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了本周全美电影票房第二名的The Ides of March是一部揭露人性与政治黑暗的影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美国竞选的阴暗,政客的尔虞我诈,不是男主角们政治理想主义的破灭,而是两个男人与一个美女实习生的关系所引发的情绪以及故事冲突。
电影开始的时候,出现了青春亮丽的美女实习生端着两层装满咖啡的纸盒款款而行,来到竞选总部的一组长镜头,当时让我觉得似乎多余。
因为我一直以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扮演的州长与他的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一起与竞选对手勾心斗角的政治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才知道这部电影与那个美女实习生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两个男人与那个美女实习生的关系也是水落石出而将剧情扭转,人物之间的感情与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从克林顿与实习生发生性丑闻以来, 好像美女实习生都成为了政治电影的佐料。
正如这部电影通过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嘴所说:“你可以让一个国家破产,你可以发动不必要的战争,但是你不能睡实习生!
”(you can bankrupt a nation, you can start unnecessary wars, but you don't fuck the intern), 这句话绝对总结了克林顿与布什两任总统的根本不同。
布什让美国破产,发动两败俱伤的战争,但是因为他没有睡实习生,而成为了一个美国政界与人们认可的总统,相反,克林顿在任的八年尽管让美国一跃成为财政最富有的国家,第一次不仅没有赤字,国库还有盈余,但不幸的是他的裤带不够紧,使得他政治荣誉身败名裂成为了美国最让人尴尬的总统。
这句话也多少总结出美国政治的经典,一个总统只要不睡实习生就是好总统,而反之亦然。
在这部电影里, 因为总统经选人州长不小心步上了克林顿的后尘,使得原来在与对方竞选助理明争暗斗的政治游戏中被利用而失去职务的州长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得到了一个卷土重来的翻身机会。
最后,他得到了他从政一生的最高职务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主任一职,而州长也得到了美国总统竞选人提名而得以参选总统。
然而,那个因为天真而相信权力男人而被这两个男人都睡了的美女实习生却长眠地下,成为了政治权力斗争最大的牺牲者。
政治和美女在美国从来都是政客们最大的诱惑以及最怕的弱点,而在政治大选中却不凡点缀了演讲与竞选的无聊与郁闷的亮点,那些为了政治理想或者自身价值而奋不顾身的美女实习生们,而她们的下场都绝对不如她们的姿色亮丽,尤其对那些越过男女权力与性的底线的美女实习生们。
正如这部影片中的美女实习生Molly最让我扼腕感叹,一个年轻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埋葬在政治竞选的阴暗之中,埋葬在两个男人的互利中,不被人提及,也不为人在乎。
如果没有Molly,也就没有了这两个男人最后取得的地位,也就没有了这部电影的源泉。
然而,这个只有二十岁的女孩子,一个连生命最灿烂的年华都没有经历过的女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成为了男人与政客的牺牲品,能不让人,尤其女人感慨!
在电影的结尾,另一个同样青春亮丽的美女实习端着装满咖啡的盒子款款而来,仿佛是Molly的再生,走在充满尔虞我诈的政客中间,成为了西装革履的男人灰之间的亮色,而这朵鲜花在政治的权力与利益的残酷相斗中,又能绽放多久呢?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不管美国也好,中国也好,政治都是男人的特权,而女人都是拥有特权男人的玩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导演的乔治•克鲁尼想说的,已经不是政治这么简单的事情了,也因此,让我对他的深刻充满了敬意。
这部电影通过政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权力上面勾心斗角的残酷,为此而相互出卖相互牺牲的野心与欲望,身居要位的男人对于女人的诱惑,婚姻的出轨与自我理想,自我价值的牺牲。
这是一个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的社会,一个让人充满悲伤的世界,仿佛暗淡的人生,并不因为璀璨的鲜花的绽放而更加亮丽。
而在这个因为时光流转而显得生命短暂,因为人性的灰暗而扼杀生命的鲜活,从而让人几乎感到绝望的世界里, 女人的价值如果不是通过男人的光彩而体现,就是因为男人的光彩而毁灭!
这个电影还有一个令人难忘之处就是扮演两个男人的演员都是那么的充满了魅力,充满了帅气,不动声色之中控制了整个局势的发展,整部电影的光辉。
尤其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仿佛就是为电影而生似的,在不动声色之中讲演技发挥道极致,在沉默无言的寂静中将气场发挥到极强,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败在这两个男人手中,成为他们牺牲品的女人可能此生无憾吧,由此,恐怕又是导演对今天这个冷酷的社会投掷的无声一笔,愿意为这样拥有权力,样貌的男人牺牲的女人恐怕不计其数,而自己却恍然不知!
想到这里,我不禁心态灰凉。
注:英文片名Ides of March的意思是指三月中旬的意思,Ides 来自于拉丁语,根据罗马日厉Ides 意味着一个月中间的那一天。
在现代英文中, Ides of March通常指公元44年罗马皇帝凯撒被自己手下60名议会成员刺杀的日子。
英国文学鼻祖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朱利亚凯撒其中的那句名言:Beware the Ides of March已经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
现在看来,这部电影以这个名字命名,意味深长。
绝对不是电影的中文翻译《总统杀日》或者《选政风云》那么简单。
在这部电影中, 对政治充满的理想和勇气都因为政治游戏的手段而死亡了,理想主义的纯真死亡了, 对社会与男人充满的幻想的女生死亡了,而这些死亡都是充满着背叛和利用,如同公元44年凯撒议会对他的背叛和刺杀!
如今,这个社会中,没有背叛的除了死亡的还剩下什么?
(这只是我自己的观影感受,不是影评,是因为140字写不下,所以这样记录) ①在中国人看来,米国这点勾心斗角耍阴谋太小儿科,所以整个电影显得小题大做...也是和真正好电影的差距所在②这么多超级好的演员,高司令、菲利普·塞默尔·霍夫曼、吉亚玛提、玛丽莎·托梅、埃文·蕾切尔·伍德(虽然不是我的菜,但真是太美了)都是我看到很开心的演员③连克鲁尼都像模像样,不过厨房一段还是演技见拙④那个小样的社交哈佛男和不知道什么裔的源代码坏科学家男,都是我不喜欢的演员⑤吉亚玛提最后和高司令见面的转折没处理好,有突兀了一下⑥制作当然好,也是我喜欢的节奏和处理,而且演员都这么好,这些都没话说⑦政治有太多不可告人、自欺欺人、但是迷人、也迷惑人、而且营造的光鲜,不用太在意,其实那些可以营造的光鲜,都不用在意
街面上的风言风语大家都听到了没?
乔老爷又从道上出来啦,而且又拉着兄弟们风光凶猛地干了一票。
为了保持观影时的新鲜感,从这片放出风声开始我就坚决拒斥一切新闻与剧透,于是在片尾看到Directed by George Clooney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得,就这么一行字,关于这片子我所有的疑问几乎全部解决:这牛逼哄哄的卡司怎么来的,Charlie Rose/Rachel Maddow之类眼高于顶的媒体人怎么肯纡尊降贵出来客串的,残酷丑陋的政治斗争之类苦逼蛋疼、人见鬼愁的题材怎么会找到投资方的,以及乔老爷为毛会专程从意大利的豪华别墅/受苦受难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道主义前线/狗仔队的八卦镜头里探出头来临幸哦不眷顾你我她的。
要知道,乔老爷现在可是誉满全球财富五车的社交小蝴蝶哦不大壁虎,在忧心世界和平人类生存全球经济稳定等等严重问题的间隙还要抽空更换女朋友,一年最多两部片的速度自小金人到手起已艰难保持多年,所以他一出手,自然全美国的眼睛就都虔诚地瞪了起来。
除去对老爷的各种fangirl心不谈,这部片子有点可惜的是对于非美国观众来说,故事背景和世界人民的生活距离的确远了点,什么民主党初选、候选人辩论、超级代表、普选区和专选区、竞选运动、提名流程之类,难道要跑去纽约时报的政治版先苦心学习一下不成?
但是如果对美国政治稍有了解的话,这部片子不失为一部相当不错的政治惊悚片:情节发展顺利迅速、人物行为基本合理、并且结尾也掐得十分恰到好处,尤其是Ryan Gosling的人物写得好演得也好,不能不说是给司令来年申奥的可能性加上了一块重量级的砝码。
往严肃了说,这片子讲的是政治黑幕人性污点正直青年的残酷成长,但其实这也就是个简单的从(动机可疑的)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心心眼到最终一点点触及曾经心中的偶像丑陋真相的故事。
所以这电影还是有共鸣的吧,这种从无知脑残粉成长为冷静理智局外人的事情大家估计谁都经历过,只不过应该不至于用”丑陋“这么严重的词语来形容而已。
几年前,Ocean时期的乔老爷一度和Steven Soderbough走得很近,还一起成立了制片公司,但09年两人却和平分手各奔东西,搞得大家好不困惑,现在我想应该是有答案了:心高气傲的Soderbough大概是不满乔老爷借合作之名悄悄偷艺,所以干脆甩手走人,但乔老爷偷学的本事还是颇有点样子了:某些透视镜头、灯光对比的设计还真有点鬼才的样子,只是比起鬼才的漫不经心,乔老爷毕竟还是太刻意了一点——风格这种东西,好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一般的是挂在皮肉上的,而乔老爷的导演之路现在只是刚刚走起来而已,要说风格还需继续磨练。
卡司的稳准狠真是让人过瘾。
百老汇攻占好莱坞的演技双雄Philip Seymour Hoffman和Paul Giamatti永远是高手出招不留痕迹,我尤其喜欢演每个角色都带着他招牌的那点神经质却每个角色都风格迥异的Giamatti,一个阴险却不可恶的人物身上微妙的悲哀在不多的几场戏里暗暗地剥开了放在你面前,不容你不暗暗叫好;Hoffman也照常犀利,在他的口齿伶俐和自大底下你永远都能找到那一丝英雄气短的悲叹,同样是戏份不多,但是也同样值得观众真心鼓掌。
让这俩人来演对立竞选阵营中的同一角色真是合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出来实打实的棋逢对手之感。
女演员里面Jennifer Ehle阿姨最近出头露面的机会是不是多了点,难道是百老汇的戏都闲下来了,不过就一场戏而已,估计一天也就够了,而且这个人物对故事背景的作用大于对情节的作用,所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Marisa Tomei也赶来帮乔老爷的忙,一个丽塔斯基特式的角色尽在掌握;Evan Rachel Wood值得特别表扬,实习生Molly的遭遇演得着实让人同情信服,于是最后竞选顾问的眼泪也掉得顺顺当当、合情合理了。
才貌双全成长迅速的半大小子高司令老师是个不太使劲但是有爆发力的演员:说话的口音软绵绵,看人的眼神软绵绵,连走起路来都是一副软绵绵的不急不火样,但是需要他感情上、演技上做到位的地方那是绝不马虎的。
看着他在各大电影节/首映式/慈善活动上羞涩迷离、小媳妇一般软绵绵地跟在老奸巨猾的乔老爷身后,有些人开始默默掏出小笔记本儿把他的名字加到克鲁尼帮庞大的名单里——其实这就错了,当年放着迪斯尼的大树不乘凉而甘愿跑到独立电影的沙漠里独自生存的高司令才不会想要和乔老爷的新鼠党搭上一丝一毫的关系,他虽然目标不是呼风唤雨的多面手,但也总想做一头好莱坞高山上的头狼,独来独往,接的都是没人想要的片子,可演出来都是让人艳羡的好角色。
司令近年来出入奥斯卡提名名单的频繁度足以证明他是个好演员,他只要度过了年轻气盛爱惹事的这一段儿(前几天好像还看见说他在大街上打架来着,啧),离成大器的日子一定不远。
说回片子本身去。
The Ides of March是个源自古罗马历书的典故,指的是”三月月圆之日“,也就是凯撒被刺的日子,但片子里面被刺的到底是不是凯撒,恐怕还有待商榷。
政治斗争永远是表面冠冕堂皇实际黑暗残酷的,而不会两面三刀口蜜腹剑的人是做不了政客的,所以……个人崇拜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如果讲着拯救人类的场面话的光明骑士和愚蠢昏庸的大草包本质上都和你我一样只是为自己利益而奔忙的蚁民的话,把全部希望放在“英明的领袖”身上,无非将会是又一个鸡飞蛋打的丧气结果而已。
“她什么都不勒索,为什么”“因为她才二十岁”德妹之死在剧作层面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死,无辜的鲜活生命的离去,预示着冲突即将升级,人性将不断下降,手段会愈发卑劣,而理想早已被抛在一旁,“你是我最好朋友”在冷面的映衬下成了空名和无意义的一个音调。
觉得高司令一开始只是有些贪小便宜,无伤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把女记者当朋友其实只是利益交换,比如在被挖墙角时犹豫了,比如满脸写着想上德妹)。
自己被炒时瞬间爆发暂时失控,德妹却真的就因为他的暂时失控自杀了(害怕自己跟州长的事被曝光)。
德妹的死(突转)让他冷静下来,带给他恍悟,只不过他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成了一个合格的政客。
“英文片名Ides of March的意思是指三月中旬的意思,Ides 来自于拉丁语,根据罗马日厉Ides 意味着一个月中间的那一天。
在现代英文中, Ides of March通常指公元44年罗马皇帝凯撒被自己手下60名议会成员刺杀的日子。
英国文学鼻祖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朱利亚凯撒其中的那句名言:Beware the Ides of March已经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德妹的遭遇)如同公元44年凯撒议会对他的背叛和刺杀!
”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無神論者,我不信猶太教,我也不信伊斯蘭教,說起我的宗教信仰,我所信仰的叫做‘美國憲法’”。
電影開始了,充滿了政治意味,雖然這一類題材一向不討巧,但是《總統殺局》卻從政客入手,引導我們走進一個城府頗深的選舉漩渦之中,帶著極具諷刺意味的戲劇化色彩,無時無刻都把喬治·克魯尼的憤世嫉俗給表現出來,只是你別當真,它只是一部電影而已。
影片原名“三月十五日”字面意思為“三月月圓之日”,源自於古羅馬典故,從莎士比亞開始用來代指凱撒被刺的日子,寓意政治鬥陣的密不透風和黑暗殘酷。
所以,片中的每個政客都不可能是善良的,至少在好萊塢的電影人眼中是這樣子的。
故事發生在2004年的美國大選時期。
它充滿了好萊塢式的套路來講述故事,深入到核心的不是一個政客多麼超群的“豐功偉績”,喬治·克魯尼故意把暗箱操作、桃色糾紛這樣十分具有商業化的元素融入到電影中,多了一份懸疑色彩,少了一絲嚴肅和沉悶,也正是如此,電影雖然沒有給我們多少驚喜,卻十分的好看。
政治本身就充滿了隱蔽性,倒過來看這部《總統殺局》卻過於的直白。
人物的秘密被殘缺的人性所暴露,私欲和假面似乎被放大了很多倍,人人需要自保,做事需要謹慎,政治一詞裝入了太多的貶義詞之後,電影卻顯得十分的無奈,雖然故事具有張力,卻不能改善它局限於一種批判的狀態中,加上那些灰暗而陰沉的基調,《總統殺局》還是過於的消極和負面。
說它具有現實意義,倒也不敢斷定,畢竟政治可以很複雜神秘也可以很簡單公開,只是處於這些事件中的人物,他們作為主體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來保持自己的形象,說好聽點叫實現夢想,說難聽點就是城府過深。
好在故事基本上建立在一個比較真實的基礎上,不然那段桃色事件和媒體參與也不會像是在影射“萊溫斯基事件”。
你看出喬治·克魯尼的精明之處。
就算諷刺他也保留了一筆,畢竟在許多人眼中人類就是政治的犧牲品,每個人都被操控,總統也不例外。
“把柄”這種事一旦被抓住就不能鬆手,不折手段,野心勃勃就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雖然它直面諷刺,卻在憤世嫉俗的狀態顯現出無能為力,這就是一盤棋,每個人都會贏,但是每個人都不會一直贏。
電影的群戲十分出彩。
夾雜著冷靜但又具有爆發力的表演,無論是具有領袖氣質的喬治·克魯尼還是亦正亦邪的瑞恩·高斯林相互牽制著,在緊湊的故事下兩人的表演下充滿了劍拔弩張的對決,加上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保羅·吉亞瑪提、埃文·蕾切爾·伍德和梅麗莎·托梅等一眾演技派襯托,電影保持了高水準的精良製作。
雖然《總統殺局》的路線非常的普通,但是不妨礙它的精彩,或許每個人都是政治家,所以才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一些讓人嗤之以鼻又無奈為之的“大道理”。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为腾讯所撰)“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穆斯林;我不追问上帝,也不跟随安拉。
我的信仰十分简单,那就是《美国宪法》”。
追光灯打上了体育馆舞台,烘烤着斯蒂芬.迈耶斯那张年轻又充满自信的脸。
他迈上这场棋局,像最大的那个王后一般矗立在麦克风后面,以为自己是决定风向和胜负的上帝。
政治这场游戏,对和平年代无处挥拳的激情年轻人来说,刺激极了,有趣极了。
然而,他却只是在为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候选人迈克.莫里斯试音,他是莫里斯的新闻发言人,才华和欲望都毫不吝啬抛出的急先锋。
这个锐不可当的棋子,出现在这部本名《三月十五日》的乔治.克鲁尼最新导演作品之开头,在接下来的90分钟里,不幸的发现自己真的置身一盘很大的棋,而且是毫无话事能力处处被人摆布的小棋子。
作为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开幕影片,它或许也能拉开另一盘很大的当代电影棋局,至于影片本身是不是会像斯蒂芬那般成为昙花一现的急先锋,还得看在随后几天中与其他厉害棋子的厮杀情况。
选举的机制、民主的细节、语言的障碍,这对现场众多的华语媒体可谓是一道不小的坎。
影片结束后,几位内地媒体人试图交流几处自己没能明白的地方,却发现对方一样一头雾水。
这让我想到去年美国中期选举时,我那位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的老同学飞赴旧金山时,被海关盘问“干嘛来的?
”同学自信的答复:“Observe Mid-term Election”(中选观摩)。
海关官员却冷冷的抛出一句:“我都看不明白,你们能懂?
”政治,哪怕对参与其间者,都很难看明白。
它始终是一盘很大的棋,一场盛装的假面舞会,阿谀奉承、勾心斗角。
等到影片中那位持中左立场的民主党竞选人莫里斯(乔治.克鲁尼饰),为逃避某种符号化的责任,更为给公众一个响亮而容易的记忆点,而真正说出“我只信仰《美国宪法》”时,作为其幕僚智囊团的保罗.扎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发出一声作呕的讪笑,可当莫里斯回眸一望时,又极其习惯的竖起大拇指:“哥们,说得好!
”克鲁尼执导的这一场选举,以直接电影的样式(梅索斯兄弟开创的让当事人置身焦虑事件而顾不得摄像机镜头的纪录片)展开,展现的对象却是那个年轻上进的新闻官斯蒂芬(瑞恩.高林斯饰),并赋予他一段办公室恋情。
深夜显示为政府部门的来电,让看上去很美好的爱情迅速卷入政治阴谋中,直接电影也随即成为传统惊悚片。
于是可以进一步为剧情赋予最经典的莎翁式阴谋和复仇结构了。
克鲁尼的好莱坞演技派伙伴们,也像是真正各怀鬼胎的总统班底一般,粉墨登场,各自将斯蒂芬这颗棋子逼入绝境。
影片根据博•威廉曼(Beau Willimon)的百老汇舞台剧《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改编,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初选阶段,威廉曼曾担任过民主党候选人霍华德•迪恩的竞选幕僚,舞台剧也就根据他的那段经历创作。
其实早在2007年,乔治•克鲁尼就开始筹备这部影片的拍摄,“适逢奥巴马当选,人们对当时的政治情况普遍感到乐观,相比之下,这部电影显得愤世嫉俗,不合时宜,因此我们决定将拍摄计划暂时搁起。
结果不出一年,乐观情绪就被现实蒸发殆尽,于是拍摄这部影片的时机来临。
”这么看来,乔治.克鲁尼本人像极了影片中的新闻官斯蒂芬,对新鲜的奥巴马时代充满期待又随即陷入疑虑甚至失望。
然而,对政策的失望,从来不会让入戏过深的赌徒抽身离开政治棋局。
挫败感裹挟着阴谋论,以电影为媒介和明星人气号召力,乔治选择开始一次简单直接的美国政治解剖手术,可怕的政治依然有趣而刺激。
至于和中国观众那道显然存在的鸿沟,计划中的内地发行方显然有信心去尝试逾越,比如把不明所以的英文名”The ides of March”(原译《三月十五日》)改为向普罗大众市场靠齐的《总统杀机》。
就连某英文媒体也在评论中认为,这样一部片子适宜代入世界各国的政治处境,意大利人能在欧元区萧条中思考是否该继续跟随美国这套体制,非民主国家更能有着相应的对比。
这片为什么才6.9分呢,做职场教科书、成长指南都嫌太经典啊。
看了下排名靠前的差评都是认为政治情节bug太多,哎呀大家不要那么抠政治的东西嘛~邓爷爷都说了,能学到东西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呢!
Rule No.1:身处成人世界,任何小错都不能犯。
关于这一条,呵呵呵呵,我亲自试过水。
也是关于信任。
某次在老板面前说了些关于另一位同事的事情,不想那位同事非常介意,即使我传给老板的是正面的信息,他也自此认为我不值得相信了。
然后呢?
然后我就少了一位朋友。
电影里Gosling(不好意思他在我眼里永远只有一个名字XD)冒险去见对方的竞选经理,事后才告知自己的头儿,却不想被头儿捅给报社。
当Gosling发现真相告密者竟然是自己的上司的时候,编剧——ta-da——George Clooney写的两人对质的词儿太棒了:--Why’d you meet with Duffy?--I made a mistake. I made a stupid mistake.--No, Steve, you didn’t make a mistake, you made a choice. --You called me and left a message to call you back, it was important. When I did, you told me to forget about it. You chose not to tell me. Why’d you make that choice?--Because Paul, I didn’t think it was important.--Oh, fuck, yes, you did. But you went because you were curious. Because you felt flattered, because you felt special, to think that Duffy wanted to speak to you instead of me. Because you thought yourself, “Maybe I can get something out of this.” Because it made you feel big. —你为什么要见达菲?
—我错了,大错特错。
—斯蒂芬,你不是犯错,你只是做了个选择。
你打给我留言说有重要的事情让我回电,我打回给我的时候你却说没什么。
你选择不告诉我,为什么那样做?
—我觉得它不重要。
—你当然知道这事很大条,但是你好奇,所以你还是去了。
你心想达菲想见的是你而不是我就有点飘飘然了,以为自己很特别,想说可以套出点什么料来。
你觉得自己是个大人物了。
一点小心思在老狐狸面前无处可遁,这就是姜是老的辣呀。
所以,切莫耍心机,切莫犯小错。
小错铸恶果——电影里Gosling要不是偶然接了个半夜的电话,这点小错足以让他淡出政坛。
Rule No.2:普通人要么按规则出牌,要么按规则出局。
普通人特指Molly以及广大单纯又有点小聪明的新人们。
作为一个小小的intern应时刻谨记爹娘的叮嘱:安分守己,不要去招惹是非。
如果不是跟governor在门口聊了那么久,就不会有怀孕堕胎一系列的事情;如果不是一早想跟Gosling上床,就不会有后来城门失火化身池鱼的非命。
真真的,在经验值技能值武器装备都还没level up的时候,好好待在自己的级别里打打小怪吧。
关于这一点,Molly的爸爸在葬礼上的致辞挺值得背一背的:You always hear people talk about events out of sequence, the order of things. There is no greater grief than a parent laying their child to rest. 我们总能听到人们说反常的事情,不寻常的事情。
没有什么能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悲伤的事了。
She was a little girl trying to make it in a very grown-up world, a world where every mistake is magnified. 她只是个想在成人世界里努力奋斗的小女孩。
在成人世界里,所有的错误都被放大了。
【此句脑补加粗。
】And she was smart and pretty and so, so young.她是如此的聪明,可爱,如此的年轻。
Father, you ask us to accept God’s plan, to not question his judgment. With all due respect, I don’t accept this judgment. She made the world better. Not just for me, but for everyone she touched. 神父啊,你让我们接受上帝的安排,不要质疑他的决断。
但恕我直言,我不接受他这个决断!
她让世界更加美好啊!
不止是我的世界,也包括所有她接触过的人。
当然,这一条并不适合辣手能摧花笑傲到最后的Gosling。
那是运气+野心的产物,不可多得。
Rule No.3:能弥补的错误,不叫错误,叫机遇。
仅适用于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的时候背水一战。
既然已无路可退,不如把它当作塞翁的马来处理。
招式招法不一而具,关键时刻把脸啊良心啊自尊啊什么的甩掉也许就能找到一条捷径。
Gosling就借着这个小错踩上了祥云,不仅顺利地成了一把手,还把他辅佐的州长送上了马,往下走自然是前途不可限量。
也许有人会觉得,Gosling是牺牲了一位年轻的姑娘,Governor的上位不过是权利的交易,对于这一点只能说,肉眼看到的都不是完美,成人的世界背后总有残缺。
恩,这条送给以后说不到哪天掉到坑里的自己好了。
PS:George Clooney这剧导、编得很好呀,情节环环相扣——好吧,可能略显匠气,有些镜头跟台词设计得过于刻意,平铺式的叙述也没Clint Eastwood驾驭得那么娴熟。
但是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到导演跟编剧栏上列着他的名字,依然可以让人兴奋地woo一声,顺便再默默地把他在完美男人排行榜上的名次再上升一位。
或者好几位。
2014年2月17日 @上海LS-微信公众号:shaosling私人微信号:shawsling/个人微博:邵司令呀
还是学生的时候对政客的印象就是一群“聪明的人”,他们站在麦克风前一腔热血,豪情万丈,用“绳命”承诺共和国的未来会在自己执政之下必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例如保证降低失业率啦,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生产力还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供您选择,若这一票不投下去,就像会错过超市的特价抢购一样令人追悔莫及,这么好料的事三言两语选民就能被忽悠吸进?
当然不可能,候选人之间必须火力全开抢下每一个州的选票最后才突出重围杀进决胜局;这不只是在美利坚地图上所标注的各大州上走一遭那么简单,特别是作为胜利关键戏的竞选演说,详细周密的竞选策划必不可少,竞选讲台如战场前线,大到唾沫横飞谈及未来时保证能幸福到没朋友,仿佛被候选人灌输进脑海里的不在只是一座没有恐怖主义的城市,而是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若从小的方面来说,竞选演讲稿上也要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无可挑剔,每句话都要比还珠语录经典,比电影台词深情。
比方当你表达完一个看法,一种感受,您还必须用总结语进行润色来上那么一段“以上就是我的说法,我既不是基督教徒,也是无神论者,你们的信仰如果不影响他人,我就会誓死捍卫,如果你觉得我做不到,或者不够虔诚,那请别选择我”,听完这种一切为人民不求回报只愿当粉笔的段子,瞬间形象又高大了一截都不止。
废话说那么多,可想而知竞选之路听上去还真不比长征容易多少,不止是光凭候选人个人的聪明就能hold住这盘竞选大棋,这必定要有一个公关团队在其背后祝他一臂之力,就像演员需要导演指点,运动员需要好的教练,厮杀进决胜局的候选人也需要这样一群人在关键时刻替他铺起走向白宫的红毯,《总统杀局》是在讲述竞选的时候,更意在突出了竞选幕后的这个操盘手族群的生活。
史蒂芬就是这个职业族群中是最年轻有为的,自己主子在幕前收获的掌声与他在幕后近乎完美的“搭建工作”密不可分,从演说厅灯光角度以及话筒高度是否适合主子的身高,到时不时要给竞争对手制造点麻烦好让他们焦头烂额,每招棋都走的恰到好处,拿捏得当,他或许是那种生来就是做幕僚的好手,这种天赋怕是普通人努力也未必能有所斩获的。
但是业务上的出色并没有换来仕途上的顺利,反而被自己的良师益友惨遭抛弃,原因只是因为他拒绝了敌方阵营的挖角还将对方给的重要情报告诉了自己的上司马克,本该有情有义的表现应该得到的是感激和赞赏,最后却被怀疑有了二心,不仅把他踢出局还甩上一个黑锅之后在补上两刀。
史蒂芬或许是自大狂妄而又风流的,也有野心有梦想有职业操守,可这个时候他的失败与优秀都被无情揉捏成一团,扔进污浊,黑臭的水沟里,只剩报复,仇恨,想撕碎所有曾经对不起过他的人,怨念的积累化成伏地魔的雏形,在他这具充满政治抱负的肉体上开始繁殖。
政坛的水浊而深,凭才华能力公开透明的竞争方式打出全垒打,那绝壁只是在说笑,这里有的是丑闻,黑幕,不堪入目的交易或两面三刀的小人,而史蒂芬被逼入死角并非因为不够聪明,输的是阅历太浅,年纪尚轻没有机会看清周遭一切;当还没有见过悲剧,就相信世界存在和平;当还没有遇到分手,就会相信还有爱情,当还没有遭遇算计还重重被打脸的史蒂芬,他任然是个有信念的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自己的上司也就是团队一把手马克的区别在于,前者并不只是拿钱做事,还敬重服务对象的人品,哪怕此人并无多少治国之才,但坚信自己凭借出色的辅佐能力,必能把他捣腾成好总统;而后者是身经百战的元老,看多了那些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没有像史蒂芬身上一样那么明显直接的野心报复,他只凭经验,小心的当个左膀右臂,多年下来成了州长的心腹。
所以当史蒂芬遭遇信任危机的时候,他给出了这样一句心得:"这个位置可以没有才华,但你必须忠诚。
一旦他们认为你打破了这条用人标准,哪怕在优秀,也要面临三振出局的命运。
出局后的史蒂芬想着如何复仇,内心已被附身的伏地魔占据和控制,受过伤害吃过了亏,像他这样本就潜力无限的货,战斗力会迅速猛升。
恰巧此时他发现和他男欢女爱过的练习生,却怀孕准备堕胎,而这个让她怀孕的男人就是受他敬重,人品高贵的州长大人,最后女练习生不堪忍受精神上的折磨自杀了,练习生的死瞬间让他看清了真相,其实像这样一群选择为选举而卖命的男女,只为能更好的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可是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最后被狡猾的老狐狸们用完后还能不带任何责任的丢弃。
于是得到过教训的半成品伏地魔迅速成长,利用女练习生的死做为筹码与州长谈判。
谁初来乍到的时候都想当个好人,只是彪悍的力量往往存在于黑暗中,变狠毒变邪恶后才容易打开任督二脉,史蒂芬这一招“黑吃黑”让他成功的取代了开除他的恩师,事实证明无论哪一个行业都无法避免后浪推前浪,前浪惨死沙滩的规律。
最后男主一人坐在大厅内,往事大概历历在目,相信他也做好了第二个史蒂芬出现的准备,多年后他会不会也像KO掉别人一样被KO,谁又知道呢。
摸清对手底细,掌握敌人数据,
黑色气息的政治题材作品,关于一个政客幕僚的残酷成长,以一种卑微姿态展示了游走于伟岸与卑劣之间的利益游戏。
纵然制度民主,依然尔虞我诈,权力滋生的除了梦想和欲望,亦有阴谋和丑闻。
冠冕堂皇的救国良策,不过是个人上位的砝码。
无辜牵连的人和因此黑化的人,都是斗争背后的牺牲品,卷入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谁都无法全身而退。
政治自有其道,想做好人那就远离政治,还有远离女实习生。
影片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仅仅是一场政界的游戏,而不是其他,而影片也完美的达到了这一目的,片子的前半段有些沉闷,然而越往后看就越会发现其精妙之处。
配乐和影像、节奏都很赞,是为了政治题材影片而生,安静凝重地讲述政治的无情与人性的黑暗。
直接讓我想到多年前看的《風起雲湧》。
好萊塢拍這種大量台詞的政治電影技術上都滿厲害的。
故事想想其實滿小的,又是一個懷抱天真理想的選戰操盤手和一個和少女亂搞的州長,主角原本是雙方選戰策略下的牲犧品,後來掌握了州長的把柄在權力鬥爭中逆 轉勝利,同時卻也失去了他對政治的理想。
這種政治中理想和現實的掙扎妥協或許不是什麼新鮮的主題,但做為推動戲劇的元素還是滿有效的。
尼玛看不懂。突然起音乐,突然发怒,突然伤心。
为了营造一种政治黑幕与人性扭曲挣扎,结果把政局弄得好像普通人无脑的撕逼一样,所有的行为都是非逻辑,只为了一种所谓的「政治化」戏剧冲突。
boring politics sucks
奥斯卡上肯定没戏!乔治克鲁尼将当演员的经验用到了导演上,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所有角色的表演,尤其的高司令和不同演员对戏时不同的面目,演技细腻的惊人。可惜这部电影没有传达给我们任何新鲜的信息,无论政客们的牺牲、阴谋或者背后的丑闻,一切太老套了,好在人物的利益关系还算深刻。★★★
无高潮
此片是Georgey第二次执导筒吧~难得他提携新人,甘当绿叶~Ryan Gosling也越来越赞,几年前就被众多影评人喻为未来影帝不二人选,近些年外加外形塑造,已成为演技派+偶像派代表人~可惜未能与因《The Notebook》假戏真做且出生于同一医院的Rachel 走到底...
太失望了。
看Ryan被人耍還有那麼點意思嘿嘿~ 與@Mixx合譯中字:http://shooter.cn/xml/sub/190/190439.xml
政治就是没事儿的时候在bb出了事儿继续bb。
修改下 政客大部分都是骗子,流氓。
要不是一起看的 一颗星都不给
这个片子讲述的就是人性的黑暗。为了目标,什么都是可以去做的。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州长,前半段大义凌然,不同意肮脏的交易,但一回身立马和实习生去开了房间。瑞安高斯林前半段忠心耿耿,后半段腹黑得让人毛骨悚然。貌似纯洁的小姑娘在丑闻的巨大压力下只能黯然自杀。瑞安小哥演得太棒了!
本來以爲會是一個"姜還是老的辣"的結局..沒想到~哈哈,是爲了不讓Ryan的影迷失望麼.
实在看不下去……
感觉故事一团混乱。导演似乎想撕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洞穴,却远远没有那种惊人效果。高司令不文艺时,不但一点都不帅,还有些变态阴郁的感觉。
起步一般,中段有板有眼,收尾推得太赶了,没拿出观众想要的张力来,反而把力道泄了。熊腰蛇尾的一部片子,没有太多惊喜。
总体来说xue微有点儿平。但是高司令你实在是太好看了..
前半小时为了剧情介绍有点慢以外其他都相当迅猛无尿点啊!里面的人也是一个比一个更阴险狡诈,善良的人却落得最惨的结局,让人叹息。碰什么也不要碰政治啊。大牌多如牛毛,打酱油的都是大牌。。。
乔治克鲁尼正大步向前!
政治片依然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