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状态不好,本来决心早睡的,但是被这个大烂片意外击中了。
教训,以后睡前三小时不要接触任何可能激荡大脑触动心灵的人类文明成果。
在推崇一切精准,锐利,光滑的时代,我被这一坨小小粘土感动的一塌糊涂,糟糕的是,我写不出一篇评论,我甚至说不出自己为何感动。
这个烂片看的我好累好累。
从马克思的发条钥匙状的耳朵,到“亨利某世”,独眼猫,蜗牛,鹦鹉,苍蝇,玛丽额头的胎记,长命的鸡,邻居,乞丐,路人,一切一切不完美的,外表有缺陷内心有障碍的孤独生灵,甚至每一封信,以及随信的玛丽与马克思之间每一份彼此遥寄的名目缤纷的巧克力美食,送给玛丽的全套诺布利特玩偶。。。
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小物,都因着泥巴而鲜活生动幽默可爱,我想看清它们每一个,我的目光试图化作相机镜头一般将所有细节捕获存储,无奈时间太快,画面太小。
上帝存在于细节中,我当真相信了。
影片甚至是灰色的,除了马克思老头帽子上的小红缨,人物偶尔伸出的舌头,流出的鲜血,成年后玛丽的发卡。。。
可是它却如此丰富多彩,它几乎包括了生活里所有的元素,那些关乎成长的,心灵的,情感的,家庭的,邻里的,社会的,那么宽广细腻温暖深情。。。
它又是那么漫长,长到足以陪伴玛丽成人,甚至为人母,长到马克思安详的死去。。。
我累的是除了眼睛关注以上种种,耳朵还得兼顾从始至终的叙述者,那个生动的旁白。
英文不是我的母语,可我能感受到通篇里那份朴实纯粹幽默温厚。
特别是玛丽和马克思彼此间的每一封长信,伴随着画外音的朗读是一幅幅活起来的幽默画面。
伴随着画面的是如出一辙的泥巴味的语言。
按理说,泥巴最不擅长表现的可能就是液体了。
但是当眼泪从玛丽或是马克思深色的泥巴眼睛里流淌出来时,我的心也随之荡漾了,多么神奇。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对于这个1小时28分29秒的烂泥作品我还能说什么呐,我只是不能想像这么一个关乎终生友谊折射人类心灵的温馨段子,如果是换做闪亮的明星扮演光鲜的实景拍摄,将会是怎样的平淡乏味啊!
稍微抄录一段马克思写给玛丽最后一封信中的句子吧,我怕我一觉醒来会忘记了。
u r not perfect nd so am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可爱世界,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一团粗糙粘土投入了情感也可以成就如此美妙的一个电影梦幻。
《玛丽和马克思》可能是我今年看过制作最朴实的动画电影,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帧拍摄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现在电影中已经十分少见。
但这部没有炫目的视觉特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偏独立电影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多过任何一部3D大片,初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略感沉闷,但不要紧,请沉淀下你浮躁的心情,平心静气的看下去吧,这部电影足够缓慢的拧干你的心脏,直切你神经末梢以为被隐藏的完好的疮疤,良药总是苦口,如果说《飞屋环游记》是一部脱俗的成人童话,这部电影就是剖析我们精神世界的手术刀。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 这段对白我反反复复的重复看了很多遍,几乎已经背过。
电影的开始如同《天使爱美丽》一样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
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墨尔本一个生活在美国,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极度缺爱,都没有什么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相伴。
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又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
马克思的经历要丰富一些,毕竟已经44岁了,所以当玛丽提到一些敏感词的时候,马克思就如同被击碎一般,嘴巴像被订书器钉上一般说不出话,“你有被戏弄过么?
”,“你有过爱么?
做过爱么?
”,这一句句带着天真的疑问像刀子一般把隐藏在马克思记忆深处的痛苦挖了出来,让马克思焦虑的同时不得不再次重新面对自己,他仿佛在玛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蠢到不行的青春期悸动。
而在马克思的心像被放进洗衣机被绞烂的时候,屏幕前的你又是否有所触动呢,玛丽的疑问你能解答么?
你是否也感同身受?
脱下你的西装,是否也有几道伤疤?
成年人都有一座自以为坚固的堡垒,成熟世故已然攻其不破,唯有纯真才能令其轰然倒塌。
年幼的玛丽暗恋邻居,渴望爱情,渴望“做爱”,但却一次次被爱所伤,她对马克思说“我知道爱情让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尝试了,我想爱情并不是为我而准备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爱人,最后险些连马克思这个朋友都失去了。
但最后马克思还是原谅了他,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没有选错这个朋友,他也只有这么一个朋友,而就在玛丽几乎对生活绝望的时刻,也正是这个老朋友的原谅,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原来这匆匆而过的20年,两个人的友谊早已被打磨的坚不可摧,这甚至胜过了玛丽所拥有的爱情甚至亲情。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
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
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
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
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爱,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伟大,更刻骨铭心。
我们一生都在探讨友情的价值,有些人说友情是最持久不变的,有些人说友情是脆弱不堪的,爱情友情亲情总是作为选择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其实在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话是说“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必须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开心扉,才能换取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同,这也许有些冒险,但这也是这场生活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就像这场电影里,玛丽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头是什么人,却把最真实的自己交了出来,于是,她得到了对方等同的对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谊。
现代人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总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定许多所谓的择友标准,不轻易的交出真心,而家长也会时常站出来说“谁谁谁不是好孩子,别跟他一块玩儿”,这些都是病态的想法,像一堵墙阻碍了心和心的通道,“这种刺猬,连谁曾待我好,都会带来伤势”。
我们交朋友不是贪图一时享乐,也不是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我们需要的是最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乐却在你失去一切时弃你而不顾的人,而是能在你犯错的时候给你一巴掌、在你被砍的时候为你挡刀、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陪你走过一条长街,不说话却能完全明瞭你内心所想的人。
友情其实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
http://new4new4.blogbus.com/logs/49986985.html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到这里,泪流满面。
剧本精彩,寓意生动,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思考,我是玛丽还是马克思?
还是两者皆有?
影片的最后,马克思就这样静静离去了,悲伤万分,满墙的信件让我瞬间泪崩,这个故事较会我们要更爱自己,哪怕是自己的缺失和不完美。
两个互相慰籍的笔友,故事的最后真实的残忍,这就是人生吧!
这是一部经典动画,定格动画电影,一部讲述笔友之间20多年友情的动画作品,同时这也是导演的半自传式的影片。
怪异却纯真从来都不缺乏各个角度和情绪的解读,但这仍然不能阻止,我们每看它一遍,就会有新的感悟被催生出来,最近又看了一遍,发现了很多第一次看时没有的情绪。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条人生轨迹都不是交汇的,但是终究不完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会变得完美,不同的轨迹会交汇在一起。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泪点不断,看到最后真的绷不住了。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象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本质孤独,困惑的人,在这个荒诞冰冷的世界里寻找人性最根本的一点温暖,那是人与人之间最本真,最质朴的交流,在这个吸毒,酗酒,自杀,性充斥的混乱世界里,他们废力却又认真地探讨存在既是合理的一切Max自闭,有着精神困饶,世界和外人在他眼里是倾斜的,他的小小温暖就是看noblet动画搜集noble公仔,吃巧克力,拥有幻想出来的朋友。
在其他人眼里,他是不正常的,古怪的。
Mary 是个被人捉弄着孤独长大的女孩,她和Max一样爱吃巧克力,爱看noblet动画,在和Max长达20年的书信交流中,经历着一次次的巨大人生变故。
一次事件带走了她短暂的荒凉幸福,也带来了内心煎熬的痛苦。
所幸的是最后Max的选择拯救了她的灵魂,同时也拯救了他自己的,这就是那封让我流泪的信:人不是完美的,世界不是完美的。
Max畅开心扉,用真我选择了朋友,在一封封飞来飞去的信和自我刨析中,他逐渐豁达了,当他看着自己想象的朋友离开再也不回来,看着街上乱仍烟头的行人乞丐能够平静下来时,那是他的裂缝人生人行道在慢慢向Mary的那条 靠拢,道路纵然依旧裂缝班驳,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
你的人生有裂缝吗?
有多少条?
还是很整洁?
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小或大的黑洞,只是有的外露,有的深藏。
在这漫长又短暂的困惑的人生中,如何才能找到自我,不是所有人都能象Max和Mary 一样能找到这世上另一半相似的灵魂可是,接受自己的缺点,面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缺点,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原谅,来感受,也许,这样我们能活得更容易一些。
在感恩节冷清的校园里看完玛丽和马克思,走出房门时寝室楼的长廊上空空荡荡。
然后我想起了许多。
想起儿时刚到国外读小学,清晨走进校门转过拐角,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抹眼泪。
想起父母不在家时第一次自己上闹钟起床,空荡荡的房子和上学路上长长的街道,在陌生的国度里令人恐惧软弱也催人坚强。
多年后要回上海念书时,在深夜哭醒,因为害怕陌生,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变化。
后来母亲回国探望,陪我找好学校又上了两天课,临走前一天把我的红领巾系在家里的楼梯上,说怕我早上忘了带。
从机场回来后我一直看着它哭,上海的初三那样苦,那时我是班里的倒数第一。
四年后父母又一次送我上美国读大学,又是哭,我哭,妈也哭,我目送父母的车离开学校,然后在学校里一个人走了很久,走了一圈又一圈。
这后来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心里有事时便会在校园里独自走路,在斯坦福广场回廊昏黄的夜光下,一圈又一圈的转。
我于是看懂了这部电影。
虽然我脸上没有胎记,不是肥胖症患者,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常受幸运的青睐,生活精彩而热闹。
虽然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与人交谈,开会,上讨论课,扯哲学历史艺术,交换人生故事,八卦,闲侃和相互取笑。
可我与我身边在不停地说着话的人们,我们都是马克思一样Asperger’s症的患者。
我们无法真正洞悉这世界的喧嚣,繁复和混沌,无法真正把握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善变的情感,无法真正的相互理解。
我们不懂生活,不懂爱情,不懂命运,也不懂彼此,就像马克思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乱扔垃圾一样,我们在理想和世界的落差中受尽挫折,在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中各自孤独。
我们都是孤独地走在人生路上孤独的人。
我们无法依靠他人来获得成长、快乐或救赎,却一样地渴望理解与被理解。
我们都是玛丽和马克思,是在布满磕磕绊绊地岔路上偶尔相交的不完美的人们,努力地理解与被理解。
有位朋友和他的女朋友自中学时开始谈恋爱,因为出国的关系两地分离了七八年,现在终于定下日子要结婚了。
今天闲谈时他告诉我他要娶的女生性子急脾气不太好,偶尔不讲道理。
他们也常常吵架。
可他说他们选择了要一起走下去,于是一切从来不曾变过,出现问题努力解决,努力沟通,努力包容。
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似乎终于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交流,讨论,闲侃和相互取笑,为什么要努力地沟通和表达,哪怕这世界像谜一样难以解读,哪怕我们都需要像马克思一样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儿。
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彼此原谅,犹如原谅我们自己。
今年最后一篇评论,给我今年最爱的《玛丽和马克思》。
一我觉得每个人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一部标签式的电影,也许很多年之后翻过来看的时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的状态,等哪天想回忆什么的时候,就找出来看看,让电影里的演员上演自己的回忆。
人生就好像一个碟包,有些好看,有些难看,有些印着世界名牌,价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几张塑料薄膜,这是天生所有的,改变不了的,而里面的碟片是自己往里面放的,能放多少张,放什么样的电影,那就是取决于后天的获取和拥有了。
然后贴上标签,列个目录,一次次的增添,最后就是完整的人生。
《玛丽和马克思》应该是很多人都会收集的,因为每个人都曾孤独过。
玛丽和马克思天生就没有一个好的碟包,尤其是玛丽还被难看的胎记所困扰,本来就普通,还多了一块污点,使得其比普通更差了一点。
因为天生而无法改变,玛丽从就开始了自己的孤独生活。
本来就已经因为天生条件而被孤立却不去改变,宁愿沉沦其中,被更多的人孤立,让自己局促在狭小的空间,越来越走不出去。
其实玛丽从一开始,就已经不去喜欢自己,那她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赢得别人的爱,她怨天尤人,从不考虑自己本身的问题并不是那点虚荣心,走不出去的是自己该去交涉的心,把全部东西闷在自己内心,不去跟别人说又说别人不理解,没有人天生就有自己所想要的那种感应力,从一开始真的可以称为是错误,而后将错就错,然后一错再错。
压抑在心中的东西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交流的人,更没想到的是那个人也是这样的孤独,甚至比自己更孤独,自己好歹起码有个目标,而地球另一边的人连个目标都没有,两颗孤独的心碰到一起,好像有个共同测磁场,可以相互倾诉苦衷,可谓同病相怜,我以为孤独的人只有我一个,没想到还有孤独的人,孤独的人该与孤独的人在一起,然后我们因为有了对方就不孤独了。
玛丽可以问很多的问题,因为这个人是无防备的,他们没见过,除了几个字,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们只是遥远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远的望远镜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单,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单是什么样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种孤单的滋味,因为你也曾感受过,所以当我说起,你就能够分担,我也就真的可以倾诉了。
因为人的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她想的太多事情也只能想,她也许不是天生悲观,但放在她包里的第一部电影已经是上半部的《丑小鸭》,又如何走出去,她一直希望能改变,不是不能,是不敢。
自卑是她潜意识里给自己的第一定位,总觉得自己不如眼前能见到的人,也不敢去表达什么。
真的很可悲,明明可以表达,却不敢去表达,不敢迈出第一步,就好像玛丽的那个邻居,对外界无限的害怕,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是自己的编造。
玛丽也一样,面对这自己喜欢的人,说不出口。
她们对未知的事情表现的都太悲观,想到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合适到一定能成功,但就是一直没等到。
而亲爱的马克思,他的孤独已经无可救药,玛丽只是不敢与人交流,而马克思已经是恐惧的状态,他的生活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规律,好像输入电脑里面的程式,若不是按照那个方式进行下来就是一次失败的人生,他的世界最后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了,因为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碟包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程式也一样不同,不能强加于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不能是他认为的就一定要全部去做,不能让地球整天围绕着马克思来转。
可马克思坚信自己是对的,一种很偏执的倔强是他能一直生存的习惯,直到已经转变为性格,马克思也终究成了孤独的,孤独到只能去幻想一个朋友,独自面对着它说话。
他碟包里一直有这么一部戏,幻想一个人存在,好像《闪灵》,却其实是部独角戏。
可其实每个人都会孤独,只能说马克思是玛丽无防备的对象而已。
而他们孤独的又是这样相似,他们都爱吃巧克力,他们都没有朋友,他们曾被人欺负,他们爱同样的卡通片……从她或者他一下子已经可以成为是他们,因为他们是同类,命运终于开始转变,其实这样说不对,更应该说是命运终于可以按照他们希望的路线开始发展了。
谁脱了衣服身上还没有几道伤疤,玛丽和马克思的来信一直穿插在电影之中,每一封都是一段人生的解读,那是玛丽的未知和马克思的解读,玛丽和马克思两个人的两段人生,加起来就好像一个孤独的人一样,玛丽看到的是年轻时候的样子,而年老了就成了马克思。
但也因为有马克思在,玛丽没有成为马克思,而是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到了新的生活。
也就是说她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那一步。
而这一切真的可以归功于素未谋面的马克思。
玛丽有个问题是,你小时候被人欺负过么?
马克思听完立马又陷入焦虑状态,碟包被打开,不停的被翻,找出一部电影,立马就在脑海里上演。
几十年后的马克思再去想小时候的事情的时候已经懂得如何解决,撕开自己的伤疤,然后跟别人说怎么疗伤。
他是玛丽的朋友,他应该让自己的朋友不去重复自己的路,即使不是错的路,可也不是什么好的路,尤其是玛丽是多么渴望能走到那条路上。
马克思说虽然我不喜欢谎言,但在那种情况下,是管用的,因为得到了想要的,玛丽开心的笑了,她手指上的心情戒指也变成了红色,马克思说别担心不笑的问题,我嘴上不笑不代表我心里不笑,而玛丽终于嘴上笑了,心里也笑了,而代表玛丽心情的戒指,也一直亮起了红色。
二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张心电图,只有高低起伏才代表活着,而成了平线之后,就代表死亡了。
所以只有起起伏伏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过于平静的人生,是没有生趣的。
经过了一次顶峰之后,肯定会下落。
谁都希望有了朋友的两个人都变好,可命运也总会开几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不过也都是有所获得,他们的人生之中又可以放进一些别的电影,玛丽与心爱之人牵手走进了教堂,每天都可以笑的开心,开始专攻于学习,享受性福,回到了真实而自我的生活里,出版了学术著作,成了畅销书作家,以及去掉了胎记,更重要的是她在母亲的葬礼上,扔掉了那枚戒指。
连天生的胎记都可以改变,还有什么无法改变的?
有些事情其实本没有那么坏,也就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兆头,所以才会越想越坏,当然反之的话会越来越好,但大部分的人宁愿相信的是坏的,却不会去相信好的,认为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好的大多是偶然的事情。
扔掉了戒指也终于算是扔掉了一枚枷锁,可以真正的开始自己的生活,可以不用在意外物所传递出来的东西。
而马克思实现了自己三个愿望中的两个,面对着吃一辈子的巧克力的时候,我会发笑的想这些东西会过期,但反过来想,所有的东西都过期,就像金城武那句保鲜纸也会过期,感情在时间面前总会显得脆弱。
就不想过期的事情了,马克思能拥有这些想要的东西,应该就是可以说是幸福的人。
而只剩下的最后的一个愿望只能和玛丽有关了。
在高潮之后,就开始伤感。
玛丽和马克思一起又伤感了起来,甚至更糟,他们回到了孤独的状态,他们突然又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对方。
友情在电影里面被无限次的放大出来,什么都可以抛弃了,但友情是不可以的。
这看起来有点可笑的。
不过在玛丽和马克思两人看来,那不仅仅是友情,是最想要得到的东西。
若换成这样来看待,自然什么都可以抛弃了。
在孤独中生活了很久的两人期待的自然就是朋友了,否则马克思也不可能当作自己的愿望。
每个人都是一个纸杯,放在地上,而当有线穿过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单单的一个杯,他们就是一个最原始的电话,因为有了联系,所以才可以交流,因为交流而成为朋友,联系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被子就会越来越重要,甚至都可以成为总机。
而若只有一个杯子放在地上的时候,我们也只能说这是一个杯具了。
以及,当杯子的线断掉之后,就又成为杯具了。
玛丽的整个生活被彻底打翻,她像母亲一样醉生梦死,也许这是骨子里就有的性格,在某个生活没有了追求的时候,就会引出来。
撕掉了著作不等于能焚毁从前的生活,在收到打印机的M按键的时候,等于掰掉了从前的幸福。
她是这样的依赖在马克思的生活里,他们的朋友关系在这一刻得到了真正的“铁”的印证。
而逼走了丈夫,更是把生活打回了原型。
丈夫去新西兰搞断背山之前,留下的话,我爱你,但更爱他。
她是比失去还更多了一些失去,她让幸福在眼前溜走。
逼走了丈夫找另一个女人也好,甚至自己已经都不如一个男人给他的幸福让他开心。
当然啊,若做另一种解读,丈夫本身就喜欢男人但却跟她在一起的话,那一样是可悲,反正结局只有一个玛丽再次孤独了。
马克思还执着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已经成为习惯,如同他依旧愤恨扔烟头这件事。
他的活了几十年的性格,要改变很难。
可玛丽也真的占据了马克思的生活很多年,这么多年若他所说向她知无不言,玛丽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伙伴,就好像打字的时候缺不了M键一样,他已经离不开玛丽。
在玛丽那里他实现了三个愿望,他有属于他的人生,他的需要也是她的给予。
就好像恋人分手之后,难过的肯定不只有接受分手的人,提出分手的人也一样会难过。
这么多年来,他们依旧没有见,关于玛丽所有的形象都是来自马克思自己的想象和拼凑。
好像玛丽给他寄了很多的泥,他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些泥塑成一个人,可那个人可能并不是玛丽。
想的越好,可能跟现实的差距就更大,就好像飞的越高,同样摔的就越疼。
他始终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生活里,当他想象的朋友从窗口跳出之后,他又想象出了一个另一个朋友那就是玛丽。
当现实终于不再按照他想的方式进行的时候,他就真的恐慌了。
所以,马克思也开始又一次的孤独。
当玛丽给马克思发来I'M SORRY的时候,即使马克思想打个YOU ARE WELCOME回应,缺了M键,也打不出来了。
再者,玛丽的形象已经被马克思撕毁,这么多年他相信的都是自己想的,这一刻都已经没法想象,若她之前的都是谎言,同样的字迹,就算换成I'M SORRY,也可能是同样的谎言,也只有真正的看到时,才可能去相信可能是真的。
在现代的生活里面,我们大多的人都在对着电脑聊天,习惯了这样的方式,经常会说哈哈,呵呵,但打字的人真的笑了么?
这个哈哈或者呵呵是开心还是尴尬还是无言以对,未知的事情太多,眼睛好像被蒙住了一样。
曾有人做过调查,一般打哈哈的人很少有人在笑,大多是习惯性的打上。
就更不要说马克思,一个嘴上不笑,不代表心里不笑的人。
在他遇到乞丐,听到乞丐说SORRY,从乞丐的眼里看到真正的SORRY的时候,马克思一直都是在要求别人做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想象的那个人。
自闭的马克思,原谅自己,也原谅了玛丽。
可玛丽没有原谅自己,她的原谅依然需要马克思来给予。
她沉溺在过去之中无法自拔,酗酒沉睡,日复一日的消耗自己的生活,终于消耗的没有什么可以消耗的时候,她也无法面对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只是一切都昏暗了,她失去了了不该失去的,失去到周围没有一个人可以留在身边,爸爸,妈妈,丈夫,以及马克思,所有曾经出现在电影里的人好像一个瞬间都离开了。
她比从前更加的孤独。
但命运其实又是很有意思的,从前有个人与她同样不敢面对生活,后来她出来了而那个人依旧,而当她又回去了,那个人却走出来了。
电影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孤独,但也时时刻刻让一些美好存在着。
生活总需要面对才能继续,而继续发展才会更加的美好,躲避永远只能是消耗时光,而白白的消耗只是左看日出日落,活着跟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自己要的生活就是最深刻的信仰,一直都知道,也一定要敢去做。
玛丽再收到马克思的来信的时候,振作了起来,这是大家都想看的结局。
马克思把自己所有的NOBLET也送给了玛丽,说作为原谅你的信号。
当玛丽的SORRY让马克思无法去相信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证明。
而当他也想证明自己真的原谅了她的时候,他拿出了证明。
因为马克思懂得玛丽,他知道这需要一个证明。
就好像原谅一个人也用不着永远说YOU ARE WELCOME,也可以说NOTHING SERIOUS。
生活给了人很多的路可以走,不一定偏执的走那样一条,马克思转过了自己偏执的弯子,虽然他不知道这一封信重要的足够拯救她朋友的一生,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
这一刻他挽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朋友,还有他自己的梦想。
原谅自己,玛丽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朋友的梦想破灭,因为你很重要,因为你是我的朋友,因为你是我线另一端的杯子,因为是“我们”,因为你我才有自己。
马克思最后送出了自己的所有NOBLET,可能是因为玛丽的所有NOBLET都是自己做的伪造品,但可能更因为马克思已经不再想象NOBLET中的生活,他羡慕NOBLET里所有人纪律分明的生活,他觉得那是最和谐。
可那不是现实的生活,现实是另外一个他不想的样子,却偏偏去强求,最后只能活在自己捏造的和谐社会。
真正的人生不是他眼中的动画片,太多的期待可能只是空想,是不能实现的。
放弃那些本来就不可能的事情,让自己过的更实在而开心,世界那么大,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但人却要改变自己的孤独,让自己快乐起来才是关键。
马克思列了三个目标,那三个目标能实现他就开心,所以马克思最终追求的还是开心的生活,抱歉在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因为自己同样也不完美。
三“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很多人很想成为别人,除了自己,就好像玛丽脸上的胎记,他们天生就带着出来,天生就是一个并不太好的碟包,都希望自己没有这个,没有那个,那些缺点最好不存在,我们必须去适应它,有些可能会改变,也好像玛丽脸上的胎记,他们也会消失,一切并没有那么的可怕,躲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而生活里更多的缺点需要别人的填补,每个人都像一块拼图,有自己凹陷的部分也有突起的部分,找到合适的人填补别人或者别人填补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何必要求别人去做一些什么。
最开心的是因为你进入了我的生命,填补了我的空缺,也许还会漏风,但至少有那么一个人在,它不是空虚的。
而这之前,LOVE YOURSELF FIRST。
电影整体颜色一直是冷色,中间只有两点是红色,一只是那枚戒指偶尔变红,另外就是一直戴在马克思头上的红色线球,若俺戒指的说明书来说,红色是代表开心的,所以玛丽给马克思送去的就是开心,而马克思一直都戴在头上,也因为有了玛丽,自己也很满足。
最后玛丽见到了马克思,也没见到马克思,虽然见到了真正的人,但马克思也依旧还是那个心中的马克思,那个信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最后仰着头,死在自己的家中。
这是最好的结局,也许若是马克思还会醒着,那才是真的是把梦给叫醒,一切都会打破,打回了现实的原型,甚至可能都无法面对,也甚至就再站到凳子上,又回到从前的恐慌之中。
电影在中间有个伏笔,马克思说他会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
当玛丽扬起头的时候,她的眼泪就掉了出来,整个天花板都是她的字迹,所有的信都贴在上面。
直到马克思闭上眼的那一刻看的都是她的信,整个的世界都是她。
因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
在离去的时候,他终于不是孤独的。
四此刻我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的打着字,我的周围甚至都不像马克思,起码还有只鱼,还有只猫。
可我真的很庆幸,我的杯子连着很多的线。
我可以随时的扯上其中一根,我就不是孤独的。
看完电影之后,就想到了李志的《梵高先生》。
他唱着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PS:《梵高先生》唱完之后,电脑又跳到了一首《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而马克思离开了玛丽,从此谁跟玛丽说话?
PPS:祝大家新年快乐。
很多人都会对别人说,我其实很怪的。
但是如若当别人说你好怪啊的时候,又会向别人解释自己其实和其他人一样,很普通。
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怪人,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
妄图别人完全理解自己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的说法,但我们又总在做着这样的努力,想让别人更了解自己一些。
但遇到一个知己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找到真爱携手到老的幸福机会也没有我们想象的大。
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只要活着就多少抱着寻找真爱的念头。
真是奇怪的人类啊,寻找的总是那些不存在的东西。
当然也有人说爱是存在的,只是爱会消逝,所以我们不断寻找,不断丢失,不断寻找。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总是能触动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如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这么一段关系,此生足以。
怪人觉得自己并不怪,而那些正常人却做着不可理解的怪事儿。
这不是一个童话故事,不仅是因为他改编自真实故事,因为有泪有笑,有生有死,有太多人生的不如意不完美。
这就是个故事,一个刚刚好的故事。
没有摆道理的姿态,只是像怪人一样,不过于干涉别人的生活态度,只是要表达下自己。
不要太贪心,友谊爱情亲情事业,我们哪里能都拥有,每个人都是有瑕疵的,生活总是不完满的。
只是怎么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怎么从容面对生活的不完满,实在是要大智慧。
落魄的苏轼还能写出那种心平气和的文章,得要怎样的人生觉悟。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
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
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
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
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
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
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
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
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
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
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
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样本”。
每天行走在大街上,每天打开电视机,总有人告诉你什么叫“完美”:漂亮女人皮肤要好,白净还要有光泽;苗条身材也不能少,个个都得骨感得像T台上走秀的模特;好男人要努力向上,一边开着跑车去请美女喝红酒,间或还不忘掏出手机开视频会议,不错过重要商务活动;幸福的家庭要三代同堂,老人小孩都在镜头前笑意盈盈,子孝妻贤,美满安康…… 但是,我们都不完美。
也许我们暴饮贪吃,身体肥胖;也许我们相貌丑陋,头上有个胎记;也许我们的父母只是酒鬼和民工,整天喜欢收集路上的死鸟;也许我们昨天刚刚和老公吵架,因为他告诉你,他是个同性恋。
怎么办?
怎么办?
在这个有“完美标准”的社会里,我们这些满身缺陷的人该如何自处?
我们只能掩面而去、落荒而逃,躲进自己的小屋与世隔绝,仅通过打字与人交流,然后在网络上为自己选一个虚假的头像,当做伪装。
马克思说:“如果我在一座荒岛上,我就会习惯无人陪伴,只有我和椰子树的生活,那时我就会接受自己,完全接受。
那时,我们不会在意自己的缺陷,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是的,只有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陷。
但人人都不完美,这不是一种病,这不是精神病,不需要被治疗。
人生就像一条很长的单行道,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那一条生来就清洁无瑕。
玛丽想自杀的时候,电影里放的背景音乐是一首叫《QueSeraSera》的歌曲。
歌中的小女孩问母亲,自己长大了,会美吗?
会富有吗?
母亲回答,世事难料,一切不可预见。
有谁能告诉我们,如果美丽或者富有是每个人面对社会的标准,那么达不到的人,是否就应该自行了断?
只不过,面对自己的缺陷真的很难,难到如同有人会用45年的时间才能克服陌生环境恐惧症。
我们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各种表情,频繁地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了解“完美”的标准,知道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哭。
可也许,当我们悲伤的时候,却没有一滴眼泪,面无表情的时候,脑子里却在微笑。
微笑需要学习吗?
当马克思平静地离去,他脸上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们宅是因为不完美,我们孤独是因为所有人都不完美。
PS:当玛丽大学毕业,婚姻美满,且成为出版商的宠儿之后,她的生活“完美”了,进入了正常人的轨道,用这个“标准”来看,身患Aspie的马克思当然是一个有精神疾患的人,需要被治愈。
她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PSS:“Aspie没什么不好,我们生来如此,为什么要改变?
”我承认自己没有马克思的胆量来讲这个话。
如果我又胖又丑,脸上还有胎记,估计会躲到屋里45年不见人。
这个充满完美标准的社会,有多少人能够直面自己的缺陷?
PSSS:玛丽其实很幸福。
而我们,要到哪里去另一个Aspie患者来把自己所有的倾诉都贴在天花板上?
PSSSS:前天有朋友发短信告诉我,看这部片子掉下泪来。
现在,我也一样。
于2009.12.23
我不推荐看。
非常棒的黑色幽默喜剧动画。最后Max把和Marry所有的通信贴满了整个天花板,泪流满面。
Down
马克思寄给玛丽M键的时候玛丽的天空阴云密布,如丧考妣,后来,马克思原谅了玛丽,玛丽去见马克思的时候看见马克思安详的死去却笑了,最后一句独白的时候我和玛丽一起哭了
我不喜欢
动画版查令街84号。。。但总有些陈词滥调的东西,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表达。。。
就是受不了泥巴动画片。太扭曲了。
完全无法理解这玩意如何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那么多5星的 不过本人感觉太过幼稚。不吸引本人。本人没看完,看了5分之四
“小的时候,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医生说如果我在一座孤岛上,就得去适应我仅有的陪伴,只有我自己和椰果。他说我将不得不接受自己,包括缺点和一切。我们无法选择自身的缺点,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 阴雨天看太温暖。
感谢上帝,可以让我们自己选择朋友。更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在09年最后一次哭的酣畅淋漓。PS:音乐很好听,以后可能会用得上。
最后一个镜头,本来平静的心忽然就被狠狠地抓了一下,我觉得很多人哭都是这个时候吧。喜欢里面的奇想,喜欢那种淡定的语气,喜欢那种彼此书写时阳光般洋溢的快乐。旁白的介入让它更像配有画面的小说,或者说更为漫画而不是动画,声音是主宰。我们有诸多不幸,有诸多无法诉说的,好在有巧克力还有你。
我不适合这类片子,看至一大半时无法强迫自己再看下去了就因为它的普遍好评。。。
白左小资们啊,生活越容易,心灵越脆弱,越喜欢给生活加点料,但是又真没经历过啥,所以就靠消费弱势群体来感动自己了。
有点欣赏不来
不管怎么说,看到最后让我有想哭的冲动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两个主角都挺搞的
boring...
煽情的掉眼泪。我想这不是褒奖。多数时候,还是喜欢圆满落幕的结局。。& MAX的造型很。。。很典型。让我想到色拉英语里面的MR.P。。。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