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晓

小曉,Trouble Girl

主演:林品彤,陈意涵,刘俊谦,郑志伟,郑逸轩,郑有杰,刘冠廷,施名帅,蔡亘晏,朱芷莹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小晓》剧照

小晓 剧照 NO.1小晓 剧照 NO.2小晓 剧照 NO.3小晓 剧照 NO.4小晓 剧照 NO.5小晓 剧照 NO.6小晓 剧照 NO.13小晓 剧照 NO.14小晓 剧照 NO.15小晓 剧照 NO.16小晓 剧照 NO.17小晓 剧照 NO.18小晓 剧照 NO.19小晓 剧照 NO.20

《小晓》剧情介绍

小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晓(林品彤 饰)是一位活在自己世界的女孩,因为一个令人揪心的秘密,她在学校被同学霸凌孤立,妈妈薇芳(陈意涵 饰)也视她为麻烦,在国外长期工作的爸爸更像既熟悉又遥远的陌生人,唯有班导保罗(刘俊谦 饰)仿佛能理解并舒缓她 的情绪。一次台风天下课,小晓目睹了妈妈与班导的秘密,困惑的她不仅必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复杂的情感关系,也逐渐发现原来她与妈妈都有各自对生活说不出的无奈…… 林品彤凭此片获得第6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日本沉没2020普通女高中生要做当地偶像OVA金枝玉叶追风战警十字军寒蝉鸣泣之时·解蜡笔小新外传外星人vs新之助白宫水管工情报处飞驰余生镖行天下之走单骑ThunderboltFantasy东离剑游纪4哥斯拉:怪兽行星迷失海湾第二季亚森·罗宾第一季白鼬花式舞蹈康定情歌我心雀跃夜曲初瓣兰陵王之泣血刀锋紧急救命2若水沿流落于海首尔之春丫山清风我是僵尸第二季黑仙女杨光的快乐生活之绅士品格雷霆万钧

《小晓》长篇影评

 1 ) 乖孩子告状,怪孩子解决,无声的摩斯密码

结果1:小晓推了男生撞墙 。

过程1:同桌女生告诉小晓那个男生欺骗同学,用一个鸡排骗来的游戏通关秘籍再高价卖给同学们。

在(看似)讲理的同桌女生面前扮猪叫。

结果2:小晓在考试期间发作。

过程2:有男生用激光笔捣蛋在先,告诉(认为不是敌人的)同桌无果,还被抓了胳膊。

同学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在 怪孩子眼中是个聪明人,聪明到怪孩子没能意识到自己也是乖孩子眼中需要迎合的成人世界的一部分。

结果3:小晓把保罗老师关了起来。

过程3:保罗充当了一部分父亲的角色。

充当,妈妈没有说透,保罗没有说透,爸爸也没有说透。

小晓需要自己去琢磨。

在聪明的乖孩子的:你妈妈出轨了?

保罗喜欢戴紫色发带的。

的话语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自己的判断。

那个出走的雨夜,找到自己的是保罗,不是爸爸,自己脖子上挂的望远镜是保罗送的,不是爸爸送的。

小晓开始混淆两个人一个角色。

保罗的:是不是你向学校告的状?

很耐人寻味。

我觉得倒像是聪明的乖孩子告的状。

聪明人才会迂回,乖孩子只会直接行动:关起来。

结果4:小晓在弹《小蜜蜂?

》(那个爸爸认为她连这个都不会弹的曲子 )过程4:只在电话中出现过几秒的爸爸, 一回家就是一顿责问:房子的归属问题、小晓的教育问题 。

矛头直指妈妈。

最后一反常态,崩溃的是妈妈,淡然的是小晓。

有没有可能多动症只是小晓的一层保护色,那个艰难维系支撑家庭的“问题”。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这个“问题”,一家人还能聊到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保罗老师口中老师与妈妈关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关心小晓的纽带。

身边人能拿多少真心对她不知道,但小晓相给予的是百分百的真心。

每次小晓的“发作”像是“看看我”的信号,对妈妈,对爸爸, 对保罗老师,对同桌。

摩斯密码有人打出来,那个能读懂的肯定是知道摩斯密码的人。

 2 ) 真实的母女关系,既想逃离,又离不开

因为《小晓》里的小演员林品彤,年仅 12 岁,凭借此片荣获影后宝座,打破了李小璐 16 岁封后的记录,而好奇看了这部影片!

《小晓》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小晓的女孩,因为患有多动症所遭遇的霸凌和亲子关系的故事。

12岁的小晓,她是一个多动症患儿,爸爸为了逃避责任以赚钱为由长年在国外工作;妈妈为了照顾她放弃钢琴消磨了耐心;关心她的老师跟妈妈有不正当关系;她信任的同学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跟她做朋友;她每次发病其实都是被同学霸凌后的应激反应,而大人看到的却是她发病的一面,集体讨伐她。

她努力想在家呆,就是为了想不靠吃药控制自己,会因为晓珊的一句鼓励,而忍住被同学凌霸激怒,一个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都可以给她很好的慰籍。

长期的凌霸孤立,即使她忘记这些,努力拿好吃的去跟同学示好,也会被拿纸巾包着丢回。

因为喜欢的老师要离开,为了获得新朋友的晓珊,而去跟她划清界限,会故意伤害她。

以为长期不回来的爸爸,给她带了她想要的望远镜,原来回来看她是假,卖房是真,望远镜是真,爸爸买的是假。

这是一个畸形的东亚传统家庭的压抑,孩子遭受的外界霸凌,自身的多动症,家长的控诉嫌弃,缺席的父亲,身心俱疲的母亲。

当小孩难,当妈妈也难,当一个不健康孩子的妈妈更难。

长期独自照顾像定时炸弹一样的孩子,而不得已放弃自己弹钢琴的爱好,却还是没有能力承受她的病,反而自己被拖累身心疲惫,长期坚持忍耐下的挣扎、绝望、痛苦,让人看的窒息。

这是个趋利避害的世界,无论大人小孩都如此,而每个不乖的怪孩子,心里都知道——“我离开了,他们也不会真的难过的”。

暴风雨过后,不告而别的父亲,妈妈崩溃痛苦暴击的打拳,患有多动症的女儿,平静的走走钢琴前弹奏着母亲最爱的钢琴曲,轻轻的安抚着母亲,两人相拥而眠,疲惫的想要逃离的两人,相互依赖的两人,最后也只有她们母女两人。

病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身边的大人。

 3 ) 家庭“科幻片”

家庭“科幻片”,三个主演各个“身怀绝技”。

洒脱爱自由不羁大玩婚外姐弟恋的妈妈,即使是钢琴主妇也不放弃雌竞,哪怕是和闺女。

海归无传统观念既可以在母女间左右逢源,又很能在学生与家长间长袖善舞的胆大玩火男老师,虽然中文不流利但可身兼语文、数学、体育等多科教学。

患有多动症(看着更像躁郁症),应该与原生家庭问题因素脱不了干系,随时会爆发原地爆炸的问题女孩小学生小晓。

小女孩的演技惊为天人,相当炸裂,未来不可限量,拿奖实至名归!

另一个留下印象的是客串的哥的刘冠廷,依然又稳又可爱。

其实这对母女就是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同一个小晓,并在片尾最终合体(是不是能和解很难说),生活就是这么复杂、无望,那怕你是多动症患者,那怕你是片子里超越真实生活的角色。

另外说下,在东亚现实中,小晓这种患病初愈的小朋友能重返社会的概率基本为零,更不用说还能重回公立重点学校了。

 4 ) 《小晓》:女人相爱相杀,男人可有可无

《小晓》在文本上有很多台湾近些年优质电影的影子,但也不疾不徐、慢火熬出了自己的独特味道。

12岁的林品彤凭此片获得第60届台北金马影展(2023)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但看完电影其实会强烈地感受到,饰演妈妈的陈意涵同样表现精彩并有很大突破。

电影开场是一段泳池戏,周小晓(林品彤 饰)在学游泳,钻入水中,游动起来,钻出水面,变成妈妈庄薇芳(陈意涵 饰)。

英文片名“trouble girl”所指的大概不仅是女儿,也包括妈妈。

小晓小晓一开始的形象就极为特殊,上课大声玩手游,用椅子靠背撞后面同学的桌子,在不该洗拖把的水池洗拖把,当她发觉妈妈和老师的关系有些古怪时,拒绝与母亲沟通,甚至在大雨中跳下车站在马路中央嘶吼。

即便观众很快知道了她患有“过动症”,常年服药,但当她在公园不顾劝阻插队并故意摇晃吊桥时,还是很难投以同情和理解,毕竟被她影响到的人也是无辜的。

这是电影极大胆的处理,它的主角并不讨喜。

老师陈保罗(刘俊谦 饰)对小晓关怀备至,教游泳,请吃饭,甚至暗暗动员班里同学包容小晓,并以“贴纸”作为奖励。

主动靠近的同学晓珊(朱语晴 饰)成为小晓唯一的朋友。

告诉她很多秘密,小晓则邀请她一起去看学校巨型鸟笼里养的猫头鹰,小小很同情猫头鹰。

保罗在母女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每次小晓惹怒妈妈,保罗都会虚张声势,责骂小晓,但其实暗中给了安抚,两边都有了台阶下。

小晓会听保罗的话,不是因为他是老师,是因为他的善意。

对老师和妈妈的关系,小晓很矛盾。

她问晓珊,如果我妈做了错事,怎么办?

晓珊敏锐地说,你是说出轨吗?

告诉男人,女人其实很爱花钱就好了,男人最怕这个。

在下一次辅导作业时,小晓告诉保罗,妈妈其实很节俭。

此时的小晓戴着紫色发夹,因为晓珊说保罗喜欢紫色。

为了帮助晓珊,小晓推倒男生朱柏聪(郑逸轩 饰)致其受伤,被罚停课。

回到家中的小晓仿佛满不在乎,而妈妈已经疲惫不堪,紧绷的关系导致小晓再度发作,甚至罕见地对保罗大发脾气。

小晓“破罐子破摔”要不眠不休的玩乐,妈妈和保罗陪着她玩闹,直到她累了想睡了,妈妈反而不允许,争执中小晓破防,哭着说“我只是想在家里,练习不吃药。

”空气瞬间安静了,母女相拥而泣。

小晓并不讳言自己病人的身份,很多时候也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对保罗的顺从,对妈妈的逆反,都是基于同样的对爱的渴望。

当她体会到晓珊接受了她,她也能很好地处理友情。

她的乖谬任性一方面是生病,一方面是她还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与人沟通。

病情让她生活的环境不断恶化,观众可以从她不断转校想象她之前的遭遇,直到保罗的出现,大大减轻了霸凌压力,但保罗和妈妈的关系成为另一重压力。

既然只能靠自己,她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隔绝自己、不示弱、攻击。

薇芳薇芳对待小晓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耐烦”,从一开始妈妈对女儿的感觉就是爱恨交加,忍无可忍,是靠血缘关系在维持着底线。

小晓与远在欧洲的爸爸周庆真(施名帅 饰)关系融洽,每次打电话都期待着他早日回来,但爸爸总是工作很忙。

爸爸一个人在外工作,维持着家里还算优渥的生活,薇芳则放弃了一切,专心照顾家庭。

薇芳以前是钢琴老师,如果没有被现在的生活拖累,她也许有很多可能性。

这些牺牲和牢骚她都会说给小晓听。

难以管教的女儿,疏远冷漠的丈夫,在薇芳心里她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得到的太少。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可以想象薇芳为什么会和保罗走到一起。

保罗的出现填补了很大一部分空白,他的专业,善良,好脾气,既能帮忙照顾小晓,缓解大部分学校带来的困扰,又能代替丈夫,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但即便有保罗的疏导,薇芳一旦面对女儿还是很容易失控,他们出门约会时,薇芳会打电话询问女儿有没有洗澡,有没有用指定的毛巾,提醒不要看电视,记得倒垃圾,事无巨细的严格管理在别人家庭也许是“正常”的管教,在这对紧绷的母女之间更像是互相施虐的博弈。

更微妙的是,女儿和保罗的亲近也让薇芳敏感。

小晓和保罗因为紫色发夹嬉戏被薇芳看到,她先是借着帮女儿洗澡时追问未果再起争执,紧接着又开车把保罗接到家居住,两人在车上拥吻,像是一个女人在意识到危险时的占有权宣示。

无穷付出让她疲惫,无人关心让她憔悴,对于薇芳,女儿是拖油瓶,情人是麻醉剂,日子是过一天算一天。

保罗保罗,住在台湾的香港人,身份设定结合了演员情况,不完美的国语可以融进剧情。

同时,语言也成为“局外人”的某种象征。

保罗的背景电影里没有提及,他对小晓的包容近乎纵容,看起来似乎过于“圣母”。

电影里能看到的解释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为人和善,从不体罚学生,不少家长都知道,有些传统的认同体罚的家长还会表示不满;另一个当然就是他和薇芳的感情,让他多了份责任。

为了保护小晓,保罗煞费苦心,也非常有耐心,全班同学都被他发动,包括小晓以为的唯一的好友晓珊。

当学校知道了保罗和学生家长的私情,保罗下学期就得离开学校,晓珊也不再伪装,甚至直接霸凌小晓,导致小晓大闹课堂。

学校不得不举行家长会进行沟通,家长们强烈质疑危险的小晓能否继续待在班里,对同样的场面司空见惯的薇芳毫不介意或许是故意带着小晓出现在会场,面对数十名愤怒的家长。

保罗脾气好不代表没有是非观,更多时候他只做不说。

他其实并不认可薇芳的管教方式,东窗事发后,他气急败坏地想离开时,指出了薇芳总把责任怪在别人身上。

其实他自己不也是责任人之一吗?

而薇芳的反应是,割腕,并且提出疑问:“你在乎的到底是谁?

”到底是为了帮小晓走近了薇芳,还是为了帮薇芳放不下小晓?

保罗能说得清楚吗?

女儿/妈妈爸爸的意外返回带给小晓的喜悦转瞬即逝,父母的争吵很快充斥所有空间,母亲会故意打开门,父亲又关上。

父亲刚回来的时候会询问她钢琴学得怎么样了,他们吵完架休息后,小晓才小心翼翼地弹奏起来,但马上被睡在客厅的父亲的不耐烦打断。

小晓决定雨夜离家,目的地是学校,她要去救出困在那里的猫头鹰。

她对闻讯赶来的保罗说:“你别看她没人要,她不会选你。

”作为旁观者和见证者,小晓能更清晰地判断妈妈和老师的关系。

她之所以说出这样决绝的话,也许是因为看清了妈妈,想劝老师早日脱离苦海,更可能是因为看清了自己,想要维护岌岌可危的家庭。

保罗怀疑是小晓向学校举报的。

从晓珊的反应来看,举报的时间应该在小晓被罚停学或在此之前不久,那时正是保罗与薇方感情升温,搬来与母女同住的时间。

保罗之前也经常来家里,但从客人变成“闯入者”,靠得太近也许让小晓感到了异样。

爸爸再差也是爸爸,保罗再好也是保罗。

这段戏是电影的遗憾。

笼中鸟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意象庸常。

雨夜出走的戏份与全片气质并不融洽,只是为了制造情绪上的高潮,过于直白的台词也降低了语义丰富性。

这段最重要的作用也许是冰冷地展示了小晓和保罗的本质关系。

保罗最后被小晓关在了鸟笼子里。

电影最后,爸爸再次离家,妈妈送完爸爸,回到家里不再压抑,气恨交加,等她发泄完了,小晓走来,依偎在妈妈身前,相拥而眠。

最后的画面形成一种诡异的圆满与和谐:女人相爱相杀,男人可有可无。

 5 ) 致撕掉脸谱的母亲

在母亲节看完这部电影。

相比最年轻金马奖的女儿,触动我更多的是陈意涵演的母亲。

母亲的角色终于不再是脸谱化的圣母形象。

因为我觉得那些脸谱化圣母的母亲角色某种意义上是在规训女性,让女性觉得,做母亲一定得是无怨无悔付出,没有任何厌烦的情绪。

电影里的陈意涵,面对多动症又叛逆的女儿、永远出差逃避家庭责任的老公,她可以有情绪,对永远管不好的女儿不耐烦、发脾气,甚至当着女儿的面坦然出轨女儿的班导,跟女儿说她爸不是特地来看她的是回来争房子的。

她爱女儿吗?

爱的,为了带孩子放弃了成为一个每天漂漂亮亮的钢琴老师,为了女儿留在学校遭到各种家长嫌弃ins无人按赞,失去自我的生活。

她也可以坦然跟女儿表达不满,“你都在家干吗?

”“洗你的衣服做你的饭,我本来可以有更多其他事的”。

女儿也想努力变好,在家不肯吃药是“想试试在家不依赖药物”。

在一场病态又纠葛的女性关系里谁都没有错,又难以找到出路。

结局有点没看懂,看了豆瓣才知道是“把象征所有人欲望的男性关进笼子里,换来母女关系短暂的偃旗息鼓。

”男性是否过于工具化了一些?

btw,带ABC口音的帅气班导确实charming!

 6 ) 關注兒童多動症

《小曉》這部2023年的台灣電影,透過一個小女孩的故事,探討了家庭關係、成長的痛苦,以及社會對於,特殊需求兒童的看法和態度。

透過周小曉這個角色,影片展現了一個,過動症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她如何,在這些挑戰中,尋找自我和成長。

影片中的小曉,因為過動症,而常常被誤解和排斥,但她的故事,也帶出了理解、接納和支持的重要性。

透過小曉與家人、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電影傳達了,對於不同的包容,以及每個人都有被接納,和愛的權利這一訊息。

《小曉》不僅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人性和社會的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這些主題的深思。

#兒童多動症兒童多動症,又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主要特徵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注意力短暫、遺忘事物、缺乏組織能力等。

&過動:活動量過大、坐立不安、難以保持安靜等。

&衝動:不假思索就行動、經常打斷他人、插話等。

這些症狀,通常在 7 歲之前出現,並在兩個或以上的場合(例如學校、家中)持續存在,且對日常生活、學業或人際關係,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兒童多動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研究顯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遺傳若父母一方,或雙方患有兒童多動症,子女罹患的風險較高。

&腦部發育兒童多動症患者,大腦前額葉和基底核等區域,可能存在異常。

&環境因素孕期接觸菸酒、鉛等有害物質、早產、低出生體重,等因素可能增加,兒童多動症的風險。

小晓 (2023)6.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靳家骅 / 林品彤 陈意涵

 7 ) 当你渴望生活出现一座安稳可靠的庇护所时,生活只会送给你一片不停施工的废墟。

一、不断建立又被不断摧毁,当你渴望生活出现一座安稳可靠的庇护所时,生活只会送给你一片不停施工的废墟。

电影的一条线索,就是小晓的拯救天使,一个个失能。

一初我们觉得保罗是一个很懂得教育的老师,对待小孩也很耐心,看起来很有方法,似乎可以拯救她,小晓也快要这么觉得了,至到露营中关于青蛙的那一番话。

保罗认为小晓喜欢小动物,是想拥有,于是让小晓抓青蛙,并且还说青蛙瞳孔缩小,因为被他催眠了。

这里反应的其实是保罗对于他人的看法,他喜欢一个人或者事物是想拥有的,当然现代社会大家没法拥有其他人,而改变其他人也是拥有的一种能力,所以他习惯改变其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认为小晓也是这样。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朱柏聪拿激光笔射Kitty,保罗拿手电筒照青蛙,其实我们都知道,青蛙不是被催眠了,而是强光照射下瞳孔自然会收缩变小,但是保罗就是享受这种干扰其他生命正常体验的快感,和朱柏聪对kitty甚至是欺负小晓是一样的,所以保罗就是长大后的朱柏聪。

可小晓和他们都不一样,从最后他对Kitty的态度可以知道,他想要自己喜欢的一切自由,所以保罗救不了她。

第二个是那个新转来的晓珊,小晓以为自己有了个好朋友,但是其实也是一个心理更成熟的校园霸凌者,可在她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之前的一场戏,就已经表现出他“拯救天使”的失能。

在Kitty不见,被校工拒绝进门后,她的态度和话语,其实可以看出她不太在意,相反用了成年人的方法来妥协着宽慰小晓。

其实Kitty很有可能已经被吃了,后面那只是校工新买的也有可能,但是你说校工有问题吗,也有可能是这只鸟确实老了要换了,可是对于小晓而言,老了的鸟应该被吃掉吗?

他无法理解这种对同等生命的轻视,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我们不会其视为同等。

第三个是父亲,父亲没买望远镜,小晓得知真相后其实没法接受,将保罗锁在笼子里。

当听到父亲对母亲抱怨说女儿几岁了还不会弹小蜜蜂,她试图去证明自己,却发现父亲其实根本不想听她弹小蜜蜂,不过是那这件事当攻击母亲的工具。

父亲角色不用多谈了,就是一个逃避的父亲角色,在这场婚姻中提供了物质和精子,根本无法实行拯救。

二、我们都想着拯救,却没想着理解 小晓倒数第二幕要放走Kitty,但是Kitty迟迟不走,其实是对整个影片的暗喻。

我们都想着让有问题的人吃药,让有问题的孩子变好,但是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否希望被你这样做。

小晓可能是天生有过动症,这或许是一个根源,但是很多所谓的拯救反而恶化了他的病情,他被视为病人,老师通过帮助他获取一张贴纸来鼓励大家,实际却被异化成了另一种霸凌她的手段;母亲喜欢让她喝药,来压制情绪,但是不断吃药,会加强她对自我问题的强化(不过精神类药物应该是目前最科学的手段,或许可以换种灵活的喂药方式);当她做错了事情,母亲会用她的病来向别人道歉。

如此这些,都是一种二次伤害,当然他们都有可以避免的方式,可是在这部影片中,在这个家庭中,在这个环境中,却没法避免,成为必然。

我们不能怪没想着理解的“我们”。

三、没有天使,我们彼此陪伴 难道要怪母亲吗,她为了生病的孩子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怪保罗吗,他作为一个异乡人在这个环境中本来就不被接纳,作为一个年轻的男老师,他做的已经很好了;怪这个环境吗,小孩们之所以欺负她,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过动症的病名还是因为症状,你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吗,但是为什么要宽容呢,本来他就不应该在这个班级的,四百加一成都算不好,却在功利优绩盛行的名校;怪父亲吗,嗯这个确实是纯坏。

不过出于理想的人道主义,又都该怪的,母亲不够耐心,不够讲方法,保罗不够道德,小孩们真的也确实表现的很坏,可是大家都是人,不是天使,现实中相比坏人,还是沉默的多数更加多,所以我们该怎么办?

或许不寻求救赎的天使,珍视已有的陪伴,等待时间的良药,待到未来,也许光明。

(插一句坏氛围的话,幸好这不是陈思诚的电影,否则朱柏聪和晓珊就惨了。

) 母亲在这部电影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她有洁癖,她有自己的热爱,她有着情欲,可是因为孩子,纷乱的房间,毛毛虫,不再做老师,情人被逼走,这简直是一个女性对于未来最糟糕的幻想。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说她不讲方法,不够耐心吗?

所以在我们同情小晓的时候,别忘了她的母亲也曾是一个小女孩,她不是铁打的人。

小晓最爱的其实就是她的母亲,但是她偏偏对母亲最不好,因此影片的最后那伸出的手是电影中小晓最大的进步,和影片开头那段有设计的蒙太奇遥相呼应,本身母女游泳,却异池异姿异方向,到最后两人在床上拥抱,成为了互相唯一陪伴的温暖。

杂谈 其实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大家都有精神病。

小晓有过动症,无法融进多数人,但是多数人所患有的是另一种病症,大家甚至都有不止一种病,可不同的病症彼此混杂压制,被最多数人所得的病占据了主导,于是这种病就成了正常。

就像王战团总是执着的那句“这不应该啊?

”李先生总是想着“这件事完全不合道理。

”他们都成为了精神病,因为他们发现了多数人的精神病。

 8 ) 少年之痛与恶

多动症的孩子在中国社会或者说校园似乎是很难被接受的群体,老师们美其名曰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家长们美其名曰让孩子在家自己学习效果会更好,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容忍。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担心一个孩子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电影围绕小晓周边的人际关系展开,呈现的结果是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地接纳她,哪怕是最亲的母亲,也会在她病情发作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打骂她,母亲似乎只爱顺从乖巧最好是优秀的小晓;父亲就更不用说了,直接缺位了,就偶尔打一两个视频电话过来,回家也是为了房子的事情,完全忘记了承诺小晓的礼物;母亲的男朋友/自己的老师看起来似乎对小晓不错,能够跟小晓交流,能够理解小晓,但同时也是让小晓遭受校园霸凌的源头之一,他的出现也会让小晓感到原来的家庭被分裂,最终因为自己事业的原因还是选择了抛弃她们母女;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小晓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部分同学故意欺负小晓以获得老师的小红花;看起来唯一的朋友最后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背叛小晓,给了小晓沉重一击,直接崩溃;最后的最后,连小晓平时的精神寄托猫头鹰也不领小晓的情,抓伤了小晓.......整个社会,从最亲近的家人,到日常相处的老师同学,到“唯一的朋友”,到自己喜欢的动物,都不能完全地接受包容和爱小晓,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痛,可想而知。

而她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动,敏感,就要承受整个社会这么大的敌意吗?

 9 ) 当妈没有回头路

比预想的要好,私以为分数应该在7分以上毕竟超过及格水平太多了吧理由如下:片子表现了强有力的反婚反育意识形态(不是);整个表现比我看过的《系统破坏者》要更好,孩子的表现固然让人感到烦心,但同时展现出的成人对孩子的无力以及作为母亲自己的心理生理需求的矛盾纠结也蛮好,最起码这部分是能让人共情的(是说我这种冷血的人),母女关系伴随剧情进展不断曝露, 而开始展现出的对老师的在意,实则更是对母亲的在意,明牌从“讲女人很会花钱男人就会离开”变成“她很节俭只是爱漂亮”开始打,另外惩罚性的扑克部分我觉得也很不错,母亲其实应对女儿很有一套,反而老师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实质效果,我感觉老师这个形象的呈现更多表现的是两人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缺失的过度代偿,不过本身老师的多方面讨好有很多刻画描写,这个角色的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另一位重要的男性“父亲” 乎是全程缺失的,也是造成母女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男人真的很不行);另外是晓珊的塑造,笔墨并不多但人物非常鲜明,面对问题过于成人化的思维和看法,目的性地向小晓展现友好的态度,本身小晓极度需要认同感所以在有铺垫后于晓珊产生的情绪波动就非常自然,这个部分处理我觉得也不错,Kitty作为象征意象也是有想法的。

陈意涵的表现非常不错,无论是面对女儿时的疲惫,无意间展露出的不耐烦和要给女儿争取权益时的强硬都很ok;刘俊谦的感觉也还可以,这部其实我存网盘蛮久了,真就是逮着看完狗笼情债才补的(我。

),但保罗的塑造稍微有一点啰嗦,一是学生面前没有威严同时但年轻帅气的男老师会被女学生幻想,这个部分有重复,但二是想要讨好薇芬顺着她生气的时候去训斥小晓,再又担心被小晓讨厌从而低声安抚,部分的表现太隐晦且不够坚定,导致角色动机不够鲜明,人物立场奇奇怪怪的。

总之我觉得还不错,虽然叙事上有点零碎,但是整个故事情节不复杂看着还行,心理冲突有些部分稍显生硬,尤其是“害怕女儿对保罗的信任更胜自己”这里表现太含糊。

最后的感想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方法是不让风险有发生的可能:别生孩子!!!

 10 ) 另一种《年少日记》

去年末,有三位一零后演员异常夺目。

《小晓》的女主角林品彤成了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而黄梓乐和何珀廉联袂出演的《年少日记》,则是叫许多人心口渗血的「集体创伤」。

两部聚焦少年人困境的电影都很有杀伤力,前段时间能在香港同期放映,又催生出更大的低气压。

在《年少日记》里,学生的一封匿名遗书,以及正在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把焦头烂额的郑Sir带回年少光景,从尘封多时的日记本里回看严厉缺爱得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如何吞噬本该快乐的童年时光,并导向无可挽回的悲剧。

《年少日记》《小晓》则更线性地把视角附着在同名主角,一个过动症女孩身上。

与母亲失和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则跟班导好上,当她以比常人躁动的状态对应并不稳定的家庭、并不友好的校园,心境愈发躁动。

两部电影,分别产自港台,本来当然毫无关联,但并置的时候,使劲方向又很一致。

很突出的一点是,它们通过少年之死和少女之病无形中的互文,先决地控诉东亚传统家庭模式的压抑、残害。

而其实,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年少日记》的郑有杰资质平平,尤其是在天才般发光的弟弟郑有俊映衬下,他成了精英家庭的所谓耻辱,对母亲随便责骂的父亲对他自然是拳打脚踢,冷嘲热讽,而当母亲、弟弟集体失语,他费力的讨好换不来任何怜悯,只能日渐加固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认知。

《年少日记》导演卓亦谦第一次拍摄长片,决定从自己熟悉的阶层环境入手。

身在官宦家庭,他的阅历及其观察点、出发点,形成了别于其他新导演的先天特色,毕竟这几年新人操刀的优质港片,大多聚焦平民甚至贫民,比如《一念无明》《沦落人》。

不过关于这一层面,《年少日记》也有涉及。

当郑Sir在班上思忖谁写遗书的时候,信笺上的文字就被拆到一个个寻常人家的女生那里,她们共同「念」完了遗书,以壁花姿态贡献出更广大阶层的苦困背景。

这样疏淡的背景让真相查找充满茫然的氛围,既是因为师生关系本质疏淡,无从获知深层缘由,一如校园暴力受害者无法与郑Sir达成共识,也一如人与人之间本就难以更变隔膜状态,又是因为足以譬喻社会的学校从根源上拒绝更多包容与关切,正如单凭遗书提及男友,就断定想要自杀的必定是女孩子。

《年少日记》在这组普泛且多年无解的常态困厄上,郑家这个对外精心维系阔绰、体面的大中产阶级家庭,就被导演推演成更霸权、更窒息的内外牢笼。

它依然是有明显阶级压迫的。

没有了寻常的经济困境,无从经济独立、尚且不能做主的少年就是这一微缩体系里的贫苦底层,掌控了经济命脉的父亲也掌控了生杀大权,提供不了物质与精神价值、抵达不了社会高位的少年,作为父亲口中的「垃圾」,是格格不入的异质,只能等待系统冰冷清除。

事已至此,他喝的鸡汤——最爱的漫画总是告诫他长大了就能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就被现状下了毒,成了毒鸡汤。

《年少日记》他至死都不会明白,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不是所有回报都足够扭转当下绝境,在更高级也更原始的家庭/社会体系里,被不断扭曲放大的诸多社会法则,比如弱肉强食、物尽其用,提前绞杀了他。

头上始终悬着一个绞刑架的还有小晓。

《小晓》剥出的家庭会往中产下沉许多,一定程度上,她可以是《年少日记》里那些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女生,但是她的特殊性会跟郑有杰一样,填补得了整个东亚传统家庭图景的缺口。

过动症固然有病理上的解释,注意力确实让小晓无法跟一般学生那样专注学习或者沟通,而放在她所处的环境里,过动症又像是应激,整个外界都在以超乎她理解范畴的方式在瓦解和重构,大人以爱的名义行不爱的举动,一个又一个焦点的轮替,专注随着恒定安全感的丧失而丧失。

《小晓》家庭如此,学校也如此。

病情带来的暴躁使她人缘很差,难得来了一位体己朋友,收获的却是公然的背刺。

朦朦胧胧地对成为母亲情人的班导产生些微情愫,又引发了成人的惊恐,尤其是母亲秘而不宣的嫉恨,班导如同诱饵的接纳。

她的世界不过是学校那个巨大的鸟笼,自己则是那只任人打量、取笑的猫头鹰。

郑有杰的生活大差不差。

被社会规训甚至碾压过后,他们试图说更好的英语,或者把零食带到班上分享,但是语法不对,得到了父亲更大的羞辱,零食被扔回去,没有人要领班级底层的好意。

《小晓》很多观众说从他们的生活里看到自己,那当然并非大家都有非富则贵的条件,最基本的一点,是在东亚传统家庭模式里看到野蛮的棍棒教育,看到父权的霸道与母性的失语,看到望子成龙如何成为刑具,看到悲剧连一声正确的叹息都召集不来。

共鸣点,或者说旨意,又不止如此。

两部电影都在不同的环境里展现固化且古板的阶级与秩序,而我们在所谓进步的趋势里,只能沮丧地在现实的各个角落发现这样的困局。

只是少部分半知半觉的人死了,很多的人还一知半解地继续这趟名为探索实则越走越窄的行程,从郑有杰到郑有俊和小晓,他们历经生命中巨大真谛的揭晓,剩余的半吊子魂灵,也许才是我们再度更新体验的又一个起点。

《年少日记》在这样一个局面下,针对脸谱化失真的指摘至少是不那么重要的。

好比说,郑有杰的处境是不是过分悲惨了些,已经是大律师的父亲竟然会连基本的同理心与爱心都没有……虽然说叙事方式不同的《小晓》在这方面有更好表现,具有生命力和生发性的角色被事件推搡前进、累积,可以有很多未知的表现,但是即便极端情况在《铁爪》等各种电影里司空见惯,单拎《年少日记》这则现实寓言出来,也无非是舍弃不必要的铺垫罢了。

譬如父亲之所以如此凶悍,正因为自己验证了父辈的棍棒教育行之有效。

这些段落删掉了。

当他已经是符号一样的存在,预示的早就是大家长制、父权的极恶代表,根本毋庸赘言。

《年少日记》母亲同理,那些指指点点的路人同理。

所以同样失去过绝望的朋友的卓亦谦从第一部短片《至少在梦里》,拍到《年少日记》,当与自我有所重叠的郑Sir看到网络酸民对轻生者嘲弄后,会愤恨回喷他们的轻率与阴损。

更重要的是,在铺垫即便不能帮忙也至少可以陪伴的理念时,他想寻找、放大他们求救的讯号。

他让郑有杰跟河马玩偶对话,让他看励志漫画,更让他尝试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只可惜屡屡失误,反而引起更多反噬。

他主动让父亲打他,但父亲说这都是浪费力气,他向母亲哭泣,但母亲用更机械、无力的哭泣宣示,她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去拥抱弟弟,而弟弟看透所有,只觉虚妄,就像天台上两兄弟唯一一次戏耍,谈起尽管擅长「学习」,却不爱读书,一切不过逢场作戏。

《年少日记》卓亦谦的追问不止于此。

葬礼上人们对跳下去的是郑有杰感到不幸中的大幸,网络上多的是对当事人心理素质的嘲讽,连接小晓的外在环境,双标的家长们断章取义,无非是世情,而又因为是世情,叫人不由透过他们的压力,思虑社会变成这样,一定早于我们对这个社会产生认知之前。

殊途同归的两部电影有很强的合力。

生活如同不断压缩的促狭空间,充满尖刺,无从呼吸,而成人世界不过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后的报复钳制,自身一塌糊涂,却可以道貌岸然。

少年与少女们更敏感、更纯粹的认知和反应,加速推演那种崩溃的普遍趋势。

叙述性诡计中,郑有杰选择了垃圾的结局,郑有俊代入了郑有杰的宿命,而小晓在一场暴雨后把象征多方欲望的班导囚在自我投射的牢笼里,然后在疾风骤雨中换来与母亲时长未知的偃旗息鼓。

《小晓》男性与男性没有办法在传统语境里「服软」,只能硬碰硬地走向悲剧,女性相互拥抱,哪怕带刺,但是在故事线里截停了更大悲剧的可能。

不同走向,有不同的考量与深度,哪怕有或技术或塑造上的遗憾,但是卓亦谦和靳家骅这些新导演,持续爆发出成熟的新能量。

诚然,近年相比之下,台湾电影不像香港电影那样总被唱衰,难得出了像《年少日记》《白日之下》这样的佳作,影迷还要苦口婆心地自证港片不死。

《年少日记》这两部电影的监制尔冬升倒是聊过,现在香港电影行业跟过往、跟内地都不一样,更多学院派,门槛往上,工作往下,很多人就会在实操中积累许多经验。

卓亦谦是科班出身,此前除了执导、剪辑短片,还参与了《激战》《杀破狼·贪狼》等电影的编剧,等到第一部长片《年少日记》上映,十年已过。

像他这类人才涌入行业,一边有「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等项目的扶持,一边有尔冬升等真正大佬在商业与艺术两方面的把关,香港电影反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我们要盯的,当然不该是在内地上映的区区几部商业制作。

反过来,随着王小帅走入媒体焦点,胡波往事再被提起,我们会有谈论「内地片已死」的一天吗?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小晓》短评

她們是一座被荊棘纏繞的城堡,她們出不去,別人進不來。我們總是在歌頌母親和母愛,我們讚揚母親的辛勞,讚頌母愛的偉大,卻絕口不提母親的情緒,視而不見母愛必定伴隨母親的犧牲。我們把母親、母愛、母職絕對聖化,將母親釘在十字架上,為丈夫、子女、家庭殉道。小曉 是個特別的孩子,她在這座被荊棘包裹著的城堡裡長大,身上也長滿了刺,偶爾刺到別人,常常刺到自己。媽媽因為在城堡裡待了太久,慢慢地也長出了刺,不同於 小曉 的是,媽媽的刺是為 小曉 長的,她越愛 小曉 刺便越尖銳。媽媽和 小曉 深愛著彼此,也不停地刺傷著彼此,直到她們忍著疼,讓彼此的刺長進了彼此的身體,她們成為了一種更強悍、更不可被侵入的荊棘。

4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88$ BC 17th Asian Film Awards post talk with actress 林品彤 & actor Terrance Lau英文名trouble girl重了一點,本作全靠林品彤陳意涵二女對手戲撐起,企圖用輕靈調去流暢地描寫ADHD可惜非常失敗,全劇主線就是大癲女生了小癲女兩者再battle,劉俊謙很帥下顎線很鋒利但他的角色可謂毫無作用,當男角落入了平時女性擔當推動役、愚人役時我很喜聞樂見,對母親形象塑造是可取之處,從照料女兒的madonna–whore complex這種古早又單調二元對立中的全職母親形象中解放,她是有不滿有自我有脾氣有性慾的人,ADHD那種微妙地處於不安與躁動狀態林品彤捕捉得太精細了,⭐️⭐️為她們的非凡演繹獻上

7分钟前
  • 別有用心美少女
  • 较差

老师的角色只是为了给母女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他承担缺失的“父亲”角色,可是又无法真正成为父亲,最后女孩被关进笼子里,因为男人就是无用又伪善的东西。故事的主人公是互相之间不能理解的母女,我站在这里我不知道我会从未被爱的女孩还是早已发疯的母亲。喜欢这部的母女关系刻画超过《瀑布》和《美国女孩》。

9分钟前
  • 草叶集
  • 推荐

主题不明,莫名其妙的。

13分钟前
  • 不打烊
  • 较差

小晓,全片病得最轻的人

14分钟前
  • Zeki
  • 推荐

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15分钟前
  • 寒塘鹤影
  • 力荐

剧情略散,不过人设还算鲜明,各自缺爱的母女关系的表现也有些流于表面,但两位都演绎得不错。刘俊谦这样俊帅温柔的老师情人应该谁都想要一个的吧。

16分钟前
  • 朴树的那些花儿
  • 较差

@恋爱电影馆 对母女感情的刻画精确到恐怖,完全不敢相信是男导演的想出来的剧本。观影过程时刻在对女儿和母亲的极大共情中渡过,一方面经历过类似的在母亲强烈控制欲下的激烈反抗,但也能移情到对歇斯底里小孩的控制欲的母亲。唯一不足就是结尾处与整部电影气氛的脱节与男主角色的消失。

19分钟前
  • 卷卷猫猫头🐱
  • 推荐

【D】

22分钟前
  • 邶风
  • 较差

不得不说gold马现在已经low到无下限了,就这一惊一乍的表演居然能拿最佳女主角,提名也就罢了,拿奖真的不配!剧情也很烂,什么都没交代清楚,小女孩怎么疯的不知道,老师和母亲两人的关系也是扑朔迷离,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故事情节,叙述的也是乱七八糟,逻辑不通,看得很是烦躁!整体来说,各方面都很做作,还不如去年的两部类似的提名作品「瀑布」和「美国女孩」,2星。

27分钟前
  • 胡闹君
  • 较差

建立於某種階級基礎之上的「怪人電影」,敬佩它對惡意的態度:怪人並不抗拒惡,只是他們在對待惡方面比起「正常人」更加直率與真誠。劉俊謙飾演的「聖愚」教師(偽善的另一種表現?)成了編導重點批判對象。

28分钟前
  • Landy
  • 还行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问题儿童就是来讨父母债的。整个片子都在述说着“崩溃”二字,欣赏不来这种压抑感。#人人#

32分钟前
  • summer∪・ω・∪
  • 较差

猫头鹰住在防护罩里,其他家长都想拆掉它,就如同小晓在学校,表面看校方在维护弱势族群的权益,其实没有人会真正上心。无论是靠近的老师还是原生家庭的父亲都只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两个女性的幽微处境,只有彼此之间才有互相的理解。

36分钟前
  • 夏季亮片
  • 推荐

欺负有缺陷的人固然不好,但是如果有缺陷的人影响到别人还要人家一味的忍让妥协,我也是无法接受的

40分钟前
  • Thor
  • 还行

整体故事不够简洁直给但母女关系的角度很耳目一新,adhd儿童问题主要体现在被捆绑住的母女和被孤立的同辈,视角既不是大人的也不是小孩的,就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于是似乎更能理解母亲的无奈而无法理解孩子的辛苦。她在努力尝试接受一个令她困惑的关系,关心她的老师到底是因为她还是她的母亲。父亲的短暂回来又离去,被她关在鸟笼里的第三者,这个家又回到了只有她和挫败的母亲两个人。

41分钟前
  • Yamagatata
  • 推荐

保罗这个角色太让人迷惑了

42分钟前
  • forfaen
  • 还行

很好的主题,一个关于多动症孩子的故事,影片中的孩子还是挺可怜的,被计程车司机骗,在班里没有朋友,明明因被同学欺负而出现过激行为,却没有人过问原因,原以为的好朋友也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而接近自己,最喜欢的父亲却又没那么在乎自己……明明已经那么惨了,看完后却还无法产生共情

43分钟前
  • 驹光过隙
  • 还行

视角太散以至于看不出真正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也没有聚焦到多动症孩童内心的痛苦和某些变化。小女孩以及学校里面霸凌她的女生演的都蛮好,其他人就刻板得一言难尽……

44分钟前
  • 小金
  • 较差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不婚不育保平安。

46分钟前
  • 爱喝少甜鸳鸯
  • 还行

个人觉得这个电影到处都是问题,编剧、节奏、剪接、镜头、配乐以及演技,我觉得都有问题,虽然获得了很多提名。故事的自洽性和合理性先不说,导演明显的是那种能力不够但还想拍出质感的那一类,导致整部电影非常文艺的造作,看到后来我都觉得导演不知道聚焦点在哪了。人物都莫名其妙,躁郁症和多动症也不一定要这样表达吧。然后都在夸陈意涵的演技多好,我觉得非常一般吧,有几处可以炫演技的戏码,她演的我都笑出来了,太刻意了吧。。。我觉得她演的像是小姑娘的姐姐,而不是妈妈。

47分钟前
  • Jonatha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