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

Blood Diamond,血钻石(台),血腥钻石,滴血钻石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杰曼·翰苏,詹妮弗·康纳利,阿诺德·沃斯洛,大卫·哈雷伍德,吉米·米斯特雷,麦克·辛,史蒂芬·柯林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英国语言:英语,门德语,南非语年份:2006

《血钻》剧照

血钻 剧照 NO.1血钻 剧照 NO.2血钻 剧照 NO.3血钻 剧照 NO.4血钻 剧照 NO.5血钻 剧照 NO.6血钻 剧照 NO.13血钻 剧照 NO.14血钻 剧照 NO.15血钻 剧照 NO.16血钻 剧照 NO.17血钻 剧照 NO.18血钻 剧照 NO.19血钻 剧照 NO.20

《血钻》剧情介绍

血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九十年代非洲塞拉利昂,连连战火使这片土地饱受摧残,非法钻石贸易日益猖獗。 阿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靠倒卖战区钻石为生,他在监狱中无意得知渔夫所罗门手里有极品粉钻。意识到这是自己离开非洲的机会,出狱后,他找到所罗门,准备和他一起找出钻石,离开非洲。 所罗门是普通的渔民,因为内战和家人分离,被叛军强制开采钻石,他发现一颗极品粉钻,藏了起来;战乱来临,所罗门进了监狱,后被阿彻救出,并在战地记者麦迪•鲍文(珍妮弗•康纳利 饰)的帮助下,找到了失散的家人,此时,他的儿子迪亚却被叛军带走,生死未卜。 悲愤的所罗门答应和阿彻合作,在叛军的控制范围内寻找钻石,并寻找儿子。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因为一颗血钻将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唇齿之间第二季福琼·费姆斯特:势不可挡楚汉传奇十二个想死的孩子换脸·圆梦时分英勇赞曲地铁惊魂神秘博士第三季三十那年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九季鲨鱼季节少男奶爸第六季羊之树贾姆塔拉:骗你没商量金身将军王政柱恶魔来搭讪还能爱多久帕罗奥图勇者胜怪物史瑞克2美男高校地球防卫部HAPPYKISS!发明家六指琴魔青春创业手册宝贝老板2最好的圣诞节不露脸的老板雪国少年永恒之门太极旗飘扬

《血钻》长篇影评

 1 ) 血钻 观影感

血钻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战争的残酷,欲望的贪婪,一颗钻石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初看电影名字,不知“血钻”是何意,原来是“血腥钻石”。

极炫目的钻石和刺目的鲜血在一起应该是怎样的风采?

这部电影拍得很稳,不做炫耀,不做夸饰,对非洲这片富饶而灾难深重的土地进行投射出深沉的关注。

这次,甚至白人也拯救不了他们,因为每个人都对利益俯首称臣:白人的军方首领、本土黑人的反政府武装、钻石贩子、甚至那个黑人的小儿子(在最后一刻把手枪指向自己的父亲)——复杂的人性和所谓的政治在此暴露无疑。

这是一部颇具野心之作。

黑人们的种种行径让我想到凡可怜者必有可恨之处。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当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最后的光明,虽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恒。

看完血钻的第一感觉就是上帝把钻石的颜色给搞错了。

包括橡胶,金子,石油颜色可能都是错的…… 这部影片将男主莱昂纳多复杂性格展现的立体丰满,诠释得到位精彩,令人拍手叫绝……黑人男主角的表现也不错。

从头至尾的酣畅淋漓,经典完美,剧情设计的也非常明了。

让人感动,导演手法太高明了。

 2 ) 打动人心的剧本和表演

这部片子完全改变了我对leonardo的印象。

他演得真好。

没有拿到小金人太可惜了。

最后他流着血俯瞰非洲大地的时候,我泪如泉涌。

我是多么庆幸自己从来没有买过钻石呀。

 3 ) 《血钻》:还是可以被感动

一个真实的非洲所引起的痛楚。

还记得的,是《走出非洲》那如诗如画的大草原,奔跑的动物,朴实的人民。

而在《血钻》里,一切都被颠覆。

因为美丽招致灾难,因为富庶招致掠夺。

你还记得那个忧虑的非洲男人的话吗,我真不希望他们在这里发现石油,我们又要遭殃了。

这是富庶的大陆,拥有象牙、石油、钻石等等宝藏,也有最不聊生的人民。

在利益的面前,人性扭曲,战火频仍,人民说,这里是地狱。

他们都想离开。

联盟阵线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叛军,村庄里朴实的渔民,走私商人,围绕着一颗巨钻,他们缠绕在一处,而心愿都是一个,带着钻石,离开这地狱。

结尾,黑皮肤的渔民走在伦敦的街上,步子迟缓,一定是有些恍惚,离开了地狱,来到了天堂,天堂也在人间,只是不再有杀戮、仇恨、血、谎言,只有安静的街道、行色匆匆的人群,可是,这就够了,他们所需要的,不就是这么简单么。

可是他们得不到。

心灵的扭曲,在成人的世界也许稀松平常,可是,血淋淋的现实是,孩子也变成了杀人恶魔。

在乱世里,孩子好像都不再是孩子了。

游戏还在做,不再跟伙伴,是跟社会。

无知者无畏。

对着叛军首领的老师,作为首领属下的孩子都可以肆意开枪,管你是谁。

我好像看见了红卫兵,批斗老师那叫一个过瘾。

人性善还是性恶。

那位老师,是个和善、总是面带笑意的老人。

他说,我相信是善的,可是看到的现实刚好相反。

他还说,那个首领还会常来这里看他,坏人也有有爱心的一面。

他试图相信下去,妥协下去,现实却差点要了他的命。

那个叛军首领教给掠来的孩子,你们的父亲是弱者,都没用,我们要当强者,我们的联盟阵线要为大家作主,要给他们争取利益。

孩子们都想当强者,鄙夷他们的父亲,学开枪,甚至吸毒,他们心肠变得冰冷坚定,以为是为了理想。

走私商人过了那个为理想的年纪,从小在军营里,走过和那些孩子们一样的路,他知道,理想是说给别人听的,其实,那些个人不过打着理想的幌子争夺利益。

什么将军,还不是个大贩子。

明白这一切,只想着钱,知道没有未来,想带着钱离开。

那块土地,是红色的。

人们说那是血染就的。

但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土地,当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只想着离开,是土地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然后有那一个女记者来记录这一切,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告诉了世界关于钻石背后的血色真相。

也是她唤醒了这块土地上的人。

他们因这外来的温暖,而明白了这土地对自己的意义,走私商人选择了倒在红土地上。

这电影揭示了血淋淋的现实,发生在塞拉里昂的一段历史,而战火并没有停止,在其他地方,本该游戏的孩童却穿上了军装、拿着AK47的报道,也曾经一次次震惊着人们。

我们平常的每一天,或许就是那里的人民梦寐中的天堂,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是人类的贪婪给那里带来了灾难,象牙、黄金、石油、钻石,人类的贪婪带来了巨大的需求,需求带来了利益,利益令人不择手段,结果就是人性丧失,地狱降临。

可不可以不要那么贪婪?

看完了电影,真的好像是从地狱里走了一圈回来,那种在刀尖上舞蹈的感觉,令人透不过气,生命没有保障,尊严尽丧,生不如死。

上帝离开了这块土地。

走私商人曾经跟女记者这样说。

他玩世不恭,他不讲真话,他只爱钱,可是最后他被渔民对儿子的爱感动了,即使儿子对着爸爸举起了枪,爸爸也从来没有放弃他,儿子终于流着泪拥抱了父亲,他又变成了一个孩子,虽然一度是个魔鬼。

走私商人在生死一线间,把生的机会给了他们。

他倒在非洲大地的山岗上,看着霞光万丈的天空,用卫星电话告诉女记者,真希望你也能看到,这里的天空太美了。

上帝又回来了。

他笑了。

还是能够被感动。

哪怕这颗心曾经冰一样冷。

也许这就是希望所在。

 4 ) 小李真拼

其实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高中班里定的“疯狂英语”,介绍近期出来的国外佳片。

后来就主动找到资源看完了它。

怎么说呢,故事是很有社会价值道歉,表演也很豁的出去,小李真的狠拼,看完也是很尴尬,这个社会犹如血钻,多少人颠沛流离,多少人浮浮尘尘,多少人不愿回头,多少人拼命挣扎。

可是如果是它是极品佳片,我也很难认可。

很显然,这部电影这么大的反响更多的是占了题材的光,话题的光。

也是很心疼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完全不顾形象在表演的小李,血钻又陪跑奥斯卡了,好在八年之后凭荒野猎人他终于上了领奖台

 5 ) 血钻让我想起中国的"血煤"

电影说的非洲人民因为钻石水深火热, 不过我更多的看成是娱乐片,无它, 钻石离我自己的生活还比较遥远.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不看这部电影也不会去想着买个钻石. 不过,从电影里, 我却看到了中国的"血煤". 煤. 黑乎乎的. 如果按重量算价钱远比不上钻石. 可是煤却与中国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也许你说你早已经用煤气,用电. 不用煤了 . 可是你可曾知道中国有50%以上的电力是由烧煤发出的. 想起几年前看到了所谓200X年中国十大相片, 里面有一张, 一个男人,穿着破烂的衣服, 身后用竹篮背了一筐煤, 相片的解说是" 他们每次要从五公里外的地方把煤背上来. 然后去领取每筐4毛钱的工钱. 看到这里还不能让你感受到煤里的黑色透着血红的话, 你可以随便翻翻报纸,矿难的新闻从未间断. 而且只是说的大难, 那些只死一两个人,或者只是重伤残废的是不会上报的. 你可能没有想过, 你看着美国的电影, 去同情非洲人民, 我可以理解. 可是你能多同情一下和你生长在同一个国家的人民吗?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电力和煤, 煤的涨价可能让所有的产品都涨价, 中国的煤却是靠着工人们的低收入挖出来的. 在你狂喊着电费好贵, 又要涨3分钱了的时候, 请想想把血滴在煤上的人们. 想想如何能让他们过得更好. 什么时候,中国的经济不是建立在人们的低收入之上时, 我才会忘记那张相片中无助,空洞和毫无希望的眼神.

 6 )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影片最后,女主角身后是宁静祥和的欧洲,男主角的鲜血慢慢渗进身边的沙子,他的身后,是血色的非洲大地,他的身后,是残阳,如血。

然后他说,他原本属于那里。

看这部电影之前,学校课程曾要求做过一个非洲社会问题项目研究。

当时我们就有同学说,看,我们坐在设备良好的教室,喝着咖啡,假装研究人家的社会问题,这个时候,非洲的普通人在做什么,另一个说:不过是努力的活着。

还要说说我们的非洲同学,班上的非洲同学可比我们亚洲人和英国本地同学还要欧洲同学牛多了,笔记本是最新款的,运动鞋也都是最新的Nike或者阿迪。

然而在今天,非洲更多的人,不过努力的活着。

他们穷困不堪,他们战乱不断。

你可以说他们愚昧,但他们无法离开,犹如Archer说的,他原本就属于那里。

这是现实,还有残酷。

有的人怀抱救世主的想法,有的人可以带着猎奇的眼光,因为你可以抽身离开,因为不属于非洲大地。

为了钻石,人与人,互相举起枪,杀戮。

包括孩子。

这些战争,不是为自由,不是为独立,只是,为了钻石。

在今天,非洲仍有20万的儿童兵(children soldier)。

所以,一个女子,当你举起手指向人炫耀你的钻石,你知不知道钻石上沾了多少鲜血?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PS其实,如果非常绝对的说,煤,石油,甚至鲜花,我们的名牌运动鞋,都不干净。

我们是不是停止开车了?

不穿鞋了?

停止烧暖气了?

但问题是,煤,鞋子,汽车,好歹有点function. 钻石,真要说function,也就是切切玻璃。

再说了,钻石的恒久和感情的长短,根本TMD的两回事么。

另荐:卢旺达饭店

 7 ) 秩序

我看过后想到的是秩序。

生活的规则。

我每天7点30起床,等待5天一次的不用装孙子的休息;拿工资,买一天比一天贵的房子;看报纸,每份报纸要付2元,每个周四才有;在路上靠右边走,碰见警察叔叔批评要接受。

记得一次关于信用的讲座说,人们之所以讲信用因为守信是一个重复博弈的最终结果,也是人对持续交易的理性选择。

这就是秩序和规则。

其实这些应该都不是我要遵守的。

其实目标就是活下去,然后活得舒适一点,这里的舒适包括自由。

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不是只有那些生活的规则,甚至手段里没有那些生活的规则。

我小学的时候还可以在别人面前哭出来,初中还敢和老师对峙。

这些都是秩序之外的东西。

其实这些秩序都是假象。

货币不过是消费的走狗,时间不过是一个刻度,私有不过是被暴力保护的贪婪和软弱,法律是集体暴力,集体是为了分赃均匀。

每当可以远离这些时,就像觉得一下子甩掉了这个肥大的肚子,回到70公斤的体重。

 8 ) 贪欲的背后

你可知道,一颗璀璨的钻石背后也许藏着一段血腥肮脏的故事?

非洲的土地为什么是红的?

Danny(莱昂纳多)说,是战争的鲜血染红的。

然而战争不是为了独立和自由,而仅仅是为了占有,占有象牙,占有石油,占有黄金,占有钻石。

为了占有,军阀连年混战。

为了占有,儿童被训练成杀人机器,派上战场。

寻找儿子的父亲所罗门说:等他们长大了,和平也到来了。

然而当他潜入基地找到自己的儿子时,儿子却已经变成了六亲不认的地域天使。

如果知道这一切,你是否还会购买钻石?

同样的血腥不单发生在钻石行业,也不单发生在非洲。

皮草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想想《可可西里》--在某种程度上,《可可西里》比《血钻》更真实、更有力量,在我们看到高原上被偷猎的藏羚羊的森森白骨,当我们的仇恨正要生起时,我们却看到了另一面,看到了盗猎者无助的眼神,看到了他们因为家园沙化而只能干起五块钱剥一只藏羚羊皮的营生。

刹那间,仇恨空无所指,道德和价值判断分崩离析,只剩下我们安坐在城市作为旁观者和法官的沾沾自喜和自以为是,赤身露体,无处藏身。

这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或者某个集团的问题,这是每个人的问题。

军阀和盗猎者是罪恶的,商业集团是罪恶的,然而更大的罪恶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来源于我们世世代代留存下来,而今更变本加厉的贪欲。

跨国协议可以减缓甚至终止钻石的非法卖卖,却没有办法消解人的贪欲。

劝说人们停止购买某一类"罪恶"商品亦无法消解,因为贪欲这条毒蛇依旧盘踞在人的心中,怡然自乐。

无法从钻石上得到的满足,必定会通过其它途径发泄,或者是别的奢侈品,或者是种种不道德。

也许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个人都觉知到贪欲的真面目,这是圣人们的解决方案。

但很可惜,这剂良方仅带来了少数人的心灵解脱,在整体层面,圣人们带给社会的改变实在乏善可陈。

并非圣人们错了--对个人而言,觉知的确是解脱的真理,但--社会是人的集合,它有着超越个人的自身特性,正如我们不可能通过改变碳原子而将煤炭变成钻石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改变个人而改变社会。

要想得到钻石,我们甚至不需要改变原子本身,我们要改变的仅仅是原子之间的联系。

这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对个人而言,现代的贪欲来自于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

我们怕自己或者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年轻,不够强壮,不够忠诚,不够富有,不够有品味,于是假借外物,通过护肤品、伟哥、鲜花、钻戒、名车、房产、学历等等来证明自己。

社会的贪欲也来自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在于社会为了维持其自身的运作(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而对需要越来越多资源,当资源有限并且不可再生时,焦虑便产生了。

这逻辑与《血钻》中展现的逻辑类似,不同的是,钻石等奢侈品会引来商业集团的争夺和局部的战争,而对必需品的渴求(能源和土地),却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就算是在稍微好点的情况下,它也会带来经济低迷,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这最终又把不安全感转嫁到了个人身上。

并且,这种渴求往往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压力而引起,这又有点类似于《可可西里》中盗猎者的选择,很难用道德去评判对与错。

自然,道德评判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永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局面有否解决的良方?

若无,那我们现在做的一切,包括教育和公益,都只是短期的止痛,并无实质的意义,而人类亦难逃灭亡的命运,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若有,则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调整到加速或者促进这个转变的发生上面来。

资源或许是这个问题的中心。

有没有一种不需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而能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似乎是一个机会,它把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从具竞争性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变为非竞争、非稀缺的知识,知识会带来新能源和新经济,也许有望能解决当前世界发展的困局。

最近的一个好消息是,知识经济兴起三十年来,我们终于等到了一个转折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报道,2006年工业国家石油消耗比2005年减少了0.6%。

这是近20年来OECD国家石油消耗不断增长趋势的首次转折。

" (然而 2006年世界石油消耗总量增加了0.9%,这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增加了需求)也许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身上。

现代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裕,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参与社会工作,这种个人自由的增强也许能逐渐消解整个社会的无意识。

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从比尔盖茨、巴菲特到最近的美国财长保尔森,现在的富豪们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个世界。

对于此,我们不应嘲笑富人的伪善或者认为这仅仅是特例,毕竟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是从当时世俗中最出色的王子出家开始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种思考和行动中来,而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一场真正的社会运动。

即便如此,我们对未来仍未敢有丝毫的乐观。

一个重大的担忧就是人类的犯错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已经无法为人类所承担。

以战争为例,两千年前的战争只是一小片土地上的流血,一百年前变成了全球的流血,到了六十年前,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提升了战争的能量,战争的后果可以影响几代人,永久性地损害我们的土地、海洋和天空。

如今,任何一个军事大国的核武器都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这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不需要真正的战争,只需要一条错误的情报或者一个狂妄的领袖,就足以让地球陷入万劫不复。

人类的发展到底是会像抛物线般一泻千里还是像正弦曲线般在回归中前进,我无从得知。

人不是一个无意识的种群,这带给了我们这个星球许多伤痛却又给了我们一线期望,人类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却可以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而使它变得稍微光明一点。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扯得太远了。

 9 ) I wish you were here

Blood Diamond在新加坡的放映等级最后定在NC16(16岁以下不得观看)。

虽然电影中确实有非常直接的战争和杀人的场景,但总体而言画面相当干净,并不追求大量的血腥镜头或者变态行为。

甚至男女主角之间即使彼此倾心也只有一次握手一次拥抱而已,干净得连个接吻都没有。

这样“含蓄”的好莱坞大片却被划到NC16这一级,这一点有些令我意外。

也许是我想得太多,和我一同看这部戏的朋友提醒说这个评级结果可能是因为里面涉及非洲内战中的儿童士兵(children soldier)的问题。

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被叛军或称游击队从各个村落掳走,被彻底洗脑之后教导成迷你版的杀人机器。

他们抽烟、喝酒、吸毒、和成年军人一起进行村落屠杀。

他们身着军装(大部分时候这些军装都很破烂),拿着机枪,称呼自己是“天生杀人机器”、“不放过一个”、“杀人小队长”。

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很有点非现实的味道。

只是我们已经明白这个世界的残酷真实都爱披着疯癫的外衣,好掩盖内里的腐乱。

电影的气氛的确很沉重。

不管是枪战还是丛林追杀,不管是成年人的贪婪杀戮还是老弱妇孺的仓皇失措,不管是衣冠楚楚的浮华世界还是满目疮痍的战场和难民营,都渗着一种冰冷的惨白色,甚至让人觉得此处已是魔域。

只有非洲的红土——这被人血所滋养的大地,和那颗牵扯出整个故事的粉红色原钻,让人觉得有切切实实的色彩。

还有Archer最后看的那片云霞。

在结束之前,Archer给Maddy打了一个电话。

Maddy正在某一个宁静富庶的欧洲小镇里和人聊天喝茶,她在电话里说:“Where are you? I am coming to find you.”他始终避而不答。

他说:“I wish you were here.”在他的身下,是非洲的红土,静静地吸食生灵的鲜血、灵魂和依恋,万古如是。

然后镜头渐渐拉远,我们和Archer一起看满眼的山峦叠嶂,霞光如火。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部非洲题材的电影与其他作品的最大不同。

这里面的主人公Archer 和Soloman他们生于斯地长于斯地,他们不是那些从不知道那里来的冀望到新大陆猎奇以填补空虚灵魂的中产阶级,也不是怀抱救世主理想来拯救这块大陆却随时可以抽身离开、永远有后路可退的外来者。

虽然这个大陆穷困不堪,战争不断,人们愚昧懵懂,可是他们已经无法离开。

这种灵魂上的煎熬,这种不得不恨又无法不爱的心情,很多来自幸福的一等国家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他们只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人性的贪婪、狡诈、冷酷、愚蠢,或者在最后看到些微的曙光,他们可能会像Maddy这个过客一样,问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改变这里?

”——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也不属于这里。

Archer和Soloman不会这样质疑。

他们只是努力地活着而已。

如此而已。

这片大陆的未来本来就不是有一两个人的手改变。

要经历数百年,数十代人的牺牲和劳作,要看这片大陆反复被蹂躏然后沉淀、酝酿,才能重新复苏。

黑暗的时代是漫长的。

如果我们极目去张望,我们可能会因为那望不到尽头的黑夜而沮丧绝望,失去方向。

从黑暗到光明的征途,只能用岁月用无数老年、壮年、青年、少年还有孩子的命去一点点填充。

所以我们无需控诉什么,无需质疑。

我们只需要和Archer 以及Soloman一样,努力地活下去。

或者很久以后,我们的子孙可以看到非洲重新成为福地,有繁花自在开放。

 10 ) 钻与枪 — 一个大陆的悲惨史,两个导演的世界观

根据暖手同学的教育,看完《战争之王》后一周又看了《血钻》,两个影片差不多讲的是一件事,非洲大陆出产的钻石,变成了武装分子的财源,用来买枪炮武器,最后争夺的仍然是国家政权,自然资源。

非洲大陆的故事钻与枪在非洲差不多是这样一个故事,你问一个非洲小孩说“长大了要做什么”“要抢钻石”“抢了钻石做什么”“买枪”“买了枪做什么”“杀人抢地盘,抢更多的钻石!!!

”《战争之王》的杀人魔王父子俩映射的是利比里亚总统父子,而《血钻》说的是塞拉利昂大屠杀,他们两家是邻居。

《血钻》中女记者说的好,屠杀2万人的新闻在CNN中只会出现1分钟,排在天气预报之后。

这不是台词,这是现实。

新闻报道只在死亡人数创新高的时候才会有兴奋点,哦,这次大屠杀死了3万8千人,比上次足足多了200个人。

非洲,是被上帝遗忘的角落。

两个导演的世界观《血钻》的导演赫赫有名,拍过《燃情岁月》《最后的武士》,对于观众的心理把握非常准确,帅哥莱昂纳多死的时候,怕有不少女观众哭得比《唐山大地震》还惨,不过让普通观众情绪波动的同情的是死掉的帅哥,羡慕的是藏了粉钻逃出生天的黑人,是异国情调战争背景下的相恋。

虽然《血钻》的战争场面极其残酷,但背后作恶的无非是中饱私囊的商人,穷凶恶极的联合军,对现实充满了这样非黑即白的描述。

影片结尾让40国签署了协议,限制战争国的钻石出口,并一再告诫消费者,只要你不买钻石,血钻的悲惨事实就可能不会发生。

我只能说导演非常的天真可爱。

比起《血钻》的严肃认真紧张激烈来,《战争之王》多了些幽默,好像挺让人放松,但不妨把它视为面对人生的无奈和自嘲。

《战争之王》的结尾让尼古拉斯凯奇走出监狱大门,告诉大家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商正是那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这种秩序是不可改变的,所谓的战争之王,无非是一出荒诞戏里的龙套而已,如果你不上场,照样有人出演。

可以说《血钻》导演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是坏人逼死好人的,是可以被很多好人的力量改变的。

而《战争之王》导演的世界是混沌一片的,只有灰色没有黑白的,充满了无法改变世界的无力感。

两部影片的争执当然,这两部都是五星级别的影片,《血钻》也有许多对现实的批判和谴责。

比如黑人问战地女记者“你在写我们国家的故事吗?

你们国家的人看到了会来帮助我们吗?

”,来自美国的女接着说“不”。

但我总觉得《血钻》的力量没有《战争之王》那么大,从“逃出这个该死的地狱”这一点来看,联合军的独眼首领、钻石贩子莱昂纳多和被追杀的黑人并无两样,而最后得到圆满结局的黑人仅仅是因为他运气好拿到了粉钻,把这一点作为故事叙述的推动力,显得苍白。

而《战争之王》始终是冷冷的,旁观式的,客观的叙述。

观众得到的,更多是冷静的思考。

这一点从豆瓣评论就能看到,《血钻》排名靠前的评论是讲帅哥的,《战争之王》是讲故事本身的。

原文:有图片有被豆瓣敏感删除的数据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9f9a30100lcdd.html

《血钻》短评

低某人打分越来越严格了呢...整体感觉:看着好累&看着好疼&看着好吵&看着好乱,Jennifer远没有海报上那么惊艳,(世间公平唯颜值滑坡,小李康奈利不曾饶过= =)当然也可能是低某人真的不够胸怀天下,至少看了半天没理清这群人在打啥...愿光环了一场恐袭、n场近距离追击但没挺过内讧、不知道怎么地就挨了一bong的Denny宝贝高山安息,阿门。

5分钟前
  • ⠀吾曰唯唯
  • 较差

“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10分钟前
  • 白一刀
  • 推荐

一个白人圣父一个白人圣母拯救一个普通黑人和他的人渣坏种儿子(作为未成年保护法的坚决反对者我从来不认为小时候就是坏种的长大会改邪归正)的无聊故事,最后白人圣父还死了… 无论故事情节叙事还是想表达的核心都既无聊又浅薄… 实在不明白为何评分那么高,因为小李子的粉丝多吗???政治味还太浓呛得人难受…

15分钟前
  • 实战之神小龙女
  • 较差

貌似大片,貌似伟大,是我太麻木了吗?一点被震撼的感觉都没有?主题是伟大滴,非洲景色是好滴,导演的镜头和剪辑实在一般

19分钟前
  • 理想2004
  • 较差

无感,leo一直强调:你们这些美国人.....但最浓厚美国味就是你啊

20分钟前
  • 坦荡快乐
  • 较差

一部背景设置在90年代战乱非洲的枪战娱乐大片。李奥的救赎很牵强,非洲男人对他家人的保护也完全是美国式思维,而且他靠着一颗从家乡带来的大钻石把自己的家人转移到了发达国家,最后又有什么理由接受掌声呢?对当时钻石交易和消费的批判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况且消费者怎么知道钻石是否来自战区呢?

23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利益链条的杀戮,为了保卫家园的战争,一个本来是人间天堂的地方,却被巨额的暴利变成地狱,非洲的童子军至今还存在着,至少20万人.家破人亡的惨剧一直都在,只是因为那个地方有钻石.军人和商人勾结,钻石被恶意囤结,等待飙升高价赚取更多的利益,双手沾满了鲜血,那些哭泣的灵魂从未得到安宁.

26分钟前
  • 闲情小娜
  • 推荐

不知道怎么入围奥斯卡的。

27分钟前
  • saturday
  • 较差

演的都很不错 但是其中美式思维让人作呕 最震撼的是黑人老爸在河中杀死叛军时的表情 他不明白自己人为何要自相残杀 但也疯狂地举起了凶器

28分钟前
  • 取名困难症患者
  • 还行

这算是美利坚白圣母主旋律电影吗?白人一下拿黑人表明自己是强盗,一下又拿黑人垫高自己是善人。

32分钟前
  • 博古
  • 很差

三点1.全片充斥着美式虚假怜悯2.依旧是好莱坞精液流,男主走到哪里都有逼操3.虽然他们失去了一切,但是他们自由了

37分钟前
  • 局内人
  • 很差

让我想起冷山,当你以为努力到最后一切行将圆满时,生活却和你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所以不要孤注一掷好吗。

41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受不了好莱坞类型片了,命题作文一样,凤头猪肚豹尾做得刻意,极易预料,毫无生趣。小李子亮相时口音太好,后面不太容易保持。Dia的心理着墨不够,以致于两次转变显得相当突兀。哪有这么开化的非洲人有勇有谋地陪你找钻石,太能意淫了……

45分钟前
  • 永久退休王静阁
  • 较差

钻石其实就是炒起来的,和当年荷兰郁金香一回事。中国商人最实诚,人造金刚石,就是点碳嘛,又不贵,普通工业用品。啥?你说天然的有色彩?这个简单,给你加点色素就是了。其实西非的问题,就是个国家治理失败,非要扯淡那么多。

47分钟前
  • 久道
  • 较差

这部片子让我记住了leo的演技。

51分钟前
  • 范小奚
  • 推荐

不晓得该怎么评价。。

55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还行

看了没啥感觉,大概一直在咳嗽的关系...

59分钟前
  • 阿焦
  • 较差

我们永远不知道,闪耀无限美好的钻石,接受过怎样肮脏悲壮的洗礼

60分钟前
  • insane_小蜗
  • 还行

本质上还是白人上帝拯救水深火热的黑人家庭,并公布真相与维持正义的西方世界中心与价值观,当时处于巅峰的迪卡普里奥还背负着「奥斯卡魔咒」也是让本片虚高的重要原因。

1小时前
  • 451½°F™
  • 还行

最后的那一刻或许真的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和可以信赖的人,没有刻意的去渲染,非洲的钻石是血与泪的史,充斥着战争和家园沦丧,骨肉分离,拍的也是那么的真实。

1小时前
  • HarperYu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