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夏天,两部电影的名字充斥着整个国内网络,无数虫子在热切议论它们——《疯狂的石头》《梦想照进现实》。
我就个人观感对《梦》片小小发表一下意见。
电影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应该是用图象来讲述故事,当然还包括声效、语言和字幕等,但它最基本的特性,还是得用画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梦想照进现实》单就这一点而言,已经不能将它归之为一部电影。
相反地,我认为它更多地是用电影这个称呼来为这场双人相声当了一个精致的噱头。
《梦》片毫无故事情节可言,从头到尾就听老徐和韩导两位小愤青和老愤青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发表他们的艺术观、人生观、世界观去了,种种观点看似精辟深奥,台词句句珠玑,噼里啪啦冒出来让人想逮一句以供日后生活中当经典对白调侃调侃都来不及。
整个一出戏就这么说完了,细想起来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看完片子最大的感觉好像是在自家墙上凿了个洞,偷听了一场邻居刘二和王四麻子的闲龙门阵。
不时地还被里边的台词刺伤了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吃着咱观众的粮食还骂咱是傻B。
真受伤。
老徐估计是把这片子当小白鼠作实验来了。
但左看右看它确实是没有什么出彩画面及剪辑技巧可言。
不讲故事的电影也多了,像反情节、反戏剧化的电影中,《黄土地》算是一部经典了,89分钟,你愣看不出个什么具体故事来。
可是别人用油画一般厚重的画面语言,来表达人的某种潜意识,反映了我国黄土高原上,黄河岸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3个成员的命运。
比画面比不得,就拿同类相声形式的电影来说吧,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就够令人拍案叫好的。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等等,不但形式丰富多样,台词也让人忍俊不禁,看着看着,却有种笑到深处是悲凉的心酸和无奈。
同样讲道理,别人从不喊口号,就让你在黑色幽默中去静静回味,细细反思。
《梦想照进现实》你说明个啥问题了?
不就是将王塑老师对待娱乐圈对待人生的个人观点,通过两个人的嘴,搬到大屏幕上试图引起我们的共鸣吗?
要引起共鸣,看书就得了,犯不着坐那一个半多小时,到最后蜷在沙发上落了个莫名其妙和后悔不已的表情。
这个夏天,还是让疯狂的石头,砸得更猛烈些吧:)
我发现我又开始到处羡慕其他人了。
我看到邓林留言说他在西藏见到过王力宏,在成都也见过。
我那么那么喜欢和迷恋王力宏的时候,也没有见到过他。
也许是没有想办法去见到他,也许是根本没办法见到他;我看到豆瓣首页上有人写苏打绿的演唱会评论,她是去台湾的交换学生。
我几乎是觉得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这辈子都不会实现了。
也许我将来会去台湾,但肯定不是交换学生我很难再变成一个学生了,纵使这段长长的经历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让人留恋。
越是远离,越是珍贵。
回忆经常一发不可收拾;我身边好多朋友出国留学,去美国,去德国,去澳大利亚,去英国,去新加坡。
有回来了的,有还在那边的。
我几乎是快要嫉妒的羡慕他们的生活。
我曾经是那么的想出国读书或只是学习音乐,但是对于这个并不难实现的梦想,我似乎都没有真正努力过;看到很多朋友舍得辞职几个月背包去一个人旅行。
就算走得蓬头垢面,就算游得山穷水尽,再一回头看那段经历总是值得这一切的付出和舍弃。
那我为什么没有这种勇气?
又看到好多人的博客。
他们做跟我很不一样的工作,他们平时不需要以写文字来换得薪水(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凄凉了一点,但其实写东西对于我来说并不只是“换得薪水”那么简单或那么基本——如果我不喜欢,没人能逼我去做任何一件事),但他们当然也在博客上写影评,写朋友,写工作,写心情,写琐事,甚至写很多自言自语的东西。
然而每一次看到,我都会忍不住嫉妒或者羡慕——如果他们都来做文案,那我还做什么?
我曾经很理所当然的认为做一个文案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很会写,后来每次看到豆瓣首页被众人捧起的评论,却很沮丧的发现天啊原来人人都会写,你们都去当文案吧。
会写的何止我一个。
于是我开始有点沉默。
但沉默不多久我又开始满脑子的想。
我经常会发现脑袋里窜来窜去的不是一些画面而是一些文字,还是各有各的颜色。
跳来跳去的,我不把它们记下来我就很难平静。
而且我再次发现现实中我不话唠我可以一个人在家三天不跟人说话但是我一定要写东西。
我看了电影不写点东西我就睡不着。
就算当时不能上豆瓣不能写博客我也一定要记在本子上。
我听了感动的音乐我碰到喜欢的人我看到触动的事我也一定要记下来,有时候甚至忍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我记得我第二次在豆瓣上写《春光乍泄》的评论的时候,正逢张国荣去世五周年前夕。
当然,那电影我已看过无数次,到了这个点的时候,我又拿出来看,并且引起感受无数,所以又一次写。
后来后面跟了一些留言。
我很意外的发现了乔哥的——他第一次在豆瓣上以这种方式与我交流。
他说,“唉...在我眼中你屈指可数的优点之一就是舍得写东西,真强”。
然后我发现我有一点点感动。
我和他以前吵吵闹闹的过完了高中的后两年,大学的联系也是有一挂没一挂,来深圳之后反而经常在电影方面多多的交流。
他的这句话几乎是让我马上释然——舍得写东西,曾经被我看作是文字泛滥的标志,他把它当作优点,让我找回了一些自信。
我曾经有很多个梦想,出国啦,音乐啦,服装设计啦,还没一一实现人就已经长大。
大了才发现很多东西已非自己能够掌控,世界那么大,我是如此渺小。
现在的工作实在不能说是几年来心中那份最理想的,但居然也会发现它是在朝梦想迈进。
这就是我坚持的原因。
十年前我做梦都梦到出国,去美国,学什么不知道,反正就是要去;八年前我还想考美院学服装设计;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八年前我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去音乐学院的梦想,因为我似乎也跟很多其他人一样认为这个不能当饭吃,偶尔的兴趣爱好还可以,所以我也很理所当然毫不犹豫的放弃了。
直到五年前,我已经选择了我的大学和专业,但我似乎都没有想象过我会以现在的状态来做现在的职业。
我那个时候连广告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我也没认为自己有多么的适合,所以成绩也中不溜相当一般,从没想过学得多么的出类拔萃更没指望过拿奖学金。
但我现在开始做了。
那些曾经热爱广告成绩优秀非广告不做的同班同学们大部分已经在远离它。
我很难想象原因。
因为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有一些事情的主动权已经完全的握在了我自己的手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人能够左右。
只要是我愿意,我就能达到。
那些不能掌控的东西,我也希望它们在我的努力之下,慢慢变得可以掌控。
就算这需要我花一辈子的时间,我毫不犹豫,我也在所不惜。
完了。
不知不觉又是一大篇。
因为突然想起那些曾经的同窗们,如果你们还有梦,请不要放弃。
http://bambus1229.spaces.live.com/blog/cns!5BB037D14965D0ED!3168.entry
我看了一次以后,又看了一次,然后陪着别人再看了一次。
王朔的小说,就是靠语言推动情节,你无需去看人物的样子、服装……那都不是重点,只需要听他们侃就直接嗨了。
本来就是口腔文化,情节都在话里。
所以,大可以只开音频,闭上眼睛——听。
以前看过王朔的小说改拍的电影,90年代拍了好多,被当时的电影风格所影响,都很不对味,包括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等。
现在想来,真正叫排出点味道的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 和青春有关的事(电视剧,最牛) 甲方乙方 过把瘾(电视剧,徐和佟的电影不能看,挺毁的) 还有就是这个,这个算次之的吧。
看完这个电影,我突然想起王朔的新书千岁寒里头有收录原本,还没来得及看呢,于是马上翻回去看。
搞了半天这么长呢,搞了半天删除了这么多呢,要按他写的那个拍,估计得要4小时。
我觉得以后王朔的片子都能这么拍,估计 1、制作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2、演员演起来太累,还得北京话溜的,外地的不行 3、票房会很差 我还是很期盼的!
上一次一个女人由于叙事能力不足,靠旁白勉强把故事说清楚。
而这次旁白不够了,或者说,全是旁白了。
这个剧本惟一合适的地方是舞台,可以说王朔很牛,在狭小的空间里,调侃可以被发挥的无边无际,可以说王朔很牛,但不能说被忽悠得津津有味的部分观众比被忽悠得昏昏欲睡的观众牛。
梦想被吹在了天上,遮住了太阳,再也下不来,看见了阳光,可那不是现实。
老徐还能玩下去吗?
玩多久?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
老徐就是这样一个票友,在玩票以前,就有很多人认识她,爱她,暗恋她。
现在如此,将来也一样。
可能电影远比我要深,可能实在不符合我的口味,所以只能说对不起,个人实在无法理解。
一般都不会骂我认为不好的片儿,不至于的置气,也不招这腻味。
但是我今儿个实在不懂这电影贫气出个什么深意来,较一回真儿,请哪位明白人儿给我指条明路吧平时抓空儿就看看老徐的博客,看着不累也挺哏儿。
她记录了拍这部《梦想照进现实》的历程。
所以挺好奇的,人之常情么...现在真是没的说,恨不得不看了就到豆瓣上搜搜大家怎么说...好不容易才一直挨着看完了...我有点异议,一老徐平时写博就是这么个没正形儿的口气和调调儿,也算图个轻松俏皮,可现在是想发扬到电影里来了么?
实在是有点儿得便宜卖乖吧...看看博乐呵两下没什么,真搬到电影里来可不能这么儿戏的吧。
二谁当这样儿的导演,是男的么?
倒也有这么一类人,油嘴滑舌的,可谁爱听啊?
老徐可好,还陪着他一唱一喝的掰乎快两小时,给观众看装相声么?
这叫新意么?
叫尝试么?
胡闹吧。
真庆幸我还没掏几十块钱坐电影院,要不还得麻烦我拍屁股走人...到底是谁忽悠谁啊?
真掏钱的主儿吧清者自清吧...
看完徐才女的这部新作,想起刚刚看过的另一部热门电影——《疯狂的石头》。
其中有个情节:三个贼发现,那个整天挂个相机以艺术之名行泡妞之实的胖子居然把其中老大的马子给睡了,这还得了,三人于是对胖子好一顿严刑拷打外加刑讯逼供。
只见一个兄弟摁着胖子的脑袋,一次次浸入马桶里,老大则在一旁怒气冲冲地讯问。
不过在我的联想里,这个情节略有改动。
挨揍的胖子换成了王朔——其实我更想换成的是徐才女。
但那么联想显然过于残酷。
于是劳驾王朔做个替身。
再其实我连王朔也舍不得。
他可是我分外敬仰的文人。
但又只能如此。
因为这部电影王是编剧,徐是导演,明显的“情人店”。
我等无赖要对徐mm施以辣手,朔爷指定会第一个冲上去护驾,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嗯,现在我就是观众代表,替代贼老大拷问。
——“说,你这部电影到底装B了没有?
”——“没有.....没有...真没有。
”——“人都晕了,还说没装,你当我是二啊!
”(把王的胖脑袋摁到马桶里数次。
)——“我再问你,这部电影你装B了没有?
”——“装了,装了......”——“嗨,你他妈的还真装了!
”(随即又摁到马桶里数次。
)是的,这部电影我一点也没看懂。
而我又不想承认自己是“二”,所以干脆先下嘴为强,反骂一声——装B!
王朔就是王朔,不跟从,不讨好,不重复,蛰伏近十载,一复出就是标新立异开天辟地。
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一个房间,外加密集的对话。
这就是一部历时一个小时电影的全部。
这构思,在全世界来说不敢讲,单在中国,说惊世骇俗绝不为过。
有评论将之称为“小成本电影的新状态”。
太确切了!
新,刚才说了。
而成本,我靠,要是男主角韩童生(韩演得不错,让李成儒来演或许更好)友情出演(王朔的剧本肯定是白送给徐的,费用不计),我看整个电影的大头也就是中间那桌子盒饭钱了。
另外提个建议,鉴于全是对话,摄像也去掉吧,干脆弄一广播剧,灌磁带上市,一盘8块。
成本至少能再减80%。
说它装B,编剧王朔显然是主犯。
电影成为这个样子,主要是剧本的缘故。
但正如开始所说,我实在不忍心对王朔用刑。
除了对他一贯喜爱的缘故,仔细一想,还有一点——论装B,他是初犯。
而导演徐静蕾却是地地道道的惯犯!
对,这就是我更想把所有怨气都撒到她这个从犯头上的原因。
她太喜欢装B了,她太擅长装B了,她装B不是一回了,以至于装得熟能生巧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靠!
我吐!
我真不看不出她除了那手字还有何德何能?
我真不明白怎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她,老年的视同己出,中年的视同岳母出(小姨子),青年的视同同出(所谓邻家姐姐),少年的视同己由出。
整一个老少咸宜人见人爱。
何止大众情人啊,大众小姨子、小姑子,大众闺女、大众姐姐、妹妹,全了!
——赶上蓝天六必治全效牙膏了。
常言道:演而优则导。
徐大导演,演到如今,到底哪个角色塑造得弥足称道呢?
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我和爸爸》,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如今这部新作,我只看到,除了做作,还是做作!
徐如果静默着,不说话,只是对着闪光灯微笑,真的很好看呐。
永远抿着双唇,弯弯的,长长的唇线,微笑,还是微笑,不深不浅刚刚好,看上去是那么的亲切柔和,那么的发自肺腑,那么的清纯可人。
说句不敬的话,当今中国,只有温氏微笑堪与之一拼。
而一旦演戏,一旦开口,那就坏了。
不是怪她的牙原来那么难看,而是由于她已经习惯于人前少开口,笑不露齿,已经习惯于刻意掩饰牙齿的缺陷,即便演戏也时刻不忘。
每次当众开口对她来说简直是冒险,每到这时,她似乎首先想的是如何尽量减少嘴唇的开合度,如何把刚开张的唇齿尽快收回,而不是如何对词入戏。
她的注意力大部分用到唇齿的开启上,以至于那一颦一笑,一嗔一怒,分外做作。
让人感觉这哪里是演戏?
又分明是演戏!
连那声音都假得厉害。
拿腔作调(这样子我只在多年前的一个梁晓声访谈里见到过,和徐像极了,称得上是拿腔作调的男性版。
巧,他也是北影的,不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
呵呵),即不生活,也不书面,永远像毫无现场表演经验的人,一边用余光打量着镜头一边若有所思地翻着眼皮背台词。
严重到言语和表情时常分离,看上去音话不同步,还以为录制或者自己的光驱出了问题。
不入心,怎入戏。
所以在我看来,她入道以来的所有角色都是一个味道。
就像不同包装的方便面。
(这点和曹颖不相上下。
)再说导技,我怎么看怎么像任性的富家小姐过家家。
叶大鹰、张元、姜文,当然还有王朔,这些牛B大腕,都齐刷刷钟爱于她。
怪!
像哄着小孩一样,你要客串就客串,你要剧本就剧本,只要你高兴,叔叔们就想方设法满足你,善意地配合你。
唉,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举国无双啊。
成名后的她,据说被她的母校北影请去做起了兼职教师,简直是笑话!
就这种水平,别说教书,我都纳闷她是怎么考入最后又顺利毕业的。
几年前传媒把她与周迅等人合成四小花旦。
真是高抬她了。
和周迅并称,她哪里配?
她连赵薇都不如。
但又据说后来四小花旦作了调整,将她剔除。
——这就对了!
昨天有消息称,徐静蕾获中国电影排行榜“最具开发潜质新人导演奖”第一名。
细看,原来是网友投票的结果。
唉,准又是那帮将其博客点击到世界第一的傻B!
《天下无贼》里葛优深情一吟,使得一句僻句成为名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此借用一下,什么《梦想照进现实》,干脆就叫梦想照进沟渠算了。
编剧是王朔,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绍,“编剧是剧本和文字撰稿的创作者,主要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完成节目的整体设计,既可原创故事,也可对已有的故事进行改编(个别须获得授权),一般创作好剧本后,编剧会将剧本交付导演审核,若未通过审核,则可与导演一同进行二次创作(剧本的修改权归编剧所有)。
因为各种编剧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不同,编剧一般分为:电影编剧、电视编剧、话剧编剧等。
”,所以这部片子其实就是王朔本人的作品。
苦了老徐和韩童生,这部戏说到底就是这二位之间的对话,从拍的戏开始,女主角不想演,导演和女主角相互探讨人生的话题。
除了偶尔的一些场景没有对白之外,大段大段的对话,而且特精辟的那种,层出不穷。
“你甭管我 你就替你想 你要替我想了 你就不能替自己想了”这话说的实在。
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自己形成和创造的,真的要别人替你去想,也想不明白;同时也费劲儿,这些事还是需要自己去想。
“谁是朋友啊?最后都是百年陪自己 我愿意你一想起我 都是良好回忆 青年时代和谁一起过很重要 我一想起我的青年时代 发现一生的好时光都度过了 这辈子要来的 和我有约的 都来过了 再往后认识的人都是 致残 致俘 各大战场送下来的荣誉军人”青春正是长长的风,来时无垠去向无踪。
年轻的时候,正值旺年,年富力强的光景。
这个时候差不多就定下了人生的大致基调。
“还得是光速 笔直30万公里 笔直再笔直 笔直乘2 乘乘乘 乘下去 回不了头了 拜拜吧 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 最黑的地方见”梦想怎么照进现实?
还得靠光,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全亮堂当然啥都看不见,还得是黑天。
越痛苦的地方,反倒越能产生“光”来。
这部片子,最难的地方,还是在于台词的搭建。
当然,我们看到王朔的时候,就应该淡然了:有他在,这台词基本靠谱了。
大概是半年以前在望京吃饭碰见老徐和老王在一起吃饭……老徐胃口很好,看得我目不转睛,一顿饭光顾扭着脖子看她了……没准就在谈这片子怎么分钱吧,嘿嘿没办法,这2个人我都是贼喜欢。
片子看得很过瘾,老王不写书已经很久了,只能看这个片子解馋……现在唯一就是等,希望老王发一发慈悲,把剧本出本书,我等着买。
应该会出书吧。
又不耽误,还多挣点闲钱。
喜欢这片子得符合以下几条:1.不讨厌王朔,也不能太爱他。
2.能适应北京人侃,不晕,不烦。
3.绝对不能讨厌徐静蕾。
4.真爱电影,至少是真爱看。
(公映什么看什么,随大流的那属于慈善人士)符合上述条件的,看了出来估计不会大骂。
电影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就更好了:1.人手一剧本,头进场半个小时发,早看了也不好。
(新京报连载过剧本)实在不行,建议还是买盘回家看,被侃晕了的地方还能倒回来重看。
2.咱要是有俩房间就更好了。
开灯关灯,放音乐,吃饭抽水烟袋,老徐换发型、戴墨镜,上厕所,有沙发不坐坐地上。。。
能耍的地方不是一般小,看出导演尽力了。
现在详细说。
影片开始的超近镜头很有感觉,不过进屋了以后就没再用了。
也是,地儿太小,玩镜头显得太不真诚。
而且这片子话太密,镜头再乱就有点不道德了。
说到台词部分,的确很有王朔风采。
那些关于“说话一套一套的,不真实”的评论,绝对是没见过俩北京人深聊。
可能是说得流利了点,但一套一套,话语中透出的想象力特丰富,这是一定的。
王朔一直以北京方言写作,并创出了一类风格。
但,口语化写作写出来的毕竟不是真正的口语,特别是在对白很多的情况,还是会有点文,断句或语气稍微不到位,观众就晕了。
韩童生的台词相对比较多,有几处还是能感觉在背,背得太熟了语气就有点乱。
而且故事一上来就聊,虽然后来铺垫了导演和演员很熟,还是稍显突兀。
当然,爱听这一口儿都等着呢,甚太长时间也不现实。
导演方面,主要任务就是把握节奏。
把几大段台词分开,让观众感觉得出来翻篇儿了,到下一章了,或者主题进一步深入了。
上述的徐导用的开灯关灯等计谋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分寸把握得比较到位。
演员方面,韩的表演没什么挑,除了上面提到的台词太熟,但这谁都难免,最怕的一个字一个字蹦没出现,真好。
老徐感觉前面有点紧,或者也可能是我还没适应电影的气氛。
后来两个人的嬉笑怒骂,气氛的几次改变,都很好地掌控了影片的节奏,可以使观众一直都集中精力,并且没跟丢。
广告方面,除了百合网,其他的都可以接受。
百合网没少砸钱吧,太TM明显了。
鉴于为了艺术的尝试,都忍了。
主题非常有意思。
让话从导演和演员的对话里说出来,满足了观众偷窥的快感,也满足了自个儿泄愤的需要。
其实如果非要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个主题上较真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
无数人说过了,要不是王朔的贫法儿,话说出来可能会变得特别老生常谈。
记得当初对冯小刚就有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他没有一般大陆导演的要么变态的内心,要么高大全的虚荣,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加上对电影的热爱,一步一步在自己稳赚的情况下,走出一个商业化模式来。
但同时,又觉得他对所谓的艺术不够衷心,能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出一部分自我放弃的人,总感觉有点危险。
老徐的出现让我觉得另一个入世的大陆导演出现了,而且还带着女性视角。
公平一点说,中国电影先需要像上面两位这样的专业电影人,等电影业繁荣得跟好莱坞似的了,再出几个非要跟艺术死磕的人也不晚。
而这个想法,也很靠近梦想照进现实的主题大意。
谈了一夜,导演和演员都拧巴了,或者都豁达了。
接下去这戏还拍不拍,生活说了算。
建议把这电影拿到电影学院给学生们看看,结局自个儿决定。
您要是不缺钱,就不拍了,扭头找艺术去;要是指着这电视剧吃饭,就废话少说,给人家拍生孩子去;要是您都红到家喻户晓了,还给人家拍生孩子呢,那您就站窗口沉思吧。
题记:如果不贫就不是王朔了――――卡夫卡·陆(KavkaLu)http://joy.online.sh.cn/joys/gb/images/2006-07/04/xin_5307030409352653247614.jpg喜欢老徐,总是觉得她是个色色的女子,她喜欢眯着眼睛斜你一眼,作为男人会被这样的小心境所诱惑,所以,看了《梦想照进现实》我的第一句话是这妮子是个聪明孩子,她知道人际,她低调而时时在微笑里透出她心里的话:大叔、大婶,俺不是傻子。
《梦想照进现实》说穿了就是貌似正经的王朔的耍贫嘴,电影其实就是走卒贩夫一个乐子,把电影整成所谓艺术的大多数自己已经说不清白话活着太把自己当菜,本片最大的毛病就是老徐搁在里面的情调,这种非王朔式的情调损害了尖锐性,老徐还嫩点,不敢做一部真正依靠演员台词的电影,韩童生的戏有些急!
王朔这位北京侃爷许是憋久了,一开口依旧是那些道道,所以我是抱着听段子的心态看得,其实,影视界也就这堆破事,什么床戏之类其实看看那些日本影片就知道什么是生命的韧劲。
王朔总是有着小九九,那餐厅题词的话题我一下跨到了《无悔追踪》墨猪那一出。
喜欢王朔的这部片子就权当北方相声看,甭理会这是电影,一个多小时记住多少是多少以后碰上饭局露出几段显出自己的智慧。
这个世界就是自娱自乐,尽管放开了演,过了就说自己是布莱西特一派的。
有一句台词说老徐合适,“什么年代了还装这个”,现实里老徐就是那样,她的博她在公开场合谨谨慎慎的话语,不要以为观众真的以为老徐是个小女生,圈里混过她知道姿态就是一个戏剧,观众是容易忽悠的。
王朔好像挺烦电视剧的,假与不假都是活着,收了钱就演呗,只要中国还有那么多人,总会有对应的。
开王朔腔的其实立成儒合适,反正演员对于这样角色只要有台词功底就可以演,北方的演员对于贫嘴张嘴就来。
韩童生有些太正了。
老徐拍小资合适,太文艺腔的电影她都不知机位搁在那里,或许为了不过于沉闷我们看见两个人一夜折腾玩情调呢,这种安排显得过火。
他们数落许多人太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世界原本俗人扎堆的地方,小九九就是权利两字,甭把导演当成会飞的,是人,就有着人的一切弱点。
老徐需要明白电影的底子在于生活的厚度,这种厚度会让你荣辱不惊。
其实能拍一个平淡的、在语言上不张扬的电影才是难度。
作为电影形式老徐雄心勃勃玩了一把,想总比烧钱和破坏自然强。
虽然,我并不以为这是好电影,但,至少不凡,就当王朔说段子,听过算数。
【附录:影片资料】《梦想照进现实》2006中国大陆导演:徐静蕾编剧:王朔 主演:韩童生、徐静蕾片长:105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8(权当段子)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 下午22时13分 暑热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要不做个MP3文件听听就可以了?
值得一看
装逼
太爱了这片子。王朔是语言毒贩。
看这个还不如听广播 就听两个人在哪嘚啵嘚 嘚啵嘚 嘚啵嘚 您觉得这有意思吗
三颗星给王朔。徐静蕾。。你演得还没你导得好,当然我并不是说你导得好
烦
王朔的本子永远都是一股不服输的痞子味。
谁TM不爱老王啊!“这就是内个叫红尘的东西,万丈!”
没看懂
抛开我对主创的不待见,还真是我最喜欢的话唠类型
请告诉我这位全中国最出名的才女的演技在哪儿!!!
不能忍
徐静蕾,你真把自己当全才了?你的小老弟韩寒没告诉你吗,这个世界只有人才,没有全才。
起名儿真的重要。
话痨痨。。。
叨叨逼 话痨片儿 朔爷编剧
老徐演的忒紧吧 韩童生忒憨厚 匠气过重 原著我是当情话儿看的……戏太一本正了 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 不过还是很喜欢 如果把原著演全了更好了T^T
两个话唠.我觉得如果中国真想拍好这种话唠电影,请多学学别个贾木许的<地球之夜>!
呵呵,王朔自己跟自己拧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