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看《多罗罗》的那同一个厅看的《母べえ》, 影片结束的时候也有掌声, 但不如去年热烈, 过了一会又响起第二轮掌声, 因为第一轮掌声响起的时候, 很多人还在抹眼泪鼻涕, 空不出手来. 去之前有看过影评, 对这电影的印象便是那「温馨家庭剧」, 也有听说这电影乃是导演山田洋次向所有无私伟大的母亲们致敬的作品. 然则, 在完整看过影片之后, 却觉得有理由怀疑那些写娱乐新闻的人究竟有没有看过影片本身. 确实,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位温柔而坚强的母亲, 但影片的意图决非单纯如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家庭, 以此为窗, 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或是「刻画母爱的伟大」. 同时, 我也认为, 那些批评影片焦点涣散的人, 你们并不曾真正看懂它. 在同是二战背景的电影中横向比较,《母べえ》在气势上不如《硫磺岛家书》恢弘, 在剧情上不如《战俘快车》跌宕, 但不应当以此为指摘的依据. 若以文体来譬喻电影, 我认为《母べえ》只是一本陈旧的日记, 松散地记录着一些不该被遗忘的往事, 请勿要求它磅礴大气或是情节曲折, 那是对史诗或者小说的要求. 日记是用来记录生活轨迹的, 即便是在非常的年代里, 家庭生活也是淡如水, 但不乏趣致点滴,《母べえ》便是这样一部泪中有笑的生活记录. 「母べえ」, 读作「ka-be-」, 英文片名中的「Kabei」便来自于此, 是野上家的女儿们对母亲的昵称. 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母べえ》是: 在父亲野上滋因发表反战言论, 被定为「思想犯罪」而被捕后, 母亲如何身兼父职撑起这个家的故事. 然则, 可以浓缩至一句的只有剧情梗概, 我无法将母亲的辛苦提炼概括, 用一句话说清. 一方面, 母亲要四处奔走, 为探视解救丈夫而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 两个尚年幼的孩子需要养育, 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需要操持, 还要兼职赚钱以筹措家用.. 即便生活如此拮据艰难, 她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无论面临多大的逆境都不卑不躬. 警察的讥笑挖苦, 父亲的不理解, 孩子缺衣少食, 乃至丈夫病死狱中, 作为精神支柱的亲友相继离世.. 这一切的压力都没能压垮她的脊梁, 这就是《母べえ》所描写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当然, 那样艰辛的漫漫长路, 并不仅是依靠母亲一人之力一路行来的. 最先伸出手来鼎立相助的是父亲的学生山崎, 他因为深度近视和一侧耳聋, 起初不在征兵之列, 因而得以陪伴野上一家, 代老师承担着父亲的义务. 此后不久, 父亲唯一的妹妹, 孩子们美丽的姑姑, 久子也来到这个家中一起生活, 尽管久子画画很棒而做饭很糟, 但不妨碍孩子们喜欢和依赖她, 她成为了继山崎之后对这个家来说深为重要的另一精神支柱. 来自奈良的仙吉叔叔虽然只一起生活了不长的一段时间, 但他的来到, 在精神上汲于母亲极大的支持, 临走时还将自己用毕生积蓄购置的金戒指留给了母亲. 叔叔返乡之后, 孩子们在广岛的祖母病了, 狱中的父亲无法前往陪伺, 久子姑姑只能孤身回到家乡尽孝, 战后次年痛苦地死于辐射病. 在狱中的父亲日渐憔悴虚弱, 虽然熬过了难耐的暑热, 但未能熬过寒冬.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 父亲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然而未能给家人以丝毫安慰, 因为妻女们面对的, 是父亲冰冷的尸体. 而母亲仅存的依靠, 山崎, 也因为战事的步步深入, 最终未能免除被征召上战场的厄运,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 因船舰触雷沉没而溺死. 母亲在失去了所有精神支柱后, 仍然坚强地独自抚育女儿, 孤独地走完余生. 母亲临终时, 小女儿照美哭泣着安慰母亲: 母亲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重担, 去天堂和父亲、久子姑姑还有山崎相会了. 然而母亲尽最后一丝力说出的遗言却是: 她不求来生, 只求今生与父亲相守. 这让女儿们难忍悲恸的遗言让人不由得想起胡兰成那「但使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的婚书, 我想母亲的遗言和那婚书是一个意思. 这一刻的安宁, 即便无可能永远都在, 俗世的厮守, 也比在天堂的永远更加美好. 母亲的临终是这部影片的终幕戏, 但我觉得, 在片末放映字幕时所回放的那些回忆母亲生前如何操劳的镜头与旁白, 才是真正的结尾, 亦是影片的主旨: 是谁将这些责任与辛劳加诸在如此柔弱的母亲身上? 是谁生生分离了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 又是谁剥夺了父亲、久子姑姑和山崎的生命? 那些说《母べえ》是人情戏亲情戏温情戏的, 请回答影片末尾的那些提问.《母べえ》压根就是对挑起战争的那个疯狂时代的质问.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 但战争造成的创伤至今尚未痊愈, 在战后六十年这个坎上, 日本国内泛起的对战争反思的浪潮, 是促成《母べえ》出世的温床吧? 透过影片中对那个年代视为必然的那些荒谬事的揶揄, 在令人发笑之余, 也渗着一丝苦涩. 譬如居民开会前向天皇朝拜 (勿发笑, 这就好比某个时代和谐国凡会必先朝拜始皇帝), 主任让大家集体面朝天皇宫跪拜, 但一个顶真的婆婆纠正大家说, 她在报上看见天皇正在行宫, 应朝行宫跪拜. 但行宫在哪呢? 到底该面朝何方呢? 又有人觉得向天皇跪拜是对皇权的致敬, 不管天皇在不在宫中, 都应向天皇宫跪拜. 大家喋喋不休地争论到最后也没有人能做得了主, 就连居委主任也不敢定夺, 表示要向地区主任请示.. 又如母亲病倒, 山崎生气女儿们为何不去延请医生诊治, 大女儿初子回答说, 自从地区内唯一的医生被强征入伍后, 就只剩下医生年迈的老父为大家看病了, 老人家忙不过来.. 再如姑姑在街上被所谓的「爱国妇人」们指责, 说擦口红是违反国家禁奢令的可耻举动, 叔叔也被要求捐出金戒指支持「圣战」. 最好笑的应属居委主任, 煞有介事地向母亲转述他听来的「日本强大之路」:「日本将称霸亚洲, 德国将称霸欧洲, 然后日本再与德国决战, 最终称霸世界! 所以, 我们现在要和德国暂时做朋友.. 」 其实居委主任是个好人, 都是仰仗他的帮忙, 为母亲找来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 母亲才有了一份虽然微薄但勉强可以维生的收入. 在战事日趋紧张, 燃料即将配给之前, 他还悄悄赊给母亲许多煤炭储备过冬. 还有别的邻居把自家女儿的旧衣送给母亲. 但在那样荒谬的时局下, 母亲虽然接受好心邻居的帮助, 却绝不敢向邻居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偶有一次, 带着小女儿和丈夫开出的书单去丈夫的老师家为丈夫借书的时候, 忍不住悲戚向教授诉说了丈夫被抓走时的状况, 教授的回答却是:「你把自己说得像受害者一样, 但你丈夫难道不是因为犯罪了才被捕的吗?! 」母亲不堪忍受「丈夫是罪犯」这样的侮辱, 当即放下所借的书籍, 拖起女儿便离开. 只有仙吉叔叔来到的时候, 母亲的精神才终于得以放松, 小姑久子和大女儿初子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母亲会和如此粗鄙恶俗的叔叔谈笑甚欢, 那是因为, 只有和仙吉叔叔在一起的时候, 母亲才终于可以畅所欲言, 无所顾虑. 正是依赖着这些率真而可贵的人情与亲情, 依赖着这些精神上的支柱, 母亲才得以在那样一个风雨飘零的乱世一路顶着困难走过逆境. 影片中值得再三体味的细节有许多. 其实我并不觉得教授对父亲的指责是真心, 从教授夫人热心地用战时极难得到的珍贵的咖啡招待母亲; 从教授夫人追上不打招呼便离去的母亲, 让母亲把野上先生想借的书带回去, 并把女儿照美来不及吃的蛋糕包好塞给照美这种种细节, 都可以看出教授家对野上一家的怜悯与关切. 只是, 在那样的时世中, 教授也怕被定性为「叛国贼」的学生会为自己引来祸事吧? 就像老医生所感叹的那样: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世啊! 一个不敢大声说出真理的荒谬时代. 从教授家离开的时候, 照美不情愿地被母亲拖走, 边走边不住惋惜她还没来得及吃的那块蛋糕. 似乎照美在剧中的台词一直都是在叫唤着「我饿」. 在另一场戏中, 母亲带着一双女儿去赴外公的寿喜烧宴席时, 面对老父要求的, 脱离父女关系与离婚归家的两个抉择, 母亲毅然选择了与老父脱离关系, 并且当即离去. 被母亲拖走的照美又是很不情愿, 惋惜她尚未到口的牛肉. 或许大家都会感叹母亲的高洁风骨, 也会原谅照美的年幼不懂事, 但我觉得这两场戏里照美的哭闹, 其实还有更深的寓意吧:「面包」的力量不能无视. 就如同教授有他的无奈, 外公对母亲的苛刻也是可以理解的. 身为公务员的他, 因为女婿的「叛国」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 不堪重负, 乃至不得不辞去公职. 脱离父女关系只是一种威胁吧, 他坚持要女儿离婚肯定不完全是自私的理由, 更多的应当是想要从凄苦境地拯救女儿的赤诚父爱吧. 还比如山崎对母亲深藏不露的微妙感情, 这种无私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操不免使人感动落泪. 《母べえ》便是这样一部生活日记, 没有起伏, 更无高潮, 平淡却仍不乏感动人心的力量.
看见片名,便吸引了我,无论如何,关于母亲的电影,始终都会触动我的内心,漾起我悠悠的思绪和感恩之情。
山田洋次以二战为背景,用影像细腻的描绘了一个纯朴的东方女性形象,有血有肉,有棱有角,宛若观看着自己母亲的表演,心生共鸣。
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论这部电影的细节部分,面对丈夫的不公平迫害,佳代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她依然乐观的面对人生,在山崎的帮助下,历经险阻,终于取得了对丈夫的探视权。
然后,探监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丈夫遭受的非人摧残以及警察们冷嘲热讽都预示了接下去的悲苦日子。
佳代为了继续维持开支,找到了一份在小学担任临时教师的工作,不满45公斤的身体还要和学生们一起又蹦又跳。
生活的压力和抚养儿女的重担硬生生的落在了她的双肩上,而她却一如既往的扬起灿烂的面容,给自己和孩子以坚定的信心。
传统的东方女性(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身上都隐藏着坚韧的性格,她们往往将家庭放在第一,一生为止操劳,无怨无悔。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从侧面说明了东方女性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在以男性之上的社会里,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依附于传统的性格特征。
她们甘做阶梯,隐身于丈夫和孩子的身后,一边给予巨大的物质帮助(持家)和精神鼓励(育儿),一边却默默的牺牲着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不过,或许她们也正享受着这种幸福吧。
但是,随着女性自觉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清醒,一系列的女性独立运动也随之风起云涌,现代社会的日本女性,由于更多的接受了西方思潮的熏陶,已经开始慢慢淡化了女性的传统特征,她们张扬的个性,不羁的生活态度和愈发开放的非主流思想,将她们打扮的犹如藏身于黄色皮肤之下的西方嘻哈女性。
她们钟情于表现自我,对待爱情、婚姻和性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她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也再没有什么是羞于启齿的,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尽情的享受生活带给她们的快乐,至于所要承担的某种责任,她们还没有来得及去加以思考。
导演在赞美以佳代为代表的传统日本女性的同时,也对日本过去的那段历史做了反思,并鲜明的表露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影片中看见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带给人们心灵的巨大伤害,就不难看出导演持有的立场。
比起《在这世界的角落》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的具体体现来说还是层次薄了,主要还是文字狱的部分。
有一点一直很纠结,照美第一次见到爸爸,监狱管理人员言语侮辱父亲她不顾母亲阻挠直接顶撞,像个成熟的大人。
然而后来其他人侮辱父亲,说她父亲活该,她都没有任何反应,基本停留在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要吃要喝的层面。
我终于注意到战争期间,女性都没有穿和服,而是穿了裤子,方便逃生躲避。
有一种母爱是电影《母亲》里面佳代那至死也具有的坚定和强韧,清醒的良知和意识。
悲剧的年代给普通的家庭蒙上了阴影,而佳代在丈夫被警局带走后撑起了整个家,时刻提醒女儿们要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面对生活;
愿意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事并给出自己的解答和建议;
和女儿们一起读狱中爸爸的来信,并认真讨论和分享自己和孩子给爸爸的写信内容;
为了不失去一份难得的教职工作,作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内心不认同的价值观环境里强忍着无法倾诉,而又为了顾忌大女儿的感受,不得不请唯一能放心对话的远道而来的舅公离开。
最动容:当第一次去探望被关押起来的丈夫时,看到丈夫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又脏又臭,二女儿害怕的往后退,她死死的把她按在身边,让女儿不能嫌弃自己的爸爸,自己强忍着伤心,给丈夫换衣服,看他吃下自己准备的便当,回去却哭了一路。
大雪纷飞的寒冷的冬夜,把病死监狱的丈夫接回来,进家门前的一句:亲爱的,你回家了!
饱含着多少牵挂和不舍,悲痛和伤心。
当山先生收到征集令来告辞的时候,多年积累的感情瞬间爆发,紧紧攥住山先生的手。
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小姑子、舅舅都已经为这个时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山先生的离开意味着什么,而自己又那么弱小而无力。
最终她等来了山先生的遗言,却再也见不到这个帮助过他们家无数次的老朋友。
当母亲最终老去,在病床上告诉自己的二女儿:谢谢照顾,给你们添麻烦了,再见。
这是多么隐忍而不求回报的母亲啊!
当二女儿告诉她安心的去吧,能见到那些已逝去的故人时,她反而说:不想在来世再见,只想今生(与他)好好活着。
全剧主题由此得到升华。
父亲临终前给母亲写的一封信,作为电影结尾。
画面放映这母亲一天从早到晚的奔波身影,旁白是父亲念着这人世最后一封信。
“早上5点半,你就醒了你打开煤气,烧水煮饭然后,叫醒一对女儿去上学你替大家准备好午餐便当你是个小学代课老师,收入微薄你又瘦又憔悴可还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唱歌非大声不可你一天得辛勤工作几个小时?
大家都同情你的不公待遇可为保住饭碗,谁也不敢吭声一旦丢了工作,你就没有出路了为了我和孩子们你咬紧牙关,拼死拼活地干你疲惫的身躯还不到45公斤重就如破碎的瓷片一般是谁,把你摧残成这副模样?
是谁,让我们受此煎熬?
你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可我突然发现我必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你你身上的不屈和坚强令你闪闪发光当我脆弱无助的时候这个念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并提醒我,我是个活生生的人”致敬伟大的母亲
2月1日-映画の日,记得上一次在映画の日看电影是去年十二月的《三丁目的夕阳》,同样作为昭和时代剧,山田洋次的新作《母べえ》的片场和三丁目截然不同,去年12月时三丁目已上映了快一个月了,但影院中仍然人头攒动。
《母べえ》才上映了5天,影院里只剩下了那些花甲老人,看着他们的偶像吉永小百合,看着那熟悉的“山田组”制作的电影。。。。。
三丁目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勾起了那一代日本人童年的记忆,很多人都能从影片中找到从前的自己,再加之以其戏剧化的故事很容易吸引观众们的眼球。
而《母べえ》则完全回归到正统日本电影的道路上,山田洋次又一次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的家庭,同时以之为窗口,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之前山田洋次就有许多类似的作品,例如之前《家族》一片描绘了经济高度成长期期间风间一家前往北海道开拓未来的奋斗之旅,又如《儿子》讲述了泡沫经济破灭后一对父子重归于好的故事。
乍一看这些家庭故事的内容无非就是那点事,但往往就是那点事就能给你带来那种说不出的好感。
也许三丁目的夕阳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感动,但《母べえ》则让我完全为之震撼了。
故事主要围绕着野上一家而展开,野上滋是一个大学教师,为人正直,坚决抵制战争;妻子佳代美丽贤惠,女儿们也非常讨人喜爱,一家人其乐融融,所以出现了“父べえ”,“母べえ”的称呼。
但不久野上滋就因为所谓的“违反治安法”被捕,一家子平静温馨的生活就此结束。
之后母亲就成了家里唯一的支柱,她不仅温柔地守护着可爱的孩子们,还坚决的拥护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的生计到处奔波。
这个角色由日本著名女演员吉永小百合出演,对于吉永小百合,我想以无需太多的介绍,作为日本电影界公认的“银幕女神”,无论从相貌还是演技上都无可挑剔。
这次母亲这一角色在形象上和她非常相配,贤妻良母,外柔内刚的特征正是吉永小百合身上所具有的,而且她多年参加反战志愿活动和影片中崇尚和平的佳代又非常地吻合,这样的一个角色让她出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果不其然她通过了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成功的诠释了母亲这一伟大的角色。
正如山田洋次所说的,这样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少了。
为了自己的孩子,每天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甚至还到小学当了代课老师;为了心爱的丈夫,她想尽一切办法去监狱探望,为此她甚至和自己的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
吉永小百合在片中用其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们,生活会有转机的,我们一定能挺过来。
当然,光靠佳代一个人毕竟还是不够的,这时亲朋好友成了她坚强的后盾,电影里所反映出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信赖与温情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毫无任何顾忌,这是现代社会中难以寻觅到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淡了,那个温馨的时代真得已一去不复返了吗!?
在影片中给予佳代最大帮助的就要属山崎先生了,作为野上滋的学生,他一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得知老师被捕获,不遗余力地帮助野上一家,到处打听野上滋的情况,到处奔波寻找探视的方法,使佳代减轻了不少负担,同时由于比较憨厚的个性,深得两个女儿的戏爱,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叫浅野忠信,大家没看错,就是那个号称“日本第一颓废男”的浅野忠信,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垣原(《杀手阿一》),那个问题青年健次(《悲伤假期》)。
如果之前没有看演员表的话,也许你都认不出那个人是浅野,他在片中的造型完全不同于之前任何作品,之前接受采访时浅野也表示这次的电影是对他是一次新的挑战,他会努力去塑造这个角色的。
毕竟浅野出道那么多年,实力是摆在那的,他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我是不清楚为什么山田洋次会选择浅野来出演这个角色,可能是想借用浅野在欧洲的名声,让自己的新作能在柏林有所作为吧。
有了亲朋好友的帮助,再加上自身的努力,野上家的生活也逐渐平稳了下来。
但是就在那个时候,战争爆发了。
日本涉及到反战这一话题的电影数不胜数,前有市川昆《缅甸的竖琴》,《野火》之类的佳作,最近也冒出了《男人们的大和号》,《吾为君亡》之类的作品,姑且抛开他们一直在那里宣扬的军国主义精神,就电影而言,对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与毁灭刻画得还是很真实的。
这次《母べえ》一片主线虽然是赞扬日本传统女性的伟大,但反战这一话题也一直隐含在影片之中,无论是野上滋誓死不写忏悔书,或是叔父仙吉的反战游行,再是山崎在战场上最后那绝望的眼神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出导演对战争的憎恨。
战争到头来最受苦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望着吉永小百合那悲悯的眼神,突然间苍老的面庞,我的心在颤动,战争是多么可怕啊。。。。。。
随着战争的结束,故事也差不多该结束了,母亲继续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抚养着孩子们。
几十年后当母亲将不久于人世时,“母べえ,母べえ。。。
”女儿们在不停的呼唤,这一声声呼唤同样也反应出观众们的心声,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会被这样一位母亲所感动,所征服,让我们深深地表达出对她的敬意,然后,说一声:走好,母べえ。。。。。。
那样艰辛的漫漫长路, 并不仅是依靠母亲一人之力一路行来的. 最先伸出手来鼎立相助的是父亲的学生山崎, 他因为深度近视和一侧耳聋, 起初不在征兵之列, 因而得以陪伴野上一家, 代老师承担着父亲的义务. 此后不久, 父亲唯一的妹妹, 孩子们美丽的姑姑, 久子也来到这个家中一起生活, 尽管久子画画很棒而做饭很糟, 但不妨碍孩子们喜欢和依赖她, 她成为了继山崎之后对这个家来说深为重要的另一精神支柱. 来自奈良的仙吉叔叔虽然只一起生活了不长的一段时间, 但他的来到, 在精神上汲于母亲极大的支持, 临走时还将自己用毕生积蓄购置的金戒指留给了母亲.
对电影中 一个画面感触很深姐姐和妹妹给狱中的爸爸写信,妹妹说自己很健康很开心,姐姐说自己一切安好。
姐姐责备妹妹不体贴爸爸的感受,妈妈却说,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论好坏,爸爸一定会很高兴并且认真的对待。
面对父母的关心与问候,常常会敷衍以““一切安好””,或是担忧他们不能承受,或是疲倦于说来话长,认为自己这是体贴关心,独自承担。
从不曾考虑过,他们也希望能被认真地对待,也许消息本身苦乐参半,但更多的是欣喜能与你共同分担,你的成长有他们的陪伴。
一部至为感人的片子。
特殊历史时期,战争爆发的年代,政治上反党反政府的教授因扰乱社会治安锒铛入狱,一家妻儿5口倍受牵连。
教授的妻子,也即主人公“母亲”,不明白丈夫到底犯了什么错,但是始终坚信丈夫不是坏人。
非常时期,人们的一出出作为简直是活的戏剧。
教授的学生袒护老师,第一次监狱探视竟然泣不成声和缓不过来,连事情也没谈成。
街坊邻里“街坊促进会”主持人无条件地在母亲困厄时伸出援手,可谓雪中送炭不求报偿。
教授的老师,抱残守缺、死板僵化,对于政治犯竟然不讲基本情理,摆出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姿态斥责学生违反公共秩序令其羞耻,而先生看人不准,显然伪善之人。
最感人的是影片中母亲去探视被捕入狱的教授,监狱长说着风凉话,说什么都怪她自己嫁错了人让生生父亲难堪,害得儿女都日子不好过,小女儿指着监狱长放声大骂,被母亲痛打一巴掌,哭的稀里哗啦的,母亲对狱卒连声赔不是……一家儿女都受不了好吃懒做又拜金的舅舅,一次这位舅舅当众调戏大女儿,大女儿不堪羞辱,质问母亲为什么还留他在家住,母亲说,因为看到他感到自在,跟他说话可以不用小心翼翼的,想说啥就说啥……外国人大概没经历过政治斗争,不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这些放了在中国,可能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会更隐忍,更微妙一点。
还记得里面的台词,有一句说,现在是什么世道,到处都在发生咄咄怪事,却还要假装见怪不怪的,活下去……因为父亲的缘故,大女儿在学校被同学和老师合伙欺负,岳父要求母亲离婚、改嫁,这些现实的迫切压力母亲都扛了下来,所希望的只是有一天,父亲会从牢里平平安安、清清白白地出来。
这部戏让我们看到了战时的日本社会,物价飞涨,物资稀缺,普通人的生活都成问题,有钱人精打细算,老百姓样样精简,连肥皂都买不到。
战时不允许开灯,学校停课,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战争造成的苦难是共同的。
最震撼我的是结尾处的独白“......你那不到四十五公斤可怜的身体,简直就像有裂痕的陶瓷器。
到底是谁将你的身体摧残到那样的程度呢?
到底是谁?
加给我们这样的痛苦呢?
......”万恶的政客操纵政治让人愤怒,不明道理助纣为虐的大众让人怨怒。
看本片的感觉心如刀割,好比目睹一个完好无缺的人被推上外科手术台强行截去四肢和五官,以至于坐在我左手边的女观众在影片的后半段开始大量消耗纸巾。
衡山在片尾出字幕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亮灯,后来又识相地灭灯,最后许多观众都是红着泪眼走出电影院的。
师母恋
狗血煽情
看过的居然忘掉了,老人痴呆终于还是没能放过我~
对二战的另一个注脚。
隐形反战,日本最佳。
永远支持小百合,但是这片里的人物和她的年龄段差距过大,看上去太勉强了
没有传说的那么好,母亲的形象太刻意,伟大的母亲应该是突出“平凡”。节奏过慢,台词……破……人物刻画最真实的还是那个舅舅
yamazaki...
21/4/10
早场。上座的八成在甲子以上。用吉永小百合没错,只是坚贞也好隐忍也罢,不要加上什么感情花絮。志田未来那种口耐的说话方式与战争环境不很合拍。
浅野忠信原来没那么二啊
外教让看的。。。不习惯方言
没办法,日式家庭,男女角色,战争对立,很多东西都共情不了。总感觉日影的很多表演都很夸张突兀,用词却表浅,配不上动不动就出现的感叹符号。ps最动人的一句台词“我想见到的是活着的他,不是死去去见他”。
山田老电影平铺直述仍有感动
吉永小百合六十三歲的作品。
很努力去细腻和深刻可出来的感觉还是那么粗糙和流于表面……2小时7分倍赏千惠子终于出来啦。
原來日本人也有被國家控制過思想的年代,也有跟C國一樣的文革時期啊~拋開歷史仇恨,不管在哪個國家,戰爭都是個杯具。戰爭面前,每個人類都是一樣的。對我來說唯一的看點就是時代背景,重新認識了一下那個時候的日本,那個時候的日本人民也不容易吶~
细节、场调都是看的出来的老。63岁的吉永小百合演40岁的人妻,37岁的檀丽演刚上大学的素女,完全是个妖精阵容啊。另外对坚韧能干顾家的良家妇女表示敬意。
真赚人热泪,或者只是想被带着走。
还是太刻意了……有些镜头根本没必要拍出来,比如最后的浅野忠信参战在船。许多台词和戏都太刻意了,充满说教。山田洋次一匠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