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戏。
两条线交叉着推进,一代又一代传承。
吴教练真得是好教练,李庚希的哭戏太可爱了。
赶在冬奥会前看完,期待2022北京冬奥会。
也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
2014年不爱看体育赛事的我,偶然看到了冬奥会。
第一场是女子短道速滑,有些场次会有选手摔倒滑出场外,我问姨爹“会不会有那种选手都摔了的情况?
”。
然后,决赛时竟然三个人都摔了,中国队获得了金牌,可能就是命运吧,换成别人就不会有这个运气了。
仿佛是一种直觉冥冥之中就看到了比赛。
看到武大靖夺冠的那一集时,忽然就涌现了四年前的心情。
因为在去学校前,恰恰也就看了夺冠的这一场。
没记错的话,是大年初四,在姨妈家拜完年吃完饭就要回学校,毕竟作为高三生大年初五就要上课了。
我哥当时博一,走的时候无比羡慕他,要是能啥都不担心接着看后续的比赛多好。
心想读大学就好了,默默算了下一次冬奥会的时间,甚至期待和他能一起看比赛,也还设想过那到时候有机会正是读大学有机会去当志愿者…度过最后的冲刺,高考结束就是无比美好的生活了。
出发前看到了金牌和胜利,我的结果也一定能蹭点好运气吧,毕竟放假前的模考一塌糊涂。
记不清那天有没有晚自习,但脑海里总有班主任老袁站在在讲台上以武大靖夺冠为例子讲了一些内容,不知道是他是作为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出现,还是鼓舞我们,或者是老师单纯地分享一些新鲜事…也许他在我的高三不只一次出现,被记忆将他的形象整合交融到了那天晚上。
冬奥和过年很快就被淹没在了高三的习题之中。
我也没有关注过后续比赛,我也只有这两场比赛的印象,我也只记住了武大靖,但是从未出现在我的作文素材,只是个很厉害的名字而已。
但是再看到,那份心情还是回来了。
与冬奥相遇是在高三,人生即将迎来第一个抉择,在等待一个结果,还在行动。
期待能自由地看冬奥。
四年转瞬即逝,再一次看冬奥,我又要迎来人生的重要选择,我又一次在等待结果,只是行动已经结束,只要等待,我可以暂时地无忧无虑看比赛,老哥也要博士毕业了。
但是这四年,就像是短道速滑的比赛过程,谈不上瞬息万变,倒也翻天覆地了。
比如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回家过年的老哥,还有他的离开。
四年一个周期,有些运动员再也等不到下一个四年,人生的很多机遇和我能遇到的人也在自己的周期里自如更替。
这部剧关于超越,它的意义是运动本身。
我能猜到主旋律想表达什么,但是往往却被主旋律之外的不起眼的细节打动,是陈敬业和女儿在家里吃饭的那场戏,或者是触剧生情。
冬奥会有关短道速滑的超越的意义恰好对上了我成长与选择的关键点,高考还是考研,读书还是工作,超越的意义其实一直在自身。
最近开播的电视剧《超越》拍得真的不错,值得一看 ,而且演员阵容太给力了 !
全是老戏骨我好喜欢,主要不是那种打着滑冰的幌子谈恋爱的偶像剧。
尤其是能把短道速滑这个冷门项目拍得这么真实,从挑选队员到训练、比赛,都不虚写,有一定的考究。
剧组和演员应该下了不少功夫!
电视剧聚焦于备受瞩目的冰上运动项目——短道速滑,讲述了短道速滑小将陈冕(李庚希 饰)凭借热爱和意志,一路从青岛队走向国家队,最终代表国家站上国际赛场,在不断超越中成长,在冰雪速度间燃烧青春的励志故事。
开播第一集,电视剧就带观众重返中国短道速滑运动蓄势待发的时光。
演员阵容让人震撼,细节处理上都很生活化。
2014年的陈冕和郑凯新缔结了师徒缘分,而在过去的与现在的两条交叉时空线里,他们又都是刚刚叩开专业短道速滑世界的新人。
双时间线的叙事倒是真的没想到。
个人特别喜欢马丽在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人设,虽然是一个教练,但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教练。
全剧的一开头就是她推着二八车,去松花江上的野冰场用小游戏的方式选拔天赋出众的短道速滑苗子。
面对小混混的挑衅有理有节,看到了天赋异禀的“郑凯新”两眼放光……短短几个场景,马丽就塑造出了一个爱惜人才,和蔼可亲的优秀教练员的形象。
也从马丽这个角色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代中国短道速滑人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用汗水与意志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
而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从吴庆红到陈冕,一以贯之的是怀揣着对短道速滑的热爱,身负为国争光的崇高使命,燃情逐梦,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的气质。
看到当时的训练环境,以及人们执着坚持的精神状态,更是让人感叹,我国短道速滑的前辈们是怎样被历练出来的。
尤其是每集结尾都很用心地采访了现实中的运动员、教练员,看得我心潮澎湃、肃然起敬,运动员们都太不容易了!
《超越》描绘的不仅是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群像,还刻画奥运精神、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体育强则中国强”, 在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烈氛围中,这样一个热血励志的体育竞技故事,它的后续剧情更加让人期待!
因为看了这部剧,冬奥短道速滑接力的比赛我终于看明白了。
以前就喜欢看,满场飞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得一头劲但也满头雾水,现在终于看明白了,回头来想起来给这部剧写个好评,推荐给喜欢看速滑比赛又看不太明白的我们。
这部剧里讲了两代人两条线的故事,我个人喜欢80年代的那条线,年轻这一代故事比较单薄,但总的来说相当的不错,尤其每集最后的真人采访,真情实感,非常打动人。
没看到的朋友冬奥完了也可以追啊,故事线很好看,全员演技也在线,很不错的,还可以了解速滑的这项运动,推荐!
1989和2014两条时间线来回切换,两代速滑人的心血在北京冬奥会绽放。
第一条时间线:青年胡军和沙溢在黑龙江队相识相知,他们拿了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三,但好兄弟江宏的受伤让他们发生了嫌隙,两人进入国家队后沙溢天分高于胡军,胡军一直做陪练陪跑,为了国家将长野冬奥名额让给了沙溢,然而沙溢折戟长野,胡军退出国家队和青年梅婷结婚,沙溢被退回黑龙江队后状态大不如前,也选择了退役,胡军心里有恨,结婚女儿满月都没请沙溢,沙溢大闹满月宴两人反目,后来胡军从规划局跳到省体工做教练,沙溢本在深圳做托尼老师,听闻母亲去世又回到家乡做体育老师,后来为了从小带大的两个孩子,在师傅马丽的引荐下组建了青岛队。
第二条时间线:中年沙溢带着14年才成立的青岛速滑队,要场地没场地要冰刀没冰刀,还带着从轮滑转过来的胡军女儿陈冕,急功近利的领导却要三年出成绩,只有锦标赛得牌才能保住青岛队,中年胡军(黑龙江主教练)给了机会让青岛队过去合练,为了给罗竹君出气,两队比起了接力,没想到大师姐被黑龙江队冰刀划伤后背送去急救,罗竹君在七台河站拿了块铜牌保住青岛队,陈冕在17年中华杯冒着低烧和队友在女子3000米接力战胜黑龙江队,拿到队史第一个冠军,马丽看着小孩们铲雪安详地去世,陈冕罗竹君入选国家集训队,中年江宏进了国家队浇了三年的冰,陈冕罗竹君通过测试入选三十人大名单,随队到云南参加夏训,向北陈冕参加洲际锦标赛,中途韩国严秀晶使小动作向北受伤,向北带伤冲线保住了中国队参加平昌的满员名额,但状态大不如前,后出国留学,罗竹君停滞不前接受教练建议改练大道,陈冕在跟严秀晶的对决中四次都输给了她,于是回青岛队和胡军一起特训,沙溢继续北冰南展到贵州任教,走之前教了她入弯加两刀的绝招,向北也回来当她的陪练,在洲际联赛首尔站中,陈冕削发明志,面对韩国三人包夹的不利形势下夺冠,最后参加了北京冬奥会。
有多久了,体育题材的电视剧,都是披着运动热血皮的青春偶像剧。
实话实说我也是从陪你逐风飞翔遛弯过来才看到这个剧的。
在这之前我从没看过冬奥会,没看过一次短道速滑比赛,我的关注点永远都在奥运会射击我们枪枪首金,跳水我们牛逼,乒乓球我们无敌。
短道速滑是啥?
不了解。
没看过。
看不懂。
如果说飞翔是青春帅哥靓妹,嘻嘻哈哈,特别明显的摆pose+替身的拍法我也一笑了之,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体育,那只是个偶像剧。
可是看了这剧之后,我有些小激动了,这不是偶像剧,这是在用艺术化的方式描绘短道速滑,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运动界的故事。
我原以为可能这种正剧会有很重的zz宣讲色彩,而事实上,他只是慢慢给我们讲了一个三代短道速滑人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感人的,不是强凹出来的励志,也没有刻意煽情或者热血,只是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有血有泪,一个残酷而温馨的故事。
吴妈是第一代,她可能没有名气,也没有获得任何利益,有的只是对短道速滑的热爱。
无论是省队教练,还是发配做少年宫教练,无论是大腹便便,还是已然白发苍苍,吴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热爱的冰场,她手把手带出来一批又一批的短道速滑人,替她延续她在冰场上未完成的事业。
陈郑江三兄弟,我觉得就是那个时代所有运动员的缩影,甚至不仅仅是短道速滑这一项运动。
老陈是老大,刻苦却缺乏运气和天赋,第一年被人黑受伤,第二年名额有限加上意外都没能进国家队,等第三年终于进了,可是年龄大了,腿伤拖累,进去了也只能给优秀队友做陪练,即使他再认真刻苦,成绩提升的再快,他也只能做一个优秀的陪练。
小时候我也练过体育,我比的那年高手如云,我连个奖牌也没摸到。
第二年因为年龄锁不能比了,参加训练我也只是个陪练。
而我的队友却在那年拿了金牌,即使他的成绩还不如我当年。
即使我那时还只是个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我都还忘不了当年上面来挑人围着我队友转的样子,而我站在边上对他们来说透明的像个空气,即使我手里拿着的奖状上成绩比他还好,区别只是上面写的不是第一名。
我懂老陈的痛,懂那些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却不一定能收获荣誉的痛。
我为老陈的食古不化不肯让女儿练冰而恨的牙痒痒,也懂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辛苦一辈子最后走了自己已然失败的老路的良苦用心。
老郑又是另一种人,有天赋,有成绩,原本是街溜子的他身上有种不顾后果的江湖草莽气,也可能是这种经历和性格使他的决定最终都让他后悔和自责,前面是误伤队友,后面则是在冰场上想要冒险尝试超越失败出局,这些都给他留下终生的遗憾和阴影。
在那个年代,国家和队友把希望全寄托在你一个人身上,而你却搞砸了,这是什么样的压力可想而知。
片尾的真人教练也说了,那年我们拿了5块银牌,一块金牌都没有。
我懂的,没有金牌,在那个年代,可能等于什么也没有。
我想到了刘翔,想起了我们总指指点点他的两次退赛,尤其是他在家门口退赛让国人失望了,丢脸了,却忘了他是第一个在竞赛场上超越人种优势,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他是我们的骄傲。
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别让金牌再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每一个努力付出的运动员,都值得我们的喝彩。
开心教练兜兜转转还是做回了教练,和他师傅一样,将勤勉而热爱冰的孩子们培养成才,他没做到的,他的徒弟替他超越替他完成。
江是着墨最少的人,看到现在大约只能记得他受伤了,失踪了。
可他可能代表了绝大多数的运动员,辛苦训练,但是成绩不是拔尖的,一受伤就只能被淘汰。
一个项目,举国多少人在练,最终能拿金牌的只有一个人,而其余的大部分人就是江,什么都没得到,没名没利,只留下一只跛脚。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
第三代到了小陈,刚刚从雪中悍刀行跳车过来的我完全想不到那个毫无亮点的公主丫头,居然跟这剧里肯吃苦,不服输的假小子是同一个人。
我只能说,是运动让你发光发亮了吧。
属于小陈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继续看看吧,看她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极限。
突然很期待这届的冬奥会了,祝福所有的运动员都加油,为我们热爱的努力奋斗,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突破和荣耀。
看到第十四集,女主真的一言难尽,咋咋唬唬,完全看不出来心思在好好训练上,换个普通家庭背景,貌似也只能在冰场玩玩了,希望后面能有点变化。
父辈线才能真切感受到短道速滑人的信念与坚持,对于欠缺天赋只能不断努力的人来说体育这条道路真的太难了。
陈敬业年轻时候的状态刻画非常到位,演员演技到位。
生活线存在众多交织的友谊就是如此,你希望它纯粹持久,但内心感受却无法永远去平衡,顺其自然想开些或许能轻松一些。
没想到国产的体育类型的影视作品有这样的高品质,几代冰雪人在不断努力锤炼自己,提高运动水平,就像我们的国家几代人牺牲奋斗开创我们国家的新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闪光灯前的一幕,更要将目光广阔的训场,无数人正夯实我们冰雪运动的基础!
当时光轮转在老陈和小陈之间时的无数点滴,每个篇幅后的如纪录片的人物采访,更让人感受到了创作人员的诚意,很接地气的介绍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进程,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礼物献给2022北京冬奥!
最早看演员表有沙溢和马丽的时候,还以为是个喜剧,对不起我有罪。
两条线穿插,80年代的兄弟情真的很让人感动,镜头晃到现代,大家对于夺冠的事情相对压力较小,侯姐淡定地选择退役,朵朵安心回体育局,罗儿纠结但还是转队了,大家拥抱,哭泣,为对方的成长开心,这部分情绪在80年代,几乎没有,虽然我很为你开心,但我不知道我自己还能做什么,所以兄弟反目,大隐隐于市。
人们对于竞技体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80年代,运动员非常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国家,天赋,热爱,努力,最终都幻化成为国家带来的荣誉。
现代运动员,虽然也想为国家带来荣誉,但更多的在于自我实现,我热爱所以我继续训练,哪怕你说我天赋没那么高,但我因热爱而努力,不想离开冰上运动。
运动员真的是个很唏嘘的职业,看到现代竞技体育中,退役的运动员都能有顺遂的发展,群众对运动员也包容而非苛责,强国自信真的在增加。
很想说说这个剧中的女性角色,她们有血有肉,她们鲜活,她们有热爱,有奋斗,有支持,有轻描淡写,也有厚重如山。
没人是只为家庭服务,开心教练的老婆也是十佳教师,且相信自己换个地方仍然是十佳教师,我不为你而牺牲,而是因为我懂你,我愿意为了爱情奋不顾身,这太难能可贵了。
遇到困难我不会反复提起"我曾为你牺牲",而是"老婆在这陪着你"。
成年人,中年人的爱情,好哭。
说说老三兄弟,敬业一生求稳,向北的问题也不舍得花大力气去让她改,为了不想让女儿重蹈覆辙,发挥父权作用不让她滑冰。
江宏因伤退役,虽不埋怨大家,但心有芥蒂,消失了半辈子。
只有开心教练,年轻时不懂得滑冰对他的意义,教练和敬业/江宏的陪伴以及付出,让他觉察到自己肩负的压力,然而当他真的成为教练,他却是对竞技体育理解的最透彻的,青岛队的去了国家队,他就功成身退,他的工作仅此而已,侯姐不行了他默默陪伴,你想滑就一边做助教一边滑,你不想滑就安心做教练,他克制,他隐忍,他发现问题,他解决问题,他对他的小朋友们亦师亦友,只想承担"让三亿人参与冰上运动"而不是"你们一定要为国争光"。
最后想说,更高更快更强,这是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应该也是具备了大国自信后的中国人精神,超越不是只为荣誉,而是为了自己更好。
我有点不理解,年轻时候的陈敬业为什么和郑凯新闹翻,在我看来郑凯新没有拿到冠军是错吗,没有从心理影响中走出来是他愿意的吗,他退役难道陈敬业会比他更难受吗,都不是,所以陈敬业完全没有立场指责郑凯新,他只是觉得不甘心,自己不能突破,没能参加大赛,遗憾退场,他将这种情绪发泄在了郑凯新身上而已。
同时,我甚至觉得他不如郑凯新坦荡,我知道朋友之间很多内心隐秘的想法其实很难告诉对方,所以陈敬业内心的跌宕起伏我可以理解,但是最终我觉得是他放弃了郑凯新这个朋友。
最后,我并不是觉得郑凯新没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加两刀导致江宏受伤,江宏受伤后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江宏失踪一年之后才从陈敬业口中得知这个消息,但是一些方面他又做的很好,在为友谊尽力,他带着三个人甚至是全国的希望参加比赛,最后却失利了,他的难受更加在于这次结束代表着他们这个时代的黑龙江短道队的结束,他的难受不比任何人少,所以才更难从这种心理创伤中走出来吧,还有他得知陈敬业要办满月酒的时候,其实这段友谊走到这份上也就是结束了吧,但他还是去了,虽然最后吵了一架,但是这也算一种告别吧。
另外这部剧的拍摄手法也很有特点,两条时间线同时进行,最终所有一切都因为陈冕而聚合到了一起,这让我有了一种传承的感觉,虽然训练的方式、冰上项目的推广程度、面临的困难有许多不同之处,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这种运动精神和为国争光的想法是不变的,就在这些一代代运动人之间传承下来。
最后,这部剧里面训练的场景还蛮多的,更让我感受到了运动员的不易。
获得成功的运动员在闪耀背后,有常人体会不到的辛苦和付出,那些黯然退场的运动员,也同样值得尊敬,他们追求超越的精神在任何领域都值得我学习。
超越让我感受到中国体育人的不易。
通过日本动漫了解到日本的运动员选拔方式,从初中到高中,进入体育强校,再通过全国联赛被国家队、职业队的教练看上,或是被体育大学选中。
我一直有疑惑中国的运动是如何选拔的,在我们上学期间那些运动员又在干什么。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才了解到,每个市都有自己的市队,省队,还有国家队,国内有着各类大赛,每一次赛场上的努力都可能成为进入下一个阶段的门票,而每一级别都有预备队,一队,二队,你来到这里不代表你能继续下去,竞技体育在政治的影响下显得更加残酷。
最让人感慨的是大师姐,没有天赋,没有资源,只是在外面看到郑凯新滑冰,便以想去北京看父母为由练习短道速滑,没有选入黑龙江省队,本应选择读职高,郑凯新建立青岛队,大师姐义无反顾的来了,可最终止步于国家队集训,幸运的是她的教练是郑凯新,他为自己没有学历的退役的大徒弟准备最后的退路,让她依旧可以陪伴在自己喜欢的短道速滑上。
无聊
双线剪辑,双线剧情互有照应,没有乱七八糟的感情戏,没有夸张的金手指,能看到人物的成长,能看到这项运动的发展。而且我挺喜欢每一集结尾有一个主题的对从事这项运动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采访。
没有隔壁八百热搜,但是最后一集属实有点离谱
尴尬癌都犯了,怀疑自己和评论区看得不是一个剧
不到三十集可以讲好两条线的起承转合就已经很不错啦,李庚希这姑娘身上的劲儿也很适合陈冕
其实电视剧的质感还不错,但是剧情……不是很行吧,都能猜到,什么队内矛盾,然后和解,然后“团魂”,然后拿冠军。
李庚希长着一张倔强少女的脸,让她演陈冕真的很合适,而且第一集沙溢一出场,和李庚希魂穿父女情!而且后期教练和队员的互动,一定会有“如父如女”的感觉,想想就暖心。节奏感太好了,不过两集主要角色纷纷出场,各有各的性格和脾气,刀子嘴豆腐心的教练、热血沸腾的队员、倔强不服输的少女,追剧都更有动力了!
剧情副线过多,来回穿插有点乱。
冬奥前有《超越》预热,竞技气氛提前燃起来了
左一切右一切想到谁了?那个突围有没有,闪死个人。老一辈都挺仔细的,老七hhh我说呢这么眼熟陈敬业子役是小高,悍城小武!
很吸引人。尤其是90年代的戏,细节丰富,像看电影。
平平淡淡
太上头,完全是被剧情热血到了..
给年轻开心
确实很热血很燃!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剧情铺开太大,越到后期越收不回来,29集看来是剪掉了不少内容,所以最后十来集(大概是从18集开始的吧)很多地方一笔带过,很明显是在赶时间!如果能补足剧情的话,我觉得会很棒!值得说的是,前面十来集,交错的剪辑手法,让整部剧的质感都提升一大截!最后就是,马丽在这部剧里的演技真的!!!!太棒了!最最后,永远喜欢沙溢!(PS:要不是沙溢参演,我是绝对不会看这种类型的剧的)
这部剧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体育竞技的热血和魅力
看了八集看不下去了 这种电视剧不应该着重展现运动员的刻苦训练一往无前吗 可我看到的只有人性还是劣根性 矛盾冲突不是不能有毕竟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纪 可这些事情发生的莫名其妙大家和好的也莫名其妙 还有国产剧演员什么时候能自己配音啊 就这八集一个人能有几个声音??一会右边传过来一会左边传过来一会空旷嘹亮一会沙哑低沉 真的蛮搞笑的
补标一些电视剧
像冬奥的广告片。。
拍出来的效果是想让大家觉得当运动员特别轻松对吧?这大概就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优秀电视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