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看了预告片的人都在吐槽卷福变得稀疏的头顶,脱欧和脱发相映成趣,但看完影片却让人笑不出来,在寒冷的1月让人越发觉得后背发凉.剧情逻辑清晰的梳理了一遍英国脱欧这事是怎么发生的,这件事被讨论过很多次,其本身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影片希望人们关注的就是舆论遭到有意的控制这一危险的行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科技的进步不一定更加解放人民,而是可能更进一步的奴役人民,这不是《黑镜》剧中的伪科学桥段,而是现实世界中发生过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的事,民众为了体验效率不得不向网络服务供应商妥协,放弃部分隐私权,而从广大民众中收集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零星信息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权力,这权力不能被直接行使,但允许其掌控者篡夺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力,因为其从源头上控制民众进行思考的原料一一信息,这在事实上剥夺了人民自由思考的能力.许多普通民众认识不到什么是真正对国家有利的,他们早已厌倦专家和政客不接地气的夸夸其谈,只想宣泄自己被忽视的愤怒,而有很多人甚至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愤怒,他们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虽然已经成年,但受到自身所受教育及所处阶层的局限,他们实际上无法对自己负责,更无法对国家负责,西方民主因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而丑态迭出弊端竞现,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崛起的信息权力如果不受控制,在道路的前方将是一个让人不愿想象的前景.
2013年,卡梅伦为了能够争取更多脱欧派选票,给了脱欧派一个承诺——只要他顺利连任,就可以进行一次“脱欧公投”。
(1975年英国进行过一次脱欧公投,以失败告终)所以在卡梅伦看来这次公投几乎是稳操胜券,因为脱欧派实力不值一提。
留欧派除了有现任首相卡梅伦,还有工党大佬科尔宾,其他大部分主流政党也都支持留在欧盟,而脱欧派仅有包括鲍里斯.约翰逊在内的6名内阁成员和大约140名保守党议员。
2016年6月23日,这次公投最终以17176006票同意、15952444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英国脱欧”。
脱欧派在重压之下,最终实现以少胜多,逆风翻盘。
这部迷你剧是从脱欧公投首席总监多米尼克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幕后精彩的政治角力。
可惜的是,导演自身是留欧派,并且男主角的扮演者“卷福”也是坚定的留欧派,既要表达自身政治立场,又想谁也不得罪。
最终结果就是全剧“伟光正”且节奏比较平淡。
但其中去偏僻小镇居民家拉票、焦点组受访女性情难自已、公投终极唱票等几个片段还是可圈可点。
另外约翰逊的扮演者神态和语气也模仿得比较到位。
2013年,BBC记录片《鲍里斯·约翰逊:不可抗拒的崛起》就曾断言,约翰逊被低估了,他将不可阻挡的成为英国首相。
当时,鲍里斯才刚开始作为伦敦市长的第二个任期。
如今公投已经过去三年多,脱欧的羁绊还在继续,已经从伦敦市长成为英国首相的约翰逊会成功吗?
剧中有一句台词发人深省:“这不是右派与左派之间的对抗,而是新与旧的对抗。
这就是新政治。
”
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主演聚焦英国脱欧的2小时新剧《脱欧》(Brexit,暂定名),饰演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
该剧将探索这场数据驱动的政治运动,这是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有争议的政府公投之一。
剧集由托比·海恩斯执导,剧作家詹姆斯·格拉汉姆操刀剧本,今年下半年开拍。
生活在欧洲,我切身体会并经历了三年前英国脱欧给整个欧盟带来的现象级的震荡。
当年Brexit将英国人民大致分为了脱欧派、留欧派和不知所措的吃瓜派。
本片就是从脱欧派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角度出发(我们的发际线比天高男神卷福先生),为大家揭露了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秘密。
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在网上搜索的内容、发布的信息抑或看过的视频,不仅能让各类电商精准发送他们想让你看到的广告,拉动社会经济,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卷福的脱欧组织通过一家网络数据公司,为每个吃瓜群众“量身定做”了宣传信息,内容包括高额赋税及大批移民、难民问题。
这些并不真实的宣传信息成功煽动了吃瓜群众们对欧盟的不满情绪,于是这个组织在短短一两百天内获得两千万选民。
看到这里我在想,这些选民估计和英国真的脱欧后谷歌搜索:什么是欧盟?
的网友应该是同一批人。
同时,VOTE LEAVE组织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也成功戳中这两千万人的G点。
Back一词胜过千言万语,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离开欧盟,我们英国人翻身农奴当家做主。
忽然想起几年前年少无知的我在西班牙历史课上用同样的Take Back Control 这句话形容加泰罗尼亚闹独立,也成功戳中了历史老师的G点。
影片最后还点到为止地揭露了一个非常细思极恐的内幕:脱欧派背后的两个数据公司都和亿万富商罗伯特·默瑟有关系,而他也是川普竞选活动的最大捐赠者。
其中关联,妈呀,水太深,不敢想。
其时并未曾关心过时事,并不知道影响到底有多大,只是隐隐约约知道自那之后英国多了很多袭击事件,好似变得不够安全了。
片子算以半纪实的方式来还原当时的民(乌)主(烟)选(瘴)举(气)的局面吧,什么都不用多说,看客自行领会。
水平有限评不了剧,有一点小感想。
1.世界上永远没有完美的政治体制,所谓民主也不过是在puppet master的引导下用"自由意志"为他人实现政治/经济目的而已。
有选举权只是假装有发声权而已,你选出来的人只会为他背后的利益集团发声。
虚假的权利用来做什么?
还要付出真实对应的义务,麻烦。
2.聪明的人讨厌被愚蠢的人指导做一些浪费生命的事情,长期积郁爆发下第一反应是"改变",无关对错,不计后果。
其实也是"破坏",让现有的体制/秩序不再work,重建一个"公平"的环境,精英阶级来掌握主导权,就是片中一再强调的"take back control",而并非真是像slogan写的那样真的为民众取回自主权。
而通常也拥有自私的共性,"I just reset the system, but expect someone else to change the world." 好写实,你只想做一回自己的主人,但这无力改变这操蛋的世界,于是拉着全国人民和你一起走向可见混乱的未来。
3.这混乱其实迟早都要来,有没有这张选(闹)举(剧)都是。
政治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就是需要这样自我内耗的过程来为之后的变化保存能量。
过去几千年人类世界不就这么过来的吗?
你说科技进步了,人类进化了可以避免,不存在的,人性如此,无非是死的人少点。
4.为了这辈子生活的好一点,真是要算好经济周期和政治发展阶段,投身在一个civilized的国家乖乖做一名普通群众就好,经济上过得去,政府虽然暗地里欺负你在外面还是可以保护你。
活的轻松点,这才是ultimate的目标。
写完,困觉。
从片子的内容看得出,白左对于自己这几年来的逐渐失势根本没有一点认知,满脑子还是“我太先进太高贵了这帮low逼配不上我”……当选举结果符合他们预期时,这叫伟大的民主当选举结果不符合预期时,这叫该死的民粹他们当政时,视各种共识为无物,大搞左翼能动主义,公开宣称自己政策的牺牲品是“nessecity sacrifice”,这是进步主义……对方上台,同样搞法,这是法西斯,是仇恨犯罪……为什么脱欧,为什么右翼民粹兴起?
原因并不复杂,只不过这帮国际大资本手里的戏子和政客根本不敢提而已……资本集团在"自由"、"开放"和"包容"之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普通民众却因此失去工作和收入,陷入了贫困。
事实上,西方当代左翼倡导的多元化和自由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沦为剥削本国民众财富的道德大棒,这个意识形态一方面为资本利得集团的贪得无厌做着"高尚"的辩护,另一方面,却把国内普通民众最起码的维持财富尊严的祈求,无情践踏成纳粹或者法西斯。
战术对了胜利就在不远处挥手了。
在头脑风暴后分析投票人群后,已然站边的是无法动摇的,那么那11%就是可争取的人群,找准共性,有的放矢。
数据公司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真是件可怕的事情,细思恐极。
每天朋友圈总有热衷做各种性格,星座,运势,形象测试的,应该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其实搜索网站,某宝,某书,甚至送餐的软件,哪个不是每天根据你之前搜索跟浏览来给你推荐呢?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里。
所以最好behave well. 说回影片。
如何争取?
共情,煽动。
人心一旦被捉摸透,是件危险的事情。
没有人愿意“失去”!
告诉你将有百万人跟你抢资源,都来你的国家,国家要付那么多钱,告诉你现在的惨状都是XXX造成的,脱欧就找回来了。
人们一下被点燃。
那些留欧派还在理性地证明这个那个,显然无法给这些已被煽动气愤的人们一个满意答案。
况且这个炸弹早就埋了很多年,那么年无意的抱怨最终推波助澜,送了脱欧派一程。
地铁碰面后喝一杯的谈话其实挺深刻的,人们真的想好多年后自己的子孙经历什么么?
事情已经发生,从今天我们看到即使知道当年各种违规,结果无法改变了。
不知那11%如今怎样想?
后悔么?
Hmmm,虽然我们有句老话:改变总是好的。
P. S. 精准推送太🐮了,数字化大数据学学吧。
主要是字太多了短评放不下= =James Graham的剧本其实就两条线:一条Dominic Cummings(Benedict Cumberbatch)的Vote Leave,一条卡梅伦zf 的spin doctor Craig Oliver(Rory Kinnear),双方对垒,前者把握到了时代脉搏,提出现在是New Politics时代,主动出击,后者发现苗头不对时 为时已晚,被将了一军。
故事的高潮在退留阵营两人在投票前夜偶遇,并在酒吧里展开的一番舌枪唇剑。
(听起来怎么有点不太纯洁>_>)——可惜James Graham大约是怕大洋对岸的美丽奸人看不懂(本剧是Channel 4与HBO合作的,并同月在美国播出),又怕美丽奸人对英国zz妹有兴趣,于是掺进了很多蛋疼的细枝末节比如——剑桥分析门,毕竟这也关系到了美国选举投票(但实际上 剑桥分析门事件究竟多大程度地影响了脱欧公投 依然是个谜);又比如为啥要让美丽奸人更眼熟的Benedict Cumberbatch来演Dominic Cummings,明明Rory Kinnear的秃头更天然一些【喂】;再比如那个从take control到take back control的slogan灵感来源桥段也太没意义了= =而且Dominic Cummings支线占相当大篇幅的同时,James Graham似乎也很吃不准Dominic Cummings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会儿表现他zz嗅觉灵敏但道德感低下,性格乖癖的一面,一会儿又要表达他其实是个顾家好人,显得衔接生硬没有一贯性;另一方面Benedict Cumberbatch又走上了他演反社会天才的老路= = 全剧比较精彩的部分还是在Rory Kinnear,一边照顾一群儿童吃饭,一边和留欧派开电话会议,结果怎么也无法控制儿童规矩吃饭,以此隐喻他的留欧策略已经失控。
另外UKIP双人组的作为搞笑担当也够可以= =
很好的题材,导演抓住了如何煽动底层人民情绪这条主线,和精英政客们所谓理性的无力反击这条副线,张弛有度,很是精彩。
1 片长90分钟,感觉有点短。
脱欧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两个小时也不多,还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
比如有本somewhere vs anywhere的书,提到脱欧的主力是出生直到工作都在一个地方somewhere的人。
这个观点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看到。
2 我算是数据分析的入门者,但是没有体会到数据分析以及所谓的精准画像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电影中只是泛泛而谈,不过这毕竟也不是技术类电影。
我个人感觉,大数据画像起的作用应该低于那些take back control,NHS和土耳其移民等煽动性口号。
3 留欧负责人的顿悟,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他意识到了脱欧思想的来源是政府几十年来执政的积弊,有什么事情喜欢向欧盟和移民身上推。
但这是在中年白女哭诉了一番(盎撒人与生俱来的骄傲?
)之后,他就突然顿悟了,感觉不到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1、The uncivil war翻译成“无理之战”感觉有点词不达意,“野蛮之战”大概更接近影片的主题——名义上是civil的民主投票实际上却是uncivil的政治斗争,作者是在表现政治斗争的野蛮、虚伪、不择手段。
2、男主在做市场调查的时候选的是酒吧、游戏厅、小餐馆这种中下层阶级常去的场所,他们的见识更直接、局限、短浅,对欧盟带来的好处已经习以为然,对欧盟带来的弊端记忆犹新,对整体格局一无所知。
而且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三观已跟不上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这种不安全感和挫折感总要找个人来背黑锅,那就是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欧盟咯。
3、最广大的中层、中下层、下层群众在信息革命之前很难使他们团结起来(除非战争),信息时代有了组织“乌合之众”的技术和能力。
两个派系的领导者的服装也很有意思,一个是干净的西服正装,一个是屌丝装,正像是中上层阶级和中下层阶级的对抗。
4、“选民是用脚投票的”,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选民的政治态度会受到政治家的引导,但是现在不需要政治家出面,只需要大数据分析后的精准的信息推送就可以诱导选民的政治态度。
选民们变得更加容易被控制和拉拢,更像是工具了。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是在留欧派的座谈会里那几个公民代表的争论,黄头发的中年妇女说“受够了自己一文不值、一无所有”,她把矛头指向了欧盟,以为是欧盟让她变成这样,以为脱欧就会让自己突然变得有了价值,可惜即便脱了欧,她依然会一文不值,而她对此一无所知。
5、公投结果出来后,脱欧派的狂欢和留欧派的落寞,似乎这仅仅是吵架双方的斗气,以为出了结果就是结束,这个公投怎么看都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
无论是脱欧派还是留欧派,都是失败者,真正的胜利者是这批数据科学家,他们的实验成功了。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对手究竟是谁,也不知道他们今后要面对的是什么,甚至政客都不知道,他们在这场闹剧中,起到的作用只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6、《未来简史》里提到一个观点——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个人的数据,但是现在我们却在让这些巨头公司们免费获取。
从这个观点出发联想的话,我们这些广大普通人的未来简直太黑暗了——变得无足轻重、任凭摆布(比被剥削更残酷的是无足轻重)。
某国产手机品牌有个提倡把朋友圈的权限给放开的广告,还被吹成是最走心的,简直呵呵了,被BAT搜刮还不够,还要它来掺和?
简直就是像是列强瓜分晚清一样。
6、靠大数据技术改变政治格局,简直就是世纪豪赌。
英国民主大选只是数据科学家的一个大样本实验,简直太牛了!
财富、声望在这些数据科学家眼里都不够吸引人,他们要的是最稀缺的资源——至高无上没有任何限制的权力。
这个技术的威力可能不亚于核爆。
8、我有个疑问,51%难道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吗?
什么叫大多数?
我觉得至少得66%以上才可以勉强称之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吧。
对于这种以微弱优势获胜的选举,应该流产而才对吧。
ps:据说希拉里特朗普那次美国大选的时候也是如出一辙。
电影拍得一般,题材发人深省。题材很好,但是没有把各方阵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形拍出来,整体略显浅薄。 卷福变秃福,应该叫《脱发:无理发师之战》。
蛮精彩的,一直认为这种题材很枯燥,但拍得完全不枯燥,演得很好。
没有背景了解根本就跟不上节奏,看得云里雾里。
不知道是导演的问题还是剧本的问题,全片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顾影自怜感,乏味无聊,看新闻都比看这部片子有趣。
英国根本不需要民主.
不知怎的居然拍成了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归因还是太浮于表面,但很有娱乐性…
有些不错的台词和思考。
故事背景不错,但是拍的太无聊了
前半段把重心放在多米尼克个人身上,以他为核心逐渐构成脱欧团队,也正是他不墨守成规的思路牵引公投获得成功,这其中互联网上的信息战以及对摇摆阵营的鼓吹游说是胜利的关键,不过庆祝过后留下的一堆保证又成了政客的空头支票,多米尼克最后也意识到游戏的形式不改变的话be in or be out都没有意义。
其实脱欧的综合原因是很难在一部电影里讲清楚的,更何况还想做做时代解读,就会显得散乱和神神叨叨,连带着这个角色也脸谱化了,后面算是挽回了一点,但是还是太难把握了。无论如何,卡梅隆哼小调总是要鞭尸的。
不了解脱欧及英国政府体系相关背景,所以get不到电影的点
无论这部还是《梅尔罗斯》都是卷福用来炫技的,他用特别不同的演法满足自己的表演欲,也让人们看到他技术上的可能性,但至于整体故事而言,实在太一般了。
还不错。被支配的选民,难摆脱的政治痼疾。
无厘头
卷福秃了,但是更强了。很多时候人们以为自己表达的观点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在你表达之前,你早就被洗过脑了。英国脱欧公投前一两百天,其实脱欧派并不占多数。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运用大数据分析,定向投放广告等新型游说手段,使得脱欧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后获得了公投的胜利。其实想想还是很可怕的,互联网掌握了人太多的隐私,如果与你生活相关的所有APP数据都被一个组织掌握会怎样?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facebook比你更早知道你什么时候不爱你的妻子了。
老套 无趣 一句话可以说清,不想听吵
更像個人事件傳記 影片沒能表現雙方有什麼明確觀點 衝突矛盾交代不足 發生就很無厘頭了
大数据的魅力和力量
今年到目前为止看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太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