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复发的胡利安面对医学给不了的解,决定主动提交死亡的答卷。
老朋友托马斯从加拿大飞到马德里来看望他。
在四天的陪伴中,两个人一起完成着向死亡朝圣前准备。
在其中,托马斯对胡利安选择放弃治疗迎接死亡的决定,从起初的试图劝返到理解,最终为胡利安的勇敢感到骄傲。
当正面审视甚至迎接死亡,会发现它和平常经历过的很多事情如此相像。
像婚礼前选典礼形式、婚纱、捧花那样的挑剔去准备葬礼的下葬方式、骨灰盒、花圈装饰。
像旅行前看旅游攻略、给宠物找寄养店那样的忐忑去读关于死亡的书、给宠物找下任主人。
像剧终后接受鲜花或倒彩、致以鞠躬或敬礼那样坦然的接受安慰或躲避、坦言感恩或抱歉。
然而那些都仿佛是无关痛痒的安排。
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就是那些情感关系,爱、家庭。
工作中,社交里,你不在,他们会找别人,总会有人替你接电话,而在爱、家庭那里你不可取代。
始终要面对爱和家庭的告别:与儿子心有千千言却说不出口的拥抱;接受妹妹竭斯底里难以放手的愤怒;同前妻平和自然的彼此祝福。
影片《特鲁曼》用“如果生命所剩无多, 现在该做好哪些准备?
”这样的发问来引发“生命该怎么过才是圆满”的思考。
让我想到李开复面对人生终点方向这样的感慨:“让我的亲人、朋友知道我真心爱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温暖和光辉。
我要跟他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时光,让我们彼此的生命都记住在那个时刻里我们互放的光亮。
我要在活着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全心全意地活着,我不会再花心思去臆测、追想那些还没来到或者已经远去的事。
”这就是向死而生的思考,是生命通透出最深刻的回旋。
最后是面对托马斯离开的不安。
胡利安:“明天你就要走了,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讨厌离别我不会去机场送你的。
”托马斯:“我也不想你来。
”胡利安:“太棒了我们 就在街上分别吧,你打个车然后你回北极就这样。
”托马斯:“好主意。
”然而胡利安还是去机场送了托马斯,并把始终找不到放心主人的狗狗特鲁曼托付给了托马斯。
飞机上怅然若失的托马斯攥着狗链仿佛有所顿悟。
还记得在第一天陪胡利安咨询失去亲近人的狗狗该如何安慰时,胡利安曾问到:“给它留一件我的衬衫或者什么,有我气味的衣服这会有用吗?
”也许,托马斯也是胡利安心里另一个放不下心、需要留些东西来安慰的特鲁曼吧……这部影片从头到尾也没有交代托马斯与胡利安之间的陈年旧情,但深厚、踏实、不需要伪装、不需要解释的信任与依赖在安静、清淡的剧情中散开,让人感慨于生命终点有一人相送的珍贵。
特鲁曼,只是一只不那么健康的狗的名字而这,其实是两个情同手足的男人的故事导演很努力地让片子的基调显得柔情又温和无论画面(浓郁的西班牙异域风情)、色彩(柔和的日光、骄阳以及夜幕低垂下的灯火阑珊),还是配乐(指弹吉他以及民谣的低吟浅唱)……仿佛具备了一切清新小品的独有元素,你以为它拥有一个看似温暖的开头必将会有一个同样令人愉悦的结尾……然而,它真的不是一部喜剧。
它仿佛就是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一个平常人家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你最好的朋友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于是你从北极飞回来陪他度过你们人生中最后在一起的微不足道的最后四天时间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只属于你所以一切难以言表的情绪,世界无法替你分担你只有独自一人全部承受下来我想起哈维尔在talk to her中那么年青的脸现在竟然胡子都白了…他真的每个眼神里都是戏啊明明那么压抑那么哀愁还要努力保持微笑让朋友宽慰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天花板或者站在阳台上发呆看着挚友无数次欲言又止只在心底默默暗流涌动亲你一定是摩羯座的吧…他们争吵但是从来不会言辞激烈他们面无表情地互开玩笑他们不怕让对方知道自己所有的不堪他们只是四目相对完全不必开口也能一切了然他们还牵着手一起睡觉…好吧这些都不会令人心生腐意,因为它只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已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藏所有温情画面下深入内里的悲恸四天之后他就再也见到不到他最好的朋友人生那么漫长当他还在计划从北极飞回马德里的时候甚至当他终于敲开他的家门的时候一切还都停留在如此激荡人心的时刻终于我们再次相聚了可当他即将离开的时候他牵着他的特鲁曼转身离他越来越远的时候这他妈是永别啊!
我真是人都不好了…结尾两处欲说还休的四目相对令我两次崩溃故意轻描淡写却杀伤力十足这样的尿性真的受不鸟……--------------------欢迎关注<猴子的脑洞>微信ID:monkeyking0731『大脑跳动的频率与心脏一样.』
当生命到了最后,要怎样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告别?
想起《非诚勿扰》里的李香山,先给自己开个追悼会。
也有《特鲁曼》这种平静如常的方式,与信任的朋友住上几天,一起逛街吃饭,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以及宠物的去处。
当我们老了,能依靠谁来处理后事?
还不是只有自己吗?
尽管残酷,但从小被教育只有靠自己的一代,应该也会坦然勇敢面对吧。
很喜欢这一部,看腻也厌烦了同性一起就搞基的剧情,这部比较正常,四颗星。
磨磨蹭蹭地看了三个月的一部电影,全程都轻飘飘地压抑,压抑到几度看不下去。
剧情讲的是男主得了癌症决定放弃治疗的时候,挚友飞越大半个地球去探望他。
全程只有四天,却像是过了四年。
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基情的故事,它是那么暧昧,又那么克制。
可以在深夜时不由分说地打一个电话过去,不说话,只是叹气,结束的时候说句我爱你。
可以在恐惧到不知所措的时候一起安眠,背对着他伸出手,就能被握住。
你的不安踌躇沉默泪水迷茫坚持他什么都懂,但是却又什么都不说。
最让人难过的部分是电影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醒你,它一点都不温情。
去筹办自己的葬礼,选择安葬方式买骨灰盒;开始读一本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死亡的书;跟身边所有人告别;给自己同样年迈的狗狗找一个新的家人;告诉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自己已经放弃生命……时间总是不由分说地向前流逝,从未慢下来过。
离别前夜男主对挚友说绝对不会去机场送他,最终却还是在机场拥抱告别。
陪伴多年的狗狗最终因为不放心任何人而交给了挚友。
最后的一回头,就真的是永别了。
90多分钟的剧情,如温婉的风,平静地展现主人公之间关于死亡、离别的沉重话题。
两位演员的眼神和表情,无声地诉说着痛苦,以及对彼此的不舍。
片中日常对话的台词,朴素简单的语言,却足以长久地回荡在脑海。
“我曾经也潇洒过。
”,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胡利安对过往的留恋,看到此的我更是惊到向现在、立刻、马上挽留住时间的沙漏。
胡利安并不懦弱,他选择放弃治疗,提前结束生命,并不是害怕那最后的不堪,而是勇敢地主导自己的最后时刻。
当得知火花后骨灰也就一个小盒子大小的体积时,他坐在沙发上沉思的几秒钟镜头,让人唏嘘人生的残酷,我们最终都将化为尘土。
第一天胡利安说从托马斯那里学到了慷慨、无私、不求回报,临行前一晚托马斯说“我为胡利安感到骄傲。
” 在这短短的四天旅程里,托马斯默默地陪伴着胡利安,从宠物医生,殡仪馆,看着胡利安被剧院老板炒鱿鱼,突然兴起的荷兰之行,为truman找几位领养主人的面谈,一直到晚餐当着他和妹妹的面说出自己想要主动结束生命的想法。
这位老友的理解、关爱、强忍着悲痛的陪伴,让我有些时候觉得胡利安是幸福的,虽然即将离开这个世界。
生命走到尽头的悲哀令我哽咽,却也被两位主人公之间真挚的友谊感动得流泪。
人生有一位这样的挚友,即使两极相隔,也不会感到孤单。
To life, to friendship, to ourselves.
火车上看的这部电影,刚开始不太看的下去,一方面是因为剧情平缓没有什么起伏,二可能是因为死亡的话题太过沉重,本能的不想面对。
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才把剩下的一个小时看完。
最难的是告别,与爱狗,与儿子,与朋友。
两个让我泪奔镜头,一个是胡利安在儿子生日前一天坐飞机到学校看他,在跟儿子告别时,本已经分别的儿子像是感应到了什么一样回头紧紧拥抱父亲。
还有送别好友在机场时,将狗绳与机票一同交至好友手中,也许这是他对朋友最深的信任,也只有将爱狗交到他的手上他才能够放心离去。
这算是今年观影的惊喜,全片的bmg温温缓缓,却激起心里一阵阵涟漪。
虽然只有短短四天的相见,我却看见了荷利安的一生。
而且这部电影特别成功的是在于它的代入感特别强,刚开始我是以子女的身份去看这部电影,后来我又以朋友的身份去感受最后的告别,这种感觉很棒。
我特别喜欢荷利安对待朋友的方式---“我现在身无分文,你有很多存款吧?
”我认为荷利安是幸运的,能有这样一个朋友陪他走过这一生,因为这样的人真的不多,更不要说成为朋友了。
我记得在开头荷利安问托马斯:“这么多年你在我身上学到了什么?
”,托马斯就转移话题说:“那你从我身上学到了什么?
”,荷利安就说:“你从来都不求回报,一直都在付出”。
当然后来托马斯说从荷利安身上学到勇敢这是后话了,我先说一下我对荷利安说的这句话的感受,我认为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托马斯对所有人都很好,就像一个好好先生,只是对荷利安更好一点而已,第二种是托马斯只对荷利安这么好,我认为托马斯是第一种,他对每个人都相敬如宾,对朋友不求回报。
所以在荷利安对托马斯说我现在一分钱都没有了请你准备好存款的时候我内心是波澜四起的,因为我以自己是一个朋友的身份代入这部电影,想到自己的死党(很开心的是我有一个像托马斯这样的朋友),觉得特别精彩,好像就是看到几十年后我们一样。
期间我有在想一个问题,荷利安和托马斯一个在法国一个在加拿大,他们并没有经常碰面,可是友情不减,这让我想到成熟这两个字眼,因为成长就要成家立业,很可能要分隔两地,朋友之间就不得不去不同的城市甚至国家,但是这些丝毫没有伤害他们的之间的情感,可见友情的可贵。
而有一句话又这么说:“在朋友相处之间如果不经常联系,可能关系就这么淡着淡着就散了”,两者之间特别矛盾,而我也相信这两者的说法,有些朋友确实不经常联系就散了,而有些你想赶都赶不走。
接下来我又以子女的身份走入这部电影,也是我看这部电影的第一个泪点,就是儿子在道别后转身跑向荷利安还火机后的拥抱。
这个拥抱真的太真实了,只能说演员演得的真的很好,非常投入,他们俩在互相面前都没有流下一滴眼泪,虽然没有给儿子的特写但是从后来他妈妈和荷利安的谈话可以看出他是有在偷偷哭泣的,荷利安也在拥抱后转身哭泣,这真的是把父子之间的关系写得淋漓尽致,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心里却已经波涛汹涌了。
最后我认为导演非常厉害,虽然影片只是讲了这短短四天的相见,我却仿佛已经看见了荷利安这不羁放纵的一生。
开始以为是喜剧就点开看了,结果看完整部电影我从来没乐过。
因为,在男主身上,我看到了自己。
导演在细节处理上很细腻,很耐人寻味。
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
几个细节印象深刻:1/男配的几次欲言又止。
(表情细节刻画到位)男配来看男主是有目的的,但4天过去了,他多少次想和男主谈谈,但到嘴边的话都化作沉默中的眼神里。
他不是不想挽留男主,他从不舍到理解到帮助到最后带走男主的狗,他心理经历了很多。
2/剧院老板开除男主。
在这个情节里,剧院老板在进门前手里拎着东西,本以为是想送给男主的,毕竟辞退别人心里一定有所愧疚。
可看到老板带上门之前不忘把东西拎走的时候,我站在男主的角度感觉心是凉透了的。
反观男主当时的表情,实话说我是佩服的。
3/男主和男配睡在宾馆里,男配给男主盖被子后,男主把手伸给男配那一幕,我感觉是依赖也是告别,很有仪式感,比拥抱告别更给人一种深情。
和电影结尾男配带着狗在飞机场的背影有微妙的联系。
电影里可以说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两次餐厅遇友人的对比,两次约见寄养狗的主人的对比,男配在往返飞机里镜头表情的对比,男主和他儿子相见的戏也很精彩,男主看儿子的眼神从他灰蓝色的眼睛里能看到好多的感情讯息。
看过全片,不难理解男主的选择,虽然他的表妹开始是不能接受的,但我却觉得男主把自己的一生看的很透彻,做出了一个最好的选择。
佩服他从头至尾身上有的那股平静。
即使孤独,寂寞,绝望,无奈,崩溃,不舍,但他还是选择了安静的,尽可能的努力。
而男配,我怀着无比憧憬,敬佩,怜爱,赞赏,复杂而多重的感情。
他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朋友,有他,所以男主才能安心的走。
都特别对,一个中年男人告别妻儿,在机场等行李,“回归”却是告别好友。
与将死之人见面,“你都勃起了,”对白利落表明两人的深交之谊,再叨几句,发现原来特鲁曼是一条狗。
四天,四天是电影故事的设定时长。
1.友人遛狗(首尾呼应的伏笔),约定拿货(大麻),替付账(表明男主经济状况);2.见兽医,讨论与特鲁曼的离别,友人难以进入(尴尬又细腻);3.见医生(三人对话正反打教科书般),停止治疗;4.买书——吃饭(每次吃饭都有戏)——曾经的伙伴避之不及;5.妹妹出场,看演出,眼神几个回合情愫暗涌(完全不用交代前史,西班牙语也显得如此魅惑);6.一个人住酒店,凌晨四点接到电话,开启免提,对方看书失眠。
(第一夜完)7.见领养家庭a(女同家庭,领养男童),留下特鲁曼(令男主措手不及,与2互反)8.讨论身后葬品(客观产生冷幽默,相反的氛围突出正确的情绪);9.吃饭,染指朋友之妻,获得原谅(对比4);10.演出结束,失去工作(与5连续);11.两人回家一起住,接妹妹电话(暗出场)。
(第二夜)12.特鲁曼暂时不回来(失去原本的任务),出发去阿姆斯特丹见儿子(机上告知友人儿子不知情自己死期将至);13.儿子有考试,晚上同女友看音乐会,生日惊喜变成遗憾失望。
匆匆一顿便饭(因谎言而交代出友人职业背景),儿子却说想回布宜诺斯艾丽斯住一段时间(男主来自阿根廷),说好的小暗示让父子独处却由法国女友进入搅乱。
告别时,儿子回头还火机深深拥抱,我的眼泪就滚了出来(火机这个细节设的太妙);14.回到马德里,纵情喝酒(妹妹也在),两人一起住酒店。
(第三夜)15.早餐,见领养人b(与服务生的小冲突,便搞定出场仅一分钟的人物b设定,并将剧情结果又往前推一步,事半功倍的剧作);16.路遇前妻,得知儿子早已知情(对应13);17.吃饭,尿失禁;18.友人做晚餐,男主表明希望安乐死,妹妹生气离席;19.友人与妹妹回酒店,做爱(四星因此降到三星,我明白悲伤与性的关系,两人即将失去重要的人,只有彼此知道对方的内心有多痛苦,多恐惧,多虚弱,可是……大概我太虚伪吧。
第四夜结束)。
20.男主、友人、妹妹,三人在大堂,没有多余的话,眼神准到无话可说。
21.机场,特鲁曼是你的了。
友人坐在机舱,手握项圈。
拜拜。
一个男人,患了癌症,于是开始安排自己的结局。
当然,他最放心不下的不是别的,就是陪了他很多年的那条老狗特鲁曼。
影片随着一个朋友,兼亲戚的出现,带领着我们看着他的全盘计划。
他尝试把狗送出去,但是最终还是塞给了朋友,尽管朋友没有主动表示要养这条狗,但是他只相信自己的朋友能够好好待它。
尽管特鲁曼要到极地去生活,很明显这应该是特鲁曼最好的归宿。
他似乎心血来潮,又似乎蓄谋已久,花朋友的钱,突然去了儿子所在的城市,为儿子庆祝生日。
他自己没有钱,还从朋友那里拿了一些塞给儿子,让他和女友去高档餐厅庆贺一下。
他始终没有告诉儿子真相,而儿子也一直跟踪着他的检验报告,但是彼此都没有说透,只是在临别拥抱中,儿子流泪了。
尽管表达的方式有点不尽人意,但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最有意思的是当他找到自己罹患了癌症,走到了尽头,身上有“死亡”的味道。
但是,在餐厅里,多年的搭档见到自己装作没看见,所以他很生气,因为这可能是最后的见面了。
而另一个曾经被他戴了绿帽子的好朋友,他都不好意思见对方,对方却走上来跟他说话,安慰他。
于是转身他勇敢地上前跟人家道歉,对方也接受了(当然这也可能因为是他的缘故,对方和妻子离婚后又找了个更好的女人),他好像放下了心头的大石,高兴起来。
尽管他对自己即将变成很少的一堆骨灰感到悲伤,但是又买不起那些大棺木和墓地,幸好朋友打算为他支付。
他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而是偷偷跟人家买了可以结束生命的药物。
但是,不管如何,朋友私下里说:为他感到骄傲。
为什么呢?
想想,当了一辈子戏剧演员,曾经也是风流倜傥,肆意青春,到如今能够这样冷静,有条不紊地面对人生的终结,也算是了不起了。
记得有一篇文章,一个医学专家谈了一个问题——癌症而死其实是最幸福的。
因为有时间可以交代好一切。
似乎只要不接受化疗什么的,靠吗啡制止痛苦,靠安乐死选择离开的时间,的确还是比较舒服的。
而突然死亡,虽然不至于太痛苦,但是没有时间去梳理自己的人生,没有去完成一些心愿。
中国人传统最喜欢的“寿终正寝”,其实反而是这个专家认为的,衰老而死,那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历程。
我的外公,九十多岁,进入又聋又瞎,渐渐衰老着,行动不便,虽然五脏六腑还很健康,但每天的生活却是非常痛苦的事。
有点讨厌男主那副嘴脸!不知为什么!如果是我,会怎样选择告别人世呢?会害怕么?希望自己会勇敢!只是怕那些深爱的人承受不该承受的痛苦!
满脑子想的都是俺的好哥们儿,一会儿我是男主,一会他们是男主。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
希望我也有那种平和心态面对生命的离去。一一告别亲朋故友,和那只老狗,理想的,不完美的,尴尬的,回避的,深情的,都作罢。
平淡如水,温吞适口。勇敢的绝症患者,慷慨的朋友,一条将无所依的老狗。这次旅程的四天,是所有人重新审视生活,走向理解与释怀的一次仪式。2016.10.4 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西班牙电影展映
太一般了
很好的题材 可是把我看困了
如何在保持客气的人际氛围基础上还制造情感冲突,此片给予了不错的答案。面对死亡的猜忌,接近死亡的退缩胆怯,放弃珍爱之物并不比放弃自己容易
相对的冷静和从容,代入感很细微有力。
很多电影都在讲道别,有的山高水长有的情深意重。这场却云淡风轻,以双手交握的姿势、高潮过后的叹息、拥抱时的用力,来了断人与人此生的交汇。人生的末路在意的却是熟人的漠视、旧友的原宥、亲人的不相亏欠与自我的价值。我怕永不相见也怕再次道别,便只能这样以沉默。牵着你的狗,再予你,一次回眸。
Cesc Gay真是西语世界一绝。没什么噱头,点到为止却如此饱含深情。淡淡的幽默和尴尬,相视一笑的温柔和哀伤,不是大刀大斧而是一把小锤子,慢慢敲到你完全心碎为止。两场意外遭遇的餐厅戏说不出来的喜欢。两位叔叔太棒太棒太棒了我所有的眼泪你们都拿去所有的赞美都给你们!
西语听着略违和,不过整个片蛮轻松可爱,基本上能get到笑点
1. 要想躲开好莱坞的套路、程式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欧亚美洲的优秀电影,会觉得世界丰富多样、非大量制造才是有美感、细腻的。2. 好莱坞大概真的是衰落了。
以为是朋友的人却装作没有看见你,以为是痛恨的仇人却真心为你感到悲伤。死亡不是阴沉的长影,是每一次明亮的拥抱,是不道破的温柔相视,是相伴最后的慰籍。年轻的时候想着在一起的日子无限长是美满,可原来感情的尺度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时间,四天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亦能好好告别。如果说再见是不可避免的事,那我不会将最后的时刻苦苦挣扎延长,放手不是忘掉你,在另一个世界我们总能再相见。
足够温情细腻。
自从去了西班牙 爱上了西班牙的一切 但是后面感觉有点乱 可看可不看
主演演技相当不错,虽然确实没啥剧情。不过情绪表现很细腻。每个人都会死,但是被告知了确切死期之后应当如何应对?我们希望谁来迎接自己呢……
Always talking talking talking...
勇敢
片尾sex scene是认真的吗? 我很努力的在看了,但是电影真的很克制,几乎没有起伏的地方,平淡又真实的基友情谊
我又会如何面对死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