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Booka转载请注明出处《八年级》将镜头聚焦在一位校园食物链底层的女生,她一直有心理焦虑和不自信问题。
在解决生活烦恼的过程中,她最终学会了成长,勇敢地迎接高中生活。
烂番茄新鲜度98%。
IMDb8.1。
电影一经上映,便得到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凯拉,一个满脸青春痘,身材有点肥的女生。
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她,一直与父亲生活。
她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这让她的校园生活变得糟透了。
在同学眼中,她是一个不爱说话的怪人。
她总是高票获得校园最衰的奖项——“最安静”奖。
在学校里,傻逼搞怪、丑陋百态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让她觉得学校生活太傻、太无聊。
由于样貌不好看,身材不够好,凯拉一直生活在校园生物链的最底层。
她就如空气一般,丝毫没有存在感。
她被同学轻视和排斥,连一个闺蜜都没有。
更别说男朋友了,脱单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为了克服自己焦虑,她在房间贴满励志的便利贴,时刻鼓励自己。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她还给自己定了几个目标:变得更自信,交朋友,找个闺蜜,谈个恋爱。
她经常在YouTube发布一些关于自信、成长等励志鸡汤视频,渴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虽然她一直鼓励别人,但是自己从来没有做到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她特别崇拜和羡慕长得漂亮的女孩。
她每天都跟着网络美妆博主学习化妆,打扮自己,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
为了和最受欢迎的校园婊做朋友,让自己变得很酷,她逼着自己去参加同学派对。
虽然长相一般、身材普通、人不酷、还有社交恐惧症,但挡不住凯拉对初恋的向往。
她一直暗恋着学校里最帅的男生艾登。
没错,他就是《寄宿学校》的小男主。
每次偷瞄到他,花痴的凯拉都会两眼发直、口水直流、浮想联翩。
想要*1
想要*2
想要*3
想要*4
当得知艾登是单身后,她甚至还打算用裸照来勾引他。
艾登问她会不会BJ时,她还夸下海口,说自己非常在行、灵活了得。
为了跟校草谈一场恋爱,满足校草的需求,凯拉偷偷去学BJ这门手艺。
但是,凯拉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无用功。
她依旧是那个“最安静”的女孩,一个没有任何朋友、校草看不上她的普通女孩。
中学的无趣和失败,让凯拉向往起高中生活。
在一次校园活动中,她认识了一位高中女生,奥利维亚。
在凯拉的眼中,成熟的奥利维亚非常酷,她一直渴望和这么酷女孩做朋友。
她一脸崇拜,兴奋地跟奥利维亚一起混。
然而,在一次聚会之后,凯拉经历了一场性骚扰。
这让她对高中生活产生了疑问,自己也陷入了失落的低谷。
当然啦,这部电影不会传递消极负能量,即便生活再失败,也会触底反弹。
凯拉在爸爸的帮助下,重新开始振作起来,勇敢地迎接自己的高中生活。
《八年级》延续了美国青春片一个基本的套路:校园食物链底层的学生+霸凌or校园婊+暗恋一位遥不可及的对象+处子之身or性启蒙。
套路归套路,这部电影依旧凭借细腻真实的感情和表演,让观众为它鼓掌,为它叫好。
第一好,小演员演技棒。
凯拉的扮演者是美国童星艾尔西·费舍尔,她的表演真实而自然,拿捏到位。
导演采访时透露,当初在选角的过程中,参加试镜的女孩都是试图去表演一位不自信的姑娘,而艾尔西·费舍尔本身就是一个胆小羞涩不自信的女孩,她是试图强迫自己自信。
这正是电影中凯拉的角色定位。
饭桌上跟爸爸斗嘴,厌烦他的唠叨。
参加派对,她调整呼吸,放松心态,自我暗示,克服自己的恐惧。
当交到朋友时候,她会兴奋到发狂。
当拿着香蕉学习BJ时被抓包,她变得十分害臊、惊慌失措。
当被父亲跟踪,她会立马跟小伙伴辩解,不给自己丢面子。
观看大尺度性教育科普时,她会对BJ表现出恶心的状态。
第二好,折射当前美国青少年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八年级》探讨了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焦虑现状。
电影中,凯拉一直遭受着焦虑问题。
她容易紧张、不自信、退缩、封闭自己,再加上身边同学的冷漠,最终变得孤独、不合群。
这不是个别现象,22%的美国青少年正在抑郁和焦虑中挣扎。
无安全感、恐惧、绝望、孤独,焦虑正在青少年中蔓延,这是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它刻画了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沉迷。
凯拉一直沉迷于社交媒体,吃饭也离不开手机,甚至跟爸爸大吵大闹。
她每天不间断地刷Tumblr、Snapchat、Ins、Twitter。
在网络世界里,追喜欢的明星,看最时尚的八卦,分享自己的照片,甚至还有少儿不宜的内容。
这反映了美国Z世代对社交媒体的态度。
在青少年的心中,社交媒体已经是生命里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交媒体几乎是宗教性的崇拜。
第三好,让观众对角色感同身受。
《八年级》的创作灵感来自导演自己的焦虑困扰。
这部作品不仅是反映青少年的焦虑,更是写给导演自己和那些感觉自己不合群、不自信的人。
我们也经历着焦虑、不自信,更经历着世间的偏见和冷漠。
所以,凯拉不仅仅是剧中的人物,而且还是生活中的我们。
生活继续,让自己变得勇敢、成熟。
做回自己,不要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评价,不要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轻易改变自己。
勇敢地将自己融入外面的世界,面对自己的恐惧,让别人认识真正的你。
逐渐地,你就会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你,你就会是那个最酷的人。
(关注影探公众号ttyingtan,后台回复八年级,一起来看片儿)
上学的时候,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到高中之间,每个前途未卜的小孩儿都有一个终极目标:fitting in。
为了被接纳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我本人也光荣在内。
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有一个很low的办法就是树立共同敌人,然后百般欺负羞辱那些看上去不是那么团结不是那么一致的同学。
上小学的时候欺负人的事情真的干了不少。
有一个女同学好像脑子有点问题——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到底是她脑子真的有问题,还是被我们欺负出了问题,而且又发育的比较早——小学的时候发育早的女生的尴尬我想我就不需赘述了,真是很扭曲的一种情况。
总之大家联合起来欺负她,嘲笑她,往她的饮料里灌胶水。
印象中她只会傻乐,as if she’s in on the joke. 前两年当刑警的小学同学建了个微信群,假公济私的用公安系统的数据库搜搜到了这个昔日女同学。
资料显示她已经离过五次婚,有一个女儿。
身份证件照片上面头发乱作一团向四面八方炸着,但脸上还是那个傻傻的微笑。
群里一下子一片肃静,一起忏悔和默哀了三分钟。
是那个微笑让我们想抽自己一顿。
《八年级》的主人公让我想起那个女同学。
Kayla是这么一个形象: 额头有粉刺,下巴有粉刺,暴牙,微胖,长发金色,有side boobs。
爱好是自拍“人生哲理”类型的视频上传油管:形式为她的大头面对电脑摄像头,给出“how to be yourself” 和“how to put yourself out there”这样的建议(目测她幻想的观众是额头有粉刺下巴有粉刺暴牙微胖长发金色有side boobs的女孩们)。
口才:差。
用一大堆的“it’s like...” 和 “so…”, 做各种尴尬的手势。
躲在被窝里刷instagram,幻想和自己的爱慕对象接吻(用手背模拟),穿着艳绿色的游泳衣参加泳池派对。
总之你可以看到,就是一个要多笨拙有多笨拙,初入青春期的女孩子(btw,这个小演员选的真的很棒,金球提名一点不含糊)。
从这个set up即可预测各种悲惨的社会经历将接踵而至。
这是可以看到的开始,重点是,结局如何?
说实话谁不爱看underdog逆袭的励志故事呢?
我这个俗气的观众一路在心里默默切望Kayla其实是个天才,只是因为性格内向不为人所欣赏,但有一天因为某个契机厚积薄发横扫一切自以为是的傻B同学。
But no,Kayla真的就是一个不能再普通的长粉刺的初中女生,没有任何惊人之处。
在自拍的视频里也没有讲出任何发人深省或者催人泪下的观点和故事。
为这一点,我要给编剧手动点个赞。
【必须吐糟的一点是剧情里出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高三大姐,对Kayla莫名好,但是最后不知所踪,让人拿不准她的角色意义为何(黑人问号脸)。
貌似只为引出她的一个男同学,差点带Kayla误入歧途。
如果硬要包括一段性方面的struggle,用Kayla暗恋的对象Aidan就可以搞定了啊。
扣一星。
】故事的低潮和高潮是Kayla和爸爸在后院烧东西。
爸爸问她盒子里是什么。
她说:啊,没什么,就是类似我的期望和梦想之类的东西。
接着爸爸倒是给了一篇非常俗气非常催人泪下的致辞。
但是爸爸一个人养女儿真的是很不容易(最近的一个例子是《Searching》里的John Cho)。
同时也默默在小本本上记住:如果以后有女儿,一定不要做这么迟钝的家长,当她在泳池派对没结束的时候就打电话来让我去接她,我一定要立马就去,放下手里的一切马上去。
说实话我真的有点怕生女儿……因为我本身不是那么敏感的女生,生个女汉子性格的女儿也就罢了,万一是个超级sensitive的小女生怎么办?
Anyway,后院洗礼之后的Kayla表现出一点点自信和一点点勇气,一点点成熟。
就是这么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
Kayla的“翻盘”之举也只是对着撅她的女生一通口才很差的声讨而已(好像说到一半就词穷了,只好气呼呼的转身离开)。
生活还要继续。
粉刺有一天会平复,不安的心有一天会找到anchor——但那也是暂时的,成长的车轮轰隆轧过,只要没轧死,就得继续生扛。
看完这部电影,想起我自己的八年级,确实有很多感触。
凯拉在八年级遇到的烦恼是很多青少年都会有的烦恼,比如渴望长大,渴望be famous,渴望是social Queen,渴望在学生中受到欢迎。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有点自卑,不自信,基于长大又觉得很空虚。
相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北美的孩子可能要更成熟,更早意识到性爱。
本片对于在八年级这个特殊的时期主人公的心理是如何的有一番见解,比如尝试social,尝试confident,最后还是失败的,很真实。
但是这部片子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大人的臆想。
比如说对于手机的使用,个人见解,虽然来说青少年使用手机的频率大幅度提升,但还没有到影片夸张的地方。
对于西方孩子来说,他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其实要更少。
然后父女关系也是一个在本片中很重要的故事线,但是我觉得这条线是不完整的。
例如女儿对父亲的不满和敌意来源于哪里,是否因为父亲导致母亲的离开,从而造成女儿的逆反心理,而父亲尝试着去忍耐,去补偿女儿。
这些都是导演没有告诉观众的。
影片中父亲和女儿的关系缓和也并不算是一个事件,只能算是一个对话,就好像在女儿难过时告诉她一些人生哲理就真的可以解决青春期烦恼,未免太平铺直叙了。
其次就是电影技法上的一些问题,有一场戏是餐桌上女儿紧盯着手机,这一场戏两人之间的对话设计的比较无聊和拖长,对比参考《美国丽人》《遗传厄运》中的餐桌戏,表现家庭关系要好太多。
其次就是镜头,餐桌这场戏的镜头是应该是手持,可以明显的看出抖动的痕迹,可是我看不出主镜头需要用手持的必要。
反而累赘,让画面看上去乱。
如果是为了表现两人争吵的波动性,镜头是否可以多样化一些呢。
而不仅仅是两个机位的变化。
说到镜头的单一,还有一场戏是Kayla去商场一串连续的镜头。
这应该算是一个transition,比较重要的节点,而摄影师仅仅使用手持跟拍去表现人物的步伐快,比较无聊。
更好的选择可以是用摇臂,参考《穿prada的女王》里面人物的出场方式。
当然本片有一个很新颖的地方是利用自己的录的视频串联每一个小plot,同时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很有意思,因为YouTube上的视频在剧中也算是一个角色,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心理,就是青少年希望能火,但是后来发现这仅仅变成了自己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不过,在导演避免把故事说成流水账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不可取。
比较整部片子,女孩的goal是很general的,就是变得confident,这样的目标很难具体实现。
为什么Lady Bird好看,因为Lady Bird的目标就是离开村里,到纽约上学,在整个清晰的目标下,设计爱情,友情的成长。
而八年级没有如此specific的goal,所以导演的这种叙述还是很不错的。
综上所述,不是很懂,这部片子在北美为什么有怎么高的评价,甚至入围哥谭奖。
Anyway,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
创作的根本是源于有人有话要讲—有人内心涌动迫切需要表达的东西,而恰巧这个人又擅长写或唱或拍或别的,于是水到渠成出来令一些人感同身受的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绪。
《八年级》就是这样一部忠于创作初心的电影......《八年级》把中国的试图抢钱的影视垃圾制造商打回到三岁智商的原型,不不,应该是腔肠动物智商的原型。
这些垃圾生产者内心空洞无物,不懂写不懂拍,却在中国影视圈(juan去声)疯狂地蠕动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最近三天,朋友圈出镜率最高内容无外乎…——许愿、祈福、立Flag
辞旧迎新之时除了希望2019年对自己好一点,还要定一个迟早都要翻车的新目标…等到来年,又被打回原形!
这样从期待到落空,再从落空又进入期待的日子…或许早以前就开始了 ——八 年 级Eighth Grade
八年级的美国小妞凯拉年纪轻轻的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身材肥胖、满脸长痘、性格内向…她做不了校园红人,也算不上怪咖,更不是叛逆少女!
每个班,似乎都有凯拉这样的存在:提起她的名字或许大家都记得有这么个人,但却没人知道她究竟是谁、长什么样、做过些什么…明明是同班同学。
却好像透明人般从没存在过!
透明到凯拉这样,基本就告别姓名了…默默无闻到别人只能用“穿黄衣服的那个”来叫住她!
可是透明的凯拉却有着一颗 —— 逆袭的心!
把卧室打扮的花里胡哨,充满了少女气息…她每周都会录制“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鸡汤视频,立志把自己打造成阳光小美女!
但 —— 视频点击率为0
在社交媒体上给同学们点赞留言,借此向别人示好。
但 —— 没人回应,沦为舔狗
为了摆脱这样平凡、透明、无人问津的现状…她采取了更实际行动:经过残酷的思想斗争,鼓起勇气参加同学的泳池趴!
但 —— 身穿大妈泳衣的她,被挤到画外
紧接着她又自告奋勇的拿起话筒,试图热热场子…
但 —— 众人冷漠脸
为了引起男孩的兴趣,她谎称自己喜欢发裸照…甚至说自己KJ技术一流!
但 —— 回家拿香蕉练习KJ的她直接吐了
面对女生小团体的排挤,她决定和校园婊展开撕逼…但 —— 紧张结巴的她杀气全无一腔怒火都爆发了,却不敢直视她要手撕的婊子!
好不容易认识了几个学长学姐,打入了小团体…
但 —— 男生只是想占便宜!
凯拉自以为能扭转逆境…观众们也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女主逆袭、手撕婊子。
但烂泥怎么也扶不上墙…明明应该在高潮时逆袭的凯拉,一次又一次惨败!
女主的惨败连带着[八年级]只得到6.6分的差评,面对这么落魄的女主,绝对要送上“编剧司马”的问候…哪有编剧会把女主角写的这么惨?
但奈何评论里还是有观众发现了[八年级]的亮点!
甚至有人说 —— “这才叫青春电影”“小细节拿捏的很到位”“笑的血淋淋,普通女孩的青春片太残酷了”
名为[八年级]的这部低成本片由A24出品。
之前有[逃出绝命镇]、[伯德小姐]、[遗传厄运]等不走寻常路的作品,让这部校园片也着实与众不同。
女主凯拉本身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她在影片的100分钟里抓住了机会、尝试了改变,最后却还是一秒钟就被打回原形…“过于真实”、“丧到骨子里”以及“难以克服的命运”每当女主角逆风崛起时,下个路口就立马认栽!
这部[八年级]非常的 ——“反高潮”其实仔细看看凯拉明明有着不错的外貌,饰演她的艾尔西·费舍尔颇有琳赛·洛翰当年的气质…完全可以凑一个逆风翻盘局!
在[贱女孩]等校园电影中琳赛·洛翰饰演的角色往往:麻雀变凤凰,逆风大翻盘…
电影[贱女孩]中琳赛·洛翰麻雀变凤凰但 ——看似暖心励志的故事,其实全是虚假的彩虹屁…给小孩子看着乐呵乐呵还行。
给已经出门混社会的大孩子看,就显得虚伪荒唐了!
真实的人生虽然没那么苦大仇深,但也绝不是带着光环杀神屠佛到像是氪金玩家…电影里的凯拉距离八年级毕业只有一星期了。
翻开曾经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年前,刚入学的她给毕业时的自己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憧憬…“给全世界最酷的女孩”
可如今的她没什么朋友、不怎么疯狂、一点也不耀眼!
她一边录制着自己的正能量视频,鼓励大家勇敢做自己、走出舒适区、尝试去改变,给自己立下Flag…另一边,生活里的她却照旧胆小如鸡!
人间至丧是凯拉…观众和凯拉都清楚的认识到,逆袭是不可能了!
但非得逆风翻盘才能过得好么?
今年还有一部校园剧备受热议 —— [永不满足]
一个遭受排挤和霸凌的胖妞努力瘦身,成为性感辣妹后的她开始报复曾经欺负过她的人。
当然也睡了不少曾经睡不到的男生…
这不就是逆袭爽片?
但就是这种“爽”激起了观众对[永不满足]的抵制…
为什么抵制?
剧情把胖女孩的遭遇和复仇对立。
而这中间“所谓的逆袭”就是通过“减肥、美容、整形”等外在手段来完成,女主角也变成了恶人…难道肥胖就是罪?
难道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
讽刺和幽默不痛不痒,反而故事的三观令人咋舌。
人生逆袭当然可喜可贺!
但YY出来的故事总把“逆袭”讲述成寥寥几句的狠话、草草几笔的心机,华丽转身就能赢得天下…
回到凯拉她最后一周的[八年级]校园生活。
每个人都百无聊赖的等着毕业:嗅记号笔的味道,扣牙缝里的残渣,用画笔叠罗汉,拿泥巴捏猪头,还有人在生理卫生课上打飞机…成长多少都带些蠢劲儿,没有谁更特别!
凯拉的迷茫、尴尬、孤独、窃喜也有着众人的影子:她自带“慢镜头+BGM”的粉丝滤镜偷瞄心动的男生…她会打开衣柜为了出去玩,好好打扮一番…她也会睡前孤单的扣手机…
升入高中的前一天,她又做了一个时间胶囊。
不免俗的录了一段给未来的视频:祝贺未来高中毕业的自己,希望能考个好大学。
如果18岁时的自己有所变化一定很酷,但如果一成不变也没什么不好,男朋友有或没有都OK
最后时间胶囊的盖子上依旧写着:“给全世界最酷的女孩”相比之前的那个盒子没有了花哨的装饰,盒子上只有记号笔草草的写下给未来自己的祝愿。
她有点变了,但也一点儿没变!
无论是许愿、祈福,还是打脸立Flag…都是在给前行的自己一丢丢慰藉,成功就是当作惊喜,失败就当作自嘲…毕竟人生最重要的是 —— 学会接纳自己
毕竟谁的童年没做过天大的梦?
而长大后,那些没实现的梦想也只是被偷偷藏在枕下…实现梦想当然成功!
但谁又能说,把梦想留在身边就不是幸福呢?
(发送八年级有汁源)
影片很真实的反映了青春期里那些不自信女孩的窘境和苦恼。
每一个自卑的人或许都可以从女主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
对着镜子练习对话努力迎合群体;在日志本上写上自己的小目标,比如想要变得自信,交很多朋友;想要做一个酷酷的女孩;被班上帅气的男孩子吸引,视线总是望他;
渴望友谊和关怀却又因自卑而局促不安,努力的佯装自信,结局却总是令人尴尬甚至窘迫。
可这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失败或错误,一切都因此在慢慢的改变。
烧掉了时间胶囊的凯拉放弃了录视频,她勇敢的对自己的爸爸敞开心扉,斥责了将她的真心置若罔闻的同学。
她遇到了愿意聆听她的声音,即使不着边际的聊天也不会让她觉得窘迫的盖布。
影片中最令人暖心的是初中生的凯拉录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的视频。
“现在你所经历的坏事并不会一直在你身上发生,一切都会改变的,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
这让人感到刺激,害怕且有趣。
”
所以,也许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找到而已,正确的方向,合适的朋友,以及成熟的自己。
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不要害怕。
这就是成长,过程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勇敢无畏,甚至回想起来让人觉得可笑或是尴尬,但是至少我们没有选择退缩,这真的很cool。
American Youtube sensation and comedian Bo Burnham’s first directorial feature, EIGHTH GRADE brackets its time frame within the last week before a New York eighth grader, Kayla Day (Fisher), graduating to high school, and allow us an un-whitewashed, visceral view of her prepubescent purgatory. At first glance, one might get the impression that Kayla is a gregarious, popular vlogger as we watch her confidently imparts cracker-barrel wisdom from her youtube videos, but soon it shows that in public she is the antithesis, crowned by her classmates as the most quiet girl (what the point of singling out the “superlatives”? American school system could do without that hazardous labeling diet), where her introverted, self-conscious id starkly jars with the text “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 written on her time-capsule box, so the film is after all, a story about an unostentatious, wallflower-type girl who tentatively tries to walk the talk of the guidelines proselytized in all her motivational videos. Promisingly, Burnham doesn’t flinch from touching a raw nerve to flag up a zitty, slightly plump Kayla’s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awkwardness, who bestirs herself to reach out of her comfort zone, hobnobs with the popular stuck-up Kennedy (Oliviere), who disdains her and habitually gives her the cold shoulder, inexplicably cottons to a bad boy type classmate Aiden (Prael, emanating an epicanthic coldness through massive close-up, often cued by rambunctious background music), and unthinkingly lets rip to her convivial father Mark (Hamilton), who takes up the daunting job of being the receptacle of her pent-up frustrations and annoyance with apparent nonchalance and undimmed resilience, which in turn abjectly points up the hardship of single-parenting. A school shadow program offers Kayla a preview of her forthcoming high school life, befriends with a cool twelfth grader Olivia (Robinson), she is delight to find out her easy-going nature is highly valued by the latter, but soon reality kicks in with a darker shade of cruelty when Kayla is cornered into a fix when she is most vulnerable, and Burnham shows up that a resolute “no” is the operative word to bolster a girl’s defense mechanism. It is up to a nocturnal heart-to-heart with Mark that eventually recuperates Kayla’s self-assurance, a hackneyed move miraculously trotted out by Josh Hamilton’s unexpectedly heat-warming delivery, that adequately hits the high note of the film’s emotional charge. Afterwards, life goes on, Kayla prepares another time capsule for a future high school self, and comes off as being wiser (spending time with more proper candidates of friends) and more confident (venting her rage to the one who really deserves), baby steps, still is something worth celebrating, much owing to a rather vivid performance from Elsie Fisher. Ultimately, one can get how EIGHTH GRADE has become an indie darling since its Sundance debut, an unpretentious heart-stealer mining into the hostile quotidian circumstances of Generation Z in America, peppered up with immediacy, relevance, a throbbing electronic aural accompaniment, and best use of Enya’s ORINOCO FLOW in a motion picture. referential entries: Greta Gerwig’s LADY BIRD (2017, 8.0/10); Amy Heckerling’s CLUELESS (1995, 6.6/10).
The film is simply realistic, from cinematography, sound editing, to screenplay and acting performances. You just feel it really happened, particularly when lots of students are playing their cellphones all the time. The storytelling is concise and to-the-point, connecting scenes using video clips. When we see Keyla, we see part of ourselves, because everyone has an introverted, nervous and anxious side. In a word, this is a documentary-style masterpiece.
初中3年级的真实生活,但不太引起共鸣,我的初中生活还挺幸福,尤其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排挤。
再加上还没开始叛逆,和家长的关系也很好,没有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却不交流的情况。
电影中的小姑娘kayla,还是很不错的,愿意去尝试,不论成功与否。
最后还是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留了一个时间胶囊,对未来充满信心。
To 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想起了大一的时候还给一年后的自己写过一封信,学校组织的,信里字数不多,但放了5块钱。
收到信的时候果然钱比信的内容更让我惊喜,5块钱不知道花在哪了,但信里写的希望自己一直能不将法语忘得一干二净,也记到了现在。
今年生日也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希望收到信的自己能到达24岁时的所有期望。
MoviePass可能是赔钱比较严重了,看电影竟然加了许多限制,限时间、限电影,所以现在看电影还得需要一些策略了,那就是只要时间合适,能看啥抓紧看。
#Moviepass 48th
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一句话,拍得真是好。
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
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
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
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
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
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
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
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
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
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
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青春期的“酷”应该有很多表现形式,但绝不是在餐桌上戴着耳机,不是拼命在社交网络上博取关注,也不是努力去融合进任何团体。如果可以明白这些,或许也算成长了一点。父亲最后那段话略感人T-T。PS。配乐太电了。不愧是90后导演orz
长痘的女孩从来都不太容易
“我知道,不可能每天都一帆风顺。”“抛开一切,能够成为你的父亲,我是何其幸福。……因为你,是你让我变得勇敢。”“人要向前看,一切都会变的。”在成长之路上的一次“大冒险”,在旅途之中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一路走下去。这就是成长。
极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作为导演处女座能将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成长故事拍的流畅不做作幽默又温馨实属不易。情感的拿捏和叙述的到位都可圈可点,小演员的表现也有板有眼。以小见大的拓展其实远比故事本身更丰富。各大媒体超高评的年度佳作。
3.5
朋友圈的精英,现实中的屌丝
真的很尴尬……
尽管《八年级》的生活在社交媒体里环绕着知性、优雅和酷,然而透过屏幕到了线下平凡的小宇宙却依然沾满了无趣、粗俗与普通的元素。本来就处在不谙世事的年纪嘛,哪来那么多逆流成河的愤怒和感悟?故而这种人前人后的形象差异也就织成鲜明的对比。但这部成长主题的作品反思了科技给人的沟通方式带来了改变却没能将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这才是青春电影该有的姿态。
虽然尬 但totally my life😭
因为男生穿了一件库里的球衣,加一星。泳池男孩的范儿太像霍华德了。
作为导演处女座,展现了惊人的技术成熟度和把控力,对当代青少年成长所面对的问题也是一针见血。然而整体格局偏小,剧本故事的完成度也有问题。
女主讲话和我做口语题时差不多
这是一部很真实的青春成长片,总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非常害羞的小胖姑娘。虽然大部分人都会长大成人,但是回看才觉每一步都是艰难的。即便活到三十岁也还是时刻在经历成长,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努力或者放弃做一个不普通的人。这部片子虽然陈述了人经历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个事实,但是它是向前看的,所以是好的。
The Edge of Thirteen(Seventeen)
5.1 感觉是后来那些Tik Tok式青春片的雏形,一个劲地植入推特,油管,ins等流行符号,却又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只是以浮于表面的设定来满足成人的“salvation”,好歹这部能创造一些属于社恐的尴尬时刻。
想写这个题材的故事。难以置信,在凯拉身上看到了小学,初中,高中,留学,工作时的自己。不好意思搭讪,坐在角落里更尴尬,鼓起勇气开口又很容易冷场的无力和自卑感太熟悉了。最心酸的是,那些自我鼓励的小纸条,给别人建议的视频,感觉只是自卑的人拿来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的东西罢了…真正的自信并不需要那些啊。电影前半段比较精彩,后半段后劲不足变得有些鸡汤。
The butterflies before the roller coasters I can relate to. The thing about growing up and finding your self-worth is that it's not just a come-of-age story. It's everyone's story throughout all of life.
普通,沉闷,老套,没啥闪光点,不过小女孩变好真的就很好
很多少女怀春的细节和敏感心态还蛮有趣的。
细腻动人,篝火旁的对话是我梦想与亲人之间拥有但应该永远不会发生的… 做不了最酷的女孩就继续保持友好善良吧,be nice and people should be nice back……?普通女孩的青春期,我差点忘了自己怎么熬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