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以说是一部鬼片,而不恐怖片,分为三个小故事,让你看起来不会觉得太长,感觉恐怖片都有点拖时间。。。
分开来说,第一个是《赃物》,先贴上片尾旁白,“人和鬼都在找一个归宿。。。
”,讲述莫名其妙的男主处处碰壁,然后又莫名其妙的去偷骨灰讹钱,最后莫名其妙的自己杀死了自己。
要吐槽的地方当然有,恐怖的地方也有,这种市井小人物、社会底层的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惧感,生前男主一直都抱怨这不公平,死后上了包租婆的身,却说一人一个娃娃,非常的公平。
我不知道这准确的表达了什么,也许暗示一件事情的结束,另一件事情开始都是公平的,最后被上身的包租婆打的那个胖子我认为就是包租婆本身了,剧中也没有透露太多的信息。
所以…《放手》“手心的一个字,【爱】变质了腐败了,别执着,放手吧”。
讲述渣男乱搞女学生,然后女学生报复的故事,与其说这篇是鬼片,到不如说是爱情教育篇,算命先生给你好好上一课,具体的看剧吧。
《惊蛰》“血债一定要 血偿,但报仇后,只剩下一片虚空”。
讲述一位阿姨为了包庇自己的儿子,在惊蛰打小人的那一天碰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最后都被血偿了…,片尾的旁白也都讲完这部片子的意思,反正最后漂亮小姐姐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走着,非常贴切。
最后这个系列还是挺不错的,有一条弹幕说得很有意思,看《阴阳路》太长,剧情有时候太拖,这部剧刚刚好。
- -
在中国恐怖电影最低迷的谷底;这影片的出现其实对希望做出了诠释;中国恐怖电影发展历程上需要这样的电影;当你看中国恐怖电影时,其实很难找到像这部电影这样尊重“恐怖”的电影了;中国恐怖电影分数上不去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不尊重恐怖”大量的伪恐怖片;几乎把恐怖片带入了一个偏激的异端;就好像恐怖片不去揉一些低俗的幽默进去就没法拍;就好像四川厨子不放辣椒就不会做饭;大量的评论者会赞许那些伪恐怖片里面的传统元素;简直是助纣为虐!
因为中国恐怖片本身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精粹那部分;用恐怖题材塑形去隐喻人性和说理的文学作品成功案例数不胜数;比如聊斋;一部以传统民间文化为媒介基础,用生活中的角色塑造,并以恐怖元素引导剧情,同时表现,叙述都能够通顺的影视作品的制作难度本身就很高;然而这部影片都做到了啊;影片的带入、阐述、结论、说理、叙事、都很到位;逻辑清晰;对鬼的质问折射人性;三段式叙事内容饱满;然后说,制作团队:任华达在此之前,我怎么不记得他导电影?
这很可能是他第一步导演作品吧?
陈慧琳我是不记得在此之前还在中国哪部恐怖片出现过?
第一次拍恐怖片吧?
姑且说他们都是第一次;那我更要给5星了;这片子真的很好;没有造作,没有浮夸;没有虚伪;是我看到少数没有传销元素的中国恐怖片;这就是一部恐怖片;而且看后引人回味;恐怖片并不一定要恐怖;但一定要尊重恐怖;爱情片不一定有爱情;但一定要尊重爱情;好的团队不一定之前干过;但一定要尊重自己在做的事情;5星给摄制组对中国恐怖片的尊重;以及这部电影给中国恐怖片带来的希望;最终评价:纯度很高的大片级恐怖片;
《迷离夜》和《奇幻夜》是安乐公司今年推出的李碧华鬼魅系列电影,两部都是三段式的鬼故事,六位导演各执导一段,任达华《赃物》,李志毅《放手》,陈果《惊蛰》,陈嘉上《枕妖》、刘国昌《迷藏》、泰迪罗宾《黑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分段式鬼片在香港风行一时,代表性作品有《怪谈协会》、《回转寿尸》、《夜半一点钟》、《阴阳路》等,这之后就好像就未再出现过了,事隔多年这种形式再度回归纯正港产鬼片,还是挺令人期待的。
六个故事中最令人期待的无疑是任达华初执导筒的《赃物》,较早上映的《迷离夜》中这个故事排在首位也可见其受重视程度,但是最后完成的效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故事里塞满了各种与主线故事无关的、令人看不明白的东西,比如以林雪为代表的众多不明来路的鬼魂,以那匹马为代表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眼睛的特写镜头,令人笑场的没吃早饭晕倒的小警察,明明是人的元秋为什么最后会见到鬼魂,连声音都变了男声?
为什么她会打林雪的耳光?
看得出第一次做导演的任达华拍了很多素材,但是限于时长无法全部利用,最终被剪得自离破碎。
任达华始终还是演得比较好,他在故事中饰演的这个角色,是他近年荧幕形象中比较少见的负面形象,部分段落会让人联想起他早年在《羔羊医生》等片中的角色,尤其是开始时跳骑马舞唱江南STYLE那段。
李志毅的《放手》,是六个故事里最不恐怖的,虽然是鬼故事,主题反而是温情。
影片除开始小饭馆里遇鬼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算得上恐怖的镜头,片中的女鬼之后一直以清新可爱的女学生面貌出现,颇似《早熟》里的薛凯琪,而陈慧琳饰演的用水晶驱邪的女店主鬼马可爱,也显然是有意设置,进一步营造轻松气氛,大团圆结局是显而易见的。
影片甚至打破了一些鬼片里的常见设定,比如这个女鬼照镜子是可以在镜中看到自己,而陈慧琳和梁家辉居然也可以用手抓住这个鬼魂。
整体而言,虽然恐怖欠奉,但是温情足够,故事脉络清晰,毫不拖泥带水,算是别有风味的佳作。
陈果的《惊蛰》是六个故事中戏味最浓、给人情感触动最强烈的,邵音音居功至伟,在片中献上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
虽然故事的主线是陈静饰演的女鬼复仇,但是邵音音饰演的打小人的老太太才是真正的主角,影片在陈静出现之前给了邵音音很大一段表演时间,无论是打小人过程中的表情、眼神、台词,还是与顾客讨价还价,跟垃圾婆争吵,都令人相信她与角色融为一体。
影片的结尾也非常巧妙,女鬼干净利落的干掉前三个仇人时,令人欣慰恶有恶报,邵音音见死不救还隐瞒不报,本是罪有应得,但却原来是母亲为了保护儿子,她的行为虽然不对,但是甘愿代替儿子而死的伟大母爱却令人不能不感动。
第二部《奇幻夜》打头炮的是陈嘉上的《枕妖》,但是这个故事却非常的索然无味,最大的看点就是陈法拉献上的所谓大尺度床戏,但是其实除了一段销魂表情大特写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可看的,在电影里都是司空见惯的尺度,论突破性还不如《冲上云霄2》中她和张智霖古堡激情一段对电视剧尺度的突破。
故事情节上,陈法拉杀人藏尸还若无其事,本来是挺有看头的,但是后面的情节却几乎全是枕妖化作林家栋的模样没日没夜的与陈法拉苟合,非常无趣。
枕妖到底是什么来路根本没交代,连个真面目都没露过。
结局是被杀的林家栋发短息叫人来救陈法拉,杀了人的陈法拉为什么值得救?
再说这几个人救得了吗?
枕妖难道只会搞女人?
什么都没有说清楚就结束有点莫名其妙。
刘家昌的《迷藏》是六个故事中最恐怖的,是标准的鬼屋型恐怖片情节,虽然少了些鬼怪背景的深入介绍,但是借游戏过程所展示的吓人手段却是非常成功的,气氛营造的非常到位,尤其是墙壁上图画里的小孩一个个跳下来,以及最后所有玩游戏的人都成了画中人的画面,有令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泰迪罗宾的《黑伞》只是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惊吓度极高的结尾,无他。
这才是恐怖片,这才是鬼片应该有的样子,非常精彩。
李碧华三个短篇小说改变成三个各自独立的篇章,导演和演员都不相同,却都拍出了极好的效果来,我非常喜欢。
我很想结合剧情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钟爱,但我转念一想又发现,这真的不能透露剧情,倒不是说这三个故事充满了各种反转,而是这故事其实不复杂,简简单单的故事,不烧脑,也没有强行给它去找各种所谓的合理的解释。
这电影难得的是在于表现手法上,每一个篇章里的导演们都非常会用镜头,也非常会表现出恐怖片应该有的那种氛围感,这个氛围感不是说靠着大家熟稔的音乐来凑的,而是真正意义上完全把大家带进去的那种感觉。
更为难得的是,恐怖故事里也彰显出香港最底层社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
并且每个故事后面都有自己所要表达内涵,难能可贵。
开篇《赃物》,就像演唱会的第一首歌一样,要么锣鼓喧天图个喜庆,要么一惊一眨卖个关子。
初看《赃物》我吓一大跳,不是为了恐怖情节,竟是为了懵懵懂懂没太看懂。
还以为整个电影都是这种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意识流风格,但这毕竟不是王家卫拍的鬼片,否则也未免太沉重了。
幸而看完《放手》后,我确定这种神神道道的节奏只是任导演个人嗜好或是水平限制,而整部电影本是通俗易懂的。
回到《赃物》。
原著不过三千字,改编成一个四十分钟左右的单元,本就先天不足。
任达华初执导筒,自然要一鸣惊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很精致、熟悉的鬼片Logo:寿衣店的鬼婆,茶餐厅的林雪,长发飘飘的鬼娃。
其中林雪的扮相和意境尤为出彩,可惜这些全部于《赃物》的主题无关,反而干扰观众的视线。
《赃物》原著讲了一个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只有两个关键字“骨灰盅”,“电话”,非常简单明了。
结果被任达华放进了一个讽刺社会现实的巨大包裹里。
导致各位观众亲们经历了物流的繁冗和拆快递的期待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What?
这TM是什么?
这跟你海报上的东西有一毛钱关系么?
差评啊,亲。
另外任达华在本片中的演技并没有多大突破,《夜与雾》演得太好,再想越过这个坎也难了。
《放手》就没啥好说的了。
情节与戏剧张力就是一部港产鬼片的标配,连赠品的一点点惊喜都没有。
唯一让人看下去的动力就是梁家辉的出色演技。
优秀的演员能帮助导演、编剧填补剧本以外的空白,能帮助观众找到共鸣和代入感。
与他相比,Auntie Kelly基本就是一个NPC。
《惊蛰》对原著做了增补,在情节里加入了一个新的因果关系,戏剧张力更足,人物的宿命感也更强。
卸了妆的邵音音依旧奉献了惊艳的演出,她们这种在胶片上打滚的人,不用开口就是一出戏。
拍过《饺子》的陈果,在改编李碧华的小说时,更加得心应手。
所以《惊蛰》的氛围是最贴近原著的,也是《迷离夜》中最有香港情怀的。
可惜仍然没有一记拍案、戛然而止的精彩结尾。
前面卖力演出,后面却草草谢幕。
很值得鼓励,也颇有诚意的一部电影。
香港依然有优秀的编剧,优秀的演员,有想法的导演。
并没有在电影市场狼烟四起的局势里迷失,被同化。
虽然没有进步,但就算站定原地坚守,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作为李碧华的老粉,一直只见其文,不见其人。
除了她所有出版的作品,拍成的电影,就是她的博客了。
虽未谋面,但一直喜欢李碧华的机锋,李碧华的寂寞,李碧华的市井,还有李碧华的小心思。
在她的笔下,世俗的人与鬼分界模糊。
奇异的情与缘欲说还休。
好像在香港又好像不在香港,好像柔情满腹又好像冰冷出世。
最早看到她编剧的电影已经足够惊世骇俗,是梁家辉王祖贤等等明角主演的文革背景僵尸片,仿佛导演是刘镇伟,王家卫也在后勤演职员之列。
最知名的虽然是霸王别姬,但个人一直以为梅艳芳的如花最让人肝肠寸断,黎小田邓景生的主题曲更是推波助澜,还有关锦鹏、张国荣让这部电影成为我心目中港片的标签。
近年的影视作品好像不多,比起盛产的90年代,看到的仅有前年内地改编连续剧生死桥了。
出版物则是一水的迷你小说和散文结集,掺拌着各式辛辣、爽落、诡异、迷离的世态杂评。
如同中、澳、台、日的各色小吃,万千滋味,万种风情,万佛朝宗,万籁俱寂。
个人最爱的就是灵异小说类。
因此,看到她精彩的短篇被搬上银幕,期待之情自是不言而喻。
”奇幻“”迷离“两夜看下来,觉得迷离夜是最具代表性的了,无论气氛还是表演都颇似读书时的幻想,且更具香港(其实是中国)味道。
而奇幻夜更类似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无非是都市怪谈而已,放在任何疆域都不核突,泰迪罗宾的那一段,除了莫绮雯的旗袍,仿佛更有欧美风格。
两部相同点除了都是分段叙事的怪谈之外,就是”烂馅儿“了,中间段落都最弱。
奇幻夜中间的迷藏,本应是凸显恐怖主题的一段,却因为堆砌的大量滥俗恐怖桥段、化妆、音乐,加上拙劣的表演,让人昏昏欲睡。
要不是最后泰迪罗宾压阵,还有莫绮雯的曼妙身材,“奇幻”就完全沦为“平淡”了。
相比之下,“迷离夜”就回到了原汁原味的贴着香港标签的李碧华地带,更别提还有“香港制造”的陈果和完全能胜任香港演员代表人物的“任达华”。
好的先不提,梁家辉、陈慧琳那一段就好象吐司的四边一样,要做好吃的三明治一定要切掉。
在大部分作品中,梁家辉的演在一些时段还是能看的,但总会有那么个“爆发点”,丫会把装了半天的郁闷或者犀利或者轻浮突然撕扯掉,硬是要给你露出点层次,生怕你看不出来他能演,好似三陪女的低腰裤,沉醉在性感时突然看到底裤上的山寨“花花公子、梦特娇“商标,绝对是一件很倒胃口的事。
陈慧琳呢,顶着个天后的名头估计就是为了抢角色方便,甚至生捏个角色出来,那个蒙古人种吉普赛巫女,完全是与电影进程无干的高级装饰品。
而李志毅则把一段有望打造成迷你版”胭脂扣“的故事拍成了无线肥皂剧。
几乎与梁家辉相反的是,任达华的演就是完全忠于故事忠于剧本的,这种着力于根基的扎实表演,让他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既担纲执导,名字又出现在演职员表摄影师后面,也不足为奇了。
陈果的回归应该是香港影坛的好消息,打小人这篇记不得是收在一辑的了,但邵音音完全就是想象中那个市侩、卑小的婆娘头脸。
陈果后半部分,有些港版”死神来了“的痕迹。
让人有点小失望,但“因果报应不爽”的拍法可能选择也不多。
总之,两部电影有惊喜也有失望,想象永远比影像有色彩,这正是文字的魅力,也是改编电影永远的遗憾。
不管手段如何高超,把奇幻迷离的文字变成影像,总会失落许多色彩。
唯一不变的就是李碧华这个似梦迷离的市井小女人。
我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不知道有第一集和第二集之分 而是先看完了奇幻夜 在看的迷离夜 关于奇幻夜我就不过多的评论了 但是我发现了 怎么奇幻夜中的妖枕里的大夫姓关 迷离夜里第一个故事里任达华也姓关呢!!
貌似我们关姓很火哈哈 开玩笑看完赃物 然后看看大家的影评 发现很多都说任达华的新手作品漏洞百出 说无关情节太多 饱死鬼 敲门求收留!!
在这里我想说说自己的观点 其实任达华和那个小姑娘其实是一样的 敲门求收留就象任达华找工作的时候被人歧视 被人炒鱿鱼 一样 ,而饱死鬼(最后说是李老板)也是象征着富人宁可撑到吐 也不施舍 还用破瓶子赶走穷人!
而元秋最后施舍布娃娃就像任达华在叉烧店得到一点工资一样!!
无论是人是鬼 他们都面对一样的社会 一样的世态炎凉 所以说 作品还是不错的 没有说的这么差哦
评:三星半七月份的电影院,有排山倒海宣传的好莱坞大片《Pacific Rim》(话说,有哪一部好莱坞大片不是排山倒海宣传的,叹),有万众期待的动画片《Despicable Me 2》,中文片方面有黄金铁三角的《盲探》,以及受瞩目的周导第二部作品《天台》。
在这种情形下,低调得几乎悄无声息的《迷离夜》很容易就被错过。
还好,爱环顾电影院四周的我被《迷离夜》电影海报上一个久违的名字给吸引——李碧华,而没错过这部带给我惊喜连连的港片。
李碧华,熟悉90年代港片的观众肯定不觉陌生,几部经典的港片/中文片皆改编自她的著作:《青蛇》、《胭脂扣》、和《霸王别姬》;这些也是我心中永恒的经典,每每重温,或品出不同意味,或依然触动心弦。
此外,陈果是导演之一,任达华首执导筒自导自演其中一个故事,演员阵容梁家辉、邵音音、和陈静等,台前幕后班底强大而新鲜,不特别爱好鬼片的我毅然买票入场。
影片由三个故事组成,《赃物》、《放手》、和《惊蛰》。
打头阵的《赃物》由任达华自导自演,平心而论,作为演员,任达华的演技毋庸置疑,轻松将口舌不清、因环境拮据而行为偏执的地下阶层人物带到镜头前;作为导演,频频凌厉切换镜头略嫌晕眩,剧情铺排不够流畅,但个人认为整体合格。
李碧华的故事总是意简言駭,蕴意深厚:“我才不怕鬼,穷比鬼可怕!
”,孤魂野鬼半夜敲门求收留,任达华生活窘迫害怕失去一瓦遮头而剑走偏锋;点出社会阶级下层人物的凄苦无奈,与孤魂野鬼一样,只求一个归宿。
《放手》可谓典型的李碧华式故事:一年轻女怨鬼跟随一对夫妇,看似仇恨,实为情之执念。
从来在李碧华笔下,妖鬼只是一个幌子、一个衬托,人心才是她想说的重点。
所谓的鬼,曾也为人,阴魂不散,只因执著二字;生死皆如斯,想想其实异常可悲。
我们以为紧握双手就能抓紧渴求的人事与物,但虚情假意容易糜烂,真相丑陋不堪,早日放手方为解脱。
故事并无多大新意,纯粹喜爱当中的演员,许久没在大荧幕上出现的陈慧琳是惊喜之一,不过角色纯打诨搞笑;不得不提梁家辉,演技一如往常自然细腻,让人容易入戏。
真心觉得观赏他演戏是一大享受,我心目中最会演戏的的香港男演员。
陈果带来的第三个故事《惊蛰》尽显金像导演功力。
农历正月27日为白虎日,也称惊蛰,广东人会在当日打小人,祛除晦气霉运,尤其是带来障碍阻滞的小人或仇人。
故事借打小人之习俗点出,人生仇恨不平何其多,血债血尝、泄恨复仇固然痛快,但过后,心里虚空依然。
故事进展俐落顺畅无闷场,导演功不可没。
邵音音和陈静自《低俗喜剧》再度合作(话说音音姐一说粗口我就出戏想到《低俗喜剧》),陈静确实努力表演,只是觉得有点用力过猛,总觉得演员在获奖之后都有这种通病(所以最爱家辉哥,自然不留痕迹,当然这和人生历练有关),无论如何她确实有进步努力,值得赞赏。
卢海鹏饰演的梁震婴讽刺特首是神来一笔,令人拍掌莞尔,典型的陈果呵。
个人而言,《迷离夜》是近期最有惊喜的电影,主要是因为其久违的港片风格回归。
对于喜爱90年代港片的朋友如我,可心满意足地回味缅怀原汁原味的典型港产片。
-- 刊登于《电影本事movii》第37期杂志
《赃物》,生活的苦。
养自己就够难了,其它连布娃娃都养不活。
是人是鬼,都求着一个归宿。
生活是寻找归宿的迷离路途吗?
我不知道。
迷离夜开宗篇,其实我看的有些迷离,剪辑有些混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那种透出屏幕的苦,很涩。
《放手》,爱情的苦。
再一次女性视角,这一次男人渣到骨子里。
爱情里的这种拷问:Ta到底爱不爱我?
是不间断的,是只要有让你怀疑的事件发生,就会挥之不去的。
爱情开头越甜蜜,结局往往越痛苦,也是人性,人总是得到时获得的快乐,填不满失去时感到的悲伤。
如果你历经多次甜苦交替,爱情的苦尝了个遍,还没有变鬼——那就只会麻木,嚼着像是甘蔗渣。
《惊蛰》,死亡的苦。
死亡在这里得到了特别的表现。
看见头掉进锅里,身子还在抖,我想起那句:“老汤,屁股在树上呢。
”起因是死亡,便回报给了所有施暴者死亡。
死亡前的恐惧凝固在他们的眼睛里,这是至苦吗?
这样的苦抵消了当时强奸杀人的快感了吗?
这是永恒的疑问,永无解答,徒留一地肆意的血与浆。
打小人,其实就是如今的网络暴力,人们都乐在其中,不可自拔。
只有当死亡降临到小人身上,当死亡从网线那一端传过来时,人们才会开始反思。
苦啊!
苦啊!
苦!
上述的一切,都是苦。
是人是鬼,都很辛苦。
惊蛰那天,又看到这个系列片的推荐,于是翻出来看了《奇幻夜》和《迷离夜》,两部电影,六个短故事,看的很过瘾,是熟悉的香港鬼片的配方。
六个故事各有优缺点,演的是鬼,其实讲的都是人的事情,所有故事都发生在鬼魂出没的夜里,忽然觉得像极了鬼片版的《深夜食堂》。
本篇文字主要想说说任达华导演并主演的《脏物》: 任达华的电影我看的不多,印象中都是演阿sir之类的精英居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他塑造的几个普通人。
一个是《岁月神偷》中的鞋匠,一个是《全职杀手》中被折磨的神经兮兮的转行当作家的阿sir,还有一个就是《脏物》中的 关富强 。
三个角色各不相同,但却各有相似之处,比如鞋匠和关富强都属于港岛的底层人民,阿sir和关富强都有点神经兮兮,鞋匠和阿sir都很执着(前者对生活不放弃,后者对真相不放弃),而这三个角色之所以让我念念不忘,我想是任达华在角色中倾注的个人感情,他是认真琢磨过,所以诠释出来的角色让你感觉不到他在演,而是觉得,这个人就是你身边存在的万千小人物中的一个。
依次是鞋匠、阿sir,老关 《脏物》中的老关,工作中处处碰壁失业只能租住在“棺材盒”隔断房子中的loser,“盖楼的住不上楼,切叉烧的没叉烧吃”,过得人不人鬼不鬼,有一种说法是,当一个人充满了负能量,就容易招来鬼,老关不仅有招鬼体质,还铤而走险去做“鬼"的生意,最后也算是因果报应,做人无家可归,做鬼也到处流浪。
任达华把老关那种邋里邋遢,神不聚焦、魂不守舍的劲儿诠释的淋漓极致!
相比演员,作为导演的他还是有欠缺的,拍的线索太多,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太少,除了开头目睹的车祸和后边盗骨灰有所呼应,其他的线索就显得支离破碎。
不过多少还是能看出他想要表达的一些内容: 林雪演的整天吃个不停的鬼喊着我好饱啊搞笑中透了一丝讽刺,有些人撑死,有些人却没饭吃!
现在大胃王吃播盛行,一群瘦骨嶙峋的小姑娘吃完再吐掉,挣的盆满钵满还好,多少人却是吃垮了身体,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贫困儿童吃不上饭上不起学。
人间有流浪汉,阴间有孤魂野鬼,一群孤魂野鬼游荡在迷离的夜里,无处可去!
现如今可不也如此,房价高的离谱,买了房子被绑住,还有很多人住在城中村,城中村一拆,也是无处可去 被盗骨灰的儿子,听到勒索电话高兴地说再也不用去给老爸祭拜了,骨灰随便扔掉就好,而另一厢丈夫惨死的女人却把电话放进骨灰中夜夜等候死去的丈夫给自己打电话 老关盗骨灰的时候说,生前住豪宅,死后也要住这么好的陵园,实力吐槽!
新闻还有人因为买不起京城的墓穴而在周边城市买了便宜的房子放骨灰盒呢!
真是阴间新闻啊!
还有一开始到处找人收留的小女鬼,寄居到布娃娃中以后和老关相依为命一直到老关变成鬼,这背后又有一些什么故事呢!
还有元秋饰演的老板娘,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想若是篇幅再长一些,还是有的发挥的!
《脏物》讲的是穷人,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我们叫穷人为穷鬼,可不是嘛,人穷了,和鬼有什么区别!
虽然是2013年拍的,却仍旧反应我们当下的情况。
现在影视剧多演一些浮华不真实的“精英”,大明星小明星也都愿意去演一些光鲜亮丽的角色或身世离奇坎坷的英雄美女,除了不真实,还加速了现代年轻人的焦虑,仿佛过了30不当精英就得去死一样,可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芸芸众生,都不过想在这浮华尘世中,找寻一个跻身之所、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生计,一个温暖的拥抱罢了。
2013-112
浓郁的港味儿。故事从弱到强,渐入佳境。我一直觉得李碧华的故事可以拍成怪谈新耳袋或者世界奇妙物语那样的。
干嘛要让我加个“恐怖”的标签啊!亮点是邵美琪在老公骨灰盒里的iphone只有40%的电了,发现骨灰被偷了还大喊“没电了没电了”!任达华导演的大叔和床的戏很用力,只是高级手表穿帮到语无伦次~陈慧琳妹纸很可爱~陈果的故事好像同学的FYP,最后还不忘说教,最讨厌他了哼哼~
还不错
最后一个故事不错啊~~任达华演的挺好~
这是什么破烂玩意儿
恐怖片里的女鬼为什么都这么漂亮,都有双雪白赤裸的脚,就是不知道她们有没有脚气。
好久不见的港鬼。任达华首次执导差强人意。第二个故事完成度最高,还不错看。
还好!
《惊蛰》最有李碧华风范。这般故事用“文妖”笔力绘出很有意味,改编成电影,部分难免落得下乘。
三部平均下来就只有两颗星了
旧味道
看吧,不联合拍的片子多么重口味
李碧华这一系列还是不错的,有种老香港时期的鬼片风格,风俗人情冷暖。
4.6/上一部还至少讨点喜!这部就这样吧 另外惊蛰好很多 如果放在奇幻夜 那部就高分了。
在香港没看上,一直耿耿于怀。现在觉得,在影院看,不一定得吓成什么样。第一个,超可怕。第二个,既可怕又可恨。第三个,期待很高,反而觉得有些太温和了。ps,刚发现,在香港想看的,其实是2,奇幻夜。。。
中规中矩吧
果然没有《奇幻夜》好,后两个故事都太弱,只有任达华献出了很久不见的好演技。
这是什么玩意儿?
《放手》算是在故事上让我最认同的一个。《惊蛰》陈果的剧本,特别是台词很有趣。颜卓灵确实有点宅男女神的模样,不知道那颗虎牙会否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