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首映日期相距十年之久,我才第一次看《珍珠港》。
一个人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看,哭得痛彻心扉。
在豆瓣上找到它,发现被提名了好几个金酸梅奖,有点意外。
也许从专业的角度看,影片《珍珠港》有很多瑕疵,甚至是硬伤,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普通观众,我不得不说太震撼了。
历史课本上的珍珠港事件,轻描淡写,不过是历史这袭华美的袍上的一个虱子。
文字在还原历史方面总比镜头差一分力道。
清晨,被偷袭前的珍珠港,一片宁静美好,大家各安其所,绝大部分人都还在享受着海风的清新,沉浸在美好的睡梦中。
灾难前夕,总是有点回光返照的意味,用过分的祥和平静来麻痹人的警惕神经。
该来的总是要来,当战斗机在离头顶不远的上空盘旋呼啸,当导弹在耳边穿梭轰炸,当鱼雷在海平面以下横冲直撞,一瞬间天崩地裂,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哭天抢地。
漫天只有黑烟与红血,慌乱的指挥与哭喊,撕裂人的每一寸心肺。
红色的珍珠港,翻转的甲板,浮沉跌宕着民族与个人的命运。
医院里死伤遍地,这突如其来的伤痛让医护人员都紧张地不知所措,战战兢兢。
对护士嗫嚅着我不想死,颤抖地问医生我会不会死,得到的答复都是肯定的——你不会死,会好起来的,结果往往却是,话音刚落就安息了。
在生死一线时刻对生的渴求,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最基本的信念。
如果还能活下去,一切苦难又算什么呢。
不要说既要生得伟大,又要死得光荣,因为这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英勇就义,而完全是因战争造成的无辜牺牲。
也不要故作姿态地说与其苟且偷生,不如痛快死去,因为我们没有面临措手不及的别无选择,英勇就义的烈士至少还有选择去死的权利,而饱受战争荼毒的难民是被选择去死!
战争,非要假以国家主权的名义去伤害无辜的国民,非要打着正义的旗号为自己的心虚壮胆饯行。
以小集团意志出发的伤天害理的行径,何必要为自己一手造成的生灵涂炭粉饰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
欲盖弥彰而已。
影片里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山本五十六冷冽地说:这只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美国。
我陡然一惊,觉得这话很耳熟。
是不是每一个沉睡的国家都非要在挨打后才能觉醒?
是不是每个人都非要在跌倒后才会真正走路?
是这个道理吗?
一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吗?
最近国内空天猎的上映,并没有让我有太多的感动,相反,让我反而回忆起了2001年曾经最爱的电影珍珠港,《珍珠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地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今天重温了一下,太经典了。
感情经过生死的升华,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战争反应了感情的不容易。
结局的处理是完美的,让人感动又能接受的结局,比神剧强多了。
比如说雷夫和伊芙琳在船边月光下接吻的画面和丹尼带着伊芙琳在空中看日落的浪漫等等,都让我很感动……先说雷夫吧,雷夫是个铁血真汉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想在战场上展现他的才华,实现他的抱负,同时他的志愿参战还可以保护丹尼,所以丹尼不必上战场拼杀。
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牺牲了他和伊芙琳之间的感情,当伊芙琳决心将自己给予雷夫的时候,雷夫婉言谢绝了,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回来,他不想给伊芙琳留下遗憾,他不想对伊芙琳做出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虽然他也很想得到,只是在努力控制而已。
无疑,雷夫对伊芙琳的爱是真爱,是大爱,同时,也是因为这种爱的信念,支撑着雷夫让他活着回来了……然而,当他回来时,他不知道的是,此时他和伊芙琳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伊芙琳来说,她也是个受害者,她被命运所捉弄,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
当她收到雷夫的死讯时,她整个人彻底崩溃了,她终日以泪洗面,彻夜难眠,备受煎熬,这个时候丹尼出现了,他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几乎全都是雷夫,他们一起怀念雷夫的点点滴滴,伊芙琳在丹尼那里找到了安慰,找回了自己,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虽然她心里最爱的是雷夫,但当时“雷夫已经死了”,她不可能守着一个“死人”过一辈子,她有选择幸福的权利,重新开始,所以伊芙琳没有错,她的决定是对的……对于丹尼来说,雷夫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人,从小到大,雷夫一直保护他,连这次雷夫的“牺牲”都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所以当他知道雷夫死讯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崩溃的,但更多的是内疚,所以他想要弥补,那就是——照顾伊芙琳!!
一开始有些个镜头,导演向我们表露了其实丹尼也是喜欢伊芙琳的,只是因为被雷夫捷足先登,再加之丹尼本身性格腼腆,缺乏自信,所以也就放弃了……但如今,雷夫“死了”,所以丹尼他有权利追求他的幸福,再加之本身对伊芙琳就有感情,so…but…就算不是伊芙琳,换着其他的女人,我相信丹尼也同样会去照顾她保护她一辈子。
在后来轰炸东京的行动中,丹尼主动要求参战,如果丹尼真的自私,那么他完全不必去送死,只要雷夫真的死了,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跟伊芙琳在一起,而且也不必担心伊芙琳对雷夫的爱比自己多……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还是毅然选择和雷夫一起共赴沙场。
三角恋固然恶俗,国内很多人觉得男主喜当爹,或者绿帽之类的话,有些人接受不了雷夫帮丹尼养孩子,但,这正是我最受感动的情节,失去丹尼,雷夫的痛苦我们无法体会,孩子是丹尼生命的延续,当雷夫带着孩子飞行,当他温柔的问孩子“小丹尼,你想飞么”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雷夫将自己对丹尼的爱延续到孩子身上,这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寄托,更是他爱丹尼的一种方式。
最后,雷夫带着小丹尼飞行,我的感觉是无尽的悲哀,于雷夫也是如此,壮美广阔的天空,再也没有丹尼与自己同行,这种惋惜,使丹尼的死显得更遗憾,使战争中失去的那些年轻生命显得更有价值……这时的雷夫,也不再那个是血气方刚的战斗英雄,而是一个成熟的军人、父亲!
经过了战争与死亡、失去与获得,雷夫更能体会如何在痛苦和挫败中坚强。
在千千万万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军人中,雷夫只是其中的一个,他们懂得了奉献与牺牲的意义、生命和信仰的价值!
只有在这样的人手中,才能托起未来的希望,小丹尼就是这个希望,他也会承继父辈的志向、成为勇敢坚毅的战士……,所以,一切都有了希望……出现的穿帮以及细节吐槽:1.幽灵山峰 当成年的三个主角第一次出现在画面上时,他们是在长岛,背景上可以看到一些很高的山峰,至少在海拔千米左右。
而每一位长岛居民都知道,长岛地区最高的山丘也只有海拔100多米。
2.午夜快车 雷夫到旅馆伊雯琳(凯特.贝金赛尔)的房间,告诉她自己要去英国,当时是夜里,旅馆窗外,一个现代的公共汽车站清晰可见。
3.魔术围巾 同一场戏中,伊雯琳给他围了条围巾。
其中一个镜头从本.阿弗莱克的身后拍摄,观众可以看到他没带围巾。
跟着一个镜头是从他面前拍摄的,那条围巾又出现了。
4.海底隧道 本.阿弗莱克在纽约跟朋友告别,去伦敦参战时,地点不是海港,而是火车站。
5.化悲痛为饭量 丹尼(乔什.哈奈特)和伊雯琳在餐厅吃饭时惊闻雷夫的死讯,这时镜头显示,伊雯琳手里的奶昔是满的,下一个镜头,奶昔只剩一半了。
6.左右为难 丹尼和伊雯琳做爱后的第二天早晨,他们在一起谈话,她把头靠在他右肩上哭了起来,下一个镜头,她的头却靠在他的左肩上。
7.高难动作 丹尼和伊雯琳一起乘飞机去看日出时,途中他们居然在狭小的机舱里换过座位。
8.真假纸鸽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英国人把他的私人物品送到机场,其中有他的折纸鸽子。
可是,刚刚他下飞机时,驾驶舱里挂着的那只,是哪里来的?
9.天罗地网 英国空战中,本.阿弗莱克被击落,他想跳伞,但打不开机舱,他拔枪把机舱打出了两个洞,下一个镜头——那洞不见了,机舱仍然天衣无缝。
10.好深的水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被击落,他的飞机入水时,是白天,等到他从飞机中游出来,浮到水面时,天已经黑了。
11.假车牌 本.阿弗莱克在夏威夷开的车子上,挂的车牌是1943年的。
12.时差问题 在一个镜头中,一张日本日历被撕下来,在上面标出攻击日由6日改为7日。
可是,攻击发起是在夏威夷时间的12月7号上午7点55分,按照东京时间,那是12月8号3点55分,撕日历的人忘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13.太阳从西边升起 12月7日,珍珠港之战以一个大广角镜头开场,前景是整个港口,远方山峰后朝阳冉冉升起,这镜头非常漂亮,可是,按照珍珠港的地理位置推断,银幕上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14.科技先驱 日军飞机起飞时,航母上满是蒸汽,这是不可能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帮助舰载飞机起飞的蒸汽弹射器要等到五十年代才被发明。
15.镇定的夏威夷土著 日军轰炸珍珠港时,影片拍摄了大量惊慌逃窜的平民,其中居然没有一个夏威夷土著。
16.玩忽职守 小古巴.戈丁操纵高射炮向日军开炮时,在画面右下方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射炮的弹链,上面都是没有弹头的空包弹——怪不得他什么也没打中。
17.无绳电话 船长打电话时,电话机周围居然看不到电话线。
18.杀人不见血 亚利桑那号沉没的段落中,一次爆炸把一个人抛到空中,被螺旋桨搅碎,神奇的是,那螺旋桨居然仍是干干净净。
19.孪生机场 发现自己的机场被轰炸,本.阿弗莱克和几个飞行员开车去另一个机场,结果他们再次来到同一个机场,布景师没有做过任何改动。
20.听话的日本人 这些飞行员看着飞过的日军飞机说,这些飞机已经没有弹药了,必须返航。
虽然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些飞机明明挂着鱼雷,但它们还是听话地返航了。
21.飞来的星星 片中出现过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上面有五十颗星,可在40年代,美国国旗只有48颗星星,代表美国的48个州。
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是在1959年建州的。
22.殉职成瘾 轰炸开始时,盯住人群中那个拿手提摄影机的记者,他被炸死了两次。
23.空欢喜 在珍珠港之战后,当两位男主角向杜利德报道时,后者提升他们为上尉,一个月后,他们在航空母舰上出现时,还带着中尉军衔。
24.不该出现的绶带 罗斯福开会时,在座的一位陆军将军身上佩带了一条越南战争的绶带。
25.候补队员 飞机出发轰炸东京前,军官们反复提到参战飞机是16架,在起飞的镜头中,如果你认真数数,会发现美国人带了一个候补队员——天上一共有17架飞机。
26.阳奉阴违 轰炸飞机的轰炸机起飞后,航空母舰的舰长下令“全速前进”,下一个镜头中,你可以看到航母纹丝不动,而且下了三枝锚。
27.自杀飞行 轰炸东京后,美国飞机们向西飞往中国境内着陆,可在这个镜头中,飞机们背向夕阳飞行,照这么飞下去,他们只能在太平洋里沉没。
28.很像飞行员 影片结尾,本.阿弗莱克带着小丹尼飞行,在远镜头中,我们看到驾驶舱里的飞行员带着飞行帽和风镜,下一个特写显示,本.阿弗莱克的头上什么也没有,小丹尼带着飞行员和风镜,可是,小丹尼不可能是飞行员。
还有一处严重穿帮:杜利特的轰炸东京行动中,由于所带汽油量不足,当B-25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后,根本就不是像电影里演的编队飞行,而是各自单独飞向东京的。
更不用谈后面花大篇幅渲染的“架机扫射日军救另一飞机上的战友”这一段凭空臆造的情节了。
29仁慈的日军,日军飞行员竟然挥手让白人小孩躲避空袭。
30现代化的军舰,多次出现日军飞机在诺克斯级护卫舰边飞过及三艘斯普恩斯级爆炸的军舰空袭前居然还有宙斯盾级巡洋舰
我个人认为珍珠港拍的很好,同泰坦一样,给了我很多的震撼。
这两部片子都让我了解了西方主义中的人性价值观。
这个我不细说。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说说对信仰的看法吧:不知道大家记得在片末,那场最后的对日轰炸中,他们在出发后,在去东京的飞机上,上校(忘了名字了,就是那个总领队的)问了架机员一句话,“你有信仰吗?
”,架机员回答:“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然后他做了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
看到这里,我自己也从此从以前的全无神论者,转变为有了自己信仰的人。
(提示:信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
)。
其实,当代的中国,很多地方就是缺乏了自己的信仰目标,不是么。
在说说美国伟大的罗斯福总统,下面是影片中的一小片段,但,让我彻彻底底的对他树起敬意。
海军上尉:但我们不能无视危险,总统先生。
如果日本继续进攻,他们可以打到芝加哥。
罗斯福:先生们,在我双腿残疾之前,你们大多还不认识我,那时,我强壮、充满自信。
现在我时时刻刻在问自己,问为什么上帝让饿哦做在轮椅上?
国民流露出失落的情绪...而你们也是如此。
我想可能上帝就是让我,提醒大家永不放弃,决不低头!
陆军上尉:总统先生,恕我直言,您的要求是可不能做到的。
这时,罗斯福总统,推开轮椅,缓慢吃力,物理疼痛,但很坚决的让自己硬是站了起来,在那句坚定的“别扶我,乔治,别扶我”下,他的这一举动征服了所有的议员,然后,很有征服力的说了一句:Do not tell me,没有不可能。
就是这一句征服了我,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的魅力,这句震撼的魅力。
让我透过影片了解了罗斯福。
同时了解了这部片子对西方人性的阐示。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Titan,这是我上大学后重新看片,才有的一些个人看法。
他们让我开始喜欢了美国大片,特别是故事片!
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译的一段悲壮的三个人之间的恋情故事,电影《珍珠港》以其好莱坞大片式震撼的场面,曲折波澜的主人公恋爱故事情节以及自始至终贯穿全片的欧美式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色彩深深的吸引着我。
这本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绎的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
影片和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有很大相似之处,同有相似的沉船场面,相似的生死离别,甚至极为相似的浪漫场景。
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独有的曲折情节,在爱情,友情,爱国情种种矛盾面前,主人公所做出的艰难取舍,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选择有很大的现实引导意义。
影片《珍珠港》不失为一部励志的英雄式爱情传奇,值得重温细品。
尽管每一个看过的朋友都告诉我这是一部烂片,媒体也是一致地口诛笔伐,但我还是因为无聊和某种不怀好意而在某一天的下午忐忑不安地将它放进了光驱。
感谢那天下午晕黄的阳光,在那一瞬间与电影中麦田的沙沙声一起重置了我关于光线、时间与童年的遐想记忆,那一刻我知道我会喜欢这部电影了。
首先我必须要说说影片的配乐。
其实很大程度上打动我的是影片的音乐,啊!
那音乐的美对我来说是致命的!
在没看电影以前,我是绝对不会去买这个电影的原声的。
因为凭着以往的经验,用脚子头想我也会知道这种战争大片的音乐一定会是那种震撼爆棚的大部头的。
可是凡事总有万一啊,《珍珠港》居然就是那种万一。
虽然也有那种剧烈的声响,但或许是做得不好吧,又也许是用得比较少,基本没引起我的注意,那也就谈不上反感了。
还有就是因为主旋律是一段优美得不得了的音乐。
听过的人一定会想起一部电影的,那就是《走出非洲》,那部让人心碎而迷恋的影片,它们的音乐惊人地相似。
在影片的一开头,两个小男孩在麦田里玩飞机时,它就悄悄地潜入进来。
简约的弦乐水浪般轻柔地徘徊,忧柔的钢琴多情地轻诉,不时推入的低频乐声缓慢而庄重。
钢琴和弦浪分别代表着男和女,而低频的乐声自然就是战争了。
男和女不停地低语着,合应着,在战争的阴影中跌宕起伏的感情充斥着离合的悲伤无奈与真心相爱的欣喜甜美。
不似威廉姆斯《辛得勒名单》严谨刻板的大部头般艰深爆棚,也不似霍勒《铁达尼》般的合成器泛滥过于通俗煽情。
汉斯热默的音乐有着全古典的结构却十分的简单随心,抛弃庞大的交响铺排专一于情感的表诉,显得高贵而抒情。
无论是在儿时的麦田里还是在离别的火车站,在同飞的蓝天上还是在相爱的洗衣房,那音乐都有如秋日的阳光般,充满金黄、温暖的甜蜜而又带点伤感、细腻的怀旧,美得让人掉泪!
再说说演员吧。
大凡商业片,演员都是成功的最重要元素的,这也是为什么大牌明星的身价只升不降的原因所在。
在《珍珠港》里的三位演员都可称得上是俊男美女了,虽然除阿佛莱克外另两人名气不大。
但是有《铁达尼》成功捧红半红不黑的莱昂纳多和温斯赖特的例子在前,当然让人尽相模仿了,更何况这是一部无论剧本结构和拍摄模式都几乎全奔着《铁达尼》而来的影片。
阿佛莱克的男一号英气、憨直而鲁莽善良,基本不过不失,当然没赶上莱昂纳多的锋芒了。
值得一提的是乔什哈奈特演的男二号和凯特伯金斯演的女主角。
乔什的男二号腼腆、内向、优雅、伤感,气质非常好,而且很有四五十年代的那种军官的整洁文雅的怀旧味。
在对“死去”好友的女友心怀爱意时,他把人物那种初涉爱河的兴奋、喜悦和背叛好友的彷徨、自责两相煎熬的心情演得十分到位。
而同阿佛莱客之间的兄弟友情无论是在和谐和争执时他的那种坦诚与刚正都多少有点让男一号失色的,以至于我完全希望最后得到爱情的是他了。
争执的中心人物自然是女主角了,其实起初见到女主角海报时,是深为她外形的过于死气沉沉和脸上的些少雀斑而不满的。
可是就是这个外表平平的姑娘,却用她的迷人气质征服了我(商业片嘛,自然是偶像魅力第一咯)。
其实一般的商业片的女主角可以在男主角死后改嫁甚至男主角没死也可以因为某些原因另嫁他人的,这样反而更添两人爱情的凄美动人,只要她没有移情,这一般是商业爱情片的大忌,男女主角必须是相爱始终的。
可是这个女主角十分的不简单,在男主角“死后”,居然能够即时的爱上他的好友,而且影片给了他们很多恩爱的场面(甚至比同男主角在一起还多)表达他们的真心相爱不是为势所迫。
就是这份心思使这个女主角可以从众多商业片的花瓶中跳出来,显得有那么点的与众不同。
而且,凯特伯金斯的表演也是非常好的。
在先得知男友死讯几天后才收到男友从战场上寄来的信时,她的那种欣喜而痛苦的迷离眼神像极《情书》中博子收到女藤井树的回信和女藤井树看到男藤井树给她的画像时的表情,那种得知爱意却人鬼疏途的无奈与悲伤深深地打动了我。
而当选择了另一个人后前男友却突然归来,她兴奋地与他拥抱后脸上滑过的阴影和失措的泪水却又让我不禁然地想起了喜爱的另一个女演员朱莉叶奥蒙德(《燃情岁月》《西伯利亚理发师》),那种为了追求幸福而背叛或者是遗弃了爱情,在看到情势转圜后的悔恨与茫然的表情是一个俗世女人的真实写照,因为缺憾而更显完美!
其实整个影片对于爱情故事的具体剧情交待得非常仓促,虽然用了很多篇幅,但主要是一些演员细节上的表演,整个爱情事件还是过于简洁有点类似于摘要似的画出个大意的框框,然后由演员去填满整个细节。
这样是很冒险的,没有根本情节的吸引力而全靠演员的个人魅力虽然可以使戏剧更通俗易懂,但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肥皂剧,事实上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这点了。
但个人以为整个影片的演员还是很出色的,起码他们的表演打动了我。
每一个都是那么富有人情味,没有盲目拔高(片中没有一般战争片里的英雄,都是些有缺陷而且能力有限的凡人),也算是众多美国大片中的一个异数了。
不过谁知道,影片之所以不太成功的根本原因或许就在这里呢?
讨好商业影迷的煽情战争片却没有完美圣洁的爱情和让人景仰的大英雄,还会受大众的欢迎吗?
而用心良苦的反类型的人物塑造想要脱离影片的通俗剧结构而受到影评人士的褒扬那可就更是不可能的任务了!
最后要谈的是千夫所指的剧情了。
几乎每个劝我别看的人最大的理由就是这个影片有个糟糕的剧本,即使要看,他们也只是劝我看那轰炸的几十分钟而已。
呵呵!
我看了,从头到尾,不知道朋友们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的,是把它当战争片看的吧?
相对于战争片而言,前面的近两小时确实是可以称得上糟糕的,虽然不时有日本人战备的片断出现来酝酿战争的密云,但仍是不够的。
战争是互动的,美国人的木纳使得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失去了紧凑感和张力,而突如其来的轰炸虽然惊天动地,却因为一方的单一进攻和另一方的单一挨打(男主角的那点反攻根本就是无聊而无足轻重的)而更像是一场灾难,对,这根本就是一部灾难片嘛!
《珍珠港》实际从头到尾都在走《铁达尼》的老路,甚至一开始就没想要把珍珠港事件当一场战争来拍,是把它当一次灾难来拍的,所以灾难片的基本要素应该在这里有所体现的。
首先是灾难时间不可来得太早,应该在最后出现,然后是灾难来前应尽量让剧情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用爱情来营造气氛是最好不过了,而最后感情的激烈风暴要和灾难同时到来,在同灾难做争斗的同时展开感情的决战,最后双双获胜,再来点必要的牺牲和不灭的希望用以警醒观众和抒抒情。
可是我还是认为《珍珠港》做得不好,而且最大的缺陷同样在剧本。
但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后面。
首先女主角的塑造不够彻底,思路有变。
怎么看那些女主角同男二号在一起的缠绵片断也可以让观众认为她是爱上了男二号的。
可是男一号回来后,她的痛悔的表现立马就把前面的一切推翻了,她并没有爱上男二号,她始终爱的是男一号。
那么前面的缠绵还有其必要吗?
剧情的三心二意使得这个原本与传统相比有些不同的女主角叛逆得不够彻底,她就不可以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吗?
主流的观众说不,于是导演也就硬生生地把一个原本有点深度的女性角色塞回了传统花瓶的轨道。
而这时女主角已经怀上了不爱的那个男人的骨肉,于是我就猜到两男必需有一个要死了。
那就让他们在轰炸中互相该原谅的原谅,该告别的告别,该死去的死去吧,这样灾难与爱情两条线才能得以融合和贯通,才够干脆果断啊。
可是还是为了照顾美国主流观众的情绪,咱不能只挨打不还手啊,让咱在珍珠港事件里展开大的还击虽然是最好的,可美国人也不敢如此公然地篡改历史呀?
于是导演只好画蛇添足地在轰炸后又加上了美国报复的一幕,本该在轰炸中解决的感情危机也就只好安排在后面的报复行动中来了,以保持悬念。
可是此时纵有未了的感情挣扎和精彩的空中战斗那也是无力回天了,在经历了四十多分钟精彩轰炸后的观众已经是精疲力竭、无意欣赏了,此时都盼着你结束呢。
本身就也精彩不过大轰炸的结尾“高潮”戏也就只能给人一种高潮后的感觉,沦为鸡肋似的东西了。
近三小时的大片《珍珠港》就这样闲闲地看完了,有反感的地方,但大多时候还是看得很投入,而且很多地方还是很感动的。
其中有音乐的迷人因素,有演员的自然表演,甚至有剧本的某些小心思。
但是也不能忽略了还有摄影的大气和漂亮,很多地方的摄影都极具心思,比如日军军舰上用的那个从高空滑过的镜头,就非常干脆漂亮,气势十足。
而一对情侣共乘飞机在天上遨游的时候不禁让人想起《走出非洲》中的经典爱情,在这里天空的颜色和飞机转圜时的镜头切换以及刹那的光线都是做足功夫的,更别提大轰炸时的场面调度和摄影技巧的全面运用了。
而作为好莱坞的专长的美工同样也毫不逊色。
那种四五十年代特有的挺拔干净、温文尔雅的服饰在清冷的街景和金黄的阳光下是如此的怀旧。
不过我想我对《珍珠港》的好感,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起初对它的期望值的极低。
人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把所有的渴望降到最低点时,你才能感觉到让你欣喜的东西的。
一部商业片就应该用世俗的眼光去看,能感动最好,不能感动那一笑置之就行,反正没指望它能走入你的生命和情感,放轻松的时候是我们最写意的时候。
如果看累了沉重思考的严肃电影,那么不妨世俗地去感动感动简单的爱情与生命吧!
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的崛起,都始于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让我们翻开任何一本讲述大航海历史的书籍,它一定会提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件事:正是因为向东方的陆上通道全部被封死,西方人才不得不通过航海来寻找印度。
跌宕起伏的大航海时代持续了整整四百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可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并最终在一场血腥的让全人类震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落下了帷幕。
整个人类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
任何改变人类命运的大事,无不由战争而起,由战争结束。
越想起电影里的爱情戏就越愤愤不平。
一开始男女主角的爱情戏倒也合乎情理,而后面编剧的脑子跟被驴踢了一样。
仅仅三个月,风情美丽的女主角就变了心,仅仅三个月,最好的朋友就冲破了对男主角所应承担的道德感,尽管他也一面在说对好朋友的不幸的伤痛,却义无反顾理直气壮的与好友的爱人在一起,在约会的第一夜就坠入被风吹起的降落伞飞扬的诱惑里,并且女人还怀了孕。
想起雷夫临走的那一夜,他本有机会与深爱的女子缠绵一夜,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不想让这种“与别人一样的做法”毁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浪漫的夜晚,不想女人日后想起会后悔,在酒店门前他止步了,尽管身旁不断有别的大兵和女人们进进出出。
仅仅三个月!!
印象中丹尼好几次对雷夫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剧中一个无干痛痒的配角说了一句实话,“若是我的朋友在我刚死不久就搞我的女朋友,我一定会从坟里爬出来和他算帐的!
”雷夫被友情忽悠了,丹尼被爱情蒙蔽了,女人被命运愚弄了!
我并不提倡女人都要像王宝钏一样为生死未卜的丈夫苦守寒窑十八年,但三个月来忘记一个深爱的男人是不是太快了??
是因为编剧太烂还是薄情寡义本就是人的天性?
若女主角不是真正的爱雷夫,那么何必一直通过各种镜头强调她对雷夫的爱以及听到爱人死讯的悲痛?
这不合逻辑,或者西方人都比较博爱?
还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庄子逝妻”的豁达?
用爱情戏作为大片的线索并非不可,但这种结局的爱情与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思想相去甚远,或许编剧只是希望利用女人的遭遇渲染战争的恶果,但我看到的剧情似乎更想表达信仰,若是它配合一个曲折忠贞的爱情我会更喜欢一些,对信仰的坚持,对爱情的坚持,或者会使电影也更受欢迎一些,更不必一定得用第三者的壮烈牺牲来结束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
有些可笑,仿佛这个女人专为他们哥俩而生一样,甲不行了,乙挺身而出,乙去跟上帝报道了,甲又无可推卸的包揽女人和她跟乙的孩子。
就此一点,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
尽管这部电影在历史层面上受到很多争议,但是对我来说, 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一部叫我彻底折服的爱情片。
军官抱着爱人在列车站台上旋转,浓烈的蒸汽将这对标准的情侣轮廓勾勒得那么清晰,多美的画面。
死里逃生的Rafe看着走到一起的Danny 和 Evelyn , 此刻他脸上的表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Ben让我看到了自己没能看到的自己。
爱从来没有对与错,每个人的命运只有一个,交错的命运也没有变数。
如果你觉得一段逝去的甜蜜光阴本应该可以因为谁而挽回,那你付出的并不是爱,而那个人也不是命运想要给你的,于是也没有必要去挽回。
命运不会给你机会选择,你没有机会选择父亲,你没有机会选择母亲,所以你也不会有机会选择真爱,因为他们都是命运的馈赠。
我们都会拥有,曾经拥有和最终拥有并没有区别,如果你要的真爱是永恒,那么最终又在哪里。
永恒只会在毁灭后才会继续它的永恒。
另外提一句,William Fichtner,你这跑龙套的Danny老爸,我也爱你。
其实是听了主题曲there you will be然后看电影的,电影还是不错的,不过里面的 一条爱情线真的不是我所能接受的,女主角在得知男主角的阵亡消息之后转眼爱上男二,最无力吐槽的是发生了一夜情,顿时整个人都三观全毁,或许是文化认同感的差异,所以我不是很喜欢外国的爱情电影,不是很适合我的爱情观,不过说回来除去这一点电影本身还是挺值得一看的,空战画面还是很震撼。
整体情节还不错
导演迈克尔.贝,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 把最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
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每每看到凯特.贝金赛尔那精致的脸庞透着的深深的焦虑,望着遥远的地平线,急切地期盼着爱人从战场归来。
那清澈却透着深深忧郁的眼神,就有种流泪的冲动 乱世的爱情,总是凄美得令人揪心
即使开始的时候觉得又俗又狗血,但看着看着觉得汉斯季默的音乐几乎升华了这部电影,让画面、剧情与背景音乐成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整体。整部电影具有很强的年代与回忆感,让人恍惚其中。
不懂小时候学校为什么要组织看这部片子....
不知是历史 还是只是爱情.
料理完花草看了导演剪辑版,想到这部电影刚上映那会儿对其完全的无感,无论是偷袭珍珠港的历史背景,还是女主角类似《卡萨布兰卡》的选择,男男两主角间的伪兄弟(基)情,悠扬的配乐和宏伟的场面,当年居然完全地嗤之以鼻。这一星的差别就是10年啊。是不是没有青春了之后比较容易被狗血打动……
除了场面还有什么?
中学时候爸爸单位发的票子,因为快考试了就没去看,一直以为是纯爱被战争隔离,今天才知道是三角恋!好失望!!另为吗日本人都那么热衷去以前被战争过得岛旅游?例如夏威夷和塞班??
xiang kan kan.........
战争场景有点血腥,其他的都超爱。
没有人愿意有战争 可战争是人类社会变革的手段
前40分钟让人痛不欲生,后面70分钟战争开始才渐入佳境,话说这战争片里掺的爱情真是一坨屎啊!!
取材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以及事后美军的反击,但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铺垫三角恋的设置值得商榷。事实上,贯穿主线的三角恋未免有点太狗血(这不就是美版《纵横四海》吗),导致后文想将小情小爱升华为家国大爱时显得有点无力,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拍罗斯福,杜立德,黑人小哥米勒,甚至山本五十六,做成个更大气的珍珠港群像。对战争残酷的渲染除了大场面之外(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段落长达40分钟,看得挺过瘾),也有像用可口可乐瓶装捐献血浆,只能伸出一双手的士兵在隔开生死的铁板下逐渐咽气的动人细节。汉斯季默的配乐很好,既有恢弘的战争乐章,又有动人的爱情小调,胜过他同年的另一部战争戏《黑鹰坠落》。主角三人团的Casting都不错,表现也有模有样,原计划定的达蒙和帕特洛也未必能有哈奈特和贝金赛尔的效果。
凯特·贝金赛尔颜好美~角色好狗血!!!!两位男主加上鲍德温大叔也好帅。我就知道我对军装毫无抵抗力(¯﹃¯)最后有基情!主题曲还蛮喜欢的!
猜都能猜出来是Michael Bay导演的 。。 实在是 场面有余 内涵不足 十足的钱砸出来的烂大片
在战争面前,个人的生活、幸福、生命都不值一提。可是瑞富做错了什么呢?去为了正义,为了别人的生命去拼命(这在奸夫嘴里是他们中唯一的错误)。他最好的兄弟和深爱(瑞福临走前都没有进她的门,至少他爱她不只是馋她身子,这在我那个时代算是高尚)的女朋友,在听说他死后三个月就滚到了一起。在奸妇嘴里,她不知该怎么办,甚至眼睛里都看不出多少为前男友还活着的高兴。在奸夫嘴里,他们得生活,所以痛痛快快的在身心都照顾好了好兄弟的“遗孀”。而且还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战争有什么好处,可能就是能有一种方式,让人死了以后,把他所有的错误一笔勾销。所以这份爱情故事出现在这个背景下有它的自洽性。只是很让我厌恶。所以我讨厌迈克尔贝并不全是因为他毁了变形金刚。
当战争片看吧还蛮精彩,这爱情让人别扭,虽然主角都挺养眼,但可能国情不同,真心不是太喜欢后面的一对,可能那里的本.阿弗莱克太帅了!
小家子气的电影,豆瓣评分国别加成的代表之一。试想如果有一部中国电影叫《百团大战》,拍的却是李云龙秀芹老赵三角恋的故事,在豆瓣会被骂成什么样?
模仿铁达尼号催泪爱情+灾难背景,然而1.45亿成本仅仅勉强回本,迈克尔贝对历史题材把控能力的欠缺使得一部严肃的历史剧变成了爱情片
大段没有剧情的轰炸轰炸轰炸完全拖垮了剧情,男主1分,配乐1分。
场面壮观,可惜不太属实。真实是日军在珍珠港没有损失一架战斗机,只损失了一些轰炸机——当然也可以把它当爱情片来看。
和爸妈在电影院看的,亲热戏的时候正好去厕所了,不尴尬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