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用“离题电影”来概括奇迹吧。
奇迹,我本以为是景浩为了凑够妹妹的医疗费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后续的所有剧情都是围绕这个由头展开,虽然我看到的翻手机也好,开厂也好都似乎是为了这个任务而做的,但是看到最后,我觉得不是这个味儿,景浩,仿佛是为了完成“让小作坊变大公司”这个奇迹顺便治好了妹妹的病,而不是我完成了“一年半内凑够五十万”这个奇迹顺便让自己的小厂变公司。
整部电影看完,本末倒置,最后我给这部电影最后贴上的标签就是“没有人情味得励志电影”。
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中考作文写议论文,容易得分,让我们多去收集一些名人故事,励志感人的,拼拼凑凑六百字,像模像样,但是没有味道。
婚宴上景浩说,想回去完成学业。
2015年他创立公司并回到大学完成学业。
那我就假设他辍学的时候念大三,因为母亲病逝,肩负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从闪回的镜头看妹妹的模样,年纪大约在两三岁。
2013年故事开始的时候,妹妹六岁半,景浩辍学在深圳奋斗了至少三年以上的时间,刨除妹妹的学费、药费、生活费,他攒了大概是五万的钱(贷款五万进货)。
如果,景浩不辍学呢?
半工半读,贫困生贷款补助,医保等等,再加上他自身在电影中呈现得奋斗与节衣缩食,在这样的情况下筹集出医药费来,我认为也是一种奇迹,只不过是一种很平凡的“奇迹”,遗憾的是我们好像有很多人都不是很欣赏这种奇迹。
景浩在婚姻上的那句回答“我想回去完成学业”给我的暗示是,这个角色想要回归普通的同龄人生活,但是结局却没有圆回来,草草了事。
励志故事,成功学,太多太多了,偶尔鼓励一下平凡也很不错,比起《万箭穿心》,奇迹真的算不得什么。
这年头网上流行的口头禅是“大力出奇迹”,我看未必。
依我之见,“用心”才能出奇迹,放在电影上也一样。
《奇迹·笨小孩》就是这种用心拍出来的电影,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豪华外景和惊人特效,却能说人话,接地气,拍到人的心窝子里,看得人很舒服。
看头一分钟的戏,我就在心里给它打了个“春节档第一”。
为什么?
就“送妹妹上学”这一段,镜头剪接之流畅,音效之丰富,能看出制作的认真。
不但凝练地传达出了“这是一个兄妹二人相依为命的残缺家庭”的有效信息,而且生动地展现了兄妹俩的情谊和苦中有乐的家庭氛围。
妹妹给忙着梳头的哥哥咬一口包子,自己再吃,却因为哥哥在后面使劲,她怎么也够不到包子——负责却欠考虑的哥哥,其实自己也还是个孩子。
这样细致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质感,是现实题材制胜的法宝。
有了这个,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看到一半,我直接给它预定“虎年华语电影十佳”没跑了。
原因很简单,文牧野的上一部戏《我不是药神》是我心目中2018年排名前三的电影,对标之下,这部新作延续了《我不是药神》中的底层视角和小人物奋斗情节,普通人陷入不得不全力以赴的绝境,持一个无可置疑的善良动机,演绎披荆斩棘伤痕累累终于抵达彼岸的温暖故事。
既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又有追逐、打斗等商业元素,是质量过硬的类型片。
但除此之外更让人动心的是,片子里那些丰富的细节,兄妹俩在夏夜驱蚊,景浩身上来回换的两三套衣服,加上出席婚礼的衬衣和结尾的西装,梁经理不时的捶腰……文牧野的电影,从来不像时下流行的某些片子,靠言语和贫嘴来营造戏剧效果,而是充分调动服装、道具、美术每一个部门,用尽所有手段来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并推动剧情。
这些细节充实了看似不可能的传奇故事,精巧的场景设计环环相扣,就算如某些人说的是“心灵鸡汤”,那也是用走地鸡文火熬出来的,喝上一碗,是享受。
电影强大的黄金配角阵容既是群戏部分的演技保证,也是一个庞大的彩蛋迷宫。
有心的观众能在里面找到《我不是药神》中的大部分熟面孔。
有名有姓的,包括演李经理的王传君,演高空清洗队队长马越的章宇,演老杨的岳小军。
没名没姓的,包括演心脏科大夫的杨新鸣,客串婚礼厨师的徐峥,熟悉前作的观众自然会心一笑。
而里面最大的“绿叶”,自然是演传达室孙伯的著名导演田壮壮了,大师的戏依旧是妥贴到位,从不过火,却让人过目难忘。
景浩的成功,一半是逼出来的,一半受惠于大环境。
不被逼到绝境,常人迸发不出来那股心气儿。
没有大环境,有了心气儿也没机会出头。
景浩的成功,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千万中国人在过去四十年间奋斗成功的概括。
一个社会论出身还是论能力,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活力和面貌。
面对西装革履的李经理,景浩杠了一句“这跟我的年龄有什么关系?
”就有第二句“这跟我做什么行业有什么关系?
”还饶上一句反击“你不也是打工仔?
”看似平常的三句话,道尽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秘诀,那就是人尽其才,放手拼搏,只要没有飞来的横祸,没人能拦住人材成功。
中国这飞速发展的四十年,技术进步,经济起飞,诞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有的简直近乎魔幻。
看到“农村老汉手工造飞机”“少年从新彊骑马返回奉节”之类的社会新闻时,总不免有人慨叹“现实比电影还精彩”。
而究其实,精彩的现实并不一定能催生成功的艺术作品,其中的转换,非有心人不能成事。
电影人要么忙着炒IP、捧奇幻,一窝蜂地奔着安全省事来钱快的项目去,要么耍个性,扮深沉,把现实题材拍成了艺术圈里的小众趣味。
在这种大情况下,能沉下心来提炼生活,打磨剧本的少数人,才真正能引领健康的电影创作方向。
文牧野用他的两部电影指明了这条大道,做出了榜样,利在长久,功莫大焉。
人情浓郁是这片子另一个亮点,继承了中国电影悠久的儒家人伦教化传统。
煽情不是为了让人哭,而是为了激起人心中的良善恻隐之心,虽然片末有煽得过火之嫌,但瑕不掩瑜。
别人怎样不知道,豆包看完第一句就是:“我以后要对妹妹好一点”。
有这效果,这电影就算没白看。
与其说《奇迹·笨小孩》是一部现实主义剧情片,不如说这是一首写给平凡人的赞歌。
8年前的深圳,遍地是暴富神话,别人挣钱是为了成功,年少的景浩是为了给妹妹救命。
没有背景,没有学历,没有大人的帮衬,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落脚处,只有一辆电动车,一个需要做心脏手术的妹妹,如何筹措给妹妹做手术的巨额手术费,笨小孩景浩如何在遍地都是机会的深圳创造奇迹,是这部电影核心要讲的故事。
看过影片后,涌入脑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普通人创造奇迹的神话为什么挑准了景浩这个人,不服输的少年景浩力量感从何而来?
从人物设置来看,景浩有着很鲜明的个人特质。
他年龄不大,却很聪明,一身手艺傍身,最新款的手机,只要过他的手,拆机装机的流程精准无误全套输出,这让混迹行业多年的老手们都心服口服。
他学历不高,却很有谋略,一批已经压在仓库只能沦为废品变卖的手机,他经过自学外文说明书、拆机查验、质检测试,商业调研,挖掘出一整套具有商机的全新产业链。
他个子不高,却很有血性,为了赢得商业大佬的青睐,无视中间人的刁难,无视他人的轻蔑,带着救妹妹的孤注一掷,在连摔带爬的争取下,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可以逆袭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这些鲜明的个人品质,是景浩成功的主要原因。
他身上有很多品质,只有这么多品质才能压得住这个人物的苦难。
外在环境的重压与内心必须要救妹妹的执念,无数次要将他撕毁。
这代表了演员需要调动内心强大的力量去托住角色的重量,但如果单单用很重的力量表现很苦的分量,观众看起来难免吃力,且过于煽情。
易烊千玺确实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慧根的演员,他没有用外在表演去推动角色的变化,是用内在的细节一点一滴的注入,没有一句台词说苦,但从身形动作、面部表情、乃至一个无力的眼神,他就是能一把将你拽住角色的苦难之中,观众沉浸其里,为一个少年承担着人生不可承受之轻的重担,感觉到深深的心疼与无力。
景浩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经过层层叙事的加码,这个人物由平凡走向了崇高,一次次的绝望,一次次的绝境逢生,一次次的无力,又一次次的被身边同样平凡的人托住,相互扶持着往前走。
易烊千玺很好的将这个人物诠释而出,他身上的绝望感潜藏的力量,无数次地经住导演精心排布特写镜头直抵人心的聚焦凝视。
惊叹四字弟弟演技有质得飞跃的同时,也可以说,“景浩”也达成了角色内涵与演员实力的双向颤栗。
现实主义影片一直是文牧野导演的擅长类型,和文牧野上部奖项口碑都爆表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相比,《奇迹·笨小孩》显然是把重点放在了刻画人物身上。
养老院护工夫妻、耳聋的女工、性格孤僻的硬汉、残疾的修钟表退伍老人,重度网咖,这个由不同年纪、不同职业的边缘人物组成的“工厂梦之队”,用善良冲破规则的束缚,用奋斗改写专业的门槛,拿不服输的意志与坚持干出一番事业。
最后,西装革履的景浩站在华丽的舞台,因成功而闪耀,因苦难而璀璨,他终于成为一个他曾经想成为的人,如果镜头停在这里,影片结束。
那么这部影片,只是叙写了一个年轻人的创业神话。
紧接着的画面,“工厂梦之队”的所有人坐在台下,带着新的身份,一并鼓掌,在这里,这个影片叙写的是一个时代的神话。
这是一个应该敢于向命运不公说不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可以去相信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
罗曼·罗兰曾经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一部很苦的电影,但是它是暖色调的。
导演大概想说,生活对于每个人很苦,但我们有理由对这样的生活保持不服输。
《奇迹•笨小孩》作为文牧野的第二部长片作品,能看出来导演在《我不是药神》成功后找到了属于自己影片的道路,作为一部贺岁档的类型片确实也中规中矩,适合和家人一起看。
但文牧野身上原本鲜活的、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这部影片中已经所剩无几,当类型大于现实,设计大于情感,所谓的“现实主义”小人物的创业故事,也成了精修饰的煽情故事。
现实在镜头中太灰,以至于要不断有矛盾发生,锁住观众的情绪。
人物在镜头中太薄,以至于刻画要不停的用慢镜头与配乐,人心只有了正与反。
一、剧作的薄弱——赶车与上车 在影片中,导演特地设计了几场戏来塑造人物性格。
尤其明显的是景浩两场追逐戏,第一场是为了谈判,赶上火车的老板赢得尊重,获得尊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导演就得让他骑着电车从小巷子里穿过,并且再加上车祸,最后跑着赶到,并准确的赶上火车赢得尊重,并且设下新的困难:没有定金。
这个没有定金也成了题眼一直延续到影片最后。
第二场是为了物资不被偷走,景浩爬上不法分子的车,随后带上主角光环,在路上连续躲过数辆车,最后从车上摔下,并获得了新的困难:手指摔伤。
这两场戏确实能体现出来笨小孩的“笨”,笨中带着奇迹,带着那个执着劲,可用大量时长讲述的这两场戏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逻辑,靠着营造主人公的辛苦与不易而将故事带过。
第一场,或许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获得尊重,却非得赶车。
第二场,本该赶车但非要上车。
影片拍婚礼,拍劳务市场,拍工地,将生活气息代入电影,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可却也处处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桥段,将电影拉出所建立的真实感,是本片剧作的一个硬伤。
二、困难接着困难,流水接着流水 本片的立足点是景浩如何创业来赚钱给妹妹做手术,这一点本该足够动人,也足够让人信服,影片也一条线讲述景浩的困难,另一线来讲述兄妹情,可这两条线却没有实现好的融会贯通。
或许本该一个小时能讲好的故事,但作为商业片的时长让故事与表现手法有点像流水账:受难、解决问题、接着受难、带上和妹妹的感情戏。
导演像把景浩能遇到的困难都列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们连成一条时间线,让其依次发生,中间再穿插上温馨的场景,最后再选一些合适的慢镜头和配乐作为故事小节的升华。
所以影片整体的剧情很割裂,比如婚礼后紧接着的房租问题,台风后紧接的房租问题,没有一点气口,都比较的生硬。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一个创作的方向,并不否认现实中的创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会比电影中的多的多。
但是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好却要花很大的功夫,可看性与真实性缺一不可。
电影情景的建立不是靠大量的移动镜头来寻找纪实性,也不是靠配乐一起、场面一带就能到位的。
需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将生活写成小说或许大于把小说变成生活。
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属于中国的“好故事”,而不是样板化的励志剧。
正如塔科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言:“作者能支配的只是那些帮助观众搞清所描述现象的深层意义的东西,我们没必要把复杂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诗意幻想塞进赤裸裸的条条框框”。
在本片的类型模式下,人物也被扣上了类型的枷锁,或正或邪恶,用边缘人来对抗高层,塑造高层的固执是必须如此对待,塑造底层的无奈是必须豪赌一把,可假如弱的一边看不到阳光呢,最后的定格每个底层人都实现了翻身,现实和这个电影不同,里面的任何一个困难都能把笨小孩压的喘不过气。
普通人的挣扎永远作为不了打架的笑点,被狠狠打碎的助听器或许永远也修不好。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如何让这些笨小孩少受一些苦,去关注某个群体的切实利益,而不是告诉他们:蒙着头去干吧,不管有多少困难,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这种走投无路的设计或许能让人信服,但它就像一颗炸弹,响的同时也带着蒙蔽,成不了长流的细水。
几年前我们感叹着《我不是药神》巧妙的将艺术与现实结合,有触及到真正的社会问题,也足够动人。
而《奇迹•笨小孩》虽然也有好的部分,但我不希望救命的药变成爆米花,深刻的思考变成一时的泪水。
所以,需要赞美,也有需要批评与反思。
希望中国电影能越来越好!
先心病患儿像是上天给他们贴上了“易碎”的标签。
假如1000个新生命降临人间,患有先心病的概率 可能只有五例,百分之零点五,这个概率小之又小,可它终归不是零,注定有生命会被选中。
有奇迹会出现,也有生命会返航。
没人想让后者发生,景浩也是一样。
景浩生活在深圳,偌大的城市里,一张单薄的照片和一个“易碎”的妹妹就是他的所有。
他辍学打着 多份零工勉勉强强维持着生活的正常运转,弱冠年华,现实却叫他佝偻了腰背。
压力接踵而至,美好不 会普渡众生,突如其来的生活困难不会体恤你是否过得还好,这就是生活,没有童话的生活。
“八岁之前,手术必须做了!”这句“死命令”像巨峰一样压在了景浩的肩上。
对于他来说,天价医疗 费是遥不可及的数字;但对于妹妹来说,景浩就是她的心脏。
想要凑⻬医药费,这过程一定举步为艰, 即使有足够的毅力,一年半的时间,妹妹也等不起。
景浩决意破釜沉舟。
生活的苦难和艰辛,让本应用 快乐把梨涡装得盆满钵满的年轻人,褪去了稚气,每天背着沉重的过往,肩负着无数的压力,拼命前 进。
就如同蝼蚁在大雨冲刷的玻璃上毅然前行,即使每一步都缓慢且不易。
“向生活妥协的先例数不胜 数,到底为什么坚持?”我不禁发问。
但在大雨过后的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在妹妹稚嫩的小脸上,我 得到了答案。
艰苦黑暗的生活冲刷了无数底层人的希望,即使看到日出在东方,但对于未来的方向,还 是一如既往的渺茫。
妹妹是景浩生活的全部,是景浩拼搏的动力,前进的方向,驱动着景浩走向远方。
我想,妹妹也是景浩的心脏。
文牧野导演将爱与现实融合,让幸福与苦痛和解,这就是现实生活里的浪漫。
脚踩泥泞,但心向阳光,即使现实乌云密布,不⻅天日,但也相信自己能够拨云⻅日,未来可期。
生活很现实,童话不常有,但生活充满希望,相信“好景常在”,奇迹自然会发生。
奇迹·笨小孩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文牧野 / 易烊千玺 田雨
我就想说那些家里不是富贵人家,一个人在大城市无依无靠的打拼,还要养活的自己,还要考虑父母生病子女教育的各种漂们,谁的生活不这样。
可能剧情不一样,但是对生活的态度却类似。
而且真正经历过生活的人都应该明白,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可能连饭都没有了。
那些死在路上的创业者们更应该感同身受吧,就算你拼个命可能只有千里挑一的人会被资本青睐,大部分人最后都是除了债一无所有。
但大家都在努力,就是为了在这一隅之地能安身立命。
所以大城市数以万计的人们每天过的这种日常的生活,导演就觉得很励志了?
然后再给一个完美的结局?
不是理想化的鸡汤又是什么?
可能刚进入社会的小青年或者在家乡小城市工作的人们会觉得很燃。
但稍微被生活摔打过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在北上广的中年人只会感觉这个电影既不励志还有点儿狗血,甚至有点儿扯淡。
首先谈影片内容。
看片的时候想到了《当幸福来敲门》,实话实说,真有点像。
但06年励志鸡汤放在22年着实是有些老套了。
太多小人物悲剧性的事物糅合在一起反而显得剧本化、悬浮化。
接着谈人物塑造。
片名“笨小孩”,但景浩绝对不是笨小孩,换个形容词的话,他似乎更接近于完美。
完美并不是指一些外在的包装,例如地位、金钱,而是人物本身。
无论遭遇了怎样的挫折,他都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孤独一掷的决心;无论面对着怎样的失败,他都保持着温和内敛的态度。
他技术过硬,拆机手册写了厚厚的一本又一本;他敏而好学,知识的盲区他利用电脑搜查资料,不断学习。
这样的人哪怕放在现实中,哪怕脱去“奇迹”的剧本,也绝不是碌碌无为的平凡小人。
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类片子,压抑中给人无谓的希望。
这部电影中的生活像裹着苦涩外壳的糖,苦尽甘来。
2022年在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
话说回来今年的票价实在高高在上。
就好像这部电影一样。
去年的几大热门电影,现在仍有一些印象。
发现在去年的院线电影中,缺少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重点描写真实的底层人民,或者说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态的电影。
而此片则似乎好像是写普通百姓的电影,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首先,值得称赞的是。
电影中有大量鲜明的底层人物的身影:像是负责抹窗户的队长;那位一直帮助支持男主的大伯;和门外爷爷等。
他们的形象鲜明,富有生命力、感染力。
他们的所作所为使人感动。
我们也总能够从自己的身边找到这样的身影。
除了他们,有的反面人物同样富有感染力,如一直拒绝男主的中层干部。
我在想,为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如此的有感染力,因为他们虽为虚构,但是足够真实。
而,“真实”二字。
感觉是这部电影一直在努力想要营造出来的。
电影中方方面面都在营造真实。
但是,主线的剧情和一些感觉不切实际的行为。
却又给电影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叉。
终成一碗新年鸡汤,以及为深圳市写的赞歌。
主线故事脱离真实,沦为鸡汤,“爽文”。
好似空中楼阁,高高在上,高不可攀。
已经是完全脱离群众了。
在观影的时候,当主线故事开始时。
相信大部分人已经猜到了结局(个人猜测)。
所以看下去,看的就是过程。
总的来说,过程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然而也有瑕疵。
个人感觉最为显著的,便是追火车那段。
人还在火车站外面的高架路,此时火车上大部分乘客已经就坐。
竟然能在火车出发之前赶上。
这段很牵强。
或者是说,追老总这一大段都显得牵强。
别的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点。
当然,最想吐槽的还是苍白无力的结尾。
这一波属于是强行喜剧了。
精密的手机维修,门槛什么时候这么低了?
第一次就能良率这么高?
最后参与者,人人都有这么好的出路?
还杜撰一些公司。
很尬。
这部电影,似乎只是对一些表层社会问题轻轻地点了一点。
更重的笔墨,放到了“奋斗一定能够成功”这样的点上。
然而事实上,你就算奋斗,也大概率无法支付一些疾病所需的高昂的医疗费用,一间安身立命的温暖房子,甚至是一纸户口。
从这里,我看见了“白岩松式”的高高在上。
这样的电影,内核像一颗裹着糖衣的药丸。
这药,是麻醉神经的毒药。
自然,这也注定了这部电影,只是一部无法打破桎梏的平庸之作。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第三天,我终于想到了我在电影院始终无法与主角共情的原因,景浩表现得实在不像我周围存在的普通人。
面对患有心脏病的妹妹,他没有我们作为普通人最自私的挣扎,他似乎一开始就担负起抚养妹妹的巨大责任,义无反顾地决定治疗妹妹的疾病,把自己未来的人生与这个小孩挂钩,工作为了她,创业也为了她,为她放弃学业,整个人生从此变轨。
他真的没有挣扎吗?
真的不会在某个瞬间想要放弃这个巨大的包袱吗?
他真的甘愿在这样青涩的年纪担负养育孩子的重任,心甘情愿地既当爹又当妈吗?
真的愿意为了妹妹冒这样大的风险吗?
假如没有妹妹,他的生活绝对会好很多。
反正我认识的高中孩子绝对不会这么无私。
未来的路那么长,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路一眼就望得到头。
景浩有高中生的一腔热血和成年人面对挫折的顽强生命力,做决定时从无半点犹豫,他仿佛是编辑创造出来的完美男主,拥有一切美好的品质,不像我身边存在的普通人。
文牧野的剧情有个特点,习惯三段起落结构,也算是他作品的“套路”。
本片在除了易烊千玺暴发般的演技之外,最令人惊喜的是全片故事、剪辑、音乐的完善,在如今国产电影中看得到如此通常、逻辑自洽的电影是多么难得……本片片名奇迹,也确实是个奇迹,主角身上发生的事在2022年的今天看起来过于玄幻(此处点名豆瓣高赞),但2013,甚至2000年的深圳是什么地方,是奇迹之都,是几千万人梦想的地方,在这里也确确实实创造了如“华强北”等奇迹。
本片片名笨小孩,我认为主角是个无奈的人,无奈与绝望到押上一切去拼,去孤注一切的赌,他确实笨,但这是大城市小人物的无奈,是社会的“笨”简单总结,这部电影绝对不合家欢,甚至很憋屈,它把底层人的穷、病、苦完完全全集中在一体,容易把人看破防,但是这绝对是一个好故事,是良心之作,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期望它是票房黑马,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