更前瞻的世界,明白向外的追求是永無止盡的,所以不再拘泥於功利的戰場與世俗的追逐,而是能清楚自己的求與無所求,設立停損點。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過度的狂熱都會大量耗費掉生命,積存太多就會惹來覬覦,知足才是恆常的真諦。
為了回報而做的付出最終都只是傷害自己的心靈,因為我們都在期望外來的回饋,目光鎖在別人身上,隨著別人游移擺盪,可是所有的付出本就不是為了得到什麼,付出的本質是為了那個對象的幸福,再無其他。
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大愛小愛都是一樣的,愛情亦然。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的名句說得太透徹:「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愛一個人、愛一群人,乃至愛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值不值得,在我們願意付出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答案。
也因此愛的力量才會如此強大,能帶給人改變、自制、反思、成長。
我想幸福是,我知道我要追求的是什麼,窮其力去追求卓越;我知道我不需要的是什麼,寬其心去感受生活,在我的自適自在裡望著我的日子與足跡。
这里面让我很喜欢的一首歌曲,不是蔡依林的片尾曲,而是凤飞飞的《祝你幸福》。
淡淡的唱出了一种年代感,唱出了一路走来所有的经历,所有的爱恨情仇。
#突然之间#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始料未及的,就是你还不知道原因,就已经发生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还有小学同学许圣恩的突然离世,爸爸失业……#潜移默化#妈妈变得越来越小气,那是因为从中学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上补习班,慢慢的养成了抠门挣钱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习惯,这样一个习惯就伴随着她,甚至冰箱里面蔬菜放坏掉,也要出去捡垃圾换钱。
贫穷是妈妈心里的那个大洞,需要填补。
爸爸做白日梦,买彩票发财的习惯一直也保留着。
爸爸的一生就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但是很乐观,他在工作的时候还睡着了,他的老板就说:你这么老了,还有这份工作就不错了,还睡觉,下次不许这样了。
我猜贝蒂的命运和她的妈妈也是一样的,和一个有妇之夫相爱了,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还有了他的小孩。
幸福的外婆说,你相信的是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是什么!
这句话和一个男生跟我说的好像好像,他说相信美好就会美好。
外婆很聪明,很有智慧,因为外婆用心去看世界,外婆说小琪面对很多事情其实是在逃避,躲在一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啊,要不就接受,要不就改变。
外婆的眼里,有饭吃就好了啦。
其他的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
阿文大表哥说:想象力可以创造美好,但真相是要用心眼去看的,这样的心眼就叫做智慧,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可是心有眼睛吗,是人都会做错很多事情,接触的人越多就会发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只有接受改变才会让人变的幸福啊。
没有永远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找寻幸福的路上…时代不停的变化,我们内心期待的自己还在,回到那首歌,人生的旅途有甘有苦,创造你的幸福。
MISS,恰北北,很勇!
本来是想把今年所有参选奥斯卡的动画片都看看,一起写个观感的。
但是看完《幸福路上》,我触动很深。
这部电影的原型是2013年的一个同名动画短片,只有12分钟,当年大受好评,于是导演又花了5年时间,完成了现在的动画长片。
其实刚刚开始看到影片的画风,以及偏魔幻风格的想象桥段后,以为可能是一部低龄动画片,但是越往后看你会发现,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整个故事讲述了小琪的成长经历,有着浓浓的政治色彩,不过关键的还是讲述了小琪在迷惘的人生中慢慢找到幸福的过程。
从小琪的个人角度,重历了台湾这几十年的历史,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又把一些隐晦的话题,用天马星空的幻想表现出来,夸张却又直击人心。
看完电影,发现30多岁小琪的人生和我们的人生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那条幸福路难道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生活的某某路吗?
学生时代,我们不是也一样,学习拼音,上台讲故事,一样被老师罚站,一样在大扫除时打来打去。
也曾因为好友的离开感到悲伤,为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而头疼。
毕业之后,因为工作而烦恼,为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而迷惘。
你成为了你理想的人吗?
你的故事,有什么留下?
我想念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即使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
我想念小时候,那种和爸妈在一起的生活,即使每天有没完没了的唠叨。
当初的我现在好吗?
我又是谁,我却说不清楚。
每每这个时候,我会想起稻香里面的歌词: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回家吧,虽然梦想我们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们的人生却不是灰白的,我们有能力将它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就像阿嫲说的:“你相信是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死什么。
幸福要用心去看!
”
小时候的我们总会有很多的梦想,梦想着成为自己希望的那样,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自由飞翔。
但是这些梦想总不会成为现实,因为很多时候,梦仅仅是一个梦。
梦想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有一个归宿,有一个可以为之出走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究竟要不要依照着实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小孩子们总会有着很多梦,但是等到了长大成人的时候,梦就会醒来。
醒来了以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与梦想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这种差距会让人怀疑,自己小时候的梦究竟有几分真?
于是,就会有着很多人去追寻,去寻找一个答案。
梦想究竟在什么地方?
自己究其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追求的人不少,找到的人寥寥。
2017年有这样一部动画片《幸福路上》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寻找幸福的故事。
主人公小琪在外婆去世之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然后开始对于自己这几十年的生活质疑。
想想小时候的自己,然后看看现在。
小琪发现她并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在这次回家之旅中,小琪不断的回忆着自己与外婆的点点滴滴,以及小时候故乡的一切,终于在时间的交错下,小琪有了自己的答案。
台湾的动画片似乎都是采用这样温暖的色调,因为他们的主题大都属于小清新题材。
这或许是主要原因,回看我们所熟悉的《麦兜》系列。
本片的色调与她不谋而合。
这样的色调中注定不会发生太过于难过的事情。
即使是片中部的暴乱以及911袭击,我们都不会感觉太过于压抑与不安。
这就是这种色调的特点。
用一种安心的氛围将故事的股价烘托起来。
桂纶镁的声音也是恰到好处,除了对于这位偶像型的演员,天生的好感之外。
本片中她的略带沙哑的嗓音太适合这种稍微有点慵懒的故事了。
本片节奏缓慢,故事在一百分钟内缓缓的展开。
虽然片长相对于普通电影来说略长了些,但是当你沉浸在里面的时候,却丝毫也不会觉得拖沓。
主人公小琪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将我们带入了片中的情景。
当我们顺着小琪的目光去审视她这几十年的生活之时。
时间也就慢慢的溜走了。
幸福是什么?
不幸的人生又会是怎样?
本片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对于小琪的外婆来说,幸福就是可以吃饱饭,没有什么比吃东西更让人开心的了。
这是老一辈的人固定的观念,因为他们经历过粮食的短缺,所以才知道吃饱饭的可贵。
而对于小琪的父亲来说,幸福就是自己可以不用去工作整天在家呆着。
这是一个在枯燥乏味的工作场景中劳作了四十多年的人由衷的感慨。
他彻底的工作够了。
受伤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点燃了自己放弃工作的导火线。
对于父亲来说,在家里即使拿着很少的退休金也可以很惬意。
而对于小琪的妈妈来说,幸福就是赚钱。
因为她是一个家庭主妇,因此对于金钱的依赖似乎多了一些。
但这也是正常需求。
因为家里的柴米油盐都需要妈妈进行把控,对于金钱的喜好,似乎是每一个家庭主妇都有过的固定观点。
而对于小琪的朋友来说,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楚,曾经的才艺女神,现在却只能自己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曾经的一起玩闹的坏小子,也只是为自己多开发了很多的业余“工种”。
看来,不止小琪一个人会陷入困境。
每一个想要努力活出样子的人最后都会失望而归。
长大后,似乎每一个曾经信誓旦旦的小孩都过得不愉快。
这个世界太大了,似乎每一次的聆听或者是每一次选择都会衍生出一些不一样的结果。
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或许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或许就是相信吧,你相信什么,就会努力的去追求什么。
慢慢的也许你不会百分百完成自己的梦想,但是你至少会距离你的梦想更近一步。
这就够了,至少你还在追梦的路上。
你的人生来源于你的相信,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
你也就会有着什么样的生活。
幸福并不是偶然的,她的出现总是会有着太多的必然。
因为,只要你有追求幸福的信仰,就一定会在路上。
……欢迎留言明天再见
人只要吃饱,就很幸福了。
金句1、想象力是可以创造美好,但是,事情的真相,跟你想的往往不太一样,别人告诉你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用自己的眼睛和智慧去看事情,去寻找真正的原因和答案,因为心灵的眼睛,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2、醒来的时候,总是不确定自己是谁,躺在那里。
我是谁啊,我是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你知道自己的人生想要什么吗?
你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吗?
3、为什么童年可以这么开心?
因为孩子们都是用心的眼睛在看事情呀。
4、「钱或许真的是最重要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存点钱,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
」我根本啊,就一直按照我妈希望的路走,我一点都不快乐,还想要自己养小孩。
时代变了,每个人被期待该走的路却还是没变,我觉得我应该选自己想走的路。
主题曲——《幸福路上·蔡依林》那个当初的我,现在好吗你失落在,哪一次搬家但每次太阳落下,依然往上爬新的枝丫,来自旧的伤疤以为幸福,不在这在别处总是满足,别人要的满足一路追逐,原来是我怕和自己独处我又是谁,我却说不清楚成为了你理想的人了吗那故事后来,有什么留下但每次太阳落下,依然往上爬新的枝丫,来自旧的伤疤也许幸福,不过是种自如是一段路,不必通往何处也许幸福,本来没有路,要一步一步是一首歌,是裂缝的光束是一首歌,有泪水的温度送你一份爱的礼物,我祝你幸福无路你在何时,或是在何处莫忘了我的祝福
影评如果日番是专业水平,那这部的水平就是初级水平。
影片于2018年1月5日上映,也就是说动画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该片的画风跟日番差的却不只一个等级😔。
音乐、故事、内容都是欠缺的,如果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东西,为什么要花大成本做成电影呢?
而且这些内容也已经很大众化了,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除非影片讲了大家共同的回忆。
嗯,这部片子应该是属于台湾人的。
故事开始还是挺吸引我的,探讨哲学问题,但看到后面发现,其实整理成金句就可以了,影片好像也没有其它的了。
真正比较吸引我的是主题曲的2段话:“你失落在,哪一次搬家”,“一路追逐,原来是我怕和自己独处”。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慢慢能体会其中的滋味了。
综合来看,主观评分 6.0,面对有台湾回忆的观众,主观评分可以给到 7.0。
这个电影其实讲了很普通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遇到过不同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很普遍,就很普遍,人生到了一定程度上,会遇到思考人生的事情,这是人性的本能,很正常的事情,但我感动的是那种一次一次面对这种思考时一个人的孤独,很孤独,但又很自我,很享受那种自己一个人跨过一个个人生的阶段那种蜕变,很感动自己的成长,还有导演组也很棒,各方面都很不错,还有,非常喜欢女主,很有代入感,很喜欢。
推荐一下。
大家看看吧。
只看影片前三分之二,估计我能给5分。谁年少时候没有荒唐过呢?谁小时候的愿望就实现了呢?然而看到了主角去参加学运荒废了四年学业,看到了庄贝蒂重新走上了自己妈妈的老路,看到了作者莫名其妙的离婚,最终选择了回台北啃老。这就是阿婆告诉你的内心想要的生活吗?觉得台湾人都在有意回避问题:讲了那么多美国,那么多高山族,讲了蒋中正阿扁李登辉,然而就是避而不谈大陆。关起门来过小子,眼界超不过幸福路,可能这就是台湾人眼中的幸福
導演說 在台灣做動畫真的是太艱難了,根本沒有這個產業,靠的全是一腔熱血。雖然還是在講大道理,但是都能被恰巧感受到(可能就是動畫的魅力所在(一段台灣史加閩南話台灣當地人才會更有代入感
不喜欢纯卖情怀 整部电影负能量太多了
这种电影也能上映?
其实就是给迷失方向或心存梦想的大人们看的成人动画。看到小琪送贝蒂和许圣恩的时候,直让我想哭。不喜欢这样子,但我们无法掌控这样的事情啊。
在观看途中,我始终在思考这样的一个故事是否适合于动画的形式。面对这样粗糙甚至是生硬的动画表现力,在一定程度有损于故事和人物的细腻纹理和情感质地。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内容和形式相对割裂的作品。
听到桂纶镁的声音,我就想起蓝色大门,那年阳光那样好。台湾的动画和电影一样让人惊喜。住在禁止阅读王国里的王子。和女儿看的电影。
台湾版岁月的童话,但是不如其流畅,还能看到春宵苦短的影子。情感和画面都可以,但是剧情太流水。
台湾几十年的变化在一个家庭中表现出来了。
想象的有点儿多吧,女主配音感觉嘴里含了水
太注重自我表达 乱套
人生越长大越知其苦,不若和相亲相爱的家人在一起,吃饱穿暖,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诚意很满,但确实有点杂乱。桂纶镁配小女孩声音好像少年陈嘉玲哦!
这叫我的少女日记,大量的旁白,絮絮叨叨很无聊。配音也很蠢。
这个社会真复杂,但我们可以把人生,过得简单一点,也就幸福一点
岁月的童话。满是女生的幻想,过去与现在、思绪与眼见的幻变。小琪慢慢长大,父母和外婆也慢慢老去。路直路弯,她看见更多颜色,还有台湾和外面的大世界。比较吃惊的,是我居然能无缝对接1975年生的学校记忆,后来想,不是我有那么老,而是大陆社会经济的起步发展,正好晚了台湾十余年那样子。“骑上幸福牌自行车,踏上幸福之路”,这句半植入的脚踏车广告语。
一般吧,不时穿插的幻想和政治忍不住想让人快进。画风好像几年前的国产动画片。
大概很符合對台灣電影小清新的刻板印象吧?以大zz背景開頭(國語政策、蔣逝世、總統民選)但最終還是回歸家庭內部,兩者銜接得比較勉強。比較動人的地方是國語政策與急速的現代化造成父親的失勢(覺得父親的形象在那個年代的台灣還不夠父權,稍嫌太溫柔體貼了一點)。美國大兵與台灣女性(應該分別是越戰士兵與酒吧女?)生下的金髮碧眼台灣人是比較少見於台灣電影的設置,也許只有在自己承認受到迪士尼影響大的動畫可以呈現出這個面向吧。以小琪的家庭出身來看,桂綸鎂的口音太外省了,魏德聖的台灣口音一出現這個對比顯得更強烈。整體來說雖然關於台美關係的想像很局限,但不得不說就是反映了現狀吧,由於不滿意原生家庭、在台灣的低收入而前往美國,但是在美國又不適應而回到台灣,最終導向台式溫情。
虽然幸福是不可定义的,但影片也没能让我感到幸福
很真诚的动画。也是很幸福的人生。如果野心没有那么大,如果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幸福,那就是真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