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看的过程中让我很上头。
电影设定了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任何权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任何被当成一个人的权利,学习不好的孩子的需求不会被满足,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扫操场,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自己给自己倒水。
可以说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是很扭曲的,而且到影片的最后我也没有看到这个世界有任何改变。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是不稳定的。
鲁西西因为在考场上睡着了考试没有及格,她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想到她之前成绩这么好,这次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她的一次成绩不好直接抛弃了她。
相对应的,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下成为了老师和家长心里的宝贝。
所以这不就是一个扭曲的世界嘛。
影片中的罐头小人来自于魔方大厦的罐头国,在那个国家小孩当家,因为莱克的到来,父母们都被关进了罐头。
这也是一个扭曲的国家,大人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权利,和电影中的世界刚好相反。
我不知道这种设定是不是郑渊洁想要讽刺社会上这种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但影片中完全没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只有鲁西西的一次大吼,而鲁西西却因为这次反抗差点被开除。
在这次鲁西西被开除危机中,鲁西西的父母说出了她的父亲一直是一个小编辑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她父亲工作的杂志社和她上的第一小学有关系,所以为了让她在这个最好的小学上学,他的父亲拒绝了很多更好的、更能够发挥个人价值、更感兴趣的工作机会。
她的母亲借着这件事情告诉鲁西西,父亲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所以她没有权利去要求任何事情,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除了保证学习成绩并拿到那唯一一个上重点中学的名额,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对不起父母为她的付出的。
这部电影中的这对父母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吧,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说为了孩子,这样道德绑架和逼迫孩子去听他们的话。
而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母亲也说,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不喜欢鲁西西了,还说谁会喜欢成绩不好的孩子。
这一段真的是像一个核弹一样直接在我的心中爆炸。
我回想自己的中学生涯,我无法想象如果成绩不好的话我过得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我的母亲没有电影中这个母亲这么早的暴露这件事,我的母亲是在我上研究生之后才暴露了这件事情。
从那时起我再也不相信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句话。
就像什么都行其实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行,无条件其实就意味着条件十分苛刻。
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的,但是我的确再也不相信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就会爱我这件事情。
我猜这可能也是我“客体恒常性”很差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再看整部电影,剧情发展很奇怪,整个就是一个女孩要反抗这个不正常的世界而做出努力,但是失败了。
但是鲁西西毕竟是主角啊,要怎么样才能让叛逆的女孩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呢?
于是电影设计了一个火灾,并让鲁西西成为了救火英雄。
但这种回归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回归也不能改变这个唯成绩论的世界。
皮皮鲁那么优秀的航模搭建能力没有人注意到,画画那么优秀的同学也没有人注意到,靠着博士获得了极其优秀的成绩的皮皮鲁被老师和家长视为掌上明珠。
从这里我感到他们并没有教育人和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愿望,每一个孩子似乎只是工具,他们嘴里说着希望孩子们成绩好、希望孩子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把孩子们人的一面抹去,不去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孩子们的心情,把孩子们当作提线木偶来管教,甚至不惜用上威胁的手段。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当班主任看到自己班里学习很差的学生被大火困在楼上居然会撕心裂肺的要去救就显得十分不可信。
影片的最后罐头小人们离开了这个世界,要寻找魔方大厦的世界。
我想如果他们继续留在这里肯定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至少他们在魔方大厦里的那个国家会把孩子当个人看。
郑渊洁的童话一直都被冠以大人也能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童话。
但是在这一部电影中,我看不到他对这种扭曲世界的讽刺,也没看到这个扭曲世界中的人有任何改变。
电影最后想表达的东西看上去是好朋友之间就算吵架了也要和好这种主题。
所以整部电影真的显得让人又无语、又上头、又拧巴。
所以让小朋友看这个玩意你想让他们学会什么?
靠作弊赢得大人的尊重么?
让大人看这个片又想让他们想起什么?
小时候被大人无视的感受么?
小时候看过好多郑渊洁的童话,《罐头小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应该觉得蛮有意思。
原著故事有点记不拎清,但大致设定还是记得的,本片想必也遵循了原著的设定吧,这也是改编的起码要求。
但我还是给本片打了三颗星:一颗给郑渊洁,一颗给小演员,还有一颗给不忍卒视的、长大了的孩子们。
至于电影的故事立意、台词腔调、拍摄技巧、故事细节,我觉得存在很大问题。
首要的缺陷就是立意过于明显,不是说成年人看着会觉得过于简单,而是小孩子看过去也觉得过于教条、无趣。
虽然肯定是要歌颂友情、弘扬全面发展新风尚、批判单一教学评价标准,但不应该赤条条地把大道理讲出来,那样不叫童话!
童话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整个故事的基本设定,还反映在讲故事的方式。
这一立意上的缺陷,直接体现在了台词上。
孩子们讲的话还是太正式了,没趣味,小孩子是不会这么讲话的;而老师们的发言则像是固有印象的集合,你说他们讨厌吧,确实,但他们的表现就很脸谱化,生活中的糟糕老师必然会有一些更具体的狠话。
拍摄方面我没有什么专业见解,但起码最后那段鲁西西和罐头小人告别那一幕,就非常地莫名其妙:为什么晚霞要用模拟的呀,想说明什么、渲染什么?
直接拍真实的不好吗?
总之就是有种违和感。
与前面几点比起来,故事细节都是小问题了。
既然试图模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环境,那就做好呗:过去学校标语的字号不是宋体;试卷的纸张没那么白;话筒不会那么先进;救护车也不会那么新。
这些本可以克服的。
说来搞笑,做得不错的细节多少跟郑渊洁的其它作品有关,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隐形裁缝》《魔方大厦》,我都怀疑之后是不是要拍系列电影了。
——但是我想,如果拍成这样,如果童话不再是童话,或许还是不拍为妙
真的烂,无以复加的烂,不过几个搞笑桥段还是可圈可点,本剧最大的反派分给了妈妈和老师,在后面双双洗白白,那是真没必要,电影到最后讲到那些大道理一点意义都没有,无非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为成绩论。
每个人都是天才。
这就?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用这样的手法来体现?
小孩子能看学习成绩来拜高踩低?
就一次没考好就要被调座位这样的压力教学,背景设计的一塌糊涂。
市里第一小学就这?
义务教育你还能主动退学?
把你牛的真是市里第一小学,没几个关系户?
没几个有钱人?
妈妈写的还算真实,但后面小人出事,一下爸爸就成nm理中客了,校长学生,家长全都水到渠成的认同了小人,妈妈突然就理解女儿了,隔着打通任督二脉呢?
抹黑老师的形象,来达到给主角加家里,制造矛盾。
抹黑学校教育,误导孩子,让孩子来有理由反抗学校的应试教育。
怎么这么有你的呢?
全剧矛盾的高潮,小人的离开,女主的发怒点,台词写的异常尴尬,我直接笑了出来。
女主发怒了嫌弃你们了,然后小人就走了。
你在这写流程图呢?
一点心理描写都没有啊?
编剧和改剧本的资本方,你们上过小学?
上过初中?
学过应该写铺垫?
多处转折十分生硬。
就喜欢片小孩,骗孩子就骗孩子,别拿个国产原著童话的名号出来骗人。
恶心不恶心?
首先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所以看这个总共哭了三次,很离谱,比《祖国》还多1.冲着“童年”去的,实际上拍得只能算“还行”,如果评分精确到半颗星我会给2.5颗。
内核看出来了,说教意味很重,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真的很想离场。。。
忍住了2.特效做得“还行”,有些地方很违和,有些地方又很自然——结尾拍摄花絮才知道那些自然的地方不是特效而是大号道具🚬3.小演员们台词都不太行,田雨老师太像老师不像父亲,妈妈的角色演绎得过分歇斯底里了,全程台词基本都是呐喊式的。
全片最好的一句台词我觉得是火场上校长喊的“消防车怎么还没来”,很有感染力。
4.最好的地方在于拍出了现实,甚至有些讽刺,鲁西西从火场中获救那一幕,所有人在鼓掌在欢呼,只有她自己哭喊“上尉”,很有感觉;另外结尾父母的“反省”我个人觉得没到位,不知道是编剧笔力不足还是导演故意设计(好像是一个人?
),明明有很多可以深发的点,最后就来一句“孩子需要的除了成绩还要爱”,很无语,很浅薄,浪费了前面的好镜头。
5.很多地方其实脱离实际,怀疑编剧/导演只是了解了一个小学生的大致生活,小细节不伦不类。
坐我邻座的15后小孩估计一点也不懂为什么我一会哭一会笑,其实我自己应该也是不懂的。
应该是很久以来不为了主演阵容,不为了庆贺什么特殊节日,不为了情节引人,同时也几乎没有带着一份对演技等电影水平的审视眼光,去看的第一部电影。
我只是觉得自己当然要去看,肯定会去看啊,不可能错过的。
即使它暑假莫名其妙下线,再上线时应该也是删改过的模样——只有一个多小时。
那个词叫什么来着?
噢,情结。
虽然一直觉着自己胸无点墨,但回头看看自己读过的书倒也挺杂。
福尔摩斯哈利波特一类自不必说,看过最多的是东野圭吾,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些单本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玄幻武侠也爱着,中外名著数一数竟然不少。
但从小到大别人若问我最喜欢哪本呢,我有回答过郑渊洁的书吗?
我当真不记得了。
这些年长大的过程中我已习惯“啊原来曾经记忆这么深刻的东西也会有淡忘的时候”,今天也是,我忘了五个罐头小人的名字,忘了故事的大致梗概,忘了看那套书时心中的所思所想,也忘了在哪一次大扫除的时候舍弃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们。
在前一年或者两年我重读小王子的时候,开头描述那段孩子与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惊觉原来自己的思考模式已经完全是大人的样子了。
所以其实在我想不起情节走向的时候我并不难过,我知道如果我近年真的重温那些儿时的珍贵,只会更难过。
原来自己终究成为了一个模式里的大人。
其实我还是记得一些读书时的想法的,皮皮鲁的父母convert的时候,我一定暗自下过决心,以后一定不要成为一个唯成绩论的父母,一定要平等地去对待自己的小孩。
今天电影院里除了我基本都是带着学龄前孩子来的父母,许是八五后与九零后们吧。
我其实好想知道,你们是仅仅为了带孩子来看这部国庆档唯一的“童话”,还是和我一样,来重温童年呢?
如今我也来到了一个,回望“十年前”而记忆并不很模糊的年龄。
我踏入成年人的世界也已过了整整一年更多,已接触过一些幼时看着大人们做的事,也被家长说过毕竟你也不再是小孩子,也已有二十岁。
如今及以后我只会越来越大人,与儿时的世界终究站在期望的两端。
十岁的我想快些考完大学,会有手机电脑,可以成天看电视上没追完的电视剧,可以自己买喜欢吃的东西。
二十岁的我羡慕幼童可以在家长的庇护下没有压力,完成一些那个年龄段必须完成的、与成年后相比简单无数的任务。
可没有时光机让我们互换一天。
我早已告别了童年与青少年,它们与书中带着滑稽幽默的归谬手法毫无相干。
我没有逃过学逃过考试,没有在上放学的途中去喂自己偷偷养的小动物或者因为别的什么事过好几个小时不回家,没有在周末约着好友组学习小组或者去哪个咖啡馆写作业,没有踢球踢碎老师办公室的窗户玻璃,没有被学校广播特殊通报过某班的某同学如何如何……现实与书中差距其实超级大的。
只是刚才的一个多小时让我又回想起,原来我向往过憧憬过、这么爱过一些带有年代色彩的,亦或纯属虚构的奇思妙想。
原来我曾很久很久,坐在空空的书房里,双手空空,脑子也空空,只是无比渴望地摄取些什么让自己充盈起来。
原来以前的快乐那么容易。
原来我离那些已那么遥远。
我倒是记得五六年级时自己问老爸郑渊洁为什么没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那么厉害。
我一直不把他看成是童话作家,本中国普通小孩眼里童话只是王子公主。
没有童话能让十岁的我放声大笑乃至一定程度上塑造我的三观——拿过钱一定要洗手就是看完钞票印刷机后养成的习惯,那段时间我写作文都在痛骂贪官。
而让二十岁的我呜呜咽咽泪流满面的。
………………………………………………………………………………………………………………………………………………………………………………………………………………………………………………………………………………………………………………………………………………………………………………………………………………………………………………哦有点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天我是去单位请假的,还被领导为难了,成年人的压力,心情不大好。
正好旁边有个电影院,想着小时候看过郑渊洁的这本小说很喜欢,充满了童趣,没想到影视化了就去看看。
排片很虐,赶早不如赶巧,影院只有我一个人包场了。
还行吧就,肯定没有看书的时候自己想象的好玩儿,但是短暂逃避现实看看童话也挺好,虽然童话总会结束,只有残酷的现实需要面对罢了。
原来毁掉经典竟如此简单,就是加上大量自以为是的改编。
前半个小时剧情基本按原著走,我说节奏怎么拉得如此之愉,原来是给原创情节腾空间。
于是你就可以看到小学生之间的宫斗关系,罐头小人帮助差生崛起的妙计居然是考试集体作弊,学校几乎全程大反派,最后设计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彻底洗白了。
然后再加点“失去才懂得珍惜”的琼瑶式分开-复合的剧情,鲁西西你学了半天消防知识,成果就是遇到火灾往楼上跑?
原来编剧导演也有苦心,是为了后面的机械降神脱险设计的桥段,最后再来个为了友情而献身指望赚观众的泪点?
这部戏的制作人还是郑亚旗,如此质量的改编,坐实了吃老爸成本的纨绔二代本色。
见多了翻拍毁经典的,坑爹毁经典的还是头一回见!
一部和《借东西的小人艾莉缇》很像的电影,但故事的内核却完全不同。
郑渊洁的童话就是有这样魔力,能陪伴三代人成长,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罐头小人》的故事,都不会显得幼稚浅薄。
第一次读这个童话应该还是10年我三年级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黑色幽默,在那时甚至连这个概念都没有什么人知道,而郑渊洁写的这种童话早在我父母那一代就是孩子的精神食粮。
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超时代性,电影想表达的内核其实简单又夸张,唯分数论和唯考试论。
表现出的小学生活其实略微被妖魔化和畸形化,但作为一篇童话,这都是合理的,儿童读物本就就需要明确的辨识度的清晰度,才能让孩子读下去,理解到东西。
说回到电影,该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几乎一刀未剪的把童话完整复刻出来,让年长的观众回到了那个属于“童话大王”的时代,皮皮鲁和鲁西西也并不低龄化,而是有着丰富细腻的内心戏。
这部电影改编的原著实话来说并不是郑渊洁的巅峰之作,只能算是《魔方大厦》事件的一个后遗症,电影的彩蛋也提到了,《魔方大厦》也将会被改编,和这部童话一比,《罐头小人》只能算是一个简短的单元剧,还远远不能体现郑渊洁的黑色幽默和超前寓言。
我一直认为,如果想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不管几岁,都应该从读童话开始。
我在重读世界三大童话和三大寓言时总是会被人质疑:“都这么大的人了,还看这个?
”没错,就应该看这个,童话是所有文学的基石,你学会认字以后第一个理解的文学体裁就是童话,童话是写给孩子和大人一起看的。
孩子看的是三观,大人看的是心酸。
往高了说,如果没有读童话带来的纯净之心,佛学的缘起性空,儒学的知行合一,基督教的上帝之城这些概念,你又怎么可能真正的理解?
有空闲的时候,请多读读童话吧。
不管是小王子手心捧着的玫瑰,身边的狐狸;还是山鲁佐德的第一千零一个故事;还是皮皮鲁和鲁西西。
都是和经史哲一样,在文化天空中共同闪耀的群星。
不,它们是北极星和启明星,为我们指引着方向,预示着光明的到来。
终于有空带着孩子,一家三口一起来看《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了!!!!!!
电影开头和原故事特别贴合!!!!
特别是五个罐头小人从罐头里冒出来的情景,哈哈哈哈哈哈哈,电影里贴心的让五个罐头小人穿上了黑色紧身衣,人为的打了和柯南一样的马赛克!
我记得原文应该是没穿衣服,大家都害羞了,所以才有鲁西西给他们做衣服这一幕;我女儿当时还问,他们怎么都穿着一样的黑衣服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然而后面的改编,有点让我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原著里,不管是皮皮鲁还是鲁西西,都是接受过一次博士的帮助作弊之后,决心好好学习和好好学习外语,然后在后面的考试中,带领落后生反败为胜的,价值观特别的正直(哈哈哈哈哈,原谅我只能用正直这个词来形容)但是电影里,可能是为了塑造冲突的需要???
博士一而再的帮助他人作弊这就算了,还塑造了一个孩子中的告密者,所谓的反派;而且明明我记得,原著里,发现落后生偷偷在小树林里补习功课,以及最后献血的是校长,在电影里,变成了数学老师;也许是电影时长的关系???
电影里的大人们,脸谱化特别严重了,在后半段,说教意味也非常浓,反而不如原著人物人性化。
虽然电影不如原著让我觉得轻松(可能我有原著滤镜吧),但是,电影里也有让我惊喜的彩蛋,比如,整个皮皮鲁和鲁西西他们是魔方市的,罐头小人的来历变成魔方大厦里的了,完美地和魔方大厦联动之外,感觉后续可以拍出一系列同ip同世界观的故事了!!!!!!!!
我可太期待了!!!!
还有就是整个电影的拍摄,将故事放在了我们熟悉的八九十年代,布景和一些书本,物件,做的特别好!
老师桌子上的生锈的茶叶罐,粉笔盒,颜料棒,细节太用心了!
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我小时候,钻在被窝里,偷偷拿手电筒看每个月的《童话大王》的时候!!!!
我女儿在看的时候,全神贯注,竟然没想起来吃她带的零食,特别难得,还难得的,愿意跟着我等片尾的彩蛋,要知道,小姑娘以前都是不愿意陪我等彩蛋的啊!
电影真的超出我的期待了!!!!!
原著是一部很常规又有点啰嗦(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的儿童故事书,感觉还有翻译腔,连幽默方式都像是古老西方的,而且书里对学习的描绘非常悬浮,应该还是郑渊洁结合着家长不让养宠物和老师冤枉同学的经历展开想象,倒是严丝合缝逻辑清晰,只是不怎么精彩。
而电影里选用原著的部分无比简洁,书里一大半的内容他们二十分钟就演完了,原著里解释半天的他们随随便便就糊弄过去了,让原本常规的故事变得随意,那些筹划已久的行动都成了偶然的,另外改编出要对抗学校的错误政策一起作弊被处罚、加上了坏同学强势欺凌(这应该是郑渊洁创作中不会有的形象)、扩充了大战老鼠(老鼠还挺吓人的)这些惨无人道的情节,虽然把80年代的色彩做得还挺明亮的,但其实剧情和表演给人感觉都挺暗的,父母老师的批评都挺有压迫感的,学生也都挺苦的,鲁西西和小人们都没少哭,全片里所有演员都没什么笑模样,作为儿童电影我觉得是挺不喜庆的。
最后闹得这么恶劣实在没法收场了,干脆一场大火,彻底成了灾难片了。
这时候有一点改编还挺有郑渊洁的精神的,就是医生本来不想救上尉,但听了校长的名号之后加急处理。
其实这样的现实主义讽刺幽默我觉得才是郑渊洁童话的精华所在。
片尾的花絮应该全片最欢乐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这些人也挺乐呵的,只是剧情改编没让他们发挥出来。
期待下一部吧,把爸爸妈妈关在罐头里的《魔方大厦》。
@LV 4星半好喜欢,在影院看cult 片确实很爽;很欣赏这个结尾和配乐,在“一惊一乍”和“颇有新意”中找到一个不错的平衡。石头姐太强了不愧是外星人!!
開始以為是心理變態人…後來,除了變態還有別的。從一個箱子裡拿出計算器的時候,確定會反轉…
?
看多了高概念感觉没什么惊喜了
看的我笑的不停,结尾全场沉默,但其实是被导演无语笑了(in a super positive way)
继韦斯安德森后又拉黑一位导演
#悉尼SXSW2025
#ven82记者会有两位演员佩戴了🇵🇸的徽章。(多一星)普莱蒙的演技很出色让我忽略了他的长相,细节处理很好。石头姐比善良的种类表演要收敛,但是如果为了自虐而冲奖的话估计是没戏的,更像是艺术行为想冲破演员这个职业称谓艺术家(no),只希望石头姐能清醒点别再和兰斯莫斯合作了。。。。。(说自己的造型其实还不够大胆也是。。。好吧)
片名翻译的什么东西。。。我在三四星之间犹豫,真的很讨厌给女的剃光头。有机会看的话还是可以看的,不会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蜜蜂衰亡预示灾祸临头,化学阉割将极端展露无疑,我们的世界沦为千疮百孔的蜂巢,蜂群崩溃,异端入侵。缺席的父亲导致遭遇性侵,瘾君子的母亲灌输仇恨的思想,扭曲的自我,无力的当下,于是抗拒一切声音思想,咒骂一切制度流派,拥抱虚无。抓捕外星人以期世界得以拯救,自己是救世主,实则是敲钟人,一个因为崩溃,幻想中的未来岌岌可危,遂吞枪自尽,一个因为愚蠢,亲手毒死自己母亲,本有机会面见造物主,却因为自己的炸药人头落地,地球最终得以拯救,因为人类实在无药可救,泡沫破碎,一键清除,蜜蜂再次振翅……癫狂但易懂,可惜前半部分谈话略显冗长,结尾的死亡蒙太奇很凄美:有的人心脏停跳,但流水线还在滚动,有的人死在墓前,与地下亡灵相逢,有的人死时高潮,有的人死在尘埃,恐龙骨架下,议事大厅里,欢愉时,祷告时,一切停摆,地球寂静
被结尾爽到了
2025.10.29. M+戏院,香港上映优先场。石头姐和兰斯莫斯合作第四部长片(算上一部短片是第五次合作),是我看后觉得仅次于《宠儿》第二好的一次,也是石头姐作为绝对女主看得最舒服、我认为发挥的最好的一次。没看过韩国原版(但估计不会像兰斯莫斯这个如此癫狂),光看这个下来感觉就是个“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故事嘛,蛮有趣的。最后临近结尾有个让不少影院观众直接大喊WTF、惊掉人下巴的一个反转,在此不剧透。本片的18禁全给了兰斯莫斯血腥暴力的恶趣味,但这次已经比《善良的种类》《可怜的东西》《狗牙》等等收敛太多。摄影非常出色,原声音乐也不那么古怪了。同时剧本上还有大量的室内空间单纯正反打的两人对话戏、张力全靠演员的精湛表演来实现,石头姐与杰西·普莱蒙势均力敌的炸裂飙戏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yorgos你还是那么抽象🙏爱解读的人能有思考的空间,爱看点幽默的人也能笑一下蒜了,哈哈。
好看… 非常典型的兰斯莫斯风格,在影院看他的电影冲击力翻倍
最疯癫的剧本,最悲伤的内核。当“拯救地球”成为一个疯子的呓语,其所照见的现实反而无比真切。一场笑到流泪的悲剧,震撼人心。
#Venezia82-主竞赛底层蠢,上层坏,相信这套的又蠢又坏。花点功夫都放在这些东西上了,最后再来个自以为戳同温层情绪的结局,无聊又算计,这倒是一如既往啊。
Emma和Jesse演得都挺好,但片子本身太乏善可陈。最后一段没台词的sequence反而更有力量。在The Grove QA倒是轻松愉快。
比预想的好很多,其实较长一部分都觉得只值两星,但从艾玛斯通的那段话开始内容极度舒适,片尾字幕的环境声胜过一切的片尾音乐,很巧妙的运用。兰斯莫斯用他的影像风格成功地使其情节的可讨论性不再存在,聪明人、蠢人、有钱人、穷人、好人、坏人,这些都不重要,反转不再有意义,而他,或者说我们,期待的是结局的必然。比较遗憾的点是美术风格丧失了一些特点。这才是比poorthing更值得最佳女主角的存在。
这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BIFF2025 釜山最期待的一部,Cinematheque厅满人,我在二楼最后一排,声音效果不错,这是我的第一印象,Jerskin Fendrix配乐惊艳,几次起了鸡皮疙瘩,这是Yorgos Lanthimos和Emma Stone的又一次合作(第五次?),后者在片中剃光头出演,Lanthimos延续他的黑色幽默和古怪的表达,但对于熟悉的观众来说这次显得过于保守,结局轻易预测,可能很大原因是这部电影是改编剧本,Emma Stone在最后有一段类似Al Pacino在《魔鬼代言人》中的独白,应该是点睛之笔,却被表演地毫无能量,这俩人的组合是不是该歇逼了,另外由于没有英文字幕,只能靠听力,后面还有几分钟的外星语言内容我不得知,我的观后感并不是电影真实的水平,等发行后我会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