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戲同樣也是超水準的,編劇團隊陣容強大,演員大堆頭演出,而汲取往年《七十二家租客》的經驗之後,曾志偉似乎更能夠掌握大局,導演功力具有一定水準,不僅是流於大卡士賀歲喜劇的格局。
开心万岁充满浓淡皆宜的港式幽默,我没有被逗乐,但就觉得好看。
俗的有点入心了。
影片里屋村类似北京的大杂院,是老香港底层人居住的房子,面积很小,成片聚集。
这里,很像我现住的单位,只是没有这么高和电梯,没料到了现在小康社会,我们住的还不如多年前的香港贫民窟。
但我们一样的和谐,尽管最近几年这些精神在一点点消退。
这类电影从很多年前的港片里就开始流传了,第一次接触还是周星驰的家有喜事,一晃十多二十年过去,香港的人比我们还怀旧,硬要一遍遍的拍从前的东西。
在每个纪念日还是会弄个什么会,追忆一下,比如张国荣,梅艳芳等。
这种场面还是觉得很温馨,难得我妈老是爱听一些经典粤语歌,说,过去的人心就是好,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歌。
其实这类型片子挺深刻的,家庭以及爱情或者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
只是在嬉笑怒骂中稍微延缓减弱了力度。
在一片无厘头的恶搞中,不知不觉间,暖流一股脑的溢满全身,涌动着复古的爱的韵味。
这样的影片总能让人在心里慢嚼,然后津津乐道。
前些时候起,开始喜欢看香港的旧电影,除周星驰的其余都喜欢听粤语。
张国荣便是一个。
我似乎从一初始就错过了他最风靡的年代,能记住他的电影里总是先崇拜周润发爱上王祖贤。
而等了几乎十年后,才开始慢慢欣赏。
可惜,只能欣赏他的过去了。
他的成功,他的沉寂,他的复出,他的陨落,以及他精致的面容。
附带纪录了一代人的记忆,以及最初那些狂妄的,华美的,遥远的梦想。
我觉得陈凯歌最能拍好张国荣,毕竟我是从《霸王别姬》里才看出这男人真是风华绝代。
但王家卫却能把他带去另一种境界,当然这种境界里多数是有着梁朝伟陪的。
我说的是《阿飞正传》,太过有名的片子。
所有的噱头都已听过。
这个镜头,养母扔给张国荣文件,说好,现在我告诉你你的生母。
这不过是你这些年堕落的借口,现在,我看你再来用什么借口。
其实人们都是靠了借口在生存。
承担,是否才是成年人该做的?
从绝望中重生,是否才可以变得强,人总是被逼到一个境界才会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回到现实的张国荣,现实是他已经在了天堂。
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把它出来看一遍,这是部竟温馨又怀旧,搞笑到飙泪的正宗无厘头香港电影,虽然我不是香港人没有住过什么屋村无法感同身受,但是《开心万岁》也能够肆无忌惮的戳中我的笑点。
很难得一部电影能够让人笑得那么彻底了。
亲情,爱情,邻里情,兄弟情;小贩,城管,替身,港姐……本片虽然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关系复杂,但是剧情却没有一点凌乱的感觉。
特别是开头那段几个不同场景剪辑的相当紧凑,百看不厌相当过瘾。
我住的单位在西环最普通的一条街上。
所在大厦和大部分香港小市民们住的地方一样,名字听起来非富即贵气派非凡,找的时候却要仔仔细细挨着门牌数过去,否则一不小心错过就可能直接到了中环。
大厦有几个管理员,年龄从大叔到大爷不等,每天日夜坐班。
每天下楼去上学的时候,日班的叔叔会站成两排,用很洪亮的声音一齐说“早晨”,有的时候是笑容满面,更多时候是职业应付。
香港的习惯是吃过午饭才算过了早上,所以这种大排场的问候至少要持续半天。
有一次,我在快一点的时候下楼,一出电梯便迎头碰上两个值班的管理员大叔。
其中一个下意识地说了一个“早”字,被另一个用犀利的眼神顶了回去。
“仲咩早晨啊,你睇下几点喇!
”大叔挠头,小声嘟囔着“咁我仲没食晏嘛”,一脸委屈。
憋笑路过的我迅速开门走出去,但走在街上好几步了还能听到他俩就什么时候开始才能停止说“早晨”这个问题展开的激烈讨论。
还有一次去交管理费。
另一个管理员大爷知道我是大陆人后对同胞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传达了深切的关怀,并用蹩脚的普通话对我说出“打好这份工”这样著名的句子,表示这是香港最引以为豪的精神。
这个大爷负责的是夜班。
那天去交管理费的时候也已经接近深夜了。
每次晚归回来时看到他一个人缩着身子听收音机新闻的时候总觉得一阵酸楚。
这种年纪的人,在这样的时间,不是应该已经哄好孙子上床做梦忆当年了吗?
这种寂寞的夜班工作,真的不应该交给老人啊。
一次我两三点回来,收音机还开着,大爷却靠在桌子上睡着了。
电梯开门的巨大响声把他吵醒,大爷睡眼朦胧地回头看我,像是看见亲孙女一样眉开眼笑,极为欣喜地说了一句“你番咗来啊”。
我惊出一身冷汗,第一反应是他正对我背后的什么东西说话.....就是那种港产鬼片里的经典桥段。
怎么说我跟他决然没有那么好的交情。
然后电梯门很配合地关上,我死死地盯着楼层数数,动都不敢动一下。
第二天依旧在气派的“早晨”声中出门。
我有意放慢动作听大家在说什么。
大叔们在讨论中秋节应该怎么布置大堂,一楼的老奶奶坐在门口展示着她新买的包包。
夜班大爷离奇失踪什么的,幸好没有任何这样异常的新闻。
后来才想到,大爷不是认出了我,或是我背后的什么东西,只是很想说话罢了吧。
当时真应该跟他聊聊啊。
就是这样那样的事情,都跟电影里不一样。
但就是我认识的香港街坊啊。
如今大部分的香港,也的确跟曾志伟一直怀旧着的不一样了吧。
哪里会有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只为给街坊卖卤味的冤大头?
哪里会有找不到连锁店的街区?
哪里会有不愿意穿校服仔的嫩模?
哪里会有一班这样生活在TVB和邵氏,十几年也不搬迁的老街坊?
可即使是这个不一样的香港,只要不胡乱叫嚷着北上,就跟其他一切充满着人情味和共同回忆的小城市小乡村一样,还是那么惹人喜欢呀。
曾志伟连续三年拍了三部贺岁喜剧,2010年的《72家租客》,2011年的《我爱HK 开心万岁》,2012年的《2012喜上加喜》。
晚上看了第二部,香港不光是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健全的法律和ICAC,有繁华的维多利亚港,他更有像木屋村,和所谓的笼民存在。
就像哥哥张国荣说的,一个小岛上能居住700万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
年龄越长越对浮华的东西不感冒,总喜欢找出之前的老港片来看,总感觉那才是一个真实的香港,有重庆森林那样错综盘根的大厦,有霓虹闪烁的老字号商铺,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市井故事都市传说。
更有的是人情味,俗世温暖。
歌神张学友这两年在大陆巡演,场场爆满。
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几段视频,他在演唱会上唱着《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底下的情侣观众,害羞得接着吻,看着那些观众,好像大多已不再年轻,这场景着实让人动容。
我想,张学友的粤语歌,和老港片的爱恨情仇,曾陪伴着他们度过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有人说这几部电影是港片的回光返照,都是人说出来的。
其实不管怎样,香港始终都还是一样,种花的人始终都会变成看花的人。
这是对土地和人情的眷念。
就像这部电影开头,曾志伟在大屏幕上打出来的一样——“献给我的父亲。
”
片子打的是怀旧喜剧风格,但明显超出那部《新七十二家房客》,看不出梁家辉这把年纪还真是有搞笑的本领,吴君如就不说了,一贯风格。
正值08金融风暴,工厂破产不得不回到老家屋村(就是政府公租房,很杂乱,类似猪笼城寨),但乐观的风格始终陪伴着这群可爱的香港本地人。
现在城市发展迅猛得几乎扯着蛋,不光大陆如此,香港人一样怀念80年代傻傻的幸福生活。
一大家子在一起,虽然日子苦了,但是那种开心是钱买不到的。
各种笑料层出不穷,没有发生那种文化休克,众多大腕纷纷客串,其中《枪火》踢纸团桥段一出,忍俊不禁。
曾志伟还真是有两下子,看来岁数不演戏也能当个导演继续靠着大银幕赚钱咯。
吴君如替身张可颐那段是高潮高潮,我的咖啡吐出来好几次,肚子笑疼了啦,解了我一个礼拜的忧愁!
有木有!!
呵呵呵呵,我就喜欢看娱乐的东西啦追小贩那段也是经典!!
感人!!
有木有!!
我在吃麻油三子!!
还在流眼泪!!
神马水平!!
越来越喜欢王祖蓝了!!
果然是曾志伟的接班人!
痞气少,雅兴极高!
赞的喔农夫组合闪亮登场!!
还有香港贡茶!!
哈哈哈哈赞!
可以和72家租客媲美了!
但是72家在我心中不可撼动啊
教堂中黎耀祥打张可颐,吴君如当替身那个桥段,完全抄《八彩林亚珍》,只不过戏的背景变成了《义海豪情》。
当然,作为一部轻喜剧,称之为“致敬”,也勉强能说通。
因为片中还有对其它电影的戏仿,但这个桥段我感觉不像戏仿,就是直接搬桥了。
又看了一遍,好多年前看过,阵容强大,很多老面孔,小时候记忆中的tvb演员,记忆中的港剧感觉,吵吵闹闹,感情深厚。
感觉港片中总是强调家庭,街坊邻居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热闹景象,在评论中看到说是一种“香港精神”,我只在香港待过一日,吃着老字号咖喱鱼蛋和正宗的咸蛋叉烧,回想起港片中的感觉,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真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别人口中的“香港精神”。
广告无缝插入,比现在某些电影为了打广告而强行加入的硬广好太多
贺岁片的风潮已过,它就像过年一样索然无味,在这狂轰乱炸的对视觉和注意力的掠夺中,《我爱HK/开心万岁》,姑且不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至少从标题上来看,它似过年回家和发小们喝得人仰马翻,直把杭州作汴州,喝入的是坦诚,尿出的是情谊,它似家里的已为人妇的初恋姑娘的幽幽一瞥,遗憾而又让人牵挂。
《我爱HK/开心万岁》,它符合贺岁片和港式电影创作模式的一切定律,大肆恶搞中闪烁着一点点小精致和小用心,过度的温情让人心生疑窦,城管走出了城邦暴力团,资本大鳄不去追逐利润去搞NGO和社区建设。
它纠结了老中青一批人马,小规模地荡气回肠在贺岁片的丛林中打出这样的口号和旗帜——我爱HK,开心万岁。
如果我们声称它为宣言的话,它就像姑娘脸上的美人痣,摆不好姿态就容易流于顾影自怜或搔首弄姿。
它需要的只是被观赏和言说,呼应和行动。
当《生活大爆炸》中Leonard在床上意兴阑珊地对penny说出,我爱你,这也就意味着床帏温存的结束。
我爱……无论这个宾语是一个多么政治正确的组织,都让人怀疑其动机,还是一个满怀着乡愁的地名,这或许只是被乡村和城市的双重离弃之后,在高唱着流浪者之歌后一个流盲的惯性情绪反应,抑或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是扭扭捏捏矜持地说出,还是嚎叫着喷薄而出,没吓着你吧,姑娘。
“为什么我的眼睛饱含着泪水”,那就赶紧清洗下被沙尘暴迷离得涩痛的双眼。
我们正在丧失爱的能力和爱的言说能力,一个个自行加冕为《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舌头打卷面部抽搐地期期艾艾。
这是因为这个简单的主谓宾的句式成了一个见光就死的魔咒,还是本身就是造物主为了调戏人间而臆造出的一个犹如“再买一瓶”的恶意的玩笑。
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分明看到香港同胞们在欢畅地抒情,在这弹丸之地,年轻人可以为了拍AV而振臂高呼“I have a dream”,中年人们可以时弯时直,时上时下,老年人可以意气风发地牵黄犬、擎苍鹰、睇毛片。
胡适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的确,或许正是这份多元化的宽容,使他们有底气说出,我爱HK。
六婶们握着扩音器在屋村的摊贩上高呼,我爱HK,三太公们和之,开心万岁,一唱一和,这是向我天朝人民赤裸裸地示威和显摆啊。
《我的兄弟李小龙》中,李家将“开开心心,整整齐齐”视为家训;《将爱情进行到底》中,杨峥与文慧车震未遂,流落大街,互相倾诉,“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
原来,除了爱稀缺之外,开心也是奢侈的。
春运纵使没被挤怀孕,但电脑硬盘被挤坏,我不开心;没有身份证被网吧老板严词拒绝,为即将成为“黑户”而焦虑,我不开心;没有女朋友父母不开心,进而使我不开心。
开心,它可以是昙花一现的时点,“讲一个不开心的故事让我们开心下”,也可以拉长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穷开心、瞎开心、傻开心、烂开心、疯开心,概言之,开心万岁。
重庆人爱安逸、重舒服,一同事的口头禅就是“happy得像个baby一样”,去楼下买个煎饼果子,多一些sauce,extra egg,就无比happy,更不用说是火锅或者鱼了,那要直上云霄了。
开心也是可以这么廉价和日常的。
happy得像个baby一样,如果说长大成人是对爱和开心的剥离和舍弃的一个过程,那么同样是两部叫《长大成人》的电影,好莱坞的《长大成人》一边在缅怀着过去,一边继续传承着,而路学长的《长大成人》中,沉重和伤痕累累,爱和开心像记忆一样支离破碎。
当然,拿这两个类型完全不同的电影相比较,就像我们与“爱和开心”一起玩捉迷藏,它们藏得太隐蔽,我们没有耐心找下去。
于是,我们再把游戏口号喊得如何嘹亮,我爱XX,开心万岁,它们也不愿和我们捉迷藏了。
一年一部,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挺好的
不如72家租客,但吴君如是多么敬业的一个好演员啊
若考虑我对大多港片的一贯评价,这还不错嘛
屋村的那种楼房一直是我喜欢的味道,开出门稍微大点儿声说话,整栋楼都听得见,这种无隐私无距离的生活模式包含着邻里之间不复存在的信任和感动。林雪、王祖蓝、苗侨伟是我看这片子的精神支柱啊。是不是这么地道的老港味只能在一年一度的贺岁片里看到了吗?
虽说是多少有点cliche,不少笑点还是中的。
好多银!!!
《72家租客》的升级成熟版。照搬了《三个傻瓜》的桥段,重演了《八彩林亚珍》的笑料,还顺手恶搞了一下《枪火》的经典场景……但这种片再滥再俗都可以看看,因为它有阵味。咩味?人情味嘛。
今次的人名諧音:這一家是吳通、吳順、吳明、吳芝……有個街坊叫李滷味,他的鹵水店鋪叫料理滷味= =去年看影評很多北方人說72家租客不好看無聊什麼的,想說賀歲喜劇片這樣真的挺好的氣氛濃郁,熟悉的TVB面孔和港式喜劇特色,整部片也多多笑點,可能是氣氛+片子的確蠻歡樂的原因,全場都笑裂了
这才是过年该看的片子 吴君如给片子加分不少~~!
跟上年的72家租客走的同样路线,喜剧温情片同样没抵抗。
冲着这么多明星也要多给点星是不是?
王祖蓝真可爱~
其实还行,只是我一般不喜欢喜剧
七十二家方房客的翻版,不过翻过了,掉水里了,成了水货
仍是喜剧最常见的热闹与误会桥段,全是碎片断。
那种街坊邻里在一起生活很多年彼此相熟的那种感觉我懂。
TVB的烂片,幸好是免费的。
冯淬帆跟梁家辉还真像父子,早就这么觉得...欢乐的片子
除了明星一无所有
挺搞笑+有点感动.讽刺香港社会的对白与桥段很不错.讲香港屋村的味道也不错。可惜结尾有点薄,也没怎么深究每个点。吴君如好美。李治廷靓仔。双妹很性感。3.5星,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