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绞刑师皮埃尔珀恩特是真实的人物,英国的职业绞刑师,22年处决了450人和200多战犯。
关于人物作为绞刑师不能与犯人建立任何社会的、思想的、身体的关系,所以皮埃尔珀恩特拒绝与犯人的眼神或是语言的交流,不去了解或关注犯人的过往和反应,只关心犯人的身高体重、脖子的耐受度、绞绳的长度,无视犯人的请求和忏悔,迅速的绑缚、快步领路,拉动杠杆,打开地面翻板,最后确认犯人的正式死亡。
他干净利落地动作是冷静还是冷酷?
绞刑室就在监禁室的门后,犯人在他们还没回神的时候已经被执行了死刑。
绞刑师还需负责死尸的清洁工作。
他就犯人的脊椎来赞叹工作完成的漂亮。
皮埃尔珀恩特作为绞刑师的优秀不仅因为他对绞索的判断精确到英寸,执行时间只需要七秒半。
他追逐绞刑的效率和速度,充满职业自豪感,都使观看的我感受矛盾。
主角笃定、稳当、冷静的行为究竟是值得赞扬还是贬斥?
他认为犯人已经用死亡付出了犯罪的代价,此后有权利得到作为人的尊重,无论是得到清洁还是得到棺材。
以专业看待,皮埃尔珀恩特无疑是优秀的,但其职业的内容又是毁灭性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值得去赞美。
就像片尾皮埃尔珀恩特所言“死刑除了复仇外,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在绞死他的朋友时,他紧张无眠,略有失常,举动也和往日冷硬的作派不同,亲和温柔许多,但走的仍是那条死亡之路。
绞刑再温馨再追求人道,也不可能是仁慈的。
在他回家后希望从妻子那里寻求安慰不得时情绪暴发了。
对于这样得来的收入他有了负罪感,尝到了血腥肮脏的味道。
他不再能物化绞死的犯人,当他们成为活活生的人时,皮埃尔珀恩特的职业行为没有了立足点。
当皮埃尔珀恩特的名字和职务被公布后,英雄到凶手的称谓变化的也很快。
被相拥着祝酒歌唱,被围追着诅咒辱骂,都是因为他职业带来的。
当公众把职业结果针对个人时,这种荣赞与伤害也被扩大了。
而配角的表演更烘托了绞刑师职业的残酷。
对于绞刑师的职业,从开始惧怕而无法执行的绞刑师,妻子的疑虑,助手的谈论,军人的质疑。
既然无视人性的杀人是罪行,再重复这样的行为又怎么称得上正义?
比如军人。
处死纳粹战犯时,死刑台下观礼军人们的不自禁的低头,条件反射的收紧下巴、缩眼角甚至闭眼。
在空旷的仓库里两个男人谈论着死亡。
绞刑是经历过战争和开枪射杀过敌人的中尉也无法忍受,皮埃尔珀恩特却能按部就班的完成。
绞刑师作为职业竟比战场上的军人更残酷。
比如安妮,皮埃尔珀恩特的夫人,一头金发,轮廓线条锋利,电影中她的特写前后对比明显。
单身的她在小店里对着皮埃尔珀恩特眼神明亮,笑容轻柔温和。
而成婚后她大多时间眉头紧皱,眼眸晦暗,提到丈夫的工作时露出尴尬的笑容。
与提什和其情妇相遇时挤出的敷衍笑容。
皮埃尔珀恩特因绞死友人伤怀时,她回避丈夫职业时隐忍的痛苦,听到广播里对丈夫公开评论万人唾骂时,终于忍不住满面泪痕,抽噎哭泣。
安妮两次谈到缓刑,一次是埋怨由此减少了丈夫的收入,一次是劝说丈夫离开绞刑工作。
从侧面来表现绞刑师的职业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比如始终红衣的杰西,提什的情人,她在皮埃尔珀恩特夫妇的酒馆中当着绞刑师的面蔑视鄙夷他双手沾满鲜血的肮脏。
电影中并没有她被杀死的镜头,而是通过绞刑师的助手和提什在狱中及皮埃尔珀恩特回家后的传述来间接表现。
比如金发女犯露丝•埃利丝,电影里死刑犯中唯一露出微笑的,这也是行刑镜头中唯一俯拍的。
也是皮埃尔珀恩特首次主动与对方有了眼神接触。
之前他面对提什还逃避目光。
关于场景镜头切换干净利落,毫不故弄玄虚或花哨卖弄。
尤其喜欢电影中场景的纵深感,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场景作为地点的提示,还烘托了电影的氛围人物的情绪。
最重要的场景自然是监狱中的刑室。
电影开场抑拍面部冷峻的绞刑师从穹顶下的阶梯走到镜头前开始向应试死刑师的几位男子介绍监禁室、死刑室和死刑执行的过程。
有挂衣勾的大堂、囚禁犯人的监室和生命终结的死刑室空间都不大,四五人站着都很局促,不过演员们的站位很讲究,加之光线明暗处理,冷色调呈现,无论是一字排开还是分四角站立,都会有一个人在镜头中走动,而不使镜头呆板。
铁门关闭时沉重的声音,椅子在水泥地上拖动的声音,人员走动时皮鞋摩擦地面的声音,绳圈绑着重物坠落的声音,还有死刑师没有感情色彩的说话声共同营造了庄重肃穆的氛围。
应试者短促的笑声和轻浮的调侃从而显得突兀,形成了反衬效果。
而安妮工作的杂货店是另一重要场景。
皮埃尔珀恩特从街上推门进入,安妮站立的柜台后有两扇门,一边是开了些缝的门,另有个年轻女店员倚在旁边,往里是条走道,尽头有绿色的墙和红色的桌子;另一边是拢着的玻璃格子门,里面是间小办公室,男店主在里边观察着外面的情况。
店子的空间十分狭小,沿街的玻璃展柜还摆放着瓶瓶罐罐的糖果,在店内还能看到时而经过的行人。
一个房间中有四个人在进出,镜头里保持两到三个人,而未产生拥挤的感觉。
不得不说布景实在高明。
另有皮埃尔珀恩特夫妇经营的酒吧。
当皮埃尔珀恩特从监狱回来,进入黑暗的房间,放下公文包,几步过转角后,可能通过放置着各类酒瓶的玻璃酒柜看到客人喧闹的场面。
绞刑师脱下西服后有个细节,他拎起一件女式皮草披肩观察了一下。
电影似乎暗示,这是他为了家人的生活,坚持工作的动力之一。
接着皮埃尔珀恩特推开门进入酒馆经营场所。
与他之前说过,“进入绞刑室就要把自己放在门外”相呼应,这里也是他转换角色回到鲜活世界的门。
但是仅仅一扇门真的能隔开这样的认知吗?
或者这不过是自我的安慰。
皮埃尔珀恩特梦境里的田野。
绿得渗人的菜田里,黑帽白衣黑裤的稻草人面上套着白布罩,那是他亲手绞死的朋友提什,活着时曾和他一起演过两人搞笑剧。
提什稻草人的造型,张开双臂的模样与他在酒吧中唱歌时展开手臂的姿势一模一样。
而之前在皮埃尔珀恩特开车去往监狱的路上,田野前方就立有一个稻草人。
梦中他怀抱着倒下的朋友,沉重的不仅仅是身上承受的重量,还有心灵上的哀恸。
还有一些小场景,像是皮埃尔珀恩特被邀请前往处理纳粹时,他在门厅下车后,镜头里走廊层层的廊柱,还有隔着吉普车和街道的房屋,从里开门走出军装男子。
这样的细节处理使得镜头更有纵深感。
关于道具电影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道具,门、信函、记事本、绞刑工具等等。
门——监狱里隔绝生与死,酒馆中拦断喜与悲,街道上屏障放纵与约束……信函——首先是“工作通知”,这是皮埃尔珀恩特的绞刑师职业的开始;接着是“绞刑通知”,这是他家庭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一个人死亡的预告,是两夫妇希望得到也是精神痛苦的来源。
电影结束时,皮埃尔珀恩特打印出的辞职信,则是对死刑的否定。
记事本——皮埃尔珀恩特把他每次执行死刑时的相关数据摘抄其上。
这也是他夫人对他职业的怀疑,对他工作的厌恶。
当他绞杀自己亲密的朋友后仍坚持要作记录时,这是他对死亡执行者由最初的骄傲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在狱中,皮埃尔珀恩特西服口袋中露出白色尖角的织物,那是绞刑行刑时罩在犯人头上的头套。
却成优雅形式的一部分。
但终究还是死亡的障目之物。
电影中没有特别奢华的道具和背景,可能和导演执导电视电影的经历相关,整部片子很有舞台剧的风范。
关于音乐在皮埃尔珀恩特为执行纳粹绞刑作准备工作的时候,华尔兹音乐用的是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赞美着春天与生命主题的音乐中,画面上呈现的却是绞刑台、绞架,与纵身腾起的舞蹈相反直坠而下的身体,僵硬死亡的鸟儿,尖利的铁爪,荒凉的后院,风中残破的蛛网,垂死乞怜的战犯,旋转的镜头中黑色刑架上高悬着一对白色吊索……死亡的残酷结合着欢快的曲子,这时没有盎然生机,只有生命终点。
还有提什的歌唱。
先是与皮埃尔珀恩特合演搞笑剧时俏皮的歌声,而后是与情妇分手后嫉妒失意的歌声,再后来是在监狱中凄凉悲哀的歌声。
最后两个场景不同提什唱得却是相同的歌曲,就像只哀伤的黄莺鸟到垂死的黄莺鸟。
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电影中没有一个血腥的镜头。
《黑暗的舞者》中对死亡是用浪漫手法表现,本片则是现实手法的体现了。
我更喜欢这类风格的电影。
主角蒂莫西•斯波在《哈利•波特》中饰演虫尾巴,怪不得我开始看时,怎么都觉得眼熟得不行。
演员胖胖圆圆的脸让我想到希区柯克,他总在自己的电影里客串旁观者角色。
这也是我喜欢的导演之一。
看完入殓师马上就看了最后的绞刑师,非常相似的题材,同样是无限接近死亡,同样是送最后一程,同样是常人无法认同的职业,但最终都需要尊重和温柔。
主角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首席绞刑师,有幸对二战德国48位战犯实施绞刑,但最终他支持多年后英国废除绞刑,因为他认为绞刑除了复仇什么意义也没有。
这是个常人无法承受的职业,而他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骄傲,所谓行行出状元,他做了经典的示范。
忘记在哪部影片中看到,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废除了死刑。
好像宗教间都有类似死亡后上天堂或地狱,亦或是永世不得超生之类的说法。
死刑应该也带有点宗教意味在里面的吧,比如西方死亡是一种救赎,而东方死亡是一种惩罚,诸如此类种种。
当然,很多国家离这一步还很遥远,英国在这一点上真的很文明
1 男主角albert很臉熟,身形矮胖,鷹鉤鼻子配著往後縮的那種下巴,總有點怒目圓睜的樣子。
這種臉臉熟仿佛是很多電影裏都有這樣一個長相的配角,開始並不能判斷出他臉上的這種木然的表情是驚恐還是老實,無情或者狡猾。
他有時是助紂為虐的地痞;有時是沒有頭腦的夥計;有時是精明刻薄的管家。
2 片子一開始的色調和節奏我就很喜歡。
藍灰冷色調,英國腔,沒有多餘的廢話。
3 Albert在對第一個犯人行刑的時候像是迅速果斷的冷血動物,但是第二次他在為已經絞死的犯人清洗身體做善後工作的時候卻表現出耐心和仁慈,並對不堪忍受善後工作、認為應該拍太平間的人來做這些的助手說,為什麼!
她已經付出了代價,現在她是innocent。
這句話讓我很受震動。
我覺得albert是個很有愛的人。
4 我忽然想說,愛不僅是一種僅限於血親或者愛人之間的情感需求。
愛也不僅是那種拯救或者飼養小貓小狗的情懷。
甚至誇張一點說,一個人愛自己的孩子也可歸結為本能和自私,並不偉大。
或許真正的愛是平等寬容地看待每一個人。
咦,好像宗教裏宣傳的就是這種東西嘛。
5我覺得死刑並不合理,但好像走到一個可以廢除死刑的社會還需要點時間吧。
或者沒有死刑之後就會有人動用私刑。
6 他那好朋友一開始我就猜到最後要死。
一臉衰樣。
不過那句話albert說的好,這類婚外戀故事最後總是走向骯髒。
好像是這個意思。
还记得是老师推荐的,把它下载完后,过了很久很久,挑了个静静的下午把它看完了主题本身已经很吸引人,绞刑“据统计,目前(2009年)世界上还有约85个国家保留有死刑,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报告称,绞刑在世界上58个国家之中是合法的刑罚。
绝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枪决或者绞刑的执行方式,有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还相继发明了电椅、毒气窒息、注射药物等新的减少死刑犯痛苦的执行方式。
在美国现在保留有死刑的38个州中,绞刑在华盛顿州与特拉华州还是合法的,自1976年重新实行死刑判罚之后,有3名罪犯被以绞刑处死,其余的都是靠电椅、煤气和注射药物来执行死刑。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在《保障将被处死刑者人权的保护措施》中也要求:对于那些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执行死刑应尽量降低死刑犯遭受痛苦的程度。
也许有关绞刑的去留争议,将会上升到学术争议的层面,但政治上的争议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摘自 绞刑_百度百科)世界各国均有过绞刑,都可以追溯到十几世纪。
那么作为英国(甚至欧洲)的最后一个绞刑师,不知道他对于这份职业和对自己有什么看法?
又为什么选择绞刑师作为职业呢?
电影的节奏很棒,一开始就是Pierrepoint简短的职业受训毕业(?)过程,展现了他的天分,能迅速且准确的判断出应该以多长的绳子进行绞刑能保证人道的处死犯人,而且比起同期受训的朋友,更多了份寡言的稳重。
然后Pierrepoint就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了,从对话中能发现原来是因为他父亲当年也是优秀的绞刑师。
导演分给了他的妻子不少段落,毕竟她在丈夫背后支持了那么久,是有其过人之处。
从Pierrepoint当初欲语还休想约她出去,支支吾吾还没说完就像放弃,她微笑回答I'd love to就表现了她的善解人意。
看到虫尾是主角是个惊喜,艾迪马森(演Tish)的出场也是个小小惊喜,都让我看到他们演技派的一面,令人难忘。
蒂莫西 斯波不用说,当然是先在哈利波特3里认识的,那时只觉得这人真适合演虫尾啊,那猥琐的样子,不是恶心的大叔,而是就像小说中的虫尾一样,懦弱得像个大男孩又可以很狡猾。
而艾迪马森是在他与英国铁三角的《世界尽头 》里看到的,出演一个懦弱的男人,但是笑起来却很可爱。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也是影片中的高潮--Pierrepoint必须对自己的好友Tosh实行绞刑。
那段真是令人心碎,潸然泪下.......在梦中的相遇是否能说句抱歉,是否能说句I love you.腐女的本质虽然悄悄涌上,这段绝对虐屎人。
这是我第一次萌上两个都称不上好看的男人,但我相信他们的感情是最真挚的,他们的“爱”是绝对与性无关的,Tish是少数理解他,几乎是圈外唯一理解他的人 ,是他最好的朋友,在酒馆一起唱歌喝酒。
Tish虽然因为爱而自我毁灭,但是由自己的好友Pierrepoint来执行他的死刑,对他来说意义很大,与其由陌生人为他套上白头罩并拉动机关,不如由最亲爱的朋友,用最诚挚的心送他走最后一段。
温柔的死神,会在事后轻轻的为他擦拭身体,为他哭泣。
结局可能略显平淡,但毕竟人生的结局就是这样平平淡淡,这部传记电影也在退休的时候画上了美丽的休止符。
Albert Pierrepoint,一生绞刑605人。
温柔的死神。
基于真实人物的作品,总会让人对史实产生好奇。
电影塑造了一个专业度极高的绞刑师。
他根据犯人的身高体重估算出所需绳子的长度,运用多种小技巧达到一招致命的效果,尽可能缩短和减少死刑犯的痛苦过程。
他冷静,一旦走进行刑室就把个人感情和执行任务完全剥离,这样才能完美地履行职责,事后也不会因此影响生活。
但最后,在他为好朋友行刑后,他知道自己错了,他无法把感情剥离出来,他忘不了自己把好朋友的头颅送进绳圈的残酷。
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闲暇之余还会说唱,在酒吧里有固定的表演搭档,音乐之中边唱边跳,给人们带来欢笑。
这一段固然与角色工作本身有极大反差,体现了他的多面性,但细究之下似乎很难想象,这种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非常人所有。
维基百科里似乎也没有提到他的这一爱好。
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并非无情,相反,他很有原则,也很有感情。
行刑完毕后检查颈椎,确认是否在几秒内毙命,令犯人免遭痛苦。
他还替犯人擦拭,换衣,动作轻柔。
他对助手解释说,犯人已经为ta的罪行付出代价,现在ta是无罪的,须被善良以待。
当对二战的德国战犯执行完绞刑,得知缺少棺材,他发怒了,即使生前最丑恶的罪犯,也因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应被尊重。
他平时以货车司机的工作为掩护。
为德国战犯行刑让他上了报,出了名,往日背地里的闲言碎语一下子见了阳光,变成对英雄的热烈追捧。
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对此很不适应,他不认为自己应该为一份职业而遭受唾弃,也不应该因此成为明星。
在影片后半段,死刑的判决越来越多地被复核,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取缔死刑的呼声。
对于影片里的Albert Pierrepoint,这些本来都不会影响他的职业判断和素养,但给好朋友行刑可能改变了他的坚定。
最后,以报酬问题为借口,他结束了自己绞刑师的职业生涯。
或许,导演也是借着他思想的转变来表达社会的进步。
以维基百科的介绍来看,影片大部分是创作。
但这些创作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绞刑师。
(芷宁写于2010年5月5日)近期和影友秘窗、redsun聊到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The Last Hangman)》,当时看这部典型的英伦影片时,较喜欢它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和思虑空间,于阴冷压抑中不断渗透着多重的人性思考,色调冷寂清冽,处处流露出一丝纯然的历史感和尘封感,其中所要表达的人道关怀也在片中静静诠释,不断交锋的人性冲突也在适时送出,不疾不徐,却发人深省。
影片据真人真事改编,事实上,主角Albert Pierrepoint并不是英国最后一个绞刑师,而是知名度最高的,他的著名来自于他曾处决过纳粹,而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前,按照行规,Albert的职业和行程都是保密的。
Albert之所以被盟军元帅蒙哥马利请去德国执行死刑,是因为他那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他能精准地以7秒结束一个犯人的痛苦,蒙帅受不了美国人拖沓冗长的行刑方式,要搞“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英式行刑,于是Albert临危受命。
而片名之所以定为“最后的绞刑师”,大抵是因这个职业对于最后写了辞职信的Albert而言,已经是最后的。
该片还原了彼时伦敦的街景风貌,天气阴沉,阴雨连绵,四周清寂,并以大气的配乐烘托着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更将几次矛盾冲突和内心焦灼表现得很得要领。
起先,作为绞刑师世家的一员,Albert对待绞刑的态度是极其职业的,他冷静地观察受刑人的身高体重,不愿多知囚犯的其他信息,至于该犯人为何获罪,如何被判,那都不是Albert操心的,他追求的是如何果断有效地完成工作。
蒙眼罩,套绳索,推操作杆……这一气呵成的动作,用时7秒,死刑犯被快速终结,不用忍受长时间的扼杀之苦。
而对死刑犯尸体的清洗、入殓工作,Albert做得十分认真,给予了那具尸体最后的尊严,因为在Albert的观念里,死刑犯已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现在是清白的”。
第一次的微冲突发生在家里,丈夫的职业成为了家庭的隐忧;第二次冲突出现在德国,Albert处理完纳粹尸体后,发现盟军少给了一副棺材,这让他生气,因为这不和他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第三次的大冲突出现在要求废除死刑的人们对Albert的攻击中,因为处决过纳粹而受到很多国人推崇的Albert骤然间成了一种残忍审判体系的排头兵,一边是由衷的赞誉,一边是犀利的抨击,Albert身处夹缝中;第四次冲突是巨大的也刻骨的,Albert必须给犯事儿的挚友James行刑,熟悉的人,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眼睛,熟悉的声音,熟悉的习性……让避免了解多余信息的Albert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一切,所见窜入思绪,令Albert痛苦不堪……在行刑方面,从古代各种各样残酷的虐刑到近代一些国家废除死刑,人类的确较历史有了人性化的进步,但有时候惩罚不来的雷厉风行又如何规范行为,毕竟人类还远不能集体达到道德精神境界的至高层次。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这或许是Albert思虑后的感慨,但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在死刑制度下工作过的人,Albert的7秒处决,瞬息间结束痛苦,已经给出了一个职业者所能给予的最大人性“慰藉”,从这个意义而言,他的7秒在彼时的惩戒环境下,已经具有了相对的人道关怀。
影片主演蒂姆西·斯鲍尔,有人说他长相颇具喜感,又有年少者说他长得阴险狡诈,说阴险狡诈的多是受哈波中那只名为“斑斑”老鼠(小矮星的变身)的影响,不论喜感还是狡诈,蒂姆西·斯鲍尔都是一个好演员,在他的从影生涯中,他以扎实的演技演绎了各种角色,在本片里,他将绞刑师的心境变化、内心波动拿捏得丝丝入扣,观众仿佛能清晰得看到这位特殊职业者的心路历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447944_d.html
活着的勇气、自由思想的勇气、迎接爱情的勇气、结交朋友的勇气、迎合傻逼的勇气、成为绞刑师的勇气、保持沉默的勇气、坚守底线的勇气、绞死朋友的勇气、否定自己的勇气。
男主角怎么看怎么眼熟,查了好久,原来!
是哈利波特阿兹卡班囚徒里追寻伏地魔的那个老鼠!
咳咳,这么一个猥琐的人,演那么严肃的话题,我不能接受。。。
有点假的,你说如果是一个卖肉的,开花店的,在工作中遇上他的朋友也就算了,最大程度像入殓师那种,遇上熟人也是合理的~你说,你一个绞刑师,都能正好遇上自己朋友杀了人,判了死刑,还在你这个监狱,被你亲手吊死。。。
这个,说什么好呢?
英国,你实在太屁大点地方了!
解惑了一个一直的疑问,绞刑的确不是窒息而死的,是下落的瞬间折断第二至第三节脊椎致死,据电影里说,是还未感受到就已经死亡了~咳咳,这个事儿还真不好考证~额,刽子手也不好当啊,还得行业竞赛,还有行业最好成绩:7秒钟。。。
囧rz。。。
所有人拥护他,所有人唾弃他,快意恩仇的世道,没有永远的对,自然,也没有永远的错,如何掌舵自己的人生才是关键。
主人公凭借一尘不变的不苟言笑回应着世界,以绝对的冷静执行每一次死刑,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过惩罚的遗体,才使得他成为超一流的绞刑师。
他的成功法则就是:当他进入死刑犯房间的时候,把自己留在外面。
他必须有两个自己,否则他会奔溃。
多元的生活创出多元的自我,我们不停地切换着角色。
为什么心中有结还有强颜欢笑?
因为周围人没有义务承受你的痛和伤,而且你也知道他们帮不了你。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为别人而活。
笔者有个括别多年的旧相识,小时候是大队长,班花,万众焦点,在大学里见到她,依旧是令人过目不忘,她的美别人学不来。
但,她永远是一个人去图书馆,去自习室,孤单的背影穿梭在校园,不是孤独,因为是她自己的选择。
凭她的条件,好友男友一大把,但她却一直困在自己搭建的笼子里,就像<蒂梵尼早餐>里的赫本,不敢走出去,随心地去爱。
在她的空间日志中看到的只有为前途学习的决心还有一个仿佛永远等不到的人。
可能她乐在其中,可能她厌倦了人情的维系。
单一的自我为中心,缺乏另外若干个自我。
生活教会我们不是戴着面具去伪装,而是在把握自我的基础上敢于改变自身处事态度,去迎合去奉臣这个世界。
或许她是对的,真正永远的快乐在于寻求真我,挖掘自身价值。
一个人的快乐。
who knows?who cares!
最后那个笑的很美丽的Ruth EllisRuth Ellis,1926-1955,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处决的女犯人,因为被指控谋杀她的爱人。
Ruth114岁辍学做女侍,17岁怀孕,和一个加拿大军人,生下一个儿子。
很自然的,老爸溜了。
Ruth开始在夜店跳脱衣舞,以及做裸体模特。
23岁又一次怀孕,这次是她的一个顾客;这次她堕胎了。
同年,和George Ellis结婚,又一个她的常客。
George是一个粗暴、占有欲强、妒忌的酒鬼,他们分分合合,并在次年因为Ruth产下一女而分居。
2年后她成为一家夜总会的经理,并遇见David Blakely。
David有教养的多,但是也是个酒鬼。
这俩人都瞒着对方出墙,也是很纠结的一对。。
1955年4月10日,晚上大概9点半的时候,David和他的朋友Clive在路上碰到Ruth,Ruth向他打了2次招呼,但是David似乎没听见。
正在David找车钥匙的时候,Ruth拿出一把点38 Smith & Wesson Victory model连发左轮,向David连开5枪。
第一枪射失了,David开始跑,然后第二枪把他撂倒了。
Ruth于是站在他身上向他开了3枪。
Ruth开的第六枪弹射到一个路过的老太身上,使她的拇指受伤。
Ruth站在David的身上,向Clive说道:你会叫警察吗?
然后她立刻被一个过路的警察逮捕了。
被捕后她显得十分的平静,没有丝毫的酒精和药物痕迹,供词也十分的有条理。
David的肝,肠,肺,动脉,气管,全部受伤。
然而,他没有死。
在此后的一系列程序中,Ruth没有被发现任何的精神失常的现象。
最后的审批,Ruth不顾律师的反对,盛装打扮。
然后,在法庭上她说:“我开枪射他,就是为了杀死他。
”审批只花了14分钟。
在行刑前,Ruth解雇了她朋友Desmond Cullen介绍给她的律师,并对她的前律师声称,枪是Cullen给她的,是他指使她杀了David。
然而,当局并没有因此而缓刑。
最后Ruth写了一封信给David的父母:“我一直深爱你们的儿子,一直到我死去也是一样”走上绞刑架前的最后一刻,Ruth帮着系好了自己最后受刑装束的带子,然后对牧师说:“我不是那个杀人凶手,当我看见那把左轮的时候,我已不是我了。
”Ruth一案引起了社会热议,签名请愿的人达50000之多,其中包括著名推理小说家Raymond Chandler的斥责信:“这完全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野蛮刑罚。
”9年后的1964年,英国废除了死刑。
70年代早期,Ruth的前律师向苏格兰场报告,他当年是怎样和Cullen一起隐瞒事实,以及Ruth是怎样在法庭上说谎的。
然而,此事不了了之,Cullen没有任何反应。
直到2007年,仍有人向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提出光复Ruth一案。
http://en.wikipedia.org/wiki/Ruth_Ellis另:Ruth真的是个美人
千古艰难唯一死。可与《绿里》对照,但比《绿里》好出半星。蒂莫西,爱你~
苦涩的历史下,沉重的人生。7.6/10.
各种装腔作势,不是太喜欢,除了画面
很精彩的传记电影,不过却不是我的菜。因为我极其反感循规蹈矩如齿轮般的人生。如果是我,绝对不吝用最极端的方式拯救我所珍视的人、事、物。别人制定正义、道德、规范,与我何干?正义、道德、规范、社会、世界乃至所有,即是一,一即是我。
主题很霸气,执行一般而俗套,也就电视电影水平,2.5星吧
勉强及格。有人物原型。10年后的《索尔之子》也是这个影像风格:灰暗的影调,大量特写镜头,甚至肩膀后的机位,编导用这种风格来贴合死刑、集中营的题材,我觉得不是个好选择,你想用面部特写去捕捉人类在濒死前的状态,这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太高了,而且观众也清楚都是演的,很难出效果。开场看似用碎片化、跳跃的笔触去写一个绞刑师的生活(他跟女的约会,下次再出现时俩人就变夫妻了),让人想起厨房水槽电影的传统,有些专业细节有趣,比如男主如何锤炼绞刑流程令犯人速死,给悬挂的女死刑犯清洗身体什么的。中段受蒙哥马利指派,去德国执行对战争犯的死刑,以及面对死刑犯亲属求情、废除死刑者的抗议、处死好友等事件,这种行业拔萃者的戏码大体是有趣的,对男主的心理也有一定揭示,你能感到他用严谨凝重的工作状态来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如果我是他老婆我会说:你不是坏人。
电影和图片一点都不搭~囧
没看完。。。
没有任何血腥的描写。绞刑本身在执行者手里变成了一种艺术的表现的形式。在我看来,如果结局是他能加入反死刑的行列会更完美一些。当然也只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啦。
当工作的时候,把个体的自我抛除在外,这是绞刑师的准则,但在绞死好友的时候,准则却无效了,人,毕竟是情感动物。
他迟早会遭遇这样的关于自身的人性困局,但是他似乎并没有足够的准备,面对等闲变却的人心。
有几个镜头让我想起了入殓师,虽然这部片子拍得更早。
再怎么样,死刑也是一种暴力,不论它包装了多么美丽公平的法律的人道的外衣.就像Pierrepoint说的.只是复仇而已.贺卫方曾经提过九大问题质疑死刑的有效性,证明死刑根本起不到我们所想的各种效果.但是给死去的人以尊严,对于生命的尊重,也许许多清白的人还不如他.
英国人就是爱显示自己的文化优越和思想内涵
男主角的演技太好了!沒說的!絕對的影帝!
男主角演技一流,非常棒!
电影确实有点冷冰冰空荡荡的感觉。娴熟的技巧 无情的面孔 冰冷的口气 人格的谴责 宗教的影响 社会的压力 直到 废除死刑。
这样的职业,一般人真的不能胜任,压力太大
在很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说这是一个残忍的惩罚方式,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因为那是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影片中的绞刑师,用一种尊重生命的方式,给了每一个死刑犯获得“自由”的捷径。但在很多人眼中,他仍然是“恶魔”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