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
不能报国安天下,枉称男儿大丈夫。
”出自关汉卿的《单刀会》,这段文字读过听过很多次,但每次听到,还是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影片中提到的上高战役,经查资料得知,上高战役(上高战役、锦江作战、鄱阳扫荡战、宜春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1941年3月,驻南昌的34师团大贺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中国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34师团扎进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
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
而本片正是节选了这段战役中的一个片段。
县长黄清谷,和上高军民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感人佳话。
在影片的前半段,一个法家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得知驻军有强抢民众,强奸民妇的行为时,黄县长毅然找到驻军,迫使驻军对违纪士兵进行处罚,也被罗司令称为“酸儒”。
但就是这位“酸儒”,在面对愿意以杀日寇替强奸民妇的手下偿罪的军长求情时,毅然说道,寡妇都可以死守节,我上高男儿在面对日寇时又何尝不敢拿起锄头来跟日寇拼命,我们不需要土匪们的保卫。
迫使大军严明了军纪,也为后面的军民一心打好了基础。
纵观全片,并无一个日寇出现,但在影片后半段,却能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黄县长身先士卒,辞别了家人走上前线,临行前吩咐夫人,不可去城口买菜,不可存三日以上的粮食等事项,唯恐城中百姓误认为其要准备逃走。
而当罗司令为黄夫人送去金钱时,却得知黄夫人早以做好了同丈夫一起殉城的准备。
有此贤妻,何愁家事,有此民众,军人又有什么理由不浴血沙场,保家卫国。
在民众的支持下,上高战役取得了胜利。
家有贤母,则子无忤逆,家有贤妻,则其夫不奸,国有清骨,则百姓无恙,战有忠卒,则寸土无失,书生之操守,义不受辱,一吏之职守,与城共亡!
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县令职守是与城共存亡。
黄清谷的风骨傲然。
黄县长坚持的是读书人的体面,是父母官的爱民情怀,是和上高百姓共进退的决然。
文人风骨是什么?
于黄清谷而言是我县虽小弱,绝不受强权欺凌的公道;是大难临头的方寸不乱,稳定人心;是炮火中一擎直立的雨伞,颤巍但不动摇;是城破投河,魂归故里的气节。
让我泪目的是临别的无言相望,深鞠一躬。
还有,最好的暖手宝是我拿着你的手,贴在我脸上。
我喜欢两个人物第一个,就是黄县长的太太,长得很好看是真的,演得很好看也是真的。
第二个,就是黄清谷了,这个饱读诗书的酸县长实在是太优秀了。
这俩人,都很好很优秀。
你说县长太太也是啊,说去别的城市就去别的城市,说搬家就搬家,也不在乎条件如何,作为县长太太,糊墙也干伙夫也干厨子也干,丈夫说什么便是什么,处处支持丈夫的工作。
还显得那么优雅有气质。
对她来说,一家人在一起不分开心里就踏实清谷县长最叫我感动的是县长与自家太太的相处。
每一次的离别,相互深深地鞠躬,心疼自己的太太那些眼神、动作,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文化的人都是这般作风还是其他,但是这种细节真的是暖到了我心里,这种书生做派,温文尔雅,所到之处便是礼仪。
这怕是我的理想型了,可能是因为我现实生活中几乎不认识这种人,所以很有好感吧。
但是这样真的很好啊,认真地对待别人不就是认真地对待自己吗?
抗日神剧层出不穷,且都惯用各种夸张手法,但是,无论是戳中泪点的,还是戳中笑点的,都很快成为了过眼烟云。
而这部抗日电影《我的上高》,看过之后,却令人久久难忘。
在如流水般缓缓展开的剧情中,我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
主人公黄清谷,江西上饶人,时任上饶提学,不以官位自居,却常以“读书人”自命。
南昌沦陷,毗邻的上高县城危在旦夕。
黄清谷被连升三级,擢为上高令 ,不顾一众士绅、贤达的劝阻,慨然赴任。
碧水清波,清谷携妻儿,乘舟离去……履职后不久,清谷回乡祭祖。
时局更加动荡,大战一触即发,一位年长的乡绅问他,若临大事,作何处置?
他淡淡地说:“职守!
操守!
”乡绅又问,若如此作何托付?
他立刻目光炯炯:“我即为上高令,上高乃是我的上高,上高子民乃是我的子弟。
”乡绅与众人皆承诺:“先生子弟亦我等子弟!
”绿水清波,清谷登舟离岸,高揖而去……乡绅肃然含悲:“清谷,怕是回不来了!
”面对众人的疑惑,他缓缓道来:“县令的职守,是与城池共存亡!
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
”……当时之势,国军屡战屡败,日军虎狼环伺,再回上高,无异于慷慨赴死。
黄清谷没有退缩,他再次坚定地向上高走来!
虽临末日之期,仍尽职守之责。
驻军士兵为害百姓,致人死命,他为了严惩凶犯,咆哮军营,讨要公道。
将军认为他只是一介酸儒,毫不理会。
他组织民众罢市,据理力争,终于惩除奸恶。
从此军纪严明,百姓归心。
将军也开始注意到这个文弱书生身上的血性!
城破在即,清谷带领民夫出城助军,把自己的家眷留在城中。
无论是回乡祭祖还是出城助军,临行前他总是细细地叮嘱妻子:买粮不要超过三斤,外出买菜一定远离城门,以免百姓误解,民心生乱;你是读书人的家眷,遇事不要慌,不要失态。
路遇出征的士兵,带兵的师长请黄县长为大家讲讲三民主义,黄清谷只说:“告诉士兵们,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
要粮上高给!
要人上高出!
”战地援助,他首当其冲,无惧生死。
炮弹就在身边炸响,老表们四散而逃,回头看看,黄县长还在埋头挥镐,于是老表们又都默默地回来了。
将军也开始对清谷以礼相待了。
将军甚至已经对清谷充满敬意了。
决战在即,将军派人给黄夫人送去一些钱,黄夫人拒绝了,她表示——城破投河,追随丈夫而去。
她日日受丈夫的教诲,早已无惧生死,心地坦然!
如此县令,如此夫人,将军,感其至心,传令各师,誓与上高共存亡!
上高会战大捷!
据资料记载,上高会战的胜利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在历时二十六天的上高会战中,上高出动了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的民夫,县城百姓每天为部队捐粮六七千斤,上高战役最后的胜利,离不开上高百姓的勠力同心!
这其中上高县长黄贤度(黄清谷的原型)更是功不可没!
清谷其人——临危受命慷慨赴任为民请命为国守土无惧生死这样的读书人,理应称作“士”!
他有士的弘毅!
有士的道义担当!
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谷时时把“读书人的体面”挂在嘴上,把“士子的精神与风骨”看得高于一切,为此他愿意付出身家性命。
不是对死亡没有恐惧,当目光投向妻子和一双小儿女时,眼中有不舍,更有愧疚,但是,他的一生所学,他的毕生追寻,让他别无选择。
正是因为有了内心的坚定,清谷临大事而方寸不乱,自有一股静气,自有一份定力,这是精神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力量!
影片中两次出现碧绿如玉的,静静的河流。
这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隐喻,喻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河,静静地流淌着,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里。
它可以使人温润如玉,可以使人宁静致远,但同样是这条河流,也可以使人性烈如火,纵横驱驰!
纵观上下五千年,我中华民族,何以经千年颠沛竟依然魂魄不散?
何以历万种灾厄却总能涅槃重生?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这样一条静静的河流!
当山河无恙,它是绿水清波。
当神州罹难,它是碧血干戚!
8分,优秀作品不会被埋没,这可能是近十年最优秀的抗战题材电影之一,多次泪目,随即百度黄清谷,谁知道黄县长本人更是传奇一生,其中和地下党同志在小船上接头,我本以为是为了主旋律加的桥段,原来黄老真的是中共特别地下党。
无论原型是多么的传奇和辉煌,作为电影这部《我的上高》真的非常优秀,少见的拍出了士大夫文人阶级的精神面貌,诚然在国将不国大敌当前时有太多的革命先烈宁死不屈拼死抗争,这样的题材我们看过很多,但是黄清谷在爱国情怀外,最独特的是他和他那一批读书人的清风道骨,都说士大夫以文载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么多抗战片都在表述,而《我的上高》清晰完整的阐述了什么是读书人的道,什么是上高百姓的道,什么是中国军人的道,什么是仁者无敌,今天黄清谷就告诉那些日本人,得道者无敌!
诺兰在《敦刻尔克》里没有出现一个德国兵,只有寥寥几架德军飞机,同样《我的上高》没有一个日本士兵,当然也有成本的考虑,不过我一直想看一部没有日本人的抗战片,虽然这样的片子必然带来的就是没有观众同样没有口碑,本片最优秀的道具可能是那把黄县长的伞,最让我感动还是那独属于士大夫文人阶级的坚守,本身作为乡绅阶级体系的一环,下能体察百姓之苦,上能以命激励大军奋勇杀敌,对官僚先礼后兵,对强权不卑不亢,恪尽职守,死国可乎,这就是以文载道,得道者无敌。
电影《我的上高》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手法很精致地用小成本电影的各种手段,从各个角度再现了国难临头背景下读书人,中国人的风骨。
没有煽情,却会流泪。
特别喜欢片子中仿佛已快在中国大陆失传了的“酸儒”表达方式,含蓄,温和却坚定有礼。
电影画面简朴沧桑中带有很浓的文艺美感。
最喜欢县长夫妇俩那种近似卡通片的呆萌互拜。
好像丰子恺的漫画。
重点细节是主人公是我党员。
原本以那种惯常的非主流思维,一下就觉得这个细节有点围合甚至搞笑。
但历史上这个人物的确是中共党员。
这就让这个主流剧的弘扬手法显得更高级了一些。
从一开始的兵民矛盾到后来的雨水情深,同仇敌忾,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弱小的父母小县长,凝聚并且点燃了小民心中的正能量,让它成为一种强大坚定的决心。
上高战役是抗日期间比较少的几次漂亮的胜仗,最后的战役胜利从电影里感受,就是弱小的正能量汇聚成的洪流战胜了强敌。
真实可信。
电影里大爱和小爱都表达的很朴素真实,不带“喧哗”。
要打仗了,黄县长要离家带民夫去助战前跟老婆说:“你是读书人的家眷……” “……别去城门口买菜,别人会以为你想跑……” 临走前吃夜饭,给老婆夹个菜,用手按住,不让老婆再递给孩子,这种无声的爱,细腻感人。
主演田小洁演得好,电影台词和处理手法像中国文人画那样,含蓄淡泊却很精致一丝不苟。
手法比常见的弘扬剧要“高级”一些。
这个电影的题材一般来说不怎么会吸引我,刚开始是画面的美感和演员的演技让我没有立刻换台。
后来才渐渐被剧情吸引一直看到感动。
很像电影情节本身的推进模式。
是真正的读书人和真正的中国精神内在的“深厚”自带的气场在特定环境下释放出来的能量,没有天天做秀须必备的浮夸。
(也很喜欢罗将军这个角色的演技。
他冷漠高傲的个性和正规军形象与黄县长酸儒形成的反差很带戏剧性。
给片尾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必胜的决心和力量做了很有张力的铺陈。
小县的秘书,拎个包,跑来跑去也是个精致的细节。
)
看这个片子我居然被感动到了。
本来开头沉闷的让我放弃,离战争片太远了,一股浓浓的落魄的酸楚,有一种必败的苍凉,让人不舒服。
而后面一层层的拨开这个人物的内核是那么热血,那么励志,似乎世界都在围着他在转,战争的胜利似乎有神助。
让我不由的想起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何等的相似!
同样是一个人的执着掀起一场人心的革命,从场面上好莱坞是没得说,而人的执着的精神来源更强调个人的英雄,所有人也只是军队的胜利;而黄县长本人没有那么英雄,外表更多是懦弱的书生,但思想内核则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基本的伦理道德,只是简单但有力道的感召着每一个人。
美军的一场战役是他们强大的国家在支撑,对每一个战士来讲有困难也有可能牺牲,但民族没有危亡,胜利只是早晚的事情;再看1940年的中国,已经沉浸在落后挨打的屈辱中100多年,国家民族面临何等的煎熬,每个人都是惶惶不可终日,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
黄县长的力量更具有穿透力,不说那种上纲上线的话,他只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做到了几千年前的孟子提倡的德与行,只是几句话就击溃了那个时代的“常理”。
不能不说中国文化的深远,力道远大于美国的简单直接的英雄主义。
另外,很多人都在吐槽地下工作者的桥段,我不得不说两句。
首先,这是史实,没有必要故意不说;其次,没有因为有这个史实就有意贬低某军,只是比较客观的说了当年的混乱的现实;再者,从情理上说,黄植根于群众,懂得爱民和发动群众,即使当时不是共产。
党,在那个不堪的年代,他的仕途会如何呢?
他早晚也会被逼上这条路的。
总的来说这个情节是合理的。
上高战役是抗日战场上鲜为人知的大胜仗!
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被称为是上世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
电影《我的上高》以上高会战为背景,再现了上高会战时期,上高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
片中的黄清谷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儒雅、克制、仁义。
国家有难敢于临危受命,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表明受孔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在主张仁义的同时,面对侵略,一定回强有力的抗争到底。
【战影】谁说国军没抗日?
杀敌15000人的上高战役你知道吗?
《我的上高》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这部电影没有上过院线,只在CCTV-6播出过,我估计上院线可能票房不保。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不到1000人,可以说是相当小众。
然而,影响力小不能说明拍得不好,影响力小不能说明立意不高,豆瓣的评分只能说明看过的都说好。
这是一部非典型抗日题材电影,从头到尾你都看不到一个日本兵。
讲的是一介书生临危受命,到抗日最前线当县长的故事。
不同于我们一般看到的国民政府官员形象,他先人后己,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办公场所让给还在危房里读书的孩子们;他为民请命,让驻军从严处理抢百姓粮食和奸污民女的军人;他刚直不阿,对同僚的投机倒把当头棒喝;他身先士卒,带领民众挖战壕、送军资上前线,告诫家人如果城破就投河自尽。
就这个一个执拗的书生,从驻军总司令的眼里由“酸儒”最后变成了钦佩。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上高会战取得了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有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读的是孔孟圣贤书,心中有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可开坛布道,武可挥斥方遒。
有为了记录“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的史官三兄弟,有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腰斩的方孝儒,有高喊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的谭嗣同……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文人的形象才是那么高大,而不光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已。
这么个小制作电影,却能反应战争的大场面,视角独特!
尤其难得的是黄县长,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形象,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各个层面都体现出儒家思想教育出的精品!
大战前,军官要求讲“三民主义”以激励士气,而这个读书人却出人意料的讲了几句白话,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人的骨气!
军官大笑……痛快!
修战壕,送粮食,送弹药均身先士卒,有父母官如此,让人羡煞,看看今天的官员,文化素养,做人原则,做事风格,被甩几条街不止!
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人物,五分都嫌低
县长演得好,罗将军演得真不怎么样。两人换换可能好些
薄酒轻慢意,轻舟过江州,从容高揖去,易水当倒流。
黄县长的说话做派,温文儒雅,有礼有节,上高的老表们也很淳朴,有着真正的民国范儿 。每每想到,历史上有过这般国家虽内忧外患,民众却民气十足的年代,就觉得真心的向往与怀念。
一场胜仗的大后方。
对这类电影 虽然感兴趣 但是拍的 很一般
主题思想是挺好,官为民办事,但过于理想化,演技略显僵硬,台词略尴尬
酸腐
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抗战片,角度独特,徐徐展开,读书人的风骨令人动容。
其实拍的还挺用心的,就是角色脸谱化太重了,没有表现战时县长的艰难处境。还有就是好县长就得是狗的人,真挺无语的
为生民立命,先生堪称楷模
6.5
意外看到这部高评分的电影。找到B站能免费看。如果中国电影的平均制作水平能够达到这部片子的水平,如果抗战片都能拍成这样,我们就没什么好吐糟的了。场景,道具,对白各个细节很到位。场面估计是因为预算的关系,小打小闹了一点。不过,制作水平已经摆在这里了。
小成本电视电影,质感和手法简陋,但因陋就简,比不少宏大主旋律电影更可贵,但虎头蛇尾。田小洁表演有旧文人气质,有血有肉。电影台词不错。本片虽然问题太多——背景交代,段落衔接,镜头语言运用等。但还是值得推荐。至少给主旋律抗日题材增添新的思考。如何借鉴人民公仆电影,来表现抗日县长。
确实还不错。上高会战
此剧最大问题是,县长那套修身合板的中山装!唉..........其他的嘛,演员用力,剧本用情,历史用真,观众用心!
还不错但纪录片的风格有点重
娓娓道来,不疾不徐。配音不太好,太端
豆瓣评分居然有7.9分,真是奇也怪哉。
很好地表达了战时的军民合作,携手抗战,只是一切都太干净了。
司令和师长的演员是带资进组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