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子里最喜欢的是沃克小姐,那个到最后部分才出镜,葬礼上出现的低调不张扬到几乎被遗忘的阔小姐。
前四分之三充满了李斯特对玛丽安娜接近疯狂的爱恋,玛丽安娜是理性的,理性到会让人觉得她并不是那么爱李斯特。
而李斯特小姐却依然为她沉迷。
沃克小姐是内敛的。
李斯特甚至没有想过去勾引她。
在失去玛丽安娜之后李斯特勾引了胸大无脑的布朗,还和深爱她的TIB上了床。
但与沃克小姐的关系却单纯是出于生意。
李斯特需要投资,而沃克小姐是有钱人。
她们受到生意上的威胁,于是李斯特为了保护沃克小姐将起安排到自己家住——在不同的房间。
婶婶甚至奇怪地问了句,你们不住一起吗?沃克小姐无视诽谤的报纸,也不对李斯特小姐过去的花边新闻胡乱猜疑,只是安静地陪伴,有如一般好友。
单纯而又安静。
直到姑姑的到来,姑姑指出这样的交往会影响家族名誉,并会让沃克小姐不好找丈夫。
一直以来那个弱弱的虽然有大量财产但对管理事宜不闻不问处身事外的小姐的眼睛突然充满了泪水,她隐忍着,大声说道,我不需要一个丈夫!小小的身体里,突然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李斯特以为她并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而沃克小姐却以一个吻宣告了自己对李斯特小姐的感情。
这位害羞的小姐早已爱上了李斯特。
最后的结尾很有趣。
李斯特拒绝了想要与她破镜重圆的玛丽安娜。
但同时在表明自己与沃克小姐感情的时候,她只是用了like而非love。
沃克小姐依然不是她最爱的人,她们却适合一起生活。
沃克小姐早就从姑姑那边听说了李斯特与玛丽安娜的那些传闻,但遇到在从花室中出来的玛丽安娜后,也只是随便口问了一句“是那谁来了?”没有一点怀疑和紧张。
哪怕那是爱人曾经为之疯狂的玛丽安娜。
哪怕是刚刚来要求李斯特与沃克分手与自己再去前情的玛丽安娜。
这是最后获得李斯特的,不是李斯特最爱的玛丽安娜,不是有着漂亮脸庞的布朗小姐,不是爱着李斯特一生未嫁的TIB,而是低调淡定却蕴含柔韧力量的阔小姐沃克。
从Ann出现的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直觉,这个后来没有一句台词的在影片的前一个多小时里只有一个镜头的shy Ann绝对会和Anne走到最后,而不是表面上爱得勇敢而为了虚荣嫁给Charles的Mariana,也不是一直默默付出陪在身边的好友Tib。
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一直在想,Ann怎么才会和Anne走在一块儿呢?
她是如此的害羞与柔弱,像是别人一句重话就会哭的小女孩儿似的。
果然,快到尾声的时候,终于有一个矛盾点,Mr. Rawson wants to buy her land。
因为采矿,更深层的因为Anne," I have been an Icarus but shall fall less fatally。
From this moment I will,without remorse,suit my convenience 。
我是伊卡洛斯,但不那么致命了。
从此刻起,我会忘记悔恨,开始自己的生活。
” Anne想开始自己的生活,来和Rawson对抗,于是,意料之中的两个人有了了解彼此的机会。
“We have much in common.我们有很多共通之处。
”Ann如此回应她的姑妈。
回到第一个镜头,Ann是怎么喜欢上Anne的?
Maybe,就像第一个镜头呈现出来的那样,Anne在众人面前说明她和such a pretty ,innocent, stupid Miss Browne 的八卦,她说perfect esteem,这么八卦的一个婆婆团体,Ann估计也听了不少Anne的传闻,性格互补的人往往互相喜欢,Anne做到了Ann做不到的直率。
当Ann的姑妈说Anne是“the most natural person I know”时,Ann望向Anne的小眼神,如此温柔。
也许,这 一眼便情根深种。
后来,当Anne推开门走向Ann,Ann有点儿小紧张地双手不停地揉搓。
我知道,哦,原来Ann也喜欢Anne, "somedays more than others."Ann对Anne说的第一句话。
当两人住在一起时,Ann的姑妈来找她说,流言传开的话将会影响到她securing a husband, Ann从 I...到 I don't...再到肯定地说出来 I don't want…a husband,直到最后用强调句式 I do not want a husband.Anne应该也被Ann的柔弱身体下所蕴含的力量所震撼到了,她给她解释,怕她认识不清她所选择的是什么,直到do this。
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安妮·李斯特却不,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适合自己的人,一个能和自己同样勇敢地在一起生活的人,尽管不是love,而是like。
很佩服安妮·李斯特的勇气,不只是勇敢去爱的勇气,还有勇敢放手的勇气,当马瑞安娜一次次的向安妮说明她的老公很快就会去世,安妮一次次的退让,忍耐,等待,终于安妮到达要发疯的临界点,谁能容忍的了自己拿全部去爱的人竟然觉着两人的爱情是一种耻辱呢?
然后,安妮果断决然的放弃她的最爱,这的确需要勇气。
这种勇气,甚至连安妮的好友Tib也做不到,虽然Tib有爱人的勇气,却缺少一种放手的勇气。
现在,越来越发现爱上一个人很难,因为有爱也不一定会在一起,而且,现在谁也不会真心地觉着离不开谁,谁也不会离开谁而活不下去。
佛学中说,爱而不得,大苦。
与其痛苦,不如彻底放弃,与其不能在一起,不如随遇而安,不去强求。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情灵药叫做时间。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再深厚的感情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这和白酒不同,和友谊不同,爱情这种东西或者感觉,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沉,散发迷人香气。
当然,也同样欣赏安·霍克的勇气。
玛瑞安那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很显然,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尽管她自己made her choice,人生总是充满讽刺意味的事情,譬如,玛瑞安那和她不爱的丈夫一直生活到她丈夫89岁去世。
越想得到便越得不到,一切随缘吧。
得不到并不一定不好,说不定失去之后会得到更好的呢?
正如Ann和Anne。
感觉这部是我看的三观很正的电影之一了,虽然永远离不开有钱人的套路,不过,在那个年代,拥有独立女性思想的女人,没钱也做不到啊。
几十分钟,把所有的爱情可能性全交织在了一起,巧合的是安妮身边几乎都是les,不巧怎么叫电影呢,🙄🙄🙄我认为三观正是因为她说清楚了不敢于直面自己的下场,就是把握不住将来,很多事情你一直等待,到后面就不会有结果。
只有把握当下,才能活出精彩,或许这种精彩是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同。
tib,电影中我的最爱,爱的掏心掏肺,爱的忘了自己,爱的越发卑微,但是,这种固执却让人崇拜。
她有的是一种坚持,出现了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最高境界,因为tib爱上了一个永远得不到的人。
还有就是沃克,安妮和沃克在一起感觉有了灵魂,焕然新生,因为她们两个是平衡的,是相互尊重,相互能够进步以及扶持的,总可以同时处理各种事情,或许不像和玛丽安娜那么激情,但是,激情也就三秒嘛,长久的精神世界比肉欲来的更为实在。
我始终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讲述者,而不是描绘者。
两个同样美好的女子的爱情被金钱和世俗挑战,一个敏感谨慎事故,一个勇敢痴情烂漫。
安妮苦苦等待着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玛丽安娜,却被她的懦弱自私伤害,而后很励志的对挑衅的绅士反击,最后和柔美的沃特小姐相守至生命的尽头。
不,这样的情感纠缠并不能完全概括这片子。
它改编于几经历史沉浮的那几本真实存在的日记,那个被称为英国第一女同性恋的安妮,有对生活最本真的向往,对爱情最单纯的希冀,对世俗的戏谑嘲弄,对幸福最直接的诠释,她在历史上的身影很神秘,很美。
电影没有描绘她们的相爱,热烈的亲吻后就是残忍的分别。
她当着她的面,在神圣的教堂对着身边臃肿年老的他说了我愿意,然后是整整一年的渺无音讯。
也许该继续讲她们感情线的发展,可是在此期间安妮都做了什么?
她也许从来没有停止在日记里写满玛丽安娜,在行走时吃饭时发呆时想起她的笑她的吻,不过不同于太多的人,此时的她是努力振作的。
爱情留在了心底,可是对生活对幸福的渴望一刻也没有停止。
她希望有志趣相投的人共同生活,她需要生活充满欢乐,她开始了寻找。
正好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有了足够的声望,她可以勾引教堂的小美女。
这时好友Tib到来全身心陪伴她,却并没有让她放弃小美女,转投Tib的阵营。
她知道那只是友情,至于小美女嘛,至少很有吸引力。
这有点啼笑皆非不是吗,但我想很多从爱情里受过伤的人应该由此得到鼓舞,我们都不该忘记当初爱的初衷,像安妮那样。
我们爱,是为了在爱的世界里得到幸福。
只要我们没有抵达那个世界,就不能算是末路。
就在勾引差不多要收网的时候,她的一封信打破了她平静已久的心灵。
她还是爱我的,她的心里只有我,总有一天她会和我在一起,这种感觉让生活突然仿佛充满了意义。
激烈的争吵和心痛的哭诉后,她已经彻底的再一次陷入迷恋,不再需要刻意沉迷于书籍和枯燥的工作,就像被点燃一样,之前的痛苦都不再提起,她开始等待。
不是像怨妇一样在房间里久久的眺望着远方,或是看见任何有联系的东西都可以睹物思人,她在日记里怀疑过自己等待的价值,只是她时而清醒的去思考,时而疯狂的只为了可以与她相见,她可以看她一次次离开,再等待她下一次短暂的邀约。
既然你会与我共度此生,我也可以为你等待,她的心很容易被填的满满的。
可是你如此惧怕闲言碎语,那又如何和我生活?
安妮终于不安地问玛丽安娜,她的眼里全是期待,虽然无法掩饰内心的恐惧。
她说那只是游戏,没有真正的未来,她其实完全屈从于这个世界。
安妮心碎,更多的是满满的震惊,你一直在骗我,你不是我要找的,你懦弱世故,你不是那个人。
我爱你依然,可你不是那个人。
似乎有这样相似的故事:你和我想象中的人完全不同,我从没有想过会自己爱上你,可是当我意识到时,我的整颗心已经交付于你。
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爱上了一贫如洗的青年,热爱正义的警官爱上了无恶不作的盗贼,或者深爱多年的英俊男子竟是女儿身?
这样的爱情与命运纠结,就好似将人生生撕成两半,还再做出选择。
安妮崩溃了,决心用旅行来治疗伤痛。
如果说玛丽安娜的出嫁或者无尽的等待都没有让她下定决心,那么此刻的她一定已经开始将这段爱情深埋。
好在幸运的安妮遇见了倒霉的绅士,让她主动迎接了挑战,同时看见了沃特小姐默默的支持和无言的善良,还有那带着些畏惧的勇敢,那一刻,安妮一定在告诉自己,我喜欢她,而且,我知道那个人就是她。
不在此透露结局中的细节,给这部电影留下应有的神秘感。
只是美丽的玛丽安娜可以依旧享有她所看重的名望和安逸,内心的爱和遗憾也许终将只是化为遥望时眼中的一丝哀愁。
她本身不是同性恋,只是爱着和许多平常女子不同的安妮,说她懦弱也好,世俗也好,于我而言并无过多指责。
可以想象在最开始相恋时,她也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心里交战,然后义无返顾的给了安妮全部的爱。
爱应是宽容的。
不过,站在道德的立场上,为了权势和金钱牺牲爱情绝不可取。
Tib的结局是一生无果的等待。
我想她本身就是蕾丝边吧,除了安妮,如此热烈勇敢的女子在当时恐怕很难被第二个人吸引。
所以没有为了任何事物虚假的结婚,所以陪着家人独自过完了一生,也许一直深爱着安妮,但并不能视为等待了安妮一生。
她的确在等待,不过是在等待属于她的幸福和命运。
多年以后,她们又都会如何想起彼此呢?
太多的人都在爱情里受过伤,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个很好的说辞同时是绝对的真理。
只是有时候没有了那个人,就没有什么生活可言。
不过同时我们需要好好思考,那个人,未必是我们自认为最爱或者付出最多的人,同时未必是此刻伤害你的人。
只希望所有受过伤,质疑幸福和未来的人自我振作起来,给自己积累多一点资本,然后等待我们的沃特小姐。
爱情本来就不会是救赎。
很喜欢有点羞答答却那么坚定可爱善良的安娜沃克小姐 可惜李斯特那么早就死了 丢下沃克一个人该怎么办呢?
剧情唯一没有交代的就是沃克了
要看改編的影片,最好再搭配紀錄片《Revealing Anne Lister》補充背景資料。
發掘Anne Lister日記的過程有段曲折的歷史.她以希臘文和數字組合的密碼,既保護自己內心世界,也讓這份內心紀錄躲過外在無情的社會變遷.而Lister家族的財富和地位,不但提供她在世的生活防護網,也庇蔭這批史料在她去世後仍安穩地收藏在深宅大院中.1840年Anne Lister在俄國旅行時病逝,她的故居Shibden Hall由Anne Walker獨守直至1854年去世為止.繼承者是Lister遠房親戚John Lister,他熱愛研究古文物,曾成立Halifax Antiquarian Society,一直企圖研究他阿姨留下來的密碼日記.後來他找來在Bradford的同好Arthur Burrell協助解碼.大約在1890年左右,某天的凌晨二點出現重大突破.但Burrell事後沒有欣喜之情,反而建議John Lister把日記燒燬:".......The part written in cipher – turned out after examination to be entirely unpublishable. Mr Lister was distressed but he refused to take my advice, which was that he should burn all 26 volumes. He was as you know an antiquarian and my suggestion seemed sacrilege, which perhaps it was”. 「.....用密碼紀錄的內容,經過檢視完全不能公諸於世。
李斯特先生很沮喪,但他否絕我燒毀全部26冊日記的提議。
他是研究古文物的人,我的提議似乎褻瀆了古物,看來也是。
」Arthur Burrell的擔憂有其時代背景.Oscard Wild因「同性不當行為」,依據英國當時法令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Act 1885其中Section 11被提出訴訟最後關進監獄直至1897年.John Lister雖然沒有燒掉日記,但也沒有更進一步的行動.日記就悄悄地原封不動,一直到他1933年撒手人寰.在《Revealing Anne Lister》紀錄片,另外還點明John Lister不再積極的原因,因為他本身也是同志,他害怕公開日記會連帶曝露自己的性傾向,而且會形成大眾的印象,以為同志基因會家族遺傳,對他不利.李斯特家族向來人丁單薄,John Lister之後所繼無人,Shibden Hall便轉賣給Borough家族。
這個家族有配置專門的圖書資料管理人,Edward Green和他女兒Muriel Green便負責整理李斯特家族遺留下來的檔案.追蹤殘篇破簡時,他們意外找回Arthur Burrell,獲得他的解碼教本.眼見Anne Lister的日記公開出現一線曙光,但當時社會仍在同志的黑暗時代.女同志小說The Well of Loneliness(寂寞之井)於1928年出版,在查禁與熱銷之中引起社會爭議.日記再度歸於平靜之處.Green氏父女直到1992年才正式出版Miss Lister of Shibden Hall: selected letters (1800-1840)(The Book Guild).到了1958年,倫敦大學學者Vivien Ingham前來借閱日記原稿進行轉譯,她在1969年去世,將部份完成的工作留給Halifax結識的好友Phyllis Ramsden(如圖).在《Revealing Anne Lister》紀錄片提到,Ramsden曾與Halifax市政府交換條件,她獲准取得原稿,但出版的文字須經市政府同意.最後結果是什麼都沒出版.真正讓Anne Lister日記和她本人女同傳奇得見天日的大功臣要屬Helena Whitbread.她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全心投入轉譯整理,率先在1988年出版 "I Know My Own Heart: The Diaries of Anne Lister 1791–1840."(Virago).接著在1993年出版"No Priest But Love: Excerpts from the Diaries of Anne Lister." (NYU Press) 很多學者研究日記中的當時英國的風土、文化、政經變化,但是Helena Whitbread坦言最感興趣的是Anne Lister漫長但熾烈的愛情生活.二百多年前的日記,再經過一百多年的馬拉松解密.我可以想像之後會有更多出版品根據日記研究出當時的煤業發展與競爭,或是女性的管理風格....不過我很高興先將焦點放在她的女同傳奇,二百多年前可以轟轟烈烈地如此愛過,生活著.這是所有Anne Lister的系列文章索引 http://www.orange-review.com/2010/08/anne-lister-index.html 現在不用代理了,可以直接打開
你心里是否藏着一个人,一个触及灵魂深处的白月光或者朱砂痣,她值得你付出一切,但又止步于藏匿内心深处,无法触及。
我爱她,她爱我,但是她选择嫁给那个男人,我发疯了,为什么我要承受这撕心裂肺般的感受。
参加完她的婚礼,我去了曾经属于两个人的地方,痛快的哭了一场……为了忘记安娜,我让自己变得忙起来,并且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布朗小姐单纯,甚至有些傻傻的,但她拥有好看的外表,仅此而已。
有一天,安娜突然来信要我去见她,我知道我还深爱着她,所以我经过长途去见了她,但可笑的是她的丈夫也在,我们吵了一架。
后来她说她丈夫身体不好,等她成了寡妇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了,认真的计划着我们的未来,我又原谅她了。
在我生日时,安娜也来帮我庆生,那段时光似乎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极大的快乐,我迫不及待的想和她在一起生活,但她在等她的丈夫离开,我也只能等,煎熬的等待。
可后来,我发现她并不是想和我光明正大的在一起,她恐惧社会舆论,害怕被孤立,不许我和她在公众场所亲昵,这与我的想要的背道而驰。
我准备长途旅行,以此抚平我的内心伤痛。
但突如其来的坏蛋让我不再低迷,那一刻我彻底清醒了。
期间认识了我生命中的贵人:沃克小姐。
我与她联手,开发投资生意,这使我的生活充满了活力。
我们在一起了,连报纸上也可以看到。
是她先走向我,我喜欢他的坦率,我确定她就是我要相守一生的人,这个害羞又坚定的女孩,我想以后我的内心不会再动摇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收集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公众号(我们的LES圈)会话框回复关键词: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记
古代的女同性恋,本来女主角就很难看了,加之又有这么变态的性取向,作罢,看了一点实在不好看,演员都很粗制滥造,我感觉和安妮海瑟薇的那部简,差太远,精致程度以及吸引程度
以和同性同居的方式来抵抗外界的舆论,在19世纪的英国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电影的标题是‘私密日记’,一开始认为是地下恋情,委婉而细腻,可实际上安妮的爱是炽热和豪迈的。
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人生,追求适合的爱人,坚持着自己信念。
曾经,我以为什么是同性爱,就是彼此心灵相通,含蓄、柔情的‘过电’。
在这个年代,不可能指望同性婚姻,因此不可能谈什么将来,那是虚无缥缈的。
或许是因为懦弱,胆怯的让自己不敢迈出常人对于婚姻的范围,就像是玛丽安妮。
有婚姻的时候在乎丈夫发现,害怕周围的舆论,一次次的给安妮许诺。
这甚至让我讨厌了玛丽安妮。
当丈夫看上了别的女人,在影片最后又反过来找安妮,简直是不知廉耻。
安妮的爱是大胆而疯狂的,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原则。
当罗森多次来找安妮的时候,丝毫没有动摇,那份坚韧和坚持,我想我是爱上安妮了。
安妮的身上有一种率真和直白,爱就是爱,想要和你在一起就是在一起。
信念是会让人如愿以偿的,不管多长时间,肯定是会有一个和自己愿望一样的人,也在寻找那份坚守,最终会出现那么一个不会为了周围舆论而勇敢和你在一起的人。
在19世界的英国,这份坚守的爱,太伟大了!
安妮的爱,至始至终都像是火焰,融化我的眼睛和心灵,看见她亲吻玛丽安妮的嘴唇,简直让我心动不已。
坚持到‘最后’的激吻,安妮是想要传达给玛丽安妮最唯一的心,告诉玛丽安妮自己的不变和等待的心。
只是勇敢的爱情是需要两个勇敢的人共同完成的事情。
承诺、戒指,我想只是对安妮有用,是象征是希望,是等待的动力,而对玛丽安妮完全是尽兴的饰品。
安妮对玛丽安妮爱的太累,从唯一到希望到等待再到最后的空房,一路走过来,爱的太累太辛苦。
只是,安妮是勇敢的,性格使然吧,这种勇敢让安妮把重心放在了学业上,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安妮又涉足了商业,也是因为勇敢,面对罗森‘有伤害的协商’下,并未屈服,也没有像广大的看似有名誉地位的夫人那样不知所措或者是无知,反而运用智慧为自己打开了另一个领域,并取得了成功。
当然,也收获了真正的爱情,一个也不需要丈夫的女人,一个同样勇敢的女人。
她们是适合的。
我想,这就是上帝赠予一个坚持的安妮最好的回报吧。
而Tibi的爱是伟大的,愿意为安妮做出一切事情,在看着她被玛丽安妮欺骗的时候,忠言逆耳,表达爱情,尽管安妮不爱她,但TIBI并没因此找人嫁了自己,也是在坚守自己的爱情。
一生未嫁的坚持。
很幸运能在此时看到这部影片,纠结漫长备受摧残的等待,真的是一段撕扯般痛苦的时光……安妮是单纯而勇敢的,在爱中迷失了自我,却又不失令人敬佩的坚强,面对挑衅敢于面对,所展现的勇气与智慧,哪一点不如男生呢?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结局,玛丽安娜的爱其实是自私的,配不上敢爱敢恨的安妮李斯特!
passion,energy,independence
安妮实在是美到令人心醉,与众不同的气质。
。。。。
要不先回家挖兩年煤去。
总觉得没有找对点#我操能找个好看点的演员吗腐国还是男人好看#
还是有点意思的。
微微不适...然而,我怎么觉得这种生活适合我呢...我敏锐的gaydar啊
外表安静懦弱的人其实内心最强大也最坚韧。机关算尽的人往往最后得不偿失。睿智天才般的人总是英年早逝。李斯特最后对安的情感表述用了like,而不是love。或许爱这么沉重而深刻的词已经同另一个人一起深埋于心,不敢拿出也不会再释放了。但是她现在依然过的简单、明快、幸福。
哔哔西的古装片,果然一如既往的文艺感浓厚哇~~~真心不喜欢玛丽安娜。。。Tib看似开朗其实是最苦逼的角色啊~><~
无聊死了
一个半小时无字幕看得头疼..
应该是动人的但为什么品起来那么贫乏
若有一天这般奈何,你必不可这般待我
18世纪怎样撩女孩?你喜欢拜伦的书吗
我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
精致优雅
演员太老了
英国的古装戏总是不可能被拍得很离谱,我很想知道他们怎么总是能做到那么靠谱,那么永远很英国。好了,戏是离不了平庸了,也就此而已,复习一下英国、古装、乡村之类气息
开头的独白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心。
全程高能看martha,其他都浮云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