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搞笑,像小厂家制作的单线程角色扮演游戏,尤其是前期男主发现警察冲着自己来,想借女儿做掩护各种带着女儿乱逛,女儿觉得他有点奇怪的时候,我感觉他女儿头上都快显示怀疑值了。
也不能说谁降智,因为大家都是靠运气和巧合推剧情,哪怕到最后妻子自述怎么发现男主是屠夫,那推论都十分勉强。
很多人说女明星剧情太多了,我觉得还好,后面女明星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加入剧情和男主拉扯的那段还挺有张力的,可惜太短了,卫生间求助那里过于儿戏。
确实前面很多剧情可以再减少些,增加点男主和家人以及其他人的互动来展现男主在多重人格下的复杂性,不至于让前期的妻子角色和那个一句台词的小儿子跟个不熟的NPC似的。
有些桥段和设定其实还不错,例如男主心理阴影形象下的母亲、抓捕男主的侧写师是一位年长女性,男主在演唱会各种面不改色地撒谎、使得他人信任自己,女明星在车库车中用男主母亲的口吻与男主对抗,还有最后的反转是妻子设下最初的陷阱,都是还不错的设定,可惜没有再细化丰富一些。
比如很明显男主对女儿的感情是很深刻的,最后让俩孩子出现抓捕现场虽然很扯淡,但如果女儿拥抱男主做最后诀别时能哭着说几句类似“别离开我”,然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被妈妈喊走,整个剧情应该会情绪更饱满复杂些。
总体来说是个还可以的爆米花电影,最后男主的反复逃脱挺QTE的,角色扮演游戏感太强了,最后男主又解开了手铐,我都替他累的慌,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种程度难抓的穷凶极恶的罪犯,不说有多少特警应该和他同车厢,载他的车厢内好歹也应该有摄像头,就这么简陋吗?
而且他都已经彻底暴露了,逃能逃到哪去?
当地没死刑的话还不如坐牢得了。
还行,这几年也没啥看的,这部能看。
小孩姐人生以后啥事都可以清淡看待了。
就是怕她还受同学霸凌,毕竟老爸被抓出新闻又嫉妒她和明星唱歌。
小孩弟也傻了,没有很好的心理指引估计以后不行。
老婆演技还是在线的,隐隐约约不对劲就让FBI甄别好了。
女明星心态很不错。
唱唱跳跳还带破案。
老太侧写师只有最后装妈才在线是怎么回事。
以为白发这种装扮很牛呢,原来是这个作用。
(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812期-2024年9月刊原文标题:是爸爸还是杀手【Papa ou tuer】原文作者:Fernando Ganzo
《陷阱》 M·奈特·沙马兰(图源《电影手册》正文)译文如下: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许多人都会认同:只要不谈及个人生活,你可以和另一个影迷聊上好几个小时;相反,在家庭场合中,如果另一个影迷和你聊天,你会尽力隐藏自己的影迷身份。
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库珀(乔什·哈奈特饰)并非影迷,他的情况要更糟:他是一个变态杀手,但没人知道这一点。
因此,在流行歌星渡鸦夫人(莎莱克·沙马兰饰)演唱会上所设下的陷阱对他而言是双重危险:他不仅可能被逮捕,而且他带去看偶像表演的12岁女儿莱莉(阿里尔·多诺霍饰)也可能发现——自己父亲竟是那个被追捕的臭名昭著且嗜血成性的“屠夫”。
众所周知,M·奈特·沙马兰是当今为数不多能同时吸引资深影迷和大众观众的导演之一,他既能打动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影迷,又能吸引《惊声尖叫》的观众,并且他都投入同样强度与热忱。
《陷阱》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它把例外与规则、个人与人群完美融合在同一空间——一个封闭的体育馆。
影片既是一场非常有趣的猫鼠游戏,又是一场哈哈镜般的绝妙幻象。
前者主要围绕在FBI一位精明侧写师(由曾是童星的海莉·米尔斯饰演,她在电影《双姝怨》中饰演的双胞胎角色更为复杂)指挥下,对库珀逐步紧缩的围捕。
库珀为了脱身而采取的手段,无论多么残酷(比如将一个年轻女孩推下楼梯,或是引爆油炸锅导致快餐店员工毁容),都让观众对这位困境中不断摆脱警察的凡尔杜先生【译者注:卓别林伟大作品《凡尔杜先生》中的主角,可参考安德烈·巴赞《巴赞论卓别林》中的精彩论述】产生一种非常原始的认同感,他就像《不死劫》(“不可阻挡”?
【inarrêtable——译者注:《不死劫》法语片名“incassable”词意侧重物理上无法摧毁,“inarrêtable”则侧重行动上无法被阻止】)主角的负面版本,而这一过程充满了深刻的讽刺:为了在女儿面前维持父亲的形象,他用荒谬的借口来伪装自己的行动,然而这些借口却无意中逐渐实现了女儿与偶像渡鸦夫人见面的梦想。
一切始于购买一件限量T恤时从一个多嘴的售货员那获取的信息,最后演变成了登台表演甚至前往后台参观。
于是乎:库珀越是努力掩盖屠夫的身份,屠夫就越是将他塑造成一个理想的美国父亲(售货员甚至对他说:“我欣赏你的价值观”),即使他所用的手段务必恶劣(比如让人相信莱利患有白血病)。
与屠夫这个绝对的边缘人物形成对比的是大众、流行和偶像文化。
随着追捕的进行,电影也逐渐聚焦于由导演女儿萨莱卡·沙马兰饰演的流行歌手(这也表明父女关系对导演至关重要),她最初从到达体育馆的通道中被看到,随后又从远离乐池的座位中被看到,尽管巨大的屏幕在播放她的现场表演,但依然显得遥不可及。
悖论在于:在电影中,这位遥远的明星代表了一种更直接的认同感。
任何看过35岁以下艺人重大演唱会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们经常在曲目之间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生活困境、痛苦和创伤,以寻求与观众的共鸣。
沙马兰在影片中将这一场景呈现得淋漓尽致:渡鸦夫人邀请全场观众原谅“那个伤害你的人”,并在成功完成这一宽恕行为后举起手机点亮灯光。
于是,闪烁的灯光如星星般围绕着库珀,他惊讶地见证了这种宽恕与大众的同情,而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很少见到规范与边缘的对抗被如此本质化【essentialisation】地呈现。
尤其是,渡鸦夫人将利用社交网络(就像《玻璃先生》结尾那样)来对抗屠夫的聪明才智,通过点亮大拇指和浮动的爱心图标建立一条互助链:这种社区性的希望,让人想起《水中女妖》的情节。
《陷阱》 M·奈特·沙马兰(图源《电影手册》正文)然而,如果从这种辩证关系中推断沙马兰会得出一种理想主义甚至简单乐观主义的愿景,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不要被他的幽默感所欺骗:尽管电影开场镜头直接与《拜访小屋》中最后一幕(一个父亲和女儿在车里听歌)相连,但这正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同样的绝望,导演认为即便如此,也有必要探索在不可避免的命运面前,人类情感所能带来的可能性。
令人惊讶的是,女儿与被揭露为怪物的父亲拥抱的那个场景,在最狭小的空间里集中展现了灵魂最深处的光明与黑暗。
家庭成为了自由与牺牲之间不可能的选择,而爱情如果得以幸存,则是一种真正的奇迹。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沙马兰电影中那些恐怖或创伤性的母亲形象(就像在《分裂》或《探访惊魂》中一样),这并非只是又一个希区柯克式彩蛋:生活要么是悲剧的,要么就根本不存在。
《陷阱》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种焦虑【angoisse】的永恒重复。
如果影片带有笑声,那正是那种无法回头的撕裂之前的嚎叫【hurlement】。
【FIN】PS:①《电影手册》812期评分表中手册编辑对《陷阱》的评分(四星制):
②沙马兰《陷阱》被评为《电影手册》2024年度十佳第9。
其中: Fernando Ganzo(副主编;本文作者)评委年度第1; Pierre Eugene评为年度第4; Philippe Fauvel评为年度第5; Elie Raufaste评为年度第5;Raphael Nieuwjaer(《Debordements》主编)评为年度6。
影片开场的氛围营造得相当出色,男主角在演唱会现场的困境中,既展现出好父亲的形象,又暗中策划逃脱,同时逐步揭露其变态杀人狂屠夫的真实身份。
我原本满怀好奇,想知道男主角将如何巧妙脱身。
然而,自他逃脱的那一刻起,影片的节奏似乎开始失控。
男主角竟然是通过恐吓一位知名女歌手,利用她的高尚品德,以一个陌生人的生命为要挟,成功逃出生天。
这位女歌手瞬间化身为正义使者,不顾个人安危,不仅帮助男主角逃脱,还勇敢地前往他家中进行智斗,通过直播拯救了那个陌生人,并引来警察,这样的高尚行为让人难以置信。
男主角通过地下通道再次逃脱,本应远走高飞,他却选择假扮警察接近女歌手,好吧,这是电影常用逃跑套路,可以理解。
女歌手在堵车时设法引起路人注意逃脱,勉强可以理解,但是男主困在车里,被群众和警察团团围住又逃出来了,这牛逼的有点过分了吧!
更让人意外的是,逃出生天的男主角突然放过了女歌手,女歌手的戏份就此戛然而止。
紧接着,男主角又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妻子,其神出鬼没的行径令人咋舌。
此时,影片来了一个反转,妻子通过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怀疑丈夫是杀人狂屠夫,于是设下陷阱,报警说屠夫会出现在演唱会现场,验证一下自己的丈夫,如果丈夫被抓也算为民除害了,如果没被抓也算打消了自己的怀疑。
这个反转还算巧妙,解答了前期的一个小谜团,即警察如何得知屠夫会出现在演唱会现场。
然而,最后揭示这又是FBI侧写师设下的陷阱,这位一直气场强大其实没啥大用的老太太利用男主角的心理阴影将其擒获。
影片以悬疑片常见的套路收尾,男主角在警车上的邪魅一笑,预示着可能的反转和续集的铺垫。
总体来说,影片前期悬疑氛围浓厚,后期反转虽多,却略显刻意。
本周,由《第六感》导演M·奈特·沙马兰执导,乔什·哈奈特(《黑色大丽花》、《黑鹰坠落》)主演的惊悚电影——《陷阱》将在北美上映。
该片此前定档在8月9日,现在提前一周上映。
意味着它也将同漫威的《死侍与金刚狼》角逐票房。
电影讲述男主角库珀带女儿去看一场音乐会,却意外发现他们正置身于一场由警方精心布置的追捕变态杀人狂“屠夫”的猎杀行动中。
当一场欢乐的盛会突然危机四伏,变态杀手正潜伏在人群之中,伺机而动。
那么到底谁是杀手?
报道称为了电影,导演沙马兰真实地举办了一场演唱会。
Lady Raven由沙马兰导演的女儿Saleka出演,她也是一名新出道的歌手。
整部电影用主演乔什·哈奈特的话形容,就像是《沉默的羔羊》乱入了泰勒斯威夫特世界巡回演唱会。
电影背景与创作灵感该片灵感来源于1985年由美国政府策划的旗舰行动(Operation Flagship)。
这是由美国警局和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局联合组织的一次诱捕行动。
1985年12月15日,应一家虚构电视公司发出的邀请,逃犯自愿前往华盛顿会议中心领取两张免费门票,观看华盛顿红皮队主场对阵辛辛那提猛虎队的比赛。
在这次诱捕行动中,101名潜在逃犯被抓捕。
除此之外,电影主人公库珀的双面生活也是看点之一。
表面上他是一位富有爱心的父亲,一位为社区服务的消防员,而在私底下,他也是一名“毫无同情心”的连环杀手。
那么,人性中的同情心到底是自然产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是否有人真的缺乏同理心?
这是导演沙马兰在影片中试图探讨的问题。
关于导演导演M·奈特·沙马兰一直十分高产。
而且他不仅拍电影,也拍电视剧。
不过,在影片质量上,除《第六感》外,沙马兰导演的电影评分一直参差不齐(总体评分不高)。
在葡萄牙宣传时,影迷朋友高举《天兆》的海报,并称这部电影是他们的童年阴影。
在豆瓣中,沙马兰导演的作品7分以上的不多。
最近超过7分的电影还是2018年他和詹姆斯·麦卡沃伊合作的《分裂》。
严格来说,沙马兰导演的电影不算恐怖类型,归为惊悚电影比较合适。
个人认定的恐怖电影还是需要有非现实和超自然的元素,而沙马兰导演比较擅长塑造形形色色“不正常”的人,他创造出的主角通常具备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典型作品可以参考《分裂》和《探访惊魂》。
在沙马兰导演的作品中,观众时常会遭遇人与人之间信任动摇和意外突然出现的时刻。
例如,当你来到久未谋面的亲友家做客时,你开始怀疑,这许久未见的亲人真的是你的亲人吗?
当你在路上突然碰到一个陌生人,他朝着你微笑,做出很有礼貌的样子,同你打招呼,他真的是正常人吗?
当有人突然冲进你的家中,告诉你外面的世界已经崩塌,到处都是怪物,只有和他们呆在家里最安全,你会相信他吗?
当你开始怀疑,惊悚就开始了。
剧场+谍影重重bgm+斗智斗勇+穿插打斗血腥会封神。
可以后半场崩了。
歌星报案无脑,无逻辑男主演技yyds,微表情,怼脸拍代入感十足,让我看的时候非常沉浸父爱+变态,双重人格不是演出来的,太牛了演技。
男主身材颜值太帅了。。。
不像坏人哈哈前半部分压迫感十足!!!!
可惜后半部分。。。。。。
血腥呢?
想看屠夫前传哈哈第二部能否来个逃出去屠夫哥前传?
可以搞个ip感觉最后,fbi人不少,压迫感到了,就是没打斗最后是电击枪?
也没个响,真没劲入坑了男主+导演,算是现在越来越太多套路片的小清新。
完!
一部电影一定是想跟我们表达创作者本人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东西都不是虚的,而是我们每天眼见和触及的。
所以我们的电影和欧美的电影就不是一个味道,因为天地观、宇宙观等等都不一样。
这个电影我觉得挺好啊!
其实如果你不了解Christian culture,你是不太可能看懂这种电影的!
我觉得节奏、音乐都挺棒的,演员咋看都不像坏人。
我需要去补一下“双重人格”,犯罪心理学啥的。
这个电影没有怎么展示主角的残酷血腥一面,我想也是在告诉大家:好人也有恶念。
(只是一般人没那么极端)。
“赎罪”、“救赎”是西方文明非常核心的观念。
那个老太太的话“我(完全)接纳你”,代表了christian里 GOD FATHER的角色。
男主内心的善恶纠缠,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还有他的病态人格形成的原因,都是每个人分析自己心理和性格形成起源的模板。
心理是非理性的,起伏和循环的,可以看看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她的书写着“不屈不挠地追求的人,是可以得到救赎的”。
好的电影应该让我们学到知识,认识自己,并且突围,每次看清自己特别是幼年的经历如何影响自己,都是打碎身上沉重枷锁的一环。
世界是个巨大的陷阱,因为我们只看到世界物质的一面(并且为此耗尽一生)。
到最后我们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站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被骗了。
这世界是一个陷阱,你必须绝望和挣扎,你才有希望。
在电影里,我们看见主人公和警方(还有妻子)互为陷阱。
对警方来说,抓不到他——就是陷阱。
很显然,男主人公并不快乐,内心也没有平安。
他需要的不是坐牢,他其实需要心理医生。
当然,如果有“完全的接纳”(那就是无条件的爱——这是christian的核心概念之一),加上他的“悔改”,他就会被救赎或者说医治。
(电影里演出的舞蹈我觉得看着好不舒服,有点僵尸的感觉)。
女明星的勇敢让我惊讶。
最后男主角大概率是跑了?
但是电视新闻又说他进监狱了。
这里有一个悖论,男主在外边虽然是自由的,但是他其实是在自己内心的监牢之内。
他自己是自己的监牢。
如果他进了监狱,虽然没有了自由(包括“作恶的自由”),但是他的心灵应该恢复平静、平安和自由。
(否则他就不是正常人,而是罪犯)。
恶就是施恶者的报应。
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爱也是爱的回应,自由也是自由的酬报。
从大的角度来说,男主人公要么进监狱改造成“好人”,要么自己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收手,也是变成好人,要么作恶最后走进黑暗,没有好下场。
在大善大恶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站边。
我们内心的监狱恐怕比外面的监狱更可怕。
只有把我们内心的恶关进监狱,我们才是自由的。
老太太戏份太少,但她才是主人公的救赎,而不是监狱。
全片看下来前面剧情还挺好,直到男主为了逃离会场 向女明星表面身份 胁迫女明星带他离开 这一段开始的剧情全面崩塌,他有没有想过 他离开之后人家女明星转头报警他一样完蛋,知道他和他女儿外貌 也知道他和他女儿名字,你躲着 但是人家找到他女儿 也就等于找到他了,他永远成了一个逃犯 跟输了没有区别 男主演技很不错,就是剧情不太行
礼切沙也马兰(M. Night Shyamalan)非常memetic。
从迷因学角度来看,他代表的文化意涵演化得非常迅速。
由「I see dead people 暨剧透《鬼眼》(The Sixth Sense)死全家」变成「沙也马兰式扭桥」到「扭桥烂片王」,其实短短不过廿几年。
沙也马兰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锐意制作能感染大众的商业电影,却不愿从俗。
即使自2015 年的《凶访》(The Visit)后走上更独立的路途,亦依然看到他戮力平衡商业与艺术。
不过当剧情稍为过火,就难免遭人话柄。
是好也罢,是坏也罢,他的作品从没有令人失望——粉丝和批评者总会找到讨论点,亦总会找到下一个沙也马兰的专属meme。
沙也马兰算是老匠了,编导和客串的长片差不多二十部,大部分属于悬疑和惊憟类型。
坦白说这两种被视为次一档、俗称「B 片」的类型,虽说有一个特定的框架可依循,有一个比艺术片容易量度成功与否的准则(例如沙也马兰完成《凶访》后,希望把抵押自己大宅筹钱拍成的产品卖给发行商。
他聪明地安排了一场有观众的试映场,让大片商看到观众的反应,继而成功把影片卖出),却因为制作成本偏低,B 片作品多且滥(尤其在串流平台盛行的年代),要自成一家殊不容易。
沙氏新作《圈套》(Trap)难得在今趟走了一条高难道的路径,把最大的惊喜(surprise)——寻凶,换成了一个悬疑(suspense)点,在电影开首不到十五分钟便把凶手谁孰告诉观众,然后再看他如何逃出生天,与他的追捕者,一位FBI 的疑凶侧写专员斗智斗力。
当然一开始就揭破谁是凶手,到了今天也不算是大突破和新颖的处理手法。
但商业和大众化的电影较少会挑这路线,是因为写一件悬案或侦破谁是凶手的电影,观众比较容易投入查案者或受害者的视点,却很难投入施暴者的视角,更莫讲要放下道德枷锁,去尝试理解他们。
惊栗大师希治阁(Alfred Hitchcock)的几部经典,都试过从凶手的视角去讲故事。
他导演的作品《夺魄索》(Rope)、 《电话情杀案》(Dail M for Murder)和《触目惊心》(Psycho)等,都是打从一开始就向观众透露谁是真凶。
这种桥段的设计把悬疑感拉长,令观众不断的猜测凶手何时落网之余,亦会担心眼前的(几乎所有)人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而作为喝希氏奶水大的沙也马兰,这次亦采取这种叙事策略。
《圈套》饶有趣味之处,在于它在凶手活动范围被收窄,追捕者愈追愈近,圈套愈收愈紧后的剧情。
导演选角准绳,起用了相貌不算精致,却令人感觉她并不像表面上简单的Alison Pill 作为连续杀人犯的妻子。
她独守空房时的表现,不难令观众在她老公远逃时,臆测她会否才是真正的幕后玩家,一直操纵着精神状态不稳的屠夫作奸犯科。
即使撇下她参与与否,凶徒强调他的屠夫生涯从来没和圆满的家庭生活重叠,却因为老婆的误会,无意发现自己的另一面,犯下他唯一一着不慎。
所以电影的名字,指涉的可能是一个形而上的圈套,而不是警方布下的天罗地网——自小给社会灌输成要成家立室,形成压力和心理扭曲的「圈套」。
刚好饰演FBI 调查员的老戏骨Hayley Mills,演出过的一出老电影,名字便叫作《天伦乐》(The Parent Trap)。
电影本来可以非常完整,偏偏《圈套》的后三分一,即尝试探讨「家庭」如何影响行凶者心智的部分,却慢慢走调。
先不讲电影前段的一些瑕疵:例如每次凶手拿起对讲机,就恰巧听到发号司令者如何设关去阻拦他递逃;又或是为何一个女歌手,无端端会狠下决心要逮到凶手。
电影结尾部分死唔断气,看得人非常不耐烦。
可能是导演大想头,想复制《思.裂》(Split)和《异能仨》(Glass)的成功,把《圈套》拓展成一个多重宇宙,所以总要留一条尾巴,令凶手消遥法外,予人事件并未完结之感。
但这个安排非但没有令电影的余韵增强,却只有画蛇添足的累赘感。
如果导演能果断一点,《圈套》的成品可能会更好。
其实要拍续集,自圆其说,把屠夫解放的方法多的是,能把《不死劫》(Unbreakable)的Dunn 复活,拍成「东铁177 号列车三部曲」(Eastrail 177 Trilogy)的沙也马兰,犯下这种蠢错,坠进multi-verse 的圈套,实在是令看者大惑不解。
我看过的第1573部电影,《陷阱》我给7.6分。
这次沙马兰没玩高概念,用最普通的方式把《陷阱》的故事带给观众。
沙马兰选择开头就把悬念拉满的处理方法,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演唱会作为开展情节设计的场景,无形中把紧迫感推向观众,全片沙马兰对反转的设计真是得心应手,非常娴熟,值得肯定。
乔什·哈奈特在《陷阱》中表演极为精彩!
值得反复观摩!
沙马兰《陷阱》年度必看佳作!
Q群:887834755,本片已翻译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