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canner Darkly》,基努·李维斯,维诺娜·赖德,主演。
忠实原著到了家,过了头的电影。
花了很大本钱整的动画渲染技术,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潜力。
说实话,比较失望。
迪克原著本来就有一股子不太正常的结构,不太顺流的风格,不太鲜明的人物,不太单纯的心理描写。
电影一股脑全继承了下来。
这对迪克的爱好者并不公平。
因为,我们希望导演能从影像的角度重述这个故事,而不是重复这个故事。
虽然形似,却不能神似,这是改编电影的悲哀。
动作场面欠奉,笑料不多,人物性格散漫,这些都还不是这部电影的致命伤。
致命伤在于,导演没有自己的思路,所有光芒都被迪克的原著所笼罩。
更要命的是,如果观众没有看过原著,大概连这份光芒也无法领会。
我们看了电影,除了欣赏到李维斯之外,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东西。
相比之下,《Blade Runner》的改编,就显得弥足珍贵,没有后来大部分迪克电影在结构上大变动,还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并且在迪克本人的指导下进行了针对电影的改造。
《A Scanner Darkly》本有可能成为经典,但是很可惜,对技术的过分追求,以及放不开手脚对原著进行改动,让它注定平庸。
这让我开始反思作为改编剧本编剧的职责。
如何在忠实原著,和挖掘内涵上达到平衡,非常难。
特别是面对迪克此类作品,原著涉及的层面特别广,很容易让人想统统拿下,原著的镜头感特别强,很容易让人想直接照搬。
但是不行,观众不买帐。
读者也要叫苦。
所以还是干脆大改特改,往娱乐的方向改,比较好一些,让大家图个乐子。
总比跟着郁闷,继续一头雾水要好。
其实最怀恨的是,电影结束之后,开始了一段截取自迪克原著后续的文字,他的死去的朋友列表,云云,然后祝他们在天堂里快乐,但是换个方式云云。
BALLSHIT。
这篇后序的精华部分,明明在前面:“某些人,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而完全被惩罚的人们,这就是一部关于他们的小说。
他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但是他们却像孩子们那样在街上玩耍,他们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同伴死去——车子压过去,残废了,被杀了——但是他们却不顾一切地继续玩着。
……吸毒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决定,就像决定要闯到一辆飞奔的汽车前面,那是比死无疑!
你可以称它不是病,但一定是决定上的错误。
当一大帮人开始吸毒时,这就成了社会的错误,一种生活方式的错误。
在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中,他们的格言是“及时行乐吧,因为明天你就要死去!
”但是死亡几乎同时也在靠近,而幸福却只剩下了回忆。
这只是普通人存在方式的一种加速。
……如果世上真有“罪恶”,那“罪恶”就是人们想永远快乐并且因为这个想法受到惩罚。
……”我想,如果编剧能把这些震撼人心的话巧妙的融入到电影中,而不是把原著中作者在臆想状态下写的那些废话作为台词的话。
会更好看。
@陈灼
本片的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自 1982 年告别人世以后,《银翼杀手》 、 《全面回忆》、 《异形终结》、《强殖入侵》、《少数派报告》到《记忆裂痕》,再到眼前的这部《暗黑扫描》,迪克的作品屡次被改编上大银幕。
完成于1977年的小说《暗黑扫描》 其实是作者菲利普·K·迪克带有纪念性质的作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作者与朋友们一起嗑药并沉迷逍遥的经过与体验。
迪克是以同情和无奈的角度出发,在篇尾的作者附记中,迪克认为及时行乐本身没错,他那些朋友因享乐而受的惩罚(终生脑损伤或脑死亡)实在过于沉重。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美国加州橘子郡,讲述的是缉毒卧底密探为破获毒品源头而付出巨大代价的经过。
不想再多说关于导演的经历、导片风格或是制作手法,但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真人+动画加上特殊软件效果处理后,十分适合表现服用药物后的视觉反应。
本部影片其实是相当的压抑的,我在看过以后,心情总是以一种沉重却又因为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环境而显遥远以至于不应该叫沉重的低落情绪持续了两天。
我想这种感觉也许就是吸毒后期的那种空虚的反应吧。
吼吼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局还有一点小小的意外。
忧悒的音乐伴随着凄惨的主人公死亡诗篇般的内心独白,将一个失落者的心情刻画到了极至。
“扫描仪能看到什么?
进入大脑?
探至心灵?
他能看到我的内心,我们的内心吗?
透彻的还是黑暗的?
我希望它能看得透彻,因为我在再也看不到我的内心了,我只能看见阴霾。
我希望它能做的更好,因为如果扫描仪只能看到黑暗,就像我看到的一样,我就是被诅咒了一遍又一遍。
”当人们在失落的时候是否也会产生类似的感叹呢?
那就让这句话把我的伤感寄托出去吧,永远。
补充两句关于本片的内容,这是一部需要看至少两遍的电影,里面的对话很多就像谜语,说的是后面的情节,所以你看完以后回头再看对话,尤其是那个女的说的话,就会明白,如果还不明白,那说明你和基努.李维斯演的那个探员差不多了。
如果你看明白后会觉得这个片子很牛。
再说一句,片尾原著的那一大段文字,跟本片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原著的一个纪念性后续,别混淆了。
本文原载于“深焦公众号” 我看见死亡从土壤中诞生,在一片蓝色的田野里从大地上升起。
——《黑暗扫描仪》菲利普·K·迪克 一、毒虫 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嬉皮文化在其糜烂的高潮过后开始迅速走向衰亡,在这场以反叛传统生活方式的文化运动中,毒品的广泛滥用为整个美国现代历史填上肮脏黑暗的一笔烂账。
世界最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菲利普·K·迪克不算漫长的一生中,一半时间用来创作,另一半时间却深深陷入毒品的摧残、精神疾病的折磨和让人心碎的数段失败感情之中。
虽然生前迪克就已经在科幻圈儿小有名气,但死后的名声鹊起和他的小说多次被他所厌恶的好莱坞改编成科幻电影不无关系。
科幻影迷们随口便能说出好几部经典的“迪克改编”作品——《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冒名顶替》……更不要说那部被奉为“圣经”的《银翼杀手》反反复复被人提起,几近嚼烂榨干。
但多数影片在提取迪克小说中博人眼球的元素内容后,已经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了。
到现在为止唯一一部原作还原度较高的电影《黑暗扫描仪》由导演查理·林克莱特拍摄于2006年。
影片剧情和小说《黑暗扫描仪》保持高度的一致,甚至很多对话和内心旁白直接来自于1977年出版的小说。
《黑暗扫描仪》的整个背景设定并没有特别追求高科技的“科幻感”,它更关注于毒品以及这个生产、消费毒品的社会对人的影响。
所以这部作品更接近于披着“科幻”的外衣来进行现实主义反思。
以寻找、清理不存在的蚜虫开场,一层表意显示的是吸毒者自我产生的幻觉,另一层意义指向“毒品”这个隐藏在普遍定义之外的吞噬我们人性的生活本身。
当视觉的中心聚焦在不断抓挠的毒瘾者身上时,围绕他们周身形成一个时隐时现的黑色旋涡,“道友”们的生活除去扯皮闲聊之外便是想着怎么搞货。
查尔斯·福瑞克的幻觉生动的激活了现实生活中虚无底色之上人们坐立难安的厌倦,他毫无意义的人生就像他准备自杀时产生的幻景一般荒诞。
而小罗伯特·唐尼所饰演的吉姆·柏瑞斯虽然聪明过人,但近乎于毫无人性的冷漠使得其成为这个小群体中真正的危险分子。
自从上帝抛弃我们以后,孤独就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在孤独中人类就在不停寻找可能的“神迹”。
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演化和求索,神性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死去,却发展出一系列畸形的替代品,其中原本作为“通神”媒介的致幻剂反过来成为我们顶礼膜拜的神本身,这层对生活的伪装构成了消散精神过后我们肉体存在的灵魂。
迪克塑造的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可以说是“千万孤独”的,他们从彼此身上寻找乐子和可利用的价值之后便迅速分裂。
人,在他们所处的孤独状态中彼此监视,最终只是照见自己被毁灭的疲惫生命。
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们在不停消耗自我的过程中寻找那些所谓的“意义”,最终都将迷失在残酷的生活泥潭中。
二、双生 如同双子星系中两颗恒星的存在,菲利普·迪克出生时原本有一个双胞胎妹妹。
不幸的是他的这个同卵双胞胎妹妹在出生六星期后,便因父母照顾不周而引发的一次电热毯事故丧生了。
在他的一生中,这个他从为有机会认识的妹妹如幽灵般与他的精神世界相联结。
在迪克的意识中,这个妹妹似乎并没有死去,而是潜藏在灵魂的深处与其共存并时刻影响着他的精神世界,如同一颗暗星靠引力影响着整个双子星系系统的运转。
弗雷德穿着隐身服面对一群近乎白痴一般的听众时,内心呈现出来的慌乱是赋予他多层次意义的一个关键点。
他的孤独已经不再是“道友”们普遍意义上对生活的失望,而是在两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下彻底迷失的绝望。
作为卧底警探的他,每天的生活就与吸毒份子近乎一模一样,为了不被认出底细而遭到谋杀,他必须装扮得比毒贩还真的像是一个毒贩。
那么问题来,当一个人装扮成另一个人的身份时,他到底是谁?
或者他谁也不是?
这个陷阱如同质疑世界的真实性一般导致彻底的虚无。
在身份焦虑的设定中,香港电影《无间道》运用剧情中警匪的身份互换来制造陈旧的戏剧张力,但片中的人物似乎带有一种出身定命的论调,使得其背后可拓展的思考空间变得非常狭窄。
而弗雷德在身份转换加上毒品对大脑的影响中完全无法对自我身份做出认知判断时,就引出一个更加深广的哲学命题——我们存在的世界由我们头脑的认知方式而存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是否就改写了整个世界在自己头脑中的“形状”?
由此我们揭开世界表面存在的一个小开口,发现它内部的真实似乎是靠“扮演”来实现外部运转的,正如片中提到的一个奇闻——有一个人靠假扮另一个著名的假扮者成名,还写了一本自己假扮的传记书。
弗雷德与他扮演的亚克特形成了双生关系,亚克特在他以公众形象示人的过程中逐渐从“暗星”占据了思维的主动。
这种矛盾的孤独状态(他既不能与同事保持坦率正常的交流,又在“道友”们面前心怀巨大的秘密,而且当你真正与一帮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很难不对他们怀有某种类似友谊的感情)使得他分裂成双重人格,至此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已经被工作和生活彻底打成破破烂烂的玩具了。
三、美国噩梦 导演林克莱特早在2001年的《半梦半醒的人生》中就开始尝试一种特别的影像风格,他将影片先用真人表演拍摄出来,再在后期通过动画化处理制作成一种“半梦半真”的视觉效果。
这种通过技术手段诞生出来的影像风格在《黑暗扫描仪》中得到了继承,影片同样通过真人表演加后期的动画化处理,使得摄影机原本记录下来的写实影像变得飘忽流动起来。
恰如迪克小说一贯对世界真实性的质疑,这些流动的色彩和看起来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形状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谎言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整个世界如同嗑了药一般可被任意篡改。
在媒体、广告和各种主流价值观的宣扬下,国家总带有一种艳丽的光环呈现于公众面前。
如同影片所选用的特殊画面质感——那种经过二次包装后真不真假不假的梦游效果,陷入这样生活的人们也在不停被包装吸引和拆除包装探求真相之中进行矛盾的自我伤害。
更加荒唐的是弗雷德接到的任务居然是让他监控自己,如同邻居和朋友间的互相监督、告密和猜忌(美国社会也的确有这种社区传统),原本的目的是社区相互监督保存并强化核心价值观,结果导致自我行为在矛盾中分裂成一个“两面人”。
在这个自我检视的过程中,它所展现的是现代社会无孔不入的控制论。
作为个体的被监控者在明知被秘密监控的时候又无法对监控行为本身作出有价值的论证和还击,那种不适感指代了一种自我阉割状态。
弗雷德被道友们胡闹的枪声惊醒后有一段往昔的回忆。
这个段落中我们对弗雷德为何成为一个缉毒卧底警察,或者可以说为何混成一个“道友”的内心经历揭开了一丝认识。
对于平庸的中产生活的厌倦,使得他不停逃离,终于亲手毁掉一切,进入一个更加诡秘、黑暗的世界。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弗雷德,我们又或许能得出一个的结论是——亚克特在逃离庸常生活的过程中扮演着警察弗雷德?
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到底能从成堆的垃圾素材中看到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逐渐从弗雷德身上蔓延开来,蔓延至屏幕前的我们。
被观察者背后有一个观察者,观察者背后又有更高级层级的观察者,我们观众也作为观察的一个层面观看着别人同时被别人监控着……这里的黑暗旋涡就是所谓的“黑暗扫描仪”吧。
弗雷德最后还是被毁了。
为了揪出幕后制毒公司,他被当成可牺牲的诱饵。
正如表面上是戒毒机构实际上是制毒机构的新通路公司,他的被毁灭隐喻的是这世界无情的压榨。
或许因为他的牺牲将来跟多人会的救,孩子们也会更健康的成长,但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然而这美好的愿望在一个毒品的自产自销体系中真的可能么?
影片真的是只有最后的十几分钟剧情才开始反转,之前的绝大部分都是在诉说主角日常的生活还有越来越严重的精神崩溃。
以下是一些解析,当然一开始看的时候我也很多没理解透,看的网站总是弹出来一些小广告,反复得出现也让我越来越没有耐心,前面一个多小时的相互之间的对话都需要费心思去理解,然后一直在等待高潮出现,真的是直到了最后的几分钟才知道这一整部的电影说的是什么。
毒品越来越泛滥也越来越无法控制,特别是是一种新型的毒品D..因此很多的戒毒所就出现了。
卧底警察bob为了引出最大的毒品供应商,平时就接触一些瘾君子,也为了更好的掩饰自己的卧底身份,所以不得不服用毒品。
当然跟他关系非常暧昧的丹娜,(忘记什么名字了,大概就是这个吧。
)也就是我们的女主角(男主一直以为可以通过她得知最大的毒品供应者)可是她真实的身份其实是男主的顶头上司。
当然在不断的接触中,男主是真的爱上了女主。
后来男主在测试的时候问医生怎么能够得到丹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心理医生暗示他说,送她蓝色的小花(注意,这是本片最大的伏笔了!
)而这一大串的设计只是为了让BOB接触D毒品,然后让他上瘾,并且成为一个废人,然后送去戒毒所,因为警方早就怀疑戒毒所就是真正的幕后黑者,但是它不受警方的监控,而且工人都是一些受毒品的侵害无药可救的废人,所以警方需要送人进去里面揭露这个巨大的阴谋,然后捣毁它。
代价就是你成为废人,然后进去里面。
能不能完成任务完全就是看运气了。
当然男主角是真的精神崩溃了、。
最后就是男主终于到了农场,然后地上真的长满了蓝色的小花。
男主偷偷藏起了一朵,为了献给朋友。
我突然想到,这就跟最大的电脑杀毒软件其实就是最大的病毒制造者是一个道理吧。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写的很乱,将就着看吧。
最近迷上Keanu Reeves,开始看他的一些独立电影,《黑暗扫描仪》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啊,特别是最后的结尾,配上悲伤的音乐和Keanu的表演,真的体会到一阵浓郁的忧伤和沉重的压抑,就像结尾那两个警察所说,“后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牺牲者所付出的 代价”。
印象最深的是片终keanu身影渐渐消失在漫山遍野的蓝色的花田中·keanu的气质真的很适合演这种精神分裂的阴郁病人啊 ,实在哀伤至极 总体来说,《黑暗扫描仪》不管从立意还是创新的动画模拟拍摄手法上来说都是值得称赞的 ,Keanu的表演也恰如其分,真是一部好作品啊,不愧为Keanu独特新奇的选片思维的产物,在2005-2006还是人气鼎盛的时候不计片酬的出演一部这样的新奇电影,作为他的影迷真觉得自豪而开心,真是一部好片啊更是一部超棒的CULT片
主要讲述了缉毒探员弗瑞德为了调查新毒品“D药丸”,以身试毒,最终染上毒瘾造成人格分裂而迷失自己的故事。
描述了新型毒品给人们的思维造成的混乱和错觉。
这是一部晦涩的影片,一些剧情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而这正式电影要表现的本意。
影片结尾打出的原作者因毒瘾而死的朋友的名单,故事的含混配合着出场人物身份的模糊,都在联系着毒品对人的腐蚀。
我想说,在这部奇异的片子的最初十几分钟,我以为,我在GTA的世界,尤其是看到那些昏暗的建筑,我几乎要条件反射似的拉鼠标,按回车,FIRE。
恍然间惊醒,我,不过在屏幕之外。
那不是GTA,甚至不是生活。
只是一场貌似复杂的简单游戏。
没有明媚天空的地方,哪里还有信念,还有坚持?
或者,谁还需要坚持,谁还需要信念?
faithless。
突然明白这支乐团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在没有信念地方的花朵,最是妖娆迷人。
看过大片的罂粟,我敢保证,这是最美的恶之花。
影片的结尾居然是最阳光的地方,是Donna向往的牧场,是他们以及他们需要的蓝色小花。
一片一片蔓延,在平静中安静地触目惊心。
还好,这不是我的世界。
no drugps.Winona不算精彩,但是也绝对及格。
宝贝,欢迎回来!
这片子还算好,就是——觉得还没看完就结束了,让我想起《超人归来》,又是这样虎头蛇尾的感觉,个人觉得情节安排不好,没过瘾呢。
基努·里维斯依旧是那张英俊的脸。
我始终觉得有亚洲血统的混血儿是最最漂亮的,比如基努·里维斯,比如Magi Q。
那次在南京街头见着两名年幼的混血儿童,白种人与黄种人的孩子,呵,他们是相当美丽与可爱的!
感兴趣的是电影里的那身随时可以变换身份面貌的特殊材质制作而成的工作服。
真是帅极了,谁都不知道你是谁,呵呵,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另外一个感兴趣的就是,片中新的动画制作技术。
我想,倘若这项技术被普及,那么若干年以后,赫本梦露,茜茜公主,以及卓别林猫王,将永远不死。
他们甚至可以穿越时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里,每天演绎不同的故事,永远都能活跃在电影电视中了。
当大海变浅时,第一批爬上岸的鱼长出了腿,有了肺,甚至生出了翅膀……2007年09月11日
超现实的风格和故事中的光学迷彩和嗑药等情节配合得颇为完美。
Philip K. Dick 自己就曾有安非他明依赖,并与一群药物依赖者共同生活过,这可能使得他以一种自我解剖的心态来写作小说,因此使得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的残酷和沉重感,并把这种感觉带入了电影中。
死亡几乎同时也在靠近,而幸福却只剩下了回忆。
这只是普通人存在方式的一种加速。
如果世上真有“罪恶”,那“罪恶”就是人们想永远快乐并且因为这个想法受到惩罚。
迷茫的男主人公,恐怖的大型企业和神秘的、神经质的黑发女子。
"如果你们是心理医生,就告诉我怎么才能把到唐娜""你可以送她献花,送给她小蓝花"直到片子结束时我才理解了这医生话语间的意思。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部看似很闷得作品给了我那么多那么深的感动,P.K.D,我慢慢了解了这个内心广阔的瘾君子。
不应该这么惩罚你的朋友们么?
也许我们在享受你的作品时也是略有自私的。
对了,唐娜,这个名字很好听,尤其用基努的语调喊出来,充满着爱和渴望。
不过我更希望如我想象的发音是"tonna"而不是"donna"。
基努演得非常好,我发现他确实是有演技,尽管以前完全没感觉;还有那几个神奇的哥们,疯得好棒!
也许唐娜的演员会稍微有一点点逊色,因为,唐娜太难了,她太难以面对巴布了。
P.K.D又一次半梦半醒着讲述了个心动的故事,也要谢谢导演Richard Linklater,你用自己对的《A Scanner Darkly》忠诚的理解,使用了我认识比较合适的方式表现了这部作品,很像读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
经常会遇到许多认为电影毁掉原著的情况,我想不能完全归咎于编剧和导演,而是电影和书本就无法达到情感上的一致,感知层的有着天然的限制。
《A Scanner Darkly》片子使用的视觉表现形式,我想是对表现作为科幻作品的原著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想起我上大学时曾经制作过二维渲染的短片,其中一部我也把一光头的男人孤独地放在了沙漠和棕榈环绕的美国公路上,跟《A Scanner Darkly》的加州橘子镇现在想起来真是很相近。
不说自己了,这里可能会有个误区,我想许多观众跟我刚开始看时的感觉相似可能会认为这部片子是实拍后进行二维渲染。
直到我看完,我带着细微的不理解去看了ABOUT ANIMATION才知道——远不止那么简单。
用创作人员的话来解释应该是:“我们偷了基努的脸和表情!
”。
原来这部片子是由实拍后,由五个小组共五十多个人使用模仿绘制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尤其是片尾的(不说剧情了)里,可爱的五十位动画师几乎集体崩溃。
不过正是由他们的也许不能被很明显看出来的努力,我们才能体会到Dick内心的那一点点轻微却有不同常人的情感变化。
还有得说这部电影“很书”的地方完全由内容来看,处处都藏着预示,这预示不是逻辑的,不是动作片式的,是非常感性地,是文学作品里才有的预示。
可是我看过预告片,果然又体会到全世界的预告片都要给观众的感觉都是——这是部动作片。
我自己以前也剪过不少预告片,其中甚至有《马大帅2》,当时播出来我特别想钻到地里,因为当时我就让马大帅变成史泰龙。
今天,我带着理解的心情来看一部优秀作品的预告片,尽管要为了大众接受和票房的角度来做些处理,不过我更多从个人的角度来建议多点自信,内心的动作片才是最有力的。
是不是?
心理医生?
如果你是心理医生,能不能告诉我我该怎么来为了一部喜爱的作品放松地简单地写个影评?
不知道就先停笔,想起来继续再写最后我想说,片子中的希望让我感动了太久:“我想搬到北方,到一座农场,住在山脚下的小木屋我能陪你去么?
希望可以. 我真的希望可以”不过其实,这真的很难,对他们来说http://content.answers.com/main/content/wp/en/7/7a/Scanner2.jpg
动画题材不错,内容老套。
真人照片一键PS漫画既视感,真不懂这样做动画有啥意义……
2
这种水平的科幻也挑不出多少了
RDJr和Winona R都挺好的
12.09 本日關鍵詞:大眼姐姐;Radiohead;濕疹;爆米花.............我想Linklater本可以做得更好......."this has been a story about people who were punished entirely too much for what they did" 我讀了只是有點難過.....
看的过程中一直在猜测结局,看到最后发现我真是太俗气了,想的净是些好莱坞烂大街式结局。然后回想了半天,深深觉得这电影必须要动画渲染。
说实话,没看懂
生活是一种假象,电影的一种意义。#最后10分钟的Philip.K.Dick#
看得睡着了!
+0.
确实,难懂
太晦涩,不喜欢
看這個片子,一個是沖著KeanuReeves,在一個就是動畫渲染技術了,不過,這部片子我是拖著看的,因爲實在是讓人受不了啊,大片大片的對話,還有那分裂的性格,很土的話題了~~看到豆瓣上的評論,好壞參半吧~我是覺得沒什麽意思的片子,應該是我沒有明白裏面的真正的東西~
故事还没结束电影就结束了。
我真的啥都没看懂!!!
对话太多,画风不是很喜欢。。。纯属个人喜好问题
有点涩但是又很爽
闷骚的动画风格~
1.林克莱特对菲利普·迪克同名末世科幻小说作了相当忠实的改编,尽管内核黑暗阴郁,但影片更多在(主要由话唠争吵段落带来的)幽默喜感与悲情哀凉之间游转。2.先真人实拍再手动转描制成动画的形式契如导演此前的杰作[半梦半醒的人生],这一制作方法也与本片对瘾君子生活体验的刻画卓然贴合——现实与虚幻交相混融,难分彼此。3.影片在教育警世效果上与[梦之安魂曲]有得一拼,而基努·里维斯的主演和片子对未来社会全员监控(全景敞视监狱的高技术极端版)的描摹又令人不由得想及[黑客帝国]。4.小罗伯特·唐尼将毒虫贝芮斯的的狂妄自负疯癫兴奋劲儿演绎得入木三分,伍迪·哈里森也足够痞贱痴笨,而薇诺娜·瑞德又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双面角色,既敏感神经质又悲悯良善。5.千变万化衣的视觉效果极佳。6.争数单车齿轮与千眼人念罪状的场景很赞。(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