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新浪观影团观赏了《我是植物人》的中影首映,这部电影是一部反映社会灰暗面的,针砭时弊的影片。
故事从女主角朱俐(李乃文饰演)的不幸遭遇开始,女主角在经历了辞职,情场失意后又被车所撞,从此在三年中她都成了植物人,一个偶然机会,娱乐记者刘聪(冯波饰演)闯入病房为了偷拍女明星闯入了病房,不经意间将女主角惊醒,开始了一段离奇的经历。
当看到开场的时候,尽管有些悬念,而且也剧情比较紧张,但是看不出所以然来,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看到了这部小投入的影片揭露的社会的大现实,从当朱俐开始被撞后,开车者逃逸,到植物人朱俐苏醒后院方要将其送到民政局的安置所,到民政局里有老人因无法忍受而跑出来,再到后来朱俐空有一身本领找不到工作,最后却通过办假证进入大公司,再到买销赃手机,再到娱乐记者刘聪报道药厂负面消息被主编和谐,当他通过网络报道后,在家门口遭人暴打等等,可以说影片通过种种细节揭露的一个真社会。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电影的主题并不仅仅是一些小的黑暗面,而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一个行业的黑暗,那就是制药到药品审批的过程。
女主角的三年昏厥到同样遭遇事故小女孩从植物人到死亡都是因为一种药物所致,而这种药物其实是一个根本没有经过临床试验的药品,他是一个假药,而更可怕的是这在行业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一种药品要想上市要经过研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整个流程,整个流程应该经过几年,而实际上很多药物并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甚至很多临床试验都是走形式,根本没有去做,而是通过和医药监督机构关系比较好的公关公司去作假来快速完成审批。
当车子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可以召回,房子如果质量出现严格的缺陷可以退房,而当药品在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实验,就去让病人服用,那就是用病人的生命做儿戏。
当看到小女孩因为用假药最终死亡,的时候,很受触动,而最终结局是完满的,但是在影片的事件中,是几个受害者和整个一个医药利益链甚至整个行业潜规则的斗争,试想如果最终告倒药厂的女主角不是当时业内人士,抓不住真正的证据。
如果女主角自己不是受害者,如果女主角没有看到小女孩的死亡而深受自责,如果女主角没有偶遇男主角而惊醒,而是一直昏迷下去,会不会她和小女孩同样的命运?
如果女主角没有偶然遭遇车祸?
正是这些偶然才使这个行业的潜规则,一个利益链被揭露,被击败,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偶然,还有相当多的内幕,行业潜规则仍然在社会中生存,有更多的地沟油,假药,假酒存在在社会中,这会是多么的可怕。
影片起名《我是植物人》开始我的理解是遭遇车祸后成为植物人,而后来发现不是车祸造成他成为植物人,而是假药的结果,而此后同样遭遇车祸,同样因为使用了假药的小女孩也是植物人,但是我是植物人的真正主题其实是作为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植物人。
当今社会中潜规则遍布各处,影片女主角是高材生,而像狗仔队一样的男主角记者周聪也毕业于大学新闻系,在工作前他们都有理想,有自己的梦想。
但是当他们走进社会,他们被社会潜规则所操纵,慢慢的屈服,最终变得麻木,变成了植物人。
如果女主角偶然遭遇事故,她怎能想到她的公关药物最终能使得很多人变成植物人?
正因为她最终被触动而惊醒,使得自己最终不再麻木,牺牲自己的自由去状告自己帮助审批的药物。
但是要想让所有的植物人被触动,发现是不现实的,更多的人只能适应社会而很难改变社会,因此影片在我们看到最后挑战社会潜规则成功的同时更发人深思,如何能让社会逐渐改变环境,不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成为植物人。
影片在真个灰暗色调下,小报记者对女主角无私的帮助到网友给生病 小女孩的捐款再到最终女主角将药厂告倒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我们相信总有一天社会会充斥着阳光,阴暗的潜规则会越来越少。
《我是植物人》原本是电影频道出品的一部数字电影,大概是看上了影片所具备的某些品质和潜力,另外做了大屏幕的推广,从观影效果上来看这是部口碑还不错的电影,抛开限于成本问题而做出的诸多妥协,单就影片选题其实就能满足一部分观众的口味,在今天,电影的娱乐功能正在被无限放大,即使那些所谓的深刻些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钻研人性这样玄虚的命题,而那些真正能够触及百姓切身利益和生计问题的影片,却逐渐稀少,如果说还有硕果仅存的坚持的话,无疑电视电影这个平台,成了这类题材的主要的阵地。
个中原因除了电视电影投入少,成本压力相应减小不必刻意迎合观众之外,电视电影本身机动灵活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也更加适合就一些社会问题为百姓发声。
《我是植物人》一片所涉及的问题就是药厂造假以及为了谋取利益在操作规范上的一些黑幕,影片的女主角朱莉(冯波)在一场车祸之后昏睡了三年,后来被狗仔队记者刘聪(李乃文饰)在无意间惊醒,失去记忆的朱莉暂时寄住在刘聪的家里,二人在寻找“身份”的过程中逐渐被卷入方臣药厂制假造假的内幕。
电影在构建故事的过程中用到了很多当前中国数字电影里被用滥了的元素,比如车祸,失忆,寻找和身份错位等等,但是即便如此,《我是植物人》还是精心打造了一个的充满了张力的好故事,这主要得益于对主角身份三次变化的设定。
当朱莉刚刚到药厂上班并初步接触受害小女孩一家的时候,她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只是出于自身的正直善良而对别人怀抱同情,这时候事件的推动因素是刘聪,他的娱乐新闻稿件被毙,急需新闻素材的他鼓动朱莉和他一起参与调查此事。
之后随着调查的深入,朱莉却意外发现了自己昏迷三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车祸本身,而是在随后的手术中用了和小女孩一样的麻醉剂,这个转变让朱莉成为一个受害者,以一种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聘请了著名的维权律师准备将诉讼进行到底,但是新的进展和朱莉的记忆的逐渐恢复,又让朱莉从假药的受害者变成了残害小女孩的帮凶,因为她发现在失忆之前自己一直是药厂合作方专门制造假的临床试验记录的负责人。
故事在这里出现了一些情理上的漏洞,比如作为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居然和合作方的药厂完全不认识,并能在失忆后进入这个药厂谋取一份差事等等,但是这些微的瑕疵并没有影响到大局,朱莉三重身份的转化作为故事的主要情节,牢牢控制了电影的节奏和悬念的铺排,它甚至弥补了男女主角在情感戏上的单薄,使电影在触及社会问题的同时,没有损害到情节上的精彩好看。
作为本片男主角的李乃文,虽然戏份不如冯波那样密集和充满变化,但是在他所出场的段落当中,他都奉献了精彩的演出,除了“最新恢复记忆成果”那样好玩的搞笑桥段,这个人物本身的气质和品行,让为这部主打现实主义的电影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比如他作为一个无法实现“为民请命”的新闻使命的记者,为了北京户口而去偷拍一些八卦新闻,还有他面对销赃的手机所持的“你不买他们就不偷了?
”的态度,事实上都是最普遍的民众心态,没有因为其所谓的正面人物身份甚至是处于对审查的考虑而美化和加工,这些细微的之处全都彰显了这部电影立足现实的品质。
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电影是为了造梦和弥补生活的缺憾,那么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则恰恰是为了令人梦醒和加深对缺憾的认知,这样的电影在“娱乐为王”的时代主动不能成为主流,但是这样的坚持是必须而难能可贵的,因为(电视)电影作为受众最广泛媒介之一,为民执言是它最大的操守所在。
这个故事残酷的让人害怕,又温暖的让人心碎。
残疾的右手、沉眠的三年、逝去的生命,是浑浑噩噩如同植物人一般在这个黑暗淤泥般的时代活着还是绽放自己微小的光,转做社会新闻的八卦记者,锒铛入狱的受害人,维权律师眼角长长的疤痕,在无声的告诉你,他们的答案。
喜欢中间有段剧情,还在失忆的林俐喝醉了,和微醺的刘聪两人在街头,刘聪为了安慰林俐,又唱又跳,街道上闪烁着万家灯火,照在两人身上,路上行人匆忙。
喜欢这个导演,无论是把万箭穿心活成万丈光芒的李宝莉还是从植物人中苏醒找回真我的林俐,他都向我们讲述了小人物的平凡与不平凡,无论是贱贱还是刘聪,他们都看似品性不端,身上却有着最美好最珍贵的品德。
他所描绘的,是平凡而不甘的我们。
韩浩月独立制片人、非主流导演、艺术院线点映、另类片名……这些信息大有把《我是植物人》往艺术片的火坑里推的意思,实则非然,这部电影其实是部叙事流畅、有技巧、有想法、有情怀的商业片。
《植物人》最大的闪光点,毫无疑问是它的现实题材,它对早些年医药审批制度的混乱以及医药安全问题的揭示,触及到了电影审查的底线,可以说,在它之前似乎还没有什么电影,能拿这么沉重的主题讲故事。
主题沉重不等于表达形式严肃,在影片的前20分钟,狗仔记者与苏醒的植物人之间有趣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让《植物人》大有喜剧片的味道,它的喜剧成分即非冯小刚式的,也非宁浩式的,不是京味的讥讽调侃,也不是流行至今的黑色幽默,而是西式思维下的语言机锋碰撞,诸多涉及社会批判的台词也运用的恰到好处。
《植物人》从好莱坞电影制作中汲取了经验,喜剧和悬疑是它的两大元素,在悬疑设置方面,“我遇见了我”式的戏剧冲突,让电影颇富新意。
交锋、窃取、报复、谈判等能吊起观众期待感的情节,在故事进展的流水线上各负其责,保证电影观赏价值的同时,也促成了电影的完整性。
一部完整电影的构成,除了要有精彩的故事外,走出影院后能令观众思考点什么,也是必不可少的。
国产电影目前大部分还没有进化到能让人看明白并且觉得好看的阶段,谈电影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自然是奢望。
《植物人》首当其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但主创试图通过此片来体现电影人责任感的愿望也很清晰,他们做到了,他们把一颗苦涩的药丸包裹上了糖衣,让方才还沉浸在电影中的观众在走出影院之后,开始忧心忡忡:是不是哪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影片里的那个植物人?
影片里有段台词,大概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在这个假货横行、充满骗子、不勾心斗角就无法生存的世界,其实我们都是植物人。
这段台词很是能刺痛人心,在这个真实情感无法自然表达,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信任感,为了金钱利益可以丧失良心的时代,活着的目的好像除了欲望没有别的,这样的人和躺着医院里的植物人有什么差别?
《植物人》的演员阵容,没有一位明星大腕,主角的表演也算不上令人惊喜,但这恰好说明,好的电影结构和恰当的技巧,会实现“戏托人”这个功能的。
虽非大制作,但《植物人》没有敷衍了事,配角们的演出很统一整齐,与影片整体水准相得益彰。
女主角的职业是药品检验员,她既是药品产业链的一环,是造成药品毒害事故的帮凶,又是伪劣药品的受害者——因为使用不合格的麻醉剂当了三年植物人,这个设计画龙点睛。
为攫取利益造假已经不单单是药业存在的弊端,各行各业都有着由利益衍生的种种潜规则,身处其中的人们早就麻木了,如果不成为直接受害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是造假的帮凶。
我们生活的时代吞噬着年轻人的梦想,把人们变成只知道追名逐利、追求享乐、逐渐丧失良知的“植物人”,与肉体麻木的植物人状态相比,思想麻木的危害更大。
这部电影是高清拍摄,摄影的镜头感很好,为了营造迷离的视觉效果,有些镜头故意虚焦,但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的处理关系上有些混乱。
比如有一场林俐和刘聪在饭馆的戏,刘聪凭职业敏感意识到自己挖到了一条大新闻,镜头从窗外拍摄两人,如果是以林俐为主体的主观视角,镜头位置不是窗外的侧下方,而是面对面的对视位置。
当切换到林俐的脸部时,也故意虚焦,这种镜头设计就过于刻意了。
还有一处不太合理的情节,林俐身份暴露后居然能毫发无伤地离开方臣公司,与他们之前对刘聪的凶狠报复判若两者。
此处本该制造悬念,可惜却被轻轻放过了。
编剧把现实社会的点点滴滴融入故事中,能看到许多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不过在剧作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男女主角的情感戏比较简单,没有性格鲜明的反派人物,对悬念的设计不够强烈,更多是社会现象的展示,缺乏人性深层的剖析。
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在那些需要明辨是非和真伪的时刻,每一个人是否有勇气说真话?
是否有勇气承担说真话所付出的代价?
整个影片就冲它关注民生,勇于探讨社会敏感话题的这种精神,我就给它5星,至于电影别的如何,这时候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你要非说电影戏剧冲突不够,演员表演不到位,剧情松散,诸如此类的理由来批评一个用心的电影,那我觉得你真的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先审视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和良知了。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这些了,可可西里、我是植物人,仅仅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的更多更多!
至于我们所谓的那些国产商业大片,我真的有些反胃恶心了,大部分都是用钱去圈更多的钱,一部一部不停的在冲击年度最烂电影的底线,何时是个头啊?
小成本电影有时候会成为口碑宣传的噱头,言外之意制作成本低能做到这个水准很不错啦之类。
不过其实电影本来就无需高制作,是国内学好莱坞烧钱烧上瘾了才觉得这类先锋小片难能可贵。
不太喜欢电影数字化,尤其是画面精细片儿却不精细,失了胶片的那种感觉——不是一定要矫情,而是比较之下真能体会出来的不同。
更用上了虚焦的新技术,可我看着就觉得鸡肋还虚得我眼睛难受。
电影最核心是故事,去掉杂七杂八的东西最主要看它到底讲什么。
去掉精细还是粗糙大小手笔一类旁的东西,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
虽然稍微我觉得这故事讲得有点不上不下——往大了讲的确容易收不住,但是过于显得不经意的生活化却觉得太小家。
医疗、制药、造假,用一个失忆的故事带出很多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和社会里肮脏无奈的一面。
除了主题中的医药造假这一元素外,细枝末节处还能看到身份造假、上访抗议、民告企业、贼赃市场、殴打记者等等等等,讲述的还很自然。
比如女主角要不是遇到前同事就愣是找不到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男主角就能那么容易给她弄了个假身份,在路边买偷来的手机用,上班路上遇到受害者在企业门前抗议还要被警察警告骚扰。
很生活化,却很戏剧化。
因为它揭露了这些东西,所以才有那些口碑。
因为在国内讲这些实话勇气可嘉。
这也是一种讽刺。
很多人可惜它还是有所保留有些美化,也明白它有所底线的缘由,感叹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哪怕它有个主旋律的结尾。
这部片的悬疑跟真正的悬疑比起来毫无出彩。
实话讲十分一般,但为什么能那么震动?
只因为它讲出了所有昧过丁点良心的人心中隐隐的噩梦:因果报应。
更应了网上总说的那些话:今日他人遇到XXX的事情你保持沉默,等到你XXX的时候已无人为你讲话。
就好比女主角当日作为整个医药造假行业一环不负责人的时候,会不会料想到今日自己身为其苦?
就好比他们在街边买别人偷来的手机,有没有想过也许自己以前或将来丢的手机都在这里销售?
好像那个笑话讲的,卖奶粉的卖肉的卖包子的一系列奸商都死了,只有棺材铺老板很高兴,可惜他最后饿死了。
电影其实最怕说教,它只需要把真实的东西摆出来,思考由他人。
本片也一样,它只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好坏你自己评说。
但是其实,故事已经有倾向性。
用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引起你所有因果报应的联想。
我不喜欢它这样。
因为也许它不见得引起思考,却引起没有思考的恐慌。
就好像近一段时间内那些七嘴八舌的话题。
女主角不喜欢,男主角李乃文却生活化的讨喜。
《我是植物人》是以一个植物人的视角进行拍摄的,导演尝试进入植物人的世界感受周围一切环境,从撞车受伤,植物人苏醒和找寻自己的身份进行的拍摄,使观众进入植物人世界,为之后的整个关于药品事件进行心理铺垫。
《我是植物人》中女主人公林莉遇车祸入院治疗,因使用麻醉剂“因菲他命”而成了植物人。
三年后,刚刚康复的林莉在八卦小报记者刘聪帮助下进入一家制药公司,无意间又发现一起与自己遭遇一样的致残案例。
林和刘二人联手对此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自己才是这起命案的始作俑者。
经过一番内心挣扎,林莉拒绝了制药公司的收买,主动投案自首,让案情大白于天下。
《我是植物人》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以电影的手法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黑暗。
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叫一些人看一看,触动下他们的内心,假设如果此类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会是什么样子?
电影还是美好的,在女主人公的坚持下,最后将有罪之人绳之以法,但如果在现实社会将会是这个结果吗?
我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社会需要像《我是植物人》一样的这类电影,反应现实生活,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像一把针一样时刻刺痛自己,提醒着自己,远离人性丑陋的一面。
近期看到电影不是做梦逃离现实世界,就是古代的打打杀杀,做电影的人都不敢轻易的接触现实社会,支持《我是植物人》导演,我们需要的电影是有故事,有悬疑,有现实,有批判,有诉求,有感情,有良心...
在《我是植物人》这部现实题材的影片里,最具震撼力量的一句对白是,“我们都是植物人。
”显然,这句话是说给观众听的。
倘若在那一时刻,你是观众的话,或许它能唤醒你久闭麻木的神经,让你的良心感到刺痛。
不得不说,影片里所描述的现实是沉重的。
每12分钟就有一款新药在中国面世的惊人而恐怖的速度,让这个国度显得魔幻而离奇。
比此更为夸张而骇人的是,居然上亿的中国人能够忍受并且接受这样一种现实,做事不关己的沉默的大多数。
就影片主旨本身来讲,这部影片是非常成功的。
它能在这个混混噩噩的娱乐圈内,敢于正言稍显敏感的题材,摆明自己的立场,讲出自己的道理。
但是在艺术创作上,却显得普普通通,远远比不上当年那部众口皆赞的《一年到头》。
王竞多次使用虚焦来处理麻木不清的现实值得认可,而影片结尾的积极向善,却冲淡了批判和写实的力量。
这样的正义为上的处理,既是作者的个性使然,也是好莱坞电影套路的积极仿效。
在这里,电影更像是梦境,而非镜子;偏于经典剧式,而非现代语境。
它只提供吐出一口怒气的快感,尽管这样的行为显得虚幻、甚至无功而返,但它却给观众美好的希望。
毕竟《我是植物人》是一部为商业而积极努力的电影。
可以想象,如果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文艺片的话,结尾必然是沉重的、阴郁的。
正如独立电影《血蝉》那样,无力感更接近于现实的内核,妥协与背叛才是大多数人的无奈选择。
相比之下,悲剧会更有力量,开放性会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人性的矛盾与挣扎,要比正义的宣泄更能引起观众的反思。
尽管艺术表现平平,但这一切不能否认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诚意与智慧。
在大片如云、烂片如风的朝代里,《我是植物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关注世俗却又与恶俗划清界限,关注娱乐却不忘讲出道理,承载人类共同的美好心愿,抒发弃恶扬善的普世情怀,已是近些年来中国主流电影少有的鲜明立场。
由此可见,在中国主流电影圈里,并非所有人都是“植物人”,总会有几个鲜活的创作者,在染黑的酱缸里别具风格。
刚刚不小心瞟到一眼别人的评论!!
用词好犀利啊我做不到哈哈哈只能说点自己的感受。
在大五上学期最后一节专业课老师给我们看了这个电影,作为少见的医药题材电影而且是能够真正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我觉得他为药物现代评价和实验室管理规范的更加严谨和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个电影主要讲述了因使用了缺少生产前临床试验而存在安全性问题的麻醉药的女主在新闻记者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起诉药企,最后发现通过这一药物审批的人竟是自己的故事。
药品安全对于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药学人,一定要恪守药德,在关乎到千万家使用者幸福的药品生产问题面前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坚决守好严格生产底线。
说回电影,前期有些平铺直叙后面开始揭发药企恶行以及屠龙少年女主发现自己竟然是最终的那条恶龙的时候,才进去高潮部分,看的虽然很爽,但是剧情还是有些套路化了。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像《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一样是由真人真事改编,但是这个剧情实在是简单哈哈哈,并不是很出彩。
总而言之,在我未来的大约40 年的药学生涯里,我会记得这部电影,记住宫老师对于药物警戒的教育。
故事本身相当好,但导演怎么特么的就拍成了一个CCTV6型儿的主旋律片儿的呢。。。
剧本还可以,小制作,电视剧水平。
这不是一部电影啊。
信息量这么大,如此敏感的题材居然没遭到阉割。就是有些人说台词的调调有点过。
什么玩意儿 镜头粗糙 剪辑胡来 剧情脱节 表演完全不在线 连电视电影的及格线都没达到
角度挺好,可惜并不好看……
想讲的东西很多,但似乎都没有讲透!
现实主义题材建立在不靠谱的前提假设下,就显得漏洞百出。患者昏迷住院三年,医院都不联系警察来识别身份,白白花钱供养。失忆后身份全无,凭借选择性保留的医药知识获得工作,最终找回记忆,发现原来是作茧自缚,回旋镖砸到自己。设定其实是很能类型片化,有揭露黑幕、有紧张危机、有反转揭秘。可惜因为基础设定不符合实际,许多黑幕情节很想当然,就显得游离在批判现实和寓言故事之间。看起来是批判医药造假事件,却安排失去记忆的人去发现真相,找回记忆后自己也认罪伏法。外层套的失忆个人事件反而消解了内层的社会批判。寓言的普世存在也减弱了具体案件的针对力度。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选题的勇气,这是个巨兽一般噬人的行业,充斥着人性的丑陋。可电影本身,太多可以拍得更好,提升观赏性的地方了,既然能过审,没能拍得更好拿到更多票房传播得更广,是真可惜。以及虚光,虚影这种技术的应用,我是觉得挺多余的。
故事框架不错,立意不错,但是拍的一塌糊涂,逻辑多出不通,画面跳跃太大,叙事不连贯,配音让人出戏,念稿一样的对白,毫无张力。
以小成本影片来说能做到这样针砭时弊已属不易。看归看,看完我们还是植物人。。。
现实
原来国内也有精彩反转局。
好故事,烂表现。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了,本来这电影可以更紧凑冲击力更强的。南都放映场谢晓东有出席,我是佩服他的社会责任感的,但可惜在电影制作及艺术造诣上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自诩为做商业片的,却不懂如何讲好故事拍好商业电影,与其质疑市场,不如继续努力吧。不然就做个地下导演好了。
演员不错,但维权这东西在中国只能是童话。
没有石老师说的那么好
血淋淋的真实
我们都是植物人!
自作孽不可活。没想到这种敏感题材竟然是电影频道投资的。所以也导致了它的软弱性,还是有很多主旋律的地方以及节奏控制上的问题等等。反正问题挺多的,这么好的题材应该拍的很棒的。电影最后二十分钟开始发力,有意外,但是也没逃出意外。人性的善恶与自私忏悔还是挺挣扎的。不一定是结尾那么回事吧。
过的去,有想法,不严谨,不成熟。ps:难以相信万箭穿心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相对于这部,水平简直是飞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