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总说好莱坞电影自甘肤浅,到底事实如此还是偏见所致,一时半会也说不清。
《未来战警》从一个绝妙的科幻主题出发,试图通往人性,最终又难以避免地滑落到寻常的科幻动作惊悚,有点可惜。
②未来人人都用上了机器代理人,街上型男靓女摩肩接踵,都是工业的皮囊,原生人类躲进阴暗的房间任凭臃肿颓唐,倒是个御宅族的狂欢世界。
③后来男主日常拯救世界让所有人逃过一死之后,犹豫片刻又毁掉了所有机器替身,他只是单纯希望自家黄脸婆别总是宅在家里。
全世界的机器代理人同时失控,东倒西歪遍地狼藉,这大概是全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了。
20190507
人人都爱美,这种人类本能,实际上是自然界优胜劣汰延伸到人类社会中的选择结果。
但人都是会老的,无论曾经容颜多么亮丽,也躲不过岁月的摧残。
所以关于《未来战警》机器人代理人的设想,我想一定也是编剧和导演出于对美丽的一种追求和担忧。
虽说心里美要比外表美可贵,但不可否认,外表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吸引异性(现代社会都包括同性了)的重要方面,是“一见钟情”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对一个人的喜欢往往是从一个人的外表开始的,帅哥美女向来受人待见。
但若只是因为如此,喜欢的仅仅是一张人皮而已。
别怪我说的有些残酷,看看电影里给机器人做美容,从耳朵旁轻而易举将脸皮撕下,露出的是冰冷的机器。
少了这层皮,这些机器人是由同样的设备制造,从同样的流水线上被组装,彼此没有差别。
同样,真正的人类呢,从生理结构上说也没有任何差别,也不过是骨架之外蒙上一张人皮而已。
莫要小看这张人皮,它能让你走在街上换得太多回头率,能轻易换取少女的芳心,能让大款心甘情愿从腰包里掏出大把钞票。
美丽的外表可以降服一群人,可以毁灭一个国家,其杀伤力并不亚于原子弹。
所以太多人留恋自己年轻时的面孔,也有太多人为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
当未来有一天真的存在机器人代理人,我相信会如电影里一般风靡起来。
但那时的真感情会去哪里了呢?
恐怕这样就再难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了。
这部电影如果深究的话,其实存在许多漏洞,人物的符号化十分严重,剧情走向也并无多少惊喜,但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内核上,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
我们都希望外貌完美,但切不可因追求形象之美而忽略更加美好的情感。
导演在电影里有意识地将机器人做得僵硬冰冷,面无表情,即使它们从外表看毫无破绽,但当你在大街上被这些“人”撞得东倒西歪而它们丝毫没有反应走过去的时候,我相信你会怀念泼妇骂街的壮观场景。
看完此片:1. 满大街都是帅哥美女啊,说白了,每个人都意淫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动充气娃娃;2. 你能想象,我们亲爱的农民兄弟,躺在家里,让充气娃娃去耕地的场景么;3. 心理学规律:现实中的帅哥美女,比如布鲁斯维利,虽然老掉牙,但是还是自信满满的把充气娃娃设计成自己的样子,显示出对于自己样貌的无比自信;现实中的丑男丑女们,则反之。
4. 布鲁斯维利的充气娃娃和他自己对视的时候,我就一闪念:我靠,虎胆龙威与第五元素的对决!
5. 国庆之际,中国的地位明显提高,一般美国科幻大片,除了纽约,遭殃的城市无外乎:伦敦、巴黎、东京;此片中,居然是伦敦、巴黎、北京!
北京二字的发音还巨标准,我靠,好莱坞大片也玩国庆献礼?
6. 本片纯属娱乐,各位不要推敲,一推敲就死翘翘。
哥我结束一天的工作,再次从电脑前起身,眼睛离开屏幕的那一刻,望向真实的物体,感觉有点茫然。
突然间发觉,周围的人都在讨论偷菜,有的人为一个虚拟物品被骗可以不远千里寻到骗人者网吧大打出手,也有的人会因为获得一个仅仅由代码组成的图片形式出现的东西而暗自窃喜几天,却对周围的事物不再关心,关心偷菜甚于关心丈夫孩子,关心在网络世界做大侠而在现实中是一个失败者,关心假的东西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却在现实中属于三级能力残废,哥突然感觉,我们都被某种奇怪的东西劫持了。
更加深我这个感觉的是对比起某些对网络上流行事物不太感冒的某些兄弟,他花在现实生活中的时间也就更多,相反地虽然他在侃大山摆龙门阵时少了那么些谈资,但是他利用那些时间做了更多其他的事情。
我已经不记得花了多少时间在无意义的观看他人回帖对骂,而放弃去玩琴、看书、听音乐了,事实上,拥有了这个网络身份,许多人开始肆无忌惮地做自己不敢做的事,说自己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反正避无可避时页面一关,一下线,谁也不知道ID后面的那个鸟人是谁,游戏中PK你可以笑着做,被打死你还可以关心下自己发型乱了没,输了可以再来,这或许就是这种代理游戏的上瘾之处吧。
但哥真的累了,每天对着电脑,一时的满足换来的是很久的空虚。
我的现实生活呢?
我要去逛逛酒吧,听听歌,看看真实的CD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下mp3,我就算出去找个仇人干一架干个青红紫绿的,也比在这个凳子上对着屏幕诅咒别人祖宗,用几个炫目的技能杀掉某角色来的真实得多,有痛感的多。
不是你真实的体验,你永远不会感到那种揪心的疼和畅快淋漓的快乐。
哥是时候unplug一下了。
为了避免冒犯,先说个玩笑。
中国人呢,借一半的脑给外国,然后说怎么搞个50%的繁荣出来shallitbe。
然后的就没有然后,某天美国人公开承认,除了美国以上的国家都不能出口作家。
有关议题可能令人作呕。
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其实是恕我罪过污秽可憎的。
这个是关于狗人。
道理其实不是越讲越明,这个好像消化,有人认为道理优先,但大肠经。
有人讲理优先,坏胃肠道。
并无用最终定义的琐屑,道理是拿出来讲,不是用公共厕所多寡的。
所以有的道理摆弄通顺,有君臣有宰助的,本质不在讲而通鼻窦,熏着的就是其道所在。
这样还要说,恕罪不关注公厕地标。
有些道理是污垢令人憎恶。
你还在吗蛔虫,说业务在何处。
一个在过程之中的处所是可憎,毕竟他进行的有些即将腐化或者成为渣滓。
银行在说制度上的准备金。
拿到现成,比如对某些人,需要全讫,对于其特殊的,有时就有半额。
那么活泛的观点在主要还是次要?
这个没有用过电子支付的可能不明。
有一些明明就极为糟粕的,但是还无法抗拒,因为这代表去现金的。
狗是不用钱袋的。
文化、艺术,道德容易倒人胃口,因为他已然成了过场的摆设。
没有不空泛的伦理,没有不沾花惹草的教育。
之所以事情变成,假如没有了就仿若候鸟缺翼,或者没有面包渣在所谓人皆共处如常,或者因为这些在忤逆一个大幻梦罹,称传名城人皆受辖制的看押场所,只有在这里盲人可以兴誉师长。
因此这个时代的,着要为立身应命的,就是颠倒分淆。
这些是文明引号,这些是共知破折号,这些是恢宏复古引用蝌蚪文。
我曾不知这些看来不古板的会否被废弃。
古板是因为到了排泄物的弃置场所才一文不值。
总要有人对于理解基于一文不值的立场。
其实作为过程有多数自然以为不被允许的都是存在了,而这些做作的匹夫小人变得必须与独夫民贼不相等类语。
假如说意义必然如同其占有的意义(地址)同等,文学是为了名声,诗学是为寻求争斗,在意义之外还有存在吗,如果没有了现在意义的国家,才是某种程度的伊甸园,绝不印度或者其他军政府所能企及。
经济和教育在分化异端作为一个情形没有太大的积极(效果)。
结果是什么,大狗民自然知道了。
如果一定要衡量标准,安居乐业不(上)过(下)佚丢。
文学和文字上必然互为悖逆。
假如如戏言,我们可以传承那不属于自身,但因此自我就无从不为遗忘。
侥幸这个不加指责的话,实际贩送故纸而已,而这就导致不自命狗的又召唤部落刷新纲领协议(原地载ru人外挂)。
实际上有时作为文化的中立缓冲,用语言作为假借生命的被造物、但也为了避免庸俗的可憎无明,因此必须采用“观念(是什么到时因人而异)”即他所采用的蒙蔽之谓。
到后来不套路和有模式被引为迂腐语焉不详。
这假如能作为人思,当然属于哲思,至于有多少朝代照搬失范,实在不是诸葛'引喻失义'首计。
因此夹在半途之中,指事情进展不到有其如同响动的或者投照阴影的,实际上日子变得如同入狗次类,到底现实有没有自令其无限关联递生系统。
这个描述起来令人不齿,因为就属于放骚。
一直认为东西方如果能联系,旨在统一败坏一套正经的统治,那么遇上不能用异常事态衡量,就嘴边祖先在上?
然后拼命唾弃之。
说别人是走路喘气的轮子,总不见得达不到特别超高看的等格存在,所有文人相轻现在因为要传文相龊吗 ?
世界变化,然后足不出户。
在家开锁,上网买战车。
总或者之后,有所谓人的频段,和狗的节目,如同频率和员工重复使用,必须有言在先记典这些,不然措手比如一时失忽。
SDMS评分:74.5 分挺喜欢这个电影的创意,人类用代理机器人来完成日常的一切事务,这样既能够让自己的容颜变得完美,而且也不用担心什么意外事故、暴力事件,因为代理机器人的损毁只是一个机器的问题,和它的使用者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个创意本身有点像是《黑客帝国》和《异次元骇客》的结合版,但是从故事风格来说,《未来战警》更接近于威尔·史密斯的那部《机械公敌》。
属于那种新科技造福人类,但同时也埋下隐患,最后由科技自己革了自己的命的套路。
这个创意本身蕴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反复讨论的议题,比如一个人的灵魂和肉体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
请容许我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假设我们都认为林志玲是美女,芙蓉姐姐是丑女。
然后当我们无聊开始性幻想的时候,如果对象是林志玲的话,我们会幻想得很high,但如果尝试用芙蓉进行幻想的时候,我想有的人可能会吐出来的。
然后现在科技让情况发生了变化,假设现在林志玲和芙蓉姐姐都买了代理机器人。
但是林志玲觉得自己太美了,从没有试过丑女的生活,所以她买了一个芙蓉姐姐造型的代理机器人。
而芙蓉姐姐则买了一个林志玲造型的代理机器人。
这个时候,你在夜店同时勾搭上了这两个代理机器人,两个都愿意与你上床。
然后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当你和芙蓉姐姐造型的机器人上床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满足林志玲的性需求;而当你和林志玲造型的机器人上床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满足芙蓉姐姐的性需求。
那么提问:你愿意和芙蓉姐姐上床,还是和林志玲上床?
开个玩笑,这个电影确实表现出了人类虚伪的一面。
我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对白:“人类已经对代理机器人上瘾”,这成了人类的一种疾病,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所以我愿意为这个电影伟大的创意和反思精神鼓掌,但是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我不得不说,编导的功力不足毁掉了一部本来可以成为经典的科幻电影。
大凡成功的科幻电影都是通过无数微不足道的细节而支撑起来的,这里我们可以随便地回想一下:在《少数派报告》中,那些怪异的交通方式,那些神奇的身份识别系统,那些变态的意淫性服务提供商;在《水世界》中,那些人们关于泥土的交易,那些人工岛上的居民关于配种的需求……正是这些细节让我们领略到那个假想世界的魅力,并且心甘情愿地相信那个世界是有可能存在的。
而在《未来战警》中,诸如此类的细节寥寥可数,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两处,一个是关于整形美容,一个是关于几个机器人在拿电棒电自己来作为“吸毒”。
导演的着眼点始终是在一些肤浅的,能够刺激到人的意识的那些地方,而在一些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角落却很少呈现。
更可悲的是,代理机器人是一项关系到十亿人的产业,而那些没有代理机器人的人群想必也有几十亿。
所以当这两个群体发生对抗的时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但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汤姆(男主角)在被革职后,气冲冲地跑到了没有使用代理机器人的群落里,直接去逼问他们的领袖(一个黑人)。
然后,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根本不是几十亿人和几十亿人的对抗,而更像是一个城市里的两个帮派,一派是拥护代理机器人,一派是不拥护。
导演没有能力表现出那种一个族群和另一个族群的对抗,他只能够表现出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对抗,这让这部电影的格局马上就缩小了。
所有问题的可解释度也缩小了。
想想那部经典的《人类之子》吧,阿方索·卡隆是如何用几个细节而把末世的感觉给表现出来的,大到整栋楼的人都往下扔垃圾,小到一个墙壁上的标语,这才是大师级的表现力。
而《未来战警》只不过是说了一个还算有趣的故事,所有外延的东西,它都没有办法表现。
所以到最后,《未来战警》只是长得像林志玲而已,实际上,我们还是上了芙蓉的床。
这部电影是由罗伯特·范蒂迪(Robert Venditti)的漫画小说改编而来。
我是先看的漫画,再看的电影。
中间情节基本一致,但是有很多关键的地方不同。
最大的改动要算结尾了。
漫画里男猪脚为了让妻子不再沉迷于surrogate的虚幻中,最后选择了杀掉所有的surrogates。
当他兴冲冲地赶回家,以为终于要跟妻子真身相见的时候,发现又老又丑的妻子已经无法忍受,自杀身亡了。
这是我原作中最喜欢的部分,男主角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去拯救妻子,而在在结尾发现自己的努力全部是一场空....可是电影却成为了大团圆结局,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
其次,原作里人类那个黑人领袖就是1个普通人类,不是surrogate,但是电影里他是疯狂科学家的surrogate之一。
这个改动比较有意思,可能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
还有,原作里的疯狂科学家并不想伤害人类,他的目的只是想消灭所有的surrogates,让人类恢复正常的生活。
杀人武器什么的原作里也没有。
也就是说即使surrogate死了,背后的真人也不会死亡。
电影改了很多。
不过奇怪的是电影里面action的部分非常之少,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讨论...这大概是比原作更深入的地方吧。
嗯,挺有意思的电影。
电影假设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未来——人类已经发明了一种叫“代理机器人”的成熟技术。
它们可以定制,外表和活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没有人工智能(这样就避免了反叛)。
你可以像买件衣服一样购买它们,带回家。
然后,你只要在家里舒舒服服躺在躺椅里、戴上一个智能的头罩,你就可以与它们联接上,可以用脑电波自如地控制代理机器人的动作、行为、举止、表情。
于是它们走出家门,替你做你应该做的一切事情——驾驶、购物、工作、娱乐——几乎所有的一切。
你可以通过它的眼睛(实际上摄像头)是看到真实的世界。
它们,就是人类的替身。
那时的国家早已通过法律,让代理机器人可以代替其主人出席所有主人应该出席的场合。
发展到了后来,整个社会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人类,在街上、办公室、百货商店、超市里,甚至战场、迪斯科厅、电影院里,充斥的都不是人类,而是他们的替身、代理机器人。
那么人类在哪里?
在家里。
舒舒服服地躺在某个房间的躺椅上,头上戴着头罩,眼睛被遮盖着,在操纵着自己的替身。
所有人类不再接触,他们都“宅”在家里了。
这是宅男宅女们的多么理想的未来世界!
遥想当年,我小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得亲力亲为,打瓶酱油去粮油商店、买书去新华书店、看电影去电影院。
现在呢?
网上什都搞定了。
出门要坐车、花时间、看天气,多麻烦!
鼠标一点,万事解决了。
我本来生性不喜欢凑热闹,现在索性就“宅”在家里了。
连超市都搬到网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出门呢?
现在看了这部电影,我开始把“宅”再深入思考一点——要是“宅”到人和人都不接触,会怎样?
“宅”到连家人、夫妻都不用面对面相处,会怎样?
宅到整个社会都没有活人了,会怎样?
人类真的变成了寄生虫吗?
我想起那个笑话——外星人考察地球,回去汇报说,统治地球的是一种爬行动物,形状象长方形盒子,四个腿圆圆的,跑得很快,喝的食物叫汽油,它的体内总有一种叫人的寄生虫。
我还想起那副漫画。
人从猿开始,从四肢着地开始慢慢进化,直到直立行走,再到坐下来打电脑,到最后眼睛突出、背佝偻着、四肢拖地,又给进化回去了。
看了这部电影,想想这些笑话,有点笑不出来了。
假设一下,有代理机器人这种好东西,我会舍得不用吗?
不可能。
我出门怕感冒、怕空气污染、怕别人酒后驾车、坐飞机怕掉下来……用一个替身替我做事,那么就算天塌下来也不怕了。
对外形不满意?
当然了,没有人会对自己的面容完全满意,尤其我现在想减一两肉都那么困难,如果用一个替身,想要白皮肤就白皮肤、金头发就金头发,想要多苗条就有多苗条!
而且永远保持在23岁的年龄!
与此同时,我的头脑还在不断增值,这样的身材面貌加上我自己实际年龄的头脑,真是美貌与智慧并重,这该是多么完美!
危险、挫折、失败、羞辱、丑陋、拒绝……这些负面的感觉全部抛开!
就让代理机器人去承受吧!
我们只需要安全舒适地躺在家里,头戴眼罩,就可以享受一切!
不过~再想想,这是真的吗?
这不就像带个头罩玩三维立体的游戏一样吗?
人生真的变成了一场虚拟的游戏……在《黑客帝国》里,人被机器控制,终其一生,被泡在营养液里沉沉入睡、虽生犹死。
只有脑部在被机器引导的虚拟现实中活动,误以为自己还活着,就此耗尽一生——不是也差不多吗?
不同之处是,黑客帝国里的人类是被迫接受这个命运,而这部电影是人类自己选择这样的命运。
人们即使觉得有点不妥,但因为实在太舒适和方便, 所以就选择了继续依赖~照电影里面的台词说,是上瘾。
宅成这样,还是有点恐怖的。
我倒不是抗拒这种发明,但所有的一切科技的便利是为真实人生服务的,而不是侵占真实生活本身。
我知道我可以躲在虚拟的空间里面很长时间,但我毕竟还是要出来——我需要出去走走,闻闻花香、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
除了网络的交流,我也需要交几个真实的朋友,看着她们的眼睛,彼此心领神会。
我也要用自己的舌头去尝试最美味的食物、最辣的火锅和最新鲜的蔬菜,品尝真实的现实的滋味。
无论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多久,每次我醒过来照镜子,都会发现自己更老了一点;即使不出去淋雨,我也会生病,甚至是严重的疾病;在虚拟世界里面我无法谈恋爱,因为不知道对方真实的模样——如同我自己,对方在网络里面不过是“扮演”更好的自己而已;我知道我依然会经历各种死亡——自己或者别人,我们每个人都躲不过这一天,如果没有预先的排练恐怕很难承受。
这些都是作为人类必须承受的一切,我们始终躲不过。
我们在虚拟世界里的时刻不过是暂时的迷醉,但醒来还是要面对一切。
如果我们沉溺太深,我们将像那个打完电玩就直接跳楼的小男孩一样——他以为他还在游戏的世界,一抬脚就可以跃下十几层的高楼。
于是在现实的世界里他肝脑涂地。
所以~我们这些喜欢“宅”的男女们,如果有一天真的有这种机器人,你可以使用它,但绝不能把让它替你过你的人生。
你的人生,只能自己亲身经历,否则,你将真正地虚度此生。
微小的切口—最佳的角度近年商业科幻片所惯用的视角无非两类:启蒙性的人工智能、机器、温情的说教式;或者是宏大性的未来、统治的渲染式。
代理人无论从风格、画面、人物设定、情节架构似乎都经不起推敲,但是这部影片的精彩并不在此,他抛弃了主流商业科幻片历来的主题:1有关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形成于人性的矛盾; 2有关对机器过分发达导致的对生存环境的破坏;3:有关机器具有自我意识后,人类存在受到威胁。
影片立足于缝隙间,躲避了启蒙性的说教,也避开了宏达性的渲染。
对人的意识的游离性与机器的机械性这两个关于人与技术的微小切口展开叙事。
以此为基础,影片展开了人性的探索。
1.人类突破了西方争论千年的话题:打破了肉体的牢笼,走向精神的自由。
人类也因此逃避了衰老,疾病;日常行为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2.与传统强调人自身的锻炼相反,经过蒸汽机、汽油机、电动机、智能电子系统。
这个世界假器发展到了极大值。
3.由此产生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人伦道德,价值判断。
4.假器的发展所导致的人存在的意义?
5.技术时代下人性化的转向?
6.技术发展是否有极限状态?
未来的某一天,科技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只需要躺在家里,戴上特制的头盔,就能把自己的思想链接到另外一个躯体,你可以跑,可以跳,可以哭,也可以笑……所有这一切都是如此真实,就像你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等等!
这情节很熟悉啊,不就是《阿凡达》吗?
非也,非也!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类似《阿凡达》,但这是一部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它的主演是我们的光头老布:布鲁斯威利,它的名字叫做:《未来战警/Surrogates》。
然也,然也!
这个中文片名,翻译的跟“阿凡达”一样囧。
但是,此片比《阿凡达》好看。
外?
好看在哪里?
想想《阿凡达》吧。
那些奇形怪状的外星生物,长的跟流浪猫似的纳美人(记住,是“纳美-人”,不是“纳-美人”)……这都什么啊!
卡梅隆是不是请了个兽医来当美工?
都什么审美观啊这是!
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让我们跟随威利老师来近距离观察一下这部《未来战警》。
你能想像一个满大街全是俊男美女的世界吗?
没错,真的全是俊男美女,而且是身材凹凸有致的俊男美女。
没有一个人拥有双下巴,没有一个人拥有大肚腩!
长的最丑的估计就是我们的威利老师了。
这是什么样的世界啊!
我鸡动!!
我内牛满面!!!
多么伟大的导演!
为了一部电影,居然找来那么多俊男美女,容易么!
就冲这一点,我也要给此片打上五颗星!
有点经不起推敲
现实版的avatar,可惜剧本对于故事结构的把握出了问题,悬念到最后揭晓不是因为设置的好,而是故事讲得不好
看到我睡着的片,怎么着也不能得高分吧!用梁SIR的话说是爆米花片
乱轰轰
又一部美国悬疑小说改编的电影,如果把机器人时代的背景换成现代宗教背景的话,那将又是一部达芬奇密码或者天使与魔鬼,难道美国的悬疑小说大都如此?布鲁斯·威利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产演员,再烂的戏都敢节拍啊~
“代理人”这个创意很牛逼啊,好像《阿凡达》也想到一块起了,可惜这片子拍得有点不温不火套路化,最后全体“仆街”是亮点。
挺好的创意拍的一点都不过瘾,可惜了,对了,老布的代理长头发好不习惯,光头真身出马才舒了一口气
烂
编剧是个笨货
有点像攻壳啊。。。
还可以吧,
真是的干嘛要代理人
创意很好
其实吧,我觉得有个代理人挺好的= =
比想象好许多,连贯而且探讨了诸多可能性,但也有不少不合理处,咕咕
这个很像攻壳,但是绝对没有攻壳好看。
花里胡哨儿..
科幻到中年危机到人文关怀
人的一切都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也是杯具啊
满大街帅哥美女啊耸肩,真想看博士的心愿((*・∀・)ゞ→→代理人和人类全部灭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