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父亲 终究是儿女 爱的太深沉 太粗旷 结尾很温情也很悲情 一个多次进监狱的囚犯父亲一直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教会孩子求生技能 可是才几岁的小孩儿怎么能接受这种粗暴的爱 她并不觉得马克思对她有多大冒犯 所以她恨父亲把马克思打死了 马克思小时候陪伴她给过她父母没有给过的温暖 待她大些吧
生存从来都不容易,人从还是一个精子的时候就开始苦苦为自己挣命,然后幸运的你出生了。
可是上天从来不曾给你选择父母的权利。
也许你会成为片中的儿子,没见过母亲,有个整天喝酒闹事偷鸡摸狗的混蛋父亲,唯一有个对自己好的叔叔却死在混蛋父亲的拳脚之下,这是多么操蛋的人生之初啊。
接着也许你会成长为片中的父亲,暴戾、满口脏话、一身恶习还屡进监狱,简直像个灾难。
你背着人命带着儿子逃亡,你告诉儿子你只想保护他,但儿子恨你杀了最爱他的人,最后儿子报警来抓你。
你平静地拥抱儿子,告诉他你爱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你扣下猎枪的扳机就像骂句脏话那样容易。
死成了最容易的事,操蛋的人生,这到底是作了什么孽,还有什么奔头吗?
也许你不会成为他们,你会和大多数人一样,至少能够拥有一个平静的前半生,那你太幸运了。
人遇到多大的灾难总是会选择先忍住或是哭一场,最终平静下来告诉自己会好的,会没事的。
就像片中的父亲自杀前跟孩子说的那样:“你会没事的。
”会没事吗?
怎么可能。
对片中的孩子来说,从此以后父爱就成了插在心口的匕首,永远滴着血。
谁能保证这个孩子会正常地长大成人过正常人的生活,阴影将伴随他一生,他将一生受折磨,也许多少年后他会嫉妒父亲当年结果自己的那一枪。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继续活着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片中的父亲那么有勇气,能够那么爷们地给自己一枪,而是为着一些对他们早就没什么分量但还舍弃不了的东西,比如:人活着,总要信些什么。
影片里父亲显然不是现代文明里合格的父亲,他偷抢,暴力,而母亲呢,我不知道该不该责怪她,如果从母性出发来评价,她愧为人母,能把孩子抛下,并在他们找上门来的时候就说他们不能留下,她就太自私了,父亲不会照顾他,甚至用极端的手段训练他,却从不曾离去,这不是我们现代文明教育后代的方式,一个穷途末路的父亲,没资格精细,和苦情,他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离开的时候,把他的技能,本事教授给儿子,电影前半部分,都会让人恨不得杀了这个混蛋的爹,但慢慢的发现也没有那么坏。
再到最后的反转,合情合理,感情在一点点的冲突中累积,说出我爱你的时候爆发,这里就是能陪着孩子的终点了,而孩子终于没有像父亲那样暴戾下去,最后跳进水里那是有多么不舍,让人心酸从此在不会有他的手托着,而他交会孩子的本领,变成了孩子的一部分,也许在水里就像在父亲的手里。
这段旅程,对父子俩来说,是千辛万苦的逃亡,对观者来说,是父子俩的自驾游。
故事平淡泛味,景色却美伦美唤。
Dad对自己开枪结束旅程,是怕再进去至少十五年的牢期?还是因为发现儿子比自己更冷酷的绝望? 早就听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能是真的: 这部电影说,贼的儿子还是贼,杀人犯的儿子也会杀人,绝对是真的。
又哭,泪水就这样宣泄。
父亲爱儿子?
毋庸置疑,而儿子呢?
懂了多少?
是沉重的父爱,就会爱到看不清事情。
mat是爱他的吗?
有多少?
是对他的占有,而父亲呢?
就把自己的礼物给了孩子,能给的都给了,游泳学会了没?
你是怎样学会的?
父亲是在将孩子拉下水中,自己先在水中浸泡的。
而mat呢?
他坐在浴缸边,为孩子擦下没干净的泡沫。
孩子对父亲是怎样的回报?
他搬起石头,欲砸向父亲。
在父亲睁开眼与孩子对视时,孩子放弃了。
讲有关mat,谁该怎样?
他不应对孩子有非分之想,照顾的如此,仅为自己的欲望。
孩子而已。
即使父亲照顾不到,也无需多事。
暴力的家庭,隐忍的妻子,犯罪的父亲,怜悯的小孩,我们要怎样看这组合?
女人救赎了,她离开,有怎样的母亲会放弃自己的小孩?
小孩问羊妈妈会丢下小羊羔吗?
父亲说有时会。
没有原因。
孩子会偷拿商店的烟火,那是多美的场景,在宽阔地放烟火,美丽的时刻。
父亲偷到的车,他有过与母亲的快乐时光,他们的纪念是那把车钥匙,当父亲将车钥匙交给小孩,父亲觉得孩子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会想什么才是爱。
作比的话,父爱是那谭湖水,结冰,硬朗。
mat是那池洗澡水,肮脏,泡沫。
结局是悲是喜,难以一言蔽之。
总之,爱人已逝。
暴戾、邋遢的中年男人,带上儿子负罪潜逃,除了在前妻家中的温存和偶尔碰到的小店和陌生人,他们只能看到澳大利亚南部荒凉的戈壁、寂寥的原野,笔直的路、红色的土,辽远的天,以及入天堂般静谧洁白的盐水湖。
这样的故事架构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与之对应:《大路》、《黄金国度》、《洛丽塔》、《放逐》,还有不得不提的《菊次郎的夏天》,在北野武的戏谑中,一老一少的旅途如此荒谬、夸张、充满黑色幽默和天真童趣,两人在陪伴中成长,在玩闹中熟识,直到出现片尾的温情结局。
《最后的旅程》却没有这样的温存。
在前妻家中短暂停留后,他们踏上旅途,现实露出冰冷坚硬的原貌。
偷窃、打架、抛下儿子在酒吧鬼混,孩子独自在房间里看着天黑。
两人对立、仇恨,父亲用男人的粗糙、直接对付儿子,儿子则敏感于父亲的冷淡,并对父亲造成的家庭局面耿耿于怀。
导演并不采取戏谑、渲染的方式处理剧情,他保持了客观,镜头干净、情节简练。
角色和场景都不作过多阐释,爽快直接,像片中男人对待世界的态度。
只有不断变换的澳洲南部恒久的风景和轻盈的吉他弹拨,让情绪得以片刻的缓和与抒发。
复杂的人性却像荒原一般在冷静的讲述中呈现出来。
没有美化或修饰,人性的真实如同沙漠野草一般蓬勃杂乱。
儿子带着孩童的敏感,审视着父亲的疏离和保护,他不断回忆起在家与马克斯共渡的美好时光,仇视伤害好友的父亲,但又不得不跟着父亲东奔西走,并且忍受突如其来的抛弃和殴打。
在逃亡的路途上,他学会独自面对黑暗、学会了利用父亲的暴躁引发冲突,一面协助完成潜逃,一面却又试图弄清真相,直到告发父亲。
影片一直隐藏逃亡的原因,这成为吸引观者的悬念。
人们在等待着父亲和儿子战斗的一个结局。
导演一直让观者以孩子的视角看着片中的父亲。
这个家伙丑陋、粗鲁,满口脏话,除了偶尔笑起来还算可爱,身上只剩下暴力、狂躁,神经质。
大多数人会讨厌他。
在他抛下孩子独自驾车离开埃尔湖时,这种厌恶到达顶峰。
孤独的孩童趟着水,在漫无边际的盐水湖面跋涉,直至精疲力竭,抱头痛哭。
那时,我一面与孩子同仇敌忾,一面觉得影片应该结束。
“让那个丑陋的家伙滚蛋吧,生活正需要这个孩子独自面对。
”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影片超越了普通的“公路电影”概念。
它其实更接近蒂姆·波顿的《大鱼》。
被孩子告发后,父亲靠着干瘪的轮胎举枪自尽,而孩子冲进水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教给他的仰泳。
这是父亲与儿子一起走过的最后旅程,同时也是孩子新旅途的开始。
多年以后,当他面对世界,独自作战时,或许才能明白“父亲”的真实含义。
他并不温情脉脉,却用直接干脆的方式,教给你坚强,勇敢地承担一切后果;他沉默寡言,却能在任何时候挺身而出,为你击退敌人;他冷漠无情,却能毫无保留的让你学会狩猎、游泳,学会积极面对抛锚的汽车,学会独自一人走过漫长艰难的路途,并且在任何压力下保持乐观。
在这场战争中,你早已是注定的赢家。
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他会比你先走,如同《大鱼》里吹嘘罗嗦的父亲,如同《最后的旅程》中这个吞弹自尽的男人。
他早已知道这一切,然而,他愿意陪着你,走过这一段痛苦却重要的路程,在你获得成长、学会独行的那一刻,带着满足神情,成为自动退出的输家。
他那日益佝偻的背影,你看到了吗?
尧耳写于2010年3月
适合干点什么其他事的时候顺便看看。
例如你正在写作业,正在嗑瓜子,正在玩小游戏。
旁边开个小窗口放这电影。
没什么文化的父亲,也就这样教儿女了,也不能指望多贴心的交流,粗鲁,直接。
多数人不愿意承认的我在这里说,MAX绝对是恋童癖,他的确没淦小男孩PY,但是你无法知道这种钻别人床的,第一次不干什么事,第二次第三次会不会还是这样安分,非要导演拍到那种让观众恶心的镜头你才肯承认这人有问题?
主角说的很明白了,你还小不懂事。
还有说男主监狱被干过PY,谁这么闲还去想这么远,蛋疼。
我只想说,你不用太关心主角菊花的经历。
国外那种监狱,鸡建又不是什么稀罕事。
我反正懒得去想。
小男孩涂口红这段大概也没必要深挖,主题也不是探讨小孩成长时期性心理性取向形成的,只是表现一下一个没多大文化、思想传统的爹看到小孩这种表现的时候的焦躁恐惧,你这样干可能你爹也把你打断腿,你儿子这样干你可能也想打断他腿。
小孩加油站拿东西那段只能说父亲都是护儿子的。
最后自杀有点值得思考,坐牢而已,如果爱一个人,如果是我,我会坚持活下去。
为什么自杀呢,可能是进牢房也不是第一次了,里面生不如死。
至于有人说支持体罚。
这个太太太复杂了,关于儿童教育。
我也不说谁观点一定对错,我以后的孩子我不会责罚他,打他。
太复杂,父母对儿女的教育远远比教书识字复杂太多。
深夜看的,这是一部非常非主流的电影。
本来以为是关于父子的温情公路电影,结果看完的感受就和电影里澳大利亚的荒漠一样硌人。
在父亲犯罪后,父与子,一直在逃亡,睡过坟地,劫过汽车,一路风餐露宿,直到终点。
每一段扭曲的关系都有其必须被正视的错误。
父亲爱着儿子,也在伤害着儿子;父子保护儿子,也扭曲着儿子的人生。
直到父亲哭着和孩子告别后含枪自尽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领会到人性是如此复杂。
电影里暴戾的父亲也有一个曾经抛弃他的爸爸,这个让人愤恨的父亲其实在每一次伤害儿子后都在试图修补已经千疮百孔的父子关系,只是有点亡羊补牢的感觉。
我能感到他对儿子笨拙的爱。
“你有多怨恨自己的父亲,他就有多爱你。
”看到chook给自己化妆我不认为他是娘娘腔,他太想有个妈妈了,我心里都为他发苦。
给自己化妆只是这种心理的在外投射而已。
“绵羊都不会抛弃自己的宝宝。
”可是他却被妈妈抛弃了。
不管是父亲的暴戾,还是母亲的缺席,痛苦果然可以算作遗产的一种,深深扎根于下一代的心中。
PS:电影片尾那首歌真好听。
感觉所有无处安放的情绪在身体里叫嚣着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想哭的感觉。
最近写文案的时候总想到“逃亡”这个概念。
一个背包,一辆车,漫长的公路,荒芜的四周。
这些在脑子里残留的想法完全在影片中实现了。
虽然这是逃亡的时刻,但影片反映的主要还是父爱,或者说是逃亡中的父爱,更确切的说是逃亡的父爱——父爱在逃亡。
父亲是爱儿子的,不是吗?
至少影片里的父亲是的。
父亲很冷,父亲是个杀手,父亲表达出来的爱很残酷。
杀人是因为爱,逃亡是因为爱,把儿子拖下水也是因为爱。
儿子看到了,看到了他该看到的,也看到了他不该看到的。
也许父亲的这份爱,对于年幼的他来说,还是一份无法消化的感觉,但当他成长后,回忆起这份爱,存在心里的更多应该是温暖。
父亲在人生最后一次旅程中,教会了儿子生存的本领。
这对于一般父亲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也许父亲应该交给孩子更多,如功课、做人、做事……但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曾经坐过牢,一生都在逃亡中度过的父亲来说,这些是他能够交给儿子的唯一东西。
父亲在把自己能够教给儿子的所有东西教授完成后,自杀了。
他反复确认了儿子已经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并且有一颗正义、善良的心。
这也是父亲反复说着It's ok,It's all right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儿子跑进湖里,在已经沉下去数秒之后,又重新浮在水面上,他学会了游泳,正如当初父亲教给他的姿势是一样的,只是这次少了父亲在身边的保护。
以此证明,他今后会自己一个人生存下去,所用的,是父亲教给他的技能。
爱是个很美好,又很沉重的话题。
这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接近结尾的一段独白:“我们都因为爱犯过错误,值得庆幸的是,这都是为了我们所爱的人,不是吗?
”珍惜身边的爱,即便有时它会以一种伤害的姿态靠近你。
因为在这一生中,没有几个人会因为爱而伤害你。
虽然节奏比较慢,不过也不属于平铺直叙的,穿插小孩的回忆,剧情还是不错的。
全程比较压抑,父亲由于自身的家庭经历,也想做一个好父亲,只是方式不对。
还是小孩比较可怜!
一开始觉得他们的旅途没来由,后来慢慢看才知道,对你好的人不一定爱你比如max,父亲由于自身的经历,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儿子,旅途中的每个地点,都是父亲好或者糟糕的记忆——被自己父亲遗弃,和妻子宿营,但不管怎么样,最后他学会了游泳,算是理解了父亲。
背景乐真是够了!
那片湖美得很
雨果·维文主演的澳大利亚影片,影片反映的另类父子情很酷、很感人。雨果·维文与小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好,赞一个~~
节奏好慢 音乐听得头晕 风景还一般 就当父亲节应个景了
和剧情一般,我陆陆续续花了4次,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部90多分钟的电影看完。当经过重重阻隔,父子心相连时,戛然而止
3.5
镜子湖好美好美。可是为什么要死呢?
雨果天生就是演坏蛋的命。一开始就知道爹要被儿子给害死。最后果然。好绝望啊。
怎么会有人认为它赞过我们俩…片尾曲好听!
这是一部智体美全部达标的电影,脉络清晰、表演上乘、画面惊艳。看此片,就像上了堂瑜伽课,开始是迷茫无知的,完结时精疲力竭的、过程是净化心灵,既有如涓流涌动的张力,亦不失回味的余地。
画面很棒。
能生存就不錯了,怎麼去愛已經很難
风景不错- -
真正显示雨果维文演技的电影
一場逃亡的旅程,內裡是父與子內心角力之場所
3.5
完全没看懂......
不好看。前面不明所以,剧情散漫,到最后上了一个硬要煽情的高潮。尽管涉及到儿童性侵这个内容,但是如蜻蜓点水般,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小男孩一丁点可爱之处都没有演出来,不论是童真还是无赖还是最后化身为正义之神,小男孩的表演总让人感觉十分恍惚。澳大利亚的风景还是美的。
算是今年小破文艺片里比较像样的了,父子题材果然是我的大爱~
这种爹,就一个渣