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幻,这也许是个标准的作品,严格符合米国荷里活的商业标准。
突发事件引起一连串反应,一队英雄主义的队员前去处理危机。
英雄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梦想和任务息息相关。
电影的主题有着伟大精神力量,关于人类的起源,及对浩瀚无垠的未知的探求。
这可能也象征的米国的国家精神。
对于外太空生物他们和《ET》中的饿观点一样,是友好而友善的。
这样处理也很简单,无非是我们会遇到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整个电影温情激荡,中规中矩。
不过以荷里活的标准来看,前面家庭“趴体”的情节有点冗长。
也许只是为了衬托出后面英雄们的光辉形象吧。
星际科幻无非两种,一种走世界观的软科幻,表面是写外星种族,其实都是地球联邦与帝国之间的那点事。
一种是走科学探索的硬科幻,当然硬也硬的有限,毕竟是影像表现为主的艺术,太硬了就没人看了。
这部电影属于后者,走硬科幻,据说还请了专门的顾问来辅助,但其实也依然有限,bug不少,专业性并未能让观众有多大的体会,专家的缺陷在于太局限于当时的技术,缺乏想象力,在近未来连太空舱破了洞电脑都不知道在哪个区域,还需要人用肉眼去找,就蛮离谱的。。。
说回电影,尴尬有几点:第一:出品时间2000年略晚了些,前面是一堆太空漫游的经典,后面有一堆特效片,以剧情和创新来看,后面出的不少片子也未必比这部更好,不过剧情展开更小,特效更精良,团队聚焦也更好,比如太空救援和火星救援。
这一点略显可惜吧。
第二:人物构建这个片子的人物构建算是相当奇怪的一种配置,故事主角团队一共五个人,主角,男二夫妇,卢克,小费;事件一共有四个:1、火星探索遭遇沙虫风暴,仅卢克活下来求援;2、主角团队出发救援,却遇到流体风暴,飞船破洞,引擎启动时爆仓;3、成功依靠补给舱登陆火星与卢克回合4、发现了火星人脸的运作机制,成功进入内部,获得了人类起源的秘密四个事件,除了负责通信和电脑操作的小费相对比较工具人以外,其他四名角色几乎平分了四个事件里的主要戏份。
卢克承前启后,穿针引线,也没挂也没特别贡献,但戏份不少;男二夫妇的人设铺垫相当多,又是事件3的主力,甚至男二因此挂掉,抢了相当多的戏份,而且重点是在这个可以说这部电影最危机的时刻,男主啥也没干,嗯,就仿佛道具。
男主从头到尾都在怀念自己死亡的妻子,甚至本来不在任务名单里最后进来的,然而其实没啥作用,补了个洞就,甚至关键的事件4也是平平淡淡,三人一起进去,平分了全部戏份,差别只在于男主决定跟随外星人飞船离开地球。
上面是缺点,优点是影片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去构建男主和男二夫妇的人设,导致影片前20分钟节奏偏慢,不像商业片的套路,imdb评分只有5分出头,算是相当糟糕了。
总的来说,走商业片路子的电影,人设用力过猛,拖慢了剧情节奏,又没有真正的把主角突出出来,导致喜欢文艺的未必能喜欢上男二的为情牺牲,喜欢商业的则也没看到男主的英雄主义,可谓相当尴尬。
第三:剧情和立意立意其实挺旧的,火星是太阳系最早文明发源这个说法很多作品都提到过了,影片就是设计了沙虫,火星人脸以及dna双螺旋三个点来表现如何发掘出来这个立意,相对有点过于直白了些,从艺术表现角度是不如太空漫游的。
同样都是靠这种太空探索未知拉起来的悬疑惊悚,太空漫游无疑在调动观众情绪以及悬念的留白上更有技术性一些,更重要的是,那部影片够早!
火星任务的剧情结构是纯商业片结构,危机诞生;组队;出发;遭遇新危机;合力解决危机;高潮;升华;结构是工整的,问题出在两头,第一头是上文说的前期节奏慢了;另一头是结尾,也就是事件4,进入人脸之后,仅仅一个三维投影动画1分钟简单说了下火星文明是起源就没了……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我裤子都脱了就这??
完全可以搞的更神秘些的,比如当年遭遇的危机再具体点?
为啥不在地球定居只是留下种子?
更深层次的文明危机可能在什么方向?
是不是在太阳系还留有其他后手,连拍续集都可以了。
再或者走更悬疑风,仓促离开,线索被断,指向一个恐怖的方向,地球也可能即将遭遇毁灭风险。
无论哪种风格,都比现在这种平平淡淡的留了个小型飞船,动画就提了下火星文明去向并在地球留了种子要牛逼的多。
所以这部分的尴尬我觉得在于商业片和文艺片的逻辑混乱了,导演走的不够坚决!
总体来说,为啥刁钻的我仍然给出4星?
因为又过了22年再回过来看,星际科幻好作品仍然不够多。
撇开异形这种恐怖片来说,来来去去的火星(火星救援)、木星,黑洞(星际穿越),越来越平庸了。
太空舱修复,登陆舱,空中行走,火星基地,沙虫,dna的人类密码,这么一看,本片里的元素已经集合的够多了,无论如何在这一类科幻的片单里肯定占有一席之地了。
值得看一看的。
刘强爱电影第125集之《火星任务》:又一部点子电影Q:什么叫点子电影?
L:就是整部电影以点子为中心,拼凑出的电影。
Q:电影几乎都是来自于一个创意或中心事件啊?
L:如果是围绕着点子来建构电影就不是我说的点子电影。
Q:看来点子电影是一个贬义词。
L:对。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要一个金砖,你手里只有小指头尖那么大点儿金块儿,你说,别急别急,稍等,这就进了后头,找了些黄铜、金箔纸包木疙瘩,一些乱七八糟的,把那小金块搁到中间,愣给我造了个“金砖”拿出来了。
拿本片来说,点子就是“地球生命来自火星外星人”,至于什么太空人之间的友谊,太空人遇袭,丈夫主动牺牲,等等等等,都是黄铜和金箔纸包木疙瘩。
Q:你是说主线和副线联系不紧密?
L:既然你说到主线和副线,我问问你,这片子主线是什么,副线是什么?
Q:……L:答不出是吧,是不是觉得解谜这根主线推动影片发展但是篇幅很少,太空人之间关系发展这根副线跟着主线走,但是篇幅很多。
Q:有这个感觉,就是火星人放录像的地方,感觉是电影的“核儿”,但是前后与之能呼应的内容太少。
L:这就是本片最大的毛病,主副线首先是内容比例失衡,其次就是你刚刚说的联系不紧密,这种不紧密不是表现在情节发展上,而是表现在表意层面,主线和副线没有往一个方向使劲儿,看完电影,你不知道影片的重点是在哪里,是歌颂太空人的友谊和牺牲精神呢,还是表现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一种科学设想。
Q:你的意思是主题不明确。
L:对,金块贵重,但是占比例小,黄铜、金箔包木疙瘩不值钱,比例却占得相当大。
Q:主题先行不是不好吗?
L:主题先行后行,不是问题,只是创作方法不同罢了,最终只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就OK,至于你是根据形调整神呢,还是反之,无所谓。
要是形散神也散,那就悲剧定了。
Q:从点子出发,修成正果的,能不能举个例子。
L:就说最近的许多人都看过的吧,《盗梦空间》,点子就是“植入”,全片所有的主线、副线、伏线、支线都跟这两个字有关,并且大家围绕着点子,最终向一个方向使劲儿,发出了对现实、对真实的诘问。
Q:这片你都批成这样了,还给了8分!
L:对一个原本应该满分的题材,而且摄影、特效、配乐都极为出色,扣掉两分,已经相当令人难过了。
虽然是2000年的片子,但是特效还行。
影片前半部分较为平淡,铺垫有点长,但并不影响观影。
开始救援任务之后越来越精彩,个人很喜欢《火星任务》的结局,几乎完美!
主角失去了爱人,一直很悲伤,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了什么留恋,在受到火星人邀请之后,跟着火星人回家去了,这在情节上很符合逻辑。
在不死主角的情况下来了一段挥泪告别,即是感动,又是殊荣(因为受到火星人邀请),所以个人认为结尾很赞!
另,足智多谋又有点腼腆,而且有着悲伤过往的主角很令人同情喜爱,在《阿甘正传》里面本人还没喜欢上加里·西尼斯,但在《火星任务》上却喜欢上了他。
另一部电影《火星救援》在情节上与《火星任务》有点像,可能《火星救援》是在模仿《火星任务》。
不过个人觉得《火星救援》只模仿到了形,却没有模仿到神, 所以意境不够深。
以上谢谢。
满怀美好希望寻找人类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终极问题的故事,虽然没有近几年星际类电影宏大的叙事和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另影片节奏稍显宽松,脑洞也不需要大开,但是不妨碍这部电影的精彩和美好:人类探求一切众生的好奇和冲动,是这个物种生生不息的希望!
时隔一年,在这个片刻宁静的周末夜晚,翻出一张早就买到的碟片,第一印象是应该早就看过这部电影,翻看豆瓣果然如此,但我对这类题材的迷恋让我还是把碟片放入播放机。
这绝对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人类终极目标的探索故事,虽然没有星际穿越这样的宏大制作和热门故事来抓住观众的眼球获得精彩好评,也没有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幻想力和冲击力,但是我这第二次欣赏,依然被影片讲述的故事和片段所震撼和感动:美好如一对爱人在前往火星的飞船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紧张如临危不惧合作处置被意外流星击中飞船外壳而造成的意外事故……弃船后胆大心细太空行走至另一艘船获救......感动于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保全爱人和伙伴们的生命......惊叹于男主跟随人类祖先的脚步而踏入无限宇宙的勇气和梦想......anyway 再说一遍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优秀作品!
《火星任务》是在NASA宇航专家指导下拍摄的。
基于人类现有的宇航能力,随着剧情的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夸张。
电影中飞行器飞往火星途中出现的故障和宇航员的自救行动,可以说是科学家为人类首次载人飞往火星做的模拟。
所以这是一部比较严谨的科幻片,如果你喜欢那种大跨度的科幻电影,《火星任务》不适合你,如果你没有一些科普知识,你也许看不下去。
一:为什么是火星?
开头已经说了,这是一部写实性的科幻电影,太远的深空,地球人还没能力到达。
自古以来,地球人就幻想有火星人。
火星就是故事最好的选点。
二:火星人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能摧毁那颗小行星?
首先,电影是虚构的,小行星摧毁火星只是剧情的需要,旨在表达,无论智能生命有多高级,在很多宇宙灾难面前,一样无能为力。
以地球为例,假如没有大气层和地球磁场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早已不复存在,近的威胁来自太阳,远的如超新星爆发等等,光年对人类来说确实很遥远,但在宇宙中只是一个起步数字。
威力很大的宇宙灾难毁灭地球不是虚构,只是时间而已。
三:电影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很简单,地球生命从何而来,最终将去往何方?
全世界所有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尽管你很固执的认为你是山顶洞人或者元谋人的后代,事实上你更早的祖先是在非洲。
你的基因已经升级和混搭过了。
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地球生命现象,于是有的科学家作出了大胆的设想,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
而且这个观点越来越得到认可。
这个宇宙相同的元素,宇宙间的星系有某种相同的规律运行着,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小沙随波涌动而已。
所以很多科学家相信,这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
地球生命不是偶然出现的。
至少经过了升级和混搭。
如果我们承认了地球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
那么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基因来自这个宇宙哪里?
我们最初的“家”在哪?
地球最终会消亡,也许来自灾难,也许资源用尽,地球人最终也只能像电影里的火星人一样四处出发,也许找到新的星球,恐怕更多的飞船会化成这个宇宙的尘埃。
而那些扎根在另一个星球的地球人是否还想起他们最初的“家”地球??
在很多人看来,这片电影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其实呢,科学家在严肃的告诉我们,不想地球智慧永远的消失,电影里火星人的经历必将是以后地球人的经历。
我们普通人没兴趣想那么远。
但对和学家来说,我们从何而来,最终将走向何方?
是个有趣而严肃难解的谜题!
电影超难看的,这个剧本跟节奏,也就跟狗屎差不多了。
不过在看到火星人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泪目了……泪点清奇orz 想起以前老师放《人与自然》,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在哭,很尴尬……不过这要分开来算,《火星救援》是垃圾等级的,是这样没错……1.全片最想表达的点是“人类起源于火星”,这只是一个科幻梗,甚至算不上一个立意。
但是就为了这个梗,创作团队直接牺牲了剧情。
假如这么想拍梗,其实拍成伪纪录片会更好。
请不要伪装成故事电影。
2.剧情其实有挽救的余地。
主线是:“宇航员在火星发现神秘东西,导致全员死光,只剩一个成员滞留在火星。
众人打算去火星营救这个唯一的幸存者,营救的过程惊险万分,然后众人发现了人类起源的秘密。
”——这听起来特别刺激,对吧?
满满的动作、惊悚、探险求生元素,如此有商业片潜质,出来的效果竟然能如此乏味。
还是那个问题:这个创作团队为了梗而牺牲了故事性。
库氏的《2001》和斯科特的《异形》最为类型文本所呈现的结构性特征,几乎穷尽了其后所有科幻电影的可能性。
也只有二者,才真正意义上能称之为“科幻的电影文本”,众所周知如《星球大战》和《星际穿越》者,都应该视为具有太空背景的情节剧才确切。
库氏和斯科特的两部巨制,分别指向了人类科幻内涵的两个方向:具有亲和力的宿命论和具有冒险性的超验物。
而其二者抵达叙述能动力以激活“科幻的想象力”的方式,则是用经验性话语描述超验维度时,经验话语所自然的局限性,正经由这一种局限性的存在,超验客体得以以“科幻”的形式被想象。
具体表现为库氏的黑色石碑和H·R·吉格尔手下破膛而出的怪体。
即构成科幻所要求之基本——可被经验描述的超验之物。
这相对的二者构成的复杂聚合物在电影中常常被最简略的呈现,借用幻觉成像和超验性内涵的质料分离,观众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握“科幻性”。
库布里克式“零度空间”新千禧年的第三个月,帕尔马用这部电影给新时代的科幻作出了表率。
他直接承续的是库布里克的传统:对于“我们从何而来”的造物主的追问。
相比库氏在2001结尾给出的暧昧答案,帕尔马则坚定地找到了超验物的解释并以此推演出了前历史的演进过程。
并且,在影片的结构塑造上,帕尔马则尽力效仿了雷德利·斯科特:在超验客体的认知和收编,只不过帕尔马反转了人类在这个结构中的定位,将人类置于了斯科特意义上异形所处的位置上。
无论如何,二者都认可了超验客体与自身在可被认识部分的同一性。
帕尔马在火星任务中对这些关系的解答,斯科特在接近20年后用《普罗米修斯》和《契约》两部给出了更完整的说明,而其核心其实仍然是2001中库布里克所追问的:谁设定了经验和非经验,即如何见造物主的身体?
帕尔马在给出了人类文明是火星文明播种的这一答案之后,用飞向银河系的结尾设问:造物主身体的存在是否是嵌套的存在,在一个确定性的经验背后是否仍旧有非经验部分?
也在此处,帕尔马将问题搁置,用“飞向太空的太空”将影片结束在库布里克处,造物主的身体,依然在茫茫宇宙中飘荡。
帕尔马在两个小时内所确立和回应问题仍旧可以证明他是那一时期好莱坞兼具语法深度和类型把握力的优秀导演,在接续了库布里克和斯科特问题模式的同时,他也用最为惊人的长镜头和空间叙事将其偶像希区柯克的伟大影像精神融入了作为类型的科幻电影语言空间之中
总体拍摄的非常好,故事情节很紧凑,第一次任务、救援、返航,在短短时间没有忽略了表达人性的情感,而最后主人公放弃返航,义无反顾踏上飞船,也在最初通过其失去女友为后续的选择做好了铺垫。
另外片子的特效做得也非常不错,而且从拍摄上来看,太空航行都考虑到了旋转重力和失重,这是很多烂片都不会考虑进去的,片子毕竟由NASA科学家做顾问,很多地方都非常贴近现实,也非常真实,而谈到片子的主旨,无非是强调了人类和外星人的同源,这个观点其实从许多著名的第三类接触事件也可以证实,在我看来根本就没有“幻”的概念,而是直接把这种关系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表达,关于第三类接触就不多言了,还是那句话,不要以为所有科幻片里面的东西都是虚构的,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么你正好上了那些希望通过片子来隐瞒真相的机构的圈套,因为只要你想到这样的事,你会首先想到电影,然后说:哦,这是电影里面的科幻情节,不是现实。
可是如果这些情节就是根据现实去稍做加工而制作而成的呢?
在我看来,片子拿了著名的“火星人脸”作为飞船基地这一虚构,才使得片子带上了科幻的味道,而实际上这只是手段,与影片所要表述的思想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这部片子带给观众的不应该是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的震撼,而是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部片子的顾问,无非是给观众们有意的透露了一点小真相 ,我拭目以待
昨天晚上闲的慌得时候就去看了刚下载的那部火星任务原因是我在豆瓣评价全面失控的时候由于两部电影有点相似结果导致我没看的时候就给了这部电影三颗星。
两千年的电影,特效一般,起码在现在看来是这个样子。
我指的特效的电影里面的CG动画。
故事给编的中规中矩,开始高潮结尾悬念样样都齐全,但是总是觉得还缺少点什么。
编剧还不算扯淡。
导致这部电影的硬伤还不算多,但是中间那飞船,在太空飞了一年多了都没事。
偏偏在就快进入火星轨道的时候什么麻烦都来了。
剧情上制造的不算完全合理。
更有一点就是那个巨大的人脸型建筑的反击。
真囧的可以。
看来外星人的攻击性还真高。
片子唯一一点出众的地方就是拍摄手法了,飞船里360度的旋转全景拍摄让人感觉很真实。
片尾有神似ET他妈的外星人出现,而且还告诉大家其实火星人就是地球人的祖先,算是一点点剧透咯。
科幻迷可以去看,但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消遣就可以。
影片已放一个小时,我必须立马来评价,彻彻底底烂片。救援crew的泰利就一傻逼,片里除了傻笑就是他妈的傻笑。要救老黑,前一个小时拖拖踏踏,东扯西扯,谁的事都要扯一会才能回主线,到现在居然高潮落在了泰利老公身上,傻逼泰又开始哭,不服从命令。妈逼的这编剧、导演到底哪来的二把刀。操你妈的
5.9分 失望 第一遍看的时候无聊到昏昏欲睡弃了 因为前面大段无聊文戏进展非常缓慢 第二遍到救援任务终于开始有点意思 但依然节奏慢 到最后进入脸型容器 那段星球人类演变的全息投影整的像科教片 简单粗暴的给出答案是曾经有人形外星人创造了地球万物 最后一人要留下追寻本来觉得挺浪漫的 结果导演又直白的给出发射飞船的镜头 太不会处理了 应该学学超时空接触 留白更美更诗意更具想象空间
前面大半个片子都有些闷,结尾的20分钟十分好看!
不太满意里面好几个演员的表演,根本打不到点子上。而且开场方式我也不喜欢,本来很爱的太空题材,出来是这个样子,我不太能get到。毫无节奏感。
老夫老妻的在火星上亲热个屁啊,我是想看科幻片好不好!!如果把前面地球上的戏缩短点还差不多2颗星是给几个镜头的
等待与追寻。喜欢宏大主题的科幻片,慢节奏都是为了最后那一刻的情感爆发,同泽米基斯的《接触》
小时候看的,今天被同事提起才想起来有些画面还记得清。恰巧外滩画报也说到德尔玛,不如今天看看激情好了。
中间段比较精彩,最后进入火星人脸开始就“宏大与低幼”并行,太过了。
"You got to watch it with uncynical eyes"我懂您老人家什么意思,但我还是不喜欢
至今觉得2001伟大是因为什么?
说真的,这故事莫名其妙
特效确实只有5毛钱…而且,这片子一会儿disco歌舞欢乐喜剧片,一会儿背后有人肌肉紫青恐怖片,一会儿火星人母爱泛滥动漫片…我也是醉了
简简单单的剧情胡扯了两小时
看完《地心引力》反过头来在看当年比较经典的《火星任务》,虽然技术和特效粗糙了很多,但是仍能站在当时角度感觉到些许震撼。外太空题材承载了太多关于人类起源的假想。
除了说明火星人到地球播种进化出了人类,没其他的东西了。太空特效停留在2001太空漫游的水准。
亿万年前定下的约会,不见不散。。。。
诸多巧合碰撞出的关于地球文明起源的探讨,这本身就很经不起一瞧,而这样的起源论又太过流于创世说之类的神论,简单而空泛,呈现也太过直白,这是与2001最大的差距,即便音效上做了足够的努力,仍旧感觉无力。另一方面开场美式类型片的叙事方式,最后接上这种技术处理,多少有些不伦不类。总之,这部电影在当下看起来,老气又套路,科幻层面简单到让人感觉像在看哆啦A梦的剧场版。
我记得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是电影开始时的日期和写纸条的日期。然后我把纸条装进了一个瓶子,瓶子到现在还在我家衣柜的角落里。
放再当年能给个三星,我能预想到会有个人英雄主义,但真没想到主角就这么愉快的弃人类而去了……只能说空间站负责的那老头判断的是真没错,吉姆确实不适合任务,简单来说,挚爱离去后,他对地球没有了牵挂,站在人类的角度,一具活生生的人类被送给了外星人,无论是用来研发针对性武器,还是逆推地球环境和发展历程,进而判断地球是否有占领价值,吉姆都可以说是人类叛徒了好吧……
前面故事有些许拖沓,但是作为一个12年前的科幻电影来说,他可以算是一个贡献。在最后30分钟里面我看到了惊喜,也是我从小一直在做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也很感兴趣的是,最后把人泡在富氧液体中防止身体在太空高速运动中爆裂,第一次这个理论运用在科幻片里,至少我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