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尔蒂·黑尔登
主演:Einar Hillep,Ingrid Isotamm,Laura Peterson,Mirt Preegel,Tarmo Song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语言:爱沙尼亚语年份:2014
简介:根据爱沙尼亚女人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详细 >
静态3D,几乎全是静态的场景变为一个个造型艺术。未免少了太多的叙事感,作为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的一个旁观者,仅靠着静态影像和旁白,很多情感的传达是单一的,没有吸引力,也少了很多共鸣。但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表达方式,黑白摄影也很赞。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还是很崇拜的了。
野苹果树,横风里再相遇
画面和旁白虽美,素材撑不起来;整个重现的画面细部、人物神情和表演都不太行。不好看,但题材值得关注。
1. 导演胆大,用这种拍摄方式,几乎静止的画面,来呈现历史,仿佛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去看那已经定格的过去。2. 59万,跟我国比起来,哎,论及统治、奴役术,我国乃宇宙第一。
特别好睡…
黑白影像的慢镜头如同看油画不漏过每一个人表情和动作的细节,全景式的慢镜头推进和配乐极大刺激了观感,过去的幸福时光用正常速度讲述,分离、失亲、劳改、孤独等诸多痛苦如慢速镜头永刻一生。
选择这种拍法注定了文本和影像在存在感上的极端化,但过于取巧则文本轻浮,不够聪明,显得笨重
故事令人动容,形式让人疲倦…
全片定格长镜头,只能说很奇特。
1.被驱逐出自己故乡土地、家园和亲人的人,就好似稻草人一样有体无魂,移动的镜头扫视静默不动的人们,悲伤在其间弥漫;2.等待着一场横风,让相距甚远的两个地方下的思恋可以相遇。
这个手法,用来表现这个主题,真的绝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
再牛逼的现实主义也还是现实主义
“你会像清新自由的西风一样,而我会像东风一样,让我们在横风中相遇。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在哪里。” 不动的景观 移动的镜头 旁白的信件 新的节奏 刚开头有点好睡 熬过去就很棒
这片太屌了,卧槽!
这种形式完全适合这个题材好吗
时间凝固,惊叹不敢喘气。诗电影,书信电影,黑白电影,编导真叫海尔德。“我们将在横风之中相遇”
真丧尸,且尸意盎然
凝固的静态场景配上女主角喃喃自语般的旁白,竟然意外地煽情。
有些长镜头还不错,但是一想好像跟定格关系也不大
形式很新颖,用平移镜头缓缓扫过如同博物馆的雕塑那样静止地陈列开来的人物与事件,较少的动态画面也充满了诗意美,但这样的手法反而进一步淡化了本来就单薄的故事,使之更加飘渺,与去年的Ida一样难以引起共鸣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静态3D,几乎全是静态的场景变为一个个造型艺术。未免少了太多的叙事感,作为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的一个旁观者,仅靠着静态影像和旁白,很多情感的传达是单一的,没有吸引力,也少了很多共鸣。但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表达方式,黑白摄影也很赞。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还是很崇拜的了。
野苹果树,横风里再相遇
画面和旁白虽美,素材撑不起来;整个重现的画面细部、人物神情和表演都不太行。不好看,但题材值得关注。
1. 导演胆大,用这种拍摄方式,几乎静止的画面,来呈现历史,仿佛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去看那已经定格的过去。2. 59万,跟我国比起来,哎,论及统治、奴役术,我国乃宇宙第一。
特别好睡…
黑白影像的慢镜头如同看油画不漏过每一个人表情和动作的细节,全景式的慢镜头推进和配乐极大刺激了观感,过去的幸福时光用正常速度讲述,分离、失亲、劳改、孤独等诸多痛苦如慢速镜头永刻一生。
选择这种拍法注定了文本和影像在存在感上的极端化,但过于取巧则文本轻浮,不够聪明,显得笨重
故事令人动容,形式让人疲倦…
全片定格长镜头,只能说很奇特。
1.被驱逐出自己故乡土地、家园和亲人的人,就好似稻草人一样有体无魂,移动的镜头扫视静默不动的人们,悲伤在其间弥漫;2.等待着一场横风,让相距甚远的两个地方下的思恋可以相遇。
这个手法,用来表现这个主题,真的绝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
再牛逼的现实主义也还是现实主义
“你会像清新自由的西风一样,而我会像东风一样,让我们在横风中相遇。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在哪里。” 不动的景观 移动的镜头 旁白的信件 新的节奏 刚开头有点好睡 熬过去就很棒
这片太屌了,卧槽!
这种形式完全适合这个题材好吗
时间凝固,惊叹不敢喘气。诗电影,书信电影,黑白电影,编导真叫海尔德。“我们将在横风之中相遇”
真丧尸,且尸意盎然
凝固的静态场景配上女主角喃喃自语般的旁白,竟然意外地煽情。
有些长镜头还不错,但是一想好像跟定格关系也不大
形式很新颖,用平移镜头缓缓扫过如同博物馆的雕塑那样静止地陈列开来的人物与事件,较少的动态画面也充满了诗意美,但这样的手法反而进一步淡化了本来就单薄的故事,使之更加飘渺,与去年的Ida一样难以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